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延線退火窯部分設計.doc_第1頁
壓延線退火窯部分設計.doc_第2頁
壓延線退火窯部分設計.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某玻璃公司壓延線退火窯及排風系統設計思路我們根據某壓花玻璃公司壓延線總體生產設計要求及輥道布置情況對退火窯殼體部分全線進行了分區設計,各區段長度見表格A區B區C區A1A2A3A4B1B2B3B4B5B6B7C1C2C3C4302530503050300030003000300026602660304029403000300030003000121252030012000D區Ret區E區F區合計250072002400F1F2685256000600012000電加熱方式, A區采用側抽屜式,引出接線端在傳動側,維修更換在非傳動側,下部加熱器通過玻璃清掃口抽出,上部加熱器則預留安裝口。B、C區采用k可依動式加熱器,可移動距離為450mm, B區除B1段左右各一組加熱器外,其余均為在殼體兩側兩端部各2組加熱器,C區各段均為左右各一組加熱器。A、B、C三區及入口上部各在邊區、次邊區、中區設五個熱電偶測溫點(分別裝在A1、A4、B6和C4段),分別檢測各區域溫度,其中邊區和次邊區熱電偶根據加工玻璃寬窄可相互切換,在B6段尾部設三只高溫輻射計,輔助測試玻璃溫度。A、B、C三區未設熱電偶測溫點的各段,在殼體頂部留有一個遠紅外測溫檢測口,以備隨時人工檢測。下部則分為左、中、右三區控制。Ret區上部設一測溫點,控制Ret區溫度。換熱冷卻系統采用A區采用順流兩側進風模式,上游頂部設計作業平臺。B、C區采用逆流進風模式。A、B、C三區頂部風管設計為6組5區模式,邊區、次邊區合用一個自動閥控制,邊區可手動。根據各區散熱特點,為提高散熱效果,A、B兩區均為雙層70x30矩形不銹鋼管換熱器,C區為3層70x30矩形普通碳鋼管換熱器,底部風管A、B、C三區設計為4組三區模式。底部A、B區用70x30矩形不銹鋼管換熱器,C區則采用t2.5mm鋼板焊接換熱器。換熱風管上下部共用一組風機(兩風機一用一備),上下部左、右、中各設3組氣控碟閥根據所測溫度分別控制各區域換熱量。Ret區為自循環系統,加之適量外部空氣補充,以達到工藝控制溫度要求。F1、F2為強冷卻區。各區風機流量、風壓見風系統圖。退火窯保溫說明:根據壓花玻璃退火溫度漸降曲線,A區入口退火溫度在600以上,出口達550,此區頂部保溫層厚度為430mm;B區退火溫度相應降至500以下,頂部保溫層厚度為360mm,到了C區,退火溫度已降至350以下,相應頂部保溫層降至280mm。為保證殼體整齊,邊部側墻保溫厚度A、B、C區均為260mm,D區為溫度緩慢冷卻過渡區,只在邊部作輕微保溫即刻,頂部只用鍍鋅板封蓋,不作保溫,Ret區為自循環恒溫區,只在頂部作適當保溫,邊部不設保溫層,溫度調節根據測定溫度通過500碟閥開度補充外部空氣達到設定要求。E區又是緩慢冷卻區,為敞開設計,只有輥道傳動。F區為強冷卻區,根據生產能力及生產速度,設有兩段完全相同的強冷卻區,可根據玻璃厚度,生產速度調節閘板開度及各段風門開度,以使玻璃各區溫度均勻,達到生產要求測溫元件熱電偶及高溫輻射計安裝位置說明,根據退火窯分區情況及退火溫度要求,分別在A區入口、出口,B區出口次段,C區出口及Ret區設有固定測溫點,A區入口測溫點在A1節前端距殼體中心612.5mm處(根據輥道分布及控溫要求,此處剛好在兩根輥道中間又處于本節殼體前段中間位置,固設于此);A區出口測溫點在A4節后端距殼體中心470mm處(兩輥道中間),B區測溫點在B6節(參照CNUD設計模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