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四古代詩歌閱讀關鍵能力一理解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五年高考一、(2024新課標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雨后為山亭獨臥葉夢得①過雨虛檐氣稍清,臥聞刁斗起連營。 幾看薄月當軒過,驚見陰蟲繞砌鳴②。 洶洶南江浮靜夜,寥寥北斗掛高城。 白頭心事今如許,慚愧兒童話請纓。[注]①葉夢得:南宋文學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②陰蟲:秋蟲,如蟋蟀之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雨后空氣清新,為山亭的夜晚涼爽宜人,然而詩人的心情卻難以平靜。B.本詩第二句與辛棄疾《破陣子》中的“夢回吹角連營”一句立意相似。C.詩人憑軒望月,浮想聯翩,而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D.頸聯通過江水、星空等物象營造出了一個天高地迥、蒼茫寂寥的境界。2.(理解詩句含意)如何理解詩人的“白頭心事”?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1.C2.答案①“白頭心事”即詩人念念不忘、但多年來一直未能實現的抗擊外敵、收復失地的志愿。②“臥聞刁斗起連營”,軍事意象的出現表明詩人時時牽掛對敵戰事;③“慚愧兒童話請纓”,寫詩人感慨自己雖壯心不已,卻已無法像年輕人一樣請纓殺敵。二、(2022新高考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9分)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注]魏了翁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2.(概括道理)詞人在下闋發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1.A2.答案①“翁前子后孫扶掖”,認為家庭中應存在親厚和睦、諧樂融洽的倫理關系;②“商行賈坐農耕織”,指出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應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三、(2021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示兒子陸游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最親切處今相付,熟讀周公七月詩[注]。[注]七月詩:指《詩經·豳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2.(理解詩句含意)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1.C2.答案①蘊含于“六經”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盡一生鉆研也無法窮盡;②道不遠人,《詩經》中就有像《七月》這樣重視農事的詩篇,熟讀可以悟出立身根本,從而做到腳踏實地。(每點3分,答案的概括性要強,若只是翻譯詩句,須酌情扣分)四、(2020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贈趙伯魚(節選)韓駒①荊州早識高與黃②,誦二子句聲瑯瑯。后生好學果可畏,仆常倦談殊未詳。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③。一朝悟罷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韓駒(?—1135),字子蒼,兩宋之際著名詩人。②高與黃:指前輩詩人高荷與黃庭堅。③參:領悟,琢磨。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這里借指事物的訣要或精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詩的內容可以得知,趙伯魚是一位勤奮好學、轉益多師的詩壇后輩。B.詩中使用了古語“后生可畏”,表現出作者對趙伯魚的嘉許以及勸誡。C.面對后輩的請教,作者謙遜地表示,自己所談不多,也較為簡單粗略。D.詩中以禪理喻詩的內容,既可為趙伯魚提供指點,也具有普遍的意義。2.(概括特定信息)作者主張什么樣的學詩途徑?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1.B2.答案①先要“遍參諸方”,以前人為師,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②然后“一朝悟罷”,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三年模擬一、(2025屆山東新高考聯合質量測評)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答學者劉克莊自古名家豈偶然,雖游于藝①必精專。經生②各守單傳舊,國弈③常爭一著先。馬老于行知向導,鵠騰而上睹方圓。殷勤寄語同袍者,努力磨教鐵硯穿。[注]①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②經生,泛指研治經學的人。③國弈,第一流棋手。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名家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過長期的積累與努力取得的。B.做學問要有認真的態度,可以在“六藝”中探尋,但必須保持精純專一。C.作者批評一些做學問的人抱殘守缺,在下棋方面卻為一步棋斤斤計較。D.磨穿鐵硯夸張而形象,寫出了詩人對自己的勉勵和對學者的殷切期望。2.(概括道理)頸聯提到“馬”和“鵠”,作者以此表達怎樣的治學道理?請簡要分析。(6分)1.C2.答案①治學要像老馬識途一樣明確研究的方向,不要走彎路;也要像鵠騰空而上俯視四方一樣,拓寬視野。②運用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在治學上,努力方向與宏觀視野不可偏廢的關系。(6分。“馬”和“鵠”代表的意義闡釋各2分,兩者關系2分,意思對即可)二、(2025屆四川宜賓敘州區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題盱眙①軍東南第一山②二首(其一)楊萬里第一山頭第一亭,聞名未到負平生。不因王事③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萬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無情。登臨不覺風煙暮,腸斷魚燈隔岸明。[注]①盱眙:緊鄰淮河,是南宋與金分界線上的重要城鎮。②東南第一山:盱眙境內的南山,被書法家米芾稱為“第一山”,因此得名。③王事:指受朝命接待金國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楊萬里奉命為金國賀正旦接伴使,此詩即作于北行途中。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以近似白話的語句起筆,卻具有點題并喚起讀者注意的作用,暗示這里的不平常。B.詩中化用杜甫詩“齊魯青未了”一句,寫中原景象的青翠無邊,以此來反襯眼前淮水碧綠淺窄和冷漠無情。C.詩歌尾聯頗具畫面感,天色漸晚,暮靄重重,詩人渾然不覺,面對隔岸的漁火傷心斷腸,讓人回味。D.作者用語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詩中“山頭”“不因”“那得”等詞語淺近明白。2.(理解詩句含意)為什么詩歌第二句寫第一山“未到負平生”,而結尾登臨后又感慨“腸斷”?請結合全詩分析。(6分)1.B2.答案①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線上,且聞名于世,而詩人不曾有機會登臨,有種久聞勝地而未曾一游的遺憾,故“未到負平生”;②登上此山后,詩人眺望到淮河北岸的漁火,想到被金人統治的人民的辛酸和苦難,而南宋朝廷卻毫無雄心壯志去收復失地,詩人的愛國情懷難以抑制,自然傷心斷腸。三、(2024浙江溫州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次韻幼安留別①唐庚白頭重踏軟紅塵,獨立鹓行覺異倫。往事已空誰敘舊,好詩乍見且嘗新。細思寂寂門羅雀,猶勝累累冢臥麟。力請宮祠②知意否,漸謀歸老錦江濱。[注]①詩人因蔡京指斥其為元祐黨人,被貶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復官。②請宮祠:請求辭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軟紅塵”在此處指都城的繁華景象,“鹓行”以鶴群的飛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隊列。B.頷聯“乍”字寫出詩人讀到友人詩后的興奮,但從“且”字可看出詩人讀詩而心不在詩。C.頸聯運用“寂寂”“累累”兩個疊詞,使詩句更富于音樂美,也強化了兩種人生的比照。D.尾聯“知意否”是在問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嗎?”,“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堅決。2.(概括特定信息)詩人返京復官不久,便“漸謀歸老”,請結合詩歌分析其原因。(6分)1.B2.答案①雖返京復官,但沒有歸屬感。“白頭”與“紅塵”、“獨立”與“鹓行”皆構成對比,體現出詩人與京城繁華及上朝隊列的格格不入。②往事成空,好友寥寥,倍感孤獨。往事已矣,令人悵惘,無人敘舊,更添凄傷,這讓詩人極易產生辭官的念頭。③曠達之心態使詩人能夠擺脫名利的束縛。就算孤獨處世,畢竟還是勝過已入高冢的達官貴人,詩人仿佛已洞穿世間名利。(每點2分,共6分。第①點“沒有歸屬感”或“格格不入”等1分,分析1分;第②點“好友寥寥”“孤獨”或“往事已矣”等1分,分析1分;第③點“曠達”“超脫”“看透名利”“擺脫名利”“懂得自我寬慰”都可給1分,分析1分)四、(2024山東泰安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秋夜作李昌符①數畝池塘近杜陵,秋天寂寞夜云凝。芙蓉葉上三更雨,蟋蟀聲中一點燈。跡避險巇翻失路,心歸閑淡不因僧。既逢上國②陳詩日,長守林泉亦未能。[注]①李昌符:晚唐詩人,仕途坎坷。②上國:京城。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照應了題目中的“秋夜”,點明了詩人所處的環境,引出了后面的內容。B.依據從芙蓉葉上傳來的蕭蕭雨聲,作者知道這秋夜之雨下了足有三個時辰。C.第五句隱約透露出作者的境遇:因為躲避某種危險而迷失了前進的道路。D.本詩通過清淡的語言和樸素的描寫,以景引情,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慨。2.(理解詩句含意)怎樣理解詩人所說的“心歸閑淡”?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作答。(6分)1.B2.答案①詩人“心歸閑淡”,是說自己內心閑適自在,不再有過多的思慮。②詩人“心歸閑淡”,是躲避危險而迷失前進之路的無奈之舉,并未像僧人一樣超越世俗。③詩人內心深處其實并不閑淡,他希望在京城呈獻詩文,尋機會出仕。詩的尾聯直接點明了他的不甘沉淪之心。(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關鍵能力二分析詩歌情感,評價觀點態度五年高考一、(2023新課標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答友人論學林希逸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2.(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1.A2.答案①賣花擔上的桃李花雖然美麗,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頭樹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活力;②讀書治學不能滿足于道聽途說,要認真閱讀原典,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每點3分,第①點闡明名言的含意,第②點結合魏了翁名言與林詩的相似之處進行分析,意思對即可)二、(2021新高考Ⅰ)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寄江州白司馬①楊巨源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馬: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2.(評價他人的觀點態度)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1.B2.答案(示例1)①“勸誡”是這首詩的主旨,詩人在尾聯點明該主旨,勸說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誡做了鋪墊。(示例2)①第二句用“惠遠”“東林”來表現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態度,“惠遠東林住得無?”以問句的形式,委婉地表達了對白居易出入佛寺的關切以及勸告,含蓄地勸誡友人不要輕易產生逃避情緒而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誡做了鋪墊。三年模擬一、(2025屆福建漳州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9分)新荷葉·薄露初零李清照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晝分停。繞水樓臺,高聳萬丈蓬瀛。芝蘭①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凈,捧觴別有娉婷。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東山②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安石③須起,要蘇天下蒼生。[注]①芝蘭:香草,喻指佳子侄。②東山:東晉名士謝安隱居會稽東山,這里用來比喻壽星。③安石:謝安的字。他隱居后屢詔不仕,時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繞水樓臺,高聳萬丈蓬瀛”兩句意謂身處環水而起、高聳入云的亭臺樓閣之內,宛如來到了傳說中的海上仙島蓬萊、瀛洲一般。B.“花柔玉凈,捧觴別有娉婷”兩句描繪了一個細節:侍女們像花一般柔媚,像玉一樣晶瑩,她們雙手捧著酒杯穿行于席間,向客人勸酒。C.“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兩句表明,壽星的品德、學問歷來獨領風騷,名噪京城,刻畫了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人物形象。D.這首詞上片寥寥數語,將良辰、美景、主賢、賓嘉烘托了出來;下片全部直抒胸臆,直接表達了詞人對壽星的祝愿,情感流露真誠。2.(分析整體情感)有人說,李清照的這首詞是一首為好友祝壽的詞,但又并非一般的歌功頌德的庸俗之作。請結合全詞內容對此說法簡要分析。(6分)1.D2.答案①這首詞是一首祝壽詞。“芝蘭為壽”指壽星優秀的子侄們前來祝壽;“鶴瘦松青”,鶴因長壽而被稱為仙鶴,松柏常年青翠,故二者被用來作為祝壽之辭。②這首詞雖然極盡褒譽,卻流露出了憂國憂民之情。詞人運用典故,希望壽星不要像謝安那樣繼續隱居不出,而應為“天下蒼生”復出做官,體現了詞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心,可見這首詞不是一般的歌功頌德的庸俗之作。(每點3分)二、(2024山東青島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9分)罷還邊將雍陶白須虜將[注]話邊事,自失公權怨語多。漢主豈勞思李牧,趙王猶是用廉頗。新鷹飽肉唯閑獵,舊劍生衣懶更磨。百戰無功身老去,羨他年少渡黃河。[注]虜將:出身北方少數民族的將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交代了邊將的現狀,“白須”狀其年老,“失公權”意為失去了朝廷授予的職權。B.頷聯與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均用廉頗的典故抒懷,但情感不盡相同。C.頸聯寫邊將的日常生活:無所事事,喂飽鷹隼,悠閑狩獵;寶劍生銹,懶于磨礪。D.全詩融議論、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于一體,語言凝練雋永,富有深意,耐人尋味。2.(分析整體情感)本詩寫出了“邊將”的復雜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1.C2.答案①被免職后的失落;②不被任用的怨憤;③一生征戰卻功業未成的不甘;④年華逝去的慨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三、(2024河南五市第二次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呈小村①文天祥萬里飄零命羽輕,歸來喜有故人迎。雷潛九地聲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疑是倉公②回已死,恍如羊祜③說前生。夜闌相對真成夢,清酒浩歌雙劍橫。[注]①小村,即劉沐,原是文天祥的鄰居和好友。文天祥在被元軍押往北方途中逃出,回到南方,揭起抗元旗幟。德祐二年,詩人由南劍州進兵汀州,見劉沐等從江西起兵來迎,遂賦此詩。②倉公,漢代名醫,醫術高超,與扁鵲并稱。③羊祜,晉代名將。他在五歲時,令乳母從桑樹中探得鄰人李氏亡兒所玩的金環。1.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句運用比興手法,以一片羽毛起興,形象地概括了詩人九死一生的艱難身世。B.“故人”指詩題的“小村”,“喜”字寫出了詩人此刻的激動心情,和首句構成對比。C.五、六兩句連用典故,表達了自己被拘得脫、重獲自由后恍如隔世的復雜心情。D.把劍橫拿,是要作戰的姿態。再加上縱酒高歌,顯現了詩人與友人的悲壯意氣。2.(比較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本詩與《過零丁洋》都是文天祥的愛國詩篇,但詩人對國家形勢的認知有所不同。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1.A2.答案①《過零丁洋》通過“山河破碎風飄絮”表明,詩人認為南宋江山破碎、社稷飄搖,國勢已不可挽回。②《呈小村》三、四句認為地下運行的雷火終會破土而出、聲貫九霄,暫時被山峰遮掩的月亮必會再度照耀四方,詩人以此表明南宋國勢就如雷火和月亮,只是暫時陷入低迷,依然還有斗爭的希望。(第①點2分;第②點4分,其中解釋三、四句的含意2分,揭示詩人的態度2分,意思答對即可)關鍵能力三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五年高考一、(2020新高考Ⅰ)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9分)贈別鄭煉赴襄陽杜甫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②。為于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④。[注]①把:握,執。②峴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2.(分析景物形象的作用)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1.B2.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峴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的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二、(2022北京)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問題。(12分)病柏①杜甫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偃蹇龍虎姿,主當風云會。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②。出非不得地③,蟠據亦高大。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鴟鸮志意滿④,養子穿穴內。客從何鄉來,佇立久吁怪。靜求元精理⑤,浩蕩難倚賴。[注]①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時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長。④鴟鸮:貓頭鷹。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1.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前六句寫柏樹枝繁葉茂、高大軒昂之態,表現出詩人的贊美之情。B.“豈知”兩句寫柏的衰敗,“歲寒”兩句寫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C.“客從何鄉來”兩句,詩人由病柏而想到故鄉,抒發了思鄉之情。D.這首詩在結尾兩句抒發胸臆,表達了世事無常、難以意料的感慨。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善用比興手法,此詩中的病柏與劉禹錫“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詩運用轉筆形成了詩意的轉折,其色調也從明朗轉為黯淡。C.杜甫借物抒懷,用柏樹的“蟠據亦高大”之姿隱喻了當時藩鎮的龍盤虎踞之勢。D.此詩情感復雜而深沉,既有對現實的不滿,也有對未來的希望,可謂沉郁頓挫。3.(分析物象的內涵)詠物詩注重通過意象表達主題,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別說明這些意象有何意蘊。(6分)1.C2.B3.答案①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病柏、丹鳳、鴟鸮三種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變化,象征了唐朝從強盛到衰落的滄桑巨變;丹鳳哀鳴,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擯斥在外;鴟鸮意滿,象征了奸佞小人盤踞于朝中。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對國運時局的憂慮。三、(2020北京)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問題。(12分)寄東魯二稚子①李白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②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注]①這首詩作于金陵。②龜陰:地名,與后文的“汶陽川”都在魯地。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李白由江南農事春景聯想到東魯田地無人耕種,心生茫然之感。B.李白思念一雙兒女,追憶昔日春游漫步的場景,不禁淚下如泉。C.這首詩敘事樸實,語言明白如話,親切自然,堪稱“天然去雕飾”。D.這首詩展現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風格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同。2.下列對詩句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先說“吳蠶已三眠”,后又說“別來向三年”,抒發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B.詩人先感慨“誰種龜陰田”,最后又說“因之汶陽川”,表達了歸隱田園的志向。C.“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這兩句由金陵酒樓引發東魯家園之思,過渡巧妙。D.“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意思是想到孩子們缺失父愛,詩人心中紛亂焦慮。3.(分析物象的內涵和作用)這首詩多處寫到桃樹。請分析桃樹在詩中的意義與作用。(6分)1.B2.D3.答案(要點)①桃樹為詩人親手所種,是家的象征。②桃樹不斷長高,是時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樹是抒情的線索,詩人由酒樓邊的桃樹想到桃樹下的兒女。④桃樹是構造意境的要素,酒樓春景、嬌女流淚、兒女行走,這些畫面都包含桃樹,形成優美的意境。三年模擬(2024安徽皖南八校聯考)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9分)題小松李商隱①憐君孤秀植庭中,細葉輕陰滿座風。桃李盛時雖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蔥。一年幾變枯榮事,百尺方資②柱石功③。為謝④西園車馬客,定悲搖落盡成空。[注]①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少年早慧,品行高潔,有才華抱負。他一生坎坷不平,后不幸被卷入牛李黨爭的旋渦之中,成了政治的犧牲品。有觀點認為此詩為會昌五年(845)所作。②方資:正可用作。③柱石功:棟梁之材的功用。④謝:告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詩以“憐”字起筆,奠定感情基調,“憐”也貫通全篇,處處表達對小松的同情。B.這首詩善用對比,如頷聯以桃李春日之盛來襯托小松的寂寞,突出小松的“孤秀”。C.頸聯以百花的“一年幾變”來反襯小松艱難成材的堅定,小松終將長成棟梁之材。D.尾聯寫西園車馬客爭馳看花,怎奈榮華百態,轉首飄零,著一“空”字,發人深省。2.(比較分析物象和人物形象)有同學讀完此詩后認為:通過詩人筆下的小松形象仿佛看到了詩人自身。請結合相關詩句加以分析。(6分)1.A2.答案①詩人筆下的小松孤獨秀美地挺立在庭院中,給人們帶來滿座的清風,從中可見詩人孤傲高潔的君子形象;②詩人筆下的小松在桃李爭艷的季節耐得住寂寞,在霜雪凜冽的嚴冬郁郁蔥蔥,從中可見詩人堅強不屈的剛毅品格;③詩人筆下的小松在困難中靜靜等待成長為百尺蒼松,從中可見詩人內心的堅定及對成就棟梁之功的不懈追求;④詩人筆下的小松備受冷落,無人關注,從中可見詩人仕途不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坎坷命運。(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關鍵能力四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五年高考一、(2024全國甲)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次韻錢遜叔泛舟虹橋①呂本中半篙春漲綠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齊。舟比蜉蝣千頃外,□同斥一枝棲②。野橋柳線斜風軟,曲檻花光夕照低。卻訝探驪人不至③,清樽畫舫倩分題④。[注]①次韻: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驪:這里指精通寫詩作文。④分題:詩人聚會,分題目而賦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開篇寫春水、草色,圍繞色彩落筆,營造出一種愉悅的情感氛圍。B.春水新漲,水面遼闊寬廣,在波間漂浮的船只顯得如同蜉蝣一樣細小。C.斥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D.詩歌的尾聯寫到了“分題”,以此收束,與題目中的“次韻”形成照應。2.(賞析煉字)頸聯中“軟”“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請簡要賞析。(6分)1.C2.答案①“軟”字形象地寫出橋邊柔軟的柳枝在微風吹拂下輕輕飄動,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溫柔;②“低”字表現了在夕陽的余暉中,欄桿旁花叢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給人以柔和親近之感。二、(2023全國甲)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9分)臨江仙晁補之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B.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C.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2.(賞析煉句)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6分)1.A2.答案①景物描寫的畫面感強:低垂的柳條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開的梅花也開始凋落,正是一派美麗的春日風光;②以虛景寫真情:這里的美景并非寫實,而是詞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詞人與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與友人相聚便心生歡喜。(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三、(2021全國乙)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9分)鵲橋仙·贈鷺鷥辛棄疾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里魚兒堪數。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白沙遠浦,青泥別渚,剩有蝦跳鰍舞。聽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闋結尾句“要物我欣然一處”,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魚兒堪數”,故作者建議鷺鷥去蝦鰍較多的“遠浦”“別渚”。C.本詞將鷺鷥作為題贈對象,以“汝”“君”相稱,營造出輕松親切的氛圍。D.詞末從聽覺和視覺上分別書寫了鷺鷥飽食后心滿意足的狀態,活靈活現。2.(賞析語言風格)這首詞的語言特色鮮明,請簡要分析。(6分)1.D2.答案①使用對話口吻,淺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語言詼諧風趣,活潑生動。(每點3分)三年模擬一、(2024浙江臺州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問題。(9分)搗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①辭搗熨倦,一寄塞垣②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注]①寧:豈,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句“戍不返”既指戍邊秋至不能返家,也含難以生還之意,沉痛悲涼之意畢現。B.頸聯“深”字既寫戍地遙遠,又寫思念之深,一語雙關,還呼應了首句“不返”。C.尾聯寫婦人用力搗衣,聲音響徹云外,而丈夫也聽到了這飽含濃濃思念的搗衣聲。D.詩歌借搗衣婦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細小片段,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2.(賞析煉字)詩中句首大量運用虛字,如“亦”“已”“況”“寧”等,前人評價這些虛字,“曲而彌摯”“何等宛轉嗚咽”。請結合詩句內容簡要分析這些虛字運用的妙處。(6分)1.C2.答案①起句“亦”字下得極為沉痛,因為戰亂,“戍不返”已是常態,“亦知”兩字,深深表達了思婦的苦痛、無奈之情。②頷聯“已”“況”兩字把天冷與久別連綴疊加,強化了思婦搗衣時內心之苦。③頸聯寫思婦為做棉衣,不辭辛勞。一個“寧”字,表達出對丈夫深深的愛。④這些虛字既連通了思婦內心情感脈絡,又強化了思婦的苦痛和思念之情,使得全詩的情感婉轉而深摯。(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二、(2025屆湖北孝感新高考聯考協作體開學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冬后三日陪丁元珍游東山寺[注]歐陽修幕府文書日已稀,清樽歲晏喜相攜。寒山帶郭穿松路,瘦馬尋春踏雪泥。翠蘚蒼崖森古木,綠蘿盤石暗深溪。為貪賞物來猶早,迎臘梅花吐未齊。[注]本詩作于歐陽修被貶夷陵時期。丁元珍,歐陽修摯友。東山寺,古時“夷陵八景”之一,風景優美。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時值年末,官府的公事愈發稀疏,作者得閑與友人備齊酒食,共赴東山寺游山玩水。B.頷聯敘事寫景交融,作者騎馬穿梭雪中山路,交代所到之處的同時刻畫典型的冬景。C.頸聯移步換景,描繪了翠蘚、蒼崖、古樹、綠蘿等多重意象,營造清幽靜謐的氛圍。D.尾聯抒寫時節猶早而未得賞梅的遺憾,暗含生不逢時、被貶此地的悲嘆,意蘊深沉。2.(賞析詩眼)本詩首聯中有一字統攝全篇,請找出該字,并結合全詩分析其具體表現。(6分)1.D2.答案“喜”字統攝全篇。①因公事漸少,與友郊游而喜。詩題中的“陪丁元珍游東山寺”點明了好友相伴的愉悅,首聯表現了清閑出游的暢快。②因景色宜人,充滿生機而喜。頷聯、頸聯描繪豐富的意象,以鮮艷的綠色為主,刻畫出了冬季難得的生機與色彩。③因梅花將放,未來可盼而喜。尾聯雖寫梅花尚未齊放,卻以“迎”字體現了梅花對臘月寒冬的期盼,同時也暗含作者對美景將至的樂觀期待。關鍵能力五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五年高考一、(2024新課標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宿千歲庵聽泉劉克莊因愛庵前一脈泉,襥衾來此借房眠。驟聞將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開頭交代,詩人之所以會到千歲庵借宿,是出于對庵前泉水的喜愛。B.詩歌主要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泉流,與題目中的“聽泉”二字相切合。C.詩人雅趣與古人相通,在聽泉的時候,聯想到昔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D.詩人與蘭亭諸賢一樣,都把對音樂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棄了樂器。2.(賞析表現手法)詩中以對比的方式,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6分)1.D2.答案①乍聽與久聽的不同:乍聽泉聲時,感覺是一條溪水從門前流過;久聽后感覺水聲逐漸彌漫于四周,使人有身處舟中之感。(3分)②激流聲與涓滴聲的不同:泉流時而洶涌,聽來壯闊雄偉;時而滴瀝,聽來清亮圓潤。(3分)二、(2022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送別李白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2.(賞析抒情手法)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1.B2.答案①寓情于景:通過寫秋天蕭瑟的蘆花,渲染悲涼氣氛,強化離別的愁緒。②以景結情:末尾寫孤帆遠去,江水悠悠,正是詩人綿綿思緒的形象表現。三年模擬一、(2025屆山東煙臺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寄李儋元錫[注]韋應物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時節,韋應物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是年冬天,長安發生朱泚叛亂,德宗倉皇出逃。李儋,字元錫(一說李儋與元錫為兩個人),韋應物的詩交好友,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后,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以答。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即景生情,由眼前的花開自然回想到去年的花里分別,蕭索之意油然而生。B.頷聯巧用疊詞“茫茫”,既寫出了世事的變幻莫測,又寫出了自己的前途未卜。C.詩人憐貧恤苦,因轄區百姓疾病頻發、不得安心耕作而四處流亡深感心中有愧。D.末句以景結情,用“月圓”表達對友人別后的深切思念和來訪重聚的強烈期盼。2.(賞析結構技巧)本詩頗合詩歌寫作的起承轉合之妙,請簡要說明。(6分)1.C2.答案①首聯以眼前花事起筆,想到離別之事,既奠定感情基調,又巧妙引起下文;(1分)②頷聯承接上文,深化自己離別之后的內心愁苦,為下文轉折做好鋪墊;(1分)③頸聯由個人情感轉向社會責任,展現詩人的高尚情操和憂國憂民之心;(2分)④尾聯以期盼友人到來收束全詩,既照應開頭離別,又點明寄詩用意。(2分)二、(2025屆河北唐山開學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寓居開元精舍①酬薛秀才見貽許渾知己蕭條信陸沉,茂陵②扶病臥西林③。芰荷風起客堂靜,松桂月高僧定深。清露下時傷旅鬢,白云歸處寄鄉心。勞君詩句獨相憶,題在空齋夜夜吟。[注]①精舍:道士、僧人修煉居住之所。②茂陵:漢司馬相如病免后家居茂陵,后用以指代相如,詩中是自指。③西林:寺名,晉太原中僧慧永建,后泛指寺院。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題目交代了創作原因,詩人在開元精舍寄居時收到薛秀才贈詩,于是作此詩以酬答。B.首聯先寫自己知己不多,又寫書信陸沉,再寫臥病寺院,層層鋪陳,深化了寂寞傷感之情。C.“芰荷風起”是動態景物,“松桂月高”是靜態景物,景物描寫動靜結合,表現了環境的幽寂。D.清露落下時為羈旅中鬢發變白而傷心,白云飛歸處聊以寄托思鄉之心,愁緒中有幾分欣慰。2.(賞析表現手法和抒情手法)詩人是如何表達對薛秀才贈詩的感激之情的?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1.D2.答案①前三聯極寫自己寓居開元精舍的孤獨傷感,反襯薛秀才贈詩給自己帶來的慰藉,凸顯感激之情。②“勞君詩句獨相憶”一句直抒胸臆,通過寫只有薛秀才沒有忘記自己,寄來詩作,直接表達感激之情。③“題在空齋夜夜吟”寫自己要把贈詩題在空齋中夜夜吟詠,通過想象深化感激之情。(每點2分)三、(2024河北承德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下面小題。(9分)插秧婦戴良青袱蒙頭作野妝,輕移蓮步水云鄉。裙翻蛺蝶隨風舞,手學蜻蜓點水忙。緊束①暖煙②青滿地,細分③春雨綠成行。村歌欲和聲難調,羞殺揚鞭馬上郎④。[注]①緊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煙:玉的代稱。此指柔嫩秧苗翠綠如玉。③細分:精心細致地分秧栽插。④馬上郎:指騎馬的富家公子哥兒。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中“野妝”展現插秧女素樸、自然的美感,“蓮步”勾勒出插秧女輕盈、灑脫的勞動風姿。B.頸聯中描寫秧苗栽種后的情景,“青滿地”“綠成行”寫出秧苗的勃勃生機,充滿鄉野清新之氣。C.尾聯運用對比,描寫富家公子難以應和插秧女的歌聲,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樂。D.這首詩格調輕快,寫出了農事生產的愉悅感,語言清麗,聲調流轉,富有民歌情調。2.(比較分析人物塑造手法)此詩的頷聯和楊萬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都刻畫了插秧時節勞動者的形象,請比較其手法的異同。(6分)1.C2.答案相同點:①都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詩中描寫女子插秧時,裙擺像蝴蝶一樣隨風擺動,插秧的動作如同蜻蜓點水,生動形象。楊詩中,將“笠”和“蓑”比作“兜鍪”和“甲”,寫出了農夫插秧時作戰般的緊張感。②都運用了正面描寫的手法。戴詩中描寫了女子插秧時的動作美;楊詩中正面描寫農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農夫搶插秧苗的迫切情狀。(每點2分)不同點:楊詩中還采用了側面襯托的手法。楊詩中以雨之大襯托出農夫抓緊農時、插秧不輟的形象,體現了農夫吃苦耐勞的精神。(2分)高考新風向五年高考一、(2022全國甲)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畫眉鳥歐陽修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畫眉禽文同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C.歐詩認為鳥籠內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2.(比較分析物象和景物形象的作用)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6分)1.A2.答案①歐詩中的畫眉鳥寄托了詩人的感情,詩歌表面上是寫鳥,實際上是寫人,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詩中畫眉鳥的鳴叫聲烘托出輕松的氣氛,有助于表現詩人在公務閑暇時悠然自得的狀態。二、(2022全國乙)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白下驛餞唐少府王勃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C.頸聯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D.頷聯和尾聯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2.(比較表達技巧)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1.A2.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彼此間的深情厚誼排遣離愁;②本詩中的“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則是用對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來排遣離愁。三年模擬題組一詩歌比較鑒賞一、(2024山東青島三模)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荷花①(其一)陸游風露青冥水面涼,旋移野艇受清香。猶嫌翠蓋紅妝句,何況人言似六郎②!荷花(其二)陸游南浦清秋露冷時,凋紅片片已堪悲。若教具眼高人看,風折霜枯似更奇。[注]①兩首詩歌均為陸游晚年歸居山陰鏡湖期間所作。②六郎:指粉面六郎,形容面容姣好的男子。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湖面上移動小船,只是為了感受荷花的清香,“旋移”寫出了詩人賞荷的迫切。B.世人常用“翠蓋紅妝”“六郎”突出荷的艷麗,而詩人認為這樣的描繪過于俗媚。C.秋荷片片凋落,香消玉殞,“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詩歌的感情基調。D.兩首詩歌都符合起承轉合的章法,結構嚴謹,第三句都“轉”出了新的詩意。2.(比較思想內容和情感)兩首詩歌都是陸游的詠荷之作,請從內容和主旨兩方面比較兩首詩的異同。(6分)1.C2.答案①內容:兩首詩歌均以秋荷為描寫對象,第一首側重描寫秋荷的清香、雅致,第二首著重描寫荷的神韻和風骨。②主旨:兩首詩歌均表達贊美之情,第一首贊美荷花的清雅出塵,第二首則托物言志,借遭受風霜摧折風骨依舊的荷花,寄托自己于逆境中初心不改的堅貞。二、(2024吉林省吉林市三模)閱讀下面兩首宋詞,完成問題。(9分)浣溪沙·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①(其三)蘇軾麻葉層層艸冧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②搗③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鷓鴣天辛棄疾石壁虛云積漸高,溪聲繞屋幾周遭。自從一雨花零落,卻愛微風草動搖。呼玉友④,薦溪毛⑤,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認是翁來卻過橋。[注]①蘇軾任徐州太守時,當地曾發生嚴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途寫了一組《浣溪沙》。②青:指新麥。③:干糧。④玉友:此處指酒。⑤溪毛:溪邊的野菜。1.下列對這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詞和辛詞題材大體相同,都描繪了鄉村生活圖景,語言清新質樸,富有情趣。B.蘇詞用泛出光亮的繁茂麻葉暗示“雨后”,與辛詞中“雨”所蘊含的情感相同。C.蘇詞中的“一村香”是從嗅覺角度著筆,而辛詞是從視、聽角度描寫田園風光。D.蘇詞上片提及了村里煮繭、繅絲等農事活動,辛詞對農事活動則并未涉及。2.(比較形象特點和作用)這兩首詞的下片都塑造了鄉野老人的形象,其特點和作用并不相同,請結合句子簡要分析。(6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音樂說課課件資源獲取
- 油田開發項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報告
- xx片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數字化方案(參考模板)
- 鄉村治理結構優化實施方案
- 2025年油氣鉆采服務項目建議書
- 挖掘優勢-樹立科學就業觀
- 2025年房地產市場區域分化與產業升級關系及投資策略分析報告
- 工業互聯網平臺數據清洗算法在工業物聯網中的應用場景對比報告
- 探討游戲化教學法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 醫療器械注冊審批制度改革背景下2025年行業競爭格局與市場趨勢分析
- 2025年食品檢驗員考試試卷及答案
- 四川省德陽市2025年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及答案
- 黎族文化課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
- 色彩的魅力:藝術、科學與設計的交融
- 2025廣州市荔灣區輔警考試試卷真題
- 一季度安委會匯報材料
- 貴州省遵義市2024年八年級《數學》上學期期末試題與參考答案
- 產品質量問題追溯制度
- TACE圍手術期的護理
- GB/T 320-2025工業用合成鹽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