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六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前模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河南省南陽市六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前模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河南省南陽市六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前模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河南省南陽市六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前模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河南省南陽市六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前模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春期六校期末7月質量檢測高二年級語文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3.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部編版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內容。一、閱讀(70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與動物的關系時,強調和諧、仁愛。如何實現此種理想?路徑就是“盡物之性”,即萬物向榮,各盡其性。董仲舒在總結儒家的仁愛思想時所說的“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實質上不過是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處理人與物之關系的態度的延伸表達而已。不過,在先秦儒家看來,對動物的愛與對人的愛還是有區別的。這種有區別的愛源于儒家的差等之愛理念,這種差等之愛循著“親親-仁民-愛物”的路徑遞減。對人的愛尚且為差等之愛,對動物的愛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動物方面,先秦儒家是如何做到與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相一致的呢?他們的做法:制天命而用之,殺伐以時。荀子認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而動物“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動物可以為人所用。不過他并不主張對動物隨便利用和過度利用,而是主張遵循自然規律而用。即“殺伐以時”。他說:“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鱧孕別之時,鬧苦、毒藥不入澤,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從實踐層面講,這種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時代。(摘編自王云嶺儒家視野中人與動物的關系與啟示》)材料二:從天道的角度而言,人與萬物都處于氣化過程的某個環節,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依賴,統一于一個生命共同體之中。可以說,人與萬物在本然的、自在的和物理的意義上處于失生狀態。如果人類承擔起對天地的道義責任,將會使人與自然實現一種自為意義上的更加繁榮的共生狀態,其理想就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從物的個體性和特殊性出發,雖然人與萬物共為一體,但二者存在對立的關系和利益上的沖突。《周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萬物都在氣的運行過程中獲得自己的規定性和同一性,在氣化過程中,每個個體要實現自已生命的本性,就不得不利用他者所提供的各類條件,故萬物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和敵對的對待關系。儒家認為自然向人類呈現出兩個面,一是“天行有常”的一面,“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天的運行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人和自然都要服從同樣的規律,這是人類可以感知、學習和效法的。二是天的“神化”的一面,自然萬物相互作用方式、機制具有神妙性和不可測度性。“神”是對變化的狀態與性質的描述,同時也可視作自然界變化的動力,那是陰陽之氣自身所具有的一種能動性力量。這種力量條貫暢達,流行于自然萬物之中,形成一切生物及其生命過程。在今天看來,自然界中生態系統的演化和生態危機的發生仍然是以一種我們還沒有充分理解的機制在進行。對自然的占有和控制一定會帶來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報復,就此而言,孔子所言的“畏天命”仍然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順應自然就應尊重事物固有的性質和發展規律,不我害萬物的生命,讓萬物按照自己的本性發展,使其各得其所、各遂其性。順應自然就要順應自然變化發展的時序和節律,春夏秋冬和日月、晝夜、末著的推移、動植物的生長繁殖都是通過“時”來體現的。儒家理解的“時”就是自然的律令、氣化的順序和場景,并非純物理意義上的抽象時間,而是有具體規定性的體現天道的時序和時節。《周易從哲理方面說明了人要做到“時中”并“與時借行”,而禮記·月令》具體規定了當政者每月應該做的事情。荀子提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需要不失其時,砍伐、摘撈等活動也要遵守時節,這是對大自然規律的一種順應,也是基于此而對萬物的合理保護。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類不得不取用萬物以作為自己的生活資料,但萬物的一體性要求人們對萬物的取用必須是合理的、有限度的。在取用萬物的情景、次序、程度和心態上,應當體現出由人與萬物的對立統一關系所帶來的理性考量和價值關懷。儒家主張仁愛萬物,又主張愛有差等。王陽明在傳習錄》說:“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供祭祀、宴賓客,心又思得。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思得。”與此同時,人在利用自然時應保持一種泛愛萬物的共同體意識,有此意識,人的自我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存在,而是一個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大我。宇宙之內的事就是人自己分內的事情,“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見草木之推折而必有憫恤之心”“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這種仁愛之心能促成人類肩負起應有的道德責任,做到愛萬物與有節制地取用萬物的統一。(摘編自周廣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意蘊》)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先秦儒家在考量人與動物的關系時,強調和諧、仁愛,但認為對人和動物的愛存在差等之愛。B.“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說人與萬物存在對立的關系和利益上的沖突。C.“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人和自然都要服從同樣的規律,“畏天命”在當今仍有現實意義。D.荀子主張遵循自然規律而用、春耕等不失其時,殺伐以時,這一做法在禹王時代就已開始。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荀子認為人的地位高于動物,因此動物可以為人所用,甚至為人所食,這與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的觀點是完全對立的。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多處引用儒家經典言論,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豐富了文章的內涵,體現了儒家對待自然的思想和觀點。C.雖然人與萬物之間存在著競爭和敵對的對待關系,但人類需要承擔起對天地的道義責任。努力使人與自然實現共生狀態。D.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存在,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都應懷著仁愛之心有節制地對待萬物,取用萬物。3.請閱讀下面四句名言,回答問題。(3分)①“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③“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王陽明④“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王陽明第句符合材料二第三段的觀點,理由是:4.請簡要說明材料二的行文脈絡。(4分)5.儒家的“仁愛”思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是如何體現的?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6分)(二)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院落三生劉廈村里的空房子越來越多。院子還在,屋子還在,只是人走遠了。屋里的舊床、舊柜、墻上的舊照片還在,院中的老荒、老樹、隨手扔在一旁的笤帚還在,但只有四季的風撫摸著這里的白天與黑夜,只有時光沒有忘記告訴它樹葉該綠了該黃了。在村里隨便走走,就能看到很多常年帶鎖的門。我在不長的過道里就看到五個。還有四五個雖然沒帶鎖,但也是空蕩蕩的,院中只住著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或許老人更像這個空院落的一部分,被一起遺忘了。很多老人都成了一個院子最后的留守者,用最后的歲月給予一個院子最后的陪伴。老人什么時候走,院子也就什么時候荒了。一塊塊地方荒蕪了,就像一個個牙齒掉落了。我的村子,真的老了嗎?我看見門前那一處被遺忘的院落,我活得雖然不夠長,但已經見證了它的三生。那個院落的第一生,在我十一二歲之前,準確地說,我的童年看見了它第一生的結尾。那時候,胡同里的人家還沒有翻蓋新房,胡同還是彎彎曲面的。我家門前正好有一個彎,彎的那邊就是那家人的墻頭,墻頭只有一人高,為了減輕墻頭上半部分的重量而壘成鏤空的,所以什么都擋不住。那家人的說話聲會跑出來,拾掘雜物的碰撞聲會跑出來,飯菜的味道會跑出來。多少個夏天的上午,我和幾個孩子在門前玩兒,就看見那高出墻頭好多的石榴花特別的紅。那時的我也因為石榴花的美麗而覺得那個院落里的人一定特別幸福。后來,女婿的單位分了房子,老頭去世了,老太太就跟著閏女進城了。從此,留在院中的只有那棵石榴樹了。不知又過了多久,在一場大雨中,一聲轟鳴,那個院落的墻頭倒了。院中的石榴樹、水缸、低矮的藍磚房子都暴露在了胡同里,仿佛成了胡同的一部分,不再是誰的家,從那時候起,那個院落也進入了它的第二生。沒有墻頭的院子,被草占領了。窗前、水缸旁、倒塌的墻頭上,草茂盛著,有的還會開出幾朵小花。主人把它忘了,人們仿佛把它的主人忘了。只要別動把它占為已有的念頭,它就是一片荒原。這個過道的人們把拆房留下的德條、椽子放在這里。不用的水缸在院里礙眼,也搬到這里······但也有不知趣的,將西瓜皮、爛菜葉、雞骨頭、洗衣服水、淚水倒進這里。這讓我感嘆,這一片廢園竟有如此大的包容,那么多的垃圾、污物聚集,它依然年年青草茂盛,而且因為有食物,這里也成了野貓野狗的出入之地、蚊蟲的樂園。冷落、蔑視和侮辱,反而讓它生機勃勃。這里在變成荒原之后,竟長出了一棵槐樹。它是砍掉的那棵樹死而復生,還是誰將樹枝插在這里,沒有人知道它準確的來歷。但它在廢墟上,跟隨著季節,準時發芽、開花,并在秋天,在路過的人的忽視中,落下所有的葉子,沒幾年,它就長得可以給路過的人乘涼了。它的第二生跟第一生相比,已經面目全非了。唯一的證物只有那棵石榴樹和那三間低矮的藍磚北屋。石榴樹還會在初夏開花,花還是那么熱烈,還會在中秋掛滿裂開的石榴,除了偶爾有一兩個忍不住誘惑的孩子和大人走進廢園摘兩三個,大多數都成了家雀、野雀的美味。而北屋就安靜多了。沒有鎖的木門,抽絲的窗欞,反堿的墻,一遍遍被雨水沖刷著,被風雕刻著。沉默中經受著屬于它的白天與黑夜。沒有人進進出出,它就變得越來越神秘了。二十多年里,這個院落沒有說過一句話。多少個春天的早晨,它在濕潤中返青;多少個夏天的午后,它聆聽著乘涼人的閑聊;多少個秋天的傍晚,它迎接著枚獲的農車;多少個冬天的夜晚,它被白雪覆蓋;多少個普通的日子中,它等待著放學的孩子打鬧著回家;多少個春節,它看著各家各戶在歡聲笑語中掛起紅燈籠。直到一天早晨,我被三輪車的轟鳴聲吵醒。父親說對門回來了,正收拾呢。那棵石榴樹又在五月開花了,火紅的小花看到久別的主人回來,仿佛在風中歡呼雀躍。沒幾天這里就干凈了,重新恢復了尊嚴,又過了幾天,順著胡同邊便站起來了高高的墻頭,大門燥氣派,黑鐵門嚴肅,那棵樹被關在了里面。面對全新的封閉,我看見,那個院落進入了它的第三生。這第三生卻是更加荒涼。再沒有扔東西的人進入這里,再沒有小動物出入這里,這個院落再也參與不到別人的生活中,再也不能跟著別人的故事悲喜,再也見不到那些熟悉的人,下面的時間需要它自己度過,獨自面對春去秋來。或許唯一的造訪者只是飛鳥和流云了。那棵石榴樹,在歡喜了一場后,面對孤獨的因圓,是否低頭垂淚呢。我聽見,大提琴低沉的旋律在秋風中回蕩。一年后并沒有看到對門任何動靜,人們有些不理解這家人如此折騰的意圖了。好像只是主人在土地越來越值錢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幸運,急于向人們昭告這個地盤是他的財產。我看不見院里的孤獨,卻看見巨大的孤獨在院外翻滾。人們心中刮起的那一陣陣小風,終于匯集成了浩蕩的秋風,掃蕩著整個村莊。無論多么熱鬧,如果沒有人將夢放在這里,這里再熱鬧也是秋天的喧囂。生活在此處和在異鄉游走的人們,他們都將夢放在了遠處。他們的夢什么時候能回來呢?我看見,這被遺忘的院落,就像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她站在秋風中,默默地眺望著,眺望著。(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頭描寫村里的空房子的現狀,引出了對院落三生的敘述,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村莊老去的擔憂。B.作者童年時覺得院落里的人很幸福,是因為看到高出墻頭的石榴花特別紅,文章以此突顯孩子的無知。C.院落的第二生中,槐樹的出現以及它的生長情況象征著生命的頑強不屈,也給院落帶來了一些生機。D.文章結尾用“白發蒼蒼的老母親”來寫被遺忘的院落,形象地寫出了院落的寂落和作者對它的同情。7.關于文中描寫院落第二生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院落被草占領,成為荒原,人們都將各種垃圾扔在這里,暗示了人們和院落主人關系很惡劣。B.槐樹的來歷沒有人準確知道,它在廢墟上生長著,與石榴樹和北屋一起見證著院落的變化。C.院落的第二生因為有野貓野狗的出入、蚊蟲的聚集以及茂盛的青草,所以并不完全顯得寂寞。D.該部分不僅是作者的感受表達,也通過對院落環境的描繪,能引發讀者對生命與變遷的思考。8.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院落三生”各自的特點。(4分)9.文章中說“我看不見院里的孤獨,卻看見巨大的孤獨在院外翻滾”,請結合文本內容,分析這句話的內涵。(6分)(三)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石鐘乳。餌之最良者也。楚、越之山多產焉,于連于韶者,獨名于世。連之人告盡焉者五載矣,以貢,則買諸他部。今刺史崔公至,逾月,穴人來以乳復告。邦人悅是祥也,雜然謠曰:“哦之熙熙,崔公之來。公化所徹,土石蒙烈。以為不信,起視乳穴。”穴人笑之曰:“是惡知所謂樣耶?向吾以刺史之貪戾嗜利,徒吾役而不吾貨也,吾是以病而給(給,欺也)焉。今吾刺史令明而志潔,先賴(賴,利也)而后力,欺誣屏息,信順休洽,吾以是誠告焉。且夫乳穴必在深山窮林,冰雪之所儲,豺虎之所廬。由而入者,觸昏霧,打龍蛇。來火以知其物,摩繩以志其返。其勤若是,出又不得吾直,吾用是安得不以盡告?今而乃誠,吾告故也。何祥之為!”吾聞之曰:“謠者之樣也,乃其所謂怪者也;笑者之非樣也,乃其所謂真祥者也。君子之祥也,以政不以怪誠手物而信乎道人樂用命熙熙然以效其力。斯其為政也,而獨非祥也歟!”(選自柳宗元(連山郡復乳穴記》,有刪改)材料二:視駝所種樹,或移桃,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有問之,對曰:“囊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舉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思,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活,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鴕曰:“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拼,勒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饗嬰以勞吏者,且不得眼,又何以善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息。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水。”傳其事以為官戒也。(選自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有刪改)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以政A不以怪B誠平物C而信乎道D人樂用E命F熙熙然G以H效其力。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逾,超過,與《送東陽馬生序中“不敢稍逾約”的“逾”意思相同。B.實,名詞作狀語,與屈原列傳中“其后楚日以削”的“日”用法相同。C.焉,語氣詞,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復駕言兮焉求”的“焉”意思不同。D.害,妨礙,與成語“趨利避害”“害群之馬”中的“害”意思都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石鐘乳是很好的滋補品,楚地、越地多有出產,連州和韶州所產尤其出名,但因產地偏僻而難以采集。B.州里的人認為已經絕跡近五年的石鐘乳突然重現于世是一種吉祥的征兆,認為這與崔公的到來密切相關。C.采石者向世人故意隱瞞石鐘乳實情,是因為他們不想再為錢采石,哪怕獲得極高的報酬,也不愿前往。D.郭橐駝栽樹苗時非常細心,栽好后卻將其置于一旁,不過分干擾,以此順應樹木天性,使其自由生長。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束火以知其物,摩繩以志其返。(4分)(2)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4分)14.兩則材料都充分體現了柳宗元因事明理的“針對性”文風,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3分)(四)閱讀NV(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白發白居易白發生來三十年,而今須鬢盡皤然。歌吟終目如狂叟,衰疾多時似瘦仙。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光”朝念蕊珠篇。其余便被春收拾,不作閑游即醉眠。[注]①八戒,指佛教中的八種戒律,此處借指持齋誦經。②三光,指日、月、星三光,此處代指道教的經典。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于時間流逝的無奈,也表達了他對于生命流逝的感慨。B.“瘦仙”描繪了詩人年老體衰、疾病纏身的形象,也蘊含了超脫世俗、淡泊名利之氣。C.頸聯兩句運用互文手法,寫詩人早晚都潛心于佛道修行,尋求心靈的寄托。D.“其余便被春收拾”運用比喻手法,寫其他的時光都被春天打理得并井有條。16.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的哪些日常活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態度?(6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兩句寫明月光輝四射,銀河與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2)杜甫《客至中,“.”兩句描寫居住地清麗疏淡的景色,詩人與山水鷗鳥為伍,表現出詩人與世相隔的心境。(3)王老師在語文課上講解“側面烘托”表現手法,他從唐宋詩詞中舉出運用側面烘托手法來表現音樂的句子:“.-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陶淵明的詩歌和散文都具有“質而實綺,灌而實院”的特點,風格平淡自然,但造句用語卻包含著許多深微精妙之處。陶淵明善于從視覺角度出發,事物的動態和色彩進行生動傳神的敘寫,這早已得到眾多論者的決定。他從聽覺角度出發,對聲音的刻畫和表現,也同樣值得關注。總體看來,陶淵明詩文中所敘寫的聲音,大致體現出慷慨思涼及歡愉和諧兩種情感基調。如果說前者是亂世志士的失意悲歌,①。它們分別代表了陶淵明內心世界的兩個方面,猶如一首宏大交響樂的高低樂部,共同編織出陶淵明的心靈之歌。悲鳴與歡聲,天籟與人籟,有聲與無聲,所有的這些聲音在陶淵明筆下都指向一個更高遠的范疇,②。陶淵明曾記載了他外祖父孟嘉的一則選事:“又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這其實也代表了他自己的思想。琴瑟類的弦樂器與笛蕭類的管樂器相比,制作所需的原材料種類更多,制作工藝也更為復雜,這樣也就少了自然的真趣而多了人工的機巧。而歌唱所依拖的是人自身的喉舌唇齒,反求于己,不假外物,因此比管樂器等又勝一躊。這種觀念和《莊子》中抱寬大人“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的說法是一致的,實質仍是對自然本真的看重和堅守。陶淵明說自己“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慶幸自己歸耕田園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棲息于聲音世界當中,(),欣然走過四時,坦然面對生死。他的聲音觀和③,是他人生旨趣與生命哲學的真實顯現,也從某個側面體現出他對中古文學發展的重要貢獻。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請進行修改。(4分)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20.文中第三段有多個錯別字,請指出其中兩個并修改。(2分)21.文中第四段畫雙橫線句子中的引用有何表達效果?請簡要說明。(5分)22.下列填入文中括號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B.“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C.“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面知還”D.“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蘇軾在《石鐘山記》中斷言:“事不日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卻有“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的記載。巴金在《鳥的天堂》中也說“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春期六校7月質量檢測高二年級語文試題參考答案1.B(“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說人與萬物并行不悖,二者共存,統一于一個生命共同體之中)2.A(“觀點是完全對立的”說法錯誤,荀子和王陽明都認為動物可以為人所用,但強調合理性和節制,不是完全對立的)3.②;理由:第②句和材料二第三段的觀點都是要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第一空1分,第二空2分,意思對即可)4.①首先,指出人與自然的共生與對待關系:討論了人與自然的共生狀態及其對立關系,強調二者的相互依存與競爭。②接著,提出要尊重和敬畏自然:闡述了儒家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指出自然的規律性和神妙性。③然后,提出要順應和保護自然:強調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提出按時節進行生產活動是對自然的順應和保護。④最后,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討論了在合理利用自然時應體現的理性和價值關懷,主張在利用中保持對萬物的仁愛。(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5.①“盡物之性”,即萬物向榮,各盡其性。不戕害萬物的生命,讓萬物按照自己的本性發展,使其各得其所、各遂其性。②順天命而用之,殺伐以時,不隨便利用和過度利用動物,主張遵循自然規律而用。③主張人在利用自然時應保持一種泛愛萬物的共同體意識,宇宙之內的事就是人自己分內的事情。(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給分)6.B(“文章以此突顯孩子的無知”分析錯誤,應該是體現了孩子的純真)7.A(只有部分“不知趣”的人將各種垃圾扔在這里;“暗示了人們和院落主人關系很惡劣”過度解讀)8.①第一生:完整與熱鬧,具有生活美感。②第二生:荒蕪與自然,包容與神秘。③第三生:封閉與孤獨,寂靜與荒涼。(每點1分,答對三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9.①“我看不見院里的孤獨”,是因為院落被高墻封閉,作者無法看到院內的具體情況,從表面上看,院內似乎與外界隔絕,沒有了外界的干擾和喧囂。②“巨大的孤獨在院外翻滾”形象地表現了這種孤獨感的強烈和廣泛,不僅僅是院落或個人的孤獨,而是整個鄉村乃至社會變遷帶來的孤獨感在蔓延。(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給分)10.BDF[(原文標點)以政不以怪,誠乎物而信乎道,人樂用命,熙熙然以效其力。]11.B(“早實以蕃”的“實”,名詞作動詞,結果實;“其后楚日以削”的“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二者用法不同)12.C[C項曲解文意,由“向吾以刺史之貪戾嗜利,徒吾役而不吾貨也,吾是以病而紿(紿,欺也)焉”可知,采石者隱瞞真相的原因在于刺史貪婪暴戾、貪戀錢財,只讓他們勞作而不給報酬]13.(1)他們點著火把來辨認物品,系著繩子來標記返回的路線。(得分點:“知”“縻”“志”各1分,句意1分)(2)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所以他們都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別的能耐呢!(得分點:“其實”“我若”“何能為”各1分,句意1分)14.①材料一針對地方官剝削采石者的事件,借采石者之口指出實行仁德政治的意義。②材料二針對為官者擾民疲民的現象,借種樹者之口強調養民護民的方法。(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給分)【參考譯文】材料一:石鐘乳,是滋補品中最好的一種。楚地、越地的山中多有出產,但在連州和韶州出產的,特別有名于世。連州的人已經報告說石鐘乳采盡達五年了,為了進貢,只能從其他州縣購買。現在刺史崔公到來,僅僅過了一個月,采石的人就來報告說石鐘乳又出現了。州里的人都以這吉祥之事為樂,紛紛傳唱著歌謠說:“百姓們興高采烈,是因為崔公的到來。崔公的教化所到之處,土石都受到了感化變得剛烈。如果你們不相信,起來去看看那石鐘乳的洞穴吧。”采石的人笑著對他們說:“你們哪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吉祥呢?以前我們因為刺史貪婪暴戾、貪戀錢財,只讓我們勞作而不給我們報酬,所以我們才因為生病而欺騙他們說石鐘乳已經采盡了。現在我們的刺史清廉明智,先給予利益然后再讓我們出力,欺騙和謊言都平息了,誠信和順從之風盛行,所以我們才真心地告訴他實情。況且那石鐘乳的洞穴必定在深山老林之中,是冰雪積聚之地,也是豺狼虎豹的巢穴。進去的人,要穿過昏暗的霧氣,與龍蛇相遇。他們點著火把來辨認物品,系著繩子來標記返回的路線。他們如此辛勞,出來后又得不到應得的報酬,我們怎能不將實情全部告訴他們呢?現在他們確實誠信了,(一本作“現在讓人確實感到誠信了”)所以我們才報告了實情。這哪里是吉祥之事啊!”我聽了這件事后說:“傳唱歌謠的人所說的吉祥,其實是他們所認為的怪異之事;而采石人所說的不吉祥,才是他們所說的真正的吉祥。君子的吉祥,在于政治清明不在于怪異之事,對事物真誠并且遵循道義,人們樂于聽從命令,興高采烈地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治理政事,難道這不是吉祥嗎!”材料二:觀察郭橐駝種的樹,有的是移植來的,也沒有活不成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結果實早而且多。其他種樹的人即使暗中觀察、羨慕效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不是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的人,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罷了。但凡種樹的方法,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搗土要結實。已經這樣做了,就不要再動它,不要再惦記它,離開后就不再去照看它。栽種時要像對待孩子一樣細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所以我只不過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辦法;只不過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實結得早又多的辦法。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樹根拳曲又換了生土,他培土的時候,不是過緊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夠和這種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