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4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參考目錄(一)先秦秦漢序號參考題目1論中國上古神話的民族特色2論詩經性質的演變3論“比興”4論周詩與周代禮樂文化5論孔子的詩學思想6論孟子散文的論辯藝術7論莊子文章中的語言觀8論屈原與楚文化的關系9論左傳的敘事藝術10論左傳中的戰爭描寫11論“春秋筆法”12論史記的敘事藝術特征13論史記中的“究天人之際”14論漢代經學對漢賦的影響(二)魏晉南北朝序號參考題目1論“建安風骨”2論曹操的詩歌藝術成就3論時代對正始詩歌的影響4論蔡琰及其五言悲憤詩5論阮籍詠懷詩的藝術成就6論嵇康詩7論太康詩風的特點及其產生原因8論玄言詩9論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成就10論左思詠史詩的藝術成就11論游仙詩及其郭璞游仙詩12論謝靈運的山水詩13論謝靈運山水詩及其對中國詩歌的貢獻14試論謝脁詩歌的藝術成就15論鮑照及其樂府詩16論“永明體”17論南朝“宮體詩”18論南朝樂府民歌19論北朝民歌20論建安賦作及其特色21論南朝駢賦22論南朝駢文及其發展23論北朝散文的內容與形式特征24論志怪小說與搜神記25干寶與搜神記26劉義慶與世說新語27論世說新語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28論典論論文的主要內容29論文賦的創作構思觀點(三)隋唐五代序號參考題目1論“上官體”2論初唐四杰的詩歌創作3論律詩的定型及其在唐詩發展中的意義4論代悲白頭翁與劉希夷的七言歌行5論春江花月夜與張若虛對唐詩發展的貢獻6論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異同7論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8論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9論王昌齡的七絕10論陳子昂詩歌的風雅興寄及其對唐詩發展的貢獻11論高適、岑參邊塞詩在藝術表現上的不同12論高適邊塞詩的藝術風格13論岑參邊塞詩的藝術風格14論李白樂府歌行的特點及其對唐代歌行格式轉變的貢獻15論李白絕句16論李白詩歌的想像特色17論李白詩歌的主要藝術特色18論杜甫的儒家思想19論杜甫詩歌的寫實手法20論杜甫詩的沉郁頓挫21論杜詩集大成的內涵及其表現22論“大歷十才子”的藝術風格23論顧況和李益詩風的不同24論白居易的諷諭詩、閑適詩和感傷詩及其不同25試論元稹詩和白居易詩的異同26論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及在詩歌上的創新27論李賀詩歌的藝術特色.28論劉禹錫竹枝詞的藝術風格論劉禹錫詩歌的總體藝術特色29論劉禹錫和柳宗元被貶后在詩歌創作上的不同30論柳宗元山水游記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31論柳宗元江雪、漁翁詩的意境和風格論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32論李商隱無題詩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33論李商隱的無題詩論孟郊詩的苦吟風格特征論賈島、姚合詩的苦吟與孟郊詩苦吟的異同34論韓柳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及其對文學革新運動的推動35論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及其創作36試論韓愈散文的成就37論柳宗元散文及其對文學散文的貢獻38論唐傳奇的藝術成就39論唐傳奇的繁榮40論晚唐諷刺小品文的成就及藝術價值41論晚唐詩風42論杜牧詠史詩43論杜牧詩歌創作的藝術成就44論許渾詠史懷古詩的詩意與情調45論“武功體”46論皮日休樂府詩及其橡媼嘆的思想內容47論二十四詩品與“象外之象”48試論溫庭筠和韋莊詞在藝術手法和藝術特點上的異同49論李煜前后期詞藝術風格的不同50論敦煌曲子詞和早期文人詞的不同論李煜代表作浪淘沙、虞美人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51論晚唐五代詞的內容和表現形式52論溫庭筠詞的意境53論“溫韋”的含義54論花間派詞風及其對后世的影響55論南唐詞與西蜀詞的不同56論馮延巳的婉約詞風及其意境(四)兩宋序號參考題目1論宋初散文理論中的文道觀2論梅堯臣的詩歌思想3蘇舜欽、梅堯臣詩風的比較4論歐陽修的散文創作及其理論5論蘇軾的“因物賦形”說6論蘇轍的史傳散文創作7論蘇洵的散文觀8論王安石的散文理論9宋人對陶淵明的接受史研究10宋人對杜甫的接受史研究11宋人對孟子的接受史研究12論宋代文人雅集的文學史意義13論宋人的意趣觀14論“宋調”的形成15宋代的唐詩學研究16論朱熹詩集傳的成就17論陸游的詩學思想18論宋詞的革新19論蘇軾詞在詞史上的貢獻20二宴詞之比較研究21李清照的詞論及其詞的創作22論柳永的詞學成就23論張炎詞源中的詞學思想24論辛棄疾在詞史上的貢獻25論宋代詩話的發展26論嚴羽倉浪詩話的理論貢獻27(五)遼金元28論元好問的詩歌思想29論關漢卿雜劇的美學特征30關漢卿雜劇的時代特征31論元雜劇中的神仙道化劇的思想傾向32論王實甫西廂記的語言風格33論元雜劇中歷史劇34論元雜劇中愛情劇的敘事模式35論元雜劇中的舞臺藝術36論元雜劇中的婦女形象37論高明的文學觀念及其琵琶記的創作38元雜劇的夢境描寫元雜劇的題目正名39元刊本雜劇中的腳色問題40竇娥冤的悲劇特征41論馬致遠散曲的特色42論關漢卿的歷史劇43西廂記的傳播論趙氏孤兒的悲劇意識44論元雜劇的包公形象45琵琶記的倫理道德觀46關漢卿斗士、浪子、班頭的形象與元代文人的處境47西廂記與會真記、西廂記諸宮調的異同(六)明清序號參考題目1論王冕的人品和詩歌的風格特色2論“三言二拍”表現的市民生活特色3三國志平話與三國演義研究4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5論三國演義塑造諸葛亮的藝術經驗6論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特色7三國演義人物論(選擇一人物進行論述)8三國演義的成書問題9三國演義類型化問題10關羽形象的演化問題11論三言的市民文學特色12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13水滸傳主題辨析14水滸傳招安問題的認識15論西游記的孫悟空形象16石頭傳說與孫悟空形象17紅樓夢敘事藝術研究18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論19紅樓夢中改名問題20紅樓夢中的服飾研究21石頭傳說與賈寶玉形象22論儒林外史對八股科舉制的批判23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24論李汝珍的鏡花緣25聊齋志異愛情題材論26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說的變化及意義27話本、擬話本與小說創作的文人化問題28湯顯祖戲曲觀的研究29論牡丹亭的杜麗娘形象30牡丹亭的傳播問題31論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2論桃花扇的結構藝術33桃花扇中的女性問題34桃花扇的道具功能35洪昇的戲曲理論36傳奇戲的文人化問題37戲曲的案頭化研究38明初雜劇演出的宮廷化研究39談丘逢甲的山水詩40龔自珍與明清“性靈派”比較41龔自珍的“落花詩”試探42論晚清的白話文運動43略論梁啟超之“流質易變”44梁啟超“新文體”的藝術特色45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的人物吳繼之46論孽海花中的賽金花形象47蘇曼殊詩“情禪交織”的文化透視48論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寫49論才子佳人小說的價值取向50論李贄對明后期文學創作的影響51元代少數民族作家研究52論聊齋志異中的花妖狐魅形象53花妖狐魅與人物塑造54論元雜劇中的水滸雜劇55試析袁宏道山水游記的意境美56論西游記的游戲筆墨57西游記的主題到底是什么58論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59林沖與楊志的異同60論近代改良主義文學的創作特征61論儒林外史對八股制藝弊端的反思62論紅樓夢的主題63論紅樓夢玉石崇拜的文化心理64試就紅樓夢中一個人物分析其性格特征65寶黛合一與尊林抑薛66論孫悟空的孝義67論紅樓夢中詩歌之功能68牡丹亭的人文主義精神探析69論李贄思想對晚清小說世俗化傾向的影響70對生命的漠視試論水滸傳敘述的暴力化傾向71論關羽藝術形象的悲劇色彩72論嬌紅記愛情描寫的獨特價值73論牡丹亭的反理學價值74論古代戲劇的大團圓結局75論通俗小說與文人小說的關系76曹雪芹與高鶚的審美異同外國文學序號參考題目1古希臘神話的人道精神與現世思想2從古希臘悲劇看命運觀之變化3流浪漢小說與歐洲近代小說情節模式4唐.吉訶德的喜劇因素與悲劇因素5莎士比亞悲劇對人性復歸的呼喚6古典主義文學中的忠君思想與愛國精神7懺悔錄中的人性剖析與人格尊嚴8浮士德的批判思想與辯證法精神9東方敘事詩與“拜倫式”英雄10巴黎圣母院與“對照”美學原則11悲慘世界中的悲慘世界12俄國文學中“多余人”形象的演變與“新人”形象的誕生13從霧都孤兒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二重性特征14紅與黑中于連的反叛與妥協15人間喜劇:金錢時代人性異化的集中狀繪16包法利夫人與“客觀而無動于衷”的創作原則17苔絲悲劇命運初探18安娜悲劇命運初探19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與托爾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20娜拉出走:歐洲女權運動的前奏文藝理論序號參考題目1論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2論“文學是人學”3論文學語言的多義性4通俗文學之我見5短篇小說的結尾藝術以魯迅、契訶夫、莫泊桑小說為例6論文學與人性的關系7網絡文學芻議8詩可以“興、觀、群、怨”析9論藝術美和現實丑的關系10 “語不驚人死不休” 試論形式探求的積極意義11 “逼真”與“如畫” 試論藝術與生活的辨證關系12偏見與偏愛 試論文學批評的主觀性與客觀性13試論文學的不朽魅力14從雷雨看戲劇的結構原則15中國詩畫藝術的共通性16論審美移情17審美欣賞中的再創造18論荒誕與美19試論“虛靜”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20*詩歌的意境美21論文學作品結構的審美原則22論藝術靈感23試論“虛靜”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24 “比德”與“暢神”審美觀之比較25論禪境的審美特征及其人文精神26 “自我表現”與“摹仿現實”27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試論文藝創作中的主體與客體28從野草看魯迅的生命悲劇意識29審美欣賞中的再創造30創作構思中的理性與非理性因素現當代文學(一)現代文學序號參考題目1論傷逝在現代情愛小說中的意義2魯迅與現代散文文體的自覺3女神與中國現代新詩的確立4郁達夫現代抒情小說藝術論5 “新月派”詩歌美學特征論6論冰心小說的文學情致7現代鄉土小說派的文學價值綜論8歷史的逆向叩問-京派文學觀新論9論京派的文學批評特征10湘西世界與沈從文的文學想象11論蕭紅小說的兒童化視角12論巴金小說風格的轉變-以家與寒夜為中心13曹禺戲劇藝術論14論老舍小說中的市民世界15論茅盾小說藝術16論新感覺派小說中的都市書寫17戴望舒與現代派詩18論何其芳的獨語體散文19論四十年代歷史劇的藝術傾向20艾青詩歌與自由體詩21 “七月派”的藝術美學22九葉派詩歌戲劇化特征論23論穆旦詩歌的現代性24論張愛玲小說的語言藝術25大俗與大雅之交融-張愛玲的文學世界26現代知識分子小說的經典-圍城論27論雅俗流變中的張恨水小說28論孫犁小說的散文化傾向文學傳播意義下的趙樹理小說(二)當代文學序號參考題目1十七年文學中的農村寫作2當代散文三大家比較論3論激情創作中的政治抒情詩4 “朦朧詩”新論5論“京味小說”的文化學意義6汪曾祺的藝術世界7多元競華的文化尋根尋根文學論8梁曉聲小說的知青論述9從沉重的翅膀到無字論張潔美學風貌的嬗變10 “朦朧詩”與新生代詩比較論11高行健與探索戲劇12武俠精神與民族大義八九十年代“武俠熱”文化語境論析13陜軍東征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陜西作家綜論14論余秋雨散文藝術15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論16馳騁在草原上的心靈歌者張承志論17池莉與新寫實小說18賈平凹眼中的藝術人生19余華的文學世界20先鋒浪潮中的蘇童21王小波藝術論析22二月河文化歷史小說的民間立場與政治話語23論白鹿原的悲劇建構與史詩意識24論王安憶小說敘事策略25論鐵凝小說創作思想風格的轉變26王朔小說的文化消費特征論27海巖小說的創作與傳播方式論析28論“80后寫作”29大眾文化語境中的網絡文學30當代女性寫作的文學史價值31論當代都市習尚對當代文學的影響32當代作家的民間立場論33論當代文學與當代生活的關系34當代大眾傳媒與文學發展關系論(三)現當代文學綜合序號參考題目1五四傳統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曲折發展2中國現代小說文體觀的演變3二十世紀漢語詩歌的藝術衍化4獨語體與閑話風中國現當代散文風格論5中國戲劇的百年(1907-2007)發展反思6九十年代以來文學史重構中的現當代文學敘述7中國現當代鄉土文學比較研究820世紀女性文學個人話語的歷史審視9全球化語境中的華語小說現代漢語(一)詞匯方向序號參考題目1現代漢語詞典釋義中的詞義和語素義2現代漢語詞典對多義詞和同形同音詞的處理原則3漢語成語的詞典釋義4慣用語的語法功能初探520世紀90年代以來漢語吸收外來詞的方式6網絡詞語的理據性及其結構特征7大陸漢語與港臺漢語動詞的差異研究8漢語新詞新義中的詞義虛化研究9現代漢語詞典對兼類詞和同形同音詞處理的演變(二)語法方向序號參考題目1大陸漢語和港臺漢語口語語法的差異2網絡用語的語法特點及對大學生語用的影響3現代漢語趨向動詞使用特點及傾向4漢語口語中人稱代詞的虛指5現代漢語表示對象的介詞功能研究6現代漢語程度副詞的泛化研究7幾部詞典對于詞性標注處理的差異分析8淺析漢語語氣詞連用(三)方言方向序號參考題目1河北方言詞中動詞語法功能研究(可以是河北某地方言)2某地方言詞匯特點及文化特征六、古代漢語部分1介詞“以”與連詞“以”2介詞“與”與連詞“與”3 “以”字的由實而虛4說“厥”、 “其”5說“何等”6說“以為”7說“以為”8介詞“于”與介詞“乎”9 “少”、 “稍”釋異10 “曾”、 “嘗”釋異11談“倒置”與“前置”12 “自”與“己”13說“何如”14說“何其”15說“何苦”16說“何有”17對“其”字作主語情況的考察18對“其”字作賓語情況的考察19對“其”字作兼語情況的考察20孟子中的詞尾21指示代詞“之”22詩經中的襯音助詞23 “年”、 “歲”釋異24 “紀”與“記”的異同25“XX”解2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