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修(三)專題三教學設計北京石景山區蘋果園中學 郭慧明北京石景山區古城中學 武俊先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高中語文教育是面向大眾的教育,開設選修課程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它主要不再有建構某個門類的知識體系,而在于進一步拓展視野,發展思維,在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同時,語文素養也能夠得到豐富和提高。語文教學指導意見和模塊學習要求中對選修課的小說教學提出指導性建議,廣大教師應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為目標,培養學生興趣,指導學生廣泛涉獵各種小說并對它們做出積極的評價,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作品,嘗試對作品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引導具有特殊興趣的學生向自身愛好的領域去深入發展,嘗試進行創作。在散文教學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鑒賞散文作品的興趣,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優秀散文作品,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給予恰當的評價,學習鑒賞散文的有關知識和基本方法,注意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樂于展示創作成果、交流創作體會。根據上述理念,以及本專題各個篇章的特點,我們給本專題的學習定位為:嘗試并體驗與文學經典“對話”的過程。接觸外國文學中的優秀作品,認識作品中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體會大師筆下蘊含的不朽思想,感受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學會多角度多層面閱讀,能夠全面、客觀、有理有據地評價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刻社會意義,解讀作者的思想,結合個人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發表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二、教學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在京版選修(三)中,我們又一次接觸到了外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品,但與之前的必修模塊學習有很大不同。必修模塊學習都是按照文體劃分的單元來進行,小說部分有“小說與故事”、“小說與人物”、“小說與抒情”、“小說與表現”。選修則已走出“文體”,按照“專題”來進行。選修(三)的專題三中外國小說名篇分別選自堂吉訶德悲慘世界警察與贊美詩,寂寞是散文名著瓦爾登湖中的一個章節。時間跨度從16世紀至20世紀初,內容有鴻篇巨制的經典選段,也有短小精致的短篇小說;有詼諧幽默的故事,也有連篇累牘的內心獨白。它們被冠以“經典”的名號,是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愈見其光彩的不朽篇章。正如“泛讀導引”與文學經典對話一文中說的那樣,它們是:“最能反映人類歷史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圖景,反映人類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題,反映人類的困擾與絕望、焦慮與夢想的創作。”因此,如何讓學生走近經典,怎樣由陌生變得熟悉,怎樣由熟悉到把真實的體驗融入其間,是本專題教學的關鍵環節,亦是出發點和歸宿。本專題的四篇精讀文章的經典意味解讀如下: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經過幾個世紀的洗禮,它依然能在世界文學寶庫中熠熠生輝,綻放自己獨特的風采,這歸功于塞萬提斯對騎士文學的認識和深刻反思。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形象。堂吉訶德生活在假想的世界中,在他眼里,處處有妖魔為害,事事有魔法師搗亂,因此,他會大戰風車,也會勇斗猛獅。這一系列行為也讓他成為瘋狂、可笑甚至荒誕的角色。但正是他的這股“瘋狂”、“可笑”與“荒誕”,直接抨擊了當時虛偽的騎士道;他雖屢戰屢敗卻越戰越勇的精神,他的勇敢無畏、對理想和信念的堅持、他的看似瘋狂實為清醒的自我剖白,使得堂吉訶德成為永不磨滅的經典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透過堂吉訶德“瘋癲愚魯”的表象,品味文中他對自己的認識與剖析,去和他的內心對話,逐步走進人物心靈,發掘他善良真誠、熱情執著的本真,思考他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改變一生的事件節選自雨果的悲慘世界。與堂吉訶德相比,悲慘世界更為嚴肅和寫實。它的價值正如在雨果悲慘世界序文中說的那樣,是為探討諸如“貧困使男人潦倒、饑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小孩孱弱”等社會問題的解決方式,也寄托著作者改造社會的理想。他在猛烈抨擊社會中人與人的不平等現象的同時,又充滿著人道主義理想,把仁慈、博愛看作拯救人類于苦難之中的永恒力量。冉阿讓這個人物形象就成為作者理想的體現。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斗的悲愴史詩。課文節選部分描寫正是冉阿讓一生中一次巨大的轉折和蛻變,是他經歷痛苦掙扎得以脫離思想苦難的心路歷程。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把重放在對冉阿讓內心蛻變過程的描寫上,了解他思想轉變的原因,嘗試與其進行思想交流和靈魂對話,體會人物形象的魅力,思考他的轉變過程對自己成長帶來的啟示。警察和贊美詩是歐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歐亨利以短篇小說著稱,故事大都發生在紐約市的大街小巷中,發生在被稱之為“四百萬”的普通百姓身上。其中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有善與惡的角逐。但善與惡并不是截然分開、涇渭分明的,它們之間有著一個廣闊的中間地帶,其中存在著良心發現,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種種可能性。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被稱之為“歐亨利式”結尾。這些特點使得歐亨利的小說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奇葩。本篇小說中蘇比想方設法要進監獄,均以失敗告終。最后思想轉變,卻被捕入獄。教學過程中,可以就主題、結構以及主人公蘇比的思想變化等進行研討。對于小說主題,歷來存有較大爭議,我們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時,我們也要重點去品味蘇比內心經歷的一番矛盾斗爭及其情感轉變過程。因為,在本篇小說中,除了人們關注的“意外結局”之外,讓人心有所感的便是對蘇比心理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與剖析。寂寞選自散文名著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是作者亨利戴維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獨自一人居住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生活和思想記錄。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不論是對大自然的生動描繪,還是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分析,讀者都會感覺到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升華。文章獨特的風格和深邃的思想內容,使得瓦爾登湖成為美國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寂寞體現的是作者獨居湖畔的體驗,作者并不是真的內心孤苦寂寞,相反,他在自己大段的內心獨白中,表明自己的“不寂寞”。我們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對作者內心獨白的品味上,試著去感受作者有大自然的相伴、與自然為鄰、不受羈絆的生活,學習他用心靈去感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體驗他一直處在和大自然對話、與自己內心對話的狀態。同時,可以借助作者在瓦爾登湖中對自己選擇的原因的闡述,走進作者內心,感知對寂寞、孤獨的獨特認識,了解他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學習他去積極探索生命的意義。2.學情分析從學習內容上講,本專題主要是外國文學經典作品中的小說和散文選讀。在學過的必修(一)至必修(五)里,學生學過的外國小說作品有:莫泊桑的項鏈、巴爾扎克的守財奴、海明威的斗鯊、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卡夫卡的變形記等。外國散文作品有:青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托馬斯劉易斯的這個世界的音樂、彼得辛格的動物的疼痛、布封的天鵝、蕭伯納的貝多芬百年祭等。對于小說,學生側重于從故事情節、人物、表現手法等方面來學習;對于散文,學生則側重于對其內容、實用性以及情感表達方面來進行學習。這是展開新內容學習的有利因素。但是,選修(三)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由“文體”轉變為“專題”,要求學生在之前學習外國小說、散文的基礎之上,有整合專題四篇文章的意識,能夠展開與經典作品的對話。但是,大多數學生之前對本專題的篇目或僅有簡單了解,或從未涉獵。加上四篇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人物心靈剖白,學生如果不能靜下心來耐心品味,就很難深入作品其中,了解文章的靈魂。這是進行本專題學習的不利因素。從學習的方法上講,高二的學生經過兩個選修模塊的學習,對選修課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已經有所掌握,基本上能在專題學習的過程中,發掘專題中的“亮點”,在教師的幫助下或通過同伴互助、合作學習,進行論文的選題,進行專題的研究。但是,學生容易在選題上犯“空”、“大”、“偏”、“淺”等毛病,這是進行專題學習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三、專題總體教學目標選修課程目標中對小說和散文教學的闡釋,是我們開展本專題教學的總綱。因此,本模塊的教學目的確定為,通過對本專題的學習,嘗試并體驗與文學經典“對話”。接觸外國文學中的優秀作品,認識作品中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體會大師筆下的不朽思想,感受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學習多角度多層面閱讀,能夠全面、客觀、有理有據地評價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刻社會意義,解讀作者的思想,結合個人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發表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具體闡釋如下:1.充分發揮“泛讀導引”一文的導引作用。在學習作品之前閱讀,以了解專題所選經典作品的大概內容,慢慢“走近”經典。在學習作品的過程中,借助“泛讀導引”中所提及到的資料,例如對“文學經典”的不同理解,名家對“堂吉訶德”典型意義的不同闡釋,作品中連篇累牘的心理分析等,暢談自己的理解與認識,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逐漸“走進”經典。專題三學習將近結束時,再重讀“泛讀導引”,去閱讀全文或者與所選文章同時期其他相通風格的名家作品,真正展開與文學經典之間的“對話”。2.查閱各種工具書及媒體資料,了解與作家作品相關的文體知識、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外國文學作品中小說及散文經典作品的理解。3.展開對作品的閱讀鑒賞實踐活動。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或課上展開專題問題的集體討論;或課下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或以論辯的形式展開討論;或者以寫促讀,將個人對作品某一點的認識形成鑒賞性的文字,再互相交流探討。在寫作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感受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及作家的深刻思想意識,體會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4.在專題論文的選題上,充分發揮個人特長,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深入研究一篇作品、一個作家或一個方向,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完成質量較高的專題論文。5.在教師指導或同伴互助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展開課外閱讀,不僅可以開闊視野,而且能夠深入思考,并進行寫作嘗試,運用讀后感、文學評論、傳記、劇本等多種方式,表達作家獨到的見解,客觀公正,培養不失科學理性和批判質疑的精神。四、“專題”教學思路本專題組材是外國文學,三篇小說和一篇散文,可以先讓學生對專題興趣點進行發掘,初擬專題研究題目,在單篇章的學習之后,再讓學生進行專題整合,從整個專題的角度出發,進行合作探究。這是一個“與文學經典對話”的專題,具體可以開展的“專題”,可以從情節結構入手,也可以從人物方面入手等等。例如,學生可以從堂吉訶德的追求、蘇比的愿望、亨利戴維梭羅的思考,來看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可以從冉阿讓和蘇比的轉變來看作者的宗教觀;可以從冉阿讓的內心掙扎、蘇比的思想轉變、亨利戴維梭羅與自然心靈對話的狀態來看“與心靈對話”的現象只要能找到一個切入點,不必有多廣多深,只要學生有興趣,教師即可對之進行鼓勵、引導與幫助。相信師生共同努力,就能夠慢慢走進文學經典,并從中獲取巨大的精神給養。實施本專題教學的具體措施如下: 1.本專題前三篇是選自外國小說經典,第四篇是散文名著瓦爾登湖中寂寞一章節。人物是小說的要素之一,因此,學習前三篇文章,要對小說中分別出現的人物:堂吉訶德、冉阿讓、蘇比進行分析,特別是通過了解人物的言行,來了解其思想認識,進入人物內心與人物進行思想交流和靈魂的對話,才能了解堂吉訶德身上所具有的豐富的典型意義,了解冉阿讓內心驚心動魄的掙扎,了解蘇比思想的轉變和生活的無奈。第四篇雖然是散文,但是,作者像堂吉訶德一樣,是一個“熱情者,一位效忠思想的人”,執著于對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像冉阿讓一樣,很多時候處在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與大自然對話的狀態。因此,四個篇目可以采取比較閱讀的方式,選取一些切入點,進行閱讀教學,對人物及主題進行深層次的挖掘。2.本專題多是節選篇目的文章,可以提前讓學生閱讀整部作品,寫下自己的初讀感受。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作者創作作品的社會背景及創作初衷,大概了解作家的創作風格,對作家其他作品有所接觸與認識,這樣有利于專題研究的順利開展。3.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興趣小組,每組有一個專題研究的方向,教師可做相應的指導,學生能夠自行查閱資料,討論論文的研究問題,及解決方案,最后形成一致意見,完成論文。五、課時安排專題三的教學時數為18課時,構成如下:(一) 讓學生閱讀、討論與文學經典對話一文,1課時。第一課時目標:1、通過閱讀“泛讀導引”,能夠說出“文學經典”的大概含義,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談出對“文學經典”的認識。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說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思想。基本任務安排:1、閱讀全文,劃出作者對“文學經典”的闡釋及其理解感受,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說出你的“文學經典”的認識。2、作者對本專題的四篇文章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闡釋?他想要說明什么問題?3、你是否同意泛讀導引中對西方十九世紀小說重要特色的闡釋?如果同意,請你結合自己在閱讀中的體驗,以自己讀過的某一外國小說作品為例,具體談談自己的經驗;如果不同意,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論述應有確切的依據。(二)初擬探究學習專題,1課時。第二課時目標:1、通過閱讀本專題選文,能夠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點。2、通過小組內討論,能夠初擬本組專題研究題目。基本任務安排:1、結合“泛讀導引”文章,初讀本專題四篇選文。2、從人物或情節或其他方面入手,小組討論研究,初擬專題研究題目。(三)堂吉訶德的學習、研討,3課時。第三至五課時目標:1、通過閱讀堂吉訶德,梳理故事情節并能談出自己對堂吉訶德的形象特點和小說思想內涵的認識。2、通過合作交流,深入探討堂吉訶德的性格特點,感受其豐富的內心世界,走進人物的靈魂。3、結合現代生活實際,體會堂吉訶德這一形象的社會價值。基本任務安排:1、閱讀堂吉訶德所有章節,精讀本文節選部分,梳理故事情節,用百字左右概括堂吉訶德其人其事,以及在課文中的大概經歷。2、你認為堂吉訶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根據課文描寫,給出理由。3、品味文中堂吉訶德的自我剖白,走進他的內心,體會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和社會價值。4、結合參考資料,小組交流,討論堂吉訶德形象之于現代社會的意義。(四)改變一生的事件3課時。第六至八課時目標:1、通過閱讀悲慘世界,了解冉阿讓的一生,精讀本文,能夠說出改變他的是一件怎樣的事情,以及他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掙扎和彷徨。2、通過分析冉阿讓的語言、行為、心理活動,感受這個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賦予他的典型意義。3、能從冉阿讓的改變中發掘出根本原因,討論他這個形象的現實意義。基本任務安排:1、閱讀悲慘世界,小組合作,梳理小說大概內容,理清人物身份和關系。讀課文節選部分,用一段話概括改變一生的事件指的是什么樣的一件事。2、冉阿讓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根據課文描寫,說出你的認識,寫成文章,400字左右,課上交流討論。3、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觀點,分析冉阿讓轉變的深層原因。4、品味冉阿讓的心靈分析,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的感受。(五)警察和贊美詩2課時。第九至十課時目標:1、通過閱讀文本,從情節結構入手,分析人物的言行,形成對主人公獨特的認識,并理解典型形象所蘊含的典型意義。2、理解所謂“歐亨利手法”的特點:往往在故事結尾,作者筆鋒一轉,讓主人公的命運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變化,這變化看來荒謬悖理,實際上卻符合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基本任務安排:1、初讀文本,梳理故事情節,用五六句話概括小說的內容。2、借助媒體資源,查閱與作家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通過了解作家的思想、創作手法等,分析人物形象特點和小說的思想內涵。3、任選一個角度,對文本進行研究探討,以達到走近小說、走進人物內心,與人物進行思想交流和深層對話的目的,從而正確認識蘇比的形象。4、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麥琪的禮物愛的犧牲兩位感恩節的紳士最后一片葉子等),任選一篇,通過對比分析,寫出對“歐亨利手法”的認識。(六) 寂寞2課時。第十一至十二課時目標:1、能夠通過閱讀文章,運用恰當的方式揣摩文中的語言,較準確的表達出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思想和追求。2、走進文本,走進作家內心,與之進行思想交流和深層對話。基本任務安排:1、閱讀瓦爾登湖全文,仔細品讀寂寞一章,寫下自己的感受,課上交流。2、借助工具書,查閱作家的生平經歷、思想認識、創作動機、創作手法等,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寄予的思想觀點。3、從文章中找出作者理解寂寞的句子,結合自己的認識來分析。4、根據作者在文中的思考,以及他的人生態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談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體驗。(七)論文選題指導,1課時。第十三課時目標:1、樹立專題整合的觀念,結合本專題四篇文章,能找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探究題目,對“與文學經典對話”有一定的認識。2、學生自發組成興趣小組,討論論文的研究問題,完成論文大綱。基本任務安排:1、整合專題三的四篇文章,自行梳理,結合初擬論文題目,并將之細化。2、通過小組內探究,討論各自的題目,自主結合,擬定專題研究題目,寫出論文大綱。(八)論文寫作指導,1課時。第十四課時目標:1、 能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協作,查閱資料,共同商討,完成論文的寫作。2、能在組內研討過程中以及教師指導下,發現不足,完善論文。基本任務安排: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論文大綱,討論論文的思路,查閱資料,共同完成論文的寫作。2、在教師指導幫助下,學會運用比較分析等方法進行論文的寫作。3、交流探討論文,找到論文的不足之處,小組再探討,予以補充修正。(九)專題結題交流,1課時。第十五課時目標: 1、 通過論文作者談寫作的思路,共同探討論文立意、構思的方法。2、 通過討論學生論文,能找出其中的優點并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發,找出明顯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修改意見。基本任務安排:1、教師選出問題論文和優秀論文,讓作者介紹論文的成文思路。2、教師提出評價要求,引導學生對論文進行評議。3、修改自己的論文,或小組內互相評閱。(十)機動課時1課時。第十六課時,查漏補缺,解決遺留問題。(十一)西方小說鑒賞,2課時。第十七至十八課時目標:1、梳理西方文學中小說發展脈絡,完成“西方作家及作品簡介”。2、閱讀與本專題所選文章同時期其他相同風格的名家作品,展開和文學經典之間的“對話”。基本任務安排:1、小組分工合作,查閱資料,探討交流,以“泛讀導引”中提及的西方作家為主線,完成“西方作家及作品簡介”,可以寫出介紹性的文章,可以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完成之后,全班交流展示,相互補充。2、選一部自己喜歡的與本專題所選文章同時期其他相同風格的名家作品,選擇一個角度,將其中的某個或某類人物與本專題中的人物,進行比較分析,完成一篇鑒賞文章,課上交流展示。六、篇章教學設計課 題堂吉訶德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文本,完成對課文情節的梳理。分析人物的言行,能夠形成對堂吉訶德形象獨特的認識,并理解堂吉訶德形象的典型意義和超越時空的不朽價值。(2)組成學習興趣小組,選取一個切入點,對文本進行研究探討,以達到走進小說、走進人物內心,與人物進行思想交流和深層對話的目的。(3)從堂吉訶德身上汲取對信仰不懈追求的勇氣,堅持心中信念,樹立遠大理想。教學重點:通過品味人物的言行,揣摩其中的深意,完成對堂吉訶德形象及思想的分析。教學難點:通過小組內合作交流,深入探討研究堂吉訶德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和社會價值。媒體使用:多媒體。一、預習階段:1.查閱資料,概括塞萬提斯的生平及創作貢獻。2.閱讀整部小說,重點閱讀課本節選部分,給堂吉訶德畫像,用百字左右介紹堂吉訶德其人其事,以及在課文節選部分的大概經歷。二、“專題”學習引導臺:思考角度提示:(1)堂吉訶德中的反騎士文學思想分析(2)小議堂吉訶德與中國古代游俠之俠義精神(3)從堂吉訶德身上看理想與現實的關系(4)論堂吉訶德的典型意義/社會價值(5)從騎士小說對堂吉訶德的影響說開去三、課堂教學: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讓學生展示預習作業1。1.根據學生介紹塞萬提斯的情況,做適當補充。2.對學生發言情況予以簡評,引導其他學生予以補充。1.學生1-2人介紹塞萬提斯的生平及其創作。2.學生發言,介紹小說主要人物堂吉訶德的大概經歷。其余學生補充交流。分析人物形象1.提問預習作業2,并展示學生給堂吉訶德的畫像,引導學生展開評價。評價提示:從文章中找出描寫堂吉訶德的句子,例如神態、動作、外貌、衣著、座駕、隨從等,對畫像做相應的補充修改。對學生回答,予以簡評。如果有學生提到堂吉訶德神態特點,則引導學生歸納出這體現出堂吉訶德什么樣的性格特征,并給出理由。情況預設:執著于心中的信念/百折不撓/近乎瘋狂/熱情/滑稽可笑的和社會格格不入的臆想家/2.提問:你喜歡堂吉訶德么?為什么?思考提示:從文中找出描寫堂吉訶德思想認識的句子,思考他的理想追求是什么,他的行為表現出的是什么精神。根據學生發言,提供相關資料,引導學生結合名家對堂吉訶德的評論文字,就“堂吉訶德是小丑么?”展開辯論。參考資料:(1)騎士文學的相關介紹。(2)堂吉訶德奉行的不是虛偽的騎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騙,而是人們久違了的一種精神:對上帝的無限忠誠,對愛情的至死不渝。真正意義上的騎士道早就被虛偽的道德所滲透演變,而世俗的價值觀已經猶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艦,從對上帝的忠誠、對英雄的崇敬轉向了對個體價值的追求。 歐陽斌(3)堂吉訶德身上表現出的是一種信念,“對某種永恒的、毫不動搖的東西,對真理的信念。”“堂吉訶德全心全意地忠誠于他的理想,為此他準備忍受一切苦難,犧牲生命;他珍惜自己生命的程度,全由其是否體現出理想,能否在人間確立真理和公正而定。” 屠格涅夫哈姆雷特與堂吉訶德情況預設:“是小丑”理由:從“準是那個劫走了我的書和書房的魔法師弗里斯通把巨人變成了風車”中看出,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喪失了對現實的感覺,對著臆想的敵人橫沖直撞,亂劈亂刺,成為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不是小丑”理由:從“我并不像一眼看上去那么瘋癲愚魯。比起所有這些人,最為光彩的還是游俠騎士。”“游俠騎士卻須走遍天涯海角,身陷叢林迷津,沖破艱難險阻;就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幾句可以看出堂吉訶德是一個為了維護正義、拯救世人,甘愿犧牲自身生命的無畏勇士,隨時準備為理想去赴湯蹈火的真心英雄。他追求傳統的游俠騎士風范。3.對學生發言簡評并適時小結。預設小結:無論在心目中,堂吉訶德這個不合時宜的游俠,是滑稽可笑,還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但是要給學生點明,評論界大多數人的看法是什么,引導學生從堂吉訶德身上學習其可貴的精神。1.看展示畫像,思考小說中的堂吉訶德的描寫,根據文章內容,對畫像予以評價。2.從堂吉訶德的神態特點分析其性格特征,根據文本描寫,說明自己的理由。 3.思考喜歡或不喜歡堂吉訶德的理由,從課文中找出依據,結合自己的理解,展開評述。就“堂吉訶德是小丑”和“堂吉訶德不是小丑”展開辯論。對于不同的意見,可以陳述理由,必須有理有據。 傾聽。探討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品讀經典小說,分析其中塑造的典型人物,當走進人物內心,和人物進行思想交流和靈魂對話之后,我們會發現,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或多或少接近于人物的某一個方面。根據對堂吉訶德的分析,我們體會這個人物形象之于社會的深遠意義。參考資料:(1)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自序里斬釘截鐵地宣稱,這部書的創作意圖就是“要把騎士文學的萬惡地盤完全搗毀”,“要世人厭惡荒誕的騎士小說”。 (2)魯迅先生曾指出:“堂吉訶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說他錯誤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錯誤,錯誤的是他的打法。”魯迅解放了的堂吉訶德后記(3)“那些以偉大的新事業為己任的人們,他們的行為和性格必然也會滲入某些可笑的成分”;“在堂吉訶德這類人的一生中總是會受到豬蹄的踐踏,而且往往發生在一生終結的時候;他們由于莽撞行事而造成遭際維艱,由于態度怠慢、舉止粗魯而顯得不諳世故,于是應該付出最后的代價讓偽善者來打他們的耳光然后,他們會死去。但是,他們通過了艱難困苦的種種考驗,贏得了不朽的聲名,他們將萬古流芳。”屠格涅夫哈姆雷特與堂吉訶德對學生發言予以簡評和補充。預設小結:讓學生認識到,具有不朽價值的文學典型形象,不僅寄托了作者的思想認識或理想信念,也高度概括了人類天性中的某些方面,不僅在當時當地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都將具有深遠意義。根據參考資料,思考作者塑造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形象的意圖,以及堂吉訶德身上所具有的豐富的典型意義,對于現實社會中的人有什么樣的啟示。傾聽。“專題”學習思考引導學生回顧“專題”學習引導臺的提示,結合自己探究學習的重點,談談與本課學習的結合點,進一步明確自己研究的方向。回顧“專題”學習引導臺的思考提示,結合初擬專題研究的題目方向,思考自己本節課學習的收獲,自由發言。作業布置1、將自己學完這篇小說的收獲和課堂最后的討論結果寫成文字。2、談談現實社會中,是否有倡導“堂吉訶德”精神的必要。課 題警察和贊美詩教學目標:(1)閱讀文本,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的言行,形成對主人公獨特的認識,并理解典型形象的價值意義所在,從而正確認識蘇比的形象。(2)借助小組互助學習方法和對比閱讀,理解“歐亨利手法”的特點。(3)客觀地理解被欺凌被侮辱的弱小人物在社會矛盾中個人的心路歷程,領悟生存必然要靠自己努力奮斗的道理。教學重點:如何正確認識蘇比的形象。教學難點:小說情節處理上“合情合理的違背常理”,即“歐亨利手法”。媒體使用:多媒體一、 一、預習階段:1、學生查找有關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的資料。2、學生或用五六句話概括小說的內容,或按小說的情節進展為線索簡括故事,以備課堂上展示交流。3、自讀課文,在文章中標注出最有幽默感的語言或最具諷刺意義的情節。4、“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按照作品的風格,寫一段法庭判處蘇比三個月徒刑的荒唐“理由”。二、“專題”學習引導臺1、小說本是講蘇比的遭遇,為什么用“警察與贊美詩”為題?談談你對題目所體現的“精巧的藝術構思”的理解。2、如果把歐亨利的作品創作比喻為“畫龍”,那么他的“點睛”之筆卻在結尾。他尤其善于在結尾時以突然出現的意料之外的結局,創造出喜劇性。請結合他的作品談談你的認識。三、課堂教學: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組織學生展示預習作業(有關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的資料)根據學生介紹作者及背景的情況,略作重點強調。強調要點:1、作者:歐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被世界文壇稱譽為“美國的莫泊桑”。2、 作品內容:描寫普通小人物的占重要的一部分,他常以“含淚的微笑”來撫慰失意的小人物心靈所受的創傷。他的許多優秀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帝國主義形成時期美國社會生活,暴露了二十世紀初期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矛盾。3、 藝術手法其作品以幽默、詼諧著稱;他還擅長“歐亨利手法”。學生2-3人介紹作者及背景;其他同學傾聽、補充、摘記要點。熟悉故事情節,初識人物組織學生展示預習作業(或用五六句話概括小說的內容,或按小說的情節進展為線索簡括故事)1、組織學生交流對小說內容的概括。要點提示一:蘇比為了想到監獄中去過冬,故意做出種種惡行或吃白食,或砸櫥窗,或調戲婦女,或拿人綢傘,等等,卻一再受到警察的寬縱,不能落入法網:可是當他受到教堂贊美詩的感染,決心改邪歸正,卻被警察逮捕。要點提示二:開端-隆冬將臨,為御寒,蘇比輾轉反側打主意。發展故意犯法,想入獄,警察意外寬縱不抓人。高潮和結局夜歸忽聞贊美詩,浪子迷途欲返卻遭捕。2、引導學生用一個或幾個詞語談自己對蘇比的印象。交流預設:流浪漢;與眾不同的流浪漢;監獄的常客;靈魂高傲;落拓不羈等等。分成學習小組,先組內口頭交流作業,再對本組的發言作書面總結;至少推舉2個小組全班展示書面總結。認真傾聽、適當補充,并能做簡評。自由發言結合有關情節探討分析并評價人物形象1、寫作要求(1)寫出情節“發展”的提綱;(2)切合內容,文字簡潔(每條以七字為限),最好各條的字數大致相等,力求體現歐亨利的語言特點。預設提示:美餐的幻夢;櫥窗的厄運;口福的代價;無賴的“艷遇”;徒勞的吵鬧;扒手的巧逢。2、重點研讀蘇比與警察有關的幾個情節。預設思考題:(1)(1114節)為什么警察會不屑一顧地把他放在一旁,認為他“連個旁證都算不上”卻又抽出警棍,匆匆去追趕半條街外跑著搭車的人?(2)兩次嘗試“都砸了鍋”,蘇比決定作第三次的努力。當他在不起眼的飯館消受之后,傲慢地對侍者說:“手腳麻利些,去請個警察來,別讓大爺久等。”結果怎樣?(3)在蘇比調戲一位衣著簡樸的年輕女子時,警察為什么視而不見,不加干涉?(4)警察對他“大吵大鬧”“擾亂治安”的反應是什么?為什么持這樣的態度?3、用一句話來總結你心目中的蘇比,并依據文本簡單陳述理由。預設示例:(1)蘇比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但他的經歷是不平凡的:衣食無著的他又面臨嚴冬將至,故生邪念,屢次以身試法以圖獲得監獄里一席安身之地,但警察卻置之不理。當他被教堂里面傳來的陣陣贊美詩所感化決心棄舊圖新,重新做人時,警察卻毫無道理地逮捕了他。(2)蘇比是個心灰意懶的流浪漢。他渴望到監獄避寒,為了實現這個愿望,流浪漢竟屢敗屢戰,表現出有韌性、能吃苦等非流浪漢品質。蘇比內心情感與外在行為之間是不平衡的,其形成的矛盾斗爭是艱難的、曲折的、反復的,而這樣形成的飽和狀態,必然要引出某種變化。蘇比聽到了贊美詩音樂,他心靈深處突然發生了一種他自己都沒有料想到的變化,原來一個流浪漢的命運是可以改寫的。但蘇比是行走在非常軌道上的,他被捕了!蘇比實現了最初的愿望,卻是現在最不想要的結果。他剛剛發現情感思想深層的自己,就被推回到現實生活的原點,此時的蘇比作何感想,堅守住內心深處的自我,還是仍然過好逸惡勞的流浪漢生活?4、如何正確評價蘇比的形象?預設提示:蘇比是一個流氓無產者的典型。由于長期失業,孑然一身,游手好閑,養成了慵懶怠惰的惡習,他既不服于社會的壓力,也無求于“慈善事業”。他對資本主義社會恩威并施的兩手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他雖然行為鄙俗,但還未完全泯滅兒時純樸的思想,在一定的環境感染下,還有棄惡從善的愿望。但他沒有階級意識的覺醒,更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所以他也永遠掙脫不了社會的枷鎖,永遠成不了一個新人。作者對他的態度,既同情又鞭撻。生存不是一個人的事,個人主觀愿望的實現受制于社會,蘇比想進監獄而不能,不想進監獄卻被捕,這不是荒唐,而是作者欲引發讀者思考的重點,是蘇比這個人物的價值意義所在。默讀“情節的發展”;寫出符合要求的情節提綱;2人展示、交流。研讀有關情節并思考、討論指名學生有表情地朗讀或集體限時默讀,其他學生傾聽、思考;小組討論并推薦代表發言。思考、寫作、交流、互評通讀全文自主思考交流評價探討歐亨利的藝術手法1、蘇比屢遭挫折之后,深夜返歸麥迪生廣場,行至半路,忽聞贊美詩,簡直如聽仙樂,頓覺醍醐灌頂,天良萌發,決定迷途知返,去邪歸正。對蘇比這樣一個玩世不恭、落拓不羈的流浪漢,似乎是不可思議,但是作者以精彩的描寫,使讀者相信這完全是可能的。對此談談你自己的看法。預設提示:這肅穆、幽靜的環境,給流浪漢一個凈化靈魂的境界。蘇比從光怪陸離的鬧區敗退到一個異常幽靜的地段,頭上是高懸的明月,眼前是古老的教堂,古雅的建筑,柔和的燈光我,耳畔是動人的音樂,啁啾的鳥鳴,使蘇比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不由得深受感染;尤其是贊美詩動人的樂音,喚起他對純樸少年時光的回想,使靈魂發生奇妙的變化。2、當蘇比在莊嚴而親切的贊美詩的感召下“突然憎惡起他所墜入的深淵”,“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淖;他要重新做人;他要征服那已經控制了他的邪惡”,這時警察卻毫無理由地逮捕了他,真令人啼笑皆非,感嘆不已。這樣的結局似乎有點荒謬悖理,你認為呢?預設提示:這就是所謂“歐亨利手法”即在故事結尾筆鋒一轉,讓主人公的命運起一百八十度的變化。這變化初看不合情理,實際上卻符合事物的內在邏輯。魅力正是“巧”在無意之中,諷在有意之處:現實的荒謬盡現眼前。3、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歐亨利手法”:幽默的語言,巧妙的構思,緊湊的懸念,曲折的情節,奇突的結尾,妙趣橫生的巧合。分組討論推薦12人交流自主思考全班交流1、展示預習作業(自讀課文,在文章中標注出最有幽默感的語言或最具諷刺意義的情節;按照作品的風格,寫一段法庭判處蘇比三個月徒刑的荒唐“理由”),體會“歐亨利手法”。2、與麥琪的禮物對比閱讀,進一步體會“歐亨利手法”。“專題”學習思考引導學生回顧“專題”學習引導臺的提示,結合自己探究學習的重點,談談與本課學習的結合點,進一步明確自己的選題。回顧“專題”學習引導臺的思考提示,結合初擬專題研究的題目方向,思考自己本節課學習的收獲,自由發言。作業布置專題論文題目建議:1、我看蘇比。2、有人說:歐亨利的悲喜結合,似乎少了些莎士比亞的氣勢,悲無那么陰慘,喜也無那么明快、那么熱烈;又似乎少了莫里哀的凡俗:悲無戲謔,喜不夸張。他是把焦點集中在瑣細、平凡的事件之中,工于捕捉瑣細中的“亮點”、平凡中的“偶然”,以“小”寫悲寫喜;他是把幽默的天性的諷刺筆法還原于自然,力求于純樸中見出雅致,于有意無意中把蕓蕓眾生的生活調劑得更加色彩斑斕,以“巧”寫悲寫喜。談談你自己的看法。(參考書目:作者的其他作品麥琪的禮物愛的犧牲兩位感恩節的紳士忙碌的經紀人的浪漫史等;其他大師的相類作品:莫里哀的偽君子;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3、談談自己對專題學習的認識,或寫出自己在專題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專題論文要求:任選一題;小組合作;課下完成;專題論文不少于800字。課外閱讀相關作品完成論文。課 題寂寞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文章,能夠運用恰當的方式揣摩文中的語言,較準確地表達出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思想和追求。(2)借助工具書或媒體資源,查閱與作家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通過了解作家的生平經歷、思想認識、創作動機、創作手法等,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寄予的思想觀點。(3)小組互助學習,選取一個切入點,對文本進行研究探討,以達到走進文本、走進作家內心,與之進行思想交流和深層對話的目的。(4)學習作者從容、恬淡的生活態度,積極思考人生、探索人生的精神,感悟作者的寂寞情懷。教學重點:學會用恰當的方法揣摩文中的語言,領會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思想和追求。教學難點:品味文中語言,嘗試走近作家、作品,走進作者內心,展開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媒體使用: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預習階段:1.查閱資料,概括亨利戴維梭羅的生平思想及創作貢獻。2.有興趣的學生閱讀整部作品,重點閱讀課本節選部分,用一句話概括自己初讀寂寞的感受:“這是一本 的書。”3.用一段話描寫自己寂寞時候的內心感受,300-400字。二、“專題”學習引導臺思考角度提示:(1)由亨利戴維梭羅的選擇而想到的(2)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瓦爾登湖”(3)我看文人的千古寂寞心(4)也說孤獨的自由三、課堂教學: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海子臥軌自盡時,頭枕著圣經那厚重的卷冊,懷揣著康拉德的小說選、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還有就是一本紙頁輕盈的瓦爾登湖。瓦爾登湖究竟是什么樣的一本書?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我們對它的作者又了解多少?今天,通過我們的探究學習,來認識亨利戴維梭羅以及他的寂寞。傾聽,回顧閱讀過的瓦爾登湖全文,思考寂寞的大概內容。走近作家、作品1.檢查預習作業1。對學生發言簡評,并為學生提供補充資料,豐富其對作家作品的認識。補充資料:(1)包身工最后作者說“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骸”其中的“索洛”及瓦爾登湖作者“亨利戴維梭羅”。(2)梭羅的口頭禪:“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簡樸,簡樸,簡樸。)情況預設:(1)有責任感的社會批評家。(2)積極倡導一種生活觀念,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對立的簡樸的生活方式。2.預習作業2的檢查。要求學生依據瓦爾登湖書中的描寫進行說明。引導其他學生對發言進行評價補充或者辨析。情況預設:(1)描寫隱居生活(2)平平淡淡(3)文筆優美、清新流暢(4)富有哲理(5)充滿孤獨寂寞對學生發言進行評價歸納。由瓦爾登湖的譯者徐遲對它的評價“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引導學生展開對作家作品深入的學習認知。1.學生1-2人介紹梭羅生平思想及創作貢獻。根據補充資料,從梭羅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以及他的生活態度方面,來思考理解他的思想。 2.1-2學生發言,用一句話或一個詞組來概括談自己的初讀感受,并依據文中的描寫,說明原因。其他學生補充。走進作家內心世界1.每人都有寂寞的時候,沒有親人在身邊時,沒有朋友陪伴時,無所事、事百無聊賴時,甚至我們因無人理解或被誤解時,我們都會感到內心孤寂。大家在作業中,都從不同角度描畫了自己寂寞時候的感受。本文作者在瓦爾登湖畔,他寂寞么?為什么?他對寂寞有哪些認識呢? 思考要求:從文中找出作者理解寂寞的句子,結合自己的認識來分析。發言示例:認為不寂寞的依據:第4段“我從不覺得寂寞,也一點不受寂寞之感的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買賣合同擔保人協議書
- 逾期仲裁調節協議書
- 裝修合同毀約協議書
- 餐飲招收學員協議書
- 音樂機構合伙協議書
- 高考志愿招生協議書
- 魚塘投股合同協議書
- 食堂勞務外包協議書
- 食品轉讓合同協議書
- 賭博自愿離婚協議書
- mq135空氣質量檢測傳感器說明書空氣污染控制用
- 國家開放大學《監督學》形考任務( 1-4)試題和答案解析
- 試卷交接簽字單
- 高考化學答題技巧與規范課件
- 2022屆高考英語復習:最后一節英語課(13張PPT)
- 加強評標專家管理實施方案
- 股票實戰技巧(一)薛斯通道_CCI_DMI經典指標組合
- 小學生德育教育ppt課件
- 配電箱系統圖
- 精選靜電感應現象的應用練習題(有答案)
- 初中音樂--人聲的分類--(1)ppt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