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經代表方劑.doc_第1頁
傷寒六經代表方劑.doc_第2頁
傷寒六經代表方劑.doc_第3頁
傷寒六經代表方劑.doc_第4頁
傷寒六經代表方劑.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傷寒六經代表方劑 傷寒論全方,不過113方,全部用藥,不過九十余味,確實“經方難得”。因其用藥精當,配伍謹嚴,功效卓著,堪稱典范,因之被譽為“方書之祖”。而傷寒方所體現在傳統醫學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意義與價值,也就早已超出了原有方劑的本身。正如嚴器之在注解傷寒論。序中所言:“伊尹以元(亞)圣之才撰成湯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萬代之生靈,普蒙拯濟。后漢張仲景,又廣湯液為傷寒雜病論十數卷,然后醫方大備。”尤其難得的是,仲景將內經倡導的辯證邏輯的哲學理念,與復方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理辨陰陽,方從法立,藥顯方義,創立了理法方藥圓融的辨證論治體系,成為傳統醫學發展中上的里程碑。所以,我們今天學習傷寒論,就要以理法方藥的鑰匙,開啟傷寒六經辨證的門戶,由博返約,領會其代表方劑所表現的理法,并以此為基礎,擴大范圍,才有可能將六經、三焦和臟腑的辨證融會貫通。1理法方藥中醫的理法方藥,概括起來說,就是理辨陰陽,法應癥候,方從法立,藥顯方義,是傳統醫學辨證論治全過程的反映。分之為四,合之為一。(1)理。理是真理,是事物固有的內在規律,是指符合客觀條件、符合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所謂理辨陰陽,是判明病性。陽癥因此而用陰藥,陰癥因此而用陽藥;里癥多用補瀉藥,外癥多用發散藥。使辨證施治的理,與患者的病性、病情與病位相符。(2)法。法是選擇方法。所謂法應癥候。張仲景的傷寒方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后來有張景岳補充而至完善的“攻和補散,寒熱固因”八法。兩個八法,互為補充,相互完善。(3)方。所謂方從法立,這里指藥方。如治表寒,選擇汗法,是用止汗的桂枝湯還是發汗的麻黃湯;選擇下法,是用大承氣湯還是小承氣湯等。(4)藥。所謂藥顯方義,要求選配符合方義與理法的藥。所謂醫不執方,合宜而用。如小青龍湯(特別是其中的干姜、細辛、五味子),可與異功散合,可與補中益氣湯合。與地黃湯合,則治腎氣;與真武湯合,則調胃陽等。這些都宜靈活掌握。2傷寒六經辨證及其他傷寒六經辨證的總綱,是太陽之上,寒氣主之,中見小陰;陽明之上,燥氣主之,中見太陰;少陽之上,火氣主之,中見厥陰;太陰之上,濕氣主之,中見陽明;少陰之上,熱氣主之,中見太陽;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總的說來,傷寒六經辨證,既有三陽經的熱癥,也有三陰經的寒癥。具體說來,是太陽為開,少陽為樞,陽明為闔;太陰為開,少陰為樞,厥陰為闔。若分析其綱目,則不難發現,傷寒六經辨證不僅從病位、病性、病勢等多個角度對傷寒病變過程中所發生的證候作了分類與辨識,從而揭示出疾病過程中既不相同而又相互聯系的六個階段之間的關系,并展現出六經分陰陽,陰陽又統攝表里、寒熱、虛實的八綱辨證思想。這為我們貫通三焦和臟腑辨證提供了幫助。三焦、六經與臟腑都是人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上,凡傷寒家,均以六經立論,分手經和足經,共為十二經,傷寒論家就貫通了十二經。溫病學是以三焦即衛氣營血立論,雜病家則以臟腑立論。歷史上,三家長期相互爭論,互不服氣。其實,三家絕不可能分割,一旦分割,即不完整,更不完善。三焦在六經之中,臟腑在六經以內;衛氣營血運行于六經之中,六經亦濡養于衛氣營血以內。所以臟腑與六經,無處不有衛氣營血,衛氣營血運行的軌道,也無處不是六經臟腑。臟腑在三焦之中,三焦亦在臟腑之內。經絡在三焦之中,衛氣營血亦運行于經絡之內。這就說明,人生即華嚴世界,相互交融,相互印證,此入于彼,彼入于此,一發系于全身,全身系于一發。一發是全身的局部表現,全身是一發的整體組合。個體由整體分割而成,整體由個體組合而生。所以,歷史上,傷寒論家所說的傷寒從皮毛而入,不侵犯三焦;溫病家說溫病從口鼻而入,不犯經脈;以及雜病家所謂“傷臟腑不傷衛氣營血”等,都是不全面的。具體而言,溫病的上焦病,相當于傷寒之太陽病;溫病的中焦病,相當于傷寒之陽明病;溫病的衛分病,相當于傷寒之肌表病;溫病之營分血分病,相當于傷寒之里癥病。衛氣病淺,氣分病重;營血病又比衛氣病重。這就構成了人體疾病的深淺輕重。如衛氣為表,營血為里;傷寒以三陽為表,三陰為里:都概括的是人體疾病的深淺輕重。因此,人體疾病的分辨,不外陰陽、表里、虛實、寒熱。三焦、六經、臟腑均有虛實寒熱和表里陰陽,故稱為八綱。八綱的錯綜變化,產生表里俱虛,表里俱實,表里俱寒,表里俱熱,表虛里實,表虛里寒,表虛里熱,表實里虛,表實里寒,表實里熱,表寒里虛,表寒里實,表寒里熱,表熱里虛,表熱里實,表熱里寒等十六目。這十六目,對應人體疾病的16種現象,亦可以說是百千萬種疾病現象在理論上的歸類。所以,不論疾病的千變萬化,不外八綱十六目。恰如易。系辭總結的:“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依據這種思想,當我們從容分析傷寒113方時,因此可以再分綱目。3傷寒六經代表方3.1三陽病(1)太陽經麻黃湯、桂枝湯、大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術湯、五苓散等是其代表方。如凡心悸心累重用桂枝;痰多或嘔吐者重用半夏;口渴重者去半夏加花粉等。而肺有寒邪、胃有熱邪,可加生石膏,成小青龍湯加石膏湯。小青龍湯最妙在“姜辛味”。細辛主開肺竅、心竅,開皮毛、肺絡;五味主闔,主收斂肺氣,使清氣能下沉至丹田;干姜溫運樞轉,和細辛、五味,相互協同,發揮作用,效果很好。五苓散。此方本來治膀胱蓄水,即有外感,有頭身痛,病人想飲水而飲水即吐之水逆之證。其方以桂枝、白術、豬苓、茯苓為主藥。桂枝強心利尿,使真氣下行至膀胱,從而蒸發水氣。在臨床上,可擴大其用途與范圍。凡水瀉不止者,五苓散一服,則小便加多加長,大便因此而固。凡腸內停液、停水者,亦可用五苓散治,效果很好。五苓散與平胃散合,則成胃苓散(湯)。若有肝膽疾病,兩脅滿而腹瀉,加小柴胡湯成柴苓湯。有胃痛、胃酸、吐清水、腹瀉的情況,可與理中湯合,成理苓湯。有腎炎腰痛、小便短少者,也可用五苓散。若腎炎有水腫(瞼腫等),以五苓散加麻黃效果也很好。這就說明,傷寒方同樣可用于其他疾病。桂枝湯,除治傷寒、中風外,臨床上,亦可用于風濕病,尤其是部位在上肢者。若與“三痹飲”(自擬方:萆艸解30g,防風1520g,防己1520g)合用,效果特別好。桂枝加附湯,可治自汗、身痛、發熱、惡寒者。桂枝加術湯,治關節之沉重、疼痛,也治周身的沉重與疼痛。桂枝加葛根湯,則可治風寒引起的頸項強痛,出汗背痛。若有汗,加葛根去麻黃成葛根湯。葛根湯治肩背痛,風寒濕均可用,合“三痹飲”功效能增加一倍。(2)少陽經凡治少陽經病,小柴胡湯是代表方。小柴胡湯為和解方,既非汗吐下之法,亦非溫清消補之劑,而是和解,即遇不和不平者而使和使平之。其法是代表八法之一的和法。本來治寒熱往來,如胸脅滿、口苦、耳聾等,但臨床上,可擴大此方治瘧疾。凡先寒后熱,燒熱時間長,具有定時,溫度高者屬溫瘧。以小柴胡湯加白虎湯主之。寒瘧用小柴胡湯加干姜、桂枝,效果很好。后代改方,起和法作用的,如逍遙散,重調經脈;藿香正氣散,主調腸胃;參蘇飲調內外傷來雜,治虛人感冒、有腸胃病者。二陳湯、溫膽湯、神術散、平胃散等均屬和法。其他如六和湯、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等都是和法。可作比較研究。(3)陽明經陽明熱證,分肺位熱與大腸熱。 肺位熱,即傷寒經所謂發熱不惡寒、大汗、脈洪大、口渴口干等,成四大癥,屬典型的白虎湯證,白虎湯主之。凡高熱不退而體虛者,用人參白虎湯主之。而中暑煩渴脈虛者,即可用竹葉石膏湯。此方主藥是生石膏。故凡熱性病而體虛,都可用加人參黃芪;濕重加山藥、苡仁入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熱邪若傳大腸,則發熱腹瀉,瀉下臭穢者屬熱證,應用清熱解毒之法。臨床上,可選三黃解毒湯加葛根為基礎方,升陽加升麻,體虛加人參。若瀉清水而無臭味,屬寒證,用理中湯主之。臨床上有痞滿實堅,不再是單純的白虎湯證,則必使瀉下,有三個瀉心湯可供選用。其中調胃承氣湯最緩。在臨床上,只要兩三天不解便,也可直接用大承氣湯,只是份量要掌握好。見神昏、譫語,有幻視幻聽,甚至發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等,為陽明熱證發狂,可取大承氣湯與白虎湯合用。輕者外有燒熱,內有便秘,膈上心慌煩熱,用涼膈散主之。太陽、少陽、陽明三經之病,比較的代表性的,即是這些方劑。傷寒三陽經之病證,概括進來是太陽經惡寒發熱,少陽經往來寒熱,陽明經只熱不惡寒。此外,陰虛發熱,表現為午后至半夜嚴重;陽虛發熱,表現為半夜至午前嚴重。氣虛發熱在白天,血虛發熱在夜晚。3.2三陰經三陰經致病,基本上屬寒證,亦有熱證,但都是由陰經引起而使陽經致病。3.2.1太陰經凡腹脹、嘔吐、胃寒、腹痛(臨床可缺一至二種現象),以理中湯主之。凡有嘔吐、胃寒、腹痛,用附子理中湯統治。若有腹、小腹并胃痛者,用理中湯加肉桂或附子理中湯加肉桂主之。3.2.2少陰經少陰病每每出現心衰的現象。表現為脈細微、精神疲乏、嗜睡,也有四肢厥逆的情況。若無吐瀉,則用四逆湯主之。若有瀉,有腹部脹痛,有吐,此時用理中湯加姜桂附。3.2.3厥陰經厥陰病是厥熱往來的的病證。厥是手腳均冷。凡厥熱往來,就要注意觀察陽氣的盛衰消長。凡冷時多,則病情惡化;若溫時久,則病情開始好轉。臨床上,凡熱厥,有唇干舌干,唇紅指甲紅等,要大清大下,選白虎湯、大承氣湯或三黃解毒湯為基礎方;若寒厥,有唇舌潤,鼻孔潤等特征,則應以四逆加人參湯對治。厥陰病的范圍很廣,絕不止傷寒論所言。烏梅丸調膽胃、心包,主久痢,宜大膽用之。若見縮陰等癥,則應以回陽救急湯主之。綜上可見,傷寒方既可分為虛實表里、寒熱六類,亦可分為陰陽兩大類。傷寒的方劑,于是可由陰陽統之。傷寒論有桂枝證、柴胡證等名稱,是以方名證的范例。傷寒論共有112方,“證以方名,名由證立,有一證必有一方,有是證,必用是方,方證一體”,構成了傷寒論的主要方證體系。傷寒論主要內容是112個方劑和其適應證,論述某方劑的適應證即稱某方證,如桂枝湯方證、麻黃湯方證、白虎湯方證等。這種以方名證的形成,不但是古人長期醫療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寫作方法的需要,更是傷寒論內容和理論體系特點。傷寒論的淵源是古代方證對于張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淵源,歷來存有爭議。近來隨著考古學、考證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明確認為傷寒論屬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經方流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源于湯液經法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劑和其適應證。如桂枝湯方證源于小陽旦湯方證,麻黃湯方證源于小青龍湯方證,小青龍湯方證源于大青龍湯方證,黃芩湯方證源于小陰旦湯方證,小柴胡湯方證源于大陰旦湯方證,白虎湯方證源于小白虎湯方證,竹葉石膏湯方證源于大白虎湯方證,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方證源于小朱鳥(雀)湯方證,真武湯方證源于小玄武湯方證等。關于張仲景改變方證名稱的原因,陶弘景說得很清楚:“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之耳。”由陶弘景所著的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可清楚地看到,湯液經法的主要內容,是記述前人所用方劑和其適應證,張仲景主要依據這些方證撰成了傷寒論。3張仲景把方證歸六類而有六經辨證對比研究傷寒論和湯液經法,可察覺張仲景撰成傷寒論的軌跡。由湯液經法可看到,其主要內容是記述前人所用經驗方藥及其適應證。豐富的方劑和適應證的積累,孕育著經方理論的形成。到了張仲景時代,人們認識到了每個方劑治愈疾病,不但與癥狀特點有關,而且與疾病的病性(寒、熱、虛、實)、病位(表、里、半表半里)有關,這樣把方證歸類,則大體有六類不同的方證,即:麻黃湯方證、桂枝湯方證、桂枝加桂湯方證、桂枝加芍藥湯方證、桂枝加葛根湯方證、栝蔞桂枝湯方證等,皆有發熱、惡寒、身疼、脈浮等癥。傷寒論認為這些方證病位在表,病性屬熱、實、陽,便稱之謂表陽證,共同特點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亦即太陽病。白虎湯方證、大承氣湯方證、瀉心湯方證等方證,皆有發熱、汗出、口渴、大便難、脈數等癥,其病位在里,病性屬熱、實、陽,便稱之謂里陽證,共同特點是“胃家實”,亦即陽明病。小柴胡湯方證、黃芩湯方證、四逆散方證、奔豚湯方證等方證,皆有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目眩等癥,其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屬熱、實、陽,便稱之謂半表半里陽證,共同特點是口苦、咽干、目眩,亦即少陽病。麻黃附子甘草湯方證、白通湯方證、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證等方證,皆有惡寒、無熱、脈微細、但欲寐等癥,其病位在表,病性屬寒、虛、陰,便稱之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