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時氨與銨態氮肥學習目標1.能依據物質類別和元素化合價列舉、描述、辨識NH3、銨鹽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其實驗現象,能用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正確表示NH3、銨鹽的主要化學性質。2.能利用NH3、銨鹽的性質和轉化關系設計制備、分離、檢驗等簡單實驗的方案。3.能依據氨、銨鹽的性質,分析科學實驗、生產、生活以及環境中的某些常見問題,說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氨、銨鹽的常見方法。4.能分別說明氨、銨鹽的應用對社會發展的價值和對環境的影響。1.氨氣(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3)氨水的性質(4)氨的用途氨是氮肥工業、有機合成工業及制造硝酸、銨鹽和純堿的原料。液氨汽化時吸收大量的熱,可用作制冷劑。2銨鹽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1)物理通性:都是無色或白色晶體,易溶于水。(2)化學性質不穩定性:aNH4Cl受熱分解:NH4ClNH3HCl。bNH4HCO3受熱分解:NH4HCO3NH3H2OCO2。與堿的反應:a固體反應:NH4Cl與Ca(O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b溶液中銨鹽與強堿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加熱):NHOHNH3H2O。c稀溶液中銨鹽與強堿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不加熱):NHOH=NH3H2O。3氨氣的實驗室制法一、氨的性質及應用 交流研討1通常狀況下,1升水可溶解700升氨氣(已知通常狀況下的Vm25 Lmol1),得氨水的密度0.9 gmL1:(1)試求所得氨水的體積為多少?(2)由(1)的數據說明工業上保存氨氣的一種方法,并說明原因。(3)教材上噴泉實驗的原理是什么?提示:(1)V1640 mL1.64 L。(2)把700 L氨氣溶解在1 L水中得氨水的體積為1.64 L,便于貯存和運輸,需要氨氣時只需加熱、干燥即可。(3)燒瓶中的氨氣極易溶于膠頭滴管中的水,使得燒瓶中的壓強遠遠小于大氣壓,燒杯中的水就在大氣壓作用下進入燒瓶形成噴泉。2分析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價可知氨分子可作什么劑?提示:氨分子中氮元素處于最低價態,因此可作還原劑。 點撥提升1氨氣與H2O的反應可表示為:NH3H2ONH3H2ONHOH,所以氨水的主要成分有:H2O、NH3H2O、NH3、NH和OH,故可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氨氣。2氨氣能與HCl反應生成NH4Cl,故實驗室可用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靠近氨氣(產生大量白煙)來檢驗氨氣;NH3與H2SO4反應生成(NH4)2SO4,實驗室用硫酸來吸收尾氣中的氨氣;NH3還能與H2O和CO2反應生成(NH4)2CO3或NH4HCO3,工業上利用此反應制碳酸銨或碳酸氫銨,也利用該反應制純堿。3氨氣能與O2、Cl2、NO(或NO2)反應顯還原性(1)工業上利用反應:4NH35O24NO6H2O來制HNO3(反應原理之一)。(2)工業上利用反應:8NH33Cl2=6NH4ClN2,用濃氨水檢驗氯氣管道是否泄漏(泄漏時產生白煙NH4Cl)。(3)在催化劑作用下NH3與NO(NO2)反應生成N2和H2O,可利用此反應除去尾氣中的氮的氧化物。知識拓展 噴泉實驗的原理、裝置及形成(1)噴泉實驗原理由于產生壓強差而形成噴泉氣體迅速溶于水或某種溶液中,容器內壓強小于容器外壓強,從而產生噴泉現象,依據這一原理,只要能夠造成容器內氣體大量溶于液體,就可形成噴泉。(2)常見的可以形成噴泉的氣體(3)常見裝置圖圖甲裝置形成“噴泉”可先打開止水夾,然后擠壓膠頭滴管,讓滴管中的液體噴到燒瓶中,由于燒瓶內氣體極易溶解于燒杯和滴管中的液體,使燒瓶內的壓強突然減小而產生壓強差形成“噴泉”。圖乙裝置形成“噴泉”可采用使燒瓶受熱,瓶內氣體受熱膨脹,打開止水夾,氣體與液體接觸而溶解,使燒瓶內壓強減小形成壓強差而形成“噴泉”。練習與活動1下列有關氨的說法錯誤的是()A氨是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B氨水的質量分數越大,其密度越小C氨氣極易溶于水,收集氨氣可用向上排空氣法DNH3中N為氮元素的最低價,故NH3具有還原性答案C解析根據氨的物理性質,A項正確;氨水的1 gcm3,其質量分數越大,密度越小,B項正確;氨的密度小于空氣的,故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C項錯誤;NH3中N的化合價為3(最低價),故NH3具有還原性,D項正確。2在如圖所示的裝置中,燒瓶中充滿干燥的氣體a,將滴管內的液體b擠入燒瓶內,輕輕振蕩燒瓶,并打開彈簧夾f,燒杯中的液體b最終幾乎充滿燒瓶。則a和b分別是 ()答案D解析A項中NO2與水反應可以形成噴泉,但由于NO2與水反應還可以產生NO,故最終有的體積不會充滿水,A項錯誤;Cl2在飽和食鹽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故不會形成噴泉,C項錯誤;D項中的氣體會與相對應的液體反應而使得燒瓶內的壓強快速地減小而形成噴泉,最終幾乎充滿燒瓶,故應選D項。二、銨鹽的性質及應用 交流研討農用化肥碳酸氫銨的使用注意事項上說:忌高溫使用,忌與堿性肥料(如:草木灰)一起使用,使用時最好埋在土壤中,據此你能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下嗎?提示:碳酸氫銨不穩定,受熱分解逸出氨氣;碳酸氫銨與堿作用,生成氨氣,一是降低肥效,二是污染環境。點撥提升1銨鹽受熱都不穩定,但有的銨鹽如NH4NO3等受熱分解發生氧化還原反應。2銨鹽無論是固態還是在水溶液中都能與強堿反應,受熱時生成氨氣,實驗室利用此反應原理來檢驗銨鹽(或NH),其操作步驟和現象如下:3實驗室制氨氣時注意的問題(1)用試管收集氨氣時,應在試管口塞上一團棉花,防止NH3與空氣對流。(2)不能用濃H2SO4、P2O5干燥NH3,也不能用無水CaCl2干燥,因為CaCl28NH3=CaCl28NH3。(3)不用NH4NO3代替NH4Cl,因為NH4NO3加熱可能發生爆炸,也不能用NH4HCO3或(NH4)2CO3代替NH4Cl,因為它們分解還產生CO2;消石灰不能用NaOH、KOH代替,因為NaOH、KOH具有吸濕性,易結塊不利于NH3的產生,且高溫時易腐蝕試管。知識拓展 實驗室制備氨氣的其他方法(1)加熱濃氨水:NH3H2ONH3H2O。(2)濃氨水與堿石灰、固體NaOH或CaO反應:NaOH固體溶于水放熱,促使NH3逸出,且OH濃度增大,有利于NH3的生成。堿石灰或CaO與水反應,使溶劑(水)減少,且反應放熱,促使NH3逸出。反應裝置如右圖所示。 練習與活動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所有銨鹽受熱分解均可用于制取NH3B所有銨鹽都易溶于水,所有銨鹽中的氮元素均呈3價C向某鹽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加熱,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看是否變藍,可檢驗該鹽是否為銨鹽DNH4Cl和NaCl的固體混合物可用升華法分離答案C解析A項,如硝酸銨受熱分解易發生爆炸;B項,硝酸銨中氮元素的化合價既有3價又有5價;C項,檢驗原理為NHOHNH3H2O,NH3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D項,NH4Cl受熱分解成NH3和HCl,二者遇冷又重新化合成NH4Cl,在試管口有白色固體生成,故可用加熱法分離NH4Cl與NaCl的固體混合物,但不是升華法。4某學習興趣小組探究氨氣的制取實驗:(1)甲同學擬用下列實驗方法制備氨氣,其中合理的是_(填編號)。A將氯化銨固體加熱分解B將濃氨水滴入氫氧化鈉固體中C將氫氧化鈉固體加入濃氨水中D將氯化銨稀溶液滴入氫氧化鈉固體中(2)根據上述正確的原理,該同學欲用下列常見的實驗室制氣裝置制取氨氣,適宜的裝置是_。(3)氣體的性質是選擇氣體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據,下列性質與收集方法無關的是_。密度顏色溶解性熱穩定性與氧氣反應(4)如圖是甲同學設計收集氨氣的幾種裝置,其中可行的是_,集氣的原理是_。答案(1)B(2)C(3)(4)d利用氨氣密度小于空氣,采用短管進氨氣,長管出空氣,即可收集氨氣解析(1)加熱氯化銨產生氯化氫和氨氣,遇冷又轉化為氯化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紡織工程師考試策略制定試題及答案
- 廣告設計師作品評估試題及答案
- 學校雙減主題班會課件
- 看懂紡織品質量標簽測試題及答案
- 團課團章考試題及答案
- 尋根游英語試題及答案
- 游園素質測試題及答案
- 助理廣告師考試2024年專題研究試題與答案
- 管理會計試題及答案
- 《商業店鋪運營管理》課件
- 2024年重慶高考化學試題卷(含答案解析)
- 外研版七年級上冊單詞表全部
- 急救護理學第五章-心搏驟停與心肺腦復蘇
- 高校軍事理論教育課教案
- 敦煌的藝術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北京大學
- 軌壓閥打開故障原因
- 社區飲水機占地合同
- 風力發電收購協議書
- 2024年全國甲卷高考語文試卷(真題+答案)
- 個人拍攝合同范本
- 第10課和諧校園共同維護(課件)-【中職專用】高一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