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課件_第1頁
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課件_第2頁
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課件_第3頁
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課件_第4頁
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

§3

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3.1匯率制度及其選擇概念理論分類IMF分類一、概念

(ExchangeRateRegimeorExchangeRateSystem)

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水平的確定、匯率變動方式等問題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

二、理論分類(一)固定匯率制(FixedExchangeRateSystem)

1概念現實匯率受平價的制約,只能圍繞平價在很小范圍內上下波動的匯率制度。2內容(1)貨幣間保持固定比價(2)允許波動,但限制波幅(3)一旦市場匯率超出波幅,政府有義務穩定匯率

3歷史上的固定匯率制度類型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貨幣局制度4作用對國貿和投資:降低外匯風險對國內經濟和國內經濟政策的影響幣策難以奏效犧牲國內目標以維持固定匯率國內經濟暴露在國際經濟動蕩之下(二)浮動匯率制

(FloatingExchangeRateSystem)1概念現實匯率不受平價的限制,隨外匯市場供求狀況變動而波動的匯率制度。2內容(1)各國貨幣間不再規定固定比價(2)匯率自由浮動,不規定波幅(3)政府無義務穩定匯率3歷史上的浮動匯率制度類型1973以后,以浮動匯率制為主的混合體制4作用-對金融外貿的影響防止游資對本幣沖擊國貿風險加大對國內經濟/國內經濟政策的影響受國際經濟動蕩影響較小(匯率調節國際收支)使各國政府擺脫了固定匯率制對經濟政策自主權的約束三、1999年IMF匯率制度分類

(資料來源:IMFAnnualReport,2006)

類型及采用國家和地區數IMF的定義經濟體數量無獨立法定貨幣一國采用另一國貨幣作為惟一法定貨幣,或者隸屬于某一貨幣聯盟,共同使用同一法定貨幣。41貨幣局制度貨幣發行當局根據法定承諾按照固定匯率來承兌指定的外幣,并通過對貨幣發行權的限制來保證履行法定承兌義務7其他傳統的固定釘住制國家將其貨幣以一個固定的匯率釘住(官方或者實際)某一種主要外幣或者釘住某一籃子外幣,匯率波動圍繞著中心匯率上下不超過1%

52水平調整的釘住匯率被保持在官方或者實際的固定匯率帶內波動,其波幅超過圍繞中心匯率上下各1%的幅度

6爬行釘住匯率按照固定的、預先宣布的比率作較小的定期調整或依據所選取的定量指標的變化作定期調整5爬行帶內的匯率安排匯率圍繞著中心匯率在一定幅度內上下浮動,同時中心匯率按照固定的、預先宣布的比率作定期調整或根據所選取的定量指標的變化作定期調整;0不事先公布干預方式的管理浮動貨幣當局通過在外匯市場上積極干預來影響匯率的變動,但不事先宣布對匯率的干預方式。51單獨浮動匯率基本上由市場決定,偶爾的外匯干預旨在緩和匯率變動、防止匯率過度波動,而不是為匯率建立一個基準水平25

嚴格固定的匯率制度無獨立法定貨幣的匯率制度貨幣局制度

中間匯率制度傳統固定匯率制度釘住平行匯率帶爬行釘住制爬行帶內浮動不事先宣布匯率路徑的管理浮動

浮動匯率制度

獨立浮動匯率制美元化貨幣聯盟兩極匯率制128bipolarexchangeregimes中間匯率制34567IntermediateExchangeRateRegimes1、釘住匯率制

一國貨幣同某種外幣或合成貨幣單位按固定比率掛鉤,波動幅度為零或限于一個很小的范圍,而對其他外幣的匯率則通過套算而定。釘住單一貨幣釘住SDRs釘住一籃子貨幣2、管理浮動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以使市場匯率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變動3、貨幣局制度CurrencyBoardArrangementsP124、133

(1)概念

在法律中明確規定本國貨幣與某一外國可兌換貨幣保持固定的交換率,并且對本國貨幣的發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證履行這一法定義務的匯率制度。(2)支柱

a匯率釘住某一基準貨幣(錨幣)b兩種貨幣自動兌換,即本幣持有者有權將本幣按照固定的匯率兌換為錨幣

c以法律形式將此制度長期化(3)特征本國貨幣通過一個固定比率與在經濟上和其關聯程度較密切的另一國貨幣可兌換,所發行的貨幣保證完全以外匯儲備作為后盾,以使貨幣局制度下的國家負債具有足夠的信用保證。(4)HK聯系匯率制度a特征b自我維護機制套利行為利率變動c作用d缺點國商(香港國際商業信貸銀行)清盤風潮香港“國商”是注冊于盧森堡的國際商業信貸銀行集團的附屬銀行。其母公司多年來協助英國的印巴裔及阿拉伯人瞞交商業附加稅,并卷入販毒、犯罪集團等的交易活動,成為巨大的“黑錢”流通站,且有巨大虧損、壞賬及偽造貸款項目等原因,1991年初,英國下令該集團停止在英國的經營;不久盧森堡要求該集團把總部撤出;7月5日,英、西、法等14國銀行監管當局宣布接管該集團所屬銀行,凍結其資產;與此同時,港府當局則宣稱香港“國商”業務運作健康正常,可以繼續營業。但到7月8日港府又突然宣布香港“國商”暫停營業,凍結客戶存款,引起幾百名存戶上街游行、靜坐請愿,指責當局出爾反爾,要求港府挽救該銀行。但港府表示不會動用外匯基金挽救。在未見買家認購的情況下,1991年7月18日,港府宣布對香港“國商”清盤。此令迅即引發存戶又上街游行、請愿,當局不得不出動警察;與此同時,香港好幾家銀行一度出現了少有的擠提場面。§3

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3.2外匯管制概念目的分類內容經濟影響外匯管制(ForeignExchangeControl)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或貨幣當局為平衡國際收支、維持其貨幣匯率的穩定以及其他目的對本國或本地區的外匯買賣、外匯匯率以及外匯資金來源和運用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一、概念

一戰前,不存在外匯管制一戰期間,各參戰國均開始實施外匯管制一戰結束后,各國逐步取消外匯管制大危機后的20世紀30年代,重新實施外匯管制二戰爆發后,全面而嚴格的外匯管制二戰結束后,西歐、日本及發展中國家都繼續實行外匯管制20世紀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以來,各國逐步放松或取消外匯管制二、歷史演進三、目的(1)改善國際收支;(2)穩定匯率;(3)增加儲備資金;(4)增強幣信,穩定物價;(5)保護國內生產,增加就業;(6)避免國際市場價格巨大變化的影響。四、分類(1)完全控制,即對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都嚴格控制;(2)部分控制,即對經常項目的收支,原則上不加管制,但對資本項目的收支實行不同程度的管制;(3)完全取消管制,即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付原則上均不進行直接管制。

五、內容

(一)管制的機構和對象(主客體)1、主體專門的外匯管理機構央行國家行政部門2、客體人:對居民和非居民區別對待。物:對外匯收支中所使用的各種支付手段和外匯資產,根據本國的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管理。地區:根據其與世界各國的政治關系不同而對不同國家或地區實行不同的外匯管理政策

(二)方法

直接外匯管制1行政管制(1)政府壟斷外匯買賣(2)政府監管私有外匯資產(3)管制進出口外匯(4)控制資本輸出入2數量管制(1)進口限額制(2)外匯分成制(3)進出口連鎖制間接外匯管制(1)實行差別匯率制(2)進口外匯公開標售

六、經濟影響

積極作用:(1)控制本國對外貿易,促進本國經濟發展;(2)穩定外匯匯率,抑制通貨膨脹;(3)限制資本外逃,改善國際收支;(4)以外匯管制為手段,要求對方國家改善貿易關稅政策。消極作用:(1)不利于國際分工;(2)破壞外匯市場機制的運作;(3)阻礙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4)增加政府和企業的費用支出;(5)加劇國家之間的經濟摩擦。§3

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3.3中國的外匯管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歷史演進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演變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2005年外匯體制改革貨幣的自由兌換人民幣自由兌換一、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歷史演進

(一)外匯統收統支時期(1949——1978)

——體現計劃經濟的特點1949.1-1952年底,中國實行外匯集中管理制度,通過扶植出口、溝通僑匯、以收定支等方式積聚外匯,支持國家經濟恢復和發展

1953年起,外匯業務由中國銀行統一經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計劃控制的外匯管理體制。(二)外匯留成時期(1979——1993)

——體現轉軌經濟的特點(1)1979——1988在外匯額度上實行用匯指標管理(2)1988——1993允許外匯調劑建立和發展外匯調劑市場(三)新的外匯體制(1994——至今)

——體現市場經濟的特點

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演變11949-1952具有爬行釘住匯率制特點匯率主要根據當時國內外的相對物價水平來制定,并隨著國內外相對物價的變動不斷進行調整。“獎勵出口,兼顧進口,照顧僑匯”21953-1973釘住美元31973-1980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可調整釘住制41981.1.1-1984.12.31貿易匯率和非貿易匯率并存的雙重匯率制牌價(非貿易匯率):釘住一籃子貨幣

1981.1,1:1.5303,以后多次調整貿易匯率(內部結算價):1978年全國平均出口換匯成本1美元折合人民幣2.53元再加上10%的利潤,1:2.8優:調動出口企業積極性,增加外匯儲備缺:從對外關系來看,IMF將雙重匯率看作政府對出口的補貼,發達國家威脅要對我國出口商品征收反補貼稅;從國內角度看,造成外匯管理工作中的混亂,而且它在外貿部門依然吃國家大鍋飯的情況下,不能有效抑制進口。51985-1993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并存的雙軌匯率制

1985.1.1人民幣又恢復到單一匯率。但同時對原來的官方匯率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匯率調整的依據是全國的出口換匯成本。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外匯調劑價和官方價。61994年-2005年7月

名義上: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事實上:單一釘住2005年7月21日-

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三、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的內容

結果P1471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匯率生成機制由市場決定單一:匯率并軌(牌價和調劑價)有管理: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央行吞吐外匯來干預市場,保持匯率穩定;在零售市場,規定了銀行與客戶外匯買賣的差價幅度浮動:央行牌價浮動;各外匯指定銀行的掛牌匯價在央行規定的幅度內可自由浮動2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

外匯留成:出口企業將出口收入的外匯賣給國家后,國家按規定的比例給予出口企業和地方外匯留成額度;用匯時,用匯單位用人民幣配以額度,按國家公布的外匯牌價購買現匯對外支付。結匯:外匯收入所有者將其外匯收入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按一定匯率付給等值的本幣的行為。有強制結匯、意愿結匯、限額結匯。售匯:外匯指定銀行將外匯賣給用匯單位和個人,按一定的匯率收取本幣的行為。(1)從結匯看,內資企業全額結匯,對三資企業無要求;以外匯銀行結匯取代央行結匯。(2)從售匯看,企業的留成外匯以前在使用時仍需主管部門審批,現在直接由外匯銀行審批。(3)央行對各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周轉頭寸余額實行比例幅度管理。

3建立了規范的、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外匯調劑業務——調劑市場——公開調劑市場

4取消外匯券,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

FEC:自1980年4月1日起經國務院批準、授權中行發行,含有外匯價值證明的人民幣代用券。1994.1.1停止發行,1995年6月30日禁止使用

四、1994-2005.7外匯體制不斷完善的措施1

1996.7.1,將三資企業納入結售匯體系;2

1996.12,宣布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3

1997.10.15,允許部分出口外貿企業保留15%的外匯帳戶;4

2001,進一步降低開戶標準,放寬開戶條件;5在個人因私用匯方面,也在真實性需求的基礎上逐步向便捷寬松的方向發展。1994年個人出境旅游只能換購600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2001年初允許中國境內居民從事B股投資,為國內持有外匯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7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8

2002年底,QFII出臺。QFII制度“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

指允許經核準的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并轉換為當地貨幣,通過嚴格監管的專用賬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其資本利得、股息等經批準后可購匯匯出的一種資本市場開放模式。

QDII制度“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

2006年出臺它與QFII相反,容許在資本賬戶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國內投資者往海外資本市場進行投資

五、2005年外匯體制改革(一)1994年以后匯率制度的問題1、匯率制度缺乏靈活性;2、人民幣匯率機制不是一種完善的市場匯率機制;3、匯率無法反映均衡匯率水平;4、無法充分發揮匯率杠桿宏觀調控作用;5、中央銀行失去外匯調控的主動權;6、企業無法自由買賣外匯,規避外匯風險。(二)改革方向1、改強制性結售匯為意愿結售匯,擴大企業用匯自主權;2、逐步完善外匯市場,增強外匯市場自我調節能力,減輕央行調控壓力;3、逐步實現匯率市場化;4、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匯率制度改革的最高目標。(三)2005年7月匯改內容

導火索:2003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2、中國人民銀行于每個工作日閉市后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3、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4、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一)貨幣的自由兌換

貨幣的自由兌換是指在外匯市場上,能自由地用本國貨幣購買(兌換)成某種外國貨幣,或用某種外國貨幣購買(兌換)本國貨幣。

六、貨幣的自由兌換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

如果一國對經常項目下的對外支付解除了限制或管制)則該國貨幣即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

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如果一國對資本和金融項目下的對外收支也解除了管制(或限制),則該國貨幣實現了資本和金融項目下的可兌換。貨幣的完全可兌換一國對經常項目下的對外支付與資本和金融項目下的對外收支都解除了限制(或管制),則該國貨幣實現完全自由可兌換。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章程中第八條的二、三、四款中,規定凡是能實現不對經常性支付和資金轉移施加限制、不實行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重匯率、能夠兌付外國持有的在經常性交易中所取得的本國貨幣的國家,該國貨幣就是經常項目的可自由兌換貨幣。也即承擔了IMF協定第八條所規定的義務,成為“第八條款國”。第八條款國IMF第八條款中“經常性支付”的含義

1、所有對外貿易、其它經常性業務(包括勞務)以及正常與短期銀行業務有關的支付。

2、應付貨款利息和各項投資凈收入支付。

3、數額不大的償還貸款本金或攤提直接投資折舊的支付。

4、數額不大的家庭生活費用匯款。

(二)人民幣的可兌換

完全不可兌換——經常項目下有條件可兌換(94)

——經常項目可兌換(1996.12.1)——

資本項目部分可兌換

目前,人民幣何時和怎樣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1)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潛在利益與風險(2)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外部沖擊本章習題一、名詞解釋:1.自由浮動2.管理浮動3.釘住匯率制4.貨幣局制度5.經常項目可兌換二、簡述題:1.比較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的優劣。2.世界各國實行外匯管制的主要手段有哪些?3.簡述外匯管制的經濟影響。4.簡述我國的銀行結售匯制度。5.簡述IMF“第八條款國”的含義。三、論述題:1.試述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變與發展。2.試述1994年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3.試述2005年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內容。§4匯率理論研究對象:匯率的決定因素;影響匯率變動的原因及其變化過程、匯率變動的經濟影響

§4.1國際借貸說§4.2購買力平價說§4.3利率平價說

§4.4資產市場說§4.1國際借貸說/國際收支說

(TheoryofInternationalIndebtedness)一、提出

1861年,英國G.L.Goschen提出二、內容固定借貸外匯匯率←外匯供求←國際借貸←流動借貸

固定借貸(ConsolidatedIndebtedness):未到支付階段的借貸流動借貸(FloatingIndebtedness):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流動借貸相等——外匯供求平衡——匯率不變流動債權﹥…債務——外匯供﹥求——外匯匯率↓流動債務﹥…債權——外匯供<求——外匯匯率↑三、評價貢獻1、將國際借貸劃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兩種類型,并指出了只有需要立即清償的各種到期的國際支付差額才會引起匯率變動,比較符合現實;2、從動態角度分析了匯率變動的原因及其調節機制;3、運用古典理論的價格理論和供求法則解釋匯率變動,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局限性1、忽視了對匯率決定基礎的論證;2、僅注意到實際經濟與匯率間的因果關系,忽視了匯率與貨幣供求、國際資本流動的相互影響;3、對于影響匯率的其他重要因素,該學說沒有提出充分的解釋;4、僅適用于外匯市場比較自由、發達的國家;5、僅適用于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分析。§4.2購買力平價說

(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PPP)一、提出

G.Cassel1916年提出1922年完善,二戰以后得到拓展。二、理論基礎:貨幣中性論和貨幣數量論三、假設條件1、一價定律;2、忽略國貿的運輸成本、信息費用和利息負擔、人為的貿易壁壘影響;3、物價與匯率是單向因果關系,不考慮匯率對物價的影響;4、貨幣中性假定,即經濟中的變化都是純粹貨幣性質的變化,沒有影響到產量、產業結構、生產成本和勞動生產率等實際經濟變量;5、不考慮匯率預期等因素的影響四、形式1、絕對PPP:在某一時點上匯率的決定

e=P/P*=∑WiPi/Wi*Pi*e匯率

P國內價格水平

W商品權數*外國

任何兩國貨幣間的匯率,等于該兩國一般物價指數的比率。

2、相對購買力平價

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與變動,認為匯率的變動由兩國通貨膨脹率差異決定,是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變動率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另一種形式(et-e0)/e0=

a-b

表示通脹率

絕對PPP和相對PPP的聯系和區別

區別:

1、前者反映的是某一時點的匯率,后者反映的是某一段時間內的匯率;

2、前者反映價格的絕對水平,后者反映價格的變動率;

3、前者說明匯率的決定基礎,后者說明匯率之所以變動的原因。聯系:

1、絕對PPP是相對PPP的基礎,如果絕對PPP是正確的,則相對PPP也是正確的;

2、如果相對PPP是正確的,絕對PPP卻不一定是正確的,即e的水平可能不等于Pa/Pb,但e的變化仍然可以與通脹差相等,因為資本流動或政府干預等因素會使這種現象可能發生。購買力平價理論的驗證—巨無霸指數麥當勞巨無霸指數(BigMacIndex)對購買力平價理論進行了持續的檢驗。巨無霸指數(BigMacIndex)1986年9月,由英國《經濟學家》(TheEconomist)雜志首次推出。每年4月份公布當年的更新數據;BigMacIndex最初目的是計算美元自身的低估/高估狀況。1993年以后,用于計算各國貨幣對美元的高估(Over-valuation)/低估(Under-valuation)幅度。將巨無霸漢堡在美國的價格(采用亞特蘭大、芝加哥、紐約、舊金山的平均價格)作為基準根據其他國家用當地貨幣表示的巨無霸漢堡的價格,計算這些貨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再與現行匯率進行對比,確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低估/高估的幅度。

巨無霸指數(BigMacIndex)03年4月漢堡本位非貿易商品和勞務價格比較(美元)巴黎東京紐約波恩香港豪華酒店320.46316.00231.33151.00187.40美式早餐24.9127.0018.0012.008.24每英里計程車費2.313.502.201.210.71酒店內男賓理發17.8036.4021.0012.004.50一流電影6.2311.407.007.252.96五、修正與發展上述兩種形式暗含假設:所有商品都是貿易品,都可供進出口,影響匯率。商品包括貿易物品tradablegoods

非貿易物品nontradablegoods

非貿易物品價格與匯率之間無直接關系e=P×α+(1—α)PN*/PT*

P*α+(1—α)PN/PT

六、評價貢獻觸及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這一本質問題;對中長期匯率變動的主要原因的解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客觀實際,并且具有使用價值和可操作性;為紙幣流通條件下匯率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論證邏輯嚴密,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具有借鑒意義。局限性本末倒置。紙幣的購買力引起匯率的變化只是現象,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之間的對比關系決定匯率的基本水平才是本質;一價定律的假設脫離現實;忽視了影響匯率變動的其他因素。它不能解釋短期實際匯率變動趨勢;用物價指數來表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存在技術困難;忽略了匯率變動對物價變動的影響。實際上,匯率變動與物價變動的影響往往是相互的;關于貨幣中性的假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4.3利率平價說

(InterestRateParity)一、提出萌芽于中世紀,產生于凱恩斯(1923),完善于艾因其格(1931),發展于70年代以后二、假設條件1、國際資本自由流動;2、國際資本市場上無外匯投機行為,即所有的國際投資者和借款者都會通過套期保值交易來抵補可能的風險;3、套利活動沒有交易成本;4、國際金融資產具有充分的可替代性;5、套利資金的供給彈性無窮大。

三、主要內容

ΔΕ=F—E=I—I*EI甲國一年期金融資產的利率I*乙國一年期金融資產的利率E即期匯率F遠期匯率推導標價方法:直標法某美國投資者以1美元投資,期限為1年。在本國投資的收益:1×(1+I)在英國投資的英鎊收益

1×(1+I*)

E在英國投資的美元收益(1+I*)×FE由于這兩種投資方式的成本一樣,因此投資結果必須相等。1+I=

(1+I*)×FE1+I=F1+I*E將該式兩邊各減1,可得:

I-I*=F-E1+I*EI*是一個很小的百分數,當1+i→1時,可取近似值ΔΕ=F—E=I—I*E£1=﹩2£10000﹩2000012%9%£11200﹩21800

£1=﹩1.9464根據公式,F=1.94高利率國家貨幣出現遠期貼水,低利率國家貨幣出現遠期升水進行拋補套利高利率貨幣即期購買↑即期匯率↑遠期售出↑遠期匯率↓主要觀點利率平價說則強調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認為匯率變動由利率差異所決定,即一國貨幣的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的差異近似等于該國利率和外國利率的差異。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遠期匯率升水,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貼水。遠期差價與國內外利率差基本一致從金融市場角度分析匯率與利率所存在的關系

四、評價

貢獻1、糾正了以往匯率決定理論的某些偏差和不足,重點研究遠期匯率比水平的決定;2、在總結外匯市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很好地解釋了外匯市場上匯率和利率的相互作用機制;3、將目光從實務部門轉向貨幣部門,反映了貨幣因素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同時,為各國對匯率的調節和干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各國貨幣當局經常通過調節國內的利率水平來穩定外匯市場上的匯率。缺陷1、沒有考慮交易成本,而實際在外匯交易中,成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2、假定資本流動不存在障礙,事實上,資金在國際間的流動會受到外匯管制和外匯市場不發達等因素的阻礙。3、假定套利資金的供給彈性無限大,所以套利者能不斷進行套利,直到利率平價成立。實際情況是,從事套利的資金不能保證無限度地供應。另外,差別稅、時滯、政治風險等因素也會影響到利率平價說的有效性§4.4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資產市場說

(AssetMarketApproachofExchangeRate)

一、提出20世紀70年代,匯率風險加劇。1975年提出。二、假設資本完全流動;投資者理性預期;高度發達的資產市場。包括本外幣貨幣市場、本外幣債券市場、本外幣股票市場,為簡化分析,以債券作為非貨幣資產的代表形式,且不考慮交易成本。三、模型(一)貨幣模型(MonetaryApproachtoExchangeRate)

假設:本外幣資產完全替代

彈性(柔性)價格貨幣模型(Flexible-priceMonetaryModel)代表人物:J.Frenkel、M.Mussa等。假定:穩定的貨幣需求函數;購買力平價成立e=(M/M*)(k*/k)(Y*/Y)α(I/I*)βe——均衡匯率M——本國貨幣供給

k——本國國民收入中以貨幣形式所持有的比例

Y——本國國民收入I——本國利率

α——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β——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外國……(1)外匯匯率與本國貨幣供給的變化成正比,與外國貨幣的供給成反比。(2)外匯匯率與本國相對于外國的收入成反比。(3)外匯匯率與本國的利率成正比。強調貨幣市場對匯率變動的影響。

缺陷:關于匯率在長期內保持穩定性的結論與現實匯率的易變性不吻合

2.匯率超調模型(overshootingmodel)

/粘性價格貨幣模型(sticky–pricemonetarymodel)

1976

多恩布什(R.Dornbusch)提出。

長短期,資產市場上的價格(利率)——彈性短期內,商品市場上的價格——粘性商品市場的調整速度比資產市場慢。資產市場的迅速調整使匯率做出過頭反應而偏離長期均衡值——匯率超調多恩布什關于匯率動態調整的具體分析:貨幣市場出現失衡(如由于貨幣供應量的擴張)后,由于短期內價格粘住不變,實際貨幣供應量就會增加。要使貨幣市場恢復均衡,人們對實際貨幣余額的需求就必然增加。實際貨幣需求是國民收入和利息率的函數。在國民收入短期內難以增加而保持不變的情形下,利息率就會下降,人們愿意擁有所增加的實際貨幣余額。在各國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和替代性的情況下,利息率下降就會引起資金外流,進行套利活動,由此導致外匯匯率上浮,本幣匯率下浮。

評價貢獻:(1)總結了匯率現實中的超調現象,并在理論上首次予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