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論試題及答案_第1頁
幼兒園課程論試題及答案_第2頁
幼兒園課程論試題及答案_第3頁
幼兒園課程論試題及答案_第4頁
幼兒園課程論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幼兒園課程論試題及答案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5分)1.生成性課程生成性課程是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基于幼兒的興趣、問題和經驗,由教師與幼兒共同建構的動態課程形態。其核心特征是課程目標、內容與活動設計并非完全預設,而是在師幼互動中根據實際情境靈活調整。例如,當幼兒在觀察種植角時對“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產生探究興趣,教師順勢將預設的“季節變化”主題調整為“種子的生長秘密”,并通過實驗、記錄、討論等活動展開,即為生成性課程的典型表現。2.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源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教師通過提供適當的支持(如問題引導、材料輔助、示范操作等),幫助幼兒跨越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逐步實現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例如,在“用積木搭建橋梁”活動中,教師先通過提問“怎樣讓橋更穩固?”引導幼兒觀察現實橋梁的結構,再示范用三角形積木增強支撐,最后逐步減少干預,讓幼兒獨立嘗試設計,這一過程即為支架式教學的應用。3.游戲化課程游戲化課程是將游戲作為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形態,通過游戲滲透各領域教育目標的課程模式。其特點是課程內容游戲化(如將數學概念融入“超市購物”角色游戲)、課程實施游戲化(如用“尋寶”游戲完成科學探究任務)、課程評價游戲化(如通過“闖關游戲”觀察幼兒社會性發展)。游戲化課程強調幼兒的主體性與體驗性,符合幼兒“學習即游戲”的認知特點。4.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是指將課程內容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從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活需求和生活事件中挖掘教育價值的課程理念。例如,將“認識時間”的數學活動設計為“我的一日生活時間表”,讓幼兒記錄起床、早餐、入園等時間;將“食品安全”的健康活動融入“參觀超市”“制作健康沙拉”等生活實踐,使學習內容更具意義性與可操作性。5.發展適宜性課程發展適宜性課程是基于幼兒年齡特點(年齡適宜性)和個體差異(個體適宜性)設計的課程。其核心要求是:既遵循0-6歲幼兒身心發展的普遍規律(如小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需多感官參與的活動),又關注同一班級中幼兒在興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如對繪畫能力強的幼兒提供更復雜的材料,對語言表達弱的幼兒給予更多表達機會),確保課程既“適合大多數”又“尊重獨特性”。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1.簡述幼兒園課程目標制定的依據。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制定需綜合考慮三方面依據:(1)幼兒發展規律與需求。需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目標(如4-5歲幼兒“能基本完整地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如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班級需加強傾聽與表達目標)。(2)社會文化需求。需反映社會對幼兒核心素養的要求(如合作意識、創新能力),以及本土文化特色(如閩南地區幼兒園可將“閩南童謠”“木偶戲”納入課程目標,傳承地方文化)。(3)學科知識的價值。需提煉各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的核心經驗(如科學領域的“觀察與比較”“預測與驗證”),確保課程目標具有知識邏輯性與教育價值。2.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應遵循哪些原則?(1)生活性原則:優先選擇與幼兒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如“整理書包”“垃圾分類”),避免脫離實際的抽象知識。(2)興趣性原則:關注幼兒的興趣熱點(如近期幼兒沉迷“恐龍”話題,可將“恐龍的種類”“恐龍滅絕原因”融入科學、語言活動)。(3)發展性原則:內容難度需處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既不能過于簡單(如讓大班幼兒重復練習小班的“扣紐扣”),也不能超出能力范圍(如要求中班幼兒理解“負數”概念)。(4)整合性原則:打破領域界限,實現內容的跨領域融合(如“秋天”主題可整合科學——觀察樹葉變化、語言——朗誦秋天的詩歌、藝術——繪制秋天的圖畫)。(5)文化適宜性原則: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如春節的“拜年禮儀”、端午節的“包粽子”)和現代文明成果(如“環保小衛士”“科技小發明”)。3.簡述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主要內容與方法。課程評價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1)課程設計評價:評估目標是否符合幼兒發展需求、內容是否適宜、結構是否合理(如各領域內容比例是否均衡)。(2)課程實施評價:觀察教師的教學策略(如是否支持幼兒探究)、師幼互動質量(如教師是否耐心傾聽幼兒想法)、幼兒的參與度(如是否積極投入活動)。(3)課程效果評價:通過幼兒發展檔案(如記錄幼兒的繪畫作品、語言表達視頻)、教師反思日志(如分析活動中幼兒的學習難點)、家長反饋(如了解幼兒在家的行為變化),綜合判斷課程對幼兒發展的實際影響。評價方法包括:(1)觀察法:通過自然觀察(如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幼兒的合作行為)、參與式觀察(如加入幼兒的角色游戲,記錄互動細節)收集數據。(2)作品分析法:分析幼兒的繪畫、手工作品、記錄單等,了解其認知、情感與技能發展(如從“我的家庭”繪畫中觀察幼兒對家庭成員的關注重點)。(3)訪談法:與幼兒對話(如“你最喜歡今天的哪個活動?為什么?”)、與教師交流(如“你認為活動中哪個環節最有效?”)、與家長溝通(如“孩子最近在家是否更愿意分享?”)。(4)檔案袋評價:為每個幼兒建立成長檔案,系統收集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成果,呈現其發展軌跡(如從9月到12月的“種植記錄”,反映幼兒觀察能力的逐步提升)。4.游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1)促進認知發展: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超市購物”練習分類、計數(數學認知);建構游戲中通過“搭房子”理解空間關系(科學認知);表演游戲中通過“復述故事”發展語言表達(語言認知)。(2)培養社會性:在游戲中幼兒需協商角色分配(如“我當醫生,你當病人”)、解決沖突(如“玩具不夠怎么辦?”)、遵守規則(如“紅綠燈游戲”中必須等綠燈亮才能走),這些都有助于發展合作、共情、責任意識等社會性品質。(3)豐富情感體驗:游戲為幼兒提供安全的情緒表達空間(如通過“過家家”釋放對父母的依賴或分離焦慮),成功完成游戲任務(如“搭高積木不倒”)能增強自信心,失敗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習“再試一次”可培養抗挫能力。(4)支持身體發展:運動游戲(如“跳格子”“拍球”)鍛煉大肌肉動作;手工游戲(如“串珠子”“剪紙”)發展小肌肉精細動作,促進手眼協調。三、論述題(每題15分,共30分)1.結合實例論述瑞吉歐方案教學與傳統分科課程的差異,并分析其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啟示。瑞吉歐方案教學與傳統分科課程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課程理念:傳統分科課程以學科知識為中心(如單獨開設語言課、數學課),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與邏輯性;瑞吉歐方案教學以幼兒的問題與興趣為中心,課程圍繞“項目”(如“樹的秘密”)展開,知識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非目標。例如,傳統課程中“認識樹”可能是一節科學課,教師講解樹的結構;而瑞吉歐方案教學中,幼兒可能因觀察幼兒園的樹引發“樹為什么會落葉?”“樹里有蟲子嗎?”等問題,進而通過觀察、測量、訪談護林員、查閱資料等多種方式深入探究,涉及科學、語言、藝術等多領域內容。(2)課程設計:傳統分科課程是預設性的,教師提前制定詳細的教案(如“今天語言課學習兒歌《小樹苗》”);瑞吉歐方案教學是生成性的,課程目標與內容在師幼互動中動態調整。例如,某班幼兒在觀察螞蟻時突然問“螞蟻冬天去哪里了?”,教師便將原計劃的“秋天的植物”主題轉向“螞蟻的過冬準備”,通過飼養螞蟻、記錄溫度變化、討論“動物的過冬方式”等活動擴展課程內容。(3)師幼角色:傳統分科課程中教師是“知識傳授者”,幼兒是“被動接受者”;瑞吉歐方案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合作者”,幼兒是“主動建構者”。例如,在“橋”的項目中,教師不會直接告訴幼兒“橋需要橋墩”,而是通過提問“怎樣讓紙橋承住更多積木?”引導幼兒實驗,當幼兒嘗試用紙板折疊做橋墩時,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折疊后更堅固?”,支持幼兒從實踐經驗上升到初步的科學概念。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啟示:①弱化學科界限,強調整合性。我國幼兒園可借鑒瑞吉歐的項目式學習,圍繞幼兒的興趣設計主題,將各領域內容自然融合(如“端午節”主題可整合語言——學兒歌《五月五》、科學——了解粽子的原料、社會——體驗包粽子的習俗、藝術——制作龍舟手工作品)。②重視生成性,平衡預設與生成。教師需改變“教案至上”的觀念,在預設主題框架(如“我們的城市”)下,預留彈性空間,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如幼兒對“地鐵”特別感興趣),調整課程內容(如參觀地鐵站、設計地鐵線路圖、用積木搭建地鐵站)。③轉變教師角色,從“教”到“支持”。教師需學會“退后一步”,通過觀察記錄(如用照片、視頻記錄幼兒的探究過程)、傾聽對話(如“你是怎么想的?”“能再試試嗎?”)、提供材料(如不同形狀的積木、測量工具),支持幼兒自主解決問題。2.試從“課程生活化”的視角,論述如何設計大班“畢業季”主題課程,并說明設計依據。“畢業季”是大班幼兒面臨的重要生活事件,從“課程生活化”視角設計主題課程,需緊密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聚焦“畢業”相關的情感、認知與行為發展目標。具體設計如下:(1)主題目標:①情感目標:感受畢業的意義,萌發對幼兒園、教師、同伴的不舍之情,同時對小學生活產生期待。②認知目標:了解畢業的流程(如拍畢業照、開畢業典禮)、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如課程安排、書包準備)。③行為目標:學習整理書包、制定作息表等入學準備技能,嘗試用繪畫、手工等方式表達對同伴的祝福。(2)具體活動設計:活動1:“我的幼兒園回憶”(語言+藝術)引導幼兒用照片、繪畫、手工作品(如黏土制作“最喜歡的玩具”)收集幼兒園三年的回憶,在班級“回憶墻”展示。教師組織分享會:“你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想對好朋友說什么?”通過講述與傾聽,幫助幼兒梳理情感,學習表達不舍。活動2:“小學大調查”(科學+社會)邀請小學一年級學生來園分享(如“我每天帶什么上學?”“上課和幼兒園有什么不同?”),組織幼兒參觀附近小學(觀察教室、操場、廁所位置),用“調查記錄表”記錄發現(如“小學有儲物柜”“一節課35分鐘”)?;氐接變簣@后,幼兒分組討論“上小學需要準備什么?”,生成“書包清單”(書本、水杯、紙巾)、“作息時間表”(7:30起床、8:00到校)?;顒?:“畢業禮物DIY”(藝術+社會)幼兒自主設計畢業禮物(如為同伴畫肖像畫、用超輕黏土做紀念章、用彩紙折千紙鶴),并在禮物上寫祝福語(不會寫字的幼兒可用圖畫代替)。教師組織“禮物交換會”,幼兒互贈禮物并表達感謝(如“謝謝你每天和我一起搭積木”),培養感恩與表達能力?;顒?:“畢業典禮策劃”(社會+藝術+語言)幼兒分組討論畢業典禮的環節(如開場舞、老師講話、同伴表演、頒發畢業證),自主選擇任務(如“節目組”設計舞蹈動作、“布置組”用氣球和彩帶裝飾教室、“主持組”練習串場詞)。教師作為支持者,提供材料(如彩紙、音響設備)、協助聯系家長(如邀請家長參與),但不替代幼兒決策。通過策劃過程,幼兒學習分工合作、解決問題(如“氣球不夠怎么辦?可以用皺紋紙代替”),增強責任感。(3)設計依據:①生活性原則:“畢業季”是幼兒真實的生活體驗,活動內容(回憶幼兒園、了解小學、準備畢業禮物)均源于其實際需求,能激發內在學習動機。②發展適宜性原則: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與任務意識(如能制定簡單的時間表)、合作能力(如分組策劃活動),活動設計符合其年齡特點。③整合性原則:活動涵蓋語言(分享回憶、寫祝福語)、科學(調查小學)、社會(合作策劃、表達感謝)、藝術(制作禮物、設計舞蹈)等多領域,實現經驗的綜合運用。④情感教育價值:通過回憶、告別、期待等環節,幫助幼兒順利過渡,既釋放離別情緒,又建立對新階段的信心,符合“情感態度優先”的幼兒教育理念。四、案例分析題(25分)案例:某幼兒園小班開展“好吃的水果”主題活動,教師預設了以下活動:活動1:認識蘋果、香蕉、橘子的顏色、形狀(科學);活動2:學習兒歌《水果寶寶》(語言);活動3:用黏土捏水果(藝術);活動4:品嘗不同水果(健康)?;顒訉嵤┲校變簩Α伴僮印碧貏e感興趣,紛紛討論:“我的橘子有好多瓣!”“橘子皮聞起來香香的!”“橘子汁滴在衣服上會變黃!”教師發現后,臨時增加了“橘子的秘密”探究活動:觀察橘子的內部結構(分瓣、有籽)、用橘子皮制作香包、實驗“橘子汁能否洗掉”(用橘子汁滴在白布上,嘗試用肥皂、清水清洗)。問題:結合幼兒園課程實施的相關理論,分析該教師的行為,并評價其課程實施的合理性。分析與評價:(1)教師行為體現了“生成性課程”的理念。生成性課程強調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幼兒的興趣與問題動態調整。案例中,教師原本預設了“好吃的水果”主題下的四個活動,但當幼兒對“橘子”表現出特別興趣(討論橘子的瓣數、氣味、果汁顏色)時,教師及時捕捉這一契機,增加了“橘子的秘密”探究活動。這一行為符合生成性課程“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學習需求”的核心特征,避免了預設課程的機械性,使課程更貼近幼兒的實際興趣。(2)教師行為運用了“支架式教學”策略。在“橘子的秘密”活動中,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橘子的結構或橘子汁的特性,而是通過提供觀察材料(橘子)、提出問題(“橘子里面是什么樣的?”)、支持實驗(提供白布、肥皂),引導幼兒自主探究。例如,當幼兒發現“橘子汁滴在衣服上變黃”時,教師順勢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