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閱讀-2024年小升初專項訓練必刷題_第1頁
古詩文閱讀-2024年小升初專項訓練必刷題_第2頁
古詩文閱讀-2024年小升初專項訓練必刷題_第3頁
古詩文閱讀-2024年小升初專項訓練必刷題_第4頁
古詩文閱讀-2024年小升初專項訓練必刷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7:古詩文閱讀

(―)古詩文閱讀。

《田園樂(其六)》

(唐)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i.第一首古詩是朝詩人寫的,第二首古詩是朝詩人寫的。

2.第一首詩中的“宿雨”一詞,意思是,讓我們想到第二首詩中的一句0

第二首詩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提到了與,在第一首詩中是這樣寫

的:O

3.第一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享受自然美景的閑適心情,體現了詩人的

樂趣。第二首古詩抒發了詩人、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答案】1.唐;王維;唐;孟浩然

2.夜雨;夜來風雨聲;春眠;啼鳥;鶯啼山客猶眠

3.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春天

【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解決此類問題,了解作

者和創作背景很關鍵,根據詩句中的關鍵詞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很重要。

1.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作者和朝代的了解。王維與孟浩然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們的詩對后世都

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力。同時,他們也都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人將他們合稱為“王孟”。

故答案為:唐;王維;唐;孟浩然

2.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田園樂(其六)》這首詩中寫到春“眠”“鶯啼”“花落”“宿雨”,與孟浩

然的五絕《春曉》相似。兩首詩寫的生活內容有那么多相類之處,而意境卻很不相同。

故答案為:夜雨;夜來風雨聲;春眠;啼鳥;鶯啼山客猶眠

3.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王維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園詩人,說明他們都是熱愛自然的詩人。

故答案為: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春天

(二)古詩文閱讀。

4.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文學家o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兩句詩描繪江南春天之景,呈現出一派寧靜、祥和氛圍。

B.前兩句詩中所選的景物色彩明朗絢麗,花鳥山水相互映襯。

C.后兩句詩中的“煙雨”將前兩句詩中的所有景象融化其中。

D.后兩句詩中的“四百八十寺”為實指,強調廟宇數量之多。

【答案】(1)杜牧

(2)D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詩作者。《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絕。詩中不僅描

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

情趣。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

故答案為:杜牧

(2)A:理解正確;

B:理解正確;

C:理解正確;

D:理解不正確;后兩句詩中的“四百八十寺”為虛指,強調廟宇數量之多;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解決此類問題,需要學生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既要熟知古詩內

容,還要了解古詩作者及詩意。

(三)古詩文閱讀。

閱讀古詩,回答問題。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__,家祭無忘告乃翁。

5.將古詩補充完整,填在文中橫線上。

6.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同:_________

無忘:________________

7.詩人悲傷的是什么?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8.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5.王師北定中原日

6.統一。;不要忘記。

7.詩人悲傷的是祖國的統一。他最大的愿望是朝廷的軍隊能夠收復失地。

8.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解析】【點評】學習詩歌時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詩歌大意,通過反復自讀,體會詩人主要表達的情感。

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達出來。

5.考查了詩歌默寫。根據對詩歌的誦讀完成即可。全詩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

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故答案為:王師北定中原日

6.考查了詩歌中字詞意思的理解。根據譯文可知答案。“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唯一感到悲傷

的是看不到祖國的統一。同:統一。“家祭無忘告乃翁”意思是祭祀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個消息告訴我。

無忘:不要忘記。

故答案為:統一;不要忘記。

7.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根據“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可知,詩人悲傷的是祖國的統一。

他最大的愿望是朝廷的軍隊能夠收復失地。

故答案為:詩人悲傷的是祖國的統一。他最大的愿望是朝廷的軍隊能夠收復失地。

8.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根據詩歌的學習,從“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無忘告乃翁”可知,這

首詩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故答案為: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四)古詩文閱讀。

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回答問題

[材料一]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材料二]

江南春?波渺渺

(宋)寇舉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頻滿汀洲人未歸。

[1]柳依依:化用《詩經小雅采薇》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2]芳草遠:化用《楚辭招隱士》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3]^:一種水生植物

[4]汀州:水中的小塊陸地

9.將材料一補充完整。

10.材料二中“江南春”是這首詞的。前四句通過描寫、依依楊柳、孤寂村落、

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畫。

11.同樣是描寫江南春天的景色,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表達的情感上有何不同?

12.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論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駕啼,誰入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

得?若作十里,鷺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嗎?請談談你的看

法。

【答案】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0.詞牌名;煙波浩渺;斜陽杏花

11.材料一表達了杜牧對風景依舊,物是人非的感慨。材料二中寫的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12.我認為這種意見不對,即使作十里,也未必聽得著,看得見。千里之中,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

無村無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煙雨中,這是出自文學藝術典型概況的需要。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課本中古詩的識記。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

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

(2)考查了對詞牌名這一知識的理解,以及對材料二這首詩的大意理解。詞牌名是詞的一種制式曲

調的名稱,亦即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與聲律,決定

著詞的節奏與音律。

(3)考查了兩首詩的主旨思想的理解。聯系古詩詞的寫作背景才能準確理解。

(4)考查了對詩歌的鑒賞能力。要做到觀點明確,語句通順連貫,不寫錯別字。

9.本題考查古詩句的識記。(唐)杜牧《江南春》全詩為: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注意“寺”別寫成“侍”。

故答案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0.本題考查古詩詞的理解。《江南春?波渺渺》是一首詞,“江南春”是詞牌名,“波渺渺”是詞,詞

名。意思是煙波浩渺,岸邊垂柳,柳枝飄飄。芳草萋萋蔓延至天際,夕陽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荒寂

無人,只見紛紛凋謝的杏花飄飛滿地。江南的春天已經過去,離人愁思縈繞;汀洲長滿了頻花,心上

人還未回還。前四句通過描寫煙波浩渺、依依楊柳、孤寂村落、斜陽杏花的一幅江南暮春圖畫。

故答案為:詞牌名;煙波浩渺、斜陽杏花

11.本題考查古詩詞內容的理解。材料一杜牧的《江南春》以輕快的文字,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

了一幅生動形象、頗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呈現出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

思,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風景依舊、物是人非的感慨。表現了作者對江南春景的高

度贊美與無限神往。寇型的《江南春?波渺渺》中將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

她的青春年華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為:材料一表達了杜牧對風景依舊,物是人非的感慨。材料二中寫的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

情。

12.考查了對詩歌的理解能力。觀點明確,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認為這種意見不對,即使作十里,

也未必聽得著,看得見。千里之中,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無村無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煙雨中,這

是出自文學藝術典型概況的需要。

故答案為:我認為這種意見不對,即使作十里,也未必聽得著,看得見。千里之中,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無村無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煙雨中,這是出自文學藝術典型概況的需要。

(五)古詩文閱讀。

13.讀古詩《宿建德江》,完成題目。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這首詩的作者是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o本詩題目的意思

是o詩的前兩句的大意

是O

(2)展開想象,詩中“日暮客愁新”和“江清月近人”的目月考量,帶給讀者的感受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側重借景抒情的是第句,側重敘事寫景的是第

句。整首詩表達了詩人之情。

【答案】(1)唐;孟浩然;停宿于建德江;把船停泊在煙霧彌漫的沙洲邊上,此時正是日暮時分,一

種愁緒不禁涌上心頭。

(2)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刻,正是回家的時候,而作者卻只能在江上與明月為伴,表達出了作者夜宿

建德江的孤寂之情。

(3)3;4;1;2;一個人在外地游歷的孤苦、孤寂

【解析】【分析】(1)文學常識的信息點有:作者名(字、號)、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名句、體

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閱讀作品時要注意記憶,根據考試的要求作出

相應的解答。本題考查學生對課文中重點詞語及詩句的理解。可結合課后注釋或查字典理解詞義、詩

句。(2)把握詩歌內容,就是要把握詩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學生把握詩意以及基本表情達意的方

式等,是詩鑒賞的重要考點之一。解答時就要緊扣“情”或“景”,仔細體味詩中的意象,借助聯想和想

象把握詩歌所抒發的情感。一般答題方法是抓住詩中主要景物再現畫面,從而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題目,即從題目看題材,也就是看詩詞寫的是什么。

弄清詩句含義。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確與詩詞有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故答案為:(1)、唐、孟浩然、停宿于建德江、把船停泊在煙霧彌漫的沙洲邊上,此時正是日暮時分,

一種愁緒不禁涌上心頭。(2)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刻,正是回家的時候,而作者卻只能在江上與明月為

伴,表達出了作者夜宿建德江的孤寂之情。(3)3、4、1、2、一個人在外地游歷的孤苦、孤寂

【點評】(1)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要求學生平時多記多積累。解答本題,應根據作者的

生平經歷,詩歌的寫作背景,對整首詩歌內容的感知并抓住重點詞義的理解。(2)本題考查描繪詩歌

畫面的能力。(3)本題考查鑒賞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六)古詩文閱讀。

14.古典詩詞我欣賞:請默寫古詩《牧童》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可別忘了寫題目,書寫要整潔啊!

(1)默寫

(2)填空:這首詩的作者是,你喜歡它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答案】(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2)呂巖;因為《牧童》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我們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

閑適。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廣闊的原野,

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

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

天地里休息了。表現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

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詩默寫能力,屬于直接型默寫,結合提示默寫即可。

(2)解答此題,要在理解詩句的前提下作答。

故答案為:(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2)呂巖;因為《牧童》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我們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

閑適。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廣闊的原野,

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

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

天地里休息了。表現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

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點評】(1)針對古詩的背默題目是基礎題,我們平時多背誦,多默寫。

(2)考查對詩文的理解能力。

(七)古詩文閱讀。

閱讀《浣溪沙》完成練習。

15.游新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①這是《浣溪沙》這首詞的小序,點出了詞人所觀所感的地點是,其中的主要景物

是,景物的最大特點是o

②這個小序為詞中的“”這一句作了鋪墊。

16.山下蘭芽短漫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幕雨子規啼。

①請你分別用四個字概括詞中呈現的三幅圖。

A.圖

B.圖

C.圖

②請你想象描述其中的一幅畫面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①解釋詞語。無再少:唱黃雞:O

②下闋表達了作者的性格。

③與下闋所表達的思想相近的一項是。

A.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B.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C.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D.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答案】15.清泉寺;蘭溪;溪水西流;門前流水尚能西

16.蘭芽浸溪;沙路無泥;暮雨子規;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

洗得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谷聲聲。

17.不能回到少年時代;感慨時光的流逝;熱愛生活、曠達樂觀;B

【解析】【點評】本題考查了對詩歌的理解。學習詩歌時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詩歌大意,通過反復自讀,

體會詩人主要表達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達出來。

15.0細讀小序可知,小序的三個分句分別點出了地點、景物和景物特點。從中可以看出,地點是“新

水清泉寺或清泉寺”,景物是“蘭溪”,“溪水西流”是清泉寺這條蘭溪最大的特點,也就是它的水流方向

與常態相反。再讀全詩,找到與“溪水西流”意思相近的詩句即可。

故答案為:清泉寺;蘭溪;溪水西流;門前流水尚能西

16.“山下蘭芽短漫溪”指的是蘭草剛長出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間沙路凈無泥”指的是松林間的沙

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蕭蕭幕雨子規啼”意思是日暮時分,細雨蕭蕭,傳來了布谷鳥的聲聲啼叫。

畫面的名字可以以(物+做了什么或怎么了)來概括。

選擇其中一個畫面來寫具體。可以先翻譯,再添加一些元素進去即可。

故答案為:蘭芽浸溪;沙路無泥;暮雨子規;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

雨水沖洗得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谷聲聲。

17.“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意思是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唱黃雞:

感慨時光的流逝。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當蘇軾看到清

泉寺的蘭溪西流時,發出令人振奮的言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表達了老當益壯,自

強不息的內心,體現出樂觀豁達的性格。B選項中的“老當益壯”正符合詞人的心境。ACD都表示時間

正在流逝,要抓住最好的時間學習。

故答案為:不能回到少年時代;感慨時光的流逝;熱愛生活、曠達樂觀;B

31)古詩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8.作者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19.這首小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8.詞寫的是秋季景色,應為西風。西風較寒,使人的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能很好地

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19.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鄉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與鄉思。

【解析】【點評】(1)此題是煉字題,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要把這個

字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本題型的答題思路為:①解釋該字在

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

怎樣的感情。

(2)此題主要考查對詩句理解的能力。體味詩歌的遣詞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

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

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18.整體感知這首詞的內容可知,這首詞寫的是秋季景色,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

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

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應為西風。西風較寒,使人的心情極度傷感,

用這種景物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

明顯不相吻合。

19.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詩歌意思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進行分析。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

念家鄉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與鄉思。

(九)古詩文閱讀。

課內外比較閱讀。

雪梅

[宋]盧鉞

梅雪①未肯降,騷人閣笨②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二)梅花

[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注釋:①凌寒:冒著嚴寒。②遙:遠遠地。③知:知道。④為(w3i):因為。⑤暗香:指梅花的

幽香。

20.讀《雪梅》完成下面練習。

①把《雪梅》這首詩補充完整。①(2)

②在詩人筆下,"”這一句表明了梅雪爭春,誰也不肯相讓。而詩人也無法評

判,這是因為二者各有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雪沒有梅o

21.讀《梅花》,完成下面練習。

①“”一詞點明了梅花生長的地點,“”一詞說明了當時的天氣情況。

②詩人為什么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

22.比較這兩首詩,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

A.這兩首詩都是詠物詩,都贊頌了梅花的潔白與清香。

B.盧鉞寫道“梅雪爭春”,王安石寫道“獨自開”,這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

C.《梅花》歌頌了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

D.《雪梅》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要謙虛禮讓,和睦相處。

【答案】20.爭春;費評章;梅雪爭春未肯降;白;香

21.墻角;凌寒;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22.D

【解析】【點評】翻譯與賞析古詩是一門學問,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閱讀古詩時就更能與作

者產生共鳴。

20.本題考查古詩賞析。

①《雪梅》前兩句詩句為“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②《雪梅》詩意為“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以評議梅與雪的高下,只

得擱筆好好思量。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由此可見,“梅雪爭

春未肯降”這一句表明了梅雪爭春,誰也不肯相讓;而詩人也無法評判,這是因為二者各有長處與不

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

故答案為:①爭春;費評章②梅雪爭春未肯降;白;香。

21.本題考查古詩賞析。

①《梅花》詩意為“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

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由此可見,“墻角”點明了梅花生長的地點;“凌寒”說明了當時的天氣情況。

②詩人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是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故答案為:①墻角;凌寒

②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22.本題考查古詩賞析。

A:這兩首詩都是詠物詩,都贊頌了梅花的潔白與清香。所以正確。

B:盧鉞寫道“梅雪爭春”,王安石寫道“獨自開”,這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梅花不畏嚴

寒的特點。所以正確。

C:《梅花》歌頌了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正確。

D:《雪梅》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萬事萬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是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所以錯誤。

故答案為:D

(十)古詩文閱讀。

23.補全詩句,完成練習。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o

等閑識得東風面,O

(1)補全詩句。

(2)朱熹的這首詩表面描繪了(季節)的美麗景色,實則是一首(詠物哲

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從“”一詞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從“”一詞可以知道作者是去

踏青。作者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詩句),由此發出贊

嘆:,。

【答案】(1)無邊光景一時新I萬紫千紅總是春

(2)春天;哲理

(3)勝日;尋芳;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解析】【分析】考查了對古詩句的理解。分析時要結合詩詞表達的含義,總體把握,將它放在整個

詩句中進行揣摩。

(1)《春日》作者宋代朱熹,全詩為“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

千紅總是春。”

(2)《春日》這首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實際上也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

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意思是風和日麗之時泗水的河邊踏青,無邊無際的風光

煥然一新。所以“勝日”意思是天氣晴朗的好日子;“尋芳”意思是游春,踏青;作者在這個過程中看

到了“無邊光景一時新”;由此發出贊嘆“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故答案為:(1)無邊光景一時新;萬紫千紅總是春。”

(2)春天;哲理

(3)勝日;尋芳;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點評】翻譯與賞析古詩是一門學問,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閱讀古詩時就更能與作者產生共

鳴。

(H—)古詩文閱讀。

閱讀古詩,完成練習。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4.這首詩的作者是代詩人。

25.讀了這首詩,你的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多選)

A.路上沒有人和動物的蹤跡。

B.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

C.百花盛開,江水緩緩地流著。

【答案】24.唐;柳宗元

25.A;B

【解析】【點評】翻譯與賞析古詩是一門學問,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閱讀古詩時就更能與作

者產生共鳴。

24.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江雪》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柳宗元。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

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借以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

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25.本題考查古詩理解。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

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意思是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

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由此可見,AB項符合題意,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B

(十二)古詩文閱讀。

詩歌閱讀

詠月

[明]王守仁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26.這首詩從“山近月遠”時月亮顯得“”,與其實是“”來寫月的,這樣對照

著寫,寫出了新鮮的意思。

27.這首詩的另一特點是在描寫月的形象大與小時,還說出了世間萬物

很多情況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的道理。

【答案】26.小;山小月更闊

27,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相互轉換位置

【解析】【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需要仔細閱讀詩文的內容,

然后結合題目提供的信息進行補充填空即可。

(2)此題主要考查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只要觀點正確,表述合理,文通句順即可。

26.這道題是按詩文內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詩文,邊讀邊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結合詩意“山離得

近,月亮離得遠,就有人說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開闊長遠,便會發現不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

更為廣闊!”可知,這首詩從“山近月遠”時月亮顯得“小”,與其實是“山小月更闊”來寫月的,這樣對照

著寫,寫出了新鮮的意思。

27.這道題是對課文主題的考查。分析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要聯系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繼而理解

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這首詩的另一特點是在描寫月的形象大與小時,還說出了

世間萬物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很多情況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換位置的道理。

(十三)古詩文閱讀。

28.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練習。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1)在橫線上將詩句補充完整。

(2)這首詩的作者是(朝代)詩人朱熹。

(3)“等閑”一詞的意思與本詩中的“等閑”不相同的一項是()

A.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B.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C.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萬紫千紅總是春

(2)宋代

(3)A

(4)表達了詩人熱愛春天,贊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詩默寫能力,屬于直接型默寫,結合提示默寫即可。書寫時注意字

跡清楚,不要出現多字、少字、錯別字的情況。注意易錯字:紫。

(2)文學常識的信息點有:作者名(字、號)、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

節、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閱讀作品時要注意記憶,根據考試的要求作出相應的解答。這首詩的

作者是宋代詩人朱熹。

(3)要求學生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意思是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

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等閑:平常、輕易。A:莫等閑,白了

少年頭,空悲切。意思是不要虛度年華,花白了少年黑發,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等閑:平常、輕

易。B: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革命的路雖然還很長很艱苦,但我們的英雄紅軍一定要

把它走到底,一直走到革命勝利,并且一直走下去。等閑:不把它(困難)當回事。C:千錘萬鑿出

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

的事。等閑:很平常的事情。選A。

(4)本題考查鑒賞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題,應根據對整首詩歌內容的感知與理解,結合著

具體詩句分析作答。這首詩表面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實則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

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為:(1)萬紫千紅總是春

(2)宋代

(3)A

(4)表達了詩人熱愛春天,贊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點評】(1)針對古詩的背默題目是基礎題,我們平時多背誦,多默寫。要理解詩詞的意思,要根據

句子的語境判斷漢字,是形聲字,從形旁聲旁來判斷正確的寫法。

(2)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要求學生平時多記多積累。

(3)主要考查學生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的能力。平時要注意理解和識記。

(4)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詩歌意思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進行分析。

(十四)古詩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問題。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29.下列對《登飛來峰》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出了飛來峰塔之高,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B.這首詩前兩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飛來峰頂尋找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那里可

以看到日出。

C.這首詩的后兩句表面看是寫自然現象,實際暗指社會現象。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

怕阻撓。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借景抒懷,表明自己不畏艱難,對前途充滿信心。

30.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

31.詩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答案】29.B

30.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31.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或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

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點評】翻譯與賞析古詩是一門學問,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閱讀古詩時就更能與作

者產生共鳴。

29.本題考查古詩賞析。《登飛來峰》的意思是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

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擋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前兩句寫出了飛來峰塔之高,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后兩句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

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由此可見,

ACD項正確,B項錯誤。

故答案為:B

30.本題考查古詩詞語理解。后兩句意思是“不怕層層浮云遮擋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

高層。”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所以,“浮云”一詞的寓意奸佞的

小人。

31.本題考查古詩主旨的把握。詩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

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

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全詩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或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

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故答案為: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或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

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十五)古詩文閱讀。

閱讀與理解

題西林壁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2.把古詩補充完整。

33.這首詩是代詩人寫的。

34.聯系古詩,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題:緣:

35.寫出后兩句詩的意思。

36.學了這首詩,你受到了什么啟發?請你寫下來。

【答案】3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33.宋;蘇軾

34.書寫;因為

35.之所以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

36.要冷靜客觀、全面、正確地認識事物。

【解析】【點評】(1)針對古詩的背默題目是基礎題,我們平時多背誦,多默寫。要理解詩詞的意思,

要根據句子的語境判斷漢字,是形聲字,從形旁聲旁來判斷正確的寫法。

(2)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要求學生平時多記多積累。

(3)主要考查學生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的能力。平時要注意理解和識記。

(4)此題主要考查對詞語、詩句的理解的能力。

(5)此題主要考查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只要觀點正確,表述合理,文通句順即可。

32.本題考查古詩默寫能力,屬于直接型默寫,結合提示默寫即可。書寫時注意字跡清楚,不要出現

多字、少字、錯別字的情況。注意易錯字:嶺、側、峰、低。

33.文學常識的信息點有:作者名(字、號)、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

節、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閱讀作品時要注意記憶,根據考試的要求作出相應的解答。這首詩是

宋代詩人蘇軾寫的。

34.要求學生結合詩句理解詞語。“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書寫。“只緣身在此山中”是

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緣:因為。

35.解答此題要先對整首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再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詞義,然后用自己的話寫出這首

詩的意思即可。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緣:因為;由于。句意:

之所以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

36.這道題是對課文主題的考查。分析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要聯系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繼而理解

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這首詩啟發我們要冷靜客觀、全面、正確地認識事物。

(十六)古詩文閱讀。

課外閱讀。

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37.解釋詞語。

若:何:

38.這首詩里的問題是什么?請你給出一個答案。

39.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答案】37.如果;為什么

38.美妙的樂曲,來自哪里?

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

出優美的音樂。

39.如果琴有琴聲,為什么放在琴盒里就沒有聲音?如果聲音出自于手指,為什么不在彈琴人手指上

聽音樂?

【解析】【點評】翻譯與賞析古詩是一門學問,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閱讀古詩時就更能與作

者產生共鳴。

37.本題考查詞義。先理解詩句意思,然后再根據句意確定詞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

鳴?”的意思是如果琴上有聲音,放在箱中為何不響?所以“若”意思是如果,“何”意思是為什么。

38.本題考查古詩主題延伸。根據全詩的意思可知,第一行詩句提出的問題是如果琴上有聲音,放在

箱中為何不響?第二行詩句提出的問題是那如果聲音是從手指上發出,為什么人們不在手指上聽呢?

所以這首詩提出的問題是:美妙的樂曲,來自哪里?聯系生活實際可知美妙的音樂從何而來。

故答案為:美妙的樂曲,來自哪里?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

指頭彈動,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

39.本題考查古詩翻譯。古詩翻譯要注意方法的運用。先理解關鍵詞的詞義,然后把詞義串聯起來就

是全詩的意思。如:若,如果。何,為什么。君,人們。詩意為:如果琴有琴聲,為什么放在琴盒

里就沒有聲音?如果聲音出自于手指,為什么不在彈琴人手指上聽音樂?

故答案為:如果琴有琴聲,為什么放在琴盒里就沒有聲音?如果聲音出自于手指,為什么不在彈琴人

手指上聽音樂?

(十七)古詩文閱讀。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流。

欲窮,。

40.補全詩句。

41.請在詩中找出表示顏色的詞。

42.詩人登樓的時間大概是一天中的時分。(填序號)

A.早晨B.中午C.傍晚

你是從哪句詩判斷出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詩中哪兩句表達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個意思?

【答案】40.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1.白、黃

42.C;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4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解析】【點評】(1)針對古詩的背默題目是基礎題,我們平時多背誦,多默寫。要理解詩詞的意思,

要根據句子的語境判斷漢字,是形聲字,從形旁聲旁來判斷正確的寫法。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中表示顏色的詞語的掌握能力,要求學生平時多記多積累。

(3)此題主要考查對詩句的理解能力,應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如:白日依山盡)。

(4)此題主要考查對詩句的理解能力,要整體感知,然后在判斷。

40.本題考查古詩默寫能力,屬于直接型默寫,結合提示默寫即可。書寫時注意字跡清楚,不要出現

多字、少字、錯別字的情況。注意易錯字:依、樓。

41.考查對詩中表示顏色的詞語的掌握。尋找詩句中的表示顏色的詞語相對簡單,從文中挑出來即可。

如:白、黃。

42.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作答。詩的大意是站在高樓上,只見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

著大海洶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故詩人登樓的時間大概

是一天中的傍晚時分。

43.語句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可知詩句是“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十八)古詩文閱讀。

44.詩歌鑒賞

逢①雪宿②芙蓉山主人③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④,天寒白屋⑤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注釋]①逢:遇上。②宿:投宿;借宿。③芙蓉山主人:芙蓉山,這里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④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⑤白屋:未加修飾

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1)結合古詩,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日暮_貧_

犬吠——夜歸人

(2)本詩描繪的是一幅圖,按順序寫的,從“”一詞中可以看

出,“遠”字寫出了詩人的心情。

(3)下列選項對本詩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后兩句寫入夜后在投宿人家

所聞。

B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后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

C全詩純用白描手法,語言樸實無華,格調清雅淡靜,卻具有悠遠的意境與無窮的韻味。

D.古詩表達了作者對美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時也為主人在風雪之中聽到狗叫聲,不給開門的不

解之情。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傍晚的時候;貧寒;狗叫;夜間回來的人

(2)風雪夜歸;時間;日暮;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于投宿

(3)D

(4)古詩表達了作者對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時贊揚主人熱情好客、與人方便的美德。

【解析】【分析】詩歌的翻譯是:暮色降臨山色蒼茫愈覺路途遠,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柴門外

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1)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我們學習古詩的時候,背

誦時要背準確,書寫時要寫正確,理解的時候要結合日常積累來理解,還要在生活學習中嘗試運用。

“日暮”表示時間,即傍晚的時候;“貧”指的是貧寒;“犬吠”這里是狗叫的意思;"夜歸人''指的是夜間

回來的人。

(2)本題考查古詩的理解,要讀懂古詩的意思,總結、歸納正確答案。時間是夜晚,環境是風雪,

事件是歸來,所以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從“日暮、夜”看出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遠”通讀全篇,點明

了詩人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3)本題考查古詩的理解,要掌握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選項內容進行分析,判斷正誤。D.古詩

表達了作者對美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時也為主人在風雪之中聽到狗叫聲,不給開門的不解之情。

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犬吠聲”只是一種環境,與“不給開門”沒有聯系。與詩意不符。

(4)本題考查思想情感,從詩歌的主要內容作答,作者夜宿芙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