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分析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600字】_第1頁
【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分析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600字】_第2頁
【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分析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600字】_第3頁
【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分析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600字】_第4頁
【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分析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6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1.1國內文獻綜述國內的專家學者對于個人所得稅的研究,從個稅的起征點、個稅的費用扣除到個稅整體的結構和稅制等方方面面的研究都很詳盡。個稅從開始征收到現行的稅制歷經多次大大小小的修改和完善,國內專家學者也緊跟其后對個稅政策分析研究。(1)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標準的研究基于實證分析,湯貢亮(2005)研究教育、房貸利息附加扣除標準,但沒有對比分析其扣除效應。緊接著,吳旭東(2012)從定性的角度分析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應包含類似贍養老人的項目,此類項目間接反映納稅人的稅負。王理(2012)提出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范圍較小,而且起征點遠低于經濟的實際發展水平,這就意味著統一的定額扣除對納稅者的實際生活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忽略,甚至會出現逆向調節。隨后,高亞軍(2013)也從稅收公平的法律角度與納稅人的社會屬性出發,提出個人所得稅提倡按家庭申報,更好的促進稅收公平。尹小萍(2013)也指出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不合理性,沒有能夠將通貨膨脹考慮在內,因為由于CPI的上漲,納稅人的生活成本在提升。苗晶晶(2014)提出荷蘭有詳細的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標準,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納稅人的稅負,我國在個人所得稅的稅前扣除方面比較粗礦,建議將個人所得稅從分類稅制轉變為綜合所得稅制,以便更好地發揮調節收入的作用。李勇輝,龍小琴(2014)指出在2006年到2011年期間,個稅調整了三次起征點,并且降低了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但是其對收入的再分配作用卻進一步削減。所以提出應該對個人所得稅其他方面進一步完善。胡紹雨(2015)也指出我國工薪階層成為了稅負最重的納稅人。對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采取不同的稅率,導致我國總體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幅度不大,但是工薪階層的稅負并不輕。所以給出調整稅率結構等一系列措施。王德祥,薛貴芝(2015)指出在考慮稅收的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原則的同時,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費用扣除應該將通貨膨脹和納稅人所處環境因素考慮在內,各地的“一刀切”及未考慮納稅人的家庭情況等問題受到大家的關注。后來,劉茜茜(2016)研究得個人所得稅以個人為單位分類征稅的方式會導致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橫向和縱向不平等,提倡家庭征收所得稅。劉海英,曲延婷(2016)也指出勞動所得的稅負比非勞動收入的稅負高,個人所得稅稅率的結構不完整,因為每種收入采用不同的稅率。吳芳芳(2017)通過對上海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與影響消費支出的因素進行分析得出不同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對居民的消費支出有顯著性影響。緊接著,王露迪(2018)研究指出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的簡單提高,“一刀切”的費用扣除機制沒有考慮到每一納稅人的實際情況不同,沒有將量能負稅原則貫徹到實際中來。(2)個稅費用扣除對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的研究雖然稅收是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個人所得稅是幾種主要稅種之一,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再分配的影響是重大的。岳樹民(2011)研究表明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性是關鍵,且個稅的累進性隨著個稅免征額的上漲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因此個稅的免征額不是越高越好,因此要確定個稅最大累進性所對應的免征額。岳希明(2012)也指出,平均稅率對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對稅收的累進性幾乎沒有影響。緊接著,徐建煒(2013)研究1997年以來的微觀調查數據發現2006年以后稅制改革及免征額上漲提升了個稅的累進性但降低了平均稅率,削弱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劉元生(2013)通過數值模擬發現在給定的稅率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將基尼系數減至最小,而免征額超過此值會增加基尼系數。徐靜(2014)研究發現個稅的不公平現象削弱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同時2011年改革后個稅稅制、征收方式及稅收優惠等進一步加劇稅收不公平,弱化個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隨后胡?。?018)也指出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在不斷弱化。李青(2012)基于2000至2009年間個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和稅收累進性視角,運用公開統計數據研究發現,個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呈現正效應。但基于學者王小魯測算的數據,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以及累進性被弱化,收入角度看個稅出現累退性。何立新,袁從帥,王姜林,許銀奎(2013)分析2002到2011年間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差異化,得出個稅的收入再分配呈現正效應,發揮調節作用。何輝,李玲和張青(2014)對個人所得稅的平均稅率研究發現個稅對收入分配產生積極的影響。朱志勇(2015)建立靜態的CGE模型研究得出低收入人群在個人所得稅稅基改革中受益微乎其微,應建立其他補貼方式改善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盧洪友,彭小淮(2019)通過比較2019年稅收改革前后的基尼系數、MT指數、K指數得出個稅改革的減稅效應明顯,但是較原稅收政策的再分配效應和縱向公平效應有所下降。應提出了進一步擴大稅基和完善稅制改革的政策,以減輕稅負,同時增強稅收的收入再分配作用。郝會凌(2020)也通過對人均GNI、個稅收入及增長率、基尼系數等量化分析得出現行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5000是低于居民的平均工資水平,同時也應該將通貨膨脹和地區等因素考慮在內。1.2國外文獻綜述本文研究的是個人所得稅的專項附加扣除,首先重點梳理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及影響的相關研究。(1)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標準的研究Wagstaffa和Doorslear(1999)分析了12個OECD國家的收入再分配效應,發現個人所得稅的平均稅率和稅收結構對收入再分配效應有較大的影響,而個人所得稅的專項附加扣除對收入再分配效應影響很小,甚至是負面的。緊接著,AdamWagstaffa(2001)研究了15個OECD國家的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免稅額及稅收抵免扣除對個人所得稅累進性的影響,在部分國家分項扣除對個人所得稅有累退性,同時在部分國家也存在累進性,稅收的累進性來源也會存在差異,主要分為三大類,稅收的稅率結構、免征額及混合要素。SusanRhameandRobertWalsh(2009)還研究了美國收入局發布的數據得出結論,個人所得稅的專項附加扣除對個人所得稅的橫向公平具有負面影響。(2)個人所得稅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Musgrave&Thin(1948)基于Lorenz曲線理論研究并提出了基尼系數,分別測量了稅前和稅后收入的基尼系數,并將這兩個值之間的差定義為MT指數。隨后,Kakwani(1984)研究表明由于征收個人所得稅會導致居民收入排序的變化,因此個人所得稅又可分為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給出的MT指數分解法在后續的稅收研究中應用廣泛。緊接著,Unsitalo(1985)研究并提出了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定義簡潔,計算方便,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等收入階層的居民在現行基尼系數的計算重更加敏感,同時基尼系數是一個較大的宏觀指標。但基尼系數的值是處于0到1之間的相對比值,相比于其他的指標,有更個人所得稅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的測度研究強的可比性。Verbist(2004)通過對歐盟15個國家個稅的再分配效應的觀察,發現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居民收入差距的有力工具。隨后,Bird&Zolt(2005)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的個稅收入再分配效應中不盡人意,存在局限性。Kreverh&zhang(2011)研究世界銀行發布的基尼系數數據,中國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比其他國家低很多,這一點值得大家關注。TsatsralErdenebileg(2018)通過面板數據建模分析研究不同地區的居民消費與稅負間關系得出,增加居民的稅負會抑制居民的消費,反之則會促進居民消費。之前的研究也持同樣的觀點,RudolfMacek(2014)運用相關數據構建了稅收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相關模型,結果表明個人所得稅及其他一些稅種對居民消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Johnson(2006)研究美國的居民消費支出與稅負之間的關系發現國家減輕居民稅負有利于促進居民消費,兩者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PaoloDiCaro(2020)隨著國與國之間財富的差距日益明顯,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很急切,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不僅要考慮到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同時還應該注意地區的特性。EstévezSchwarz,Sommer(2020)指出用平滑連續的函數來代替個人所得稅表,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等級蠕變,均勻的減少總收入的不平等。StellaKaragianni,MariaPempetzoglou,AnastasiosSaraidaris(2012)指出在保持國內生產總值的穩定增長的同時,如果需要對稅收政策進行調整,就應該對個人所得稅加以限制。Stone.R(1954)研究并提出了線性支出系統功能模型LES,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優化,Liuch.c(1973)研究并提出了ELES擴展線性支出函數模型。Liuch.c(1975)研究了可擴展線性支出函數在客戶需求系統中的應用。1.3文獻評述國外個人所得稅的發展歷經較長時間,相應的制度也相對成熟。外國個人稅收制度與我國的制度有所不同。國外個人所得稅的稅收結構更加優化,費用扣除更加詳盡和廣泛。國外的個人所得稅的寬免額、減免額可能會根據年齡等不同去使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同時還制定一個稅收的指數化調整指標去減少由于通貨膨脹對稅收標準產生的影響。這些方面對于更好地完善我國稅收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的細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通過以上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綜合梳理,對于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及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國內外專家學者選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來源的數據及研究方式。居民的收入差距存在差異,同時不同地區居民的文化風俗習慣存在差異,結合實際情況去考察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衡量個人所得稅再分配效果的MT指數和衡量居民基本生活費用的ELES模型已被廣泛使用,分析結果可靠。國內對于個稅的研究是要晚于國際,國內施行個人所得稅的時間也晚于國際上的一些國家,國內的研究大多也基于國際上的理論方法,但國內的研究在國際的基礎上結合了國內的國情、風俗文化,讓研究的結果更加的貼切國情。參考文獻湯貢亮,陳守中.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調整的測算[J].稅務研究,2005(09):48-52.吳旭東,孫哲.我國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的再思考[J].財經問題研究,2012(01):82-88.王理.公平視角下關于完善個稅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國外資,2012(24):242.高亞軍.構建和諧社會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設計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4(06):18+28.尹小萍.新個稅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經濟研究導刊,2013(34):100-103.苗晶晶.OECD國家個人所得稅制度及其借鑒——以荷蘭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4(34):85-86.李勇輝,龍小琴.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對我國收入再分配影響效果評估[J].稅務與經濟,2014(06):89-96.胡紹雨.進一步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再思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06):653-658+664.王德祥,薛桂芝.基于雙向公平的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改革[J].湖北社會科學,2015(11):77-83.劉茜茜.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標準費用扣除問題探索[D].天津財經大學,2016.劉海英,曲延婷.我國個人所得稅公平缺失的現狀和原因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6(23):14-17.吳芳芳.個稅起征點對城鎮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7,37(01):16-21.王露迪.個人所得稅撫養費用扣除制度:國際比較與經驗借鑒[D].山東大學,2018.岳樹民,盧藝,岳希明.免征額變動對個人所得稅累進性的影響[J].財貿經濟,2011(02):18-24+61.岳希明,徐靜,劉謙,丁勝,董莉娟.2011年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應[J].經濟研究,2012,47(09):113-124.徐建煒,馬光榮,李實.個人所得稅改善中國收入分配了嗎——基于對1997第1章緒論—2011年微觀數據的動態評估[J].中國社會科學,2013(06):53-71+205.劉元生,楊澄宇,袁強.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效應[J].經濟研究,2013,48(01):99-109.徐靜,岳希明.稅收不公正如何影響收入分配效應[J].經濟學動態,2014(06):60-68.胡健.改進個人所得稅征收模式對國民幸福指數的影響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2018.李青.我國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不同來源數據與角度的考察[J].財貿經濟,2012(05):37-44.何立新,袁從帥,王姜林,許銀奎.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分析[J].稅務研究,2013(12):21-24.何輝,李玲,張清.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基于1995-2011年中國城鎮居民調查數據[J].財經論叢,2014(02):36-43.朱志勇.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福利效應分析[D].浙江工商大學,2015.盧洪友,彭小準.稅收對財產性收入不平等的再分配效應[J].統計與決策,2019,35(23):152-156.郝會凌.我國收入分配政策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研究——基于個人所得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