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新課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在抗疫一線,“中醫藥”被頻頻提及,備受追捧。中醫藥利用其自身特色和優勢,已經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證明了自己,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疫情面前,中西醫結合成為治療新冠肺炎的好辦法。中醫藥、西醫藥是如何在中國發展的?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我們從古人那里學到了哪些有效防疫的方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開啟今天的課程。
第六單元
醫療與公共衛生選必·二第14課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課標要求】1.知道古代歷史上疫病的流行與影響;2.了解中醫藥的主要成就與西醫在中國傳播、發展過程。時空坐標壹歷史上的疫病中醫藥的成就貳西醫在中國的傳播叁本課目錄CONTENTS一、歷史上的疫病“疫者,民皆病也。”——許慎《說文解字》
“瘟之至也,非江海鱗甲之類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蟲獸毛羽而不存。”——《上經·尚時》“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明吳又可《溫疫論》(1)含義:疫病是指由細菌、病毒等強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體而引起的急性傳染性。(2)原因:①古代由于生產力不發達,醫療衛生條件惡劣和技術水平差;②加上政府腐敗,社會動蕩,戰亂饑荒;氣候導致的災害;③人口的聚集流動以及文明的擴張等導致疫病時常發生。(3)特點: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時間長、危害大。1.疫病的含義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因為感染者在發病時全身都會布滿紅疹,然后結痂,最后會在臉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稱麻子,故而得名天花。天花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繁殖能力,病人去世以后,病毒依然能存活數月之久。只要是人,就都有可能感染天花,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內就會死亡。患過天花如存活者可獲終生免疫。18世紀,歐洲人1.5億人死于天花。1872年天花在美國流行,僅費城一個城市就有近2600人死于天花。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前1150-前1145)一、歷史上的疫病一、歷史上的疫病2.疫病的種類及危害
(1)天花①古埃及時期,天花席卷尼羅河沿岸。②18世紀時,歐洲天花肆虐,多位君主死于天花。中國清代康熙皇帝也得過天花,
被天花傳染的普通百姓不計其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彼得二世路易十五康熙皇帝
(2)鼠疫①6世紀時,地中海沿岸爆發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一半。
②14世紀時,歐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現眾多黑斑,故被稱為“黑死病”。
黑死病流行了3個世紀,歐洲人口死亡過半,導致勞動力短缺,生產停滯,歐洲許
多地區發生嚴重饑荒。意大利作家薄伽丘描述了14世紀中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瘟疫的大流行:
宏偉的宮室,華麗的大廈,高大的宅第,從前達官貴婦出入如云,現在卻十室九空,連一個最低微的仆從都找不到了!有多少顯赫的姓氏、巨大的家產、富裕的產業遺下來沒有人繼承!有多少英俊的男子、美麗的姑娘、活潑的小伙子,在早晨還同親友們一起吃點心,十分高興,到了夜里,已到另一個世界去陪他們的祖先吃飯了。——[意]薄伽丘著,方平等譯《十日談》一、歷史上的疫病2.疫病的種類及危害
③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前期,雅典突然爆發嚴重的鼠疫,死亡軍民人數在一半以上,雅典政治的走向明顯轉變。④中國明朝末年鼠疫橫行,大批患者死亡。伯利克里亞歷山大一、歷史上的疫病2.疫病的種類及危害(2)鼠疫
(3)黃熱病17世紀爆發于墨西哥的黃熱病,在美洲、非洲與歐洲國家流行,肆虐兩個世紀。19世紀繪制的黃熱病病情演進圖
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引起的,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患者會出現高熱、黃疸等癥狀,因而此傳染病被稱為“黃熱病”。
黃熱病傳染性強、死亡率高,主要出現在非洲、美洲等地區。17世紀爆發于墨西哥的黃熱病,在美洲、非洲與歐洲國家流行,肆虐兩個世紀。直到20世紀中期,伴隨著黃熱病疫苗的研制成功,人們逐漸擺脫了黃熱病的侵襲。一、歷史上的疫病(4)斑疹傷寒: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鼠蚤傳播,患者會出現皮疹、發熱、淋巴結腫大等主要表現,造成數百萬人死亡。(5)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別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屬于丙類傳染病。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發病率高,歷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發性流行,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曾經造成全世界約5億人感染。導致2500萬-1億人死亡。而當時的世界總人口不過17億人左右。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因為各國都已經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一、歷史上的疫病材料1“伯羅奔尼撒戰爭是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一場戰爭。公元前404年,雅典突如其來的瘟疫至少使1/3到2/3的雅典人死亡,包括雅典著名的將軍伯里克利,最終斯巴達獲得勝利。雅典民主政治也就此衰落。”——《全球通史》材料2“城市中的無技能勞動者也因死亡而變得短缺,因此他們索要比瘟疫前高得多的工資。有些人來自其他城鎮,但許多來自周邊農村,任由田地莊稼荒蕪。這是遍布歐洲,從都柏林到諾夫哥羅德的城鄉移民潮的一部分。當然這傷害了地主,他們的田地和莊稼無人打理。”
——約瑟夫·伯恩《黑死病》材料3“這場瘟疫極大地沖擊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使教會失去了精神上的權威,失去了人們的支持。許多人的信仰發生了動搖和變化,人們把目光從對天國的期許中轉向了對現世的關注……一些具有推動意義的新思想得以醞釀和傳播,促使中世紀向近現代社會發展。”
——李荷《災難中的轉變:黑死病對歐洲文化的影響》
思考:以鼠疫(黑死病)為例看疫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政治:影響政治格局,導致王朝更替。經濟:生產停滯,勞動力緊缺。思想:沖擊了舊的思想秩序,促進了新思想的萌芽(文藝復興)。思考:以鼠疫(黑死病)為例看疫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材料4“人口學家對染病的廣大地區的全面估計,歐洲人口8000萬中死亡2400—2500萬,即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幸存的普通民眾也在絕望中轉向了狂飲暴食和恣意縱欲。毀壞勞動成果,謀財害命、欺騙、通奸、盜竊,已成通常之事。”
——張緒山《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材料5“經歷黑死病的洗禮,醫療體系同樣受到很大的沖擊,開始走向一個全新的方向……醫院的藥物發生了變化,公共衛生和健康開始發展,這些公共機構報告流行病的情況,負責實施隔離,出現了專門對付瘟疫的醫生。”
——趙立行《1348年黑死病與理性意識的覺醒》社會層面:人口大量死亡,社會秩序混亂。醫學:客觀上促進了醫學與公共衛生的進步。
古人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鑒?①古代擁有一定的公共衛生觀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離患者以及掩埋尸體等措施,在今天還有借鑒意義。②依賴中醫藥探索治療疾病的方法,對治療天花、瘧疾、傷寒等疾病形成一定的經驗。③建立專門機構,隔離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現代科學。合作探究①古羅馬把修建飲水道、下水道當作重要工程。②中國古代地方官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③在大災之后,及時掩埋尸體,發放藥物。①東晉葛洪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②中國古人發明了人痘接種法。在明代中期已經廣泛使用,后來傳到歐洲。①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②隋唐時期,寺廟病坊也收治病人。③古羅馬時期,醫院收治疫病患者。①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②19世紀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的巴氏滅菌法。③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1.重視公共衛生2.探索疫病防治方法3.建立救治機構4.近代醫學進步3.防治疫病的措施1.臨床診斷(1)戰國:扁鵲已經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診斷。(2)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秦、秦漢時期大量的醫家經驗,以陰陽五行學說解釋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闡明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
望:觀察病人的發育情況、面色、舌苔、表情;
聞:聽病人說話聲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體臭等氣味;
問:詢問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癥狀,以前所患過的病;
切:用手診脈或按腹部有沒有痞塊。扁鵲《黃帝內經》書影二、中醫藥的成就(一)古代中醫藥成就(3)東漢:華佗精通外科手術,創制了麻醉藥“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戲”;張仲景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著稱《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張仲景1.臨床診斷二、中醫藥的成就(一)古代中醫藥成就(4)唐朝:醫學家孫思邈總結前代經驗,著成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稱為“藥王”。1.臨床診斷二、中醫藥的成就(一)古代中醫藥成就在中醫治療中發揮很大作用。它建立在經絡學說基礎上,治療效果顯著,簡便經濟,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也被世界許多其他國家接受。明代仿宋針灸銅人針灸療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2.針灸二、中醫藥的成就(一)古代中醫藥成就
(1)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2)明朝李時珍總結千百年來中藥學的經驗,著成《本草綱目》。這部著作集中藥學知識之大成,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唐本草》《本草綱目》插圖3.中藥典籍二、中醫藥的成就(一)古代中醫藥成就【學思之窗】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辯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王世貞《本草綱目》原序《本草綱目》內容
思考:根據材料,談談對《本草綱目》體例特點的認識。①全書框架一目了然;②體例完備,大綱、條目、解釋、辨誤、圖像、功用全面;③重視前代醫學家的研究成果;④作者深入臨床實踐,辨析真偽,禆補缺漏。二、中醫藥的成就(二)現代中醫藥事業思考:根據教材歸納,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事業“煥發新生機”的表現。(1)指導方針:(2)建立機構:(3)研究領域:(4)突出成就:中西醫結合:新老中西醫團結協作總結臨床經驗。全國廣泛設立中醫院與中醫院校。整理中醫典籍,挖掘秘方驗方,開發中成藥制劑。屠呦呦研究團隊從青蒿中分離出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外運動員使用中醫拔火罐進行治療受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關于青蒿抗瘧疾記載的啟發,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1971年,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藥里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她通過大量實驗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二、中醫藥的成就時期人物中醫藥學著作與成就戰國扁鵲“望聞問切”——中醫基礎四診法戰國-西漢—《黃帝內經》:總結秦漢經驗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東漢晚期華佗麻沸散;五禽戲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中醫臨床學基礎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唐孫思邈《千金方》:臨床百科全書;被后人尊稱為“藥王”—《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北宋—針灸銅人:醫學教學模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東方藥學巨典”吳又可《溫疫論》:提出新的傳染病原“癘氣”致病的學說新中國屠呦呦青蒿素:有效抵抗瘧疾;諾貝爾獎探究:據表格內容,歸納中醫藥發展歷程的特征。①重視臨床經驗;②形成大量中醫藥典籍;③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④形成獨具特色的醫學遺產:針灸、食療等;⑤中西結合、發展曲折。三、西醫在中國的傳播1.背景:近代以來,西醫以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在解剖學、診斷學、藥學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近代科技推動醫學發展17世紀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著成《心血運動論》,揭示了血液循環的規律。17-18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通過手工磨制的顯微鏡,對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進行了細致觀察。19世紀人們將生理與臨床結合起來,探索各種藥物的功能和作用,創立了實驗藥理學。倫勃朗的油畫《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2.歷程:(1)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2)近代以來:西式醫院建立西醫院校建立引入西方公共衛生措施①西醫憑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驗等手段,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傳染病、隔離傳染源、治療感染者、普及公共衛生知識,對人們的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②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了相當數量的西醫人才①這些醫院分科完備,技術先進。②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以及其他近代西醫成就陸續被引入中國三、西醫在中國的傳播【思考】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西醫在近代中國迅速傳播的背景與影響?材料:19世紀中葉以后,西醫在中國日益廣泛而深入地傳播開來。許多傳教士在華行醫、建立醫院、開辦醫學校、翻譯醫學書籍和出版醫學刊物。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開始官派留學生,1872—1875年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其中有5人從事醫學工作。明治維新后日本西醫發展很快,不少中國留學生在日本間接吸收了西醫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員和洋務人士(如榮祿、李鴻章等)體驗到了西醫的功效,就帶頭或動員富商捐資教會醫院,各地受醫人數大為增加。20世紀初,中醫人士開始自發地學習西醫,西醫影響逐漸超過了中醫。——摘編自郭劍波《論近代“西醫東漸”的途徑與反響》(1)背景:①列強入侵打開中國國門;②西方文明的傳入;③洋務運動的興起;④受到日本的影響。(2)影響:①推動了中國近代醫學事業的發展;②促進國人思想解放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③動搖了中醫的地位。三、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知識拓展】中西醫之爭材料1:真正意義上的中西醫之爭,正是由這些受科學主義思潮影響的西醫學精英發起。無論是學理層面的探討,還是政治角度的爭斗,話語權爭奪的背后,是中醫自我認同與力求得到西醫和其他人即他者認同的統一。在中西醫之爭上,西醫界稱中醫為舊醫,稱自己是新醫,將中西醫之爭視為是“新舊之爭”、先進與落后之爭,試圖通過這樣的話語定位分清自己和中醫的地位;中醫界稱自己為國醫,稱西醫為西醫,將中西醫之爭視為“中西之爭”,試圖與民族國家建構聯系,占有一定的政治話語力量。為了應對“科學主義”的威脅,爭取民意和更多政治上的優勢,中醫藥界把中醫存廢問題上升到三民主義的政治層面:一曰民族主義;二曰民權主義;三曰民生主義;政治角度的話語權為中醫贏得了一定的局面,挽救了自身滅亡的命運。——姜連堃等:《從話語權的爭奪透視近代中西醫之爭》,載《西部中醫藥》2011年第7期【思考1】分析近代中西醫之爭的實質是什么?首先是中醫和西醫的生存之爭。在這背后,還包含著科學主義的學理之爭。此外,中西醫之爭還是近代新舊之爭、先進與落后之爭。而在政治層面,更是上升到了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大主義,關系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存亡
材料2:1929年及其以后的中醫廢除之爭,并沒有在根本上改變中國醫學界的二元格局。中醫界雖然屢屢遭到打壓,但還是頑強地生存下去西醫雖然把持國家衛生行政且擁有中醫無法比擬的學術地位,但也無法讓中醫全軍覆沒。這次斗爭對中醫藥界來說既是一次非同尋常的經歷,又為其自身的生存發展迎來了契機。其留下的影響是永恒的,可從兩個方面來總結:其一,抗爭與發展是近代中醫藥界兩大主線,抗爭中建立了團結,改變了原來中醫界的內部關系和職業精神;其二,廢止中醫之爭促發了中醫界的緊迫感,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中醫界不得不謀求自身的革新與改良,自覺進行科學化的嘗試,逐漸走上科學化的道路,或許可以說,廢止風波最終為中醫藥界帶來了一場真正意義的勝利。——郝先中:《近代中醫廢存之爭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思考2】新中國成立后,中西醫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中西醫結合方針,團結協作,不斷提高養生保健和治療水平。【知識拓展】中西醫之爭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生理解剖,取樣分析,這是西醫的方法。辨證施治,陰陽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這是中醫的方法。西醫將人體視為一個可以分解為許多部件的機器,每個部件都可以拆開、修理、更換。中醫將人體視為一個彼此聯系、互相影響的整體,表里一體,虛實相通。西醫最得西方古典科學重具體、講實證的精神,中醫最得中國傳統文化重整體、講聯系的神韻”
——《近代文化視野下中醫與西醫的比較研究》結合材料和所學,談談對中西醫藥的不同(特點)?中醫:
①整體觀,辨證施治;②以草藥為主,藥食同源,注重養生;③優勢在于治療慢性病、疑難雜癥及功能性疾病。西醫:
①局部定位;②以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③優勢在于治療急性病和器質性疾病。(1)思維方式:中醫偏重于“養”,西醫偏重于“治”。(2)整體觀念:中醫把人體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西醫缺乏整體觀念。(3)醫學模式:中醫疾病的分類以內臟功能和重大病因為主,西醫按照生理系統和器官來分科。(4)診斷方式:中醫通過四診法進行診斷,西醫的診斷主要是靠儀器。(5)適應疾病類型:中醫適應慢性病,西醫善治外傷、傳染病等。(6)藥物來源:中醫主要是天然藥物,西醫大多為化學合成藥。【思考】中西醫之間的差異三、西醫在中國的傳播
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習近平在2019年對中醫藥工作作出指示
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中藥至今仍在世界醫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擴大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我國中醫藥文化的當代價值當代價值:①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②中醫中藥至今仍在世界醫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擴大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歷史上的疫病西醫在中國
的傳播疫病的含義:指由細菌、病毒等強烈致病性微生物
感染人體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疫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語文教師線上教學中學生差異化教學問題及改進措施
- 三年級數學新教材教學組織計劃
- 小學二年級看圖寫話周計劃范文
- 快消品行業精益管理推廣計劃
- 包裝設計關鍵技術問題的識別與控制措施
- 交通運輸班組管理培訓心得體會
- 2025銀行網絡安全教育培訓計劃
- 自我評價我的自畫像范文
- 應急物資供貨計劃
- 利用技術支持產品設計學習小組計劃
- 2023-2024學年雜多縣小學六年級第二學期小升初語文試卷含答案
- 數字貨幣穩定幣研究
- 泰文租房合同
- 基于任務引領的小學語文閱讀思維層級發展與實踐研究-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為例
- eps泡沫生產工藝技術
- 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提升措施
- 開封網約車考試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操作系統教程(第3版)電子素材
- 復方電解質醋酸鈉葡萄糖注射液-藥品臨床應用解讀
- 水產養殖行業營銷策略方案
- 廠房分布式光伏系統施工進度計劃橫道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