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論文-一字之訓莫輕看——文言課文訓釋摭談.doc_第1頁
學科教育論文-一字之訓莫輕看——文言課文訓釋摭談.doc_第2頁
學科教育論文-一字之訓莫輕看——文言課文訓釋摭談.doc_第3頁
學科教育論文-一字之訓莫輕看——文言課文訓釋摭談.doc_第4頁
學科教育論文-一字之訓莫輕看——文言課文訓釋摭談.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教育論文-一字之訓莫輕看文言課文訓釋摭談“字求其訓,句索其旨”,這是前人對古籍訓詁的基本要求。我看首句最為重要:字惟能求其的訓,句方能得其確詁。今天,我們在古文訓釋中,對句中一些關鍵字更應特別注意,力求作出確詁,否則就會似是而非,有悖文旨。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瞻前顧后,縱橫聯系,精心選擇其義項,切不可望文生義,等閑視之。下面舉例以明之:一、一字之訓,有關人品()例句: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我這個淺陋低賤的人,不知道將軍竟寬宏我到這樣的地步啊!我這個淺陋低賤的人,不知道將軍胸懷寬宏到這樣的地步啊!()分析:例句中的“寬”是關鍵字,“之”的訓釋亦不容忽視。譯文“寬”訓“寬容”,當然可以。“之”訓“我”亦可,“之”表自稱課本中即有例,如信陵君竊符救趙:“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親數存之”課本譯為“屢次親自來慰問我”,“之”正訓“我”。譯文“寬”訓“胸懷寬容”。漢語大詞典“寬”的第二義項為“度量寬宏”,又釋“度量”為“器量”,釋“器量”為“胸懷”,故“寬”可訓“胸懷寬宏”。“之”字視為用于主謂之間的助詞,未譯。孤立起來看,兩句譯文似均無不可;聯系上文看,則優劣可見。須知廉頗是因為聽到了藺相如的這番話“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為藺相如胸懷趙國,放眼強秦,不計榮辱的愛國情操和人格力量所強烈震撼,在心靈的回音壁上激起巨大反響,靈魂得到了一次凈化與升華,這才說出了“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這句肺腑之言。如果將藺相如對廉頗的退讓僅理解為對廉頗個人的寬容,廉頗也正因此而幡然悔悟,負荊請罪,那對廉、藺二人的人品、人格均大為貶損,亦有悖太史公的文旨文心了。二、一字之訓,有關文理()例句: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譯文:我固執地笑笑,不相信。我仍舊笑笑不相信。()分析:例句中的關鍵字為“固”。譯文訓“固執”,“固”有此義項,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二“固”皆“固執”之意。譯文訓“仍舊”,“固”亦有此義項,漢語大詞典“固”():通故。舊,仍舊。課本“故”訓“仍然”的,如赤壁之戰:“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課本注:故,仍然。“仍然”與“仍舊”同義。僅就兩句譯文來看,則軒輊難分,故須從文理上揣摩。此句與首段“是說也,余尤疑之”句一脈相承,文理相通。蘇軾對李渤以擊石所發出的“激越”之聲來證明石鐘山命名的緣由尚且“疑之”,更何況小童擊石所發出的乃“石空石空”之鈍響,與鐘聲大相徑庭呢?他當然仍舊“笑而不信”了。這“不信”乃因其確不可信,更不可信,并非可信而不信,應信而不信,有何“固執”可言?蘇軾又怎會用“固執”這樣的貶詞來糟塌自己呢?可見譯文不可取,譯文庶乎近之。例句中的“固”雖為常用文言虛詞,但“仍舊”卻非其常用義,眾多詞書亦無此義項,故對例句有多種誤譯,如譯為“我堅持原先的看法,笑笑不相信”(此為“增字求訓”),譯為“我本來就不相信,于是笑了笑”(此為“繞曲求解”),譯為“我姑且笑一笑,并不相信”(譯文“扌干格難通”),以上譯文“固”分別訓“堅持”“本來”“姑且”,這些義項雖為“固”所有,但均不適用于例句中的“固”,張冠李戴,削足適履,豈能無疵?筆者惟見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選讀)將此“固”注為“仍然,還是”,甚是。可見一字之訓,確非易事。三、一字之訓,有關分寸()例句: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記)()譯文:這不能說不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啊!不能說沒有五個人的一份功勞啊!()分析:例句中關鍵字“非”,譯文訓“不是”,此乃其常用義,人所習知。譯文訓“沒有”,“非”的這一義項,眾多辭書皆有,課本中亦屢見,如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非異也”課本譯為“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非”即訓“沒有”。乍一看,似乎兩句譯文相似,細一推敲便可發現問題了。譯文說“不能說不是五個人的功勞”,豈不等于說“就是五個人的功勞”嗎?顯然夸大失實,分寸不當。從文后所錄明史周順昌傳可知:蘇州人民這次的反閹斗爭“不期而集者數萬人”,規模十分宏大,五人不過是斗爭洪流中的幾朵浪花。再看這個完整的長句:“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作者分明指出:斗爭成果之所以取得,乃由“吾郡之發憤一擊”,即由于全體蘇州人民的英勇斗爭,怎么會出爾反爾,又說全是五人之功呢?再說大閹之有所收斂及“投繯道路”,乃由于生者之偉力,而非死者之亡靈。當然,五人生前“蹈死不顧”,臨難從容壯烈,自有其震懾閹黨、激勵吳民的巨大作用,功不可沒,所以“不能說沒有五人的一份功勞”,這才實是求事,恰如其分。“非”乃極常用的文言虛詞,其“沒有”義亦為眾多辭書所有,卻為許多人心中所無,故許多書冊皆望文生義,將例句誤譯為類似譯文。可見即使對極常用字的訓釋,亦不可掉以輕心。四、一字之訓,有關史實()例句: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譯文:荊軻拿來地圖捧著,隨即打開地圖,全部打開時,匕首出現了。荊軻拿來地圖后獻給秦王,秦王打開地圖,全部打開時,匕首出現了。()分析:例句中的關鍵字“奉”,譯文釋為“捧”,譯文釋為“獻”。此二義項課本中皆有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課本注:奉,通“捧”。又“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課本注:奉,獻。“奉”異訓,則“發圖者”不同:“奉”訓“捧”則圖未獻,發圖者當然是“荊軻”了;“奉”訓“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