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河南省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河南省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河南省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河南省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鄭州市2024-2025學年下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試題卷注意事項: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考生應首先閱讀答題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交卷時只交答題卡。第I卷(選擇題,共6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請將正確選項填涂在答題卡上。1、距今5800-5300年的凌家灘文化,分布于長江中下游的巢湖地區,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列為“史前三大玉文化”。如下圖所示,凌家灘文化的玉器在器型、紋飾和工藝上與紅山文化具有相似性。這體現了A.南北方的文化交流頻繁B.區域文化發展具有同步性C.早期禮樂制度已經產生D.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2、據《吳越春秋》記載,公元前474年,百越族系的于越“以兵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致貢于周”,“號令齊、楚、秦、晉皆輔周室。”這說明,戰國時期A.分封制加強周王朝的統治B.戰爭是民族交往的主要形式C.華夏認同的觀念有所增強D.列國紛爭加劇民族間的隔閡3、秦朝在平原或丘陵地帶修筑的馳道“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在山脈綿延的巴蜀地區專門修建了棧道;東北的秦直道,曾經是連接甘肅、寧夏的貿易通路,沿用至明清時期。這些道路的修建A.適應了國家統一的需要B.旨在完善全國道路交通體系C.保證了秦王朝長治久安D.意在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4、下圖為1961年在廣東佛山出土的一件東漢陶水田附船的模型,小船是一種運載工具。水田共六方,每方有一俑在勞動。第一方俑戴斗笠,雙手作扶犁狀;第二方俑執鐮,作收割狀;第五方俑身邊田面篦點紋表示插過的秧苗;第六方俑似在捆稻草。由此可以推知A.東南沿海水運發達B.莊園經濟勞作場景C.我國犁耕技術成熟D.南稻北粟格局形成5、太原王氏是魏晉時期著名的世家大族,民間諺語有“英英濟濟,王家兄弟”之說。如北魏時期王慧龍、王遵業一門,王慧龍撰帝王制度十八篇,其曾孫王遵業“風儀清秀,涉歷經史”,撰寫山西地方史《三晉記》共十卷。這反映了北方士族A.主導魏晉時期文化發展B.推動民族間文化互鑒交流C.具有重要的文化影響力D.以文化手段增強自身實力6、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孝”罪被正式確立于律典法規之中,并面臨嚴厲的懲處。晉律規定不孝罪棄市(死刑的一種);南朝宋律甚至規定“母告子之不孝,欲殺者許之”;宋明帝曾大赦天下,“唯子殺父母、孫殺祖父母、弟殺兄、妻殺夫、奴殺主,不從赦”。這表明,該時期A.法律條文日益嚴苛繁雜B.律令儒家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C.司法程序較為規范嚴密D.佛教盛行為法律注入積極因素7、唐朝肅宗、代宗之時,朝廷開始賦予藩鎮節帥截留賦稅之權。憲宗時,分天下之賦以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即輸送給節度使、觀察使府的部分,也稱為留使),三曰留州。同時規定藩帥留使錢“先稅治州以自給”,限制其對屬州的濫征無度,屬州只需承擔上供部分,刺史對留州錢額的支配權有所加大。這一變化反映了A、藩鎮割據的進一步加劇B、兩稅法取代了租庸調制C、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博弈D、刺史掌控了地方的賦稅8、廣州是唐朝承擔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下表是史籍對廣州貿易情況的相關記載。據此可得出的歷史結論是A.中外交流促進商業的發展B.唐朝奉行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C.政府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D.中外貿易中唐朝處于順差地位9、南宋孝宗在位27年,共任用宰相17位,歷21任次,平均每人每任還不足2年。他還常常罷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宰相,甚至兩度出現國無宰相的局面。并且孝宗對宰相的選任不再遵循論資排輩的慣例,而是不拘一格,拔之以不次。據此可知,南宋孝宗朝A.中樞機構行政效率低下B.君主專制制度得到強化C.官員冗濫財政壓力增大D.宰相選拔制度日益完善10、宋朝蘇州洞庭山地區“共幾百里,多以種植柑桔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高宗紹興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餓死”。徽州“祁門水人于鄱,民以茗、漆、紙、木行江西,仰其米自給。”據此可知,宋朝A.自然經濟受到一定沖擊B.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C.農業領域多種經營興盛D.糧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1、南宋初規定:人戶典賣田產,若契約不依格式,并無牙保、寫契人書寫,并作違法斷罪。后又規定交易雙方必須在契約上寫清買賣標的,并由官府在雙方賦稅籍賬內改換登記后,才能加蓋官印成為合法契約。這表明宋朝A.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B.政府強化對土地交易的管理C.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D.土地買賣程序日益繁瑣復雜12、沈括任陜西邊帥時,詩作中有“萬里羌人盡漢歌”的表達,展現了夏宋沿邊一帶的黨項人都會唱漢歌的現象。另據北宋詞人葉夢得記述,他做地方官時,嘗見一西夏歸明官,此人提及西夏地區也有“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情況。這些現象反映了西夏A.與北宋的關系較為穩定B.推行因俗而治的統治政策C.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深刻D.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盛行13、元代宮廷宴飲時,執板者以蒙古語“斡脫”贊祝,執觴者以漢語“打弼”應和,眾樂齊奏后進酒,天子飲畢授觴,另奏曲以陪飲,稱“喝盞”。同時,御宴酒器仿宋制形制,但紋飾加入狼首等草原元素。這反映了元朝A.文化融合導向制度創新B.軍事征服推行文化強制C.草原傳統調和中原因素D.宴飲禮儀服務軍事集權14、明朝控制河西走廊長達270年,蘭州安寧堡以西至肅州,是明代河西走廊的核心區域,明朝在此設立衛所,實行軍事化管理,由陜西行都司統轄,并通過長城與驛站將北京與河西走廊緊密聯系在一起。明朝對河西走廊的經營A.沿用了前朝的治理模式B.實現對蒙古族的有效控制C.強化了明朝的君主專制D.為清朝經略西北奠定基礎15、下表為《明會典》對明朝部分朝貢國家和地區貢期、貢道、朝貢人數的統計。據此可知,明朝的朝貢貿易A.成為開展對外貿易的唯一途徑B.體現統治者厚往薄來外交理念C.是政府主持下的有限開放貿易D.與海禁政策的推行存在著沖突16、奏折制度始于康熙年間,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世宗實錄》記載,雍正上諭:“京師滿、漢大臣官員,凡一切事件有皇考朱批諭旨,亦著敬謹封固進呈······嗣后朕朱批密旨,亦著繳進,不得抄寫留存。若有違反隱匿不繳者,則從重治罪。”材料反映了奏折制度A.強化對官員的言論控制B.利于君主實現乾綱獨斷C.旨在籠絡官員收集情報D.提高了政府的決策效率17、康熙年間,法國教士白晉、雷孝思等利用近代測繪技術繪制出標有經緯度的《皇輿全圖》,后被康熙收入皇宮內庫密藏;梅轂成等編寫《數理精蘊》,介紹自晚明以來傳入中國的幾何學、三角學等知識,并稱“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傳”。上述現象反映了A.近代科技發展輝煌與遲滯并存B.清朝科技轉型中的認知阻礙C.統治者固步自封阻礙科技進步D.清初中國科技水平領先世界18、漢初,儒生陸賈提醒高祖劉邦“夫法令者,所以誅惡,非所以勸善也”,并主張“行中和以統遠,民畏其威而從其化,懷其德而歸其境,美其治而不敢違其政”。這反映了漢初A.黃老無為的治國理念B.外儒內法的統治策略C.融合儒法的政治思想D.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19、南宋樓璹繪制了我國第一部《耕織圖》畫冊,圖文結合記錄勞動者的稻作過程。自15世紀起,《耕織圖》廣泛流傳于東亞乃至歐洲。日本畫家結合本民族傳統繪畫形式“四季繪”、“月次繪”,融合空寂、禪意的美學,創作出了“四季耕作圖”,并成為日本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耕織圖》A.成為古代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B.是日本模仿中華文化的產物C.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跨文化傳播D.反映了南宋時中日文化交流20、清代前期所修《福建通志》記載漳州物產有天鵝絨,“本出倭國,今漳人以絨織之,置鐵線其中,織成割出,機制云蒸,殆奪天巧”。這反映了清代前期A.中華文化較強的輻射能力B.手工業已采用大機器生產C.中外文化之間的交融互鑒D.手工技術受到了外部影響21、8-9世紀,阿拉伯帝國哈里發派人四處搜集希臘、波斯和印度的典籍,并組織人員將其譯成阿拉伯語。11-13世紀,眾多翻譯家聚集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將多部阿拉伯文典籍翻譯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內容涉及醫學、數學、物理學等領域。對材料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阿拉伯文化傳承了東西方文化B.阿拉伯文化體現世界文化的多元B.近代西方文化源自阿拉伯文化D.阿拉伯帝國已成為世界文化中心22、下圖為始建于12世紀的法國沙特爾大教堂,建筑立面高聳入云,尖拱門層層遞進,飛扶壁如骨架外露,玫瑰花窗鑲嵌圣經故事彩玻璃,門楣浮雕描繪《最后審判》場景,頂部雙塔直指蒼穹。該建筑體現了中世紀西歐A.哥特式藝術風格的輝煌成就B.深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B.基督教信仰成為普遍的文化符號D.城市自治背景下市民的社會生活23、630年,東突厥滅亡,突厥思結部族被唐朝安置于其南部的河北代州,都督張儉“勸營其田,每年豐熟;慮其私蓄富實,易生驕侈,表請和糴,擬充貯備,蕃人喜悅,邊軍大收其利”。材料反映了A.唐朝對突厥實施了羈縻政策B.人口遷徙推動了經濟格局的改變C.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D.突厥思結部族受到農業文明的影響24、據1838年英屬印度總督府經濟備忘錄的記載,在熱帶種植園體系下,非洲黑奴的肌肉力量被標價為每磅3便士,印度苦力的勞動契約則被精確折算為每日10小時的工作量,這讓古羅馬的奴隸主都會為之驚嘆。材料反映了A.殖民主義剝削滲透著種族主義色彩B.自由主義理論推動了勞動力商品化C.西方殖民擴張促進了殖民地族群的融合D.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勞作方式的變化25、下圖為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畫《胡商遇盜圖》,主要表現觀音菩薩救濟諸難中的“盜難”,畫中唐朝一隊身著胡服的西域商人,遭遇了三個持長刀的強人,商人已將部分絲綢和財物放在強盜面前,乞求強盜放行,但強盜仍持刀橫路。該圖可以用來研究唐朝A.中央對邊疆的軍事控制B.絲路貿易中的影響因素B.佛教藝術的本土化發展D.宗教傳播源于絲路貿易26、清朝中期,中國瓷器等工藝品用它的華麗征服了法國人的眼球,讓柔和繁密的曲線與粉青粉藍的基調風靡歐洲上流社會。同時,中國生產的棉織物、絲織物物美價廉,成為歐洲貴婦們爭寵斗艷的工具。這一時期,中國風尚熱潮風靡歐洲貴族圈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積極推動與歐洲的交往B.思想解放推動了貴族審美轉變C.國際貿易促進中歐文化交流D.工業革命助長奢靡的消費觀念27、1258年蒙古第三次西征攻陷巴格達后,組織學者將《脈經》譯為波斯文,汗國宰相拉施特主持編纂《史集》,匯集蒙古、波斯、阿拉伯等文明史料,用波斯文記載了蒙古部族起源及歐亞諸國歷史,并收錄中國十二生肖紀年法。這反映蒙古西征A.使波斯成為東西文化交流中心B.旨在以文化手段建立統治C.改變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D.統治者主動推動文化融合28、1825年8月玻利維亞獨立后,玻利瓦爾作為首任總統,強調西班牙語、天主教和憲法教育,同時允許原住民保留部分傳統文化。同時玻利維亞的國旗沿用印加太陽神符號,國徽加入自由帽與安第斯神鷹。這反映出拉美獨立后A.割裂與宗主國的文化聯系B.構建多元性民族認同C.原住民主導國家意識形態D.保留濃厚的專制殘余29、《聯合國憲章》第十一章第七十三條規定:聯合國會員國,就各自管轄下人民之尚未臻自治之充分程度者,承認以發展自治為神圣任務,并須按各領土及其人民之特殊環境,助其自由政治制度之逐漸發展。該規定A.直接賦予殖民地獨立的國際法權利B.為大國維持殖民統治提供一定空間C.推動被殖民地區民族解放運動興起D.旨在確保殖民地復制西方政治制度30、近年來,我國與多國共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如參與和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尼泊爾九層神廟建筑群等的修復項目,同洪都拉斯、肯尼亞等展開聯合考古,推動和提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倡議。這些舉措意在A.加強中華文化在全球文明中的主導地位B.推動國際文化遺產治理機制的根本改革C.踐行對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守護責任D.加速發展中國家文化遺產的商業化開發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31題14分,第32題14分,第33題12分,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從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到1884年新疆設行省,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都將新疆地區作為邊防建設的重點,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材料一漢武帝將西域統一于中國版圖之后,漢朝在這一地區的軍隊最少時近20萬人,最多時達33萬人。兩漢在西域建設了輪臺、樓蘭、高昌三大軍事重鎮。唐朝在西域的駐軍一般保持在12萬人左右,最多時達30萬人,修筑了龜茲、于闐、疏勒、碎葉4個軍事重鎮。清朝新疆地區的駐軍大約維持在12萬左右,19世紀中期以后,由于沙俄對伊犁地區虎視眈眈,該區域駐軍始終保持在1.6萬-1.8萬人之間,還設置“伊犁九城”。“不患其不能守,而患其不能通”,歷朝政府注重新疆地區的道路修建,改善交通條件。由兩漢開辟絲綢之路,唐、元等朝都竭力維護其暢通。清乾隆年間,建成了貫通南北疆、各大城鎮和軍鎮的陸路網,重修了由新疆到西藏拉薩的馬車道。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實現了“西域歸,四夷服,障外國”的軍事效果。--摘編自何清成《中國古代加強新疆邊防建設的軍事舉措及啟示》材料二清朝統一西域后,優待歸附清朝的各族首領,封給王、公等爵位。對在新疆游牧的土爾扈特部落和碩特部落等牧民不征收牧稅;對南疆的維吾爾族人民則多次減免糧賦,如準噶爾汗國統治時期對葉爾羌地區每年納稅銀10萬兩,到乾隆年間則減為35370兩。清朝對反叛勢力則堅決進行武力討伐,1757年平定了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叛亂,1759年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叛亂。在統一天山南北后,中央政府在新疆重要地段的山川要隘、交通要道、通商口岸設置253個卡倫,并定期派兵對新疆沿邊一帶進行巡查,卡倫官兵配備的武器比較齊全,除冷兵器外,還配有當時比較先進的“鳥槍”。清朝延續歷朝西域地區屯田的舉措,共有屯丁12.67萬人,開墾耕地301.9萬余畝。--摘編自趙毅、趙繼峰《中國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軍事方略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歷代封建王朝治理新疆地區采取的軍事舉措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加強新疆地區治理的意義。(8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泉舶歲再至,舶載胡椒、蘇木、象牙,價值數十萬緡。中國商貫以瓷器、絲帛、茶茗往易之。市舶司抽解三分之二,以備進責。”--南宋·趙汝適《諸蕃志·志物》“市舶司歲入約百萬緡,占南宋財政總收入15%。”--《宋會要輯稿·食貨志》材料二1974年泉州灣出土宋代海船殘骸,載重量約200噸,船體采用水密隔艙技術。艙內發現:龍泉窯青瓷碗、碟(占貨物總量65%);波斯銀幣(23枚,含大流士一世時期貨幣);占城稻種(碳十四測定為12世紀末產物)--《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簡報》材料三刺桐港(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船舶數量遠超亞歷山大港。商人云集,貨物堆積如山,胡椒進口量是亞歷山大港的百倍。德化瓷器精美絕倫,一銀幣可購入八只瓷杯。此地財富充盈,大汗歲入不可勝計。--《馬可·波羅行紀》(1)結合材料一、二、三,分別分析三則材料對研究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的史料價值。(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8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開元七年,波斯國遣使獻瑪瑙床、火毛繡舞筵。大食國獻馬三十匹,皆高六尺,云其種出龍廄。時廣州南海舶歲至安南,師子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船交海中,奇器異物充溢府庫。有蕃長主領市舶,納舶腳、禁珍異。蕃商有以欺詐入官物者,刺史繩以重法。又有胡醫善治目疾,玄宗令留禁中,授官賜宅。漢匠授大食人造楮皮紙法,西域遞有紙坊。--節選自《新唐書·西域傳下》材料二奏為選派聰穎子弟赴泰西肄業事:擬選年十二至十六歲幼童,每年三十名,四年計一百二十名.....到洋后肆習西學,仍兼講中學,課以《孝經》、五經及律例。每逢房虛昴星等日,傳集各童宣講《圣諭廣訓》,示以尊君親上之義。學生中如有氣性乖違、沾染洋習者,隨時撤回。學成回國,由總理衙門考績錄用。已與美國訂定,首批學生三十名,于同治十一年七月啟程,委員陳蘭彬、容閎督率。--摘編自《李文忠公奏稿·選派幼童出洋肄業折》(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唐朝與晚清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4分)(2)對比兩則材料,指出唐朝與晚清中外文化交流的不同,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其原因。(8分)鄭州市2024-2025學年下期期末考試高中二年級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DCABCBCABA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CDCBBCCD題號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ADABCDBBC二、非選擇題31.(14分)(1)特點:措施多樣;駐軍數量多;政府重視,著力推動;設置專門的軍事機構;羈縻政策與武力威懾相結合;軍事駐扎與屯墾開發相結合;注重構建交通系統;善于運用先進的軍事技術。(一點2分,任意三點6分)(2)意義:緩和了民族矛盾;維護新疆地區的穩定;加強了新疆各地的聯系;促進新疆地區的經濟開發;有利于抵御外部勢力對新疆的覬覦,維護了國家主權完整;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對后世新疆地區治理提供借鑒。(一點2分,任意四點8分)32.(14分)(1)材料一是當時的官方文獻史料,可信度較高;(1分)可用于研究宋代貿易商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