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0講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45分鐘)10一、選擇題1“火樹千株照水明,終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鐵管通街市,真個銷魂不夜城。”申江百詠描述的這一發明,最早出現于() a19世紀60年代 b19世紀70年代 c19世紀80年代 d19世紀90年代2全球通史中有這樣的記述:“(1870年以后)工業研究的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作者要強調的是() a工業革命是科學技術推動的結果 b工業革命時國家對科技發明投入不足 c第二次工業革命誕生了許多科學家 d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3如圖為在法國取得發明專利的“汽馬
2、”。這項發明出現的前提是() a馬的馴養與使用 b蒸汽機的改良與使用 c電的發明與使用 d內燃機的創制與使用第3題圖41893年,哥倫比亞博覽會指南寫道:“科學發現,工業應用,人類遵從??茖W發現,天才發明,工業應用。人類則適應新事物或被其塑造?!痹撔麄髡f明() a科研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b世界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c科學技術和生產緊密結合 d科技促進近代城市興起5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變革是全方位的巨大變革,其中生產組織形式的飛躍表現在() a工廠制到壟斷組織 b輕紡工業到重化工業 c蒸汽化到電氣化 d商業資產階級到工業資產階級6懷特海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一書中說:“19世紀最大的發明是找到
3、了發明的方法,一種新方法進入人類社會生活中來了。新方法中有一個因素便是設法把科學概念與最后成果之間的鴻溝填起來?!辈牧现械摹翱茖W概念與最后成果之間的鴻溝填起來”是指() a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b科學轉化為成果的速度加快 c科學推動工業革命產生 d科技成果來源于工人經驗積累7“1879年10月21日,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在紐約的一個實驗室里,亮起了一盞電燈。當這個消息傳到證券交易所,煤氣行業的股票應聲下跌,因為人們預感到,煤氣燈的時代即將成為過去,電燈的時代來臨了。”這則史料說明了() a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電器的發明和應用 b煤氣行業開始為新興電力工業所淘汰 c證券交易所操縱著美國的經濟運行 d科
4、學技術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生活8一戰前,英、法、德三國國外投資總額為1750億2000億法郎,按當時的低利率5%計算,每年的純利潤就達80100億法郎。英國對外投資的收入,不僅超過了對外貿易的收入,而且超過了工業生產的收入。關于這一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資本輸出成為僅次于商品輸出的殖民剝削手段 b資本市場的競爭直接導致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 c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快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 d英國對外投資的高額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設計9下列兩幅圖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會現象是()第9題圖 a工廠制度的形成 b世界市場的出現 c壟斷組織的形成 d殖民體系的擴張10如圖是18701900年的美、歐、亞三大洲
5、鐵路長度變化示意圖。結合數據分析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第10題圖 a歐洲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b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鐵路事業的發展 c鐵路的發展是形成世界市場的先決條件 d商品輸出成為歐美對外擴張的主要手段11“內燃機的發明,其意義遠遠超過瓦特對蒸汽機的發明,它造就了20世紀的石油世紀,使石油變成了戰略資源,打開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下列結論與材料信息相符合的是()新能源及新興工業迅速發展動力革命推動交通工具革命國際關系更趨復雜,對能源產地爭奪更激烈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a b c d12如圖為歐洲人口密度示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工業化對歐洲人口增長存在一定影
6、響。據圖文信息推斷,與如圖示意最為接近的歷史年代是()第12題圖 a1765年 b1840年 c1870年 d1914年二、非選擇題13工業革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革命,給人類歷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紀的歷史,特別是歐洲史,可以說是英國工業革命造成了三個進步的歷史潮流,就是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按照國際史學界的說法, 自由主義是指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與革命;社會主義是指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民族主義是指民族振興與復興和民族獨立運動。19世紀三大進步潮流材料二兩次工業革命發明成果一覽表時間發明者國別發明成就1733年凱伊英國飛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英國手搖紡紗機176
7、9年阿克萊特英國水力紡紗機1779年克隆普頓英國騾機1785年卡特萊特英國水力織布機1793年伊萊惠特尼美國軋棉機1782年瓦特英國聯動式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美國汽船1814年史蒂芬孫英國蒸汽機車1866年西門子德國發電機1870年格拉姆德國電動機1887年狄塞爾德國柴油機1867年諾貝爾瑞典炸藥1885年卡爾本茨戴姆勒德國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美國飛機1837年莫爾斯美國有線電報1876年貝爾美國電話機1896年馬可尼意大利無線電報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與三股進步潮流之間的關系。(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哪些特點?
8、14近代以來,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日益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紀的新興勢力尼德蘭、瑞典、英國、法國都在北部。一些成長神速的城市也一樣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相比之下,地中海顯得停滯不前。正是在北部,偉大的全球貿易公司和銀行崛起,通貨膨脹由南而北受新的金銀資源的刺激、受新的信貸形式及其擴展刺激、受人口增長創造的需求的刺激,16和17世紀在歐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歐洲南部有著無可爭議的優勢。摘編自(美)f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 材料二隨著英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確立,廣闊的殖民地為其帶來巨大的市場和商業利潤,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在18世紀下半期以蒸汽機應用為標志的工業
9、革命興起了,機器大生產的產品遠遠超出國內市場的容量,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工廠生產需要的原料多來自世界各地,同時工業革命也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轟開落后地區大門的堅船利炮,在工業革命推動下,資產階級的全球擴張把整個世界聯系為一個整體。摘編自何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殖民體系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16、17世紀歐洲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2)據材料二,分析英國工業革命興起的歷史條件及其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具體影響。(3)綜合以上材料,概括近現代世界貿易發展的基本趨勢。第20講第二次工業革命1b【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暗芈耔F
10、管通街市,真個銷魂不夜城。”可見其描述的為電燈,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1879年10月21日,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世界上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故選b項正確。2d【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題干意思是科學家通過科學研究的成果來推動工業技術的提高,可以得出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故d項正確;從題干時間1870年以后可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故a、b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故c項錯誤。3d【解析】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從圖片看出,“汽馬”里面帶有動力機械裝置,聯系19世紀后半期,人們將內燃機技術廣泛應用于交通事業,研制出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工具。故選d項。a明顯不符合題意;b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關
11、;c雖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4b【解析】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16世紀的手工工場是工業革命之前的生產組織形式,故錯誤;從圖片信息可以提取出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變化特點,故正確;從手工工場到工廠再到跨國公司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逐步調整,故正確;圖片中生產組織的變化體現工業化與經濟發展逐漸一體化的趨勢,故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5a【解析】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生產組織形式是工廠制,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生產組織形式是壟斷組織,故a項正確;輕紡工業到重化工業是工業部門的變化,不是生產組織形式的飛躍,故b項錯誤;蒸汽化到電氣
12、化是動力的變化,故c項錯誤;商業資產階級到工業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不同時期資產階級內部的變化不是生產組織形式的飛躍,故d項錯誤。6d【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表格中第一行顯示英國工業生產發展占世界經濟的份額逐漸下降,說明英國逐漸喪失“世界工廠”地位,故正確;表格中顯示德國并沒有超越英國,故錯誤;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是二戰后建立,與表格時間不符,故錯誤;表格顯示時間以及美國和德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原先英法統治世界經濟格局狀況,故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7d【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題干材料主要講述愛迪生發明電燈,并不能看出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電器的發明
13、和應用,故a項錯誤;題干指的是煤氣燈時代即將成為過去,而不是煤氣行業即將不行,故b項錯誤;從題干不能看出證券交易所操縱著美國的經濟,恰恰是技術的進步影響著美國的經濟,故c項錯誤,d項正確。8c【解析】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材料提供的時間是一戰前,這一時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殖民國家殖民剝削以資本輸出為主,故a項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故b項錯誤;據材料“一戰前,英、法、德三國國外投資總額為1750億2000億法郎,按當時的低利率5%計算,每年的純利潤就達80100億法郎。英國對外投資的收入,不僅超過了對外貿易的收入,而且超過了工業生產的收入”可得出第
14、二次工業革命加快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故c項正確;英國是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國,英國對外投資的高額收入主要得益于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故d項錯誤。9c【解析】本題考查壟斷組織。題中兩幅圖片的寓意分別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大魚吃小魚和列強對世界的瓜分,這兩種現象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壟斷階段表現尤為突出,工廠制度的形成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故a項錯誤;世界市場最早出現于新航路開辟之后,故b項錯誤;壟斷是自由競爭加劇的結果,壟斷又加劇競爭并導致了列強對世界的瓜分,故c項正確;殖民體系的擴張開始于新航路開辟之后,故d項錯誤。10b【解析】本題考查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本題以曲線圖的形式考查學生從圖中提取
15、信息、整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從命題技術方面講,該圖能提供命題的角度有好幾個,而本題主要是借助于時間概念和歐、美、亞三大洲鐵路都有較快發展的史實,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照選項作分析,18701900年成為解題的關鍵信息。a選項世界市場“開始形成”、d選項“商品輸出”成為此階段歐美對外擴張的主要手段,均與這一時間段的史實不相吻合;c選項鐵路的發展成為形成世界市場的“先決條件”說法太絕對、不科學。答案選b。11a【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內燃機的發明使石油成為新能源,推動石油工業、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發展起來,故正確;內燃機的發明推動輪船、汽車、飛機的發明,故正確;“內燃機的
16、發明,使石油變成了戰略資源”說明正確;內燃機的發明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故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12d【解析】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進入城市做工,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工廠的規模都比較小,大多數只有十幾個人,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重化工業生產規模都很大,很多工廠有成千上萬的工人,生產的社會化趨勢日趨加強,1765年珍妮機出現,當時工業化剛剛興起于英國,與圖中“歐洲人口密度”不符,故a項錯誤;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后不久,法國和美國等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與圖中“歐洲人口密度”不符,故b項錯誤;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與圖中“歐洲人口密度”不符,故c項錯誤;1914年,主要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與圖中“歐洲人口密度”相符,故d項正確。13(1)變化:核心國從不依賴到依賴外圍國的原料。原因:前者原因:核心國可以自我供給工業革命所需的原料。后者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需要新的原料;核心國的人口增加;核心國的消費力增長。(2)原因:政治上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經濟上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3)因素:新型交通工具的運用、新型通訊手段的推動、世界市場發展的需求。(4)特點:核心國掠奪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知識促進循環經濟-洞察及研究
- 智能型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融合研究-洞察及研究
- 保健品電商用戶行為分析-洞察及研究
- 年度先進評選辦法
- 陜西省西北工業大咸陽啟迪中學2024年數學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九校九上數學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黑龍江省哈爾濱雙城區六校聯考2024年化學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渭南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數學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河南省師范大附屬中學2025屆物理八年級第一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試題含解析
- 北京市重點中學2025屆八年級物理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公路應急值守管理辦法
- 財務離職保密協議及競業限制合同范本
- 市政工程施工員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陜西行政執法資格考試備考模擬題及答案(題型)
- 實驗室培育鉆石行業技術發展趨勢報告
- 2025年領英大制造行業人才全球化報告-馬來西亞篇
- 心肺復蘇雙人培訓
- 2025年高考化學試卷(廣東卷)(空白卷)
- 2025年北京市高考英語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初級社工職業道德試題及答案
- 國際壓力性損傷-潰瘍預防和治療臨床指南(2025年版)解讀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