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經濟論文-高校投身“文化強市”的路徑研究.doc_第1頁
行業經濟論文-高校投身“文化強市”的路徑研究.doc_第2頁
行業經濟論文-高校投身“文化強市”的路徑研究.doc_第3頁
行業經濟論文-高校投身“文化強市”的路徑研究.doc_第4頁
行業經濟論文-高校投身“文化強市”的路徑研究.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行業經濟論文-高校投身“文化強市”的路徑研究摘要高校坐落于城市,是城市的文化精英單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進文化,對目前各個城市紛紛提出的“文化強市”戰略,是必須依重的對象,應積極投身這一時代大潮。因“強市”主要包括振興城市經濟、完善城市建設、擴大城市影響和打造城市品牌四個方面,故高校投身“文化強市”,首先應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為“文化強市”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用文化來振興城市經濟、完善城市建設、擴大城市影響、打造城市品牌。關鍵詞文化強市;高校;高校文化;城市文化一、“文化強市”已被諸多城市當作發展戰略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將文化資源變為現實財富,以文化致富圖強,成為各個文化底蘊豐厚國家、民族、地區乃至城市的戰略選擇。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都明確論述了文化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極端重要性,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此背景下,“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建設文化大市”、“文化立市”、“文化興市”、“文化強市”、“文化強縣”、“文化強鎮”、“文化興企”等一系列文化圖強的方針紛紛提出。在文化的作用日益凸顯的今天,江蘇、山東、甘肅、陜西、浙江、云南、河北、河南等?。òㄗ灾螀^、直轄市)都紛紛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口號。如,早在1996年,江蘇省政府便提出了“把江蘇建設成為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大省”的目標,提出“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經濟”的口號。2003年,河北省委六屆三次全會作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決策。2005年6月10日上午,河北省委、省政府又召開建設文化大省工作會議,討論了河北省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20052010年)(討論稿)和河北省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討論稿),對如何建設文化大省作了具體規劃。在此背景下,“文化強市”已成時代大潮,各個城市,尤其是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城市,紛紛把“文化強市”作為自己城市的發展戰略,試圖將文化資源化為現實財富,以文化來振興城市經濟,改善城市形象,擴大城市影響,打造城市品牌,推動城市各個方面的發展。此類事例不勝枚舉,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河北省各個城市的動作便是明證。2005年1月,在河北省省長季允石于河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文化大省后,河北省各市領導人紛紛跟進,提出“建設文化大市”、“文化強市”等口號。邯鄲市委書記聶辰席提出:“建設文化強市,打造魅力邯鄲”。衡水市委書記李俊渠提出:“突出特色,創新體制,全力打造人文衡水”。邢臺市委書記董經緯提出:“以申報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為龍頭,促進文化大市建設”。承德市市長景春華提出:“光大避暑山莊文化,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廊坊市市長王愛民提出:“鑄造和諧廊坊文化之魂”。秦皇島市市長菅瑞亭提出:“建設文化強市,提升城市魅力”。保定市市長王昆山提出:“發揮文化產業優勢,率先建設文化大市”。張家口市市長高金浩提出:“突出文化特色,建設文化大市”。唐山市委書記張和提出:“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強市”。為貫徹“文化強市”的主張,邯鄲市于2005年4月下旬召開“文化強市及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市長王三堂作了以文化力提升經濟力的講話,市委副書記楊慧作了推進文化強市戰略,把文化產業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講話,正式把“文化強市”作為邯鄲市的發展戰略1(P9)。二、高校應當積極投身所在城市的“文化強市”戰略高校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精英單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進文化,面對所在城市的“文化強市”戰略,高校應當發揮自己在文化上的領先優勢,積極投入,有所作為?!拔幕瘡娛小保仨毷紫忍嵘鞘形幕剑环駝t,“強市”目標就難以實現。高校不積極投身“文化強市”,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就失去最強大的動力源,遲滯“強市”目標的實現。人的行為,包含根據什么干、干什么和怎樣干三個要素。文化,根據其與行為的關系不同,可分為知識、觀念和技術。知識,解決的是根據什么干的問題,它是反映和解釋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圍事物及人自身的狀況。觀念,解決的是干什么的問題,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東西。技術,解決的是怎樣干的問題,使人知道怎樣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樣獲得想要的東西。文化中,哲學、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屬于觀念文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等屬于知識文化,而各種工程技術、技藝、技巧等,則屬于技術文化。由這三個文化層面來衡量,高校文化與城市其他社區文化相比,明顯具有先進性,這主要表現為:(1)就知識文化而言,高校是教育和科研單位,擁有大量知識精英和圖書館、資料室、計算機網絡等知識平臺,是知識的集聚地,一方面在傳承已有知識,另一方面又在創造新的知識,為人們的行為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2)就觀念文化而言,高校富有人文精神,視野開闊,觀念新穎,具有超前思維和遠大眼光,明白事理,有助于人在干什么的問題上做出正確選擇。(3)就技術文化而言,高校具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富有創新精神,高校教師和學生都屬社會掌握高新技術的人,一方面通過教學傳授著既有技術,另一方面又通過科研在發明新技術,為人們怎樣干提供便利工具和有效方法。憑借自身文化的先進性,高校投身“文化強市”,會有力地促進“文化強市”的實現。除此之外,還可實現自身價值,擴大自身影響,提高自身形象,為自身帶來豐厚回報。因此,高校應當積極投身所在城市的“文化強市”戰略。三、高校投身“文化強市”的路徑高校投身“文化強市”,必須找到切實可行的路徑,也即必須明了該從何著手,采取什么步驟和方法。本文認為,“強市”主要包括振興城市經濟、完善城市建設、擴大城市影響和打造城市品牌四個方面,高校投身“文化強市”,首先應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為“文化強市”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用文化來振興城市經濟、完善城市建設、擴大城市影響、打造城市品牌。(一)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高校的主要活動是教學和科研,同時作為社會的人,又離不開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鑒于文化由知識、觀念和技術三個層面構成1(P46),因此,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應以文化的知識、觀念和技術三個層面為著眼點,以教學、科研、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為著手點,在教學、科研、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實現知識的創新和傳播、觀念的更新和完善、技術的發明和提高。第一,在教學活動中,一方面要把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通情達理、是非分明、胸懷開闊、文明有禮、崇尚和諧的人。第二,在科研活動中,一方面要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另一方面要通過傳幫帶把科研所需的懷疑、探索、求實、自信、勤奮等精神傳播到民間,使廣大市民也逐步具備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興趣和能力,從而使科研具有長流不涸之源泉,大大增強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要通過自身生活的示范誘導作用,幫助市民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第四,在社會交往中,要與人為善、誠實守信、樂于助人、遵紀守法,使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市民中廣泛傳播、永遠傳承。(二)以高校文化和城市文化振興城市經濟“強市”首先意味著使城市經濟得到振興?!拔幕瘡娛小弊钪匾氖且晕幕衽d城市經濟。因此,高校投身“文化強市”首先要以高校文化和城市文化振興城市經濟。1、引領開發城市文化資源,將文化產業打造成所在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一,通過向學生講授和向社會宣講等方式破除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舊觀念。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舊觀念,一個是文化與經濟不相干論,一個是文化產業化有害論。文化與經濟不相干論認為:文化與經濟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二者的界限不應混淆,文化承擔不了振興經濟的功能。這種觀念在文化與經濟結合還不緊密的古代,還具有合理性,但在現代,則已完全不合時宜。在生產力日益發達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精神文化對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日益提高,文化與經濟日益融合,文化的經濟功能日益顯著,文化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成為生產力大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多,文化日益經濟化,經濟日益文化化,文化經濟一體化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沒有文化,經濟將寸步難行。文化可以振興經濟,可在經濟的危難時刻對復興經濟起到關鍵性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的韓國,靠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活整體經濟,即是明證。文化產業化有害論者,在對文化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的認識上,常常片面強調對立、矛盾的一面,忽視統一、兼容的另一面,在文化產品的生產中實現經濟效益,總覺得理不直、氣不壯,甚至片面認為,“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必然會導致文化藝術產品的低級化、庸俗化,乃至高尚文化藝術和人文科學理論研究的消亡”。在對“文化建設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的理解、把握和貫徹上,常常以忽視和犧牲經濟效益為代價,去追求所謂社會效益,忘記了文化建設也同時是一個經濟運行過程。文藝生產,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和時間,很多只是為獲獎,獲獎歸來便刀槍入庫。不僅造成資源上的浪費,經濟效益不佳,社會效益也不理想。其實,文化產品只有為更多的人所欣賞和接受,才能更好地產生“社會效益”;若不為群眾喜聞樂見,不被更多的人所消費,就失去了賴以實現社會效益的群眾基礎。社會越是發展,人們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就越是得到尊重。實踐證明,那種無償的、完全依靠組織形式強制群眾欣賞和消費的“笨拙”做法,其實際的社會宣傳教育效果,往往是十分有限的。高校應向學生和公眾講明這些道理,樹立文化與經濟一體觀和文化產業化意識。第二,開設文化經營專業,為社會培養文化經營人才。目前文化產業的發展正面臨缺乏文化經營人才的“瓶頸”,使現有的文化資源難以開發出來而變為現實的財富,使文化生產難以收回成本,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也使一些文化精品養在深閨無人識,難以得到社會的承認,不能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高校應組織精干人員加強對文化經營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開設文化經營專業,為社會培養文化經營人才。2、幫助各產業逐步擺脫粗放經營的模式,走上集約經營的道路第一,加強高校科研和城市經濟的對接,使高??蒲谐晒D化為現實生產力。目前高??蒲泻统鞘薪洕嬖谥黠@的脫節現象,一方面企業缺乏先進技術,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又很低,許多科研成果被擱在實驗室里,停留在論文或報告上,不能取得實際的經濟效益。應鼓勵高??蒲腥藛T擔當企業技術顧問或到企業兼職等手段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的技術;同時還應在市場上建立技術服務所,把高校自身及科研機構、民間科技人員的科技成果匯集起來,為科技成果提供一個轉化平臺,為企業牽線搭橋,提供服務,明顯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第二,利用國家給予高校企業的優惠政策,積極穩妥地創辦北大方正集團、清華紫光集團及同方集團那樣的高校自己的高科技企業,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進而帶動所在城市一系列企業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三,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同時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為社會培養急需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三)借高校之力完善城市建設城市建設的樓房、街道、道路、廣場、河湖、公園、綠化帶及雕塑等是外顯于人的東西,代表著城市的形象。一個城市的形象如何,是直接通過城市建設的風貌來表現的。高校人才濟濟,擁有文化及城建方面的專家學者,應利用自己的這些優勢為城市建設用心謀劃,提高城市建設的文化內涵。第一,在城市建設中,妥善處理現代化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在謀求現代化,面向未來,力圖展現新穎、前衛的形象的同時,不忘文化的傳承,有意識地保留城市記憶和歷史符號,對現有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建筑,有選擇性地加以保護,若有破損,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加固。第二,有意識地建設若干體現歷史風貌的建筑,形成歷史文化街區,在這個街區經營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食品、服飾及藝術表演,使之成為世人了解這一城市歷史文化的有形載體2(P11-12)。第三,把該城市發生的重大事件及出現的名人通過城市建設體現出來。若有遺跡存在,應盡量保留下來,進行仿古修復;若遺跡不存,則可采取“意會”的辦法,在事件發生地建立紀念碑亭、小紀念館、小廣場或園林小品等,誘發人們對歷史的想象。還應以這些重大事件或歷史名人來命名某些街道或建筑,使其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第四,城市的街道、建筑乃至路燈、便道、門店、廣告、牌匾等,都要克服盲目克隆的陋習,改變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嚴重“同質化”局面,進行個性化設計,通過個性化表現展示城市總體特色。(四)借高校之力擴大城市影響擴大城市影響是“文化強市”的重要內容,一個少有影響的城市很難說是強市。擴大城市影響,關鍵是要提高其知名度。知名度高是巨大的無形資產,會給一個城市及其企業帶來滾滾財富。高校是受社會不良風氣較少的單位,大多數學者都能不為利誘而堅持學術原則,社會公信力較高,由其對所在城市進行宣傳可產生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