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7屆高一下學年期末校際聯考語文試題(總分150分,150分鐘完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在這里我們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它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竈宰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引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寫夏季高大茂盛的樹。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呢?其實也不然。“樹”也常常被古詩人用來描寫枝干枯禿、少葉或無葉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覷省》)”;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卻是“樹”。李白的有些詩也是如此,如“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別》),“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秋下荊門》),“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戰城南》);而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秋思》則更是眾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為何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樹葉”呢?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還有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1.下列關于材料一的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落葉”作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最早是屈原發現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B.“樹”與“葉”的形象一致,古詩又喜用單詞,所以經常會用“樹”或“葉”來代替“樹葉”。C.“木”有“樹”和“木頭”雙重形象,因而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D.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但它嘗嘗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要留心才能察覺到它的存在。2.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材料一通過“洞庭波兮木葉下”與“雨中黃葉樹”的對比,凸顯了“木葉”具有“微黃”“干燥”的特點。B.材料一以“木”暗示著“落葉”和“顏色”為例,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C.材料二通過大量的詩句有力地反駁了材料一的觀點,表明材料一的論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D.兩則材料都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這不僅增強了論述的針對性,還能夠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3.下列詩句不能作為材料二論據的是(
)(3分)A.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B.山木盡亞洪濤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D.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4.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6分)5.請結合材料二分析古人作詩喜用“木葉”而不用“樹葉”的原因。(4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變形記陳巨飛王太貴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醒來后變成了公眾人物。他努力地睜開眼睛,發現自己躺在病床上,一群人笑盈盈地、用他從未享受過的表情看著他。吳老三走了過來,他是王太貴的老板,一個包工頭。平時一向比較張狂,這時,他拿著錦旗走到王太貴身邊,蹲在病床前,把錦旗的另一端放在王太貴虛弱的手上。長槍短炮又咔嚓咔嚓地閃了一通。王太貴感到頭暈目眩,閉上眼睛睡一覺再說。等王太貴再次醒來時,已經是深更半夜了。他終于看清“見義勇為”四個燙金的大字。錦旗壓著幾份報紙,王太貴從報紙的大標題上驟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這嚇了他一跳。他抽出報紙一看,標題寫著:農民工制服綁匪,王太貴大義滅親。王太貴就大概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躺在這里了。故事要從之前說起。王太貴因吃苦耐勞而成為鋼筋工帶班班長。張勇是王太貴大舅的兒子,一直嬌生慣養。為了給表弟蓋房子,大舅還欠王太貴三萬塊錢呢。張勇心里也急,他在村里當個小電工,賺不了什么錢。在王太貴的說情下,張勇很快就成了吳老三手下的水電工。現在是商品經濟時代,是買方市場。張勇接了這個差事后,身邊就圍滿了各種推銷建材的業務員。王太貴對張勇說,不能被別人的好處沖昏了頭腦,工程驗收不掉,自己就要吃大虧了。張勇的活還真沒驗收掉。張勇越想越氣,心想自己出來干了半年活,一開始信了業務員的哄騙,沒通過驗收也就算了,后來整改得很認真,憑什么吳老三不驗收?就是想賴賬!還打我,我看他就是黑心包工頭……張勇氣不過,三杯酒下肚,各種委屈涌上心頭。正當吳老三向客人介紹工程進展情況時,張勇一把揪住吳老三,騰地從背后抽出菜刀將他綁架了。就在警察多項營救方案失敗、大家一籌莫展之際,一個人卻突然從天而降,重重地落在張勇的身上。巨大的慣性撞開了吳老三,直接把張勇撲倒在地上。等大家緩過神,發現張勇在這個人身下一動不動,汩汩地流著鮮血。報道后面,王太貴看到記者的名字,他叫胡文。他決定天亮聯系胡文,說明真實情況,再按事實報道。事實是:王太貴正在高高的腳手架上軋鋼筋,叫張勇不要沖動,放下菜刀,他就朝腳手架的邊緣挪了挪,沒想到一時不慎,從五層樓上摔下,落到張勇的頭上,出于偶然救下了吳老三,壓死了張勇,這才撿了自己一條命。當然不是見義勇為,更不是什么大義滅親。這個報道要是被家人或是大舅看見了,還指不定會發生什么誤會。第二天上午十點多的時候,王太貴醒了。病房里多了一個五十多歲的禿頂男人,他說他叫胡文,報道是他寫的,應上級要求,想再作深入報道……王太貴心想,怎么就送上門來了。王太貴向胡文說明了真實情況。他說,我害死表弟,還成了英雄,家里人怎么看我?胡文說,你說了誰會信?如果說出事實,你大舅一家仍然要找你麻煩,社會上反而會笑話你。一旦知道你是因為看熱鬧摔下去的,這些鮮花、水果就會變成唾沫,直接把你淹死。你把掙來的錢孝敬你大舅一家,我再幫你證明。這樣于你、于我、于大家,都很有好處。他也想了想,胡文說的好像真有些道理。可是這樣“順其自然”,心里又很不安。老婆說自己都回娘家了,大舅和大舅媽吵得受不了……胡文建議王太貴繼續“裝英雄”,一方面可能是“裝”比“不裝”好,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胡文馬上要評定高級記者的職稱。胡文前一段時間一直努力,就是想制造一些響動,給自己加分。胡文從醫院出來,長長地噓了一口氣。他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也被誰綁架了。胡文的稿子發出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引起了新安縣的文明辦主任劉義民的注意。他已經干了十五年正科了,這么多年來,提拔的機會總是與他擦肩而過。王太貴的出現讓劉主任看到了這種運氣。他叫來胡文,問起王太貴的情況。胡文說,如果想上報他為亮點人物,還是要慎重。緊接著,王太貴就作為亮點人物候選人報上去了。今年的評選和以往稍有不同,增加了微信投票的環節。王太貴的傷幸虧無大礙。住院期間,家人來了幾次,聽家人說,大舅媽之前幾乎是每天來哭一次,現在偶爾還會來家里哭一場,但成為一種習慣,都見怪不怪了。有一天,有個醫生對他說,王太貴,我們都在給你投票呢!你現在全省有名了。王太貴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讓胡文聯系劉主任。胡文說,你忘了我們當初約定的事嗎?再說,你不說別人怎么知道呢?王太貴說,不行,我要找劉主任。見到了劉主任,王太貴說明了情況,表示要退出評選。劉主任生氣地說,你為什么現在才說這些?馬上評選結果都要下來了,你在這里搞什么飛機?既然誤會已經形成,就不可挽回了。再說,這已經不是你個人的事了,這是全縣的大事。你騙了人,也就是胡記者和我騙了人,也就是我們全縣騙了人,你難道讓別人喊我們縣是騙子縣嗎?劉主任說。王太貴說,我不想當騙子。劉主任說,那不就成了,你一個人用善意的謊言化解全縣的誠信危機,也是一種見義勇為。你現在不就是擔心對不起你大舅一家?到時候我和胡記者一起去你大舅家說明情況,化解誤會。王太貴小雞啄米似的點點頭,劉主任和胡文相視一笑。王太貴也就順利評上了亮點人物,也因為這一因素,新安縣被評為先進縣。當然王太貴不知道,胡文已經獲得高級記者職稱。劉主任也得到了重用,任政府辦主任。他每天早晨起來都要看一看鏡子,一看就是半天。有一天,他想他得回家看看了。一回到家,大舅和大舅媽就來了,大舅媽突然號啕大哭,緊接著,大舅也泣不成聲……王太貴看見夕陽漸漸地熄滅,掉入山那邊的深淵去了。他摸清了劉主任的生活軌跡。當劉主任迎上去接女兒的時候,王太貴擋住了劉主任和女兒的去路。劉主任說,不是我不幫你,你用腳趾頭想想,木已成舟的事,我說了又有什么用?王太貴拉住劉主任說,不行,你要幫我證明,我們到電視臺去……神經病!劉主任掙脫王太貴,把他推倒在地。王太貴起來后,撲上前去抓住了劉主任的女兒,從背后抽出水果刀,用命令的語氣對驚魂未定的劉主任說,快報警!快叫記者來,我有話要說!不一會兒,警察和媒體都來了,劫持著人質的王太貴被包圍在中間。看到劉主任緊鎖的眉頭,王太貴一陣釋然。(選自2021年第5期《小說林》,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笑盈盈地、用他從未享受過的表情看著他”,既表現了人們對王太貴敬仰的心情也表現了王太貴身份變化后難以適應的心理。B.“劉主任和胡文相視一笑”,這一細節不僅寫出了劉主任和胡文說服王太貴后的開心,而且寫出了他們對王太貴盲目順從的輕蔑。C.“夕陽漸漸地熄滅,掉入山那邊的深淵去了”,既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王太貴所看到的眼前之景,虛寫王太貴絕望又無助的心境。D.本文與卡夫卡的《變形記》題目相同,主人公都發生了不符合現實邏輯的、荒誕的“異變”,都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7.關于本文“人物設置”的解說,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張勇是進城農民工,他“缺少經驗”“貪圖小利”又“性格沖動”,是故事發生的“人物引子”。B.胡文是小說中的關鍵人物,他以一篇主觀臆斷的報道,改變了主人公的命運,推動了情節發展。C.大舅媽是典型的母親形象,喪子讓她痛不欲生,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訴,使得王太貴回歸了自我。D.劉主任是基層官員,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抓住提拔的機會”,他的出現使小說主題得以提升。8.本文作者善用對比,請找出文中的對比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9.小說圍繞“綁架”展開,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綁架”的含義及其作用。(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先軫曰:“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后圖之。”公說,乃拘宛春于衛,且私許復曹、衛。曹、衛告絕于楚。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楚師背酅[注]而合,晉侯患之。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楚師敗績。(節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材料二: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于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于文;繁戰之君,不足于詐。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于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聞之,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眾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節選自《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注】酅(xī):城濮附近之地。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城濮A之功B咎犯C之謀也D君用E其言F而賞G后其身H或者I不可乎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壯,強盛、雄壯,與《燭之武退秦師》“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的“壯”意思不同。B.食言,指不履行諾言、言而無信,與成語“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C.表里山河,指晉國外臨黃河,內靠太行山的地理形勢,后泛指依山臨河,地勢險要。D.雖,連詞,雖然,與《諫太宗十思疏》中“雖董之以嚴刑”中的“雖”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宋被楚圍攻,向晉求救。晉文公想出手相救,先軫認為,讓宋向齊、秦贈禮,由兩國求楚退兵,挑起楚與他們的矛盾,實現開戰目的。B.晉文公聽從先軫的建議,采取迂回之策,先不答應楚的要求,再私下允諾曹衛復國以離間他們和楚的關系,并拘押使者宛春來激怒楚國。C.面對楚軍進逼,晉軍選擇退讓,子犯認為出兵作戰,士氣高低的關鍵在于道義上是否占理,而晉軍的退讓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D.文公采納咎犯建議,擊敗楚,行賞時雍季居首,因雍季認為咎犯建議屬竭澤而漁、焚藪而田,非長久之道,自己所言才有百世之利。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4分)(2)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4分)14.成語有“兵不厭詐”,《孫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詭道也”,它們都強調了戰爭需要什么條件?《呂氏春秋》對此有怎樣的態度?(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懷金陵三首(節選)張耒①其二壁月瓊枝②不復論,秦淮半已掠荒榛。青溪③天水相澄映,便是臨春閣上魂。其三曾作金陵爛漫④游,北歸塵土變衣裘⑤。芰荷聲里孤舟雨,臥入江南第一州。[注]①張耒:北宋大臣、文學家,面對遼、夏的襲擾,他主張積極御敵。②璧月瓊枝:代指南朝陳后主的張貴妃、孔貴嬪的容色,語出《南史·張貴妃傳》。③青溪:史載“及隋軍陷臺城,妃與后主俱入于井,隋軍出之,晉王廣命斬貴妃(張貴妃),榜于青溪中橋”。④爛漫:這里有散漫、放浪之意。⑤語出岑參詩句“容鬢老胡塵,衣裘脆邊風”。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其二”中“掠”生動地寫出了秦淮河被荒野的榛子樹侵占的景象,也呼應了“不復論”。B.“其三”第一句回憶了過去游金陵的“爛漫”,與第二句寫北歸的風塵仆仆截然不同。C.“其三”第三、四句寫乘著扁舟游蕩,聽著雨打荷聲,通過寫景主要表現了詩人的孤獨。D.“其二”詠嘆了亡國之君陳后主與張貴妃的往事,“其三”追述了詩人自己的昔日之游。16.張耒的《懷金陵三首》(節選)與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共同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兩句,運用對比手法,強調采用不同的治國態度,將導致兩種相反的結果。(2)蘇洵在《六國論》中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他總結歷史經驗,對治理國家的人提出了“”的建議。(3)我國龍文化源遠流長,“龍”在古詩文中也是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作文猶如用兵。兵貴精而不貴多,精兵一名能頂百名壞兵。壞兵愈多愈不易調動,愈不易獲得好的戰果。文章中的一字一句,就等于隊伍中的一兵一卒,我們必須隨時檢閱淘汰,揀選精銳。用兵又講究布陣,步、馬、炮、工、緇須有照顧聯絡,全軍人馬須按部就班,各守崗位,本隊側翼、前鋒、后衛必須擺布周密,紀律嚴明。在一篇文章之中,全文就是一個陣勢,_____①____。為了使各段之間,緊密聯絡,相互照顧,組成一篇完美的作品,寫作時另一件需要注意的工作就是布局或安排。很多作品,內容零亂蕪雜,頭重腳輕,前后不相調和,就是由于作者____②_____。一位小說家曾說過,文學是剪裁的藝術。所謂剪裁,當然就是我們所說的“選擇”,選擇必須學習抓重點。我們再以用兵為喻,用兵之道,在于擊破主力,爭取要塞,如此始能穩操勝算。作文章亦與此類似。我們應當集中精力,不浪費精力于無用的意思上。作文章必須先確定一個主旨,一個著重點。我們運思選擇之時,就必須揀選最能表現“主旨”的材料。舉例來說,守財奴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多,但是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寫嚴監生的吝嗇,卻只揀選了嚴監生臨死時手指燈碗內兩根燈芯不肯瞑目的故事。《紅樓夢》中的妙玉,是一個心性雖冷靜,骨子里卻仍不能“忘情”的。曹雪芹卻只選了劉姥姥游大觀園時,當劉姥姥從妙玉的庵里辭出后,妙玉竟連劉姥姥用過的茶碗都扔了。但是寶玉到庵里來的時候,她卻把自己使用的茶杯讓給寶玉使用。這一切都為我們證明,_______③_______。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19.請從竇娥、周樸園這兩個人物中任選一個,仿寫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以印證作者有關文學剪裁的觀點。要求: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60個字。(4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話猶未了,林黛玉已搖搖的走了進來,一見寶玉,便笑道:“哎喲,我來的不巧了!”寶玉等忙起身笑讓坐。寶釵因笑道:“這話怎么說?”黛玉笑道:“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寶釵道:“我更不解這意。”黛玉笑說道:“要來時一群都來,要不來一個也不來。今兒他來了,明兒我再來,如此間錯開了來著,豈不天天有人來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熱鬧了。姐姐如何反不解這意思?”這里薛姨媽已擺了幾樣細巧茶果,留他們吃茶。寶玉笑道:“這個須得就酒才好。”薛姨媽便命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來。寶玉見酒來,搶來欲喝。薛姨媽忙道:“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寫字手打貼兒。”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從此還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寶玉聽這話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來方飲。黛玉磕著瓜子兒,只抿著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來與黛玉送小手爐,黛玉因含笑問他說:“誰叫你送來的?難為他費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鵑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來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懷中,笑道:“也虧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些!”寶玉聽這話,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無回復之詞,只嘻嘻的笑兩陣罷了。20.下列句子中的“了”和“話猶未了”中的“了”,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A.事如春夢了無痕B.了卻君王天下事C.春花秋月何時了D.才了蠶桑又插田21.請分析“搖搖的走”“抿著嘴笑”“嘻嘻的笑”三處細節描寫各自的表達效果。(3分)22.在復雜的交際語境中,代詞的指代義有時會變得豐富,從而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請據此對畫線句子中的“你”和“他”進行簡要分析。(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提示寫作。有人認為,道德底線低的人比道德底線高的人占優勢,你做不出來的,他做得出來,所以道德底線低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如魚得水,左右逢源。但師長告誡我們:為人處世要堅持“高線”,守住“底線”;只有守住“底線”,才是守住了做人的根本。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結合你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圍繞“高線與底線”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7屆高一下學年期末校際聯考語文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1.D2.B3.A4.①提出問題:文章由屈原的詩句引出問題,即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②分析問題:借助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即古詩多用“木葉”的原因。③得出結論:“木葉”與“樹葉”雖一字之差,但在藝術形象的領域卻相差千里。①“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②“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③“木葉”意味深厚,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6.C7.C8.①人物自身的縱向對比:王太貴先前被“英雄”身份綁架、雖不情愿卻不得不假扮英雄的怯懦與掙扎反省后敢于面對真我、面對真相的勇敢形成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敢于突破人性弱點、尋找真善美的肯定;②人物之間的橫向對比:王太貴敢于戰勝懦弱的人性、拒絕“英雄”身份帶來的現實利益的覺醒者形象與胡文和劉主任為利益徹底綁架甚至以此綁架他人的迷失者形象形成對比,深刻地揭露了人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的現象,表達了作者對自我意識覺醒及良知回歸的呼喚。(答對1點給2分,答對2點給4分。)示例:(1)含義:①實(實際)的綁架:張勇將包工頭吳老三綁架;王太貴將劉主任的女兒綁架。虛的綁架:胡文、劉主任為名利而說動王太貴,“綁架”王太貴;胡文、劉主任把王太貴推上“亮點人物”,以“否則全縣成為騙子縣”等“綁架”王太貴。(將“虛的綁架”分成兩類如“話語綁架”“道德綁架”,也可。)②有形的綁架:張勇將包工頭吳老三綁架;王太貴將劉主任的女兒綁架。無形的綁架:胡文、劉主任為名利所綁架;胡文,劉主任對王太貴的“綁架”;王太貴為“英雄”身份綁架。(將“無形的綁架”分成兩類如“話語綁架”“道德綁架”,也可。)③主動的綁架:張勇將包工頭吳老三綁架;王太貴將劉主任的女兒綁架;胡文、劉主任對王太貴的“綁架”。被動的綁架:王太貴被胡文、劉主任綁架,將“英雄”繼續扮演下去。④外在的綁架:張勇將包工頭吳老三綁架;王太貴將劉主任的女兒綁架;胡文、劉主任對王太貴的“綁架”。內在的綁架(自我的綁架):王太貴被塑造成“英雄”,被“英雄”的身份所綁架。作用:①“綁架”是文章的線索,串聯全文的重要情節,使文章結構集中緊湊;②以“綁架”推動情節發展,情節環環相扣:表弟張勇“綁架”吳老三才有了王太貴“大義滅親”的情節,在此基礎上才有了胡文及劉主任為利益所“綁架”利用王太貴“大義滅親”為自己牟利并以此“綁架”王太貴的情節,最后才有了王太貴自我覺醒并“綁架”劉主任女兒的情節:③以“綁架”深化主題:通過“綁架”反應當下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被金錢、名利、道德倫理、社會地位等無形的事物支配而“異化”變形的社會現象,表現作者對人們生存狀態的反省與深思。(含義2分,作用4分,作用每對1點給2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10.BDH11.D12.D13.(1)如果沒有楚國的恩惠我們到不了今天,退卻三舍的距離來躲避他們,就是用來報答他們的方式。(2)遇到危難用詐術,足以擊退敵人;返回以后尊崇賢人,足以報答恩德。14.①都強調了戰爭需要使用詐術、謀略等手段;②《呂氏春秋》認為在戰爭中使用詐術可以取得一時的勝利,但詐偽之道不能長久使用,應把長遠利益和道德準則放在首位。10.句意:城濮之戰的勝利,全靠咎犯的謀略,主公采用他的計策卻將他排在后面,這恐怕不妥吧?“城濮之功”為主語,“咎犯之謀也”為判斷句謂語,構成“……,……也”的判斷句式,中間B處需斷開;“也”為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其后D處需斷開;“君用其言”與“賞后其身”為轉折關系的兩個分句,由“而”連接,強調“用其言”卻“賞后其身的矛盾,語意完整,“或者不可乎”為疑問句,故在“身”后H處斷句。故選BDH。11.A.正確。壯,強盛、雄壯;/壯年。句意:正義之師氣盛,理虧之師氣衰。/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比不上別人。B.正確。句意:若背棄恩惠言而無信地開戰。/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C.正確。句意:我們外有黃河內有太行天險。D.錯誤。雖,連詞,雖然;/連詞,即使。句意:欺詐手段雖然在當下暫時有些作用。/即使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故選D。12.D.“因雍季認為咎犯建議屬竭澤而漁、焚藪而田,非長久之道,自己所言才有百世之利”錯誤,雍季并未直接評價咎犯的建議是“竭澤而漁、焚藪而田”,而是以比喻說明“詐術”的危害;“百世之利”是晉文公對雍季言論的評價,而非雍季自稱,選項混淆了人物觀點。故選D。13.(1)“微”,如果沒有;“及”,到;“辟”,躲避;“所以”,用來……的(方式等)。(2)“臨難”,遇到危難;“詐”,詐術;“卻”,使……退卻;“反”,通“返”,回來。14.①“兵不厭詐”“兵者,詭道也”都強調了戰爭需要運用欺詐之術、謀略等手段來達到取勝的目的。②根據材料二“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眾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可知,《呂氏春秋》的態度是認為靠詐術取得成功,最終也會因詐術而毀掉成果,即便勝利了最終也會失敗,而且如果一個國家充滿各種詐術,是無法安定的,它對在戰爭中單純依靠詐術是持否定態度的,更看重長遠的、利于國家安定的做法。參考譯文:材料一:宋國派遣門尹般到晉軍告急。晉文公說:“宋國來求救,若置之不理就會斷絕邦交;若請求楚國退兵對方必定不答應,我們想開戰,但齊、秦兩國尚未同意參戰,怎么辦?”先軫說:“讓宋國放棄求援轉而去賄賂齊、秦兩國,請他們代為向楚國說情。我們則扣押曹國國君,將曹、衛兩國的土地賞賜給宋國人,楚國看重曹、衛,必定不會答應調解。齊、秦兩國得了賄賂又惱怒楚國頑固,還能不參戰嗎?”文公大喜,立即扣押曹國國君,將曹、衛的土地劃給宋國人。楚將子玉派宛春向晉軍提議:“只要恢復曹衛國君之位,我們立即解除宋國之圍。”先軫說:“若拒絕楚國,就是拋棄宋國,既來救援又拋棄他們,對諸侯怎么說呢?不如私下答應恢復曹衛來離間他們,同時扣押宛春激怒楚國,等開戰后再圖謀這件事。”文公高興了,將宛春拘押在衛國,并暗中允諾恢復曹、衛。曹、衛兩國宣布與楚國斷交。子玉大怒,率軍進逼晉軍。晉軍退兵,軍官們說:“國君避讓臣子,是恥辱,況且楚軍已疲敝,為何要退?”子犯說:“正義之師氣盛,理虧之師氣衰。豈在作戰時間長短?如果沒有楚國的恩惠我們到不了今天,退卻三舍的距離來躲避他們,就是用來報答他們的方式。若背棄恩惠言而無信地開戰,就是激怒仇敵,這樣我們理虧而楚國理直,楚軍士氣飽滿,不能說是疲敝。我們退兵若楚軍撤回,還求什么?如果他們不撤兵,那就是國君已經退讓臣子依舊冒犯的情況了,理虧的就是他們了。”晉軍連退九十里,楚軍眾將想罷兵,子玉不答應。楚軍依托酅地聚集,晉文公對此憂慮。子犯說:“開戰。若獲勝,必能稱霸諸侯;即便不勝,我們外有黃河內有太行天險,必定不會受損失。”最終楚軍大敗。材料二:從前晉文公即將在城濮與楚軍交戰,他召來咎犯詢問道:“楚軍兵力多而我軍兵力少,該如何應對?”咎犯回答:“臣聽說講究禮制的君主,不嫌文飾過多;善戰的君主,不嫌計謀狡詐。您也用詐術對付他們即可。”文公將咎犯的建議轉告雍季,雍季說:“抽干池塘捕魚,豈會沒有收獲?但第二年就無魚可捕。焚燒山林打獵,豈會沒有收獲?但第二年就無獸可獵。欺詐手段雖然在當下暫時有些作用,日后將不會再有作用,絕非長遠之計。”文公采納了咎犯的計策,在城濮大敗楚軍。戰后論功行賞時,雍季的賞賜卻高于咎犯。左右大臣勸諫道:“城濮之戰的勝利,全靠咎犯的謀略,主公采用他的計策卻將他排在后面,這恐怕不妥吧?”文公答道:“雍季的建議,關乎百世之利;咎犯的計謀,只是一時之需。豈有將一時之需置于百世之利之上的道理?”孔子聽聞此事后,評價道:“遇到危難用詐術,足以擊退敵人;返回以后尊崇賢人,足以報答恩德。晉文公雖然未能盡善,但從開始就已具備稱霸的器量。”依靠詐術取得的成功終將崩塌,表面的勝利實為敗亡。當舉國充斥欺詐手段時,國家就難以安定,禍患將不僅來自外部。(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15.C16.①借古諷今:張耒在詩中通過回顧陳后主與張貴妃的往事,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施工現場環境風險管理防控措施
- 市政管網工程質量保障措施
- 航空公司安全部職責及崗位職責
- 大型企業辦公用品集中管理流程
- 2025新課程改革線上教學心得體會
- 農產品直供食堂從業人員培訓計劃
- 消防工程確保無線基站安全生產的技術組織措施
- 學生資助工作監督領導小組職責
- 四年級語文上冊家長輔導計劃
- 幼兒園家長學校科學教育匯報范文
- 2024年廣東省廣州市市中考英語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設備部物資管理崗位試題
- 2024年廣東省英語小升初模擬試卷與參考答案
- 國家開放大學專科《辦公室管理》期末紙質考試第五大題案例分析總題庫2025版
- 2024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招聘歷年【重點基礎提升】模擬試題(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護理專業《健康評估》課程標準
- 信息化教學評價工具的應用研究與實踐
- (正式版)YBT 6173-2024 鋼鐵行業沖擊負荷平抑用飛輪儲能系統技術規范
-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2021-2022學年七下期末數學試題(原卷版)
- 生產員工激勵方案
- 裝飾設計公司利潤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