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財政經濟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1.以下哪項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賽乃姆”的典型動作特征?A.繞腕與移頸B.抖肩與翻腕C.擺胯與點步D.托帽與旋轉答案:A(賽乃姆以“繞腕”“移頸”為核心動律,結合即興旋轉)2.蒙古族“筷子舞”的主要道具使用方式是?A.雙手各持一束筷子擊打肩部、腰部B.單手握筷敲擊地面節奏C.雙手持筷交叉繞頭揮舞D.單手持筷配合馬步跳躍答案:A(筷子舞道具為約30厘米長的竹筷,雙手各持一束,擊打身體各部位及地面)3.傣族“孔雀舞”傳統表演中,舞者模仿孔雀的核心動律是?A.膝蓋連續小顫與手臂波浪B.大跳與空中轉體C.踢腿與擺胯D.含胸與仰身交替答案:A(傣族孔雀舞以“三道彎”體態為基礎,結合“膝蓋連續小顫”和“手臂波浪”模擬孔雀動態)4.彝族“打歌”的基本步法是?A.兩步一跺、三步一踢B.前點后踏、左右跳轉C.蹉步連踏、轉身甩袖D.十字步與滑步交替答案:C(打歌步法以“蹉步連踏”為基礎,配合“轉身甩袖”,節奏明快)5.朝鮮族“農樂舞”中“象帽舞”的核心表演特征是?A.長鼓繞身擊打與跳躍B.頭頂長繩彩球旋轉甩動C.手持花扇畫圓與半蹲D.單腿跪姿擊鼓答案:B(象帽舞以頭頂系長繩的彩球,通過頸部力量旋轉甩動,形成螺旋、波浪等軌跡)6.漢族“花鼓燈”主要流行于我國哪個地區?A.江浙一帶B.皖北地區C.兩湖平原D.川渝山區答案:B(花鼓燈以安徽蚌埠、淮南為中心,是皖北地區代表性漢族民間舞)7.藏族“弦子舞”的別稱是?A.踢踏舞B.鍋莊舞C.熱巴舞D.諧答案:D(弦子藏語稱“諧”,因用弦子(牛角胡)伴奏得名)8.苗族“蘆笙舞”中“滾山珠”的特殊技巧是?A.頭頂蘆笙倒立滾動B.單腳跳接連續空翻C.蘆笙吹奏時倒立行走D.多人疊羅漢吹奏答案:A(滾山珠以頭頂蘆笙,身體倒立后滾動,模擬“珠子滾山”的形態)9.土家族“擺手舞”的傳統祭祀功能主要指向?A.祖先崇拜與祈年B.自然神靈崇拜C.婚喪儀式紀念D.部落戰爭紀念答案:A(擺手舞起源于“祭土王”“祈豐收”,核心是對祖先和農耕的崇拜)10.白族“霸王鞭”的道具長度約為?A.30厘米B.60厘米C.90厘米D.120厘米答案:B(霸王鞭為竹制,長約60厘米,兩端穿銅錢或鈴鐺)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1.維吾爾族“多朗舞”的結構分為(木那瓦爾)、(且克脫曼)、(賽乃姆)等段落,體現狩獵場景的敘事性。2.蒙古族“安代舞”最初是(治療心理疾病)的民間儀式,后發展為集體娛樂舞蹈。3.傣族“象腳鼓舞”的伴奏樂器因(鼓身形似象腿)得名,舞者需配合鼓點完成(蹲跳)與(轉身)動作。4.彝族“火把節”中常見的舞蹈形式包括(打歌)、(跳月)和(鈴鐺舞)。5.朝鮮族“長鼓舞”的傳統擊打方式為(右手打鼓面)、(左手打鼓腰),形成“三長一短”的節奏型。6.漢族“秧歌”按地域可分為(東北秧歌)、(山東秧歌)、(河北秧歌)等流派,其中(膠州秧歌)以“碾、擰、轉”的動律著稱。7.藏族“堆諧”的“踢踏”動律核心是(前踢后踏),腳部動作強調(脆)與(穩)的結合。8.苗族“鼓舞”按功能分為(祭祀鼓)、(娛樂鼓)、(戰爭鼓),其中(四面鼓)是苗王權威的象征。三、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1.簡述傣族“孔雀舞”中“三道彎”體態的具體表現及其文化內涵。答案:“三道彎”指舞者從頭部到胯部、膝蓋形成S型曲線:頭部微傾,肩部下沉,胸部前挺,胯部向一側送出,膝蓋微屈。文化內涵上,既模仿孔雀優雅的自然形態,又體現傣族“以柔為美”的審美觀念,象征對生命柔韌力量的崇拜。2.分析蒙古族“盅碗舞”與“頂碗舞”的異同。答案:相同點:均以頭頂或手持碗為道具,強調穩與柔的結合,體現蒙古族“尚穩”的文化心理。不同點:盅碗舞道具為小酒盅,舞者雙手各持數盅,配合“抖肩”“繞腕”動作;頂碗舞道具為瓷碗,多疊放35層,動作更強調頭部平衡與大跳、旋轉的技巧性,現代發展中融入更多芭蕾元素。3.說明彝族“跳菜舞”的功能演變及其動作特征。答案:功能演變:起源于彝族宴席上菜的禮儀性動作,后發展為獨立表演形式,兼具娛樂與展示民族飲食文化的功能。動作特征:舞者頭頂托盤(盛菜品),配合“蹉步”“擺胯”“下腰”等動作,托盤始終保持平衡,體現“穩”與“巧”的結合,部分地區融入“倒立上菜”等技巧。4.列舉朝鮮族“農樂舞”的三種代表性道具,并說明其在舞蹈中的作用。答案:①長鼓:既是伴奏樂器,也是舞蹈道具,舞者將長鼓斜掛腰間,通過“手鼓”“槌鼓”的擊打方式帶動身體擺動;②扇子:分單扇、雙扇,用于“畫圓”“繞頭”等動作,增強視覺美感;③象帽:頂部系長繩彩球,通過頸部旋轉使彩球形成螺旋軌跡,是農樂舞中最具視覺沖擊力的部分,象征生命力的延展。四、論述題(每題14分,共28分)1.結合具體案例,論述中國民族民間舞中“道具”的文化象征意義。答案:道具是民族民間舞的重要載體,其象征意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1)生產工具的轉化:如漢族“花鼓燈”的扇子、手帕,原是農耕生活中驅蚊蟲、擦汗的日用品,演化為舞蹈道具后,扇子的“抖”“轉”象征勞動的靈巧,手帕的“拋”“接”體現對豐收的喜悅。(2)宗教信仰的符號:如藏族“熱巴舞”的銅鈴、手鼓,銅鈴的“叮當”聲被認為能驅邪,手鼓的圓形造型象征宇宙輪回,道具使用時的“旋轉”“跳躍”傳遞對神靈的敬畏。(3)民族身份的標識:如苗族“蘆笙舞”的蘆笙,既是樂器又是道具,其竹管數量(通常6管)象征“六支苗族”的祖先分支,吹奏時的“單腳跳”“集體圍圈”強化了族群認同。(4)生活場景的再現:如維吾爾族“薩瑪舞”的“納格拉鼓”(鐵鼓),原是節日慶典中報時、召集族人的工具,舞蹈中鼓手的“馬步擊鼓”“跳躍轉身”再現了古代集市熱鬧的生活場景。2.以某一民族民間舞為例,談談傳統舞蹈在當代的創新路徑及其面臨的挑戰。答案:以傣族孔雀舞為例,其當代創新路徑與挑戰如下:創新路徑:(1)編創手法創新:傳統孔雀舞以模仿為主,當代作品如《雀之靈》《月光》加入現代舞的“抽象化”表達,用“手臂的波浪”不僅模擬孔雀,更象征自然流動的生命力;《水》中舞者與水的互動,拓展了舞蹈的視覺語匯。(2)技術技巧融合:吸收芭蕾的“大跳”“空中轉體”,如《吉象》中舞者模仿大象時的“倒踢紫金冠”,增強了舞蹈的戲劇性;同時保留“三道彎”核心動律,確保民族性。(3)傳播方式拓展:通過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傳播“孔雀手”“小顫膝”等基礎動作,吸引年輕群體參與;與文旅結合,在傣族園等景區推出“游客體驗版”孔雀舞,促進活態傳承。面臨的挑戰:(1)原真性與創新性的平衡:部分作品為追求視覺效果,過度簡化“小顫膝”“繞腕”等核心動律,導致舞蹈失去“傣族味”;(2)傳承人群斷層:傳統藝人多為中老年人,年輕舞者更傾向學習流行舞蹈,系統掌握“口傳身授”的傳承人數量減少;(3)文化誤讀風險:部分商業演出為迎合觀眾,將孔雀舞與“神秘化”“獵奇化”標簽綁定,偏離其“贊美生命”的原初文化內涵。五、實踐題(20分)請現場完成以下任務(文字描述即可):任務1:模仿彝族“打歌”的基本步法(2拍/小節,4小節),并說明其動律特征;任務2:編排一個30秒的短舞蹈組合,需包含漢族“花鼓燈”的“蘭花手”和苗族“蘆笙舞”的“單腳跳”元素,寫出動作順序及銜接邏輯。答案(示例):任務1:步法描述:第1拍,右腳向左前做“蹉步”(前腳掌擦地邁出);第2拍,左腳快速跟進,雙腳并攏輕跺地;第3拍,左腳向右前做“蹉步”;第4拍,右腳跟進并攏輕跺地。重復4小節,形成“蹉步跺步”的循環。動律特征:重心隨“蹉步”略下沉,跺步時膝蓋微屈,身體隨腳步自然擺動,上肢配合“甩袖”(手臂由下向上甩動至肩高),整體呈現“穩而活”的風格。任務2:組合編排:(1)準備位:雙腳并攏站立,雙手自然下垂(1拍);(2)第12拍:右手做“蘭花手”(拇指與中指相抵,其余手指自然展開),從體側抬至右肩前,同時左腳做“單腳跳”(右腳離地,左腳小跳,膝蓋微屈);(3)第34拍:左手做“蘭花手”抬至左肩前,右腳做“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