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詩詞有關的趣事14個.doc_第1頁
與古詩詞有關的趣事14個.doc_第2頁
與古詩詞有關的趣事14個.doc_第3頁
與古詩詞有關的趣事14個.doc_第4頁
與古詩詞有關的趣事14個.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與古詩詞有關的趣事1、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 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原來此聯是明末陜西總督洪承疇的門聯,原本無聯句尾處兩虛字,為“君恩似海,臣節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頌皇恩的對聯。洪承疇后來投敵賣國,遭人唾棄,便有人在原聯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徑庭,成為一副絕妙的諷刺聯。2、紀曉嵐對詩當紀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施);有一天,紀曉嵐帶著一只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墻上松脫的磚頭后面,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墻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后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細羽佳禽磚后死”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紀曉嵐說:“您念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后我對先,死我對生,是:粗毛野獸石先生。”3、紀曉嵐妙改涼州詞相傳乾隆要紀曉嵐書寫王之渙的涼州詞,他在書寫中粗心地將詩中的“間”字寫掉了: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古時候書寫不用標點符號)。乾隆一看,當即指出來。紀曉嵐知道掉字是對皇帝的“大不敬”,他靈機一動說“我這是改寫的一首自度曲”,當即念道: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乾隆這才釋然。4、蘇軾兄妹互嘲傳說宋代詩文大家蘇東坡與其妹蘇小妹有應對的打油詩。兄妹二人長相各有特點,借此相互戲謔。蘇小妹凸額凹眼,蘇軾相闊絡須。于是蘇東坡作詩戲妹曰:“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很夸張地形容其妹額頭之凸,眼眶之凹。蘇小妹也不示弱,作詩二首反唇相譏: “一叢衰草出唇間,須發連鬢耳杳然。口角幾回無覓處,忽聞毛里有聲傳。”此首笑其兄滿臉絡腮大胡須,連耳朵和嘴巴都找不到了。然意猶未盡,又作一首諷其兄扁額馬臉,眉間一尺:“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云漢間。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5、呂蒙正自嘲宋代名臣呂蒙正出身貧寒,曾于春節時賒來豬頭待客。豬頭煮熟尚未起鍋,債主即登門討債,老呂囊中羞澀,結果債主將豬頭拎走。呂蒙正作打油詩解嘲曰:“可憐可憐真可憐,煮爛豬頭要現錢。有朝一日時運轉,日日天天都過年!”將窘境與抱負盡皆道出,讀來讓人捧腹、心酸又生感慨。6、三句半詩在清朝的獨逸窩退士所著的笑笑錄中,記錄了這樣一個玩世不恭的潦倒文人。此人一生沒有步入仕途,但為人樂觀滑稽,是個少有的樂天派。有一次,他的家鄉天旱,當地的太守宣布齋戒祈雨。他寫了這樣一首詩來諷刺:“太守祈雨澤,萬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見月。” 太守聽說后大怒,將他抓來處罰,但是只要他用同樣的格式寫一首贊揚太守的詩,就免于處罰。于是他又寫了一首十七字詩:“古人號東坡,今人曰西坡。若將兩人比,差多。”(太守的大號叫西坡)太守更加惱火,下令打十八板,發配云陽。他又寫道:“做詩十七字,資責一十八,若上萬言書,打殺。”臨到去云陽時,他的舅舅前來送他,他的頑皮勁頭又上來了:“發配到云陽,見舅如見娘。兩人齊下淚,三行。”(其舅是獨眼龍)云陽太守早就聽說他是個難得的才子,將他迎入大門,待為上賓,并且安排太守夫人作陪。太守夫人是一個美人兒,可惜是個大腳(古代衡量女子是否美麗的重要標準是小腳,所以有女子纏腳之事和“三寸金蓮”之說)。酒席之間,太守又請他寫詩。他舊病復發,又寫了一首諷刺詩:“環佩響叮當,夫人出后堂。金蓮三寸小,橫量。”此人玩世不恭,當然會倒霉。但是他嫉惡如仇的個性,到也叫人佩服。7、妙改得意詩“十年久旱逢甘雨,萬里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童生金榜題名時。”得意詩本來是五言詩,改詩者每句加了兩字,成了七言詩,一下子就變得更“得意”了。妙改杜牧詩:“清明節前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改:“節前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七言詩,每句減少前面二字,就成了一首很好的五言詩二改:“雨紛紛,欲斷魂。何處有,杏花村。”每句減少前面四字,便成了一首不錯的三言詩。9、 “尸骨”未寒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游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題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尸)!”當時蘇軾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10、祝枝山寫批語有一次,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作了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拿給祝枝山看,看了以后,還要求祝枝山為他題詞,也許是以為名流在上面題詞以后,文章就有身價了,他就有了炫耀的資本。祝枝山不好怎樣下結論,只好在上面題了一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那個小少爺一看,頓時心花怒放,他還以為這是祝枝山在贊揚他呢!“兩個黃鸝鳴翠柳”,他以為這是贊揚他的文章象黃鸝的鳴聲一樣清脆悅耳;“一行白鷺上青天”,他以為這是預言他將象白鷺一樣“青云直上”。于是,他見人就把自己的文章和祝枝山的題詞拿給人家看。別人看了之后,無不掩口而笑,只有他還蒙在鼓里。其實,祝枝山引用這兩句唐詩作為一聯來題贈他,自有妙處:“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露上青天離題(堤)萬里”。11、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12、班門弄斧(典故)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這是明朝梅之渙寫的題李白墓詩。李白,字太白,好飲酒,人稱李謫仙,是唐代偉大的詩人。關于他的死,有種種神話似的傳說。例如,有的說李白晚年瀏覽洞庭、岳陽和金陵(現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江邊(采石,今安徽當涂縣境內,北臨長江)。晚上,月明如晝,李白在舟中對月暢飲,喝得大醉,見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沒。有的傳說更神,說這時江中忽然風浪大作,有巨鯨奮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節,請李白坐于鯨背,音樂前導,騰空而去。這些傳說,當然不能信為,但是在采石,后來卻因此出現不少名勝。不但有李白墓,還有謫仙樓、捉月亭等,并引起了無數游人的興趣。有些文章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謅亂題,十分可笑。梅之渙的這首詩,就是譏諷這類游人的。他認為在大詩人的墓上亂題歪詩,簡直是“魯班門前弄大斧”太不自量。魯班,據說姓公輸,名般,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他為王氏伯仲唱和詩所作的序中說:“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郢,指另一個古代的操斧能手,參看“斧正”。“強顏”,是厚著臉皮的意思。)看來,“班門弄斧”這句成語不僅脫胎于明朝梅之渙的上述詩句,而遠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雛形了。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施展本領。 李白墓題詩一首采石江邊一抔土,李白詩名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掉大斧李白生前不寂寞,身后也不孤寂。安徽當涂采石李白墓,古今吊客不計其數。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留下了憑吊李白的詩文。有一人來到李白墓,讀了前人留下的題詩,對這些詩作來了一個“總評”。清代趙翼一書載:“采石李太白墓,過客留題甚多.有一詩云:采石灣頭一堆土,李白文章冠今古.來的去的一首詩,魯般門前弄刀斧。”據查,趙翼記載的這首詩是明朝梅之渙所作,題為題李白墓。此詩版本有多種,文字有較大出入.我比較了一下,覺得還是以趙翼記載的這一首為最精妙。 “魯般門前弄刀斧”,梅之渙是否一芉子打倒一船人貶抑所有在李白墓前題詩的人?恐怕不能這么看。在這句詩前面,梅之渙寫道,“來的去的一首詩”,潛臺詞是,有的人其實不能做詩,也要在李白墓前逞能。用不大客氣的吳語來說,就是“阿貓阿狗都留詩一首”。可見,梅之渙批評的,并非所有題詩的人,而是不會做詩而硬要做的人。唐朝白居易也寫過李白墓,詩云:“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可憐荒垅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白居易這首詩,梅之渙不會不知,他會說白居易也是班門弄斧嗎?13、翻譯鬧笑話韓非子第十二中有一句:“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子妻胡君以娛其意。”結果有人翻譯成:“以前鄭武公想攻打胡國,先把他的兒媳婦嫁給了胡國君主,以便討好他。”其實這就鬧笑話了,錯就出在對“子”的理解上。我們現在說的“子”,常常指兒子,可是在文言文中,“子”經常指“孩子”,即,不只指兒子,還包括女兒。所以,這句話就應該翻譯為:“以前鄭武公想攻打胡國,先把他的女兒嫁給了胡國君主,以便討好他。”鄭武公為了實現滅掉胡國的愿望,不惜犧牲女兒的幸福,把她當作討好敵人的工具。其實就是美人計。投其所好,用美女來麻痹敵人,使其玩物喪志,結果胡國真的被滅了。這在古代是經常可見的。一字之差,“女兒”成了“兒媳”,鬧笑話了。14、歐陽修的故事姑妄聽之(1)、“修”與“羞” (此事真假存疑)從前,有一個單科秀才,總是覺得自己了不起,文如錦繡,詩如蓮花。四下張望,只有一個叫歐陽修的,能和自己相比。 一日,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張地圖,要對歐陽修進行文學訪問。那真是,一臉得意,萬種豪情。心想,定要訪他個啞口無言,乖乖地亮出免戰牌。 說話間,秀才來到河邊,上船的時候,歪腦袋看見一棵枇杷樹,好秀才,出口成吟:“路旁一枇杷,兩朵大丫杈。” 要說嘛,這秀才的前兩句還是挺順當的,可不知怎么,總是后勁不足,后面就憋不出來。 要說天下的事兒,就是一個巧。正巧歐陽修也來過河,隨口說道:“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 秀才一聽,拱手贊道:“想不到老兄也會吟詩,對得還不錯,不失我的原意。這可是詩人興會了。” 說話間,船老大已經開船了,枇杷樹漸行漸遠,秀才見河中有一群鵝,有的鵝潛水,有的鵝灌水,詩興又起,脫口念道:“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 話說秀才兩句出口,又沒詞兒了。歐陽修順口接道:“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秀才大喜:“嗬!看來老兄肚子里還真有點貨,竟能懂得我的詩意。那秀才大步流星,從船頭跨到船尾,向歐陽修伸出雙手,一邊跑一邊說:“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連忙把雙手高高拱起: “修你也不知,你也不知修(羞)。”(2)、醉翁逸事 虛心求教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被貶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時常閑游山水,并與附近瑯琊寺的智仙和尚結為好友。為便于他游覽,智仙和尚帶人在山腰蓋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歐陽修前去祝賀,為之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文章寫成后,歐陽修張貼于城門,征求修改意見。開始大家只是贊揚,后來,有位樵夫說開頭太啰嗦,便叫歐陽修到瑯琊山南門上去看山。歐陽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筆將開頭“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換上“環滁皆山也”五個字。如此一改,則文字精練,含義倍增。 行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