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與妻書》 【知識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 課件(統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11.2《與妻書》 【知識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 課件(統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11.2《與妻書》 【知識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 課件(統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11.2《與妻書》 【知識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 課件(統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11.2《與妻書》 【知識精研】高一語文下學期 課件(統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你理想中的愛情是什么樣的?遇見你之前,我從未想過結婚;遇見你之后,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人。——錢鐘書我進清華,一為讀書,二為鍾書,從此我倆,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楊絳我這一生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可是因為你,我希望有來生。——周恩來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你理想中的愛情是什么樣的?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林覺民與妻書不負蒼生獨負卿林覺民“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林覺民林覺民與妻書不負蒼生獨負卿林覺民1.了解本文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2.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入理解文中有深刻內涵的句子3.體會文中貫穿始終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覺民烈士對妻子真摯的愛,及“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革命豪情,思考新時代青年的抱負和使命,傳承家國情懷。學習目標林覺民(1887-1911)

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

13

歲時,他受父命參加科舉童子試,竟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后擲筆離去。15

歲考入全閩大學堂,后來入讀福州高等師范學堂,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畢業后到日本留學。作者簡介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林覺民受命回閩,聯絡革命黨人,籌集經費,招募志士,并且要運送炸藥赴粵。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張鳴岐已經逃走,黃興等人就和反撲的水師提督李準的部隊激戰,因眾寡懸殊,大多數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林覺民不幸中彈受傷,力盡被捕。在審訊中,他從容不迫;臨刑談笑自若,引頸就義,年僅25歲。作者簡介陳意映(1891-1913),螺江陳氏十九世孫女,是清代名宦陳若霖的后代,其父是舉人陳元凱,幼年受庭訓,耽詩書好吟詠。嘗著《紅樓夢》人物詩一卷。及笄,嫁予福州林覺民為妻。林覺民思想激進,投身民主革命,陳意映支持林覺民進行革命活動。1911年4月,林覺民參加起義慷慨赴死。他死去不足一個月,悲傷過度的陳意映早產,生下遺腹子林仲新。陳意映無法承受喪夫之痛的沉重打擊,一度意欲輕生。在林覺民的父母跪求下,她才強忍悲傷、痛苦的活下來,但終因悲傷過度,在1913年病逝,年僅22。長子林伯新,9歲夭折;次子林仲新,由祖父帶大,畢業于上海光華大學。"與妻書"為林仲新所珍藏,1959年他作為珍貴文物捐贈給福建博物館。這封信是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三天的夜里寫的。陳意映,是名宦陳若霖的后裔。起義失敗后,有人秘密將這封信在半夜里塞進林覺民家門縫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發現這封信,陳意映閱后,當即昏倒在地。為了安慰她,也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過繼的辦法,把林覺民哥哥的一個女兒過繼給陳意映,取名叫林暖蘇。林暖蘇多少慰藉了陳意映悲傷的心,幾個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間,取名仲新。但由于陳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傷,再加上生活變得艱難,兩年后(1913)意映在悲傷抑郁中逝世。陳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撫養。文本事跡寫作背景

在起義前三天,林覺民連夜給父親和妻子寫下了兩封訣別書。其中這封給妻子陳意映的信,“文如黃鐘大呂,情如杜鵑啼血”,被后人命名《與妻書》,廣為流傳,感動了無數人。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稟父賦書民主革命烈士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信題解:《與妻書》①稱呼:頂格,有的還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飾詞。②問候語:如寫“你好”、“近來身體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③正文:這是信的主體,可以分為若干段來書寫。書信格式會晤眷屬稱心彀中棲息篩子肖像應和旁午模擬哀慟禁受qīwùjuànchèngòubàngxiàotòngjīnshāi

móhè正音林覺民在起義前夕在絹帛上留下的這封《與妻書》,這是一封情書,還是一封遺書呢?用意是什么?齊讀第一自然段,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遺書: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情書: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衷整體感知第一段

意映卿卿①如晤wù②,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③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④,謂⑤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①卿卿:舊時夫對妻的愛稱。②如晤:如同見面。③竟:完成。④衷:內心。⑤謂:認為譯文:意映愛妻,見字如面:我現在用這封信跟你永遠分別了!我寫這封信時,還是人世間一個人;你看這封信時,我已經成為陰間一鬼。我寫這封信,淚珠和筆墨一齊落下,不能夠寫完信就想放下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說我忍心拋棄你去死,說我不知道你不想讓我死,所以就強忍著悲痛給你說這些話。文本研讀.林覺民起義前在絹帛上留下的這封《與妻書》,是一封情書,還是一封遺書?用意是什么?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遺書: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情書:

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

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篇文章又叫《與妻訣別書》文本研讀

作者深知自己的處境,“世中一人”與“陰間一鬼”的鮮明對比,表達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義無反顧,英勇赴死,透出一種撼人心靈的凜然正氣。同時也體現了對妻子的真情深愛和與妻子訣別之時的痛苦心情!“悲”

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第一段文本探究文本研讀第二段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①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juàn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chèn心快意,幾家能彀gòu②?司馬春衫③,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④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⑤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⑥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⑦勿悲!①就:靠近,接近。②彀:同“夠”。③司馬春衫:比喻極度悲傷。④太上之忘情:修養最高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⑤充:擴充。⑥以……為:把……當作。⑦其:一定。我非常愛你,也就是愛你的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從結識你以來,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結為夫婦;然而遍地血腥陰云,滿街兇狼惡犬,有幾家能稱心滿意呢?江州司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淚濕青衫,我不能學習那種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語說:仁愛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從而推及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及愛護別人的兒女”。我擴充我愛你的心情,幫助天下人愛他們所愛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顧你呀。你能體諒我這種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為自己思念的人,應該也樂意犧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傷!典故含義——“司馬春衫”語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中寫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深受樂曲的感染,聯想到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十分感傷,落下的淚水打濕了青布衫。林覺民用“司馬春衫”的典故,表達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文本研讀

典故含義——“太上之忘情”原作“圣人忘情”。語出《世說新語·傷逝》:“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林覺民說“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達自己關心民眾的痛苦,與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文本研讀

典故含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這個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文本研讀三個典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司馬青衫”“太上之忘情”“老吾老”“幼吾幼”——表達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達作者關心民眾的痛苦,無法做到不動感情——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了“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文本研讀第三段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①語曰:“與使②吾先死也,無寧③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后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④,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⑤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⑥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⑦先汝而死乎?①嘗:曾經。②與使:與其。③無寧:不如。④是:正確。⑤蓋:承接上文,說明原因或理由,可譯為“因為”。⑥禁:承受。⑦卒:最終你還記得嗎?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對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你剛聽這話就很生氣,后來經過我委婉的解釋,你雖然不說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話可答。我的意思是說憑你的瘦弱身體,一定經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給你,我內心不忍,所以寧愿希望你先死,讓我來承擔悲痛吧。唉!誰知道我終究比你先死呢?①折:轉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①,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我實在是不能忘記你啊!回憶后街我們的家,進入大門,穿過走廊,經過前廳和后廳,又轉三四個彎,有一個小廳,小廳旁有一間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第四段文本研讀②適:恰逢

③望日:農歷每月十五。④妾:謙辭,舊時女子稱自己。

初婚三四個月,適②冬之望日③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④,妾愿隨君行。”剛結婚三四個月,正趕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篩下月影遮掩映襯;我和你并肩攜手,低聲私語,什么事不說?什么感情不傾訴呢?到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只剩下淚痕。又回憶起六七年前,我背著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時,你小聲哭著告訴我:“希望今后要遠走,一定把這事告訴我,我愿隨著你遠行。”

第四段文本研讀

吾亦既⑤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⑥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⑦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⑧形容之。⑤既:已經。

⑥乘便:趁機,順勢。⑦勝:承受。

⑧寸管:指筆。我也已經答應你了。十幾天前回家,就想順便把這次遠行的事告訴你,等到跟你面對時,又開不了口,況且因你懷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傷,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筆墨來形容的。

第四段文本研讀第四段吾誠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②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抑③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④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⑤見破鏡能重圓⑥?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⑦?今日吾與汝幸雙健。①誠:確實。②第:只是。③抑:還是。④徒:白白地。⑤幾曾:何曾。⑥破鏡能重圓:比喻夫妻失散后又重新團圓。⑦奈……何:拿……怎么辦。

我確實愿意和你相依為命直到老死,但根據現在的局勢來看,天災可以使人死亡,盜賊可以使人死亡,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可以使人死亡,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們這輩人生在今天的中國,國家內無時無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時讓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夠這樣嗎?還是你能這樣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離別分散不能相見,白白地使我們兩地雙眼望穿,尸骨化為石頭,試問自古以來什么時候曾見過破鏡能重圓的?那么這種離散比死要痛苦啊,這將怎么辦呢?今天我和你幸好雙雙健在。望得人眼欲穿。(王實甫《西廂記》)眼成穿

第五段用到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望眼欲穿,形容盼望得迫切。林覺民用這個典故,形容盼望非常急切。林覺民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夫妻離散,相見無期。作者反用“破鏡重圓”的典故,意在說明在反動統治者肆虐的中國,夫妻離散,永無團圓之日。骨化石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破鏡重圓后來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又重新團圓。第五段文本探究文本研讀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⑦奈……何:拿……怎么辦。

⑧率性:順著本性。天下的不應當死卻死了和不愿意分離卻分離了的人,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像我們這樣愛情專一的人,能忍受這種事情嗎?這是我敢于毅然去死而不顧你的緣故啊!我現在死去沒有什么遺憾,國家大事成功與不成功自有同志們在繼續奮斗。

第五段文本研讀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⑨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⑨肖:像。依新已經五歲了,轉眼之間就要長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撫養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兒,我猜她是個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許又是個男孩,你就教育以他的父親作為志向,那么我后繼有人了。幸甚,幸甚!我們家以后的生活該會很貧困,但貧困沒有什么痛苦,清清靜靜過日子罷了。

第五段文本研讀第6段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①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②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①九泉:猶黃泉:地下深處。指埋葬人的地方,陰間。②旁:靠近。我現在跟你再沒有什么話說了。我在九泉之下遠遠地聽到你的哭聲,應當也用哭聲相應和。我平時不相信有鬼,現在卻又希望它真有。現在又有人說心電感應有道,我也希望這話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靈魂還能依依不舍地伴著你,你不必因為失去伴侶而悲傷了。

第六段文本研讀吾生平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①;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②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①處:地方。

②的的:實在,的確。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訴你,這是我的不對的地方;可是告訴你,又怕你天天為我擔憂。我為國犧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辭,可是讓你擔憂,的確不是我能忍受的。我愛你到了極點,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

第七段文本研讀汝幸而偶③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④。③偶:婚配,嫁給。④獨善其身:意思是原指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操。后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個人主義處事哲學。你有幸嫁給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終究不忍心只顧全自己。

第七段文本研讀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⑤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尋我乎?一慟⑥。辛亥三月念⑦六夜四鼓⑧,意洞手書。模擬:想象,揣摩。慟:大哭、悲痛。念:同“廿”,二十。四鼓:四更天。唉!方巾短小情義深長,沒有寫完的心里話,還有成千上萬,你可以憑此書領會沒寫完的話。我現在不能見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會在夢中見到我吧,寫到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親筆。

第七段文本研讀家中諸母⑨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諸母:各位伯母,叔母。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曉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請她們指教。一定要完全理解我的意思,這是我最后的希望。

第八段文本研讀第一部分(1):交代給妻子寫這封信的原因,表達了悲痛之情。第二部分(2-5):回憶夫妻的恩愛往事,表達了對妻子的無限愛戀與不舍之情。第三部分(6-8):寫了死后靈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傾訴對妻子的眷戀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文本研讀《與妻書》一文共1245字。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吾充吾愛汝之心吾愛汝至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吾今與汝無言矣。吾今不能見汝矣!愛別離(吾)忍悲為汝言之汝其勿悲吾擔悲也余心之悲汝不必以無侶悲(吾)一慟“愛”字6次、其中“愛汝”4次7次“悲”凡是表達“吾”的感情,都是直言悲慟,但凡是寫到“汝”,都是勸不要悲。5次“天下”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助天下人愛其所愛以天下人為念為天下人謀永福也佛家言,人生有七苦:貪、嗔、癡、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失榮樂。反復將“天下”“國”和“家”對舉,是把家庭幸福、夫妻恩愛和國家前途、人民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對妻子親人的愛和對國家人民的愛連為一體,闡述一個深刻而樸素的道理: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會有個人的真正幸福。一方面是想安慰妻子,告訴妻子自己的死是有價值的;另一方面是想堅定自己的決心。5次“國”、5次“家”情對妻子的愛戀和思念之情死別的悲哀和傷痛之情對黑暗現實的憤懣之情獻身革命的豪邁之情兒女情長英雄志堅家國愛重

林覺民的“小愛”,也就是對妻子的深愛之情,即“吾至愛汝”,在下文作者有“三憶”、“三囑”、“三愿”分別是什么?要求:1、快速閱讀課文,采用勾畫批注的方式找出相應的信息。2、明確范圍、篩選關鍵詞和關鍵句3、小組合作討論4分鐘,概括事件,條理清晰合作探究三憶夫妻生死之爭論新婚甜蜜之情景離家未告之情由汝憶否,回憶,又回憶。合作探究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合作探究三憶夫妻生死之爭論新婚甜蜜之情景離家未告之情由對妻子眷念之深,不忍離別的內心痛苦,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論說“吾至愛汝”寄情于事

汝憶否,回憶,又回憶。憶往事抒發對妻子的摯愛深情合作探究

一囑撫養孩子二囑子承父志三囑清靜度日三囑對妻子的叮囑有哪些?論說“吾至愛汝”合作探究九泉之下哭相和死后誠可化鬼魂心電感應靈傍妻三愿一位接受新思想,不信鬼魂之說的革命志士此刻卻“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實”,表明愿與妻子生死相依。我這一生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可是因為你,我希望有來生。——周恩來第6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愿望?論說“吾至愛汝”合作探究

既然如此“吾至愛汝”,又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他認為如果他現在不選擇死未來他和妻子將會面臨什么?深入理解①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②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文本研讀二人為什么會面臨這樣的處境?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轂?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文本研讀既然愛她,為何與她分離而赴死?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文本研讀體悟“愛”之博個人的不幸,脫離不了時代的不幸卒不忍獨善其身”的社會責任感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家國大義超越了個人之愛的博大而深沉的大愛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文本研讀你覺得《與妻書》是一曲愛情的頌歌,還是一首正氣歌?這是一曲愛情的頌歌,更是一首正氣歌。①林覺民在犧牲前給妻子的絕筆書中表現了兒女之情的纏綿細膩,也表現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②《與妻書》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與廣大讀者產生共鳴,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間經常發生的生離死別賦予了悲壯的愛國主義色彩,把熱愛親人和熱愛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文本研讀全文既寫“情”又寫“義”,這“情”是什么“情”?“義”又是什么“義”?①“情”是對妻子兒女的深切之情;“義”是為民族獨立而獻身的大義。②對妻子兒女愛之越深,對國家民族愛也越沉,作者正是為了親人,為了每一個中國人,寧死不屈,將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的生死存亡緊密結合。愛妻之情

報國之志升華融合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二者是怎樣融合在一起的?文本研讀

《與妻書》為何如此感人?(從主題、藝術、形象角度討論)動人的字字句句,抒情、記敘、議論相結合,其情深摯,其理服人肺腑之言,真切感人,多種修辭,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加強表現力。藝術:忠誠革命的大英雄,摯愛妻子的好丈夫形象:個人幸福、全民幸福;兒女之情、革命豪情;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主題:(光輝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情感體悟文本研讀1.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本文以抒情為主,在記敘、抒情的基礎上發表議論,向自己的妻子闡明“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①⑥基本上屬于抒情②④⑤⑦段則是在抒情、記敘的基礎上說理③基本上是記敘其情深摯,其理服人肺腑之言,真切感人

看似是兒女情深纏綿悱惻,實質上正是對林覺民豪邁氣概和宏偉志愿的烘托和反襯。寫對妻子之愛愈深愈真,林覺民的舍愛就死,義無返顧的精神就更悲壯感人。

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表達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涂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情色彩。寫作特點本文語言樸實無華,情真意切,雖然通篇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處處流露出對妻子的真摯感情和“勇于就死”的勇決。多處用了典故,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又不覺冗贅艱深的毛病。信中之話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可以看出作者平素語言修養高。2.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3.使用了比喻、排比、設問、反問等修辭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治時,用“遍地腥云,滿街狼犬”采比喻。又如“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分析現狀黑暗,接連使用了排比、設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思想觀點的表達。寫作特點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黑暗中國,無時無地不可死幸不幸父母之命,情趣相投,夫妻恩愛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獨善其身不忍汝擔憂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為“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獨善其身”全文的總結〖〗〖※〗

“愛汝”之情“就死”之理三憶三囑三愿〖主旨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國家災難為天下人某永福課堂小結我還有其他選擇嗎?出身名門留學海外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父慈母愛妻賢子孝魯迅《熱風·隨感錄》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