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帶著白居易去遠行主講人:小高老師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YOUCANWRITEANYSUBS大雁塔白居易“慈恩塔下提名處,

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大雁塔進士提名貼目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選官制度:科舉制賦稅制度:兩稅法貳壹叁選官制度壹歷代選官制度選官制度依據標準時空隧道商周時期戰國-秦朝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1905年世卿世祿軍功爵制察舉制??血緣關系軍功品行才能??材料1: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桓靈時童謠》思考:這句童謠說的是什么呢?察舉制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察舉制被選拔者德不配位世家大族壟斷選官征辟制!?1、創立時期:曹魏2、創立者:曹丕、陳群3、主要內容:先由中正官來定品級,一共分為九個級,然后再根據你的品級授予官職九品中正制材料1:今臺閣(尚書臺,此指中央政府部門)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有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途)之昆弟也。

—《晉書·段灼傳》

材料2: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晉書·劉毅傳》

材料3:唯以居位為貴,人棄德而忽道業。

—《晉書·衛瓘傳》結合書本和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特點:初創時:重視家世、道德、才能,后期西晉時期演變為主要看重家世。弊端:1.中正獨攬人才的選拔與批評;2.世家大族壟斷高級官職;3.寒門才俊遭到埋沒;4.官僚隊伍道德素質水平的下降。科舉制以才能為標準的選官制度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科舉制度【探究】結合材料思考: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那么這項制度對中國歷代王朝的統治有著怎樣的影響呢?材料1: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所無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材料2: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經過唐代的發展,考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確立起來。這樣,士人可以不經過薦舉,直接報名考試……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3:貧苦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绔子弟,亦知苦讀已獲科第…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使得當時社會形成重學風氣,促進古代教育發展,以才學為依據,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打破了世家大族對選官的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科舉制度【探究】結合材料,分析一下科舉制度有哪些影響(消極)材料3: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顧炎武《日知錄》材料4:科舉的推行,對歷史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大負面效應。首先,它使得學校體系從此以后就和選官制度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學校成了科舉的附庸。……使中國本來就該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受到了很大影響,以至于長期無法進化。其次,科舉雖然強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體系吸走,影響了社會整體發展。其三,科舉雖然推動了人們向學,但也極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長。……

—張鳴《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導論》消極影響:1.考試內容以儒學經義為范疇,到了明清時期(封建社會后期)發展成了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2.忽視了實用性學問,使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創造精神,阻礙科技發展。小結選官制度依據標準時空隧道商周時期戰國-秦朝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1905年世卿世祿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血緣關系軍功品行才能門第考試能力通過了解商周到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的發展,我們可以獲得哪些結論呢?

1.選官標準:品行家世→學識才能2.選拔方式:地方舉薦→中央考試選拔3.選官原則:逐漸制度化,體現相對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4.選官基礎:官員素質不斷提高。總的來看,官員的選拔變得公開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變化創新三省六部制貳三省六部制

秦代:三公九卿漢武帝:中朝、外朝東漢:尚書臺魏晉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皇帝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審議提交上奏審議政令起草政令執行政令通過審議封駁圖

三省六部分工示意圖三省六部制材料1:唐代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唐制遇下詔教,便先由門下省和中書省舉行聯席會議,會議場所稱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機構,則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須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即須政事堂會議正式通過,然后再送尚書省執行。若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當時認為是違法的,不能為下面各級機關所承認。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政事堂(議政)政事堂: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初設在門省,后遷到中書省。一開始只有門下,后來將中書也拉了進來,你們經常有矛盾,那你們就在一塊好好商量。避免決策被多次駁回,提高了決策的效率。最后在723年改稱中書門下。三省六部制影響:材料2:唐初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做出決定)將上(皇帝),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又上中書,中書又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朱子語類》分割相權,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三省職權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辦事效率。三省集思廣益,有利于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官制史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相權三分,職權分明,互相牽制:三省的長官同為宰相,三省分權,既相互制約,又分工合作,既加強皇權,也提高行政效率。節制君權:皇帝所頒布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特點影響總結: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權重,集決策、行政、用人、審議和司法于一身。漢武帝時期中外朝制度:用中朝來架空外朝的權利,尤其是丞相的權利。到了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皇權。尤其是大量科舉出身的人進入到中央機構,體現了統治范圍的擴大。因此,創新之處可以歸納為: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的日臻完備。賦稅制度叁賦稅制度

國家百姓國防、公共工程賦稅、徭役先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中國古代制定和實行賦稅制度原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賦稅制度中國古代國家宏觀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魏晉時期租庸調制度唐朝初期土地制度:均田制賦稅制度:租調制北魏時期兩稅法唐中后期均田制:指政府不觸動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礎上,把無主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接受土地的農民要向封疆國家交納賦稅和服役,土地只允許使用不允許買賣,實際上是一種封建土地國有制。租調制: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絹或布為調;丁男負責一定的徭役。唐代的租庸調制意義:1.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勞動積極性也有所提高;2.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政府的賦稅收入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探究:這項制度的實施對象在21到59歲的成年男子。這個租和調還是和之前一樣,只不過多了一個庸,庸代表什么意思呢?那這項制度的內容是怎樣的呢?有啥不同之處嗎?我們結合材料來看一下。材料2: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凌、絹、絁(shi)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舊唐書·食貨志》變遷:租庸調制→兩稅法(背景&內容)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中期兩稅法改革的原因材料3:玄宗之末,安史之亂,版籍(戶口冊)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致,迫趣(cu)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句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

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福悉省。——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背景:安史之亂后在籍戶口減少,賦稅征收變少;官吏剝削嚴重;貧富賦稅征收不均。內容:政府定額,分各地征收;現居編戶交稅;依據財產交稅;行商納稅;一年分夏、秋兩次納稅;取消租庸調和雜稅、雜役。兩稅法圖6宰相楊炎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6月)和秋季(11月)兩次納稅。內容兩稅法簡化收稅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對于人身控制,是我國古代賦稅制度史上的轉折點。評價那么相比之前的賦稅制度,兩稅法有啥特別之處?兩稅法:從醞釀到實施不足半年;不定物估,導致錢與物折算,加重農民負擔;兩稅法沒有賑災、蠲免、懲處逃稅的制度性防范措施,導致實施過程中不得不補救。指出兩稅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那些弊端?【史料閱讀】

材料六兩稅法實施中的制度性欠缺,第一,“約法之初,不定物估”。兩稅法實施后不久,就因錢重貨輕,致使納稅人的名義稅額不變而實際負擔成倍增長。第二,兩稅三分中沒有賑災專項貯備。第三,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后兩稅的“蠲(juan)免”缺乏制度化的規定。第四,對逃戶欠繳的兩稅如何處理缺乏法令規定。“攤逃”也是兩稅法實施中的一種嚴重弊病。——白秀梅《論兩稅法的確立及實施》,《滄桑》,2009年2月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①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以財產為主②人身控制: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弱③稅收種類:稅收種類簡化④征稅內容:實物→貨幣⑤征稅時間:不定時征收→基本定時征收“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書》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根本的是因為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堅持制度自信!我們國家的制度是有優越性的。題目練習1.唐朝自太宗時起,有了以他官為宰相的記載。一些官員以“參議朝政”“參知政事”等名號預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則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號參與決策。唐代的宰相是一個集體,宰相議政辦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設立,反映了()A.相權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趨向貴族化C.“外朝”參議要政D.政治決策走向透明開放2.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AD題目練習3.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