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套餐之地理湘教版選修6講義第二章自然資源保護第三節_第1頁
2017-2018學年套餐之地理湘教版選修6講義第二章自然資源保護第三節_第2頁
2017-2018學年套餐之地理湘教版選修6講義第二章自然資源保護第三節_第3頁
2017-2018學年套餐之地理湘教版選修6講義第二章自然資源保護第三節_第4頁
2017-2018學年套餐之地理湘教版選修6講義第二章自然資源保護第三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以土地資源為例[學習目標定位]1.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措施。2.理解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措施。3.理解科學開發和整理土地的目的及原因。一、植樹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1.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植樹造林。2.防護林帶的類型eq\b\lc\{\rc\(\a\vs4\al\co1(水源涵養林帶,水土保持林帶,防風固沙林帶))3.防護林的目的(1)防御風沙、洪澇等自然災害。(2)為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思考1.三種防護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答案防風固沙林主要分布在荒漠化嚴重或面臨荒漠化的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水土保持林分布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如黃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區;水源涵養林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水源地地區。二、科學開發和整理土地,保證耕地持續供應1.科學開發土地的原則(1)土地開發要與區域的生態環境相協調。(2)嚴格保護耕地,加大開發耕地的力度;防止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忽視生態條件限制的不科學行為。2.土地整理目的增加農用土地面積,特別是耕地面積,提高農用地質量背景溝坎過多、道路溝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土地和廢棄地多;因工礦生產建設挖損、塌陷和壓占等,廢棄了大量土地整理效果恢復土地生產功能,或作為備用耕地方式方法舊村歸并,退宅還耕;塌陷區的土地復墾思考2.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主要的土地資源問題是什么?答案華北地區主要是土地鹽堿化、土壤污染,東北地區主要是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探究點土地資源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探究活動下表是我國某區域2008~2010年占用、增補耕地的平均坡度與平均海拔狀況,回答問題。平均坡度(°)平均海拔(m)占用耕地0.94674.46增補耕地8.401830.19(1)指出占用與增補耕地分布的差異,并推斷增補耕地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2)簡述該區域保護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區域;增補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區域。水土流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壤肥力下降。(2)加強教育與宣傳,依法保護耕地;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嚴格限制坡度大的區域的開墾。解析第(1)題,通過表格信息即可得出結論。第(2)題,從思想教育、法律法規、農田基本建設等方面采取措施。反思歸納1.森林的作用拓展提升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堿化酸化污染原因地形、土壤、氣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墾殖等人為因素氣候變暖、干旱,風沙侵蝕等,濫墾濫挖、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造成植被破壞氣候干旱,干旱地區大水漫灌,地下水水位上升;沿海地區過度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酸雨、大量使用化肥大氣、水污染,工業、生活固體污染物堆放,農業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危害土地生產力下降、農業減產沙漠面積擴大、耕地減少、風沙危害、沙塵暴等耕地退化、農業減產土壤酸度增大、板結間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類健康對策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退耕還牧完善排灌系統,利用水利和生物等配套技術施有機肥、加熟石灰預防為主,治理污染源2.科學開發和整理土地土地的開發整理要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集約用地,有利于增量提質,有利于資源永續利用。對點訓練一防護林的作用下表中的甲、乙、丙、丁分別代表我國的三北防護林、長江流域防護林、沿海防護林以及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的林地利用情況。讀表回答1~3題。甲乙丙丁用材林327189506104608192經濟林682261702392922606防護林832863237931822薪炭林423634634633860特種用途林754130119691.上表各防護林體系的不同林地利用類型中,比重最大的是()A.用材林 B.經濟林C.防護林 D.薪炭林2.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的最主要的作用是()A.提供能源 B.提供木材C.水土保持 D.發展經濟3.三北防護林在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華北地區的防護林最主要的作用是()A.防風固沙 B.水土保持C.庇護農田 D.涵養水源答案1.C2.C3.A解析第1題,由表中信息可得出防護林的比重最大。第2題,長江中上游地區森林的主要的功能是水土保持。第3題,華北地區的防護林的功能主要是防風固沙。對點訓練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了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國各地紛紛采取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云南省按照“盤活存量、內涵挖潛”要求,積極開展舊城和舊村改造,推進建設用地清理。目前,全省清理出的閑置土地1293家,收回135.6公頃閑置土地。據此回答4~5題。4.下列行為屬于合理利用土地的是()①占用基本農田,推進城市建設②在低濕澇洼地挖魚塘,筑臺田,充分利用水土資源③城市開發多建大廣場④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護體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主要標準是()①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土地生產優勢②能改善生態環境③單位面積產值的高低④不占用耕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4.D5.A解析第4題,基本農田是肥力高、質量好的耕地,不能占用;城市開發區的建設也要本著少占農田或不占農田的原則進行,必須適度開發。第5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主要標準包括:①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土地生產優勢;②能改善生態環境。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坡耕地上的切溝由流水侵蝕而成。下圖為切溝景觀。指出切溝對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答案危害:切溝分割土地,損壞耕地,妨礙耕作(嚴重時可阻斷交通);加大土壤侵蝕量(切溝形成后,水流集中,沖刷能力增強,水土流失加劇)。防治措施:調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間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設施(如修建排水溝等);(在水流集中區域)設置障礙(如草地、灌叢等);在切溝中修建攔水壩(谷坊);切溝填埋。解析由材料及圖可知,切溝主要由流水侵蝕所致,其危害主要是損壞耕地,加劇水土流失,影響農業生產等,其防治措施可借鑒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溝谷治理方式,如修建攔水壩;調整耕作方式;修建農田水利設施等。課時作業閱讀下列圖片,完成1~3題。1.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的是()A.① B.②C.③ D.④2.圖片④的主要功能是()A.防風固沙 B.保持水土C.涵養水源 D.凈化空氣3.為減少西北地區風沙對耕地的侵蝕,應大量種植的防護林帶是圖片中的()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1.C2.C3.A解析第1題,“保持水土”一般在坡度較陡的區域,因為那里最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現象。第2題,圖片中的森林是水源林。第3題,防風護田林可以減少風沙,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區域。讀下圖,完成4~5題。4.圖示措施,主要是用來治理()A.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化B.內蒙古高原的沙塵暴C.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D.華北平原土壤鹽堿化5.圖示措施適用于()A.陡坡 B.緩坡C.塬 D.平地答案4.C5.A解析第4題,讀圖可知,該地起伏較大,且利用魚鱗坑植樹造林,可知其主要是用來治理水土流失。第5題,利用魚鱗坑植樹造林防治水土流失適宜布局在地面坡度較為陡峭的山坡。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區縣1961年和2012年有關情況的統計資料。據此回答6~7題。年份項目1961年2012年耕地面積(km2)400521森林面積(%)36.7920.46氣溫年較差(℃)24.127.6年降水量(mm)13691087雨季地表徑流(億m3)7.18.2水土流失面積(km2)3168糧食總產量(萬噸)9.611.9人口(萬人)21.540.16.下列數據中,呈上升趨勢的是()A.人均耕地面積 B.人均森林面積C.人均水土流失面積 D.人均糧食產量7.與1961年相比,該縣2012年雨季地表徑流量偏大的原因最可能是()A.降水量大 B.植被破壞嚴重C.農業用水量減小 D.蒸發量增大答案6.C7.B解析第6題,根據表中數據計算可得,1961年的人均耕地面積約為18.6km2/萬人,2012年的人均耕地面積約為13km2/萬人,人均耕地面積呈下降趨勢;森林面積在下降,而人口卻在增加,因此人均森林面積呈下降趨勢;1961年的人均水土流失面積約為1.44km2/萬人,2012年的人均水土流失面積約為1.70km2/萬人,呈上升趨勢;1961年的人均糧食產量約為0.45噸/人,2012年的人均糧食產量約為0.30噸/人,呈下降趨勢。第7題,讀表格可知,該縣2012年的森林面積低于1961年,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森林面積的降低導致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減弱,地表徑流匯集速度加快,最終導致地表徑流量增大。而森林面積的降低主要是過度開墾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壞。讀“我國江南丘陵某地土地資源構成和利用結構圖”,完成8~9題。8.該區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環境問題是()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C.土壤鹽堿化 D.溫室效應9.解決該地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現階段最有效的措施是()A.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B.退耕還林還草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農業基地D.開發利用土地的后備資源答案8.B9.B解析第8題,由土地資源構成圖可以看出,該地區宜農土地只占本地區土地資源的12%,宜林土地占54%,宜牧土地占33%;但是由土地利用結構圖可以看出,該地耕地面積占土地面積的40%,林地占18%,草地占20%,說明植被破壞嚴重。江南丘陵地區降水量大,植被遭到破壞后,易引起水土流失問題。第9題,要解決江南丘陵地區水土流失的問題,應退耕還林還草。讀圖,完成10~11題。10.有關該地區土地退化成因及其對周圍地區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A.Ⅰ類侵蝕區以風力侵蝕為主,并成為華北地區的重要沙源地B.Ⅱ類侵蝕區流水侵蝕作用顯著,加劇了水污染現象C.Ⅲ類侵蝕區以冰川侵蝕為主,導致植被破壞嚴重D.①地區因不合理的灌溉,導致洪澇災害頻繁11.有關晉陜內蒙古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敘述正確的是()A.黃土高原發揮光照優勢,大力發展種植業B.河套平原灌溉水源充足,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業C.內蒙古地區大力植樹造林,建立木材生產、加工基地D.依靠煤、鐵、有色金屬等資源優勢建設能源、冶金和重化工基地答案10.A11.D解析第10題,Ⅰ類侵蝕區以風力侵蝕為主;Ⅱ類侵蝕區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導致水土流失嚴重;Ⅲ類以凍融作用為主,沒有冰川分布,沒有冰川侵蝕;①地區因不合理的灌溉,導致土壤次生鹽漬化。第11題,黃土高原地區應該退耕還林還草,河套平原地區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內蒙古地區不適合植樹,應該種草。12.近年來,我國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護環境。喀斯特地區土層薄,保護土壤尤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區修建公路。開挖石料和堆放棄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結束后,仍在原地維持土壤的生產功能。指出為達到保護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區開挖石料和堆放棄料前后應采取的措施,并簡述理由。答案措施:之前,將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護措施(四周圍擋,表面覆蓋)。之后,將土壤再覆蓋在石料開挖或棄料堆放場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區土層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區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護。解析為保護土壤開挖石料和堆放棄料前后應采取的措施要從兩個角度分析;保護土壤的理由要結合當地喀斯特地貌的特點分析。13.下圖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讀圖完成問題。(1)說出該區域自然環境特征和農業土地利用類型。(2)沙地和旱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應分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答案(1)內陸地區;高原地形;氣候較干旱;植被稀少等。耕地和牧草地。(2)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場。旱地:水土保持。解析第(1)題,根據圖中的經緯度位置可判斷該區域主要為鄂爾多斯高原及周邊地區,自然環境特征的描述主要依靠圖中的圖例(如沙漠、沙地、河流、年等降水量線等)從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方面進行表述;農業土地利用類型結合圖中的圖例(如旱地、水澆農田、草地等)合理表述即可。第(2)題,沙地主要是受人類活動影響形成的荒漠化土地,應從形成原因入手提出治理措施,而對旱地應進行合理的利用,防止其荒漠化。14.結合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變化趨勢圖。材料二我國省級行政區人均耕地差異分布圖。(1)材料一中,表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變化趨勢的是________(A或B)線,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要解決材料二中a地區糧食生產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