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輸出假設和任務型教學法.doc_第1頁
輸入輸出假設和任務型教學法.doc_第2頁
輸入輸出假設和任務型教學法.doc_第3頁
輸入輸出假設和任務型教學法.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輸入、輸出假設和任務型教學法包丹鳳(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上海200062)摘要Krashen認為語言輸入是第二語言習得的首要條件, Swain指出語言輸出在語言習得中有顯著作用。應該說,輸入和輸出是一種互動的關系,我們無法在理論和實踐上將兩者割裂開來。維果斯基社會文化理論和任務型教學法分別能在理論和實踐上調和二者的關系。關鍵詞輸入假設;輸出假設;維果斯基社會文化理論;任務型教學法中圖分類號:H319. 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8610(2010)08-0132-02一、輸入與“輸入假設”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語言輸入理論”,該理論被認為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論述最全面且影響最大的理論,但同時也是頗有爭議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五個系列假說組成:認為第二語言只能習得而不能學習的“習得和學習假說”;語言習得遵循一定自然規律的“自然順序假說”;有意識的學習對第二語言習得起檢查和控制作用的“監控假說”;認為只有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能產生習得的“輸入假設”;認為低焦慮環境、低屏蔽效應有助于第二語言習得的“情感過濾假設”1172-175。其中與本文論述有直接關系且與Swain的“輸出假設”相對應的是“輸入假設”。它是一個通過理解語言學習語言的假設。Krashen認為人類只通過接受可理解輸入來習得語言。因此,他強調聽力活動對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作用,語言習得是通過聽力理解來實現的,而不是“說”來獲得的。“說”往往無益于第二語言習得,過早的說反而是有害的。Krashen同意Corder的內置大綱說,認為學習者的語言學習有一定的可以預知的共同順序,即哪些可以先習得,哪些可以后習得。學習者通過輸入來選擇所能被自己理解的目的語形式和結構規則,如果強迫學習者在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開口說話,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Krashen的這一語言習得理論是建立在兒童第一語言習得理論研究基礎之上的,對第二語言習得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曾一度影響了國內外的外語教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隨著認知科學對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的影響,這一假說已經明顯地顯現出它的局限性,它片面地夸大了語言輸入的重要性,否認了作為語言學習主體的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忽略了輸入和輸出內在的交互的作用。學者Ellis對語言輸入做過如下的定義:輸入是“本族人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所說的話或一個第二語言學習者對另一個第二語言學習者所說的話,它是互動的產物。”2Ellis指出輸入是互動的產物,否認語言學習只是一個學習者被動吸收、接受單向輸入的過程,是對Krashen理論假說的一次補充和修正。由此, Long在輸入假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互動假說”( interaction hypothesis),認為互動式輸入比非互動式輸入更有意義,輸入在互動中更容易被吸收2。還有學者指出可理解輸入( comprehensibleinput)只是給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習得提供了可能性,而理解了的輸入才具有現實性。而“輸入假說”卻無法提供完成“可理解輸入”向“理解了的輸入”轉換的途徑。我們認為,Krashen的“輸入假說”無法解決學習者的惰性知識問題( the inert knowledge problem)3,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學習者在以形式為主的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無法準確自如地運用到課外語言交際中去,輸入并不能保證學習者正確的輸出,理解目的語語言規則和如何恰當地運用此規則生成有意義的句子在有時候似乎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因為輸入理解和言語輸出需要不同的處理機制(White,1991)。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討論一下與“輸入假設”相對應的“輸出假設”。二、輸出與“輸出假設”Swain的“輸出假設”(outputhypothesis)是在對加拿大兒童法語沉浸式教學法研究基礎上提出的4195。Swain發現學習者在接受了多年的可理解輸入的情況下,其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口頭表達和書面語寫作方面則存在明顯的滯后現象。為此,她對Krashen輸入假說進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輸出假說”(outputhypothesis),認為通過語言輸出,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語言習得可以發生。輸出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意義協商(negotia-tion ofmeaning)的機會,使學習者認識到自己中介語的局限性,迫使他們對內部現有語言資源和輸入進行重新思考和分析,從語義加工過程(semantic processing)過渡到句法加工過程(syntactic processing)。Swain認為:“可理解輸入”也許對獲得目標語的語義能力是充分的,但是要獲得目標語的語法132理解的語言輸出。”5語言輸出并不像Krashen所認為的那樣只是第二語言習得的標志,而是有著多方面的作用: (1)注意功能(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學習者中介語和目的語在形式結構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對等促使學習者意識到自身語言的不足,激發他們對自身中介語和輸入信息的注意。(2)檢驗假設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第二語言習得過程是一個不斷對目的語進行假設,通過說和寫這樣的輸出驗證自己的假設的過程。(3)元語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學習者對語言形式結構等方面的知識叫做元語言4196。學者de Bot強調輸出的流利性功能不能創造出完全新的知識,但有助于從陳述性知識到程序性知識的轉換,加速語言習得的發展。我們認為,輸出的重要性在于它積極開發和利用了學習者的認知資源,學習者在目的語輸出和外部互動的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內部反饋更加注意目的語語言的句法結構并加強輸出過程中的自我檢測;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受話者、教師或語言搭檔的外部反饋,可以促進生成新的語言知識,進而滿足交際需要或鞏固學習者現有目的語知識。John Ander-son(1985)認為語言習得分為三步,第一步學習陳述性知識,即了解特定目的語語法規則;第二步是從陳述性知識上升為程序性知識;第三步將程序性知識自動化(automaticity),輸出在第二步和第三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使語言表達流利連貫,使學習者不再停留在對目的語語言形式的加工上,而是可以進一步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行為,進而提高交際效率加強目的語語言交際能力。三、維果斯基社會文化理論和任務型教學法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認為輸入和輸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都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不能偏廢其一,厚此薄彼,在理論和實踐中我們應該努力達成這兩種假設的辯證的一致性。現在我們分別介紹一下維果斯基社會文化理論以及輸入輸出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任務型教學法。(一)維果斯基社會文化理論在理論上,維果斯基(Vygotsky)社會文化理論可以解釋并調和輸入假設和輸出假設的矛盾。維氏的理論核心是社會互動對語言習得的巨大作用,“有機體在社會互動中可以產生它在孤立狀態下無法產生的新的、更復雜的、更高級的心理過程。”3他認為社會文化對個人的行為不僅是一種補充,而且是個人行為的基礎和相當重要的部分,人的心理處在生態環境中,人的發展離不開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運作是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分不開的。從維果斯基的觀點來看,輸入輸出的交互作用必定大于單純靠語言輸入所起的作用,因為輸出為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習得提供了一個交互的環境。就大多數學習者來說,處在課堂環境中是要與同學、教師以及教材、各種教輔工具發生互動聯系,而在目的語真實語言環境中則要與以目的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輸入輸出是一個有機整體,輸入為輸出提供了語言材料的前提準備,是為學習者進一步輸出信息準備的。而輸出一方面提供輸入以反饋作用,體現學習者被輸入的程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對學習者來說,可以修正其對目的語輸入的注意力,從“語義能力”轉化為“語法能力”。(二)任務型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Instruction)是20世紀80年代在交際法(CLT)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廣泛交際法6。任務型教學法最早在我國英語教學界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 06年開始被引進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以其注重輸入輸出的交互性作用,充分發揮學習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廣受關注,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學習和使用目的語的積極性,有利于鞏固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任務型教學法以完成具體的任務為學習的動力和目標,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教師在課堂中必須圍繞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將真實環境和材料引入教學環節中,學習者通過完成任務學會目的語交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習者的內在動機,將注意力轉移到目的語意義的學習和表達。Nunan(2000)認為“任務是課堂中的一項工作,主要是讓學習者用目的語理解、控制、產出和交流,但他們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于意義而不是形式。”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核心是通過完成有目標的語言交際活動(即任務),使語言做事,從而使學習者習得目的語語言項目進而培養其目的語語言交際能力。英國語言學家JaneW illis把任務型教學法的任務實施框架歸納為三部分:任務前(pre-task)、任務環節(task-cycle)和任務后(post-task)。任務前階段對應于目的語的輸入,主要是講解和任務有關的目的語語言項目,并且布置主題和任務,做好語言材料的準備。任務環節和任務后環節即新語言的練習和輸出,這是一個目的語語言流利度和準確度不斷提高的過程。當然,這一過程中還穿插著目的語的輸入過程,比如說,學習者完成任務所用的教學材料的展示就是一種目的語語言形式和句法結構的輸入過程。總之,任務型教學法實現了課堂中目的語的輸入和輸出,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兩者的交互性作用,是一種值得在對外漢語課堂中予以借鑒和應用的教學形式。【參考文獻】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0.2吳中偉.輸入、輸出和任務教學法 J.華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