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浙江省浙南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返校聯考語文卷一、現代文閱讀(3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文明的起源不是“眾星拱月”,而是“滿天星斗”。在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華文明源頭。把巴蜀文明看作與中原文明平行發展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異和特色。中國經歷過一個輝煌的青銅時代,三星堆和殷墟兩個考古遺址分別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銅時代的輝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經歷的卻不一樣。殷墟青銅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銅“物”器,即用青銅器制作的各種物品,最為常見的有鼎、尊等,紋飾大多是動物,鮮有單獨的人形紋樣。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則擁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縱目面具,金杖上和獸形器上刻著的小人,青銅神壇上所鑄的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13個人像等等。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銅器大部分發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為陪葬的明器,象征著財富和政治權力。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銘文中多次出現“父、王、家”等字樣,內容清晰地表達了王權在家族內的傳承。這說明,此時權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種“家天下”的形式。巴蜀文明的青銅器則多用于大型祭祀。從祭祀坑的規模、大小和發掘出來的青銅器數量來看,祭祀儀典具有相當宏大的規模,必定是國家級的重要儀典。因此,三星堆的青銅器基本是公共器物,是國家禮器,不是專為某個家族和個人訂制的。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首先在于兩種文明所代表的權力模式存在差異。考古學家李伯謙把“古國”分為“崇尚神權”和“崇尚王權”兩類。近幾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結構復雜、層次多樣的青銅神壇,專家認為它的奇特造型生動地詮釋了正在進行的一次神巫儀式。而中原文明里幾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銅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銅兵器“鉞”的象形字,是“內行刀鋸,外用甲兵”的國王形象演化而來的。《左傳》有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如果把“祀”與“戎”分開來論,在宣揚和鞏固國家權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而中原文明更看重戰爭。青銅時代是一個記錄英雄的時代。中原文明的首領都有過領導本氏族戰勝自然災害的功績,大禹治水,商湯試圖投火祛災,后稷教人種植菽、黍、粟等農作物。但人們初次見到三星堆“人”形青銅器時幾乎都震驚于它的“大”,體量“大”,高度“大”。這種“大”帶給人們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就是崇高感、神秘感和震撼力,這是神靈能夠帶給人的崇高感和威嚴感。以青銅縱目面具為例,它雖然有可能是氏族英雄蠶叢演化而來的,但體量大大超越了人面的實際尺寸,具備宗教意義上神的力量。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來源不止于此。中原文明區域地勢平坦,濕潤多雨,交通便利,農業資源豐富。在此基礎上中原文明形成了立足現實、腳踏實地,既重視生存發展和物質實利,也重視溝通的文化基因。對巴蜀文明而言,雄偉的橫斷山脈造成四川東西地貌的巨大反差,川西高原聳立、雪山巍峨,川東盆地則地勢平坦,河流縱橫。高原和盆地之間是一道降雨帶,形成中國的雨霧之極,多種奇花異卉和珍禽異獸終日籠罩其中。這很容易讓巴蜀人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刺激了巴蜀人的想象力,由此形成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這是三星堆文化發展為神權古國的自然生態原因,也是巴蜀文明獨自向內發展形成的文化成果。巴蜀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并沒有隨著古蜀國的滅亡而湮滅,而是成為中華文化系統中的文化基因之一,展現著自己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摘編自裴爭《青銅時代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差異初探》)材料二:由于文獻資料的缺乏,關于古蜀國的歷史源頭目前并無確切記載。李白在《蜀道難》中曾慨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詩中的蠶叢和魚鳧,便是傳說中的兩位蜀王。《華陽國志·蜀志》里說蠶叢“其目縱”,這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眼睛與臉呈90度垂直的青銅人正好能對應上。《蜀王本紀》云:“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清代陳登龍的《蜀水考》記載岷江“南過蠶陵山,古蠶叢氏之國也”。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有古代蜀人祭祀神山的情景,這里的神山指的就是陳登龍筆下的蠶陵山。魚鳧王朝時期,古蜀國日漸強盛,宏大的三星堆古城就是在這一時期建成。三星堆作為魚鳧王朝的都城,是古蜀王國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其他不同層級和邊緣地區的各級次中心是這個中心在各地實施統治的堅強基礎和有力支柱,這種情況與三星堆青銅雕像群所呈現的層級結構完全一致。蜀王更迭都發生在蜀族內部部落之間,所以古蜀文化保持了發展的連續性。在2000年時間里,隨著國力的強盛,古蜀國通過武力征伐,開疆拓土,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強烈的擴張性和輻射性”。渝東、鄂西及云貴區域,面對已經高度發展的古蜀文明,基本上沒有抵抗力。從鄂西出土的鳥頭柄來看,此地有可能是古蜀王國鎮撫其東界的官員駐節之地;云南、貴州出土的青銅人物,也表明了西南夷各族從屬于古蜀王國的事實。由于古蜀國掌控著西南地區,中原商王朝面對自己急需的一些戰略物資,如冶銅所需的礦產,只能選擇向古蜀國購買。在這一貿易過程中,中原商王朝的文化漸漸傳入古蜀國。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基本都是以模范法來鑄造,這是商周時期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方法。此外,其中部分青銅尊和罍,形制上與中原商文化同類銅器大體一致。但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類似中原的青銅器只占少數,更多的是體現本土文化特色的全面罩、頭像、神樹、大型青銅人等。不僅改變了今人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殷墟青銅器為代表的認知,也在事實上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受古代“內諸夏而外夷狄”觀念影響,人們也在很長時期都將中原文明視作唯一的文明中心。如果不是三星堆遺址的發掘,人們恐怕很難想象,在4000年前的西南邊陲,曾存在一個與中原文明同樣璀璨的古蜀文明。(摘編自《三星堆文化對中華文明意味著什么?》)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星堆古城建成于古蜀魚鳧王朝,是巴蜀文明的代表性考古遺址,從中出土的青銅器是對中國青銅時代輝煌歷史的有力證明。B.雖然同為禮器,中原文明中青銅器彰顯的是家族的地位與權力,體現了權力的私有化;而巴蜀文明則多用于大型祭祀,是公共器物。C.三星堆發掘的青銅器特色顯著,許多物件與神巫形象、儀式有關,具備豐富的宗教元素,彰顯了巴蜀文明對神權的崇尚。D.在古蜀國與中原商王朝的經貿過程中,兩種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動,但影響有限,各自的本土文化特色依然鮮明。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論是在巴蜀文明還是在中原文明中,青銅器的作用都單一且純粹,這以青銅器為支點研究兩種文明的特征提供了便利。B.殷墟和三星堆兩個考古遺址體現了中原文明和巴蜀文明不同的審美特點,前者的主要青銅造型是“物”器,后者的青銅造型多見“人”形。C.在傳統觀念中,中原文明是中華文明唯一的、中心的源頭,巴蜀文明與之內外有別,這種觀念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巴蜀文明的價值。D.四川東西地貌反差巨大,物種豐富,大自然的奇異使人敬畏并能激發想象力,這讓誕生于此的巴蜀文明具有浪漫主義色彩。3.下列對兩則材料的相關論證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首句“眾星拱月”“滿天星斗”等詞,使用比喻,形象地指出關于中國文明起源的兩種認知,作者借此明確表達取舍態度。B.材料一第六段對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中的英雄形象進行比較,并以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為例,來印證巴蜀文明中的神權崇拜。C.材料二第二段以鄂西、云南、貴州等地出土的青銅文物為例,論證了三星堆文明展示出的“強烈的擴張性和輻射性”。D.兩則材料對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論述各有側重,材料一側重于兩種文化在青銅時代的差異,材料二主要通過文獻考據,論述了古蜀文明的璀璨。4.請根據材料一的相關內容補寫下列圖表中的空缺信息。研究主題: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研究前提:①研究內容研究對象青銅器的用途②差異原因權力模式生態環境巴蜀文明國家禮器“人”形神權③中原文明陪葬明器“物”形王權地勢平坦濕潤多雨5.為什么說巴蜀文明是“中華文化系統中的文化基因之一”,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山前該有一棵樹張者這是個啥地方嘛,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山。樹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難覓蹤跡,花兒那些嬌慣的美麗都躲在人們的記憶里了。這是一個礦區,屬于天山深處的神秘所在,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種神秘的石頭,兵團突然從三個建制團中抽調了近千人,集結到了這里,并起名506礦。506礦到底有什么礦?我第一次聽到它的傳說是在晚上熄燈后,我那剛上一年級的弟弟從被窩那邊爬到我這頭,然后對我耳語道:“你知道506礦是什么礦嗎?”我問什么礦?他神秘地說:“是鈾礦。”鈾礦是什么礦呢?弟弟又降低聲音回答:“鈾礦是造原子彈的。”原子彈的赫赫威名誰不知道,于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種神秘色彩,哪怕是喝著苦泉水也不覺得苦了,因為我們的父母正干著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調入礦山后,我們這些孩子就跟隨著父母上了山,這樣,一個簡陋的學校就在山前用石頭搭建了起來,屋頂用的是紅柳枝和油氈。每天的上課鈴聲讓正在開礦的父母們十分安心,只是他們開山的炮聲卻讓我們十分驚恐。在炮聲隆隆中上課,飛石砸在房頂上,如天神的戰鼓。胡老師正領讀課文《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聽到房頂的咚咚聲,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家就會心一笑。胡老師也笑,望望房頂說,三而竭了,沒事。同學們就哄堂大笑,疲憊的午后課堂突然就活潑了一下。胡老師是一個大學教授,右派,發配到新疆就成了我們的小學老師。我們這些在綠洲出生的新疆兵團人的二代,通過胡老師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堅持讓我們每周寫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灘》等。當他望著遠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頭讓我們寫《樹》時,我們不干了,因為我們的眼前根本沒有綠色,更別說樹了。有同學就喊,胡老師,我們山上連一棵樹都沒有,怎么寫?胡老師就說,眼前沒樹,心中難道沒有樹嗎?回家問問父母吧。于是,同學們就寫了很多不一樣的樹。有村口的大榕樹,有門前的大槐樹。我爹給我講了老家的大桑樹。他邊講邊咽著口水,說起了小時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饑餓和貧困。父母們都是有故鄉的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屯墾戍邊來到了新疆。他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樹,而每一種樹都寄托著他們的鄉愁。比方:寫大槐樹的父母是北京人,寫大榕樹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給我講了門前大桑樹的故事。可是,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兵二代”,眼前連一棵樹都沒有。我們望著窗外所有的石頭,喊:“山前該有一棵樹!”我們是從山下綠洲來的,那里就有樹。有沙棗樹、白楊樹……還有一棵最茁壯的胡楊樹,就生長在勝利渠邊上。水罐車從勝利渠給我們拉淡水,會從那棵孤獨的胡楊樹邊路過。那棵茂密的胡楊樹孤獨地生長著,在夏季它給我們帶來一片巨大的綠蔭,到了秋天,它那金黃的葉子展開來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壯,又是那么孤獨,美得卻讓人震撼。那次關于樹的作文課,讓我們想起了那棵胡楊樹,大家就齊聲喊,把那棵胡楊樹移到我們山前吧,讓我們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師說:“山上沒有水,樹不能活。”同學們喊:“山上沒有樹,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我們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來的甜水澆灌。胡老師被我們打動了,眼眶有些紅,下課時他沒有和我們告別,就獨自走了。沒想到,我們的無理要求有了結果。礦長派出了東方紅拖拉機,拉著爬犁子,還派了一輛水罐車,要去為我們移那棵胡楊樹了。胡老師讓同學們坐上了水罐車,下山去看移樹的過程,讓同學們好好觀察,要寫作文。那棵美麗的胡楊樹將移到我們的山前,成為我們的故鄉樹。從此,我們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樹了,無論將來走到哪里,那棵樹都會存在。無論我們走多遠,那棵樹都會在山前指引著我們回家。那棵胡楊樹還沒有生葉,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們知道它會有枝繁葉茂的那一天。大人們沿著胡楊樹四周挖了一個大圓圈,然后那圓圈越挖越深,挖了一個很大的坑。樹根終于露了出來,大人們就用稻草繩把帶土的根部綁成了一個大圓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機拉動大圓球,讓它滾上大爬犁。它實在太高大了,樹根那個大圓球和樹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樹枝還拖在地上。拖拉機拉著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煙。裝滿了甜水的水罐車跟在后面,整個隊伍開始向山上移動,遠遠望去像一個送親的隊伍。胡楊樹被運上山后,就栽在我們小學校操場中央。如果你上山,很遠就能看見它。它高高地,聳立著,成了上山者的路標。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偉岸而又粗壯的樹干,這讓我們安心,給我們帶來希望。栽樹的時候全礦的人都來了,那簡直就是一個節日。人們眼巴巴地望著從水罐車內放出的甜水澆灌它,用舌頭舔著自己干裂的嘴唇。人們都來看栽樹,因為不僅是孩子,成年人同樣需要一棵樹,這是人們對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一口水只能解一時之渴,一棵樹卻能帶來永遠的綠蔭。(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孩子們提出要移植胡楊樹,胡老師雖然很感動,但要不要滿足孩子們的要求令他很為難,于是他只能先離開了。B.文中第三段中關于原子彈的描寫,體現出我們內心為父母的工作感到由衷的自豪,這也慢慢沖淡了荒涼環境、艱苦條件帶來的苦澀味道。C.孩子們提議將勝利渠邊上的胡楊樹移到山上,等到胡楊樹被成功移到山上后,立刻枝繁葉茂,成為了山上的綠洲。D.文中“兵二代”是一群跟隨著父母來到礦區,過著艱苦但充滿希望的生活,他們是兵團培養的接班人,未來將繼承父母的事業。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先以口語化的問句起筆,再以擬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寫了礦區的自然環境,渲染氛圍,為后文移植胡楊樹做鋪墊。B.小說開頭“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山”,表明此處是一個光禿禿的了無生趣的地方,與標題照應,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C.小說描寫胡老師領讀《曹劌論戰》的情節,看似閑筆,卻由開山炮聲自然地引出了孩子們的課堂,延緩了文章的敘事節奏。D.文中的“我”,主要作為線索人物而存在,“我”親歷并講述了胡楊樹移植的全過程,為故事構建了清晰的脈絡和緊湊的情節:同時,敘述中穿插多處抒情、議論,凸顯作品主題。8.胡楊樹是小說中的重要物象,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其多重意蘊。9.本文胡老師的人物形象通過細節描寫體現出來,請指出三處這樣的細節,并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始皇帝時,趙高有罪,蒙毅案之,當死,始皇赦而用之。長子扶蘇好直諫,上怒,使北監蒙恬兵于上郡。始皇東游會稽,并海走瑯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趙高從。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趙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蒙恬、蒙毅,卒以亡秦。始皇制天下輕重之勢,使內外相形以禁奸備亂者,可謂密矣。蒙恬將三十萬人,威振北方,扶蘇監其軍,而蒙毅侍帷幄為謀臣,雖有大奸賊,敢睥睨其間哉?不幸道病禱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謀。始皇之遣毅,毅見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然天之亡人國,其禍敗必出于智所不及。嗚呼,秦之失道,有自來矣,豈獨始皇之罪?自商鞅變法,以誅死為輕典,以參夷①為常法,人臣狼顧脅息,以得死為幸,何暇復請!方其法之行也,求無不獲,禁無不止,鞅自以為軼堯、舜而駕湯、武矣。及其出亡而無所舍,然后知為法之弊。(節選自蘇軾《東坡志林·趙高李斯》)材料二: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其學事秦。當秦之中葉,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②《詩》《書》,明法令,設告坐之過,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國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強數世,兼并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時,一用商鞅成法而已。雖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亂。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為之而不厭,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嚴法久矣,其后世所習以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張吾之寵,是以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掃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為治。焚《詩》《書》,禁學士,滅三代法而尚督責,斯非行其學也,趨時而已。設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術將不出于此,非為仁也,亦以趨時而已。吾謂人臣善探其君之隱,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者,其為人尤可畏哉!(節選自姚鼐《李斯論》)【注】①參夷:古代誅滅三族的酷刑。②燔:焚燒。10.材料一劃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不幸A道病B禱祠山川C尚有人也D而遣蒙毅E故高F斯得成其謀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始皇制天下輕重之勢”,“制”,控制,和《諫逐客書》中“包九夷,制鄢郢”的“制”意思相同。B.“及其出亡而無所舍”中“其”的用法和《與妻書》中“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中“其”用法相同。C.“因秦國地形便利”,“因”,憑借,和《鴻門宴》中“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的“因”意思不同。D.“一用商鞅成法而已”,“一”,全、都,和《阿房宮賦》中“六王畢,四海一”的“一”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始皇鉗制天下各種形勢,使中央與地方相互配合,防范奸人造反,蘇軾認為在政策舉措上,可以說做得很完備了。B.蘇軾認為秦朝覆滅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提倡嚴刑峻法,大臣們害怕畏懼,都不敢有不同政見來阻止變法。C.李斯非常認同商鞅從秦孝公時代開始推行的嚴刑峻法,正是他的支持,使得秦始皇承襲了商鞅的法令,從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D.姚鼐認為李斯是一個善于趨奉現實的人,他并沒有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只是滿足了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是很可怕的。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方其法之行也,求無不獲,禁無不止,鞅自以為軼堯、舜而駕湯、武矣。②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4.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認為,要不是李斯“不務明政”,“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請結合兩則材料,概括李斯“不務明政”的具體做法。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虞美人·宿龜山①夜登秋漢亭宋·王以寧歸來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獨立瞰長淮。誰棹扁舟一葉、趁潮來。洞庭湖②上銀濤觀。憶我煙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國十年華發、欲星星。【注】①龜山:在江蘇盱眙縣,作者此時仕宦于淮南。②洞庭湖:地處湖南北部、長江中游荊江河段以南,詩人家近洞庭湖。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夜晚登上秋漢亭,縱目遠眺,借明月三千里、長淮水滔滔等景象營造出空闊曠遠的境界。B.古詩詞中“幽人”多指幽隱之人,詞人以此自稱,既合此夜情景,也隱隱寄寓其孤獨無爭、高潔自許之意。C.本詞與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相同,都以“扁舟一葉”的渺小表達宦游生涯的孤獨之感。D.本詞以自然景色為背景,虛實結合,可謂意境深遠,情感真摯,給人一種深深的感動和思索。16.本首詞與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同樣都寫到“洞庭”,請分析兩詞創設的洞庭時空的不同意味。17.補寫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論史常用假設之法,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兩句設想秦能延續長存的做法。(2)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善于在詩歌中運用“云”這一意象,如“,。”(3)《游園[皂羅袍]》開頭兩句“,”寫園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瀾,蘊含著無限的感嘆和惋惜。三、語言文字運用(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師和病員,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這段話精辟地闡明了整個醫學最本質的內涵是醫方與患方的關系。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更加擴充了這一概念:(甲):“患方”也由單純的求醫者擴展為與求醫者相關的每一種社會關系。我們都有患病的經歷,患病期間既有肉體的痛苦,更有精神方面的無助。于是治療的過程,(乙)。這其中集中體現了人文關懷,從希波克拉底的“醫學體現著美和真理”,到孫思邈的“善于用意,即為良醫”,人文關懷一直伴隨著醫學的產生、完善、發展。群眾能否在就醫過程中獲得幸福的就醫體驗,與醫務人員精湛的醫學技術和溫暖的人文關懷息息相關。而當前的醫學模式還主要是生物醫學模式,如何真正實現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是所有醫療機構應該解決的問題。但同時我們必須接受“醫學并非萬能”的觀念。從科學的角度考量,醫學發展的過程與人類進步的形態一樣,依然是在曲折中不斷前進。而從哲學的角度看,無論人類社會發達到何等程度,(丙)。即便死亡也許可以被醫學無限期推后,但精神層面的焦慮不會隨之消失。只有當所有人更加重視醫學知識的價值,更加尊重生命的意義,更增添一份相互理解與信任時,我們便可能擁有更加理想、健康的醫患關系。18.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19.文中第二段畫橫線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病句類型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語病類型:。可修改為語病類型:。可修改為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與文中劃波浪線處的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沒有大變——魯貴像是個很不老實的人B.明知人家在這河里洗衣洗菜,卻毫不覺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這種小河是公家的。C.(格里高爾)沒有想到他的話有可能——甚至極有可能再次不被理解。D.“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話猶未了,林黛玉已搖搖的走了進來(梨香院),一見寶玉,便笑道:“噯喲,我來的不巧了!”寶玉等忙起身笑讓坐。寶釵因笑道:“這話怎么說?”黛玉笑道:“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寶釵道:“我更不解這意。”黛玉笑道:“要來時一群都來,要不來一個也不來。今兒他來了,明兒我再來,如此間錯開了來著,豈不天天有人來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熱鬧了。姐姐如何反不解這意思?”……這里薛姨媽已擺了幾樣細巧茶果來留他們吃茶。寶玉笑道:“這個須得就酒才好。”薛姨媽便命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來。寶玉見酒來,搶來欲喝。薛姨媽忙道:“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寫字手打飐兒。”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從此還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寶玉聽這話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來方飲。黛玉磕著瓜子兒,只抿著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來與黛玉送小手爐,黛玉因含笑問他:“誰叫你送來的?難為他費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鵑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來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懷中,笑道:“也虧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些!”寶玉聽這話,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無回復之詞,只嘻嘻的笑兩聲罷了。(節選《紅樓夢》第八回之《探寶釵黛玉半含酸》)21.慣用語是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創造的慣常使用的固定詞組。如文中“耳旁風”指聽到后不放在心上的話。下列句中加點的慣用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A.“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黛玉看到寶玉與寶釵相會,半瓶醋打翻了。B.寶玉聽了黛玉的話,知是被奚落,卻無半句回復,沒給黛玉吃寬心丸。C.薛寶釵滴翠亭撲蝶,無意中聽到紅玉談話,躲不及就讓林黛玉背黑鍋。D.探春理家時,賈府仆婦認為探春素日平和恬淡,因此他們辦事總磨洋工。22.在交際語境中,代詞有時會承載說話者“言外之意”。請簡要分析畫線句子“你”“他”的表達效果。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越來越甜的水果,是時代對我們的一次精準的“投其所好”。這固然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滿足,但也帶來新的問題:口味單一減少飲食樂趣,糖分過多增加健康風險??這樣的“投其所好”還有很多:越來越“火爆”的網文,越來越“好看”的短視頻,越來越“懂你”的算法??對此,我們要做出正確的選擇。以上材料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議論文。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A3.D4.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都經歷了輝煌的青銅時代(或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同屬中華文明的一元);青銅器的形制/造型;地形復雜,多奇珍生物(或答“地勢反差大,物種豐富”“地勢反差大,雨霧多,物種豐富”也得分)。5.①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②獨自向內發展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③輻射影響范圍廣,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解析】【點評】
(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干,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區位,然后仔細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做這類題往往需要對原文進行“推斷和想象”,所以選項的內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原句的基礎上,加上了命題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這類題目,首先要做到對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題時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關區域,進而進行比較、分析、推斷;其次,要清楚選項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礎上進行的合理推斷,絕不是憑空進行的,所以找到原來的句子,聯系上下文篩選信息、推敲選項;將選項和原文信息進行比較時,掌握一些常見的設錯方式很有必要,從而使思維變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題速度和準確率。
(3)本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同時關注選項敘述與文章內容表達的細微差別。
(4)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補充圖表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通讀全文,整體理解把文本的內容。然后仔細審題,抓住問題的指向,到文中搜尋相應的答題區間,抓住重點詞句,歸納概括要點。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通讀全文,整體理解把文本的內容。然后仔細審題,抓住問題的指向,到文中搜尋相應的答題區間,抓住重點詞句,歸納概括要點,然后順應問題的方向組織答案,分條回答即可。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兩種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動”錯,由材料二“在這一貿易過程中,中原商王朝的文化漸漸傳入古蜀國”可知,只提到了中原文化對巴蜀文化的影響,并沒有提到互動。
故答案為:D。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A.“單一且純粹”錯,于文無據。原文只是說“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銅器……象征著財富和政治權力”“巴蜀文明的青銅器則多用于大型祭祀”,可見,原文只是說了在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中青銅器的不同作用,并沒有說青銅器的作用都單一且純粹。
故答案為:A。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主要通過文獻考據”錯誤,材料二是將文獻資料與三星堆文物進行考據互證,論述了古蜀文明的璀璨。
故答案為:D。4.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補充圖表的能力。
①材料一開頭提出“中國文明的起源不是‘眾星拱月’,而是‘滿天星斗’。把巴蜀文明看作與中原文明平行發展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的一元”,這明確了研究的前提是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同屬中華文明的一元,且都經歷了輝煌的青銅時代,兩者是平行發展又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態,為后續比較兩者在青銅時代的差異奠定了基礎。
②材料一分別從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的青銅器造型進行了對比。對于巴蜀文明,提到“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則擁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縱目面具,金杖上和獸形器上刻著的小人,青銅神壇上所鑄的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13個人像等等”;對于中原文明,提到“殷墟青銅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銅‘物’器,即用青銅器制作的各種物品,最為常見的有鼎、尊等,紋飾大多是動物,鮮有單獨的人形紋樣”。所以這里的研究內容是青銅器的形制或造型。
③材料一在分析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差異的原因時,提到生態環境方面。對于巴蜀文明,描述為“雄偉的橫斷山脈造成四川東西地貌的巨大反差,川西高原聳立、雪山巍峨,川東盆地則地勢平坦,河流縱橫。高原和盆地之間是一道降雨帶,形成中國的雨霧之極,多種奇花異卉和珍禽異獸終日籠罩其中”,可以概括為地勢反差大,雨霧多,物種豐富或者地形復雜,多奇珍生物。
故答案為: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都經歷了輝煌的青銅時代(或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同屬中華文明的一元);青銅器的形制/造型;地形復雜,多奇珍生物(或答“地勢反差大,物種豐富”“地勢反差大,雨霧多,物種豐富”也得分)。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根據“三星堆出土文物……不僅改變了今人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殷墟青銅器為代表的認知,也在事實上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概括: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
②根據“高原和盆地之間是一道降雨帶,形成中國的雨霧之極,多種奇花異卉和珍禽異獸終日籠罩其中。這很容易讓巴蜀人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刺激了巴蜀人的想象力,由此形成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概括:獨自向內發展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
③根據“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強烈的擴張性和輻射性’”“巴蜀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文化系統中的文化基因之一,展現著自己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概括:輻射影響范圍廣,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
故答案為:①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②獨自向內發展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③輻射影響范圍廣,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答案】6.B7.C8.①生命力的象征:胡楊樹在荒涼的礦區中孤獨生長,它的堅韌和生命力象征著在艱苦環境中生存下來的決心和能力,反映礦區居民不屈不撓的精神。②故鄉與記憶的承載:胡楊樹成為孩子們以及遠離故鄉的兵團人心中的故鄉樹,寄托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和對親人的牽掛,是“尋根”的橋梁。③希望與未來的標志:胡楊樹的移植,代表礦區居民對改變現狀的希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成為了希望和未來的象征。④精神追求的體現:全礦區的人們聚集觀看栽樹,體現他們對精神生活的重視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胡楊樹成為了共同精神追求的象征。9.①“胡老師也笑,望望房頂說,三而竭了,沒事。”語言細節描寫,體現胡老師即使面對惡劣的教學環境,依然內心豁達、富有教學藝術的形象。②“胡老師被我們打動了,眼眶有些紅,下課時他沒有和我們告別,就獨自走了”,神態、動作細節描寫,體現他對學生的理解、憐愛。③“這是個啥地方嘛,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山。”“這是一個礦區,屬于天山深處的神秘所在,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用環境細節描寫烘托人物形象,即使環境艱苦,胡老師依然想方設法引導孩子們學習知識,其關心學生成長、熱愛教育事業的形象更加高大。【解析】【點評】
(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時,首先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看清文脈,并認真品味關鍵性語言。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答題的關鍵是審讀題干,把握命題意圖,找出題干所在的具體語段及語句;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分析,尋找細微的差別,得出正確結論。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物象的能力。小說和散文中經常見到分析某個細節或某種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現的作用的題目。回答這類題目首先在文中找到這些語句,然后結合文章的具體的內容進行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語言、動作、肖像、心理、細節描寫等。側面描寫包括環境的烘托和側面人物的襯托。圍繞這些手法,結合文本進行分析即可。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
A.“但要不要滿足孩子們的要求令他很為難,于是他只能先離開了”錯,胡老師離開并不是因為為難,而是去爭取移樹這件事了。
C.“立刻枝繁葉茂,成為了山上的綠洲”錯,胡楊樹被移到山上時還沒有生葉,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并不是立刻枝繁葉茂成為綠洲。
D.“他們是兵團培養的接班人,未來將繼承父母的事業”錯,“兵二代”是新疆兵團人的二代,文中未明確指出他們是兵團培養的接班人未來將繼承父母的事業。
故答案為:B。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C.“延緩了文章故事節奏”錯,小說中胡老師領讀《曹劌論戰》的情節,并非閑筆,而是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巧妙地承上啟下。由開山炮聲自然地引出了孩子們的課堂,再由課堂引出師生“山上連一棵樹都沒有”的討論。這種敘事手法不僅加深了故事的情感層次,也展現了師生們在艱苦環境中仍能苦中作樂、保持樂觀的心態。
故答案為:C。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物象的能力。
①由文本“那棵茂密的胡楊樹孤獨地生長著,在夏季它給我們帶來一片巨大的綠蔭,到了秋天,它那金黃的葉子展開來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壯,又是那么孤獨。”“礦區是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都是光禿禿的石頭和裸山”可知,礦區環境惡劣,而胡楊樹卻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孤獨而茁壯地生長,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象征著礦區居民在艱苦環境中不屈不撓、頑強生存的決心和能力。胡楊樹的堅韌不拔成為礦區居民精神的寫照,他們如同胡楊樹一般,在艱難困苦中堅守,努力生活下去。
②由文本“父母們都是有故鄉的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屯墾戍邊來到了新疆。他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樹,而每一種樹都寄托著他們的鄉愁。”“那棵美麗的胡楊樹將移到我們的山前,成為我們的故鄉樹。從此,我們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樹了,無論將來走到哪里,那棵樹都會存在”可知,對于遠離故鄉來到礦區的兵團人來說,胡楊樹成為了連接他們與故鄉的情感紐帶。孩子們的父母來自不同的地方,心中都有代表故鄉的樹,這些樹寄托著他們對故鄉的思念和對親人的牽掛。胡楊樹的移植,讓他們在陌生的土地上找到了一絲故鄉的慰藉,成為了“尋根”的象征。它承載著人們對故鄉的記憶和情感,給予他們心靈上的慰藉。
③由文本“那棵胡楊樹還沒有生葉,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們知道它會有枝繁葉茂的那一天。”“它高高地,聳立著,成了上山者的路標。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偉岸而又粗壯的樹干,這讓我們安心,給我們帶來希望”可知,礦區生活艱苦,孩子們眼前沒有樹,胡楊樹的移植代表了他們對改變現狀的渴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雖然胡楊樹被移過來時還沒有生葉,但大家相信它會有枝繁葉茂的那一天。它成為了希望的象征,給人們帶來了對未來的期待和信心。胡楊樹的存在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可能性,激勵著他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
④由文本“栽樹的時候全礦的人都來了,那簡直就是一個節日。人們眼巴巴地望著從水罐車內放出的甜水澆灌它,用舌頭舔著自己干裂的嘴唇。人們都來看栽樹,因為不僅是孩子,成年人同樣需要一棵樹,這是人們對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可知,在礦區,一口水只能解一時之渴,而一棵樹卻能帶來永遠的綠蔭。全礦區的人們聚集觀看栽樹,這體現了他們對精神生活的重視。胡楊樹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一種精神寄托,代表了人們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它成為了共同精神追求的象征,讓人們在艱苦的生活中有了更高的目標和追求。胡楊樹的存在提醒著人們,即使生活艱難,也不能忘記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為:①生命力的象征:胡楊樹在荒涼的礦區中孤獨生長,它的堅韌和生命力象征著在艱苦環境中生存下來的決心和能力,反映礦區居民不屈不撓的精神。②故鄉與記憶的承載:胡楊樹成為孩子們以及遠離故鄉的兵團人心中的故鄉樹,寄托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和對親人的牽掛,是“尋根”的橋梁。③希望與未來的標志:胡楊樹的移植,代表礦區居民對改變現狀的希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成為了希望和未來的象征。④精神追求的體現:全礦區的人們聚集觀看栽樹,體現他們對精神生活的重視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胡楊樹成為了共同精神追求的象征。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
①“胡老師也笑,望望房頂說,三而竭了,沒事”,在炮聲隆隆的惡劣教學環境中,胡老師用輕松幽默的語言化解了孩子們的緊張情緒。這句話體現了他即使面對困難,依然能夠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同時,他巧妙地將課文內容與現實情況相結合,展現了他富有教學藝術的一面。通過這一細節,我們可以看出胡老師善于在困境中尋找樂趣,用積極的態度影響學生,是一位充滿智慧和幽默感的老師。
②“胡老師被我們打動了,眼眶有些紅,下課時他沒有和我們告別,就獨自走了”,胡老師被學生們對樹的渴望和熱情所打動,眼眶發紅這一神態細節表現出他內心的柔軟和對學生的關愛。他沒有和學生告別就獨自走了,這個動作細節暗示著他可能去為學生們爭取移樹的事情。這體現了胡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憐愛,他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也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胡老師用實際行動去滿足學生的愿望,展現了他對學生的深厚感情和責任心。
③“這是個啥地方嘛,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山”“這是一個礦區,屬于天山深處的神秘所在,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通過對礦區惡劣環境的描寫,烘托出胡老師在這樣艱苦環境中堅守教育崗位的偉大形象。盡管環境艱苦,但胡老師依然想方設法引導孩子們學習知識,關心學生的成長。他讓學生寫作文,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能力。胡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執著在這樣的環境描寫中更加凸顯,他的形象也因此更加高大。他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
故答案為:①“胡老師也笑,望望房頂說,三而竭了,沒事。”語言細節描寫,體現胡老師即使面對惡劣的教學環境,依然內心豁達、富有教學藝術的形象。②“胡老師被我們打動了,眼眶有些紅,下課時他沒有和我們告別,就獨自走了”,神態、動作細節描寫,體現他對學生的理解、憐愛。③“這是個啥地方嘛,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山。”“這是一個礦區,屬于天山深處的神秘所在,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用環境細節描寫烘托人物形象,即使環境艱苦,胡老師依然想方設法引導孩子們學習知識,其關心學生成長、熱愛教育事業的形象更加高大。【答案】10.BDE11.B12.C13.①在變法推行期間,所要求的沒有不得到的,所不準的沒有不禁止的,商鞅自以為超越堯、舜(的仁政)而超過湯、武(的武功)。或:商鞅自以為超越了堯舜湯武。②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14.①李斯伙同趙高假傳遺詔,廢掉嫡子扶蘇而立庶子胡亥。②李斯助推秦始皇沿用商鞅之法,推行酷刑峻法。③李斯一味投合君王喜好,阿諛奉承,隨意附合。【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3)本題考查概括歸納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別是在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關鍵語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即可。
【參考譯文】材料一秦始皇在位期間,趙高犯了罪,蒙毅審理案件,判定趙高死罪,秦始皇赦免并起用了趙高。長子扶蘇喜歡直言勸諫,秦始皇發怒,派扶蘇到北方上郡監察蒙恬的軍隊。秦始皇向東出游會稽郡,沿海(乘船)去往瑯琊,小兒子胡亥、李斯、蒙毅、趙高跟隨。秦始皇路上染病,派蒙毅返回向山川禱告,蒙毅還沒回來秦始皇就駕崩了。李斯、趙高假傳遺詔立胡亥為皇帝,殺掉扶蘇、蒙恬、蒙毅,最后秦朝因此滅亡。秦始皇鉗制天下各種形勢,使中央與地方相互配合,防范奸人造反,可以說做得很完備了。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威震北方,扶蘇做蒙恬的監軍,而蒙毅在皇帝身邊做謀臣,即使有大奸臣,敢窺視皇位嗎?不幸的是皇帝途中得病,向山川禱告還可以有別人,卻派遣來蒙毅,所以趙高、李斯得以達成他們的陰謀。秦始皇派遣蒙毅去祭祀山川,蒙毅見始皇病了,沒有立太子就離開皇帝身邊,這兩件事都說不上明智。然而上天想使人世的國家滅亡,那災禍與失敗一定會從智力沒有考慮到的地方出來。唉,秦國失道,是由來已久的,難道僅僅是秦始皇的罪過嗎?自從商鞅變法,以斬首為較輕的刑法,以滅三族為常規的法律,臣子們恐懼害怕,以能夠正常死亡為幸運的事,哪有閑暇向國君請示(停止變法)!在變法推行期間,所要求的沒有不得到的,所不準的沒有不禁止的,商鞅自以為超越堯、舜(的仁政)而超過湯、武(的武功)。等到他出逃而無地方可住的時候,才知道制定法制的弊端。材料二蘇軾認為李斯用荀子的學說擾亂天下,這是不正確的。秦擾亂天下的成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學說服務秦國。在秦國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燒《詩》《書》,確立(治理國家的)法規政令,設置藏奸不告及連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國來游歷以求仕進的人。憑借著秦國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國方法,富強了幾代,兼并了諸侯,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時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罷了。雖然李斯協助他,申明以法治國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亂。然而假使李斯不說以法治國的便利,秦始皇本來就自己去做而不厭倦,為什么呢?秦朝滿足于刻薄寡恩并享受嚴刑峻法帶來便利已經很久了,這之后世代便習以為常,并認為這是很好的。李斯猜測試探秦始皇和二世的心思,除了這樣做就不足以投合兩位放肆無拘的君主而擴大自己獲得的恩寵,因此他完全舍棄了自己的老師荀子的學說,而實施了商鞅的學說;掃除去三代的先王們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采取自我恣意妄為來實施統治。焚燒《詩》《書》,坑殺有學問的人,毀滅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責罰的法律,李斯不是實行他的學說啊,不過是趨奉現實罷了。假若他所遭遇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國之法將不會從商鞅之法中出來,這不是因為他要做仁愛之事,也是用它趨奉現實罷了。我認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國君的內心,一味采取委屈順從而改變初衷的手段來迎合世人喜好的人,這樣的人尤其可怕啊!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不幸的是皇帝途中得病,向山川禱告還可以有別人,卻派遣蒙毅,所以趙高、李斯得以達成他們的陰謀。
“不幸道病”是謂語,省略主語“始皇”,B處斷開;
“也”是句尾語氣助詞,“也”與“而”不能連用,中間D處斷開;
“遣蒙毅”是動賓結構,其后E處斷開。
故答案為:BDE。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句意:秦始皇控制天下各種形勢。/?掌握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了楚地的鄢、郢?。?
B.錯誤。“代詞,代指商鞅/語氣助詞,表揣測。句意:等到他出逃而無地方可住的時候。/大概你會在夢中見到我吧。
C.正確。憑借/趁機。句意:憑借著秦國便利的地形。/請求舞劍,并趁機在座位上擊殺沛公。
D.正確。全、都;統一。句意: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罷了。/六國滅亡了,全國統一了。
故答案為: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正是他的支持,使得秦始皇承襲了商鞅的法令”錯,依照材料二原文“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為之而不厭”可知,即使沒有李斯的支持,秦始皇自己也會把已有的法令承襲下去。
故答案為: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正在;“求”,所要求的;“軼”,超越。
(2)“疾”,憎恨;第二個“其”,如果;“御”,抵擋。
故答案為:①在變法推行期間,所要求的沒有不得到的,所不準的沒有不禁止的,商鞅自以為超越堯、舜(的仁政)而超過湯、武(的武功)。或:商鞅自以為超越了堯舜湯武。②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李斯、趙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蒙恬、蒙毅”可知,李斯伙同趙高假傳遺詔,廢掉嫡子扶蘇而立庶子胡亥。
②由原文“雖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亂”可知,李斯助推秦始皇沿用商鞅之法,推行酷刑峻法。
③由原文“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張吾之寵”可知,李斯一味投合君王喜好,阿諛奉承,隨意附合。
故答案為:①李斯伙同趙高假傳遺詔,廢掉嫡子扶蘇而立庶子胡亥。②李斯助推秦始皇沿用商鞅之法,推行酷刑峻法。③李斯一味投合君王喜好,阿諛奉承,隨意附合。【答案】15.C16.①時間上,本詞寫洞庭屬回憶,詞人仕宦于淮南,夜里登高觀覽時憶及家鄉洞庭景象;張詞是詩人途經洞庭,正身處湖上游湖的“現在”時態。②空間上,同樣直接描寫洞庭,本詞側重于動態,張詞著眼于靜態。本詞中“銀濤觀”一語就寫出洞庭湖面浪翻滾、壯觀奇偉的動態景象;而張詞中“更無一點風色”寫湖面風平浪靜,而“玉鑒瓊田三萬頃”描寫湖面明凈廣闊的靜態畫面。③時空意味上,本詞是詞人缺席狀態下追憶過往,此洞庭時空也是表達詞人諸多情感的空間:既有思及無友乘舟而來、與己相聚的孤獨,也有仕途漂泊之中對歸鄉的渴望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以及華發已生、前途迷茫的悵然、懷才不遇和感慨等。而張孝祥因讒言而被罷官,此處的洞庭空間也是詞人歷經仕途險惡而不改忠貞高潔,“表里俱澄澈”的人格空間。【解析】【點評】
(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確認,得出答案。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抓意象,挖內涵,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意象所體現出來的色調是情感的反映。然后還要品詩句,悟感情,作者在詩詞中常常會有情感的流露,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體現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語,借此領悟感情。首先指出是什么表達技巧,再結合內容、主題、藝術效果來分析其作用。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都以‘扁舟一葉’的渺小表達宦游生涯的孤獨之感”錯,本詞中的“扁舟一葉”句,表達的是詞人孤獨中思念友人,希望有友人乘舟而來之意。
故答案為:C。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本詞中作者仕宦于淮南,在龜山夜登秋漢亭時回憶起家鄉的洞庭湖。這表明作者此時身處當下的龜山,而洞庭湖的景象是在回憶中出現的,屬于過去的時間狀態。回憶往往帶有一種對過去的懷念和感慨之情,作者在當下的情境中回憶洞庭,可能是因為當前的處境引發了他對故鄉的思念;
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是在他途經洞庭湖時所寫,正處于當下游湖的狀態。作者親身經歷著洞庭湖的景色,直接感受著當下的時空氛圍。這種當下的體驗使詞作更具現場感和真實感,能夠更直接地傳達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情感。
②本詞中對洞庭湖的描寫側重于動態。“洞庭湖上銀濤觀”一句,“銀濤”形象地描繪出洞庭湖湖面波濤洶涌的動態景象,給人以壯觀奇偉的感覺。這種動態的描寫暗示著作者內心的不平靜,可能與他在仕途上的漂泊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有關。
張詞著眼于靜態。“更無一點風色”寫出湖面風平浪靜,“玉鑒瓊田三萬頃”描寫湖面明凈廣闊,呈現出一種寧靜、宏大的靜態畫面。這種靜態的描寫營造出一種空靈、澄澈的氛圍,與作者高潔的人格和超脫的心境相契合。如“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在寧靜的洞庭湖景色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純凈和高潔,將自然景色與人格境界融為一體。
③本詞中洞庭湖的時空是作者在缺席狀態下的追憶,它承載了作者多種復雜的情感。孤獨之情:“誰棹扁舟一葉、趁潮來”,作者想象著有人能乘舟而來與自己相聚,但現實中卻無人相伴,體現了孤獨之感。歸鄉渴望和眷戀之情:作者仕宦在外,回憶起家鄉的洞庭湖,表達了對歸鄉的渴望和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悵然和迷茫:“去國十年華發、欲星星”,離開家鄉十年,頭發已漸漸變白,前途迷茫,充滿了悵然之情。同時,也可能蘊含著懷才不遇的感慨,在仕途漂泊中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張詞中的洞庭空間是作者歷經仕途險惡后,表達自己忠貞高潔人格的空間。作者因讒言被罷官,但在洞庭湖的景色中,他依然保持著“表里俱澄澈”的人格境界,不被外界的險惡所影響。洞庭湖成為他展現高尚人格的象征,表達了他在困境中堅守自我、不屈服于命運的精神。
故答案為:①時間上,本詞寫洞庭屬回憶,詞人仕宦于淮南,夜里登高觀覽時憶及家鄉洞庭景象;張詞是詩人途經洞庭,正身處湖上游湖的“現在”時態。②空間上,同樣直接描寫洞庭,本詞側重于動態,張詞著眼于靜態。本詞中“銀濤觀”一語就寫出洞庭湖面浪翻滾、壯觀奇偉的動態景象;而張詞中“更無一點風色”寫湖面風平浪靜,而“玉鑒瓊田三萬頃”描寫湖面明凈廣闊的靜態畫面。
③時空意味上,本詞是詞人缺席狀態下追憶過往,此洞庭時空也是表達詞人諸多情感的空間:既有思及無友乘舟而來、與己相聚的孤獨,也有仕途漂泊之中對歸鄉的渴望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以及華發已生、前途迷茫的悵然、懷才不遇和感慨等。而張孝祥因讒言而被罷官,此處的洞庭空間也是詞人歷經仕途險惡而不改忠貞高潔,“表里俱澄澈”的人格空間。17.【答案】(1)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夢游天姥吟留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唐·李白《關山月》)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唐·李白《獨坐敬亭山》)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唐·李白《渡荊門送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唐·李白《早發白帝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其一》)……)(3)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遞,兮,澹,姹,嫣,頹垣。
故答案為:(1)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和開放性默寫三種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寫錯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甲:“醫方”已由單純的醫務人員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全體機構和人員乙:不僅是擺脫肉體痛苦的過程,也是獲得心靈慰藉的途徑丙:都無法回避死亡的來臨19.語序不當/并列詞組或短語語序不當;“產生、發展、完善”;兩面對一面/不合邏輯/搭配不當;“群眾在就醫過程中獲得幸福的就醫體驗”或“與醫務人員是否具有精湛的醫學技術和溫暖的人文關懷息息相關”20.C【解析】【點評】
(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此類試題一般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填上與前文或后文相照應的語句即可。語句補寫題(也叫語段填句題)是新課標卷最具特色、出現頻率很高的一種語言表達題型。所謂“語句補寫題”,就是指給出一個語段,空出兩至三個句子進行補寫,補寫后的句子與語段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語句通順。
(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決此類題要結合常見病句類型來分析語句。常見的病句類型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如果遇到難以辨別錯誤類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類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過劃分句子結構來辨明錯誤類型,同時結合語感以及一些常見語病的特征進行判斷。
(3)本題考查學生正確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解答本題,一要積累、熟記常見標點符號的意義和用法,二要結合語句進行判斷。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一套符號,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頓,表示語氣,表示詞語的性質和作用。標點符號分兩大類:點號和標號。標號包括破折號、括號、省略號、書名號、引號、連接號、間隔號、著重號、專名號等,主要標明詞語或句子的性質和作用。點號包括頓號、逗號、分號、句號、問號、嘆號及冒號等,主要表示語言中種種停頓。18.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甲:由“冒號”可知,后面內容是對前文“擴充這一概念(醫方與患方的關系)”的具體解釋。“分號”后的內容指向“患方”,則“分號”前論述對象應為“醫方”,句式與“‘患方’也由……社會關系”一致,論述內容為“已由單純的醫務人員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全體機構和人員”。
乙:根據“于是”可知,后文的“治療過程”與前文患者“既有肉體的痛苦,更有精神方面的無助”的體驗相關,因此治療的過程應該是“肉體”治療與“精神”的治愈,答案為“不僅是擺脫肉體痛苦的過程,也是獲得心靈慰藉的途徑”。
丙:由前文“無論人類社會發達到何等程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庫欣綜合征課件
- 電網客服面試題及答案
- 傳媒學生面試題及答案
- 神秘太陽測試題及答案
- 肋骨骨折課件
-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月考政治試卷
- 2025 年江西省中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 校園歷史文化主題征文方案
- 房地產臨時用電合同模板
- 二年級健康教育教案(20篇)
- 研究借鑒晉江經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 GB/T 12706.4-2020額定電壓1 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擠包絕緣電力電纜及附件第4部分:額定電壓6 kV(Um=7.2 kV)到35 kV(Um=40.5 kV)電力電纜附件試驗要求
- 2023年鎮江丹陽市民政局系統事業單位招聘筆試模擬試題及答案
- 國開電大 操作系統 實驗4:文件管理實驗報告
- 北京理工附中小升初分班考試真題
- 膀胱鏡檢查記錄
- 安徽省小學學生學籍表
- 無創腦血氧監護儀技術審評報告
- 糖尿病足的診斷與治療ppt課件
- 非車險銷售人員基礎培訓系列第一講走進非車險世界
- 比選申請文件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