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科臨床操作技術_第1頁
骨傷科臨床操作技術_第2頁
骨傷科臨床操作技術_第3頁
骨傷科臨床操作技術_第4頁
骨傷科臨床操作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骨傷科診療規范及技術操作規程

一、熱敷(中藥燙熨)療法

【適應證】

1.慢性炎癥,如慢性腰頸痛。

2.痛癥,肌肉疲勞或痙攣。

3.風濕引起的關節冷痛、酸脹、麻木。

(禁忌證]

1.急性炎癥、皮膚炎、血栓性靜脈炎、外周血管疾病。

2.糖尿病人。

3.患有嚴重老人癡呆癥,精神異常等不配合熱敷者。

[器械及藥物】

治療盤、布袋、毛巾、微波爐、凡士林、中藥調配(海桐皮、透

骨草、乳香、沒藥各20g、當歸、川椒、雞血藤、川芳、紅花、威靈

仙、白芷、防風、甘草各15g打粉后泡入50度米酒密封一個星期)

等。

[操作方法及步驟】

1.將適量中藥調配裝入布袋,加入少量藥酒,放入微波爐加熱至

60?70度,用大毛巾保溫,即可使用。

2.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3..取合適體位,暴露熱敷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時屏風遮擋。

4.先于患處涂少量凡士林,將藥袋放到患處或相應穴位用力來回推燙,力量

要均勻,開始時用力要輕,速度可稍快,隨著藥袋溫度的降低,力量可增大,同

時速度減慢。藥袋溫度過低,可更換藥袋,操作過程約15-30分鐘,每日1?2次。

中藥可連續使用1周。

5.藥熨后擦凈局部皮膚,整理用物。

[注意事項】

1.應注意防止燙傷,尤其是小孩、昏迷病人、老年人,及有癱疾、糖尿病、

腎炎等血液循環不好或感覺不靈敏的病人,使用熱敷時,應隨時檢查局部皮膚的

變化,如發紅起泡時,應立即停止。

2.當急腹癥未確診時,如急性闌尾炎,面部、口腔的感染化膿,各種內臟出

血,關節扭傷初期的有水腫時,都禁用熱敷。

3.熱敷療法在應用中首先應注意溫度的掌握,以免燙傷。其次熱敷所用中藥,

一般用量大,藥物毒性大,千萬叮囑病人不得誤服,以免藥物中毒。

4..還應注意熱敷療法雖然使用廣泛,療效卓著,但也有不宜熱敷的疾病,如

皮膚破損、開放性損傷等疾病不適宜采用熱敷療法。

二、中藥熏蒸療法

(適應證】

1.風濕和類風濕疾病.

2.腰肌勞損、腰背軟組織挫傷。

3.肩周炎、頸椎病、落枕等.

4.骨關節炎、肌腱炎、筋膜炎、腱鞘炎、脈管炎等.

5.慢性勞損、骨傷科急癥期.

(禁忌證]

1.孕婦及月經期婦女。

2.嚴重出血者。

3.心臟病高血壓嚴重病危者。

4.結核病。

5.心衰,腎衰病人。

6.動脈瘤、溫熱感覺障礙。

[器械及藥物】

智能型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中藥調配(桃仁、紅花、乳香、沒藥、五

倍子、蘇木、川苜各20g、赤芍15g、甘草15g)、煎藥機等。

[操作方法及步驟】

1.上藥水煎濃縮為50-60毫升。

2.接通電源,打開治療儀儀器背后開關。

3.面板顯示、時間、溫度、開始、停止。時間、溫度已設定好,不要輕易調

節,開始鍵和停止鍵,請用手指關節或手指指甲處點擊。

4.將濃縮中藥液倒入容器內,加入600ml水,不可多加,一定要注意中藥液

的濃度,千萬不可多加水。

5.將治療器探頭放置離患處約10cm,點擊開始鍵,儀器開始工作,30分鐘

自動停止。

6.每次治療結束,打開容器下面的開關,必須將容器里的藥液排盡再用清水

沖洗容器一次,藥液不能重復使用。

(注意事項】

1.施行熏蒸療法,應時時注意防止燙傷,各種用具易牢固穩妥,熱源應當

合理,藥不應接觸皮膚。

2.小兒及智能低下,年老體弱者熏蒸時間不易過長需家屬陪同。

3.熏蒸浴具要注意消毒。

4.治療期間對辛辣,油膩,甘甜等食物攝入應適當控制。

5.治療期間,停用各種洗面奶。

6.做完熏蒸后要喝300-500ml的白開水。

三、骨折手法整復術

【適應證】

1.絕大多數閉合骨折,特別是四肢骨折。

2.部分開放骨折,如傷口較小或傷口經清創關閉估計手法整復效

果良好者。

3.沒有手法復位禁忌證者。

【禁忌證】

1.年老體弱,對骨折功能恢復要求不高者。

2.病?;驈秃蟼?,應以搶救生命為首要目的,暫不宜復位。

3.較嚴重的開放骨折(包括傷口污染嚴重者)。

4.估計手法整復難以成功,或成功后難以維持固定者,如股骨干

骨折嚴重縮短移位,某些斜形的不穩定骨折。

[解剖關系】

不同部位骨折有不同解剖特點,四肢各部都有彼此拮抗的肌肉及

肌群,關節部位骨折更應考慮其關節解剖因素。

【器械及藥物】

骨折周定器具(如夾板、石青、繃帶、壓墊等)、外用藥、復位

床。

[操作方法及步驟】

基本復位方法如下,有條件可在麻醉下進行。

1.拔伸:主要用于矯正患肢的重疊移位。一般是由術者和助手分

別握住患肢的遠端、近端,對抗用力牽引。

2.旋轉:主要用于矯正骨折的旋轉移位。一般是由術者手握骨折

遠端在拔伸下,圍繞肢體縱軸向內或向外旋轉以恢復肢體的正常生

理軸線。

3.折頂:主要用于單靠牽引不易完全矯正的重疊移位。要點是先

做加大骨折成角拔伸,至兩斷端同側骨皮質相遇時,驟然將成角矯

直,使斷端對正。本法要慎用,操作要仔細,以免骨鋒損傷重要的

軟組織。

4.回旋:主要用于有背向移位(即兩骨折面因旋轉移位而反疊)

的斜形骨折。一般是術者一手固定近端,另一手握住遠端,按移位

途徑的相反方向回旋復位。

5.分骨:主要用于尺、撓骨,掌、腸骨骨折時,骨折端因成角移

位及側方移位而相互靠攏時,方法是術者用兩手拇指及食、中、無

名指,分別擠捏骨折處背側及掌側骨間隙,使靠攏的骨折端分開。

6.屈伸:用于骨折脫位的整復。方法是術者一手固定關節的近端,

另一手握住遠端沿關節的冠軸擺動肢體以復位。

7.橫擠:主要用于重疊、成角及旋轉移位矯正后還有側方移位者。

方法是在持續手力牽引下,術者兩手拇指壓住突出的遠端,其余四

指捏住近側骨折端,向上用力使“陷者復起,突者復平或術者借助

掌、指分別按壓遠端和近端,橫向用力夾擠以矯正之。

8.縱壓:主要用于檢查橫形骨折的復位效果。方法是術者兩手固

定骨折部,讓助手在維持牽引下稍稍向左、右、上、下搖擺遠端,

術者雙手可感覺到骨折的對位情況,然后沿縱軸擠壓,若骨折處不

發生縮短移位則說明骨折對位良好。

[注意事項】

1.復位前應充分了解病情(特別是x線片),研究確立最佳整復方

法,預計和考慮整復過程及整復后可能遇到的困難、問題和相應處

理措施。

[禁忌證】局部感染、藥物過敏。

[器械及藥物】

75%酒精,2%碘酒,棉簽;5mL注射器,7號針頭;利多卡

因3-5mL,5%強的松龍5mL。抗過敏性休克藥物如腎上腺素。

【操作方法及步驟】

以網球時(肱骨外踝炎)為例。

1.定位:肱骨外踝壓痛點。

2.配制比例:利多卡因:強的松龍為3:1,搖均強的松龍,碘酒酒

精消毒藥瓶蓋,注意脫碘完全,先抽取強的松龍液1mL;抽取1%利

多卡因3mL。

3.局部皮膚消毒。

4.搖均注射器內混懸液,將注射器針頭于定位點迅速刺人皮下直

至骨膜下,有針頭碰觸骨質感為止。

5.回抽注射器,是否有血液抽出,如有回血應退針頭至皮下調整

角度或深度穿刺,直至無血液回抽出。

6.緩慢推注藥物,觀察并詢間患者有無異常反應或不適。

7.藥物注射完畢,迅速退出針頭,用酒精棉簽壓迫針孔并消毒。

8.按壓痛點,檢查是否存在壓痛,如疼痛消失表明注射定位準確,

作用明顯;如仍有疼痛表明注射定位不夠準確,可采用局部指壓按

摩幫助藥物擴散。

9.操作完畢后留觀15-30min,無異常反應,操作完成。

(注意事項】

1.操作過程嚴格無菌操作。

2.配制利多卡因、強的松龍混懸液的比例不得低于利多卡因:強

的松龍為2:1o

3.消毒過程中,脫碘要完全,避免殘留碘通過針頭帶人組織內,

引起碘刺激反應。

4.二盡量避免將含強的松龍局封藥物注射人肌鍵或韌帶組織內,

強的松龍藥物可導致膠原脆性增加或急性壞死,易出現肌胞或韌帶

斷裂。

5.禁止將藥物注射人血管內,否則會導致低血壓或休克反應。

6.注射過程中必須密切觀察患者有無異常反應,注射后常規留觀

巧一30面n;異常反應有:急性藥物過敏性休克、體位性低血壓、

暈針。如有異常應及時搶救,對癥處理。

7.有部分患者可能因局部注射強的松龍刺激加重局部炎癥反應,

導致疼痛加劇,注射后應告知患者,24h后大部分可緩解。

8.局部封閉一周一次,一般2—3次,無論有效或無效不得反復連

續使用超過3次。

六、小夾板固定術

【適應證】

1.四肢閉合性骨折。

2.四肢開放性骨衣,創面小或經處理后創面己愈合者。

3.陳舊性四肢骨次適合于手法復位者。

【禁忌證】

1.四肢開放性骨衣,創面較大或合并有神經血管損傷者。

2.局部有急性感染者。

【器械及藥物】

制作好的夾板、大繃帶、扎帶:

大繃帶折疊成條,固定墊,醫用棉花,消腫止痛類中藥油紗或蜂

蜜繃帶。

[操作方法及步驟】

骨折復位后。

1.固定前敷藥:使用含外治藥油紗或繃帶均勻纏縛四肢骨折腫脹

處。

2.放置固定墊,選用三墊固定或兩墊固定以及分骨墊,形成杠桿

力或分擠力,防止骨折再次移位。

3.放置保護軟墊:遇有腋窩、胭窩等血管神經豐富之處應加用棉

墊保護。

4一.夾板縛扎固定:放置夾板于肢體四周,用扎帶依次中間、遠端、

近端,扎帶纏繞兩圈后,活結扎在前側或外側板上。扎帶松緊度以

縛扎后能在夾板面上下移動1cm為宜。

[注意事項】

1.抬高患肢,以利肢體腫脹消退,可用軟枕墊高。

2.密切觀察肢端的血液循環,在固定后1—4天內注意肢端動脈

搏動以及肢端的溫度、顏色、感覺、腫脹程度、手指或足趾主動活

動等。防止缺血性磯痙攣發生。

3.夾板內固定墊處、夾板兩端或骨骼隆突部位出現固定的疼痛點

時,應及時拆開夾板進行檢查,防止壓迫性潰瘍發生。

4.注意經常調整夾板松緊度。

5.定期作X線透視或拍片檢查,了解骨折是否再發生移位,特別

在2周內要勤于檢查。如有移位,可及時復位。

6.及時指導患者進行練功活動。

7.根據骨折臨床愈合的具體情況,決定解除夾板固定。

七、石膏繃帶技術

【適應證】

1

①.損傷方面。

②骨折的固定。

④關節脫位復位后的固定。

周圍神經、血管、肌健斷裂或損傷,手術修復后的固定。

關節扭傷后的固定。

2

.畸形方面。

①畸形的預防和治療。

②畸形矯正后的固定。

③成形手術后的固定。

【禁忌證】

1.全身情況差,心、肺、腎功能不全者。

2.患者傷口有厭氧性感染的可能。

3.孕婦忌做腹部石青固定。

4.年齡過小者。

5.進行性腹水。

【器械及藥物】

石膏繃帶、繃帶、棉墊、襯墊套、綿紙,40℃溫水、刀、標記筆、

膠單、特殊體位需石膏床。

[操作方法及步驟】

操作前準備:

1.清潔肢體:固定部位肢體用肥皂水及清水清洗干凈。

2.襯墊放置:用綿紙或村墊紗套均勻、松緊適度纏套或縛于需固

定肢體。

3.防壓軟墊:用醫用棉制作,纏縛于肢體骨突處,如:雙腕踩、

簇骨、跟骨后及跟腱、尾舐、骸骨前后崎、肘后、肩峰、股骨大轉

子等,防止發生壓瘡。

4.體位:關節位置需維持于功能位,特殊治療性體位如:先天艦

脫位固定雙骸蛙形體位、上肢外展體位等。

5.石膏條:按固定部位長度,在玻璃板上將石膏繃帶反復折疊所

需層數,并根據特殊部位,相應剪裁,使其便于塑形。用于石膏托,

石膏夾制作。

6.石膏浸水:將石膏繃帶或已折疊成卷狀的石膏條按需要的順序

依次浸人水中,直至浸透,無氣泡。用雙手輕擠石膏兩端,擠出水

分并避免擠出石膏繃帶中的石膏材料。

手術的具體操作步驟:

1.石膏托操作

前臂石膏托,用寬10cm石膏繃帶10層左右;下肢石膏托,月寬

巧cm石膏繃帶12層左右;寬度以能包圍肢體周徑的2乃左右為

宜。將浸透石膏帶鋪在膠單上,搓揉使石膏水分分布均勻后,展開

成條狀,抹平,放置相同大小綿紙,置于肢體背側或后側,用繃帶

包纏2—3層,固定肢體。

2.石膏夾操作

按石膏托法制作石膏帶,將兩條石膏條分別貼里于被固定肢體的

伸側和屈側,用手抹縛,使石膏帶貼于肢體,先用濕繃帶包纏2層

固定,再用干繃帶繼續包縛。用于骨折早期己腫脹或可能發生腫脹

的肢體,防止管型石膏固定導致肢體缺血。

3.石膏管型操作

石膏管型常用于四肢的固定,為增加關節或受力部位的強度營與

石膏條結合使用。將石膏條縛布于固定肢體前位或側位,或受力需

加固部位,然后使用浸透的石膏繃帶沿肢體由近至遠的方向環繞纏

縛肢體,纏繞的石膏繃帶每圈可重轉1/2或1/3,纏繞過程中,用力

均勻,邊纏繞邊扶抹石膏繃帶,使石膏繃帶間貼附無間隙或氣泡,

石膏泥分布均勻;在肢體粗細過渡處出現石膏繃帶雙邊松緊不均時,

可將松弛側邊折疊并抹平,均勻反復纏繞上肢10層左右,下肢12層

左右,需加固處可反復增加數層。

4.石膏塑形

石膏托、夾或管型纏縛完成后,石膏尚未凝固時,為使石膏貼

縛肢體或維持肢體關節功能位以及維持良好的骨折后骨干軸線與對

位,對石青進行塑形,用術者掌部抹壓石膏塑性部位,直至石膏凝

固。

5.修整

石篇未完全凝固時,對關節屈曲部位,管型兩端進行修整,剪除

過多皺褶折疊石膏,邊緣銳利邊角;用濕水繃帶拂抹表面石膏,使

之光滑,無氣孔,清理干凈表面殘留石膏顆粒;對管型石膏固定部

位有個的創面需要換藥處,可以用手術尖刀開窗,便于換藥。

6.標記

在固定石膏表面用標記筆標明實施固定日期。

7.清潔

用濕紗抹去固定周圍石膏材料,防止石膏顆粒進入固定管型內,

刺激肢體皮膚。

【注意事項】

1.要維持石膏固定的位置直至石膏完全凝固。

2.應抬高固定肢體,預防患肢腫脹,石膏干后即開始未固定美節

的功能鍛煉。

3.密切觀察固定肢端血液循環情況、感覺和運動情況,如有肢體

劇痛、麻木、肢端血供障礙等不適情況,應立即拆除石膏,緊急處

理肢體血液循環的障礙情況。

4.肢體腫脹消退后,石膏固定松動,應及時調整,管型石膏應拆

除更換。

5.注意固定部位肢體保暖,防止肢體受冷影響肢體血液循環情況。

八、軟組織損傷常用手法

【適應證】

1.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退行性關節炎、腰椎小關節紊亂、腰肌勞

損、坐骨神經痛;

2.頸椎病、落枕、頭痛,肩周炎;

3.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肱骨外上鏢炎、腱鞘炎、腱鞘囊腫、腕管綜合征;

4.各種扭挫傷;

【禁忌證】

1.診斷未明確的脊柱損傷、骨膜炎,急性軟組織損傷的腫脹期。

2.惡性腫瘤的部位,一般不應使用手法,以防止腫瘤細胞的擴散與轉移,使

病情加重;

3.骨折部位不能貿然使用手法,以免引起骨折部位的錯位,造成神經、血管

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或創傷性骨膜炎,尤其是閉合性骨折者。但是對骨折愈合后

期,推拿手法又是一種有效的康復手段,可減少骨折后遺癥的發生;對于骨質疏

松,撕脫性骨折,韌帶撕裂,骨結核,腫瘤等手法應禁用或慎用。

4.正在出血或內出血的部位,不宜用手法治療。即使四肢關節扭傷,局部腫

脹疼痛,皮下淤血,也應先作制動、冷敷、止血,待內出血停止后,方可用手法,

以免加重局部出血;

5.皮膚病患處(如濕疹、癬、皰疹、膿腫等),一般也不用手法;

6.皮膚破損、水火燙傷,患處暫不用手法治療;

7.結核病菌引起的病癥,如腰椎結核、髏關節結核等;

[常用手法操作步驟及主治】

1.腰部直摩法

(1).患者俯臥,醫者立其側,以兩手十指或全掌著力,沿脊柱正中督脈及

兩側膀胱經(脊柱旁開1.5寸和3寸)從上至下摩動,以局部皮膚微紅、微汗為度。

手法后有溫熱及腰部輕松感。

主治:多用于腰背部各種損傷的治療準備手法。

(2).腰部揉法:患者俯臥,醫者立其側,以掌根反復揉脊柱正中及兩側(沿

督脈膀胱經)五條線從上向下揉動。

主治:脊柱強直,腰背疼痛,四肢關節屈伸障礙,兼治頭痛、眼睛脹疼。

腰部推法:患者俯臥,沿膀胱經以掌根,全掌反復推動。

主治:腰背部扭傷及肌肉痙攣所引起的疼痛,脊柱強直,渾身酸疼。

2.啄膀胱經法:

患者俯臥位,醫者以手五指尖并攏,如梅花針狀,沿膀胱經走行從上至下依次叩

啄。也可用啄法叩擊環跳、承山,委中等穴位。也稱點穴療法。

主治:腰背部冷痛、軀體麻木、類風濕脊柱炎、身體各關節屈伸不利。

3.叩擊法:

醫者以全掌、掌背、空拳叩擊俯臥位的患者背部。以全掌叩擊治療范圍較廣,掌

背拍打多用于背部,空拳、實拳多用于腰舐肌肉豐厚處。

主治:廣泛性腰背疼,多用于手法治療結束前。促進血液流通,也常用于陳舊性

和疲勞性腰背部損傷。

4.拿脊法與夾脊彈撥法:

病人俯臥,軀體伸直,腰背肌肉放松。醫者立其側,雙手拇指與四指拿脊柱旁開

0.5寸的兩側肌肉或以雙手拇指在患者棘突旁開0.5寸處(大約華佗夾脊穴的部

位)從上至下彈撥,使患者有酸脹感覺為宜。

主治:

腰背肌肉損傷、腰背冷痛,腰舐疼、腰椎側彎、胸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關節

紊亂,以及頸項疼、肋間疼和許多內科疾病如胃疼、消化不良、腸胃功能紊亂、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等。

5.腰背點揉法:

患者俯臥位,使之腰背部肌肉放松。醫者用雙手拇指依次點按脊柱兩側舐棘肌外

胸腰椎橫突至腰舐。其余四指自然放松附著于腰背兩側。點按時以產生酸脹感受

為度,對于疼點重復點按約2分鐘,也常稱為鎮疼手法。

主治:腰背扭傷、解除局部肌肉痙攣、肋間N痛。

6.腰部肘按法

病人俯臥、腰肌放松。醫者以肘關節鷹嘴突,在腰部痛點及穴位按壓,如環跳穴

等處。用肘點按時常匕產生強烈的酸麻脹感。

主治:用于患者腰部扭傷劇烈疼痛、梨狀肌損傷、椎間備用突出伴有下肢癥狀者。

腰背肌勞損。

7.搖晃腰雅法

患者俯臥,肌肉充分放松。醫者雙手置于患者腰部或舐部,反復推搖、壓晃,使

腰舐部左右擺動,幅度由小到大,約10余次后患者即可感到有輕松感。

主治:腰椎間盤突出拉,腰5箴1棘間韌帶損傷,腰舐疼。

8.按腰搬腿法:

患者俯臥,軀體伸直,肌肉放松。醫者立在側方,一手按壓腰部痛點,一手托抱

患者膝關節或拿小腿遠端。將下肢徐徐向后牽引,然后再搬膝關節使下肢后伸到

一定角度時,兩手交錯用力,常可聽到“咯'’的小關節響聲。醫者可沿脊柱依次按

壓搬動。

主治:腰舐部扭挫傷、椎間盤突出癥、腰能部勞?員。

九、皮膚牽引術

【適應證】

1.兒童下肢骨折。

2.部分成年人的肩部、骸部骨折。

3.防止關節攣縮,如化膿性關節炎、關節結核所致的關節屈曲攣

縮。

4.關節制動、減壓,如麒關節脫位、炎癥。

[禁忌證]

1.W皮膚損傷或開放性骨折者。

2.骨折移位重疊嚴重需大重量牽引者。

3.膠布過敏者.

【器械及藥物】

寬膠布、中央有孔的擴張板、繩索、繃帶、剪刀、牽引架、重錘

等。

[操作方法及步驟】

以兒童股骨干骨折為例。

1.患肢剃除毛發并用肥皂水、清水洗凈,拭干。

2.裁剪適當長(患肢兩倍)、寬(3—5cm)的膠布,中部貼一

擴張板,孔中穿過牽引繩,膠布兩端中央剪開一定長度。

3.膠布上方?般與骨折平面平齊或稍高,擴張板與足底相距5cm,

骨突部墊以小紗布C

4.以繃帶兩卷自踝上纏繞患肢,直至膠布頂端遠側ICmo

5.患肢置于托馬斯架上,通過滑車的重錘牽引,一般為體重的1/8

-1/12,牽引時間為4周。

【注意事項】

1.注意血液循壞情況:特別對于兒童雙下肢懸吊牽引,應注意雙

足血液循環情況。

2.下肢牽引患者要注意防止腓總神經受壓而出現麻痹、足下垂。

3.每2—3日測量肢休長度并兩側對比,借以調整重量,經常檢查

調整繃帶松緊度。

4.注意保持有效的牽引裝置,如滑輪是否滑動,牽引重量是否失

效。

5.注意保持正確的牽引力線,若有偏歪,及時糾正。

6.牽引3天后床邊照片復查,以后每周照片復查一次。

十、骨牽引術

【適應證】

1.成人不穩定性骨折。

2.年齡大于5歲的兒童不穩定性骨折。

3.頸椎、骨盆骨折脫位。

(禁忌證]

1.復合傷,生命體征不穩定者。

2.嚴重心臟功能不全者。

[解剖關系】

1.膜骨下面為肯賓股關節,組成膝關節一部分,股骨踝上約10cm處

為股動脈,股骨懿后為國動脈及神經。

2,尺骨鷹嘴內側肱骨內裸后外側尺神經溝為尺神經的通道。

3.膝關節腔后有神經及國動脈通過。

4.脛結節為嵌韌帶止點,兒童時為未骨化骨能,故兒童牽引時應

注意勿傷及骨能,應避開骨能部位穿牽引針。

5.顱骨內板下為腦組織,顱骨板厚度為1cm,故行顱骨牽引時鉆

頭應注意深度,最好用顱骨牽引特制鉆頭。

[器械及藥物】無菌牽引包(血管鉗、鎰子、無菌巾、斯氏針、

手搖鉆或鋼鐸、克氏針、紗布)、無菌手套、2%碘配、75%酒精、

膠布、牽引弓、托馬斯架及附件,滑輪、重錘、繩索等。

【操作方法及步驟】

1.股骨踝上或股骨結節骨牽引

膝關節屈曲400置于牽引架上,消毒周圍的皮膚,鋪無菌巾。股

骨裸上穿針處,自鎮骨上緣引一橫線,再由排骨小頭前緣向上述橫

引一垂線,此兩線之交點即是;脛骨結節穿針處,在脛骨結節頂之

下兩橫指處。在該處兩側作局部麻醉,麻醉劑直達骨膜。自外側水

平位穿人骨圓針或細鋼針直達骨骼,然后用手搖鉆鉆人,使其穿出

對側骨皮質,再穿出皮外,并使兩側皮外的兩段鋼針長度相等,加

上牽引弓即可進行牽引。一般股骨裸上牽引用骨圓針,脛骨結節牽

引用細鋼針。適用于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致患肢縮短者。一般約用

體重1/7—1/8的重量作牽引力。

2.跟骨骨牽引

在小腿下方墊一沙袋使足跟抬高,消毒足跟周圍皮膚,鋪無菌

巾,褚助手執患肢前足部,維持躁關節于中立位,在內踩與足跟頂

連線之中點作為穿針點。局部麻醉后,用手搖鉆將骨圓針自內側旋

轉穿人,直達骨骼。骨圓針貫穿跟骨至對側皮外,套上牽引弓即可。

穿針時應注意穿針方向,脛胖骨骨干骨折時,針與躁關節面略傾斜

15",即針的內側進人處低,外側出口處高,有利于恢復腿骨的正

常生理弧度。骨圓針比細鋼針固定穩妥。適用于脛排骨骨折。牽引

重量為3—5kgo

3.尺骨鷹嘴骨牽引

患者仰臥,屈肘90”,前臂中立位。在尺骨鷹嘴尖端下2cm、

尺骨嶺旁開一橫指處。在無菌操作和局部麻醉下,將細鋼針自內向

外刺人,直達骨骼,注意保護尺神經,切勿損傷,然后徐徐旋轉手

搖鉆垂直鉆人,使細鋼針貫穿該處骨骼并穿出對側皮外,裝上牽引

即可。兒童患者作尺骨鷹嘴牽引則更為簡便,可用大號巾鉗(先將

巾鉗頭端的傾角敲平)代替細鋼針和牽引盡,按測定點自尺骨嶺兩

側鉗人骨皮質內即可。適用于膿骨骨折。牽引重量為2—5KG.

4.顱骨牽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