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年高二上學期歷史期中考試試卷一、單選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禮記?喪服傳》中記載:“諸侯之子(非嫡長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稱(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祭祀)諸侯。此自卑別于尊者也?!辈牧现械囊幎ㄖ饕w現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內外服制 D.世襲制2.有學者把英國大臣與文官關系比喻成“丈夫與妻子的關系?!贝蟪枷裾煞颍m然由他們做出決定,但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技術和經驗,使他們在一些具體事務面前無能為力。這時,像家庭主婦一樣,文官參與決策并處理具體事務就順理成章。據材料可知()A.文官群體逐漸成為權力中心 B.英國君主立憲制走向成熟C.文官群體對大臣形成了制衡 D.大臣和文官黨派利益一致3.20世紀90年代,美國總統克林頓要求各大學實行“入學特別保障政策”,以提高少數民族入學人數。2003年,得克薩斯州制定了“百分比計劃”,宣布讓州立大學入學考核超越學生的種族,使所有學生通過平等學術競爭爭取大學入學機會。這反映出美國()A.移民遭遇了種族歧視 B.民權法案在實踐中廢棄C.州權力高于聯邦政府 D.聯邦制權力結構特點4.19世紀中期,英國國王有選擇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內閣大臣的法定權力。但實際上,國王只能接受議會選舉結果,委任在選舉中獲勝的黨派領袖為首相,授權首相組閣。這說明當時英國A.法律未能得到執行 B.內閣權力開始膨脹C.議會主權得以確立 D.國王“統而不治”5.長慶元年(821年)禮部侍郎錢徽在主持科舉考試時接受請托,錄取不公,引起不滿,穆宗下令榜后“覆試”,使已錄取的14個官員子弟有11人被黜落。會昌三年(843年)禮部尚書王起權負責貢舉時,要求“凡有親戚在朝者,不得應舉”。這些變動反映出()A.門閥士族勢力壟斷了政治權力 B.科舉選官制度的改進C.禮部制定嚴格的官員考核標準 D.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6.時人評價王安石的新政時指出:“均輸徙貴就賤,用近易遠……豪商大賈皆疑而不敢動……變易既行而不與商賈爭利,未之聞也?!币灿腥酥赋銎洳豢膳c桑弘羊“均瑜”混為一談,是“法術不正,唯利是嗜”。這些觀點實際上反映出王安石變法()A.觸碰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 B.未能為政府拓展財源C.有利于遏制北宋的土地兼并 D.加重了民眾賦役負擔7.晚清時期,法政學堂學校數、學生數在全國各類專門學堂及高校中居絕對優勢。1909年全國法政學堂達47所,學生12282人。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清政府對法制建設的重視 B.適應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響 D.晚清救亡圖存運動的結果8.下表所示為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表明中國()出處法律條文漢簡《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婦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則“勿聽而棄告者市”《唐律疏議·斗訟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絞”《大明律》“弟不證兄、妻不證夫、奴婢不證主”A.專制皇權得到明顯加強 B.法律制度的隨意性較強C司法審判滲透儒家倫理 D.地方司法權力受到制約9.下面是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情況統計表。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考試名稱考試日期應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率史料來源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1915年6月不確定194不確定《東方雜志》第12卷第六號第一屆普通文官考試1917年4月248240516.32%《政府公報》1917年4月27日第464號10月7日文章第二屆高等文官考試1919年10月78004806.15%《申報》1919年《文官考試雜談》第二屆普通文官考試1920年10月400040010%《申報》1920年10月11日報道A.文官考試分為高等和普通兩種 B.文官考試錄取率處上升趨勢C.《申報》比《東方雜志》可信 D.北洋政府時期政局相對穩定10.1906年,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中提出了文官考試思想:“一是考選權……必須設獨立機關,專掌考選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為糾察權,專管監督彈劾的事?!边@一思想()A.體現了強烈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國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C.保證了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D.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11.研究發現,內有帳篷形象(遺物或壁畫)的墓葬,東漢時分布于當時邊疆地區的內蒙古、遼寧、山西及甘肅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數量增多,分布范圍擴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區,中原地區也有少數發現,隋唐時期主要分布在關中地區。據此可知()A.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逐步交融 B.經濟重心逐漸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類型發生變化 D.邊疆和內地一體化12.法學家貝卡里亞(1738—1794年)在《論犯罪與刑罰》中說道:“真相有時會從大部分人的面目表情中不期而然地流露出來,然而,如果說從一個平靜人的語氣、姿態和神色中很難察覺出真相的話,那么,一旦痛苦的痙攣改變了他的整個面目表情,真相就更難流露出來了?!逼湟庠谡f明()A.個人情緒狀況影響司法判斷 B.刑訊逼供難以實現司法公正C.自然法精神貫徹立法和司法全程 D.近代法律維護資產階級利益13.兩宋時期,鄉村倫理建設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張載弟子所創制的鄉約,強調鄰里互助與道德互勉;一種是朱熹所改進的鄉村族約,主要是宗族內部的改過遷善教育。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兩宋時期A.理學的理論化B.教育的平民化C.社會的宗族化D.儒學的社會化14.1950年10月1日,周恩來強調:“對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眾性的風俗習慣,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軍堅持不干涉的原則”。同年12月2日,政務院發布通令: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三大節日食用的牛羊免征屠宰稅,并放寬檢驗標準。這表明我國()A.加強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B.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C.注重改良社會風俗習慣 D.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15.閱讀下表“維也納會議的部分內容”。由此可見,維也納會議()內容概況外交制度制定《關于外交代表等級章程》,確認了外交代表的名稱、等級和位次問題會議分級召開制度如將討論主權領土問題與功能合作領域的會議分開,此后國際上逐漸采用分委員會制、秘密會議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開會A.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B.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C.在國際關系上形成了歐洲大國均勢局面D.開創了用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16.西晉的占田制、南朝劉宋的占山護澤令均規定,官員可按品級高低占有數目不等的農田、山地,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至隋唐,實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據此可知,西晉至唐A.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 B.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 D.田制改革目的是開發土地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總分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唐代時期,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凡涉及軍國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經過三省的審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書省進行詔書的起草,門下省負責批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在貞觀年間,唐太宗給予一些資歷比較淺的官員“參知政事”的名號,給予一些資格較老的官員“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號,以參與宰相事務?!幾詼貛洝短拼×恐频倪\行機制及其影響》材料二由于中樞缺乏協調,大量事務須由皇帝親裁,導致政事拖延、決策失誤。有鑒于此,朱元璋先后設立了四輔官、殿閣大學士輔佐決策。然終洪武一朝,設官參與決策始終是末流,并非常態。永樂時,明成祖朱棣以解縉等入值大內,預機務,作為近侍,于內廷參與決策。這一做法在仁、宣兩朝逐漸成為慣例。親近重臣加大學士街于大內當值,負責奏章的初步處理,為日后內閣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正統初年,外廷委任三楊,內廷寵信王振,開始了內閣類宰相化的特殊決策模式?!幾詣⑷鹑A《明洪武至正統中樞決策制度演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皇帝讓眾多官員參與宰相事務的目的,并簡評唐代三省六部制。(2)根據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統年間中樞決策權的演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演變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圖一般被認為是《宋朝科舉考試圖》,但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材料二(宋)凡策士,即殿兩廡張簾,列幾席,標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闕外……試之日,奏名進士和特奏名進士依號進入殿門,一失其號,則不得入……專門設監門、巡鋪等官吏,進行搜索、巡查;一旦查獲,即嚴加處罰。試卷,內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別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用御書院印,付(初)考官定等畢,復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編排官閱其同異,未同者再考之;如復不同,即以相附近者為定。始取鄉貫狀字號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試卷以聞?!幾浴端问贰返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圖是否是《宋朝科舉考試圖》進行辨析和考證。(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史料實證應該遵循的原則。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圍繞“國際貨幣體系演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變化”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清楚)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古代在自然經濟和專制統治環境下,不具備產生諸如自由、平等、權利、義務等近代民法觀念的條件清末1902年清廷下詔“參酌外國法律”,改訂律例。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編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隨著王朝終結,未及頒行民國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為藍本,完成民國民律草案。因時局多變,未能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國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礎上修訂的《中華民國民法》頒布實施。廢除了中國傳統法律中的舊名詞,西方禁止刑訊、獨立審判的原則及審判公開制度、陪審及辯護制度等也逐漸進入中國法律體系20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兩次啟動《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運動等被迫中斷。初成的兩部草案與蘇聯民法典一脈相承,如“財產流轉”便將繼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預算、稅收等計劃經濟方面的內容20世紀七八十年代1979年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編纂。但立法機關認為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各種民事關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條件還不具備,故決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單行本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向。隨后與之相適應的擔保法、合同法等相繼制定,身份平等、權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備受推崇。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202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施行,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摘編自何勤華《西方法學史綱》、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等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2024年高二上學期歷史期中考試試卷一、單選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禮記?喪服傳》中記載:“諸侯之子(非嫡長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稱(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祭祀)諸侯。此自卑別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規定主要體現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內外服制 D.世襲制【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因此根據材料“諸侯之子(非嫡長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稱(祭祀)先君”可知與宗法制有關,A項正確;分封制是地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項;內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C項;材料與世襲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點睛】2.有學者把英國大臣與文官關系比喻成“丈夫與妻子的關系?!贝蟪枷裾煞?,雖然由他們做出決定,但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技術和經驗,使他們在一些具體事務面前無能為力。這時,像家庭主婦一樣,文官參與決策并處理具體事務就順理成章。據材料可知()A.文官群體逐漸成為權力中心 B.英國君主立憲制走向成熟C.文官群體對大臣形成了制衡 D.大臣和文官黨派利益一致【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據材料“大臣像丈夫,雖然由他們做出決定……像家庭主婦一樣,文官參與決策并處理具體事務就順理成章”,可以看出大臣“像丈夫”,掌握決定權,但缺乏足夠的信息、技術和經驗,因此需要文官來處理具體事務,說明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定的制約關系,C項正確;英國的國家權力中心仍是議會,排除A項;僅從大臣和文官的關系,無法得出君主立憲制的狀況,排除B項;“利益一致”,表述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3.20世紀90年代,美國總統克林頓要求各大學實行“入學特別保障政策”,以提高少數民族的入學人數。2003年,得克薩斯州制定了“百分比計劃”,宣布讓州立大學入學考核超越學生的種族,使所有學生通過平等學術競爭爭取大學入學機會。這反映出美國()A.移民遭遇了種族歧視 B.民權法案在實踐中廢棄C.州權力高于聯邦政府 D.聯邦制權力結構的特點【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材料提及直到2003年得克薩斯州才制定“百分比計劃”,遠遠遲于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總統各大學實行“入學特別保障政策”的要求,結合所學可知,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就可理解材料現象,D項正確;“移民”不合題意,與材料中“少數民族”相悖,排除A項;“廢棄”不合邏輯,應為“落實”,排除B項;美國基層自治單位為鄉鎮,不是州,排除C項。故選D項。4.19世紀中期,英國國王有選擇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內閣大臣的法定權力。但實際上,國王只能接受議會選舉結果,委任在選舉中獲勝的黨派領袖為首相,授權首相組閣。這說明當時英國A.法律未能得到執行 B.內閣權力開始膨脹C.議會主權得以確立 D.國王“統而不治”【答案】D【解析】【詳解】國王只能接受議會的選舉結果,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說明英國國王的權力受到嚴重限制,是“統而不治”的表現,D項正確;材料反映是英國國王統而不治,而非法律沒有執行,內閣權力開始膨脹,排除AB項;在17世紀議會作為國家權力中心的地位就得到確認,排除C項。故選D項。5.長慶元年(821年)禮部侍郎錢徽在主持科舉考試時接受請托,錄取不公,引起不滿,穆宗下令榜后“覆試”,使已錄取的14個官員子弟有11人被黜落。會昌三年(843年)禮部尚書王起權負責貢舉時,要求“凡有親戚在朝者,不得應舉”。這些變動反映出()A.門閥士族勢力壟斷了政治權力 B.科舉選官制度的改進C.禮部制定嚴格的官員考核標準 D.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長慶元年(821年)禮部侍郎錢徽在主持科舉考試時接受請托,錄取不公,引起不滿,穆宗下令榜后‘覆試’,使已錄取的14個官員子弟有11人被黜落。會昌三年(843年)禮部尚書王起權負責貢舉時,要求‘凡有親戚在朝者,不得應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慶元年實行“覆試”、會昌三年限制公卿子弟參加科舉,體現了唐代科舉制度的不斷改進和進步,B項正確;唐代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已經被打破,并且這種情況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唐朝時期官員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排除C項;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進入全盛時期,與主旨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6.時人評價王安石的新政時指出:“均輸徙貴就賤,用近易遠……豪商大賈皆疑而不敢動……變易既行而不與商賈爭利,未之聞也。”也有人指出其不可與桑弘羊“均瑜”混為一談,是“法術不正,唯利是嗜”。這些觀點實際上反映出王安石變法()A.觸碰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 B.未能為政府拓展財源C.有利于遏制北宋的土地兼并 D.加重了民眾賦役負擔【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當時有人認為“均輸法”打擊了富豪商賈對市場的信心,是與商人爭奪市場利益的行為,且無法與西漢均輸法同日而語,破壞了“祖宗之法”,這實際上反映出變法危害到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知識可知,王安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未能為政府拓展財源”的說法不恰當,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既得利益集團對于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沒有涉及土地兼并問題,排除C項;材料沒有說明王安石變法與民眾的賦稅的聯系,無法得出“加重了民眾賦役負擔”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7.晚清時期,法政學堂的學校數、學生數在全國各類專門學堂及高校中居絕對優勢。1909年全國法政學堂達47所,學生12282人。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清政府對法制建設的重視 B.適應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響 D.晚清救亡圖存運動的結果【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晚清時期的法政學堂占據絕對優勢,適應了此時期法政變化的需要,晚清時期涉及政法變化的最主要的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B項正確;政法學堂占據優勢適應清末新政的需要,但清末新政并不能說明清政府重視法制建設,其重視鞏固統治,排除A項;清末新政時期雖有近代化的成分,但法治理念主要是為了鞏固統治,排除C項;清末新政是鞏固統治的需要,并非救亡圖存運動的結果,排除D項。故選B項。8.下表所示為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表明中國()出處法律條文漢簡《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婦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則“勿聽而棄告者市”《唐律疏議·斗訟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絞”《大明律》“弟不證兄、妻不證夫、奴婢不證主”A.專制皇權得到明顯加強 B.法律制度的隨意性較強C.司法審判滲透儒家倫理 D.地方司法權力受到制約【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封建社會(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這些法律條文表明中國古代儒家倫理對司法審判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專制皇權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司法審判滲透儒家倫理,而不是法律制度的隨意性較強,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中央司法或者地方司法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9.下面是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情況統計表。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考試名稱考試日期應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率史料來源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1915年6月不確定194不確定《東方雜志》第12卷第六號第一屆普通文官考試1917年4月248240516.32%《政府公報》1917年4月27日第464號10月7日文章第二屆高等文官考試1919年10月78004806.15%《申報》1919年《文官考試雜談》第二屆普通文官考試1920年10月400040010%《申報》1920年10月11日報道A.文官考試分為高等和普通兩種 B.文官考試錄取率處上升趨勢C.《申報》比《東方雜志》可信 D.北洋政府時期政局相對穩定【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情況統計表”可知,1915年與1919年高等文官考試的錄取人數上比較,1919年第二屆高等文官錄取人數多于第一屆;而且1917年與1920年的普通文官考試的錄取人數比較,1920年第二屆普通文官考試錄取人數多于1917年第一屆文官考試的錄取人數,錄取率也高于第一屆普通文官考試。由此可知,文官考試錄取率處上升趨勢,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分為高等和普通兩種,但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史料來源”,不能就此判斷《申報》比《東方雜志》可信,材料內容沒有強調兩者的可信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北洋政府時期軍閥割據,政局混亂,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1906年,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中提出了文官考試思想:“一是考選權……必須設獨立機關,專掌考選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為糾察權,專管監督彈劾的事?!边@一思想()A.體現了強烈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國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C.保證了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D.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材料“一是考選權……必須設獨立機關,專掌考選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為糾察權,專管監督彈劾的事”可知,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強調中華民國的官員須經考試合格后方得任用,這為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民國的官員的選拔問題,不能體現“開放性”,排除A項;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令,標志著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B項;“保證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11.研究發現,內有帳篷形象(遺物或壁畫)的墓葬,東漢時分布于當時邊疆地區的內蒙古、遼寧、山西及甘肅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數量增多,分布范圍擴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區,中原地區也有少數發現,隋唐時期主要分布在關中地區。據此可知()A.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逐步交融 B.經濟重心逐漸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類型發生變化 D.邊疆和內地一體化【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內有帳篷形象(遺物或壁畫)的墓葬從東漢至魏晉到隋唐時期的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可見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地區的溝通和往來日益增多,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逐步交融,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容,無法得出經濟重心的變化,排除B項;傳統民居一般分為六種類型:窯洞式、合院式、天井院落式、土樓式、干欄式、碉樓式等,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C項;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墓葬分布范圍的擴大,不等同于邊疆和內地一體化,該說法過于夸大,排除D項。故選A項。12.法學家貝卡里亞(1738—1794年)在《論犯罪與刑罰》中說道:“真相有時會從大部分人的面目表情中不期而然地流露出來,然而,如果說從一個平靜人的語氣、姿態和神色中很難察覺出真相的話,那么,一旦痛苦的痙攣改變了他的整個面目表情,真相就更難流露出來了。”其意在說明()A.個人情緒狀況影響司法判斷 B.刑訊逼供難以實現司法公正C.自然法精神貫徹立法和司法全程 D.近代法律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西方。據材料“一旦痛苦的痙攣改變了他的整個面目表情,真相就更難流露出來了”表明,真相與痛苦的痙攣難以相容,即刑訊逼供難以實現司法公正,B項正確;題干問法為意在,個人情緒狀況影響司法判斷項屬于表現,排除A項;自然法是一種獨立于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通常包括道德理論與法學理論,材料中未涉及到自然法精神,排除C項;近代法律盡管維護資產階級利益,但題干材料并沒有反映其階級性,排除D項。故選B項。13.兩宋時期,鄉村倫理建設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張載弟子所創制的鄉約,強調鄰里互助與道德互勉;一種是朱熹所改進的鄉村族約,主要是宗族內部的改過遷善教育。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兩宋時期A.理學的理論化B.教育的平民化C.社會的宗族化D.儒學的社會化【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兩宋(中國)。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理學已經深入到了鄉村,材料反映的是理學對普通社會的影響,即反映了兩宋時期儒學的社會化,D項正確;理學的理論化主要是指理學在哲學思辨、理論體系構建等方面的發展。材料中重點強調的是鄉約和族約這些在鄉村倫理建設中的實踐形式,而非理學理論自身的構建和深化,排除A項;教育的平民化主要側重于教育的對象范圍擴大到平民階層,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機構等方面的變化。材料中并未提及鄉村教育機構的設立、平民受教育程度等相關內容,主要是關于鄉村倫理建設的兩種形態,排除B項;材料說明鄉村倫理建設不完全是宗族化的體現,還有超越宗族范圍的鄰里之間的道德建設,排除C項。故選D項。14.1950年10月1日,周恩來強調:“對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眾性的風俗習慣,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軍堅持不干涉的原則”。同年12月2日,政務院發布通令: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三大節日食用的牛羊免征屠宰稅,并放寬檢驗標準。這表明我國()A.加強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B.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C.注重改良社會風俗習慣 D.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中國)。根據材料“對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眾性的風俗習慣,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軍堅持不干涉的原則”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三大節日食用的牛羊免征屠宰稅,并放寬檢驗標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尊重少數民族的信仰自由,并且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進一步鞏固。這是對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的保障,D項正確。本題主旨為“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加強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注重改良社會風俗習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军c睛】15.閱讀下表“維也納會議的部分內容”。由此可見,維也納會議()內容概況外交制度制定《關于外交代表等級章程》,確認了外交代表的名稱、等級和位次問題會議分級召開制度如將討論主權領土問題與功能合作領域的會議分開,此后國際上逐漸采用分委員會制、秘密會議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開會A.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B.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C.在國際關系上形成了歐洲大國均勢局面D.開創了用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14年(歐洲)。根據材料“確認了外交代表的名稱、等級和位次問題”“將討論主權領土問題與功能合作領域的會議分開”“國際上逐漸采用分委員會”制、秘密會議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開會”可知,維也納會議“明晰了外交代表問題,規定不同類型”的會議分開進行,這規范了外交關系,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B項正確;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不再滿足僅僅派遣臨時使者與他國保持聯系,而是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而維也納會議召開的時間是1814年,排除A項;維也納會議確實確立了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的原則,但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排除D項。故選B項。16.西晉的占田制、南朝劉宋的占山護澤令均規定,官員可按品級高低占有數目不等的農田、山地,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至隋唐,實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據此可知,西晉至唐A.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 B.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 D.田制改革目的是開發土地【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西晉時期官員可占據土地,使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自耕農減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農數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這一時期自耕農數量反復,A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世族,官員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變化,沒有涉及到選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保證國家稅收,開發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總分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唐代時期,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凡涉及軍國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經過三省的審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書省進行詔書的起草,門下省負責批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在貞觀年間,唐太宗給予一些資歷比較淺的官員“參知政事”的名號,給予一些資格較老的官員“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號,以參與宰相事務?!幾詼貛洝短拼×恐频倪\行機制及其影響》材料二由于中樞缺乏協調,大量事務須由皇帝親裁,導致政事拖延、決策失誤。有鑒于此,朱元璋先后設立了四輔官、殿閣大學士輔佐決策。然終洪武一朝,設官參與決策始終是末流,并非常態。永樂時,明成祖朱棣以解縉等入值大內,預機務,作為近侍,于內廷參與決策。這一做法在仁、宣兩朝逐漸成為慣例。親近重臣加大學士街于大內當值,負責奏章的初步處理,為日后內閣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正統初年,外廷委任三楊,內廷寵信王振,開始了內閣類宰相化的特殊決策模式?!幾詣⑷鹑A《明洪武至正統中樞決策制度演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皇帝讓眾多官員參與宰相事務目的,并簡評唐代三省六部制。(2)根據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統年間中樞決策權的演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演變的原因?!敬鸢浮浚?)目的:防止宰相專權,加強皇權;集恩廣益。評價:唐代三省六部在職權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牽制,互相監督,形成了比較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分散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提高了辦事效率;但該制度實際上是君主專制的產物。(2)演變:由皇帝獨掌決策轉向內閣輔佐決策,類宰相化。表現:廢除宰相致使中樞決策協調機制缺失;決策權過分集中導致政務處理效率降低;后來的皇帝,缺乏國政決策經驗,且政事過量,皇帝個人精力有限。【解析】【詳解】(1)目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皇帝讓眾多官員參與宰相事務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宰相專權,加強皇權和集思廣益。評價:可從其三省六部制的目的、特征及實質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2)演變:根據材料“由于中樞缺乏協調,大量事務須由皇帝親裁”、“正統初年,外廷委任三楊,內廷寵信王振,開始了內閣類宰相化特殊決策模式”可歸納出由皇帝獨掌決策轉向內閣輔佐決策,類宰相化。原因:根據材料“導致政事拖延、決策失誤”可歸納出廢除宰相致使中樞決策協調機制缺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決策權過分集中導致政務處理效率降低;另外皇帝的個人因素也是當時中樞機構變革的主要因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圖一般被認為是《宋朝科舉考試圖》,但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材料二(宋)凡策士,即殿兩廡張簾,列幾席,標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闕外……試之日,奏名進士和特奏名進士依號進入殿門,一失其號,則不得入……專門設監門、巡鋪等官吏,進行搜索、巡查;一旦查獲,即嚴加處罰。試卷,內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別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用御書院印,付(初)考官定等畢,復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編排官閱其同異,未同者再考之;如復不同,即以相附近者為定。始取鄉貫狀字號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試卷以聞?!幾浴端问贰返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圖是否是《宋朝科舉考試圖》進行辨析和考證。(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史料實證應該遵循的原則?!敬鸢浮浚?)示例1:圖不是《宋朝科舉考試圖》。理由如下:從殿試流程和考場秩序看,據材料二中的文獻史料可知,宋代殿試非常重視流程,重視天子和舉子之間的森嚴等級,對考場布置。座位次序、試卷收發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但圖中的“舉子們”并沒有按照規定,依次對號在宮殿東西兩廊的小帳幕中端坐應試,而是在庭院中站著考試,隨意下位,相互作揖,輕松散漫,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這既不符合嚴肅的殿試氛圍,又不符合程序煩瑣的殿試流程。從門禁制度看,據材料二的相關記載可知,宋代為防止考生夾帶書本進入考場,實行森嚴的門禁制度。但在圖中,殿門大開,門口還有人在作揖、交談,并不需要“依號進入殿門”,這與宋代實行森嚴的門禁制度有著較大反差。從閱卷要求看,據材料二可知,宋代建立了糊名和謄錄制度,殿試現場有專門的官員做好糊名和謄錄的前期準備工作,以防錯亂。交卷是最緊張的時候,應該嚴防死守、絕不容許出半點差錯。但從圖中看,“舉子們”完成答卷后輕松隨意地直接提交,根本沒有專門的監考官按照考場規則收卷,這與嚴密繁苛的糊名和謄錄制度相去甚遠。綜上,通過材料一圖像史料與材料二文獻史料的互證,可證明該圖像不是《宋朝科舉考試圖》。(2)原則:論從史出;孤證不立;擺事實,講道理;提高全面運用史料的能力;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會背景含義和特定的微觀情境,切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辨析是否為宋朝。圖一不是《宋朝科舉考試圖》。其次,據材料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殿試流程和考場秩序、門禁制度、閱卷要求等角度分析即可。具體來說,從流程與考場秩序角度來看,據材料二“宋凡策士,即殿兩廡張簾,列幾席,標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闕外……試之日,奏名進士和特奏名進士依號進入殿門,一失其號,則不得入”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殿試非常重視流程,重視天子和舉子之間的森嚴等級,對考場布置。座位次序、試卷收發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據圖片信息可得出,圖中的“舉子們”并沒有按照規定,依次對號在宮殿東西兩廊的小帳幕中端坐應試,而是在庭院中站著考試,隨意下位,相互作揖,輕松散漫,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這既不符合嚴肅的殿試氛圍,又不符合程序煩瑣的殿試流程。從門禁制度來看,據材料二“設監門、巡鋪等官吏,進行搜索、巡查;一旦查獲,即嚴加處罰?!钡刃畔⒖傻贸?,宋代為防止考生夾帶書本進入考場,實行森嚴的門禁制度。據圖片信息可得出,殿門大開,門口還有人在作揖、交談,并不需要“依號進入殿門”,這與宋代實行森嚴的門禁制度有著較大反差。從閱卷要求來看,據材料二“試卷,內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別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用御書院印,付(初)考官定等畢,復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钡刃畔⒉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建立了糊名和謄錄制度,殿試現場有專門的官員做好糊名和謄錄的前期準備工作,以防錯亂。交卷是最緊張的時候,應該嚴防死守、絕不容許出半點差錯。據圖中信息可得出,舉子們”完成答卷后輕松隨意地直接提交,根本沒有專門的監考官按照考場規則收卷,這與嚴密繁苛的糊名和謄錄制度相去甚遠。最后,概括總結,通過材料一圖像史料與材料二文獻史料的互證,可證明該圖像不是《宋朝科舉考試圖》。【小問2詳解】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從唯物主義史觀、史料實證、全面分析等角度概括即可。原則:論從史出;孤證不立;擺事實,講道理;提高全面運用史料的能力;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會背景含義和特定的微觀情境,切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圍繞“國際貨幣體系演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變化”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清楚)【答案】參考示例一:論題:英國經濟實力的變化影響英鎊的國際貨幣中心地位。闡述:新航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促進了英國海外貿易的發展,英國成為世界最大殖民帝國;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形成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英鎊在國際金融領域占據了霸主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德國崛起,及至一戰,英國經濟受到重創,英鎊的霸權地位開始動搖;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英國經濟造成進一步的破壞,英鎊地位進一步下降;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英國經濟實力衰落,以英鎊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難以存繼,走向解體。綜上,英鎊國際地位隨著英國經濟實力強弱變化而變化。參考示例二:論題:國際貨幣體系演變折射出國際格局的變化闡述:新航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使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使歐洲遭受重創,金本位制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失去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國際金融領域呈現出無序狀態。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推動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發展。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和多極化趨勢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美元地位受到沖擊,但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綜上,國際貨幣體系往往反映著國際力量的對比,也是世界局勢的體現?!窘馕觥俊驹斀狻勘绢}屬于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近現代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新的穩定的匯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具有主導地位的貨幣”及所學可得出論題:世界貨幣體系的變遷以國家實力為基礎,它反映了國家實力的消長。結合英國的殖民擴張、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貨幣體系的破壞、布雷頓森林體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海南省華僑中學2025屆高一化學第二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上海市寶山區建峰高中2025屆高一下化學期末學業質量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單招力學考試題庫及答案
- 儲能能源基礎知識考試題及答案
- 池州二建建筑考試題庫及答案
- 保安員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
- 白卷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金融科技企業估值模型構建與投資決策實戰指南報告
- 2025年金融科技創新趨勢報告:數字化投資策略解析
- 2025年金融機構風險數字化管理在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案例報告
- 電纜橋架技術規范書
- 廣東藥科大學 作業紙 GDPU廣藥
- 成套設備電氣技術要求
- 《HSK標準教程3》第5課課件
- 戰術基礎動作教案
- 公益協會財務管理制度3篇-2023修改整理
- 高中英語3500單詞(表格)只有中文
- 公司理財-羅斯(完整版)
- 改變觀念提高效率課件
- 立責于心履責于行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課件
- 醫療垃圾廢物處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