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682-2011 土地整治工程建設規范_第1頁
DB42T 682-2011 土地整治工程建設規范_第2頁
DB42T 682-2011 土地整治工程建設規范_第3頁
DB42T 682-2011 土地整治工程建設規范_第4頁
DB42T 682-2011 土地整治工程建設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20P22DB42Consturctionspecificationoflandrenovationproject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IDB42/T682—2011前言 Ⅲ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則 25工程類型區和工程模式 35.1工程類型區 35.2工程模式 36土地平整工程 46.1一般規定 46.2耕作田塊修筑工程 46.3耕作層地力保持工程 57灌溉與排水工程 67.1一般規定 67.2水源工程 77.3輸水工程 87.4噴微灌工程 97.5排水工程 7.6渠系建筑物工程 7.7泵站及輸配電工程 128田間道路工程 8.1一般規定 8.2田間道 8.3生產路 9村莊整治 10其他工程 10.1一般規定 10.2農田林網工程 10.3岸坡防護工程 10.4谷坊治理工程 10.5坡面防護工程 DB42/T682—201111項目區外相關工程 附錄A(資料性附錄)湖北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類型區分布示意圖 附錄B(資料性附錄)湖北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類型區劃分及主導因素表 DB42/T682—2011本標準由湖北省國土整治局提出。本標準由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歸口。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湖北省國土整治局。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鄭國華、詹發友、陳躍進、吳新群、盧榮安、張艷、李四江、柳志剛、魏昭、闞酉潯、原國華、楊瑩、袁譽剛、陳艷、金保國、周新章、鄢治國、徐術坤、韓DB42/T682—20111土地整治工程建設規范本標準規定了湖北省土地整治工程建設的總則、工程類型區和工程模式、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村莊整治、其他工程和項目區外相關工程。本標準所指的土地整治包括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本標準適用于湖北省范圍內開展的土地整治項目。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50052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4低壓配電線路設計規范GB/T50085-2007噴灌工程技術規范GB/T50265-1997泵站設計規范GB5028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96供水管井技術規范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術規范SL18渠道防滲工程技術規范SL252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土地復墾landreclamation對因生產、建設活動挖損、坍塌、壓占(生活垃圾和建筑廢料壓占)、污染或自然災害毀損等原因而造成的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利用狀態的活動。3.2土地開發landdevelopment土地開發是指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的可開墾的區域內,以荒山、荒地、荒灘等可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為對象,通過工程和生物措施進行整治和配套建設,以達到可供利用的活動。2DB42/T682—20113.3土地平整landarrangement為使灌水均勻并滿足機耕及水土保持等要求而進行的田面整平工作。3.4工程類型區engineeringtypearea體現土地開發整理地域差異和工程組合特征的單元。在同一工程類型區,其建設條件基本一致,對應工程建設內容基本一致。3.5工程模式engineeringpattern為實現土地開發整理目標而確立的各項工程的組合方案。3.6坡改梯changingslopefieldsintoterracing通過對坡耕地實施修筑土(石)埂、增厚土層、平整土地、整治坡面水系等工程措施,變坡耕地為水平梯地或緩坡梯地,達到保水、保肥、高產穩產的目的。4總則4.1通過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4.2項目建設原則包括:a)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原則;b)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c)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d)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符合土地、水利、農業、林業、交通、村鎮建設、環保等方面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與相關部門規劃相銜接;e)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原則;f)系統性、整體性、可行性的原則;g)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的原則。4.3項目建設應實現以下目標:a)田塊規則、田面平整、土壤肥沃、埂坎穩固,耕作方便;b)農田灌溉水源有保障,完善灌溉與排水配套設施,達到灌排通暢,防洪有保障;c)路網與項目區外主干公路銜接,路面平整,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滿足機耕、農業生產運輸和農民生活的需要;d)滿足農田防護需要和環境景觀協調要求,起到保持水土、保證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作用;e)整治零散居民點,實施農民新村建設,改善農民居住條件。4.4不得在禁止土地開發整理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區、退耕還林區實施項目,不得毀林毀草和占用行洪河道、圍湖造地等。4.5項目區有可靠電源,具備項目施工用電及項目區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用電條件。DB42/T682—201134.6項目區水文、地質、氣候、植被等自然條件能夠滿足農業耕作和農產品質量的需要。5工程類型區和工程模式5.1工程類型區三個一級工程類型區分別為:a)鄂東低山丘陵類型區:典型行政區范圍包括本省東部的黃岡市、黃石市、咸寧市;b)鄂中平原類型區:典型行政區范圍包括本省中部荊州市、武漢市、荊門市、襄陽市、孝感市部分縣市以及省直管的仙桃市和潛江市;c)鄂西高原山地類型區:典型行政區范圍包括十堰市、宜昌市的低山河谷地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坪壩及河谷地區。5.2工程模式5.2.1低山工程模式以提高該區域抵御季節性伏旱、山洪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充分利用廢棄園地、灌木林和疏林地以及荒草地等未利用地,進行緩坡耕地的“坡改梯”等為實施重點,以達到進一步提高區內土地的抗災害能力和生產能力的目的。5.2.2丘陵工程模式以解決該區域內地勢平坦范圍內的排水問題、丘陵地帶的洪澇問題以及該季節性干旱問題為重點,通過配備更加完善的農田溝渠排灌設施及加大林網建設力度,增強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良土壤物理性狀以增強其保水保肥能力等措施,使該區域實現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產及生態條件明顯改善等綜合目標。5.2.3平崗工程模式以提高農地尤其是旱地的產出率、發展抗旱農業為出發點,以改變區域內現有田塊大小不一、隨彎就勢零亂分布以及建設完善泵站、機井等灌溉與排水設施,開墾未利用的沙地、荒草地等未利用地,改良冷浸田、缺素田、沙質地等的土壤條件和防護林網的綜合規劃布局與建設為重點,以達到提高區內土地利用率和灌溉保證率、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該區域農業生產小環境的目的。5.2.4崗前平原工程模式以合理調整農地結構、建立田、林、路、渠配套的生態農業基地、增加種植面積,削弱旱災影響,解決漫崗邊緣因坡面來水而可能造成的洪澇災害問題,加強防護林網建設,減少土地被風蝕、沙化的面積,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等為工程實施的重點和目標。5.2.5水網圩田平原工程模式以提高該區域內現有農田的建設標準、改造中低產田、減少沼澤、洼地等零星閑散地、解決長江及漢水兩岸局部高河灘地的缺水問題和湖積地帶地勢低洼處的漬澇問題、加大排灌水網及相關水工建筑物的建設力度、疏通河道以增強區域排澇泄洪能力、完善農田林網建設和改善沿江平原的生態環境。5.2.6河(溝)谷盆地工程模式DB42/T682—20114以提高該區域抵御洪澇、漬害等災害的能力,充分利用河谷灘涂、荒草地等未利用地,加強水源補充工程及田間渠系工程建設為重點,以達到進一步擴大灌溉面積、提高農田生產能力、減弱水流沖刷對河谷地帶的侵蝕和水土流失等目的。5.2.7巖溶坪壩工程模式以改善該區域地塊零亂、破碎,增加土層厚度,控制土壤流失、土地退化現象,緩解因地表裂隙和溶斗較多、地表水和降雨易滲漏而導致的干旱問題為重點;以達到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生產水平,增強農田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減少泥石流、滑坡和石漠化等劇烈水土流失現象的目的,使該區域的農業生產和生態條件得到較大改善。6土地平整工程6.1一般規定6.1.1耕作田塊布置應根據項目區地形、地貌和整理后種植模式確定田塊類型,丘陵區宜修建梯田,平原區宜修建條田。6.1.2耕作田塊布置應盡量保持行政鄉(鎮)、村、村民小組原有所有權屬的完整性,盡量保持原有土地使用權的完整性,穩定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減少不必要的權屬調整和權屬糾紛。6.1.3耕作田塊布置應與溝渠、道路、村莊布局相協調,與項目區農民耕作習慣相適應,方便農民生產作業。6.1.4耕作田塊布置應盡量保證田塊形狀規整,便于田間機械作業和田間生產管理。6.1.5耕作田塊布置應保證長邊方向受光照時間最長,受光熱量最大。6.1.6土地平整單元的選擇應與灌溉與排水、道路設施配套,盡量保持挖填平衡,減少客土、棄土。6.1.7土地平整單元內部高差不宜超過2m,若超過2m,應細分平整區域。6.1.8平原區在不影響灌排的條件下,應以田塊或田塊內部的格田、畦田為平整單元;丘陵應以一塊梯田為平整單元。6.1.9平整后灌溉水田格田的田面高差宜控制在±5cm之內,旱作區畦田的田面高差宜控制在±8cm之內。6.2耕作田塊修筑工程6.2.1田塊長邊方向應符合當地農業種植習慣,宜選擇南北朝向。6.2.2田塊形狀力求規整,長邊與短邊的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為宜,形狀選擇依次為長方形、正方形、梯形,避免三角形、多邊形或其他不規整的形狀,以方便田間耕作。6.2.3田塊長度及寬度應滿足灌溉、排水和農機作業的要求,并符合當地農業生產習慣。條田長度、寬度及田塊規模應符合表1的規定。DB42/T682—2011表1田塊長度、寬度及田塊規模表 6.2.4田塊田面高程應根據原地面高程確定,盡量減少挖填土方量。相鄰田塊的田面高差應滿足末級固定溝渠上下水位銜接的要求。6.2.5梯田田面長度主要根據地形、田面平整度、耕作工作效率等確定。梯田田面寬度主要根據地形及種植作物類型等因素確定。各工程類型區梯田適宜尺寸見表2。表2梯田規格及田坎標準控制表格田規格~~~~田坎~~~~6.2.6梯田田坎應堅持安全、占地少、用工省、就地取材的原則,根據地形、地面坡度、土層厚度等確定。6.3耕作層地力保持工程6.3.1土地平整后土壤的鎘、汞、砷、銅、鉛等環境指標應符合GB15618的規定。6.3.2土壤的耕作層厚度及耕作層厚度要便于耕作利用,具有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適宜農作物生長,具體指標應達到表3的要求。DB42/T682—20116表3耕地土壤質量標準表6.3.3土地平整應盡量避免或減少對耕作層的破壞。如動土面積較大,應進行耕作層剝離與回填。灌溉水田和土地平整中挖填厚度小于10cm的田塊可不進行耕作層剝離。6.3.4耕作層剝離與回填中,暫不能回填的表層熟土,應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如用塑料布遮蓋,避免暴雨淋刷而使土壤大量流失,待平整完成后再將耕作層回填。7灌溉與排水工程7.1一般規定7.1.1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中蓄水、引水和提水樞紐的水工建筑物級別應符合SL252的規定。灌排溝渠上的建筑物級別應符合GB50288的規定。7.1.2在堤上修筑的水源工程及渠系建筑物,其級別不得低于堤的級別;渠系建筑物與公路交叉布置時,其級別不得低于公路的級別。7.1.3不同模式下灌溉設計保證率應符合表4的規定。表4不同類型區灌溉設計標準~85~85~90~90~95~90~907.1.4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一遇。旱作區宜采用1天~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水稻區宜采用1天~3天暴雨3天~5天排至耐淹水深。當地標準高于本標準時,應按當地標準執行。7.1.5小麥、油菜、玉米種植區地下水位應控制在0.8m以下,棉花種植區地下水位應控制在1.2m。7.1.6建(構)筑物的防洪標準按20年一遇標準設計。7.1.7灌溉水質應符合GB5084的規定。7.1.8旱作區田間灌溉水利用系數設計值不宜低于0.90,水田區田間灌溉水利用系數不宜低于0.95,管道灌溉水利用系數不宜低于0.97。DB42/T682—20117.2水源工程7.2.1塘堰(壩)7.2.1.1塘堰宜布置在集水面積大,來水豐富,地形條件好,且地質穩定,筑壩材料有保障的地方。7.2.1.2新修塘堰容積不宜超過100000m3,整修塘堰容積不宜超過100000m3。7.2.1.3塘堰擋水壩壩長不宜超過50m,壩高不宜超過5m。土壩、土石壩頂寬度不宜小于3m,漿砌石壩不宜小于2m。7.2.1.4塘堰應布置取水臥管或豎井、放水涵洞等放水建筑物。7.2.1.5塘堰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石料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30,砌筑用水泥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7.5。7.2.2小型攔河壩(閘)7.2.2.1小型攔河壩應布置在河道較窄、地質條件較好的河段,攔河壩的建設應保證對現有河道行洪不構成威脅,并保證上游堤防的安全。7.2.2.2小型攔河壩壩長不宜超過25m,壩高不宜超過2m。7.2.2.3小型攔河壩溢流壩段壩頂高程應滿足枯水期灌溉引水流量的要求,寬度應滿足泄洪要求。7.2.2.4在多泥沙河道上建設小型攔河壩,宜緊靠進水閘布置沖沙閘,在進水閘前宜設置攔沙壩,在沖沙閘前宜設置有導流墻分隔的沉沙槽。7.2.3農用井7.2.3.1農用井建設應優先開采淺層地下水,嚴格控制開采深層地下水。7.2.3.2農用井井型應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和需水量確定。地下水豐富、埋深在12m以內、含水層滲透系數不小于20m/d的區域宜選用大口井;地下水豐富、埋深大的區域宜選用管井。7.2.3.3大口井井徑宜為2m~8m,井深不宜超過20m,井距不宜小于地下水影響半徑的2倍。7.2.3.4大口井井壁可采用漿砌磚石或預制混凝土。磚石砌筑井筒壁厚不宜小于0.4m,磚石料不宜低于MU30;混凝土管井筒壁厚不宜小于0.15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7.2.3.5管井井深不宜超過200m。管井宜設置沉淀管,淺井沉淀管長宜為2.0m~4.0m,深井沉淀管長度宜為4.0m~8.0m。7.2.3.6管井非含水層段井壁管宜選用不透水的鋼管、鑄鐵管、塑料管;含水層段的過濾管宜選用纏絲的鋼管、鑄鐵管;含水層段以下巖石破碎段的沉淀管宜選用不透水的鋼管、鑄鐵管、塑料管。7.2.3.7管井井管外部應封閉,濾料頂部至井口段,宜采用粘土球或粘土塊封閉3.0m~5.0m。淺井井口周圍如采用粘土夯實,夯實厚度不宜小于0.2m,中、深井井口周圍如采用粘土球或水泥漿封閉,厚度不宜小于0.3m。7.2.3.8管井工程質量應符合GB50296的規定。7.2.4蓄水池DB42/T682—201187.2.4.1蓄水池應布置在地質良好,地基具有較好承載力及防滲能力處。布置位置應滿足灌溉系統的水壓要求。7.2.4.2蓄水池容積應滿足灌溉水量要求,不大于坡面可集蓄的最大水量;蓄水池的面積及深度應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條件和灌溉取水要求確定。7.2.4.3蓄水池邊墻應高于蓄水池最高水位0.3m~0.5m,宜采用重力式砌體結構。7.2.4.4蓄水池應設進水管、出水管、溢流管、排污管,其進水口宜設置攔污柵和沉沙池,蓄水池池內應設置爬梯。開敞式蓄水池的邊墻宜設置護攔。7.2.4.5蓄水池池底宜做防滲處理,宜采用粘土、土工膜或混凝土防滲。7.2.4.6蓄水池漿砌磚石邊墻厚度不宜低于0.3m,漿砌磚石底板厚不宜小于0.25m,蓄水池混凝土防滲底板厚不宜小于0.1m,蓄水池鋼筋混凝土邊墻厚不宜小于0.2m,鋼筋混凝土底板厚不宜小于0.1m。7.2.5水窖7.2.5.1水窖應避開填方、易滑坡地段,水窖外壁與崖坎和根系發育樹木的距離不應小于5m。多個水窖布置時,窖與窖襯砌外壁之間距離不小于4m。7.2.5.2水窖深度不宜大于7m,直徑不宜大于4m。7.2.5.3水窖口應高出地面0.3m~0.5m,水窖口直徑宜為0.6m~1.0m,水窖的頂拱矢跨比不宜小于0.3。7.3輸水工程7.3.1明渠7.3.1.1土地整理項目區宜布置2~3級固定渠道,各級渠道宜相互垂直布置。7.3.1.2渠系布置時應兼顧行政區劃,并盡量利用原有渠道,渠線宜短而直,盡量避免深挖、高填或穿越村莊。7.3.1.3渠系布置應盡量滿足自流灌溉要求,并與排水溝布置相協調,根據地形條件采用灌排相鄰布置或相間布置。7.3.1.4土地整理項目區布置3級固定渠道時,支渠宜采用續灌方式,斗、農渠宜采用輪灌方式。7.3.1.5土地整理項目區布置2級固定渠道時,當斗渠直接從水源取水,應采用續灌方式,農渠可采用輪灌方式;當斗渠從附近的干支渠上取水,應根據取水渠道的運行要求采用續灌或輪灌方式。7.3.1.6新建渠道上口寬不宜大于25m。7.3.1.7土渠宜采用梯形斷面,混凝土渠或石渠宜采用矩形或U型斷面。7.3.1.8渠道的最小流量不宜小于設計流量的40%,最小水深不宜小于設計水深的70%。7.3.1.9防滲渠道應設置壓頂,壓頂寬度宜為0.15m~0.4m,厚度宜為0.06m~0.1m。7.3.1.10防滲渠道堤頂寬度不宜小于0.4m,渠堤兼做道路時,應滿足道路建設標準,道路邊緣宜距渠口邊緣不小于0.5m。DB42/T682—201197.3.1.11渠道襯砌結構的基底應堅實穩定。襯砌渠段無法避開濕陷性黃土、膨脹性土和可溶性鹽含量大的土壤,以及裂隙、斷層、滑坡體、溶洞或地下水位較高時,應首先采取工程處理措施。7.3.1.12渠道防滲襯砌設計應符合SL18的規定。7.3.2管道7.3.2.1管線布置應避開軟弱地基和承壓水分布區。7.3.2.2管線布置應使管道總長度最短,管道短而直,減少拐彎、起伏和折點,管網內的壓力應均勻,一根支管首末端壓力差不能超過工作壓力的20%。7.3.2.3平原區各級管道宜布置在各自控制區的中央,雙向供水。低山丘陵區管道宜沿著高地、平行等高線布置。7.3.2.4為了便于施工與管理,管線盡量沿道路和耕地邊界布置。當管線需要穿過道路與河流時,盡可能與之垂直。7.3.2.5固定管道管材優先選用PVC管、鋼絲網水泥管、鋼筋混凝土管。7.3.2.6設計的工作壓力大于0.2Mpa時,選用鋼管或鑄鐵管,應對鋼管進行防腐蝕處理。7.3.2.7管道埋深應大于冰凍層厚度。埋設坡度應根據地形特點、土質和管徑來確定,山丘區或地形起伏較大的田塊,宜與地面坡度相同;平原地區較平坦的田塊,宜做成1/100~1/1000的坡度。7.3.2.8管坡較大處、管道改變方向處應設置鎮墩。管道起伏的高處應設排氣裝置,低處應設泄水裝置。7.3.2.9低壓管道系統中,根據運行的實際需要,應配置分水、給水、泄水、安全保護、量水設備。7.3.3地面灌溉7.3.3.1畦灌適用于窄行、密植作物種植區。自流灌區畦長宜為30m~100m;畦寬應按照當地農業機具寬度的整倍數確定,一般為2m~4m,每畝約5~10個畦田。畦田田面坡度宜為0.001~0.003。入畦單寬流量宜控制在3L/s/m~6L/s/m左右。7.3.3.2溝灌適用于寬行距作物。灌水溝的斷面一般成梯形或三角形。溝灌適宜的地面坡降為0.003~0.008。灌水溝長度一般為30m~50m,不大于100m。7.4噴微灌工程7.4.1噴灌7.4.1.1噴灌系統管道布置應使總長度最短。在地形平坦區域,布置噴灌系統時,宜使水源和泵站位于地塊中心;山地丘陵區布置噴灌系統時,宜使干管沿主坡方向,支管沿等高線方向,管網呈樹枝狀。7.4.1.2噴灌水質應符合GB5084的規定。7.4.1.3噴灌工程應符合GB/T50085-2007的規定,應按要求配備好水泵、噴頭、管道,建設必須的噴灌渠道或埋地管渠、配水井、工作井、前池或進水池的攔污柵和濾網、給水栓、節制閥或分水閥、閥門井、排氣裝置、泄水裝置、支墩等工程措施。7.4.2微灌7.4.2.1微灌系統適用于經濟條件較好或水資源缺乏地區對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灌溉。DB42/T682—20117.4.2.2微灌系統應由水源工程、首部樞紐、管網和灌水器構成。首部樞紐應包括水泵、動力機、控制閥門、水質凈化裝置(過濾器)、施肥裝置、測量和保護裝置等;管網應包括管道和連接件;灌水器應包括滴頭、滴灌帶、微噴頭、滲頭、涌水器等。7.4.2.3微灌工程建設應符合GB/T50485-2009的規定。7.4.2.4微灌水質除應符合GB5084的規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a)進入微灌管網的水應經過凈化處理,不應含有泥沙、雜草、魚卵、藻類等物質;b)微灌水的PH值應在5.5~8.0;c)微灌水的總含鹽量不應大于2000ppm;d)微灌水的含鐵量不應大于0.4ppm;e)微灌水的總硫化物含量不應大于0.2ppm。7.5排水工程7.5.1明溝排水7.5.1.1排水溝應結合灌溉渠道和田間道路進行布置,平原區,宜灌排分離;丘陵區,可采用灌排分離或灌排合一。7.5.1.2排水溝路線宜短而直,排水溝應布置在低洼區域,應利用天然河溝、排水干支溝,避免填方。7.5.1.3排水溝應符合下列規定:a)新建排水溝上口寬度不宜大于25m;b)排水溝安全超高宜大于0.2m,流速應介于不沖不淤流速之間;c)土壤偏砂時,排水溝應進行襯砌;有防漬要求的排水溝,應滿足透水要求;d)土質排水溝邊坡系數應根據開挖深度、溝槽土質及地下水情況等,根據土質經驗邊坡系數確定。7.5.2暗渠(管)排水7.5.2.1暗管排水系統的分級及管道類型、規格等,應根據排水規模、生產發展水平、地形、土質、管材來源、運輸和敷設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吸水管周圍應設置外包濾料,外包濾料宜選用耐酸、耐堿、不易腐蝕、對農作物無公害、無污染的透水材料。7.5.2.2吸水管的起始端距灌溉渠道不宜小于3m,吸水管內徑不宜小于50mm,集水管內徑不宜小于80mm。7.5.2.3檢查井間距不宜小于50m,井徑不宜小于0.8m,明式檢查井頂部應加蓋保護,暗式檢查井頂部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5m。7.6渠系建筑物工程7.6.1水閘7.6.1.1土地整治項目水閘單孔寬度不超過3m,啟閉力不超過10t。7.6.1.2水閘上下游連接段應確保水流平順,保護渠道不受沖刷。DB42/T682—20117.6.1.3水閘下游連接段應采取消能措施,宜采用底流式消能,護坦須滿足抗沖抗浮要求,海漫厚度宜為0.3m~0.5m。7.6.2節制閘7.6.2.1閘室結構采用開敞式或一字墻式,閘底檻檻頂與渠底齊平或稍高于渠底。7.6.2.2閘孔設計過水斷面積與渠道過水斷面積相適應。7.6.2.3閘室底部依據地基承載力的要求進行基礎處理。7.6.3分水閘7.6.3.1單個分水閘的分水角取60°~90°,雙個分水閘的分水角對稱相等,多個分水閘的分水角可因地制宜確定。7.6.3.2閘室結構可采用開敞式或封閉式。7.6.3.3閘前設計水位按分水比例,采用比上級渠道設計流量相應水位略低的水位。7.6.3.4閘底檻檻頂應與上級渠底齊平或稍高于上級渠底,多泥沙渠道上應高于上級渠底。7.6.4泄水閘7.6.4.1閘室應根據渠道進行布置,閘室結構采用開敞式或封閉式。7.6.4.2采用溢流側堰泄水時采用實用堰,堰頂與渠道加大流量的相應水位齊平。7.6.5渡槽7.6.5.1渡槽宜布置在地形平緩、地質條件堅固處,渡槽軸線宜短而直,進出口與上、下游渠道平順連接。7.6.5.2渡槽跨越河流、道路時,槽下凈空應滿足行洪、通航、道路交通要求。7.6.5.3單座渡槽長度不宜超過30m,渡槽單跨不宜超過6m,排架和墩高不宜超過5m。7.6.5.4渡槽基礎應保證地基有足夠的承載力。地質條件較差處渡槽宜采取擴大基礎處理措施,有水流沖刷情況下渡槽基礎底面應埋在設計洪水位沖刷線2m以下。7.6.6倒虹吸7.6.6.1倒虹吸布置軸線宜為直線,與河流、渠溝、道路中心線宜正交。7.6.6.2倒虹吸管的內徑不宜超過1m,不宜小于0.3m。7.6.6.3倒虹吸進、出口段長度應根據上、下游渠道水深確定,進、出口漸變段應滿足水力條件良好、運行可靠、穩定、防滲、防沖、防淤等要求。倒虹吸進水口前應設置沉沙池。7.6.6.4倒虹吸管在轉折處應設鎮墩,鎮墩長度不宜小于該段管道的外直徑,混凝土強度不宜低于C15。7.6.6.5地埋式倒虹吸應埋入地面以下0.5m~0.8m,穿越河流時,應埋入設計洪水位沖刷線0.5m以下。倒虹吸穿越渠溝、道路時,應埋入渠溝底面或道路路面以下1m。橋式倒虹吸的橋下凈空和橋面應滿足河流行洪、道路交通要求。DB42/T682—20117.6.7農橋7.6.7.1農橋應與節制閘、涵洞、渡槽等建筑物結合布置,按照“安全、適用、經濟,與周圍環境協調、造型美觀”的原則進行建設。7.6.7.2農橋的橋下凈空應滿足船只通行和防洪要求。7.6.7.3農橋應設置安全限載標志,機耕橋荷載應達到汽-15級,人行橋載重能力不宜超過3.5KN/m2。7.6.7.4農橋跨度宜小于30m,單孔跨徑宜小于6m,橋面寬度宜小于6m。7.6.7.5農橋應設置橋面和橋頭引道的防水和排水設施,機耕橋應設置高度不小于1.1m的安全護欄。7.6.8涵洞7.6.8.1涵洞宜布置在地質條件堅固處,以避免產生不均勻沉降。7.6.8.2涵洞軸線宜短而直,并與溝溪道路正交,進、出口段與上、下游渠道平順連接。出口流速較大時,應采取消能防沖措施。7.6.8.3圓管涵管徑宜小于1.5m;箱形涵高度宜小于1.5m,寬度宜小于3m;蓋板涵洞寬度宜小于3m。7.6.8.4土基上的圓管涵宜設置管座;泵站與灌排溝渠在道路兩側時,宜采用箱涵過路。7.6.8.5小型圓管涵頂部填土厚度宜大于0.4m,涵洞頂部填土厚度宜大于0.8m,上部為襯砌渠道的涵洞頂部填土厚度宜大于0.5m。7.6.8.6軟土地基上的涵洞的分節應根據施工、溫度等條件確定,各節之間以及首、末節與進、出口連接處應設變形縫,縫距宜小于10m,宜大于涵洞高度的2倍,縫內應采取防滲止水措施。7.6.9跌水、陡坡7.6.9.1跌水和陡坡應滿足過水能力要求,并保證與之連接的上、下游溝渠有良好的水力條件,同時應采取有效的消能防沖和防滲措施。7.6.9.2跌水和陡坡的消力池出口處應設連接段。7.6.9.3陡坡和消力池的側墻及底板下有較大滲透壓力時,在側墻的后半部分應設排水減壓設施。7.6.9.4渠道流量變化較大或變化頻繁時宜采用梯形跌口,跌水墻宜采用重力式擋土墻。7.6.9.5陡坡宜采用等底寬式,軸線宜為直線,陡坡比降宜取1/2.5~1/5,陡坡傾角應小于或等于地基土壤的內摩擦角。7.6.10沉沙池7.6.10.1沉沙池的斷面尺寸宜大于引水渠斷面,宜設置擴散墻、安裝靜水格等使水流均勻擴散,入池水流明顯減速。7.6.10.2沉沙池池深宜小于1.5m。7.7泵站及輸配電工程7.7.1泵站7.7.1.1泵站設計應符合GB/T50265-1997的規定。DB42/T682—20117.7.1.2泵站裝機容量不宜大于1000kw,單臺水泵不宜大于155kw。7.7.1.3泵站布置應少占耕地,灌溉泵站應有利于控制提水灌溉范圍;排水泵站應靠近承泄區,有利于匯集澇水;灌排結合泵站應“外水內引,內水外排”。7.7.2主機組7.7.2.1水泵在滿足灌溉流量和揚程要求時,應具有較高的效率和抗汽蝕性能。水泵宜選用標準系列產品。7.7.2.2泵站動力機應滿足水泵配套的要求,應優先選用電動機。7.7.2.3泵站凈揚程大于3m時,裝置效率應高于54%,凈揚程小于等于3m時,裝置效率應高于50%。7.7.3進出水建筑物7.7.3.1進、出水建筑物應滿足灌排流量的要求,過流平順。7.7.3.2進、出水管路宜短而直,盡量減少彎頭、附件,管徑應合理。7.7.3.3排水泵站的進水池容積宜大于最大一臺水泵5min的出水量,灌溉泵站的進水池容積宜大于最大一臺水泵30s的出水量。7.7.3.4取水區域漂浮物較多時,應在泵站引渠末端和前池入口處設置攔污設施。7.7.4泵房7.7.4.1泵房位于江河、水庫邊,有洪水威脅時,泵房墻壁迎水面應按防洪墻結構設計。7.7.4.2泵房結構須滿足泵房內機電設備布置、安裝、運行和檢修的要求,并應符合通風、采光、防火、防噪聲等要求。7.7.5輸電線路7.7.5.1泵站宜采用專用直配電線路供電,項目區內輸電線路宜采用架空線路。電壓等級為10KV,架線距離一般不超過2km;電壓0.38kv,架線距離不宜超過0.2km。7.7.5.2架空線路中導線型號應與所在地區電力系統總體規劃和工程技術條件相適應,地線的型號應滿足防雷和工程技術要求。7.7.5.3輸電線路電桿檔距宜采用40m~50m,桿塔和基礎應穩定,桿的基礎埋深宜大于0.5m。7.7.5.4輸電線路的過引線、引下線與相鄰低壓導線之間的間距宜大于0.15m。7.7.5.5輸電線路導線與建筑物間最小垂直距離為2.5m,與樹木間最小垂直距離為3.0m;邊導線與建筑物間最小垂直距離為1.0m。7.7.5.6高壓接戶線的檔距不宜大于40m。檔距超過40m時,應按高壓配電線路設計。低壓接戶線的檔距不宜大于25m。檔距超過25m時,宜設接戶桿。低壓接戶桿的檔距不宜大于40m。7.7.6配電裝置7.7.6.1泵站電氣主接線應滿足接線簡單、操作方便和投資少的要求。電氣主接線的電源側宜采取單母線不分段。DB42/T682—20117.7.6.2泵站電氣設備及建筑物應配備防火設施;主泵站、輔機房及屋內外輸、配電裝置等重要設施均應裝設防雷擊保護裝置。7.7.6.3泵站用電應采用380V/220V中性點接線的三相四制系統,泵站內應設置照明裝置。7.7.7變電裝置7.7.7.1泵站宜采用專用變壓器。泵站裝機容量較小、距離居民點較近,泵站用電對居民生產生活不造成影響時,可由居民點供電系統向泵站供電。7.7.7.2泵站變壓器容量應與泵站所需容量相符。變壓器的選擇與安裝應符合GB50054和GB50052的規定。7.7.7.3變壓器宜露天布置。變壓器外殼距離地面建筑物的凈距離宜大于0.8m,變壓器裝設在柱上時,無遮攔導電部分距離地面宜大于3.5m,變壓器的瓷裙距地面高度小于2.5m時,宜設置固定圍欄,高度宜大于1.5m。8田間道路工程8.1一般規定8.1.1土地整治項目區田間道路分為田間道和生產路。田間道分為一級田間道和二級田間道。8.1.2一級田間道連接村莊與村莊、村莊與田塊,供農業機械、農用物資和農產品運輸通行;二級田間道連接生產路與一級田間道;生產路聯系田塊之間。8.1.3田間道路應與田塊、灌排溝渠、田間建筑物、農田防護林網布置相結合,路線宜直而短,確保人力、畜力或農機具能方便到達每一田塊。8.1.4田間道路應按地形、水文地質、土地用途及耕作方式進行布置,做到少占田地,盡量不占耕地,并應盡量避開不良地質條件地段。8.1.5各級田間道路應相互銜接,功能協調,形成路網,方便農業生產與生活,有利于機械化作業。8.1.6田間道路應根據項目區地形、農業生產生活需要,合理確定路網密度。田間道路網密度宜小于3.0km/km2,生產路路網密度宜小于8.0km/km2。8.1.7田間道宜由路基、基層、面層組成,生產路宜由路基、面層構成。8.1.8田間道縱坡宜為0.3%~8%,生產路縱坡宜為0.3%~15%。8.1.9田間道路路拱坡度應根據路面類型和自然條件確定,瀝青、水泥路拱坡度宜為1.5%~2.5%;泥結碎石路面宜為2%~3%;碎、礫石路面宜為2.5%~3.5%;土路面宜為3%~4%。8.2田間道8.2.1一級田間道應盡可能結合干支道設計,盡量接通主要的村莊,與其他道路相交時,應采用正交;二級田間道應沿著田塊短邊布設。8.2.2梯田區布置田間道,應按具體地形,大彎就勢,小彎取直,宜設置在溝邊、溝底或山脊上。8.2.3田間道路面應高出田面0.5m以上。一級田間道路面寬宜為3.5m~6m,二級田間道路面寬宜為3.5m~5m。DB42/T682—20118.2.4一級田間道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瀝青碎石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層厚度宜為0.15m~0.25m;瀝青碎石路面,面層厚度宜為0.05m~0.10m,基層填筑厚度宜為0.15m~0.20m。8.2.5二級田間道路面宜采用砂石料路面。泥結石路面厚度宜大于0.12m;砂礫石路面厚度宜大于0.08m;砌塊路面厚度宜大于0.15m。8.2.6路基厚度應保證路肩邊緣高出路基兩側地面積水高度。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應高于10年一遇洪水位加壅水位高、波浪襲高和0.5m安全高度。8.2.7路基斷面宜采用梯形或矩形,底寬宜小于7m,頂寬宜大于路面寬度。8.2.8田間道路面寬度小于3.5m,應設置錯車道。8.2.9田間道錯車道應布置在有利地點,錯車道處縱坡不大于4%,錯車道間距宜為150m~300m,錯車道處路基寬度宜大于6.5m,有效長度宜為15m~20m。8.2.10一級田間道末端,應設置倒轉車臺;二級田間道末端根據需要設置倒轉車臺。8.2.11田間道路與田塊相接處,應設置下田坡道,下田坡道寬度宜為3m~5m。8.3生產路8.3.1生產路布置應綜合考慮田塊、農渠與農溝之間的協調配合,宜布置在田塊長邊方向。8.3.2生產路路面寬宜為1m~3m。山區生產路路面宜采用碎石、混凝土等硬化路面,坡度較大地段可設梯步。9村莊整治村莊整治包括村前屋后的溝渠硬化、村前塘堰整治、村前村中路面硬化、村莊環境整治(包括公共曬谷場硬化、下水道工程、村莊綠化、堆漚池、無沖水公共廁所、墻體靚化)等。10其他工程10.1一般規定10.1.1農田排澇標準應以10年一遇1日暴雨3日排完或3日暴雨5日排完為標準。10.1.2林地綠化率標準應不小于整理前的林地綠化率;植被覆蓋率標準應不小于整理前植被覆蓋率。10.1.3植樹成活率不低于85%,植草成活率不低于75%。10.2農田林網工程10.2.1農田防風林主林帶走向應垂直于主害風方向,或呈不大于30°~45°的偏角,應與護路護溝林、護岸林互相連接,形成林網。10.2.2主林帶設在較高的迎風處,寬10m~20m;副林帶與主林帶垂直,寬3m~4m;主林帶和副林帶交叉處一側可留出不大于20m的缺口,以便于交通。10.2.3梯田埂坎宜種植灌木或采取草皮護坎;隔坡梯田田坎宜采用柑桔、獼猴桃、花椒樹、枸等鄉土經濟林樹種或采用紫穗槐、蔓荊等護坡。DB42/T682—201110.2.4護路護溝林樹種應適地適樹,符合植物間伴生的生態習性,根系固土作用強。平原區宜種植意楊、宣楊、水杉等;丘陵區宜種植水杉、遼河楊、意楊、樟樹等。10.2.5道路兩側均植樹時,應在每個田塊處留8m~10m缺口,以便農機下田。若在道路一側植樹,當林帶為南北向時,應在西側植樹;當林帶為東西向時,應在南側植樹。10.2.6護岸林適用于坡度35°以內、高度3m~10m的河溝岸坡,沿江平原河道或堤腳壓浸平臺處種植單排防護林以保護岸坡。10.2.7護岸林宜選擇耐水濕、根系發達的樹種,如旱柳和水杉等。株距宜為2m~3m,行數宜為2行,宜間植灌木。10.3岸坡防護工程10.3.1護堤宜與田間道路結合布置。10.3.2護堤高度不宜超過6m,不同堤型、不同等級的護堤堤頂高度、寬度、邊坡度和防沖刷應通過穩定性安全驗算確定。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