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1先秦至漢:中華文明起源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上)【基礎過關】1.(2023·山東淄博三模·1)山東莒縣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了高柄杯一類飲酒器具,達663件之多,這約占整個遺址出土文物總數的45%。由此推斷,當時該地()A.制陶技術得到普及B.私有制度已經出現C.階級對立日益明顯D.糧食產量有所增加2.(2023·重慶三模·康德卷·1)考古學家嚴文明教授把中華文明的起源稱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邊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圍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構成“重瓣花朵”格局。這一理論反映出中華文明()A.起源于旱地農業文化區B.主體集中分布于長江流域C.發展呈現多元一體格局D.已形成精耕細作農業模式3.(2023·江蘇南京金陵中學最后一模·1)新石器早、中期墓葬中的隨葬品,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人”用品,而新石器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則出現了不同規格的墓葬形制,隨葬品數量不等,甚至出現象牙和玉料等彰顯墓主人身份的物件。這一變化說明當時()A.禮制觀念萌發B.手工業技術高超C.國家形態初具D.血緣氏族被打破4.(2023·北京朝陽區二模·1)堯舜禹湯被歷代譽為華夏族的四位最英明的帝王。近代以來,學者通常將堯、舜歸入“傳說時代”。《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禮記·大學》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史記·五帝本紀》以《詩》《書》等文獻為依據,將堯舜作為真實的君主加以記載,為歷代所認同。中國早期歷史的世代從自古以來的“堯舜禹湯”變為近代的夏商周,這主要是由于()A.考古學的發展推動研究的深入B.對早期國家形態認識存在差異C.尚未發現夏朝以前的文化遺存D.《史記》所依據的資料業已失傳5.(2023·河北張家口三模·1)西周時期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為王臣,包括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繼續擔任諸侯或王官,周王必須進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經過周王冊命的諸侯或王官的繼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據此可知,這一制度()A.保障了貴族階層的政治特權B.彰顯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C.維系了家國一體的統治格局D.強化了君臣間的契約關系6.(百師聯盟2023屆高三一輪復習聯考一·全國卷)下圖是甲骨文中“國”的初體,本義是邦國,原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左邊是疆域,右邊是“戈”,表示用武力守衛疆域。字形像持武器(戈)守衛城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注重血緣的宗法制度B.日益嚴峻的邊疆危機C.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D.早期文字的史料價值7.(2023·山東濰坊三模·1)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以“尊王攘夷”等號召組織同盟,合力對抗他們認定的所謂“夷狄”國家。這一做法反映出()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B.周邊少數民族威脅增強C.華夏認同觀念發展D.諸侯對分封秩序的維護8.(2023·山東青島三模·1)下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證()史料一召公為保,周公為師。《尚書·君奭》史料二召公奭與周同姓……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史記·燕召公世家》A.軍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據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C.西周家國一體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為主9.(湖北)楚莊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征伐陳國得美女夏氏,大臣申公巫臣引《周書·康誥》勸阻莊王納夏氏為妃。當潘黨(楚將軍)建議收取晉軍尸首回去暴骨觀兵,炫耀武力時,莊王引用了《詩經》中武王的《頌》與《武》篇,糾正潘黨的戰爭觀。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規范著社會生活B.楚國君臣沿襲周禮傳統C.楚國的戰爭觀發生了改變D.諸侯爭霸破壞西周禮制10.(2023·江蘇鹽城三模·1)戰國時期,諸子對利用輿論來管理基層社會的態度各異。孟子主張君主決策時要把國人的輿論作為重要參考,但不能盲從。韓非主張應采取對統治有利的輿論,但前提是必須受到法律制約,“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兩種主張的共同目的是()A.加強君主集權B.穩定社會秩序C.強化思想控制D.迎合貴族訴求【能力提升】11.(2023·北京懷柔區三模·1)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經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下圖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畫符號與甲骨文數字的比較。據圖可知()A.舊石器時代中華大地已出現了早期文字B.良渚刻符繼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C.印證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與一體性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最典型文明12.(2023·山西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24)有學者指出,夏代是個空前廣泛的城邦聯盟,處于早期國家的第一個發展階段;商、周則屬于第二個階段,其特征是出現了中央王國和地方族邦的聯合體。最適合作為該觀點依據的是A.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B.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祿C.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D.分封諸侯取代方國聯盟13.(2023·江蘇連云港調研·1)商末作冊般甗(青銅器)銘文有“王宜人方”,記載了商王欲討伐人方一事。后來《爾雅》對銘文中的“宜”字解釋為:“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祀)而后出,謂之宜。”此解釋揭示了商末()A.王權深具群眾基礎B.神權影響國家政策C.內外服制走向瓦解D.重史傳統已經成型14.(2023·河北三模·1)西周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對年齡在13歲至20歲之間的貴族子弟進行系統的音樂教育。與此同時,樂與禮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社會政治制度。西周王朝對“樂”的重視()A.促進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完善B.有助于維護宗法分封秩序C.導致了家國一體局面的形成D.消弭了統治階級內部紛爭15.(2023·湖北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壓軸卷·1)西周時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請”,沒有土地買賣。到了戰國時期,土地買賣的記載已較多,如《史記》載趙括之母言:“今括一旦為將……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這一變化說明()A.土地兼并現象趨向激烈B.商品貨幣經濟日益發展C.封建小農經濟尚未確立D.鐵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16.(2023·山東泰安三模·1)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來屬于魏國的西河講學,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吳起是兵家與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這反映出春秋戰國之際()A.諸子百家思想同源異流B.士人熱衷于創立學派以標新立異C.思想的多元化發展趨勢D.儒學深刻影響統治者的執政理念17.(2023·山東德州三模·1)莊子提出:“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荀子則提出:“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這反映了兩者都認為“禮”()A.屬于外在制約B.有違于道義C.導致社會失序D.缺乏可行性18.(2023·廣東高州一模·17)(14分)有同學研究先秦文獻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曰:“(禹)敏給克濟,其德不回(違背),其仁可親,其言可信……”——《大戴禮記·五帝德》材料二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緘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墨子·節葬下》材料三治國之道,去害法者,則不惑于智能,不矯于名譽矣。昔者舜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舜殺之;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以此觀之,先令者殺,后令者斬,則古者先貴如令矣。……故先王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1)分別闡述上述材料(儒、墨、法家)中記述的禹形象。(6分)(2)綜合材料中不同學派的觀點,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6分)(3)指出上述材料對研究禹的形象的價值和不足。(2分)19.(2023·遼寧大連二模·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量地而立國,計利而蓄民,度人力而授事……利足以生民。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摘編整理自《荀子》材料二《國語》記載:“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音zi,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人口)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財物增長)于是乎始,敦庬純固(強大國力,庬,音mang)于是乎成”。農家學派強調抓住農業生產的一些基本要素,即人力、氣候、土壤和地形。為此他們經常勸告統治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得時之稼,其臭(音xiu)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四位變強,兇氣不入,身無苛殃”。——摘編自唐任伍、孟娜《先秦農家學派的民生觀》(1)根據材料一,概括荀子的重農思想。(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農業地位和民生角度分析先秦時期重視農業的理由。(8分)20.(2023·山東青島三模·16)(14分)儒家經典的發展和演變,有其內在邏輯性,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某歷史學家在進行“十三經”邏輯結構研究時做了如下解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形成過程邏輯主題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經,即《詩經》《尚書》《儀禮》《樂經》《春秋》《周易》。圣王之道秦始皇時“焚書”,《樂經》從此失傳。
漢武帝時規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并設立“五經博士”。東漢時又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帝王之道唐時《春秋》擴為“三傳”,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禮經》擴為“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再增補《爾雅》,構成十二經。綱紀道德宋時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南宋時朱熹編著《大學》《中庸》“章句”和《論語》《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經合起來形成“四書五經”。心性義理(1)根據材料,指出儒家經典演變的特征。(6分)(2)從材料中選擇一個邏輯主題,進行歷史解釋。(8分)【真題感知】1.(2022·天津高考·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文化遺址中。這可用于說明()A.良渚文化的傳承B.紅山文化的傳承C.龍山文化的傳承D.巴蜀文化的傳承2.(2021·遼寧高考·1)如圖為浙江杭州嚴家橋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000年的雙錢結藤編殘件圖。它體現了()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一B.社會組織的復雜C.勞動技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D.等級秩序的確立3.(2022·河北高考真題·1)“太子”在周代是對天子、諸侯權位繼承人的稱謂。該詞在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和其他文獻中絕少見到,而在春秋時期開始頻繁出現。這一現象()A.反映社會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漸瓦解C.體現權力過渡平穩D.說明宗法制遭到破壞4.(2022·全國乙卷·24)圖4據圖4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A.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B.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C.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5.(2022·遼寧高考·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晉國內部紛爭中失敗,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犧牲不肥美且齋戒不敬,太祝則認為中行寅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觀點()A.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B.質疑了祭祀功用C.強調了宗法倫理關系D.否定了君權神授6.(2021·河北高考·1)《史記》記載:“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這一記載說明,孔子編訂《詩》《書》意在()A.加強君主集權B.恢復周禮C.宣揚禮法并用D.發展私學7.(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國字山發現了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該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時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此考古發現()A.印證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C.證明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D.說明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8.(2022·廣東高考·1)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材料結論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青銅器商朝的統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B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C湖北大冶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動力工程師筆試試題及答案
- 2024年9月酒店服務技能試題及參考答案
- 環氧乙烷儲存及搬運注意事項
- 化學-藜麥皂素對水溶液中酸性橙7的捕收性能研究
- 網關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小學語文字詞拼寫大挑戰:夯實基礎開啟語文智慧之旅試卷》
- 應用寫作 課件全套 周志凌 緒論、第1-10章 應用文概述-申論寫作
- (高清版)DB34∕T 5227-2025 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種質資源樣本采集規范
- 卡通可愛風中小學生英文自我介紹簡介大隊委員班干部競選模板275
- 米老排培育技術規程
- 2025年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考試題庫附答案
- 管道施工應急預案
- 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法學本科《中國法律史》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
- 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古代小說戲曲專題》期末紙質考試第二大題填空題庫2025春期版
- 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單元測試卷-第一單元-有理數(含答案)
- 應急城市城市防沙治沙應急管理預案
- 2021衛生監督法律法規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
- 懲罰游戲學校班會公司早會小游戲晨會年會團建課堂娛樂互動340
-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國企招聘筆試真題2024
- 第三方檢測委托書模板
- 數據資產:會計研究的新領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