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6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XX吹填工程施工方案XX經理部2011年12月63 吹填施工組織設計目 錄第一章 工程概況11.1 編制依據11.2 工程概況21.3 自然條件51.4 施工工況141.5 施工現場總平面布置141.6 臨時設施的布置14第二章 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藝162.1 工程重難點及對策162.2 主要施工機械設備投入計劃和施工能力測算182.3 施工總體安排212.4 施工總體布置212.5 施工方法252.6 施工測量34第三章 施工進度計劃和保證措施373.1 施工進度計劃373.2 施工進度保證措施37第四章 施工組織管理414.1 工程管理414.2 工程管理組織體系414.3 勞動力投入計劃和保證措施43第五章 工程質量管理及保證措施455.1 施工質量控制依據455.2 質量目標455.3 質量保證體系455.4 質量控制點455.5 施工質量控制方法465.6 質量控制措施46第六章 安全、環保及文明施工措施536.1 安全施工措施536.2 環保措施596.3 文明施工措施59第一章 工程概況1.1 編制依據1、施工合同2、設計文件3、疏浚工程技術規范(JTJ319-99);4、水運工程質量檢驗標準(JTS257-2008);5、水運工程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JTJ T239-2005);6、疏浚巖土分類標準(1997)(JTJ/T320-96);7、疏浚工程土石方計量標準(JTJ/T321-96);8、水運工程測量規范(JTJ203-2001);9、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GB-T 50326-2006);10、現場踏勘資料;11、山東龍信達監理咨詢有限公司:設計交底會會議紀要;12、國家和地方政府頒布的有關技術法規和經業主及質檢部門確認的施工企業標準、規范和規定;1.2 工程概況1.2.1 工程名稱1.2.2 工程地理位置1.3.3 工程規模本工程擬吹填形成4.0km陸域。設計吹填高程+2.0m(珠江基準面,下同),吹填料取自新津片區南堤外側海域砂料場。原新津河改道,經新津片區東側入海,河道軸線與治導線中心線重合,改道疏浚工程自新津河金葉島下游200m處開始,向外延伸與外海-4.0m等深線連接,設計疏浚段全長2156.7m。1.2.4 施工范圍和工程量1.2.4.1 疏浚工程范圍和工程量本工程疏浚范圍為新開新津河,詳細范圍見圖1-2A。設計主河道底高程為-4.0m,底寬160m,0m高程面寬240m,邊坡1:10,兩側超寬3.0m,超深0.3m。疏浚工程量125萬m3。1.2.4.2 吹填工程范圍和工程量本工程吹填范圍為新津片區回填區1(業主擬納入新津片區一起吹填,吹填量以工前測量為準)、回填區2、回填區3、回填區4,回填總面積398.20萬m2,(詳細范圍見圖1-2)。吹填高程+2.0+2.8m(已包括設計吹填預留超高),平整度要求-0.2+0.3m,吹填平均高程0.15m,根據原始灘面設計預留超高為00.8m(詳見表1-2)。吹填容積總量為1596.28萬m3,各回填區工程量明細見表1-1;考慮吹填施工中的流失量和固結,總吹填工程量約1758.73萬m3,各分區工程量明細見表1-1。實際吹填工程量以施工前原始灘面高程測圖計算為準。回填區工程量明細表 表1-1回填區回填區1回填區2回填區3回填區4合計面積(萬m2)95.08(擬回填)107.74152.1043.28398.20回填土方(萬m)-649.26655.69291.331596.28吹填標高(m)-+2.0+2.55+2.0+2.60+2.0+2.80-設計吹填預留超高表 表1-2原始灘面高程(m)吹填預留超高(m)+2.0000.1-1.00.4-2.00.5-3.00.55-4.00.6-5.00.81.2.4.3 隔堤工程范圍和工程量本工程隔堤項目:隔堤1(是否取消視回填區1的吹填標高而定)、隔堤4;結構均為袋裝砂棱體。隔堤1:全長為2568m,堤頂設計標高為+3.0m,堤頂寬度為3.0m,總填筑方量約為151934m3。隔堤4:全長為5800m,堤頂設計標高為+1.0m,堤頂寬度為3.0m,總填筑方量約為328294m。隔堤斷面見圖1-1。吹填區與隔堤平面位置見圖1-2。1.2.5 取砂區位置吹填取砂區位于新津片區南堤外側海域砂料場,距離南堤1700 3000m。隔堤取砂區位于新津片區南堤前沿砂料場,距離南堤3001700m。回填區1取砂區位于新津片區攔砂堤內側砂料場,東距攔砂堤300,北距海灣大橋1000m,西鄰汕頭港主航道。各取砂區平面位置見圖1-2A、圖1-2B。圖1-1 隔堤斷面圖1.2.6 施工工期本工程合同要求2013年4月17日竣工,根據施工總進度計劃安排,現調整為2013年9月底竣工,節點工期要求:1、2012年4月30日前完成新開新津河疏浚。其中L0+000L1+100由聯營體牽頭人三航負責疏浚。2、2012年9月30日前完成隔堤4。3、2013年9月15日前完成回填區2、回填區3、回填區4。4、回填區1工期要求待定。5、2013年9月30日前完成竣工驗收。1.2.7 工程質量本工程施工質量:符合交通部水運工程質量檢驗(JTS257-2008)合格標準。1.3 自然條件1.3.1 氣象本區域屬亞熱帶氣候,受海洋性東南亞季風影響很大,且處于低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強,日照天數多,平均氣溫高,夏季盛吹東南風,冬季為北風和偏北風。四季主要特點:春季陰雨天氣較多,夏季高溫濕熱水汽含量大,常帶來大雨、暴雨,秋季常有雷雨、臺風雨,冬季寒冷,雨量稀少,霜凍期很短。1.3.1.1 氣溫多年平均氣溫: 21.5C;最高月平均氣溫:28.3C(7月);最低月平均氣溫:13.8C(1月);極端最高氣溫: 38.6C(1982年7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 0.3C(1991年12月29日)。1.3.1.2 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630mm;最大年降水量: 2420mm(1983年);最小年降水量: 924mm(1956年);降水量比值: 2.62;降水集中月份: 4月9月(汛期);汛期降水量: 占全年水量的80;汛期降水其中月份:5月8月;枯水期(10月翌年3月)降水量:占全年總量20。1.3.1.3 蒸發量汕頭站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694.5mm(小型蒸發器),蒸發量的年際變化較小,但年內分配的差異較大,7月蒸發量最大,1月蒸發量最小。1.3.1.4 風速、風向多年平均風速:2.7ms;實測最大風速:53.0ms(2001年7月6日);10分鐘平均最大風速:34.0m/s;該區域屬季風氣候區,常風向和強風向均為東北東方向,風向頻率18,夏季多為偏南風。1.3.1.5 臺風據汕頭氣象局資料統計,從1954年至1995年的42年中,對潮汕地區(粵東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有影響的臺風總個數為283個,平均每年有6.74個。每年的7月9月是臺風的主要影響月份,平均每月有1.5個,三個月臺風影響概率占全年的68。1.3.1.6 海面強風海面強風對水上作業的影響很大,汕頭市位于廣東省的東南沿海,又處于臺灣海峽的喇叭口,所以附近海面強風的日數和強度都居全省之冠。每年9月翌年6月,海面上都可能有強風出現。圖1-2A圖1-2B 根據福建東山縣氣象臺的測風資料,汕頭海面6級以上強風的日數,平均每年約有140天左右(包括臺風、熱帶低壓和冷空氣共同影響形成強風的日數)。從9月翌年6月,平均每月約有14天。集中出現于10月翌年3月,平均每月約達1620天,最多為11月,平均約19.2天。海面強風的年際變化較大,施工區海面強風最多的時段是1964年10月1965年1月,4個月的強風日數共95天,平均每月24天;其次是1967年11月1968年2月,4個月的強風日數達93天,平均每月23天。強風較少的時段是1982年10月12月,3個月只有25天,平均每月只有8天左右,見表1-3。 東山縣氣象臺各月強風(最大風速11m/s)日數 表1-3月份91011121234569月翌年6月總天數2564955375355214974533002291393949平均天數9.117.719.219.118.617.816.210.78.25.0141.01.3.2 水文韓江三角洲水文控制站為潮安站,海區有兩個潮位觀測站,媽嶼站及東溪口站。本工程采用媽嶼站為潮位代表站。1.3.2.1 徑流上游來水由潮安站進入韓江三角洲,經五大口門出海。根據潮安站1951年2003年實測資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 248億m3;多年平均流量: 787m3/s;歷年最大年平均流量: 1510m3/s(1983年);最小年均流量: 355m3/s(1963年);豐、枯比值: 4.3;豐水年徑流量與正常年比值: 1.9;枯水年徑流量與正常年比值: 0.5。徑流的年內分配與流域內降雨的時空變化基本一致,分配極不均勻。潮安站4月9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74.1,其中5月6月的徑流量占年徑流的31.2,歷年最大月平均流量4070m3/s(1983年3月),最小月平均流量97.3m3/s(1955年3月)。1.3.2.2 潮汐潮汐性質和基準面關系韓江三角洲河口屬弱潮河口,潮汐受東太平洋與南海潮波、海流及風吹流的共同影響,屬不規則半日混合潮,一天內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均不相等,平均潮差1.02m,最大潮差2.95m。本工程采用高程基面為珠江高程,與各海平面的關系如下:潮位特征值:年最高高潮位 1.31m年最低低潮位 -1.64m年平均高潮位 0.36m年平均低潮位 -0.66m平均海平面 0.15m年平均潮差 1.02m年最大潮差 2.95m設計水位:設計高水位 1.85m設計低水位 -1.80m極端高水位 3.11m(東堤3.11m3.36m)極端低水位 -1.90m1.3.2.3 泥砂根據潮安站的多年觀測資料分析,1955年1980年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 0.30kg/m,年輸沙量為723萬t;1981年2003年潮安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3kg/m,年輸沙量為622萬t。根據2005年6月8日10日水文測驗資料分析,工程區域漲、落潮含沙量平均0.013kg/m0.047kg/m,最大可達0.031kg/m0.117 kg/m。1.3.2.4 波浪韓江口外海域地處華南強浪區,波浪方向相對集中,常浪向為E向(浪頻率37.14)、其次是SE向(浪頻率為14.78)。E向浪和SE向浪的年平均波高分別為1.23m、0.92m,平均周期分別為6.24s、6.34s。本工程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計算堤前設計波浪要素,見表1-51-7。西堤堤前設計波浪要素 表1-5堤型破碎波高Hb(m)設計波浪要素H1%(m)H4%(m)H13%(m)平均波高H(m)周期T(s)波長L(m)B1/B2 4.7665.6405.2984.8943.989.793.21南堤堤前設計波浪要素 表1-6堤型破碎波高Hb(m)設計波浪要素H1%(m)H4%(m)H13%(m)平均波高H(m)周期T(s)波長L(m)C4.8666.7966.2455.6074.2771084.33東堤堤前設計波浪要素 表1-7堤型破碎波高Hb(m)設計波浪要素H1%(m)H4%(m)H13%(m)平均波高H(m)周期T(s)波長L(m)D4.2664.814.303.722.64970.72E3.133.133.133.13948.43F1.4331.220.9950.643.6420.131.3.3 地質1.3.3.1 新津片區南堤外側海域砂料場第層淤泥:灰褐色,飽和,流塑,富含有機質,土質軟弱,該層主要分布在海底上部,層厚0.00m3.85m,層底高程-4.50-11.95m。第層粉砂、中砂:灰黃色,由相應級配的砂粒組成,含少量云母碎片,其中的粉砂呈松散稍密狀,分布較少,該層厚度0.508.70m,層底高程-6.20-19.05m。第層淤泥、淤泥質粘土、淤泥質粉細砂(含粘土、粗砂夾層)。本層未全揭穿,揭露層厚5.15m18.60m,揭露層底高程-22.00m-29.75m。第層粘土:灰黃色、青灰色,濕,可塑,分布較少,揭露層厚0.00m6.00m,已揭露層底高程-26.60m-28.40m。第層中砂:淺灰色、灰黃色,飽和,中密,揭露層厚1.403.50m,揭露層底高程-25.50m-25.70m。1.3.3.2 新津片區南堤外側海域砂料場砂源分析及評價第層淤泥,土質軟弱,該層主要分布在海底上部,其中XSY1、XSY2號孔本層缺失,層厚0.00m3.85m,層底高程-4.50-11.95m,平均厚度約2.70米。第層粉砂(局部為中砂),含少量粉粘粒,松散稍密,結合前期資料分析,本砂料場大部分孔段見及本層(注:XSY5號孔本層為稍密中密狀中砂),其中SY38、SY42、XSY3、XSY4、XSY6、XSY7、XSY8號孔本層缺失,本層透水性好,吹填后易固結,該層厚0.508.70m,平均厚度約2.50m,層底高程-6.20-19.05m。第層淤泥、淤泥質粘土、淤泥質粉細砂,局部夾粘土、砂性土透鏡體。上述土層中,從吹填適宜性、上覆覆蓋層厚度及開采可行性考慮,僅第層粉砂(局部為中砂)可以作為吹填料使用。1.3.4 自然條件分析根據施工區自然條件及現場踏勘資料,強風主要出現在10月翌年3月,平均每月約達1620天,最多為11月,平均約19.2天,對疏浚吹填施工影響很大,施工難度極大,基于安全考慮,期間暫停南堤外側海域施工。每年4月9月除受臺風影響外,施工條件是一年最適宜疏浚吹填施工的。1.4 施工工況根據施工區氣象和水文條件,確定本工程絞吸挖泥船施工工況為為級。1.5 施工現場總平面布置施工現場總平面布置圖見圖1-3。1.6 臨時設施的布置1.6.1 交通陸上交通可利用新津片區附近已建道路及在建圍堤堤頂道路。水上運輸可利用新津河上臨時碼頭作為水陸運輸中轉站。1.6.2 通訊本工程與外界可通過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互聯網進行聯系,與作業船舶以及作業船舶之間的通訊聯系采用移動電話和VHF高頻電話實現話務通訊。第二章 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藝2.1 工程重難點及對策2.1.1 工程施工安全問題本工程地屬亞熱帶氣候,處于臺灣海峽喇叭口,受海洋性東南亞季風影響很大,尤其夏季臺風和冬季海面強風。臺風影響每年67次,主要出現在5月9月。受此影響,每年挖泥船停工避風約25天。海面強風主要盛行于每年10月翌年4月(清明),每月約20天風力大于67級,浪高大于3.0m;在強風過后,涌浪仍會持續影響23天。為解決好安全生產問題,擬采取以下針對性措施:(1)絞吸船避風措施每艘絞吸船配備大馬力拖輪和錨艇,使用快速接頭與浮管相接;在收到臺風預警后,確保絞吸船可以快速斷掉浮管,進港避風。(2)海上管線避風措施受涌浪影響,端點站的八字錨纜很容易斷裂。因此,加強海上鋼纜檢查,及時更換受損鋼纜。施工時,浮管錨纜使用直徑30mm的鋼纜。臺風和海面強風預警時,浮管錨纜換用4節直徑30mm的錨鏈(每節25m);浮管拉直后拋一個5噸重的錨,留在原地避風。 (3)管理措施安全工作由項目經理作為第一責任人,由經驗豐富的專職、兼職安全員組建安全部,設專人負責對天氣、風浪預報的記錄和通報。鑒于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強風浪影響天數超過20天,為保證安全生產,此期間暫停海上施工作業。2.1.2 同步施工的協調問題受本工程合理工期三年調整為二年以及前期工程開展受阻等因素影響,堤防工程與圍內回填要同步施工。措施一:加強聯合體內部溝通。1、在鋪設吹填管線、選擇水陸管架點、管線出口調整及場內在建道路使用等方面,聯合體之間將加強協調和配合。2、根據吹填需要,調節泄水口水門箱閘板的高度,在保證吹填高程與平整度的同時,避免水位過高對堤防工程造成影響。措施二:加強現場快速決策機制。根據堤防工程的進度情況和氣候條件,及時對施工方案和施工計劃進行調整,以決定最佳吹填的路徑、管口位置和絞吸挖泥船的數量。2.1.3 平整度和流失量控制問題吹填砂料場的勘察報告表明,吹填土含泥量達到50.5%。主要成分中的粘土顆粒和淤泥會造成以下不利影響:1、粘土顆粒極易造成排泥管堵塞,在出砂口附近形成鵝蛋形狀粘土堆,不利于控制吹填高程。2、淤泥不容易沉淀,在吹填中后期流徑有限時流失量極大。擬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一旦發現粘土顆粒堆積強度過大,高程超過設計要求后,挖機協助管線組更換絞吸船到支線施工。2、在吹填區泥面高程接近設計要求時,加強與船組溝通,統一調度,做好及時延伸管線。3、合理調整管線出口,延長吹填水流徑,減少流失量。4、在泄水口安裝鋼制水門箱,利用閘板控制回填區水位,減少流失量。水門結構見圖2-1。2.2 主要施工機械設備投入計劃和施工能力測算2.2.1 主要施工機械設備投入計劃根據本工程的特點和工期要求,各分項工程主要施工設備投入計劃如下:1、新津河疏浚擬投入1艘小型絞吸挖泥船施工;2、圍內吹填擬投入3艘3500m/h絞吸挖泥船施工;3、隔堤施工擬投入1艘吸砂船、2艘運砂船與1艘平板船施工;4、回填區1擬投入絞吸船數量視具體情況而定。另外,配備3艘錨艇,配合絞吸挖泥船移船、移錨和浮管接拆;配備3艘大馬力拖輪,臺風與強風浪時,負責挖泥船的避風撤離。施工設備配備見表2-1。主要施工設備配置一覽表 表2-1序號設備名稱單位數量備注13500m3/h絞吸挖泥船艘3回填區1絞吸船數量待定2小型絞吸挖泥船艘13錨艇艘34交通船艘1載客10人5大馬力拖輪艘36850mm岸管m60007850mm浮管m18008850mm沉管m90009700mm岸管m100010700mm浮管m160011850mm排水管座1212鋼質水門箱根2413GPS定位儀套4挖泥船定位船載14測量儀器設備見測量方法15吸砂船艘116運砂船艘217平板船艘118泥泵套82.2.2 施工工效和能力測算1、疏浚吹填根據本工程疏浚吹填土質、絞吸船挖深、吹填排距及以往的施工經驗,3500m3/h絞吸挖泥船和小型絞吸挖泥船挖泥效率分別取1850m3/h和700m3/h。考慮到臺風影響,每月受自然影響取6天,避風期間安排檢修,有效施工天為24天。考慮到有效施工作業天中補給、移船移錨、檢機加油以及接、拆管線等因素,每天挖泥運轉時間取18小時。絞吸挖泥船工效和施工能力測算結果見表2-2。 絞吸挖泥船工效和施工能力 表2-2序號規 格每月施工天數每天施工時間時間利用 率施 工效 率每 天 生產 能 力每 月 生產 能 力13500m3/h241860%1850 m3/3.33萬m380萬m32小型241860%700 m3/1.26萬m330萬m3根據表2-2,結合吹填次序和吹填工程量,測算可知:(1)回填區2安排1艘絞吸船9個月可以完成;(2)回填區3安排2艘絞吸挖泥船4.5個月可以完成;(3)回填區4安排1艘絞吸挖泥船4個月可以完成。2、隔堤4根據現場自然條件,每臺泥漿泵充灌效率取30m3/h,按平均12小時計,每天每臺泥漿泵至少可完成360m3。計劃投入8臺泥漿泵,施工強度最低可達2880m3/d。按照此施工強度完成隔堤4需要115天,考慮其他因素影響,每月施工25天,4.6個月可以完成隔堤施工。2.2.3 施工船舶進場計劃施工船舶進場計劃表見表2-6。 施工船舶進場計劃表 表2-6序號內容規格設備進場時間備注11#絞吸船3500m3/h2012.6.1管線2012.5月份進場并組裝完22#絞吸船3500m3/h2013.4.1管線2013.3月份進場并組裝完33#絞吸船3500m3/h2013.4.1管線2013.3月份進場并組裝完44#絞吸船小型2012.3.1管線2012.2月份進場并組裝完5吸砂船-2012.3.16運砂船-2012.3.17平板船-2012.3.1配備發電機組、泥漿泵8回填區1絞吸船3500m3/h待定管線在船舶進點施工前1個月就緒2.3 施工總體安排(1)2012年3月1日2012年4月30日,安排新開新津河施工,挖深-4.0m,開挖工程量約50萬m3,工期為2個月。(2)2012年3月1日2012年9月30日,在東側拋石堤往南推進1km后,安排隔堤施工單位進點施工。全長5.8km,工程量33萬m,鑒于隔堤施工要與堤防工程同步,實際安排工期7個月。(3)2012年6月1日2012年9月30日,F型堤防拋石堤合攏后,安排1艘3500m3/h絞吸挖泥船沿著新津河鋪設管線,由北往南吹填回填區2回填區3,考慮到期間冬季暫停施工,實際安排工期15.5個月。(4)2012年10月2013年3月,冬季強風浪影響,暫停吹填施工。(5)2013年4月1日9月15日,堤防拋石堤全部合攏后,另外安排2艘3500m3/h絞吸挖泥船進點新津片區吹填,工期5.5個月:1艘絞吸船的管線從片區南堤北圓弧段上岸,由南往北吹填,依次為:回填區4回填區3:1艘絞吸船的管線從片區西堤上岸,由北往南吹填,依次為:回填區2回填區3。管線布置詳見第一章施工現場總平面布置。根據以上安排,可以完成吹填量1640萬m,加上新津河疏浚土約125萬m,合計吹填1765萬m,能夠滿足回填要求。(6)回填區1擬在收到業主書面通知2個月后開始吹填,吹填高程、工程量、船舶數量及工期要求待定。施工總體流程見圖2-2。2.4 施工總體布置2.4.1施工船舶布置1、新開新津河疏浚小型絞吸挖泥船沿新開新津河軸線艏北艉南布置,從浚前水深較深的河道南側開始由南往北疏浚開挖。浚前測量和放樣新開新津河疏浚F型堤防合攏隔堤填筑新津片區分區吹填竣工驗收圖2-2 施工總體流程圖2、新津片區圍內吹填3艘絞吸挖泥船分別布置在取砂區的東部、中部和西部,1艘艏西艉東施工,另外2艘艏東艉西施工。3、回填區1吹填絞吸船布置在取砂區的南部,沿著攔砂堤艏北艉南布置,由南往北施工。2.4.2吹填管線布置 1、新開新津河疏浚考慮到在新開新津河開通之前,原河道仍需泄洪和通航,疏浚土吹填至片區東堤與龍津閘圍堰之間區域。小型絞吸挖泥船吹填排泥管線由浮管、岸管組成,絞吸挖泥船連接1600m浮管,從片區東堤上岸進入吹填區內。2、新津片區圍內吹填為避免吹填管線對片區圍堤施工的干擾,吹填管線分兩次布置。吹填管線由浮管、沉管和岸管組成。吹填施工初期,1艘絞吸挖泥船連接600m浮管,沉管順著新開新津河河道邊線布設,在東堤龍津閘圍堰南側上岸,岸管沿著露水灘面鋪設進入片區由北向南吹填。吹填施工中后期,3艘絞吸挖泥船的管線,分別從東堤、南堤、西堤上岸進入片區中部和南部吹填。3、回填區1吹填本工程項目經理部基地位于回填區1內,經水泥路通往市區道路。為了避免吹填水淹入道路和項目部,擬在道路與基地四周建圍堰進行保護。絞吸船管線分2次布置:吹填初期,絞吸船的浮管在西堤上岸后連接岸管,沿著西堤內側延伸,進入區內水泥路北側的魚塘吹填。吹填中后期,絞吸船的浮管在西堤上岸后同樣連接岸管,沿著水泥路布設,由東往西吹填水泥路南側魚塘及海灘區域。回填區1管線具體布置見圖2-2A2.4.3吹填泄水口布置前期采用南側拋石堤龍口段排水,后期在南側拋石堤S3+552.2S3+576.2處安裝鋼制水門箱排水。泄水口平面位置見圖2-3。2.4.4管線基地布置在回填區2北側臨時設置2000m2管線存放基地,用于存放備用的排泥管、橡膠管、彎管等管線配件。2.4.5隔堤施工布置在南堤前沿砂料場安排1艘吸砂船,2艘運砂船負責裝運砂源,1艘平板船負責定位袋體,8臺泥泵負責充灌袋裝砂棱體。圖2-3 泄水口平面布置圖2.5 施工方法2.5.1施工工藝1、新津河疏浚采用絞吸挖泥船挖、吹工藝,疏浚土吹填至圍內回填區。2、圍內吹填采用絞吸挖泥船挖、吹工藝,砂料場在南堤外側1700m至3000m范圍內。3、隔堤施工,采用吸運吹結合人工灌袋工藝,砂料場在南堤外側300m至1700m范圍內,通過運砂船運至充砂袋施工地,通過泥泵灌袋。4、回填區1采用絞吸挖泥船挖、吹工藝,砂料場在攔砂堤西側300m至700m范圍內。2.5.2疏浚施工方法(1)錨位布設小型絞吸挖泥船采用船艉鋼樁,船艏絞刀橋架前端左右兩側各拋設一只橫移錨,錨纜長度拋出分條挖槽外50m左右。(2)施工技術絞吸挖泥船根據新開新津河疏浚的平面尺度和泥層厚度,采用分段、分條、分層施工。分段長度為浮管一次鋪設可移動的有效長度,一般為500m左右。分條方法,平行于河道軸線均分為三條開挖,寬度根據河道底寬和邊坡為6070m。每條分層開挖,根據浚前開挖泥層厚度、設計底標高和挖泥船吃水,第一層挖深至-2.0m,利用高潮位開挖;第二層挖深至設計底標高-4.0m,利用低潮位時開挖。(3)施工方法施工時,絞吸挖泥船采用鋼樁定位,鋼樁位于分條挖槽中心線上,作為橫移擺動中心,分別收放船艏絞刀架兩側橫移錨纜,左右擺動挖泥,通過收緊艉橫錨前移。疏浚土通過排泥管線輸送至片區內中部吹填。隨著絞吸挖泥船向前推進,及時移動浮管和水陸管架。(4)疏浚質量控制方法1)平面控制方法施工平面放樣控制,絞吸挖泥船利用船載DGPS控制挖泥船位,并與裝有疏浚輔助決策系統軟件的計算機聯合使用。根據計算機顯示器顯示的船位,確保位在所開挖的挖槽內。施工時嚴格按設計質量要求控制超寬,并做好施工平面定位記錄。2)深度控制方法在施工區域設置潮位站,配備自動潮位遙報儀和水尺,并配備專人看守。遙報儀每10min驗潮一次。挖泥船根據潮位變化,控制吸口下放的挖泥深度,提高挖槽平整度。在最下層挖泥時,要考慮到挖泥船吃水深度的變化,同時預留適當的備淤深度,確保疏浚挖深達到設計水深要求。施工時挖泥船嚴格按設計質量要求控制超深,并做好施工測深記錄。3)邊坡開挖控制方法施工中邊坡開挖嚴格按設計邊坡放坡,施工時按“上欠下超、超欠平衡”的方法控制。2.5.3隔堤施工方法(1)施工準備測量人員現場測量放樣,標識出袋裝砂棱體邊線,加工好的充砂袋通過陸上施工通道及運輸船運至現場。(2)鋪設和充灌隔堤袋裝砂棱體充灌填筑安排一個施工作業面,從片區北側開始向南階梯式推進。測量放樣后,標高0m以下袋體采用平板船鋪設、標高0m以上袋體采用人工鋪設,袋裝砂錯縫堆疊。袋裝砂棱體充灌施工,利用吸砂船在南堤前沿砂料場取砂,運砂船運抵施工現場供砂,泥泵充灌袋體,袖口部位朝上,泥漿泵管口與袖口進行連接。泥漿泵沖水槍處則需根據泥漿管出砂的濃度調節水量,保證泥漿管的流量以及避免堵管,充灌砂袋的成型取決于取砂區域的顆分級配,當淤泥含量超標而不能一次成型,則需在下一個潮水進行充灌時進行補充,保證達到預定的厚度,在袋裝砂棱體充灌結束后需綁扎袖口,防止漏砂。測量放樣袋體鋪設取砂灌袋下一袋體充灌隔堤先施工至標高+0m,當形成一定長度后,在加高施工至+1.0m,逐漸全斷面向前推進。(3)袋裝砂施工工藝流程袋裝砂施工工藝流程見圖2-4(4)設備及人員配備設備及人員配備見表2-7、2-8圖2-4 袋裝砂工藝流程 袋裝砂施工設備配備表 表2-7序 號設備名稱規 格單 位數 量1泥漿泵22KW臺套82發電機組160KW臺33平板船艘1 人員配備表 表2-8序 號工 種人 數1施工員22技術員23測量員54普工245電工32.5.4圍內吹填施工方法1、吹填管線鋪設方法(1)浮管鋪設方法浮管先組裝成段,每段長約200m,然后拖運至現場拼接。為防止漲落潮和風浪對浮管的影響,浮管上每隔100m拋錨加以固定,漲、落水錨間隔布設。浮管布置呈近似流線型彎曲,不形成死彎。浮管在重載之下仍要露出水面之上,以便維修。排泥管主線接頭應緊固嚴密,整個管線和接頭不得漏泥、漏水,發現泄漏,應及時修補或更換。(2)沉管鋪設方法沉管在鋪設前應對預定位置進行測量,摸清水下地形。組裝成段的沉管在高平潮或低平潮時用錨艇拖運至鋪設位置。沉放時沿鋪設線路間隔200m拋設管線錨,防止沉放過程隨水流漂移,精確沉放至預定位置。考慮到沉管長度大,潮流會對其產生巨大的沖擊力,難以定位和施工,采用分段下沉鋪設。第一段下沉時兩端用錨纜固定在預定的下沉位置,然后開始往排泥管內注水下沉,使這一段排泥管大部分下沉到預定位置,兩端露出水面,以后每一段沉管前端與前一段沉管連接,等到前后段連接完畢之后,在錨艇吊機的配合下連接后,注水下沉。以后依此循環鋪設沉管。沉管兩端點用錨纜固定。沉管每隔200m左右布設漲、落水錨纜各一只加以固定。浮管和沉管沿線設立安全警示標志,日夜顯示信號,防止其他船舶誤撞和誤挖。(3)岸管鋪設方法岸管鋪設按制定好的管線走向預先鋪設,根據吹填區的面積和吹填泥漿自然流淌坡降,進行吹填區內分支管線的拼接延伸。整個管線和接頭不得漏泥、漏水,發現泄漏,應及時修補或更換。(4)水陸管架頭布設方法水陸管架頭設在圍堤外側堤腳。水陸管架頭布設時,為防止漲落潮和風浪對跨越圍堤管線的影響,在管架處埋設八字地壟錨或在管架頭處拋設八字錨兩只加以固定,在管線登陸點管架頭處用石塊、沙袋等覆蓋進行加強處理,避免浮管及錨纜漂移影響圍堤的安全。(5)管線跨圍堤處理管線跨圍堤時,避免對圍堤施工的干擾,采取措施保護圍堤坡面,用兩層袋裝碎石鋪設成一條2m寬的保護層,再用一層反濾布覆蓋在袋裝碎石上,然后進行管線跨越護岸的鋪設。管線穿越堤頂道路時,做好放坡段路面,保證車輛的通行。2、吹填排水方法吹填泄水口布置遵循距離排泥口最遠、排水暢通、水流能兼顧整個吹填區、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小的原則。本工程根據3500m3/h絞吸挖泥船的泥泵排量和投入的數量,在南堤拋石棱體鋪設12排的鋼制管(850mm12m),每排采用2根拼接,單排長度24m;能夠滿足3艘絞吸挖泥船同時施工要求。泄水口穿堤平面斷面見圖2-5。圖2-5 泄水口穿堤平面及斷面圖3、取砂施工方法3500m3/h絞吸挖泥船采用船艉鋼樁定位。取砂施工時,絞吸挖泥船平行于取砂區長邊(東西向)布設,分段、分條和分層取砂。平行于取砂區長邊(東西向)分條,寬度80m,每條分三段,每段長度500m,分三層取砂,上層取砂分層厚度2.7m,平均取土深度控制在-9.5m;中層取砂分層厚度2.5m,平均取砂深度控制在-12.0m;下層取砂分層厚度3.0m,平均取砂深度控制在-15.0m。局部砂層厚處,可增加取砂深度,以提高砂的含量。絞吸挖泥船一次水上浮管鋪設后,在可移動的距離范圍內,可開挖兩側相鄰條或下層,以減少接拆水上管線時間。4、吹填施工方法(1)吹填施工順序吹填施工順序基本由北往南,從北側開始,往新津河下游方向推進,后期結合南堤掩護,1艘絞吸船從南堤北側圓弧段由南往北吹填,依次按照“回填區2回填區3回填區4” 順序吹填。(2)吹填施工方法從遠離南堤龍口段的片區北側開始吹填,逐漸向東南方向推進。在吹填區內四周插標高桿,在標高桿上標注設計吹填標高和預留超高標高。一旦吹填標高達到預留超高位置,及時延伸吹填管線。施工時根據實際吹填土的成陸情況布設分支管線,分支管線間隔距離根據吹填土的自然流淌坡降確定,根據吹填土質定為200300m。(3)圍堤保護為確保圍區圍堤安全,吹填時嚴禁吹泥口正對圍堤吹填,距離保持在30m以上,盡量避免在圍堤后方集中吹填堆高,控制吹填速率。粘土優先吹填至圍堤內坡處,減少淤泥和砂從圍堤中流失,并起到對圍堤的保護作用。(4)吹填水位控制圍堤合攏后吹填區內水位由泄水口水門箱閘板控制,隨吹填泥面的增高而逐漸加高,一般高出吹填泥面0.2m,同時要注意吹填尾水的排水情況和對已吹填成陸區域的沖刷,必要時開挖排水溝引導吹填排水,直至吹填至設計要求標高。2.5.5回填區1吹填施工方法1、吹填管線鋪設方法(見2.5.4圍內吹填施工方法)2、過路排水管及圍堰設置通往項目部基地的水泥路將回填區1隔成南北2個分區。在吹填施工過程中,為確保水泥路和項目部基地正常使用,擬采用相應措施:吹填尾水擬由回填區1北側各魚塘匯聚后,通過預埋排水管流經南側魚塘區域,再流入圍內回填區2,最后通過片區南堤泄水口排放。過路排水管預埋在水泥路拐彎處(詳見示意圖2-6),連通2個分區供吹填尾水排放。分區內的魚塘用挖掘機挖斷隔梗,保證排水。為避免吹填水漫過水泥路,甚至涌入項目部基地,擬沿著水泥路及項目部四周建圍堰來擋水,圍堰頂高程要滿足大于吹填高程0.70m;圍堰斷面大小及工程量待測量后確定;回填區范圍線附近低洼處也要適當增設圍堰,以確保吹填不會對周邊產生干擾。具體布置詳見示意圖2-6。3、取砂施工回填區1的砂料場位于新津片區西堤外側300700m位置(具體位置見圖1-2A),取砂施工時,絞吸挖泥船平行于取砂區長邊(南北向)布設,分段、分條和分層取砂。平行于取砂區長邊(南北向)分條,寬度80m,每條分二段,每段長度500m,分二層取砂,上層取砂分層厚度2.5m,平均取土深度控制在-6.5m;下層取砂分層厚度2.5m,平均取砂深度控制在-9.0m。局部砂層厚處,可增加取砂深度,以提高砂的含量。絞吸挖泥船一次水上浮管鋪設后,在可移動的距離范圍內,可開挖兩側相鄰條或下層,以減少接拆水上管線時間。4、吹填高程控制及工程量回填區1的吹填高程待業主明確后執行。施工期間,區內四周插標高桿,在標高桿上標注設計吹填標高。一旦吹填標高達到要求,及時延伸吹填管線。圖2-6 回填區1排水管及圍堰設置示意圖施工時根據實際吹填土的成陸情況布設分支管線,分支管線間隔距離根據吹填土的自然流淌坡降確定,根據吹填土質定為200300m。吹填工程量由區內陸地高程及水深測量來確定。5、回填區1施工流程對回填區1陸地高程及水深進行工前測量管線調遣、拼裝及鋪設水泥路沿線及項目基地四周圍堰施工水泥路拐彎處埋設排水管回填區1北側魚塘區域吹填回填區1南側魚塘及海灘區域吹填隔堤1施工(是否施工取決于回填區1吹填高程)回填區2吹填。6、回填區1存在養殖戶的問題業主應在施工之前保證回填區內魚塘養殖戶、養殖物、房屋及區內樹木等征拆手續完全,以免干擾施工。7、圍堰保護及吹填水位控制(參見2.5.4圍內吹填施工方法)2.6 施工測量2.6.1 測量控制(1)測量系統高程基準:采用珠江基準面。平面坐標系統:采用北京54坐標系。(2)平面控制疏浚水深測量及吹填測量全部采用RTK-DGPS方式進行。由于GPS使用的是WGS84坐標系統,而施工測量用的是北京54坐標。因此,首先要建立起WGS84坐標與北京54坐標之間的關系,即求取WGS84到北京54坐標系統的坐標轉換參數,實現WGS84坐標到北京54坐標系的轉換;然后在施工區附近的合適區域建立GPS差分基準站,最后在GPS移動站上進行相關的測量參數設置,實施基于RTK技術的施工測量控制。(3)高程控制高程控制測量主要是施工區附近高程控制點的高程引測。使用Leica公司生產的高精度數字水準儀DNA10按相應等級的水準測量的方式進行,測量及平差過程嚴格按測量規范的要求進行。(4)水位遞報在施工區附近設置驗潮站,設立水尺和自動潮位遙報系統。水位站的高程從已知控制點上按規范要求進行引測。水位站的驗潮間隔每10min驗潮遞報一次。(5)測量儀器的檢定施工前均按規范要求對所使用的儀器進行自檢,在工程開工后,向監理工程師及時提交在工程中使用的所有測量儀器檢定報告。為了防止錯誤和檢測儀器精度,所有GPS接收機應在監理現場監督下在已知點上進行比對測試,經校核無誤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2.6.2 疏浚水深測量(1)測線布設測深線布設按規范要求進行。必要時,遵照監理工程師要求進行適當的加密。施工檢測及竣工測量測線沿用浚前測量的測線。(2)水深測量按單波束要求實施測量,利用雙頻GPS按RTK定位技術進行水深平面定位;分別利用測深精度較高的MK III雙頻測深儀及HS-50型波浪補償儀進行測深及波浪補償。水深數據采集采用美國Hypack公司的專用水道軟件HYPACKMAX來完成。測量時,圖比、圖上測線間距、點距、測量范圍,及其它有關檢測技術要求將由疏浚工程師根據施工進度、質量要求提出,并報監理工程師認可。2.6.3 吹填區標高控制吹填區的標高控制,主要是通過吹填區內所設標高桿的高程來控制。2.6.4 主要的測量儀器配備主要測量儀器設備配備一覽表 表3-7序號設 備 名 稱數量標稱精度備注1ZMAX SK型雙頻GPS1套5mm+0.5ppmD (距離)10mm+0.5ppmD(距離)水平垂直2ZMAX MK型雙頻GPS1套5mm+0.5ppmD(距離)10mm+0.5ppmD(距離)水平垂直3Leica DNA10電子水準儀2套1mm/km4Leica TC 702全站儀2套1級,1mm+2ppm*D5MK-III雙頻測深儀1套1cm0.1%d(水深)10cm0.1%d(水深)高頻低頻6YBYB-1遙報儀4套1cm7海上自動驗潮儀1套滿量程的0.058HS50涌浪補償儀1套涌浪數字化精度:10mm涌浪模擬化精度:5mm補償范圍10m第三章 施工進度計劃和保證措施3.1 施工進度計劃施工進度計劃表(回填區1施工進度計劃待明確后另擬)見表3-1。3.2 施工進度保證措施1、配備專職質量管理人員,嚴格按照公司的三標一體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進行質量控制,使整個施工過程處于受控狀態,對施工質量按有關標準要求進行管理和自檢,并定期將自檢結果向監理部和公司報告,接受監理工程師和公司對質量工作的檢查、指導和監督。2、施工前,組織施工船舶技術交底會議,由項目技術主管工程師對各施工船組進行詳細的施工技術交底,明確各自的施工任務、質量標準,施工船舶按照施工組織設計,結合現場風浪、地質和潮流等情況,根據具體的施工條件制定具體的施工方法。3、施工過程中,由質量員、施工員現場指導、督促,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抓好質量管理工作,及時檢查分析現場工程質量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杜絕質量事故的發生。4、施工過程中自覺接受公司、業主、監理及質監部門對質量工作的檢查、指導和監督,若有不合格項目,按質量標準堅決整改,直至符合標準,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力安全生產知識培訓
- 車委托改裝協議書模板
- 綠色建筑的職業規劃之路計劃
- 道路協議書模板
- 個人信用擔保貸款服務協議
- 沙特合作協議書
- 超市經營外包合同協議
- 教師全員培訓體系構建
- 電子商務平臺入駐協議指南
- 毛豬代購協議書
- 如何有效地開展集體備課
-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2022-2023學年六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試卷
- 2024年廣東廣州交易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光學教程》第五版-姚啟鈞-第一章-幾何光學-課件
- 冷庫方案報價
- 2024年湖南湘江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浙江省強基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5月統測英語試題(解析版)
- 工貿行業高風險領域專項整治清單
- 第九章-食品干燥機械與設備
- 醫院行政年度工作總結
- 上海旅游介紹英文 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