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呂家春秋100句精髓簡介/導語:《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的一部集大成的雜家巨著,融合儒、道、墨、法、兵、農等諸子百家思想,被譽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其內容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治國理政、為人處世、養生修身智慧。本文精選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100句精髓,輔以簡要解讀,助您快速領略這部經典的核心思想,汲取古圣先賢的智慧結晶。一、治國理政篇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盡數》`)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強調運動、變化和革新是保持事物活力、防止衰敗的關鍵,應用于治國需與時俱進,不斷改革。2.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察今》`)解讀:治理國家沒有法度就會混亂,死守舊法不知變革就會行不通。指出法治的重要性,同時強調法律必須根據時代變化而調整(“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核心觀點)。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貴公》`)解讀:天下不是君主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體現了樸素的民本思想,強調君主應以天下為公。4.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用眾》`)解讀:善于學習的人,能借助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應用于治國,即統治者應善于納諫,任用賢能。5.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察今》`)解讀:明察自己就可以了解別人,明察當今就可以推知古代。強調通過觀察現實和自身來認識規律、預測未來、借鑒歷史的重要性。6.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先己》`)解讀:想戰勝別人必先戰勝自己(的缺點),想評論別人必先評論自己,想了解別人必先了解自己。強調領導者自我修養、以身作則的根本性。7.凡主之立也,生于公。(`《貴公》`)解讀:凡是君主得以確立,都源于秉持公正。指出“公”是君主權威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二、修身養性篇8.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貴生》`)解讀:保全生命(指自然天性)是最上等的,生命有所虧損是次一等的,死亡再次一等,被迫茍且偷生是最下等的。體現了道家重視生命本真、追求精神自由的養生觀。9.不知理義,生于不學。(`《勸學》`)解讀:不懂得道理和道義,根源在于不學習。強調學習是明理、修身的基礎。10.欲不正,以治身則夭,以治國則亡。(`《為欲》`)解讀:欲望不正當,用來修身就會短命,用來治國就會滅亡。警示欲望需要引導和節制。11.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適。(`《舉難》`)解讀:一尺長的樹木必有結節,一寸大的美玉必有瑕疵。比喻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看人用人要求其大節,不可苛求完美。12.敗莫大于不自知。(`《自知》`)解讀:最大的失敗莫過于沒有自知之明。強調認識自我(優點和缺點)的極端重要性。13.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別類》`)解讀: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最高明的。犯錯誤人的通病,在于不懂卻自以為懂。強調謙虛謹慎、承認無知是智慧的開端。14.疾學在于尊師。(`《勸學》`)解讀:努力學習的關鍵在于尊敬老師。尊師重道是求學的根本態度。三、處世智慧篇15.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首時》`/`《孝行覽·長攻》`)解讀:事情的難易,不在于事情本身的大小,而在于把握時機(“知時”)。強調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的重要性。16.以眾者,此君人之大寶也。(`《用眾》`)解讀:依靠眾人的力量,這是統治者的最大法寶。強調集思廣益、發揮群體智慧。17.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聽言》`)解讀:聽到言論不可不審察,不審察就分不清好壞。告誡要明辨是非,不可輕信。18.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必己》`)解讀:君子自己的行為,尊敬別人而不必要求被別人尊敬,愛護別人而不必要求被別人愛護。強調高尚品德應出于本心,不求回報。19.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召類》`/`《應同》`)解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性質相同的事物會互相感召,氣息相同會互相融合,聲音相近會互相應和。說明事物相互感應的道理,也用于說明人際交往的規律。四、哲理思辨篇20.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察傳》`)解讀:聽到傳聞不可不審察分辨,經過多次轉述,白的會被說成黑的,黑的會被說成白的。強調對傳言、信息要保持警惕,需核實求證(“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21.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察今》`)解讀:察看房屋下面太陽或月亮照射的影子,就知道太陽、月亮的運行,陰晴寒暑的變化;看見一瓶水結冰,就知道天下的寒冷,魚鱉的潛伏。說明見微知著、由現象推知本質和規律的重要性。22.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義賞》`)解讀:排干池水捉魚,怎能捉不到?但明年就沒魚了;焚燒森林打獵,怎能打不到?但明年就沒獸了。比喻做事不可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后果,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23.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人不怪也。用民亦有種,不審其種,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用民》`)解讀:種麥子收獲麥子,種谷子收獲谷子,人們不覺得奇怪。使用百姓也有其規律(“種”),不考察其規律,卻祈求百姓為自己所用,沒有比這更糊涂的了。說明治理要順應民情、遵循規律。24.凡物之然也,必有故。不知其故,雖當,與不知同,其卒必困。(`《審己》`)解讀:凡是事物之所以這樣,必定有原因。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有時做對了,也和不知道一樣,最終必定會陷入困境。強調探究事物根源和內在原因的重要性。25.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去私》`)解讀:天不偏私地覆蓋萬物,地不偏私地承載萬物,日月不偏私地照耀萬物,四季不偏私地運行。它們施行自己的德行(規律),萬物才得以成長。以自然界的無私運行作比喻,推崇大公無私的至高品德,也是“貴公”思想的體現。一、處世謀略與治事智慧1.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盡數》`)解讀:用開水去止住沸騰,沸騰反而更厲害,撤掉鍋下的火,沸騰自然就停止了。比喻解決問題要抓住根本(“火”),而非在表面現象(“沸”)上徒勞,應用于管理需解決核心矛盾。2.良工之與馬也,相得則然后成。(`《知士》`)解讀:優秀的工匠和馬匹,互相配合得當然后才能成功。強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以及配合協作的重要性。3.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贊能》`)解讀: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個伯樂(善于相馬);得到十把好劍,不如得到一個歐冶子(鑄劍大師);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個圣人。突出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價值遠勝于物質資源本身。4.善說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為力。(`《順說》`)解讀:善于游說的人就像靈巧的工匠,能借助他人的力量來成就自己的事業。說明成功的說服在于順應對方心理,借勢而為。5.事多似倒而順,多似順而倒。(`《似順》`)解讀:事情有很多看似悖逆實則順利,看似順利實則悖逆。提醒人們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警惕表面上的順利,理解暫時性的困難。6.凡謀者,疑也。疑則從義斷事。(`《召類》`)解讀:凡是謀劃事情,是因為有疑惑。有疑惑就應依據道義來判斷行事。強調在不確定時,道義是決策的準繩。7.賢主勞于求人,而佚于治事。(`《士節》`)解讀:賢明的君主在尋求人才上操勞,而在處理具體事務上安逸(指善于授權)。揭示優秀領導者的關鍵在于選賢任能,而非事必躬親。二、軍事哲理與用兵之道8.凡兵,天下之兇器也;勇,天下之兇德也。舉兇器,行兇德,猶不得已也。(`《論威》`)解讀:兵器是天下的兇器;勇武是天下的兇德。動用兇器,施行兇德,是迫不得已(才為之)。體現慎戰、非攻的思想,戰爭是最后手段。9.用武則以力勝,用文則以德勝。文武盡勝,何敵之不服!(`《不廣》`)解讀:用武力就靠力量取勝,用文德就靠德行取勝。文治武功都能取勝,還有什么敵人不臣服呢!強調治國安邦需文武并用,剛柔相濟。10.夫兵貴不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彼。(`《決勝》`)解讀:用兵貴在使自己不可戰勝。不可戰勝在于自己(做好充分準備),能否戰勝敵人則在于對方(是否有隙可乘)。與《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思想一致,強調自身實力是基礎。三、教育學習與人才觀11.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謹聽》`)解讀:不懂卻自以為懂,是各種災禍的根源。再次強調謙虛、自知的重要性,警示強不知以為知的危害。12.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后足。(`《用眾》`)解讀:善于學習的人,就像齊王吃雞一樣,一定要吃上幾千只雞爪才滿足(比喻學習要博采眾長,廣泛吸收)。形象說明學習應如饑似渴,兼收并蓄。13.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用眾》`)(此句在前篇有,但因其重要性及“用眾”篇核心地位,常被再次強調,可視為補充解讀)補充解讀:這是“取長補短”的經典出處,深刻體現了《呂氏春秋》重視集體智慧、反對閉門造車的開放學習觀。14.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貴直》`)解讀:得到一萬人的軍隊,不如聽到一句正確的話。凸顯至理名言、高明見解的非凡價值,有時勝過千軍萬馬。四、重農思想與自然規律15.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上農》`)解讀:百姓務農就淳樸,淳樸就容易驅使,容易驅使就邊境安寧,君主地位尊崇。反映了重農抑商思想,認為農業是穩定社會、鞏固統治的基礎。16.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也地也,養之者天也。(`《審時》`)解讀:莊稼,播種管理它的是人,使它生長的是土地,滋養它的是上天(氣候)。說明農業生產是人力、地力和天時共同作用的結果,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審時”即審察農時)。17.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義賞》`)(此句在前篇有,因其體現的可持續思想極為重要且常被引用,可在此處作為農業/生態思想代表再強調)補充解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最早、最形象的表述之一,具有深遠的生態智慧。五、深刻哲理與普遍規律18.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誠廉》`)解讀:石頭可以被擊碎,但不能改變它堅硬的性質;朱砂可以被磨成粉,但不能改變它紅色的本質。比喻高潔的品格、堅定的意志或事物的本質屬性不可被外力強行改變。19.察其所以,觀其所由,近其人,安其居,考其行事。(`《論人》`)解讀:(識人方法)考察他做事的動機,觀察他做事的途徑方法,接近他本人了解日常,考察他安身立命的狀況,綜合驗證他過往的所作所為。提出了一套全面、務實的考察人才的方法論(“八觀六驗”的濃縮)。20.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貴信》`)解讀:天(四季運行)不守信用,就不能形成年歲;地(生長萬物)不守信用,草木就不能長大。以自然運行的規律性(“信”)作比喻,強調誠信是天地運行的根本法則,更是人立身處世、治國安邦的基石。21.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博志》`)解讀:事物太圓滿就必定轉向缺損,發展到極端就必定走向反面,太盈滿就必定招致虧損。揭示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辯證規律,告誡人們要懂得持中守正,避免走向極端。22.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功名》`)解讀:用貓去招引老鼠,用冰塊去招引蒼蠅,即使方法再巧妙,也辦不到。比喻方法、手段與目的背道而馳,不可能成功。強調方法選擇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和目標特性。23.至長反短,至短反長。(`《似順》`)解讀:長到了極點就會轉向短,短到了極點就會轉向長。再次闡述事物對立面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類似“物極必反”)。六、道德修養與行為準則24.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察微》`)(常引用于“孔子馬逸”故事后)解讀:(孔子處理馬夫吃了別人的莊稼一事,主張先詢問是否傷人再談馬)孔子能從細微處(馬夫的態度)發現問題,觀察的是長遠的影響(教化)。強調處理問題要著眼大局,注重教化效果,而非僅就事論事。25.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察今》`)解讀:楚國人想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設標記。澭水突然暴漲,楚國人不知道,仍按標記在夜間渡河,淹死一千多人…當今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就類似這種情況。這個著名寓言(“循表夜涉”)辛辣諷刺了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危害,是《察今》篇“因時變法”主張的核心論據,警示后人必須與時俱進。一、察微知著與預見未來(察微/知化)1.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察微》`)解讀:國家的治亂存亡,其開端細微得像鳥獸秋天新生的毫毛。能明察這“秋毫”般的征兆,那么重大事件就不會失誤了。強調見微知著,在禍患萌芽時就加以干預。2.智者之舉事必因時,時不可必成,其人事則不廣。(`《不廣》`)解讀:智慧的人做事必定順應時勢,時勢不一定能完全把握,但人的努力(人事)不可廢棄(“廣”通“曠”,荒廢)。說明既要把握時機,更要發揮主觀能動性。3.凡智之貴也,貴知化也。(`《知化》`)解讀:智慧的可貴,貴在能預知事物的發展變化(“化”)。突出預見性(知化)是最高層次的智慧。4.察其所以,觀其所由,近其人,安其居,考其行事。(`《論人》`)(前篇出現,此處從“察微知人”角度深化)深化解讀:此句是識人察微的經典方法論。通過動機、方法、日常、根基、過往等多維度細微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5.見驥一毛,不知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觀表》`)解讀:只看到千里馬的一根毛,無法知道它的全貌;只看到畫上的一種顏色,無法知道畫的美妙。警示不能僅憑局部或表象就妄下判斷,需全面觀察。6.圣人之所以過人以先知,先知必審征表。(`《觀表》`)解讀:圣人之所以能超過一般人在于能先知,先知必定源于審察事物的征兆和表象(“征表”)。將“先知”的能力歸于對細微征兆的敏銳洞察和分析。7.天之處高而聽卑。(`《制樂》`)解讀:上天雖處于高處卻能聽到低處的聲音。常比喻在上位者應體察下情,也說明自然規律(天道)洞悉一切,隱含敬畏之心。二、直言敢諫與明辨是非(貴直/去宥)8.言極則怒,怒則說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直諫》`)解讀:話說到了極點就會引起君主發怒,君主發怒那么進諫者就危險了。不是賢德的人,誰肯去冒這個危險呢?道出了直諫者的勇氣和風險,反襯納諫之難與可貴。9.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自知》`)解讀:堯帝設有供想進諫者敲擊的鼓,舜帝設有供書寫批評意見的木柱(“誹謗”古義為批評議論)。以古代圣王為例,說明建立暢通言路、鼓勵批評的制度的重要性。10.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猶甚。(`《自知》`)解讀:人本來就不容易有自知之明,君主尤其如此。直言君主缺乏自知之明是常態,更需要臣下直言匡正。11.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驕恣》`)解讀:亡國的君主,必定自我驕縱,必定自以為聰明,必定輕視他人(“物”指人)。精準勾勒出昏君的三個致命性格特征,是直諫者需極力勸誡君主避免的。12.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貴信》`)(前篇有,此處從“君臣互信是納諫基礎”角度強調)關聯解讀:君主誠信是建立君臣信任的前提,有了深厚信任,直言進諫才更容易被接受,否則易被視為誹謗。13.世之聽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則聽必悖矣。(`《去宥》`)解讀:世上聽取意見的人,大多有所局限(“尤”通“囿”,局限、蒙蔽)。局限多,那么聽到的就必然謬誤了。強調聽者需去除自身偏見和局限(“去宥”),才能明辨是非,聽進忠言。三、慎始善終與精于謀劃(慎大/慎小/貴卒)14.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突泄一熛,而焚宮燒積。(`《慎小》`)解讀:大堤因為容納了螻蟻的小洞,而導致洪水沖毀城邑淹死人;煙囪泄出一點火星,就可能燒毀宮殿和糧倉。比喻小隱患可能釀成大災禍,務必防微杜漸(慎小)。15.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博志》`)(前篇出現,此處從“慎終如始”角度深化)深化解讀:認識到物極必反的規律,就更需要在事物圓滿、發展到高峰時保持警惕,謹慎行事(慎大),思考如何持盈保泰,避免走向反面。16.謀物之成也,必由廣大眾多長久,信也。(`《諭大》`)解讀:謀劃事情的成功,必定要依靠(考慮)廣大、眾多、長遠的因素,這是規律(“信”)。強調成功謀劃需具備宏觀視野、周全考慮和長遠眼光。17.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盡數》`)(前篇出現,此處從“解決根本需果斷”角度關聯“貴卒”)關聯解讀:“去火”的行動需要迅速果斷(“貴卒”-貴在敏捷),方能有效解決根本問題。拖延或表面應付(“以湯止沸”)只會讓問題惡化。18.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后足。(`《用眾》`)(前篇出現,此處關聯“慎始”)關聯解讀:學習如“食雞跖”,強調積累需從細微處(“始”)開始,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對“始”的重視即“慎始”。19.利雖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為也;安雖長久,而以私其子孫,弗行也。(`《長利》`)解讀:利益即使比現在多一倍,但對后世不利,就不去做;安定雖然能長久維持,但只是為了私利于自己的子孫,就不去施行。體現深謀遠慮、超越個人和眼前利益的“長久之計”(慎大/長利)。四、處世哲學與領導法則20.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必己》`)(前篇出現,此處補充“毀譽不驚”)補充解讀:此境界也意味著毀譽不入于心。尊敬和愛護他人是出于本心,因此無論對方是否回報以尊敬和愛護(甚至回報以毀謗),都不會影響君子的行為準則。21.以眾地無功,以大眾行無畏。(`《用眾》`)解讀:認為依靠人多就能在土地上取得成就是無效的;認為依靠人多就可以在行動上無所畏懼(魯莽行事)是行不通的。批判迷信“人海戰術”和魯莽的集體行動,強調智慧、組織和紀律的重要性。22.賢主有度而聽,故不過。(`《有度》`)解讀:賢明的君主掌握法度(標準、原則)來聽取意見,所以不會犯錯。強調領導者聽取意見時要有主見和判斷標準(“度”),不能人云亦云。23.眾邪積而攻一正,正必不勝。(`《明理》`)解讀:眾多的邪氣積聚起來攻擊一股正氣,正氣必定不能取勝。描繪了邪惡勢力勾結、正氣被壓制的社會現象,警示需及早遏制邪氣滋長(關聯“察微”、“慎小”)。24.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自知》`)解讀:要知道平直,必須依靠水準墨線;要知道方圓,必須依靠圓規方矩;君主想要有自知之明,就必須依靠正直敢言之士。將“直士”比作君主認識自我的“準繩”和“規矩”,凸顯諍臣的極端重要性(貴直)。25.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后末。…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人不怪也。用民亦有種,不審其種,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孝行覽·本味》`/前篇《用民》)綜合解讀:此句再次強調“務本”(根本)和“審種”(遵循規律)的極端重要性。治理天下國家如同種植,必須抓住根本(如民生、教化),并遵循百姓的特點和規律(“種”),才能有效“用民”,否則就是最大的糊涂(“惑”)。以此作為第三輯的收束,重申《呂氏春秋》治國理政的核心邏輯。一、陰陽五行與宇宙和諧(應同/圓道)1.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應同》`)解讀:大凡帝王將要興起時,上天必定先向百姓顯示祥瑞。…同類事物本就互相感召,氣息相同就互相融合,聲音相近就互相應和。闡述“天人感應”思想和事物相互感召的普遍規律(“應同”),是“十二紀”將政令與天時對應的理論基礎。2.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圓道》`)解讀:天地的運行如同車輪,結束之后又重新開始,達到極點就返回,沒有不恰到好處的。描繪宇宙循環往復、周行不殆(“圓道”)的運動規律,蘊含“物極必反”、“周而復始”的哲理。3.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盡數》`)解讀:圣人明察陰陽調和的適宜狀態,分辨萬物的特性以利于生命(養生)。將陰陽和諧思想應用于養生實踐,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二、音樂之道與政治教化(大樂/適音)4.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大樂》`)解讀:音樂的由來很悠久了,它產生于度量(音律),根源于“太一”(宇宙本源)。將音樂提升到宇宙本體的高度,賦予其形而上的意義。5.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適音》`)解讀:大凡音樂,是與政治相通并能轉移風氣、安定習俗的。明確音樂的社會教化功能和政治意義,是儒家“樂教”思想的體現。6.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適音》`)(類似《禮記·樂記》觀點)解讀:太平盛世的音樂安詳而歡樂,因為政治和順;混亂世道的音樂怨恨而憤怒,因為政治乖戾;亡國之音悲哀而憂傷,因為政治險惡。揭示音樂風格與時代政治狀況的緊密聯系,音樂是社會的晴雨表。三、名實之辯與審察真偽(審分/正名/淫辭)7.按其實而審其名,以求其情;聽其言而察其類,無使放悖。(`《審分》`)解讀:依據事物的實質來審察它的名稱,以求得真實情況;聽取言論要考察它所屬的類別,不要讓它放縱悖逆。強調為政者必須“循名責實”,明察事物本質,不被虛名迷惑。8.名正則治,名喪則亂。(`《正名》`)解讀:名分(名稱、概念、制度)正當國家就安定,名分喪失國家就混亂。指出厘清名分、明確職責對治理國家的基礎性作用。9.使名喪者,淫說也。說淫則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正名》`)解讀:使名分喪失的,是邪說謬論(“淫說”)。邪說泛濫就會使不可行的變成可行,不對的變成對,錯的變成不錯,沒錯的變成錯。批判混淆是非、擾亂名實的言論的危害性。10.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察傳》`)解讀:言辭很多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清。強調辨析言辭真偽、明辨是非的極端重要性(關聯“察傳”)。四、歷史鏡鑒與經驗智慧(長見/察今)11.今之于古也,猶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猶今之于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后。(`《長見》`)解讀:現在對于古代,就如同古代對于后世;現在對于后世,也如同現在對于古代。所以明察現在就可以推知古代,了解古代就可以推知未來。闡明“以今推古”、“以古鑒今”、“預見未來”的歷史觀和方法論。12.天下之士也者,慮天下之長利,而固處之以身者也。…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長利》`)解讀:天下的賢士,是思慮天下長遠利益,并且堅定地用自身去實踐的人。…這是神農、黃帝的法則。推崇為天下謀“長利”的圣賢精神,并視其為最高法則。13.敗莫大于不自知。(前篇有,此處從“歷史教訓”角度深化)深化解讀:歷史上無數失敗(如剛愎自用的君主、功虧一簣的將領)的根源都在于缺乏自知之明,此句是對歷史經驗的高度凝練。五、處世精要與用人之方(貴當/具備/遇合)14.為之必由其道,物莫之能害。(`《貴當》`)解讀:做事情只要遵循其內在規律(“道”),沒有什么事物能妨害它。強調做事合乎規律(“貴當”)是成功的關鍵。15.賢主之于賢者也,物莫之妨,戚愛習故不以害之,故賢者聚焉。(`《具備》`)解讀:賢明的君主對于賢能之士,不讓任何事物妨害他們,不因親戚、寵愛、親信、故舊(“戚愛習故”)的關系而損害賢者,所以賢者就會聚集而來。指出君主欲得賢才,必須排除干擾、創造公平環境(“具備”條件)。16.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后行。(`《遇合》`)解讀:凡是被任用(“遇”),在于投合(“合”)。時機不投合,一定要等到投合了然后再行動。說明人才被賞識任用需要主客觀條件相契合(“遇合”),強調時機的重要性。17.以財予人者,不如無奪時;以食予人者,不如無奪其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廠區視頻監控系統解決方案
- 高中數學的批判性思維培養策略
- 汽車涂料檢測報告:立邦乳膠漆應用案例
- 新能源保險精算模型行業的熱點問題與解決方案研究
- 寵物跨境代購平臺行業市場潛力分析
- 公共圖書館防火安全管理規定
- 幼兒園假日游戲活動方案
- 幼兒龍舟活動方案
- 幼兒園公益營銷活動方案
- 幼小銜接晨練活動方案
- 2025年高考英語全國二卷試題含答案
- SL631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第1部分:土石方工程
- 江岸區2023-2024學年下學期期末七年級數學試卷(含答案)
- 《國土空間規劃》-課程教學大綱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儀表系統工程設計規范
- 2024年海關事務培訓資料
- 學校中層干部選拔考試教育教學管理知識試題題庫(包含: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
- 住所(經營場所)產權證明(模版)
- 2021-2022學年江蘇省揚州市高一下學期期末地理試題
- 串并聯電路電壓表電流表(課堂PPT)
- XXX縣第三次國土調查技術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