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公司設備檢修作業技術標準規程_第1頁
鋼鐵公司設備檢修作業技術標準規程_第2頁
鋼鐵公司設備檢修作業技術標準規程_第3頁
鋼鐵公司設備檢修作業技術標準規程_第4頁
鋼鐵公司設備檢修作業技術標準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28頁1XX鋼鐵公司設備檢修作業技術標準A設備基礎質量標準一、設備基礎尺寸和位置的質量允許偏差(MM)要求1、基礎座標位置(縱、橫軸線)20。2、基礎各不同平面的標高10、20。3、基礎上平面外形尺寸20;凸臺上平面外形尺寸20;凹穴尺寸20。4、基礎上平面的不水平度(包括地上未安裝設備部位)每米5;全高10。5、堅向偏差每米5;全高20。6、預埋地腳螺栓20;標高0;中心距(在根部和頂部測量)2。7、預埋地腳螺栓孔10;中心位置0;深度5;孔壁的沿垂度5。8、預埋地腳螺栓錨板20;標高0;中心位置5;不水平度A帶槽錨板5、B帶螺紋錨板2。二、基礎應堅固,無裂紋、油浸及腐蝕現象1、平面位置安裝基準線對基礎實際軸承線距離的最大誤差為20毫米。2、設備吊裝前必須將設備底座面的油污泥土等臟物和地腳螺栓予留孔的雜物除去,灌坪表面應鑿成麻面,被油沾污的混凝土應鑿除,以保證灌漿質量。設備定位基準面、線或點對安裝基準線平面位置和標高允差允許偏差(MM)序號項目平面位置標高1與其它設備地機械上的聯系1020102與其它設備地機械上的聯系21第2頁共28頁2B地腳螺栓、墊鐵和灌漿一、安裝地腳螺栓應符合下列要求1、地腳螺栓不垂直不應超過10。2、地腳螺栓離灌漿孔壁的距離應大于15毫米。3、地腳螺栓底端不應觸及孔底。4、地腳螺栓上的油脂和污垢清除干凈,但螺紋部分應涂油脂。5、螺母墊圈間和設備底座與墊圈的接觸應正好。6、擰緊螺母后,螺栓必須高出螺母155個螺扣。二、緊地腳螺栓應在混凝土達到規定強度的75后進行三、如設備負荷由墊鐵自己承受,墊鐵位置和數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每個螺栓連旁至少應有一組墊鐵。2、相鄰兩墊鐵組的距離一般應為5001000毫米。3、每一墊鐵組的面積應該承受設備的負荷,其面積可按下列公式計算AC100(Q1Q2)/R式中A墊鐵面積平方毫米。C安裝系數,可采用153。Q1設備等的質量加在墊鐵組的負荷公斤力。Q2地腳螺栓擰緊后,所分散在該墊鐵級上的壓力可采用地腳螺栓許可抗拉強度公斤力。R基礎或地坪混凝土單位面積抗壓強度公斤力/厘米2。四、使用斜墊鐵或平墊鐵找平,一般應符合下列要求1、承受主要負荷的墊鐵組應使用成對斜墊鐵,找平后用弧焊牢,鉤頭成對斜墊鐵,線用灌漿層固定牢固的可不焊。2、承受主要負荷的較強連續振動的墊鐵組宜使用平墊鐵。五、每一墊鐵組應盡量減少墊鐵塊數,一般不超3塊,并少用薄墊鐵。放置平墊鐵時,最厚的放在下面,最薄的放中間互相焊牢(鑄鐵的可不焊)。第3頁共28頁3六、每一墊鐵組應放置平穩、接觸良好,設備找正后每組墊鐵均應被壓緊。七、設備找正后,墊鐵應伸出設備底面底外緣,平墊鐵伸出1030毫米,斜墊鐵伸出1550毫米,墊鐵組(不包括是塊斜墊鐵)伸入設備底部底面的長度應超過地腳螺栓孔。八、安裝在金屬結構下的設備找平后,其墊鐵應與金屬結構焊牢。但中間帶有孔套的地腳螺栓上的墊鐵可考慮不焊。九、設備若采用調整螺釘找平時,調整釘支承板的厚度宜大于螺釘直徑,支承板應水平穩固的安裝在基礎表面上。不但為永久性支撐的調整螺釘設備找平,應用墊鐵墊實,然后松開調整螺釘,但為永久性支撐的調整螺釘,伸出底座面長度,應小于螺釘直徑。C拆卸裝配與清洗1、設備拆卸時應測量被拆卸件必要的裝配間隙和有關零部件的相對位置,并做出標記和記錄。2、設備裝配時,應先檢查零部件裝配有關的外表開關和尺寸粘度,確認符合要求后,方可裝配。3、設備需裝配和清洗的零部件,應認真清洗干凈,并涂以適當的潤滑脂。D螺栓、鍵、定位銷一、螺栓連接件裝配時,螺栓頭、螺母應與連接件接觸緊密,可用手錘輕擊聽音或塞尺檢查。二、螺栓上的防松裝置應當齊全,不得遺漏或任意使用代用品。三、楔鍵與輪轂鍵槽的斜面,每對切向鍵兩斜面均應相吻合,打入深度應適第4頁共28頁4當,不得在斜鍵內加墊片。平鍵和半圓鍵與鍵槽配合,應符合平鍵和半圓鍵公差與配合規定裝配間隙(MM)公稱高度234671011121418203032505560平鍵頂間隙0104010501060107010802209011050212公稱高度14263750651011171419圓鍵頂間隙01040105010601070108四、受沖擊負荷或嚴密的設備上裝配的定位銷、銷與銷子孔間的接觸面積不小于63。裝入銷孔的嘗試應符合圓度規定,并能順利取出。圓錐銷大頭有螺母者,不得把螺母擰緊。若連接件銷孔位置產生偏差時,應擴大銷孔(鈑孔)量配新銷。E軸1、軸與輪、聯軸器、滾動軸承以及其它件的配合不得發生松動或鍵槽損壞。2、軸上鍵槽磨損后,在結構精度允許的情況下,可在原鍵槽120度位置上另選鍵槽,鍵槽與軸的中心線不對稱度不大于003毫米。三、軸頸(滑動軸在配合處)磨損不應超過直徑5。表面及密封件配合處不得有嚴重磨損。四、安裝軸承處的軸頸光潔度應不低于7。五、軸頸的不園度和橢圓度不應大于002毫米,不直度不大于0015毫米;其它部位的不直度不大于004毫米。第5頁共28頁5F、聯軸器一、凸緣聯軸節裝配時,兩個平聯軸節端面(包括半園)配合緊密接觸,兩軸的徑位移不得超過003毫米。二、十字滑塊聯軸節以及撓性爪型聯軸節的端間隙,當外形直徑不大于190MM時,應為0508MM。超過190MM時應為15MM。撓性爪型聯軸節的端面間隙約為2MM。十字滑塊和撓性型聯節兩軸不同軸度要求聯軸外形最大直徑(MM)徑向位移(MM)傾斜3000108/10003006000212/1000三、蛇形弱簧聯軸節裝配,其不同軸度和端面間隙應符合以下要求兩軸的不同軸度不應超過聯軸節外型最大直徑(MM)徑向移位(MM)傾斜端面間隙不小于(MM)20020040040070070013503502500010203050710/100010/100015/100015/10002/10001015202530四、齒型聯軸節裝配,兩軸的不同軸度和外齒軸套端面處的間隙兩軸的不同軸度不應超過聯軸節外型最大直徑(MM)徑向位移(MM)傾斜端面間隙不小于(MM)1701853202500304505/10002525290430490590380780065091210/100015/100050507590011001250151520/10001015第6頁共28頁6五、彈性柱銷聯軸節裝配時,兩軸的不同軸度和兩個半聯軸節端面間隙兩軸不同軸度不應超過外形最大直徑(MM)經向位移(MM)傾斜10526029050000501002/1000端面間隙標準軸孔直徑標準型輕型(MM)型號外形最大直徑MM間隙MM型號外形最大直徑MM間隙MM25283038354540655075709580120100150B1B2B3B4B5B6B7B8B9120140170190220260330410500151526262628210212215Q1Q2Q3Q4Q5Q6Q7Q8Q91051201451702202402903504401414141515262626210六、圓片摩擦離合器裝配后,摩擦片組應靈活地沿花鍵軸移動,結合位置不應有打滑現象,在脫開位置不應有阻滯現象。G、靜配合件一、靜配合件裝配前,應測量已配合部分兩端和中間的直徑。每處在同一徑向面上互成90度位置各測一次,每次裝配所測,兩組平面值與每處能測直徑的偏差不得超過005毫米。第7頁共28頁7二、配裝所需的配最小間隙被加熱件直徑(MM)80120120180180200260360360500零件重量(公斤)最小間隙(MM)1616505010010050050010001000005007012017006009015020023007010017024027030012020028031036024032034040三、靜配合件加熱時,溫度上升應緩慢均勻,加熱裝配后,應檢查配件相互位置是否符合設備技術文件規定,冷卻應均勻,防止局部冷卻過快。H、軸承一、滑動軸承1、軸瓦(或軸套)與軸承座的結合面應緊密接觸,不受力軸瓦的接角面積應小于40,受壓力軸瓦的接觸面積不小于50,并應分布均勻。2、軸與受力軸瓦的接觸角度一般應為6090,重型設備為90110。3、采用涂色法檢查軸瓦接觸面積,每平方厘米一般不小于2點,且在下尾中部6090度范圍內接觸。其接觸部位研刮的接觸應符合以下要求機械類別接觸點數重負荷和高速運轉的機械中等符合和連續運轉的機械低速和間歇工作的機械3423115第8頁共28頁84、軸瓦間隙應符合以下規定(MM)軸頸直徑508080120120180180260軸瓦間隙01018012021014024501602855、軸承合金不得有脫殼、裂縫、砂眼、氣孔等缺陷。二、滾動軸承1、檢查軸承不得有裂紋、點蝕、剝落等缺陷。2、裝配滾動軸承時,用熱油加熱軸承,油溫不得超過100,軸承與軸肩或軸承座擋肩應靠近,軸承蓋與墊圈必須平整,并均勻地緊貼在軸承的端面上。如設備技術文件規定有間隙,應按規定留出。3、在裝配間隙不可調整的滾動軸承時,成對裝配的軸承其中一個和側蓋間應有間隙,以避免在溫度增高下伸長而產生軸向移動,使軸承內外圈相對位移。滾珠或滾柱軸承和側蓋的間隙A由下式確定A12106TL015式中A軸承端面與軸蓋間的間隙(毫米)。T軸承工作溫度和環境溫度最大可能有差值。L軸承間的距離(毫米)。一般情況間隙取0204毫米。4、軸承裝入軸頸后,其內圈端面必須有貼軸肩或定位球環,用005毫米塞尺檢查,不得通過。5、軸承內圈與軸的配合、外圈與軸承座的配合選用向心球軸承和向心推軸承推力滾子軸承內圈與軸配合外圈與軸座配合內圈與軸配合外圈與軸座配合GCGDCDDGBGEGDD第9頁共28頁96、與滾動軸承外圈配合的孔光潔度應為6。7、各種可調整間隙及軸向間隙值應符合以下規定單列徑向滾珠軸承軸向間隙軸向間隙(MM)軸承內圓內徑(MM)輕型中型重型30以下30505080801200020060030090040100050012003009004010004012006015雙列徑向滾珠軸承軸向間隙軸向間隙(MM)軸承內圓內徑(MM)輕型中型重型30以下3050508080120003008004010005012006015005011006012007014010018單列向心推力圓錐滾柱軸承之間隙軸向間隙(MM)軸承內圓內徑(MM)輕型中型重型30以下30505080801200030090040100050012006015004010004012006015007017雙列向心推力圓錐滾柱軸承之間隙軸承內圓直徑(MM)軸向間隙輕型中型重型30以下80150180225010020015025020030030040040050050060第10頁共28頁1022531531556003000404005007008009100I、齒輪、蝸輪與蝸桿一、漸開線圓柱、圓錐齒輪副1、齒輪不得有毛刺、裂紋、斷裂等缺陷。2、齒輪節圓處厚度最大允許磨損值應不大于以下規定標準(MM)圓周線速度2米/秒2米8秒6米/秒最大允許磨損值0240160103、齒輪齒合處的工作面及齒高與齒寬上的剝蝕現象不大于20。4、齒輪嚙合主要應在中部以里,用著銫法檢測接觸面積應符合以下標準運動粘度等級檢測名稱789沿齒高不少于()454030接觸面積沿齒高不少于()6050405、齒輪齒合的側隙間隙應符合以下標準名稱中心距(MM)505080801201202002003203205005008008001200側向間隙(MM)008501050130170210260340426、齒輪齒合的頂間間隙應為0203MM為法向模數。7、齒輪的中心距極限偏差應符合以下標準(MM)中心距50508080120120200極限偏差00600800090115中心距2003003205005008008001250第11頁共28頁11極限偏差01200160018002008、齒輪中心線在齒寬上的不平行度應不大于以下標準(MM)齒輪寬度粘度法向模數5555110160200220320320450450630110160713000170019002400280034004000218130002100210030003600420050002692505000260030003800450052006000349、齒輪緣的軸向竄動應不大于以下規定標準(MM)齒輪直徑粘度法向模數555080801201202002003003205005008007130003200400500580070008000958130005200600800095044001200150975550008001001200120018002000240二、蝸輪蝸桿副1、蝸桿蝸桿的齒形表面不得有裂縫,毛刺,嚴重劃痕等缺陷。2、蝸桿、蝸輪齒合的側間隙應符合以下標準(MM)中心距名稱4080801601603203206306301250第12頁共28頁12側間隙009501300190026003803、蝸輪、蝸桿的頂間隙應為02003MM為模數。4、蝸輪、蝸輪齒合接觸斑點應占蝸輪齒工作面的3550,正確的接觸位置應連貫蝸桿的出口處,左右偏移應不大于以下規定標準(MM)中心距運動粘度等級40808016016032032063063012507004200550070008501108006500900110013001809010501400180021002805、蝸輪、蝸桿中心線在齒寬上的不垂直度應不大于以下規定標準(MM)中心距粘度等級125256610101616307001300180026003600588001700220034004500759002100280042005500956、蝸輪中心平面與蝸桿中心線的極限偏差最應符合以下標準(MM)中心距粘度等級40808016016032032063063012507003400420052006500808005200650085010501209008501060130017002007、蝸輪節圓處厚磨損的最大允許值應不大于以下規定標準(MM)圓周線速度2米/秒2米8秒6米/秒第13頁共28頁13最大允許磨損值0240160108、蝸輪齒圈的徑向跳動應不大于以下規定標準(MM)中心距粘度505080801201202002003203205005008008001250700320042005200580170008000950115800500032008000950110012001500190900800105012001500180020002400300J、皮帶輪、鏈輪鏈條一、每對皮帶輪或鏈輪裝配應符合下列要求1、兩輪的輪寬中央平面應在同一平面上(指兩軸平行者)偏移三角皮帶或鏈輪不應超過1毫米,平皮帶輪不應超過15毫米。2、兩軸不平行度不應超過05。上述兩項檢查可依據輪的邊緣為基準二、鏈條在鏈輪上,從動邊的馳垂直應符合下列要求1、鏈條與水平線夾角不大于45時,馳垂直度應為兩鏈輪中心距離的2。2、鏈條與水平線夾角大于45時,鏈條張緊的馳垂直應為兩鏈條中心距離的115。三、皮帶輪的輪緣擺差允許值應符合以下規定皮帶輪直徑300以下300600600150015003000徑向擺差010015020030第14頁共28頁14端面擺差006008012020K、制動器一、閘輪表面產生明顯溝痕,切削加工后閘輪直徑減少一般不宜超過輪緣厚度的30。輪緣不得有裂紋或或嚴重損壞。二、閘瓦松開時,摩擦片與制動輪不平行度在制動輪寬度上每100毫米內不應超過01毫米。三、制動時兩閘瓦應同時均勻地壓緊在制動輪上,其摩擦片的接觸面積不應小于75。四、閘輪中心與閘皮的中心必須重合,主閘松開時閘輪與閘皮各處間隙必須相等,此間隙的大小一般為12毫米。五、閘皮與閘瓦的固定應牢固,邊緣整齊,鉚釘埋入后鉚釘頭的表面距間工作面不宜少于閘皮厚度的25。閘皮厚度磨損一般不得超過25。六、各銷軸的中心線與主軸中心線應平行,其不平行度最大允差每米為025毫米,銷軸的水平度允差為0205毫米。L、密封件一、裝配O型密封圈應正確選擇預壓量,橡膠密封用于固定密時法蘭密封預壓量為橡膠圓條直徑的25,用于運動密封預壓量為橡膠圓系直徑的15。二、裝配成套V型密封圈時,預壓量應適應,如需要拱搭接應切成45剖口,相鄰的兩圈的接口應錯開90以上。三、裝配V型、Y型、W型密封圈,其唇邊應對著密封介質的壓力方向。四、壓裝盤根應符合下列要求第15頁共28頁151、壓裝油浸石棉盤根,第一圈和最后一圈宜壓裝干石棉盤根,防止油滲出。2、壓裝鋁箱或箔色石棉盤根,盤根內緣涂一層用潤滑脂調和的鱗狀石墨粉。3、盤根圈的接口不宜切成小于45的剖口,相鄰兩圈接口應錯開90以上。4、盤根不宜壓得過緊。五、裝配環形間隙密封、曲折(迷宮式)密封應符合下列要求1、環形間隙和曲折縫隙內一般應填滿潤滑脂(氣封除外)。2、縫隙應均勻。M、齒輪油泵一、齒輪油泵安裝的不水平度不超過02。二、油泵齒輪與外殼間隙一般為004010毫米。三、齒輪端面與側蓋間隙應為010013毫米。四、齒輪齒合的側間隙應為002004毫米,頂間隙應為003005毫米。五、齒輪油泵滑動軸套間隙一般為003010毫米。N、液壓系統檢修標準一、檢修內容1、檢查更換電機、油泵、油缸、集成塊和閥組。2、所有連接栓牢固,法蘭螺栓裝配齊全。3、保證控制信號齊全可靠。4、按規定更換液壓油及過濾油液。5、各種安全防護裝置齊全可靠。第16頁共28頁16二、檢修技術標準及要求1、處理故障必須與操作工聯系好,采取相應措施方可檢修。2、需拆開油路連接部位時,須緩慢操作,防止油壓發泄油噴傷人。3、拆卸閥體過程中,閥體不得隨意亂放,以防灰塵等雜物進入閥體。4、更換油路油管前,其所需鋼管必須酸洗中和,并用高壓其他一遍。5、液壓站各組件在檢修或更換后,必須保證各連接螺栓緊固可靠。三、檢修后設備應達到正常運行指標1、電機油泵運行平穩2、系統壓力符合要求,保壓性能可靠3、各控制元件、執行元件工作正常,油缸無爬行跡象。4、各密封處無漏油。O、大型風機檢修工作標準一、檢修周期小修3周中修12月大修36月二、檢修內容1、小修(1)電機軸承的檢查、清洗、換油。(2)風機軸瓦的磨損情況,觀察水平及中心間隙。(3)檢查潤滑情況。2、中修第17頁共28頁17(1)主電機抽芯檢查清掃,更換軸承或外套,電機轉子轉動平衡試驗。(2)檢查葉輪磨損情況,檢查鉚釘有無松動,輪盤、輪蓋及葉片有無裂紋并作空載試驗。(3)檢查主軸的彎曲情況,并做葉輪的動平衡試驗。(4)更換檢修風機軸瓦并調整水平、軸向間隙及預緊力。(5)更換全部油封、氣封。(6)清掃冷油器并做壓力試驗。3、大修(1)包括中修項目。(2)更換主軸泵及傳動齒輪。(3)更換風機葉輪。(4)更換油冷卻器。(5)檢修全部的潤滑系統。(6)更換聯軸器。三、檢修方法及質量標準(一)風機1、主軸的不水平度誤差不大于005毫米/米,并且要保持高壓側比低壓側低。2、風機轉子應做動平衡試驗,其不平衡質應小于1560克厘米。校正平衡時,盡量采用去重法;如無條件,則按配重高度應小于3毫米。3、軸瓦刮研應無顯著溝痕、表面光潔,用涂色法檢查接觸班點和接觸角度,軸瓦和軸徑在2525毫米2的接觸面上應保持212個接觸點,接觸角度應在5566之間。第18頁共28頁184、用壓鉛法檢查軸瓦頂間隙,按(2/100025/1000)X公式計算調整之,其側隙為頂隙的1/2。5、軸承支撐塊必須與軸承座刮研,用涂色法檢查其接觸面積應大于75。6、推力軸承的間隙應保持在0205毫米,接觸面積應達到60。7、用壓鉛法檢查軸承蓋與軸瓦的過盈值,要求過盈值為003007毫米。8、主軸油封間隙不得到大于02025毫米,風機各管氣隙間隙一般在002060毫米之間不等,也可按軸徑大小計算確定,梳齒倒角方向均應該向低壓側傾倒。9、清洗軸承箱,檢查各進、排油孔必須暢通。(二)主電機1、電機轉子必須定期進行動平衡試驗,其動平衡精度應按電機說明書的規定執行。2、電機滾動(滑動)軸承的徑向游隙應符合技術文件的規定的標準,一般為(06/10001/1000)AA為軸徑。3、滾動軸承內圈和軸的裝配應采用基孔制第13種的過渡配合,二級精度;外圈和套采用基軸制第34種過渡配合,二級精度。4、軸承箱體內必需加裝一定牌號質量的潤滑油,加裝量不得超過內部體積的1/2。5、電機底座螺栓必須緊固,定子和底座結合處的墊片要墊實。地腳螺栓必須配雙螺母,以防松動。6、主電機應定期清掃,檢查定子線圈有無松動,絕緣有無擦破,壓線竹簽有無缺少和松動,轉子和定子有無擦破,轉子短路條接頭處有無開焊、斷裂現象。第19頁共28頁19(三)潤滑系統1、清洗檢查主軸泵、輔油泵檢查方法及質量標準可按通用機械齒輪泵維護檢修規程執行。2、清掃油箱、油管路、壓力調節閥、油過濾器,必須要時修理或更換件。3、循環過濾或更換透平油,油質應符合SYB120160規定的要件50時粘度E5295331凝點10閃點(開式)180灰分0005酸值002KOH毫克/克油(四)聯軸器1、風機與電動機找正徑向位移不大于003毫米,軸向傾斜不大于010MM。2、新更換的聯軸器應做動平衡試驗,剩余動不平衡距不大于05克厘米。3、連接螺栓與孔的配合為D/DC4,新更換的螺栓重量偏差不大于1克。四、試車與驗收風機的試車應在機動部門、運行單位、檢修單位同時在場的情況下進行,試車過程即為驗收過程。(一)起動前的準備工作1、風機試車前的準備工作應按操作規程執行。2、起動潤滑油泵,檢查油泵系統是否漏油。3、通過連鎖確認進油情況。(二)試車第20頁共28頁201、風機試車應按操作規程的規定執行。2、風機試車時,軸承徑向震幅不得超過規定以下值,單項最大振幅不得超過5595MM/S。3、風機在試車時運轉平穩,無斷續的噪音,各軸承觸聽聲響均勻。滑動軸承的溫升不得超過65。4、電機滾動軸承溫升不得超過40,最高溫度不得超過70,電機機體溫度不得超過100。電機電流穩,波動在規定范圍內(5)。5、各部油封、氣封不應有跑冒現象,機組泄漏率應達到國標所要求2以下。6、試車時,應隨時檢查潤滑油的溫度、冷卻水溫及軸承徑向震幅,出風溫度和壓力等是否符合技術文件的規定并做好記錄。7、試運完畢后,應將有關裝置調到準備起動的狀態。(三)驗收1、檢修單位應向運行單位提交下列技術文件記錄(1)風機常規檢查記錄(包括轉子找動平衡記錄)。(2)設備重大缺陷處理、結構更改、系統變動、備品備件更換的記錄。(3)部分試運轉和整體運轉記錄。2、機組經整體試運轉及帶負荷運轉,通過現場全面確認。P、皮帶輸送機檢修工作標準一、檢修周期、工時小修中修大修性質期限周期工時周期工時周期工時第21頁共28頁21名稱(年)(小時)(年)(小時)(年)(小時)一般常溫物料輸送帶0542816548過熱物料或爬坡帶05418162548二、檢修內容1、小修檢查更換彈性接手膠圈或尼龍棒連軸節的尼龍棒,各輥筒軸承部位加油,監聽減速機的運轉聲響。托輥要隨時檢查,及時更換。2、中修包括小修內容。減速機清洗,更換高速軸和二軸齒輪,更換皮帶,各輥筒軸承清洗或更換。3、大修包括中修內容。減速機各齒輪更換,輥筒更換,十字滑塊接手更換,各部漏斗更換,拉緊小車滑輪更換,拉緊絲杠更換,拉緊小車架修理或更換,機架修整或更換。三、檢修注意事項(一)拆裝順序1、拆卸順序如下拉緊裝置皮帶接手各托輥及各輥筒。2、安裝順序與拆卸順序相反。(二)安裝皮帶時一定要將拉緊裝置調到皮帶的最短位置,以備后續運轉皮帶伸長后調節。(三)接手的找正徑向差005,軸向差002。(四)皮帶膠粘熱粘后1小時、冷粘后05小時方可投入使用。第22頁共28頁22四、安裝檢修質量標準(一)利用拉鋼絲法確定皮帶機的縱向中心線即為安裝基準線。(二)組裝中間架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中心線對輸送機縱向線的不重合度允許誤差為3毫米。2、立柱的不垂直度或立柱對基礎面的不垂直度允許誤差為3毫米。3、組裝支承托輥支架槽鋼或角鋼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不直度允差每米3毫米。(2)相對標高允許誤差為2毫米。(3)跨距允許誤差5毫米。(4)接頭處左右、高低的偏允差為1毫米。(5)固定托輥支架的相對兩螺栓孔中心的連線與輸送機縱向中心線不垂直度允許誤差為2毫米。(三)組裝托輥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不平度允差為1毫米/米(在中間托輥上測量)。2、對輸送機縱向中心線的不垂直允差為1/300。3、橫向中心線對輸送機縱向中心線的不重合度允差為3毫米。4、各托輥的上線應在同一平面或曲面上,其高低允差為3毫米。(四)組裝驅動和拉緊輥筒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縱向中心線對輸送機縱向中心線的不重合度允差為2毫米。2、軸線對輸送機縱向中心線的不垂直度允差為毫米/米。(五)組裝拉緊裝置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縱向中心線對輸送機縱向中心線的不重合度允差為1毫米。2、滑動軌道必須與固定軌道正確銜接,其接頭處應平整,高低、左右的偏差第23頁共28頁23均為05毫米3、緊輥筒的位置(未交接前)往前尚留有100毫米的松動引程。(六)拉緊小車縱向中心線對輸送機縱向中心線的不重合度允差為2毫米,運行時應平穩。(七)導料裝置的縱向、橫向位移允差均為10毫米。(八)組裝清掃裝置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刮板的清掃面應與膠帶接觸,其接觸面積不得少于80。2、回轉式清掃刷的軸線應與輥筒平行,清掃刷應與膠帶接觸,接觸面積不得小于90。(九)膠帶連接前,應把拉緊輥筒放在松動行程的位置上。(十)連軸節的同心度誤差范圍按統一規程執行。(十一)減速機的檢修標準按通用規程執行。(十二)膠粘皮帶接口要求1、剖割成階梯形,階梯長度S的最小尺寸按下表規定執行,階梯曾數隨膠帶布層數面高(一層布一層階梯)接頭長度L等于皮帶寬度B,頭斜度采用450,剖割處表面要平整,不得有破裂現象,線層表面要銼毛,但要保持清潔階梯層數皮帶寬度345678B毫米階梯長度S的最小尺寸(MM)500300250250200200650300250250200200800350300300300250200第24頁共28頁2410004504003503002502002、剖割時要注意接頭斜面順應皮帶運行方向,避免清掃器或黎式刮料器磨損皮帶接口。3、膠合前必須墊平找正,兩邊皮帶保證在一個中心線上,防止跑偏,兩接口處每口留1毫米縫隙,以使皮帶彎曲自如。4、膠接(1)熱粘(硫化膠合)要嚴格控制溫度,時間和壓力,注意防止各種硫化質量缺陷。硫化溫度一般掌握120140,時間約為4小時,采用壓力一般為525公斤/厘米2,加熱時要使加熱板兩端同時受壓,以保證膠帶受力均勻。(2)冷粘配料氯丁膠、聚異氰酸酯酸(JQ1)為51,進行混合、攪勻,成中紫色。刷膠兩面同時刷膠,刷好后,氣溫低時可用典鎢燈烘干,時間約1015分鐘,烘干后依前再刷一次。再烘干(1015分鐘)合口同3要求,不要打扭,合龍后用木錘均勻敲打,這時注意不可走型,敲打后1小時方可使用,固化時間延長一些更好。四、檢修中參照主要備件報廢標準1、主動輥筒的包膠開斷或磨透時,應拆下重新包膠。2、其余輥筒的輥皮目測即將磨透時應更換。3、托輥不動時應更換,磨偏的托輥應更換。4、調整(拉緊)絲杠亂絲時,銹死的應當更換5、皮帶正面膠層磨光時,寬度磨損至原寬度1/7時應當更換。皮帶接頭開膠第25頁共28頁25起層的應當更換(或看情況可重粘)熱皮帶膠層磨光、皮層燒壞時應更換。6、其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