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漢差異剖析初中生英語寫作語言遷移現象與應對策略_第1頁
從英漢差異剖析初中生英語寫作語言遷移現象與應對策略_第2頁
從英漢差異剖析初中生英語寫作語言遷移現象與應對策略_第3頁
從英漢差異剖析初中生英語寫作語言遷移現象與應對策略_第4頁
從英漢差異剖析初中生英語寫作語言遷移現象與應對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英漢差異剖析初中生英語寫作語言遷移現象與應對策略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中國初中生而言,英語學習是他們學業發展中的關鍵組成部分,而英語寫作能力則是衡量其英語綜合水平的重要指標。然而,在實際的英語寫作過程中,初中生常常受到母語(漢語)的影響,出現各種語言遷移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語言學習的復雜性,也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挑戰。深入研究初中生英語寫作中的語言遷移現象,對于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語言遷移現象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一直是研究的焦點。根據相關理論,當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其已掌握的母語知識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分別被稱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能夠促進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而負遷移則可能導致學習者出現語言錯誤,阻礙其語言學習進程。在初中生英語寫作中,母語遷移現象尤為顯著。由于漢語和英語在語言結構、語法規則、詞匯用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學生在將腦海中的思想轉化為英語書面表達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受到母語思維和語言習慣的干擾。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常常發現學生的英語作文中存在大量帶有漢語痕跡的表達,即所謂的“中式英語”。比如,學生可能會按照漢語的語序來構造英語句子,出現“Heverylikeplayingbasketball”這樣的錯誤表達,正確的表達應該是“Helikesplayingbasketballverymuch”。在詞匯使用上,學生也容易受到母語詞匯的影響,選擇不恰當的英語詞匯,或者出現詞匯搭配錯誤,如將“開電視”寫成“opentheTV”,而正確的搭配應該是“turnontheTV”。這些錯誤不僅影響了學生作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也降低了作文的質量和得分。對初中生英語寫作中語言遷移現象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從教學角度來看,研究這一現象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在英語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通過分析學生作文中的語言遷移錯誤,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哪些語言知識點上存在誤解或混淆,進而在教學中加強對這些知識點的講解和訓練。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語言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利用母語的正遷移,避免負遷移,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對于學生而言,了解語言遷移現象有助于他們認識到自己英語寫作中錯誤的根源,從而更加自覺地進行自我糾正和提高。當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是由于母語的影響時,他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練習,逐漸擺脫母語思維的束縛,形成正確的英語思維和表達方式。此外,研究語言遷移現象還可以促進學生對不同語言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這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初中生英語寫作中的語言遷移現象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通過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我們可以為英語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幫助學生克服語言學習中的障礙,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2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初中生英語寫作中的語言遷移現象,具體包括全面且細致地識別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出現的各類語言遷移表現形式,無論是詞匯、語法、句法還是語篇層面的遷移情況都納入研究范圍;深入探究這些語言遷移現象背后的產生機制,從母語與英語的語言結構差異、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環境以及教學方法等多個維度展開分析;精準評估語言遷移對初中生英語寫作質量的影響,包括對作文的準確性、流暢性、邏輯性和得體性等方面的影響;基于研究結果,為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提供具有高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策略與建議,以助力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有效減少語言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切實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全面性和深入性。首先是文獻研究法。通過廣泛查閱國內外關于語言遷移、二語習得以及英語寫作教學等方面的學術文獻,包括學術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專著以及相關研究報告等,梳理語言遷移理論的發展脈絡,了解已有研究在該領域的主要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不足,為本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借鑒。例如,通過研讀對比分析理論、錯誤分析理論和中介語理論等相關理論文獻,深入理解語言遷移的本質、分類和影響因素,為后續的研究設計和數據分析提供理論指導。其次采用問卷調查法。設計專門針對初中生英語寫作語言遷移現象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涵蓋學生的英語學習背景、寫作習慣、對英語語言規則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等方面。向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初中生發放問卷,廣泛收集數據。運用統計學方法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如計算各項問題的頻率、百分比等,以揭示初中生英語寫作中語言遷移現象的普遍性、表現特點以及與學生個體因素(如英語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時長等)之間的相關性。例如,通過對問卷數據的分析,了解學生在詞匯使用、句式結構和語篇組織等方面受母語影響的程度和具體表現形式,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量化依據。案例分析法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收集一定數量的初中生英語作文樣本,這些樣本應具有代表性,涵蓋不同英語水平、不同寫作主題和不同寫作風格的作文。對作文樣本進行詳細的文本分析,標注并分類其中出現的語言遷移現象,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的具體實例。深入分析每個案例中語言遷移產生的原因、對寫作質量的影響以及可能的解決策略。通過案例分析,能夠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語言遷移在實際寫作中的具體表現和作用機制,為教學策略的制定提供實際案例支持。例如,通過對某篇作文中頻繁出現的中式英語表達進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母語思維影響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糾正和預防措施。此外,還運用訪談法。選取部分具有典型語言遷移表現的學生進行面對面訪談,以及與初中英語教師進行訪談。與學生的訪談旨在了解他們在英語寫作過程中的思維過程、對母語影響的感知以及自身在克服語言遷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遇到的困難。與教師的訪談則側重于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語言遷移現象的觀察、教學方法的應用以及對如何幫助學生減少語言遷移的看法和建議。通過訪談,獲取更加深入、豐富的質性數據,從不同角度全面理解初中生英語寫作中語言遷移現象的相關情況,為研究結果的分析和討論提供多元視角。例如,通過與學生的訪談,發現一些學生在寫作時會不自覺地先在腦海中用漢語構思,然后逐字逐句翻譯成英語,這為解釋語言遷移現象提供了重要線索。二、語言遷移理論概述2.1語言遷移的定義與分類語言遷移,又被稱作“語際影響”或“跨語言影響”,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中是一個關鍵概念。美國語言學家Odlin于1989年在其學術專著《語言遷移:語言學習的語際影響》里對其進行了明確闡釋:遷移是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或可能尚未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或差異所造成的影響。這一定義突破了傳統觀念中僅將母語對目標語的影響視為語言遷移的局限,強調了任何已掌握或正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知識都可能對目標語的學習產生作用。例如,一個已經熟練掌握英語的學生在學習法語時,英語的詞匯、語法和發音規則等知識會不自覺地影響他對法語的學習,這種影響就屬于語言遷移的范疇。語言遷移主要可劃分為正向遷移和負向遷移兩大類型。正向遷移,亦稱為正遷移,是指母語知識對目標語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幫助學習者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目標語知識,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例如,漢語和英語中都存在一些基本的數字詞匯,像“one”對應“一”,“two”對應“二”等,學生在學習英語數字詞匯時,能夠借助漢語數字的概念快速理解和記憶,這便是正向遷移的體現。在語法方面,漢語中“我愛蘋果”這樣的主謂賓結構,與英語中的“Iloveapples”結構相似,學生在學習英語簡單句的基本結構時,就可以憑借漢語的語法知識快速掌握英語的主謂賓句型,從而順利進行簡單的英語表達,減少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負向遷移,也被叫做負遷移,是指母語知識對目標語學習產生消極的干擾作用,導致學習者在目標語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或理解偏差,阻礙語言學習進程。以詞匯使用為例,漢語中“開”這個詞的語義較為寬泛,可以與多種名詞搭配,如“開門”“開燈”“開車”等。受此影響,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可能會錯誤地將“開電視”表達為“opentheTV”,而正確的英語表達應該是“turnontheTV”。這是因為在英語中,“open”和“turnon”雖然都有“打開”的意思,但它們的使用場景和搭配對象存在差異,“open”通常用于表示打開具體的容器、門、書等,而“turnon”則主要用于打開電器、設備等。這種由于母語詞匯語義和搭配習慣的干擾而產生的錯誤,就是典型的負向遷移。在語法層面,漢語中沒有動詞的時態變化,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就容易忽略時態的正確使用,出現“Hegotoschoolyesterday”這樣的錯誤句子,正確的表達應該是“Hewenttoschoolyesterday”,這也是負向遷移導致的語法錯誤。正向遷移和負向遷移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相互交織,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目標語學習的影響性質上。正向遷移促進學習,使學習者能夠借助母語知識快速掌握目標語的相關內容;而負向遷移則干擾學習,導致學習者產生錯誤,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糾正和克服。在實際的語言學習中,尤其是在初中生英語寫作過程中,正確識別和區分這兩種遷移類型,對于提高英語寫作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正向遷移,同時幫助他們認識和避免負向遷移,從而提升英語寫作水平。2.2語言遷移相關理論基礎語言遷移現象的研究離不開相關理論的支撐,其中對比分析理論、錯誤分析理論和中介語理論在闡釋語言遷移的機制、特點以及影響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語言遷移的本質和規律,為深入理解初中生英語寫作中的語言遷移現象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比分析理論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它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基礎,核心觀點是通過系統地對比學習者的母語與目標語,能夠預測學習者在目標語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和出現的錯誤。該理論認為,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相似之處會引發正遷移,促進目標語的學習;而兩者之間的差異則會導致負遷移,對目標語學習產生干擾。例如,在語音方面,漢語和英語都有元音和輔音,學生在學習英語發音時,可以借助漢語中對元音和輔音的基本認識來理解英語的發音原理,這就是正遷移的體現。但漢語和英語在發音規則上也存在諸多差異,漢語的聲調系統是英語所沒有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可能會因為習慣了漢語的聲調而在英語發音中不自覺地帶上聲調,從而影響英語發音的準確性,這便是負遷移。在詞匯層面,對比分析理論同樣具有解釋力。漢語和英語中存在一些語義相近的詞匯,如“big”和“大”,學生在學習英語詞匯時,能夠憑借漢語詞匯的語義快速理解英語詞匯的基本含義,實現正遷移。然而,兩種語言中也存在大量看似對應實則在語義、用法和搭配上有差異的詞匯。例如,漢語中的“看”,在英語中有“look”“see”“watch”等不同的表達方式,它們在使用場景和搭配對象上各不相同。學生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就可能會出現錯誤的詞匯使用,如將“看電影”表達為“lookamovie”,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watchamovie”,這就是負遷移導致的錯誤。對比分析理論在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通過對比漢語和英語的語言特點,找出學生學習的難點和容易出錯的地方,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在講解英語語法時,教師可以將漢語語法與英語語法進行對比,突出兩者的差異,幫助學生避免負遷移,加深對英語語法規則的理解和記憶。但對比分析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過于強調語言形式的對比,忽視了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學習環境以及語言使用的語境等因素對語言遷移的影響,而且在實際應用中,該理論對學習者錯誤的預測能力也較為有限。錯誤分析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是在對對比分析理論進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現象,這些錯誤并非僅僅是母語負遷移的結果,還可能源于學習者對目標語規則的過度概括、對目標語規則的理解偏差、學習策略的不當使用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等多種因素。錯誤分析理論主張對學習者的錯誤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通過識別錯誤類型、探究錯誤產生的原因,來揭示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過程和心理機制。在初中生英語寫作中,運用錯誤分析理論可以更準確地理解語言遷移導致的錯誤。學生在寫作中可能會出現“YesterdayIgotothepark”這樣的時態錯誤,從錯誤分析理論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由于學生對英語動詞過去式的規則掌握不牢固,過度依賴漢語中沒有時態變化的語言習慣,從而出現了母語負遷移的錯誤。但也有可能是學生對英語時態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或者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如教師教學方法的影響、學習材料的誤導等。通過對這類錯誤的分析,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英語時態學習方面的問題所在,進而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如加強對英語時態規則的講解和練習,提供更多的真實語境讓學生運用時態進行表達,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提高英語寫作能力。錯誤分析理論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教師不再將學生的錯誤視為學習失敗的標志,而是將其看作是了解學生學習過程和進步的重要線索。通過對學生寫作錯誤的分析,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薄弱環節,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錯誤分析理論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錯誤意識,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糾正,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然而,錯誤分析理論也并非完美無缺,它在錯誤分類和分析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而且對于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該理論并沒有提供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方法。三、初中生英語寫作中語言遷移現象的具體表現3.1詞匯層面的遷移3.1.1詞匯選擇不當在初中生英語寫作中,詞匯選擇不當是一種常見的受母語思維影響的語言遷移現象。由于漢語和英語在詞匯的語義、用法和文化內涵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按照母語的習慣來選擇英語詞匯,從而導致詞匯使用錯誤。在語義方面,漢語和英語中看似對應的詞匯,其實際語義范圍和側重點可能并不相同。學生在表達“提高水平”時,常寫成“risethelevel”,這是受到漢語“提高”一詞的影響,直接將其對應為英語的“rise”。然而,在英語中,“rise”通常表示物體自身的上升,是不及物動詞,如“Thesunrisesintheeast”(太陽從東方升起)。而表達“提高水平”時,正確的詞匯應該是“improve”或“raise”,“improve”強調在原有基礎上的改善和提高,“raise”則有使水平、程度等提高的意思,所以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mprovethelevel”或“raisethelevel”。再如,在描述人的性格“開朗”時,學生可能會寫成“open”,這同樣是受母語思維的誤導。“open”在英語中主要表示物體處于打開的狀態或人的思想開放等含義,而形容人的性格開朗,常用“outgoing”“cheerful”或“sociable”等詞匯。“outgoing”側重于性格外向、善于與人交往;“cheerful”強調充滿歡樂、樂觀的性格特點;“sociable”則突出喜歡社交、善于交際。因此,在表達“他性格開朗”時,應寫成“Heisoutgoing/cheerful/sociable”。在詞匯的文化內涵方面,漢語和英語也存在顯著差異。漢語中的“龍”是一種神圣、吉祥的象征,代表著權威和尊貴,如“龍袍”“龍顏”等詞匯都體現了這一文化內涵。而在英語中,“dragon”雖然與漢語的“龍”在外形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它的文化內涵卻截然不同,常被視為邪惡、兇猛的象征。學生如果不了解這一文化差異,在寫作中直接將漢語中的“龍”翻譯成“dragon”,就可能會導致文化誤解。例如,在描述中國傳統文化中龍的形象和意義時,如果寫成“ThedragoninChinesecultureisasymbolofgoodluckandpower”,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英語讀者來說,就會產生困惑,因為在他們的文化認知中,“dragon”是負面的形象。正確的做法是在介紹中國文化中的“龍”時,適當加以解釋,或者采用一些更能準確傳達中國“龍”文化內涵的表達方式,如“theChinesedragon,whichrepresentsgoodluck,powerandprosperityinChineseculture”。詞匯選擇不當還可能出現在一些固定短語和搭配的使用上。學生在表達“在周末”時,容易寫成“attheweekends”,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atweekends”或“onweekends”。這是因為漢語中對于時間的表達相對靈活,沒有嚴格的固定搭配要求,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沒有準確掌握這些固定短語的用法,受到母語思維的干擾,隨意添加了定冠詞“the”。再如,在表達“看電影”時,學生常寫成“lookamovie”,正確的表達應該是“watchamovie”或“seeamovie”。“look”通常表示有意識地看,強調看的動作,后面接賓語時需要加介詞“at”;“watch”側重于觀看動態的事物,如電影、比賽等;“see”則強調看到的結果。由于學生對這些詞匯的用法和搭配理解不深,在寫作中就容易出現錯誤。3.1.2詞匯搭配錯誤詞匯搭配是指詞匯之間的習慣性組合,不同語言的詞匯搭配習慣存在差異。在英語寫作中,初中生受母語影響,常常出現英語詞匯搭配不符合習慣的問題,這也是詞匯層面語言遷移的一種重要表現。在動詞與名詞的搭配上,漢語和英語的差異較為明顯。漢語中“開”這個動詞的搭配范圍很廣,可以與“門”“燈”“電視”“車”等多種名詞搭配,表達不同的動作含義。但在英語中,不同的“開”需要用不同的動詞來表達。學生在寫作中經常會出現“opentheTV”這樣的錯誤搭配,正確的應該是“turnontheTV”。同樣,“開車”應該是“driveacar”,而不是“openacar”。這是因為在英語中,“open”主要用于表示將封閉的物體打開,如“openthedoor”(開門)、“openthebook”(打開書)等;而“turnon”則用于表示打開電器、設備等,使其開始工作。“drive”則專門用于表示駕駛車輛。學生由于受到母語中“開”這個動詞廣泛搭配的影響,沒有準確掌握英語中這些動詞的特定搭配,從而導致錯誤。在形容詞與名詞的搭配方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漢語中“大”這個形容詞可以與很多名詞搭配,如“大風”“大雨”“大問題”等。在英語中,“big”雖然也有“大”的意思,但在與這些名詞搭配時,并不完全對應。“大風”應該是“strongwind”,“大雨”是“heavyrain”,“大問題”常用“bigproblem”或“majorproblem”。如果學生按照漢語的習慣,寫成“bigwind”“bigrain”,就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這是因為英語中對于不同的事物,在描述其大小、程度等特征時,會使用特定的形容詞進行搭配,這些搭配是在長期的語言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固定習慣。英語中有許多固定的短語搭配,學生如果不熟悉這些搭配,也容易受到母語影響而出現錯誤。在表達“對……感興趣”時,正確的短語是“beinterestedin”,但學生可能會寫成“beinterestedfor”或“beinterestedto”。這是因為漢語中“對”這個介詞的用法比較寬泛,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沒有準確記住“beinterestedin”這個固定搭配,而按照母語中“對”的習慣用法,隨意選擇了其他介詞。同樣,“擅長”應該是“begoodat”,學生可能會寫成“begoodin”或“begoodon”。這些錯誤不僅影響了句子的準確性,也使文章的表達顯得生硬、不地道。詞匯搭配錯誤還可能出現在副詞與動詞的搭配上。在漢語中,副詞修飾動詞的位置相對靈活,如“他快速地跑”和“他跑快速地”,雖然表達略有不同,但意思基本一致。但在英語中,副詞修飾動詞時,位置通常比較固定。“他努力學習”應該是“Hestudieshard”,而不是“Hehardstudies”。“hard”作為副詞修飾“studies”時,要放在動詞后面。學生如果不了解英語中副詞與動詞的這種搭配規則,受到母語語序的影響,就會出現錯誤的表達。3.2語法層面的遷移3.2.1句子結構混亂漢語和英語在句子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漢語句子結構較為靈活,注重語義的表達,常常可以通過語義的邏輯關系來組織句子,而不太依賴嚴格的語法規則。例如,漢語中可以說“我去學校,騎自行車”,這種表達雖然沒有明確的連接詞,但通過語義可以清晰地理解兩個動作之間的關系。而英語句子結構則較為嚴謹,有明確的主謂賓、主系表等基本句型結構,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需要通過語法規則和連接詞來體現。例如,“Igotoschoolbybike”,“bybike”作為方式狀語,明確地表明了去學校的方式,并且句子的結構符合英語的語法規則。這種差異導致初中生在英語寫作中容易出現句子結構混亂的問題。一些學生在表達復雜的思想時,會按照漢語的思維方式,將多個簡單句堆砌在一起,而不使用恰當的連接詞或語法結構來表明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描述一天的活動時,學生可能會寫出“Mymothergotupearly,cookedbreakfast,thenIgotup,hadbreakfastandwenttoschool”這樣的句子。從語法角度來看,這個句子中存在多個簡單句直接并列的情況,沒有使用合適的連接詞來連接各個動作,不符合英語句子結構的規范。正確的表達應該是“Mymothergotupearlyandcookedbreakfast.ThenIgotup,hadbreakfastandwenttoschool”,或者使用更復雜的句式,如“Aftermymothergotupearlyandcookedbreakfast,Igotup,hadbreakfastandwenttoschool”,通過“and”“after”等連接詞來明確句子之間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關系。此外,漢語中存在大量的無主句,即句子沒有明確的主語,但通過上下文可以理解句子的含義。例如,“下雨了”“吃飯了嗎”等。而英語句子一般都需要有明確的主語,除了祈使句等特殊句型外,沒有主語的句子是不符合語法規則的。受漢語無主句的影響,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可能會出現主語缺失的錯誤。在描述天氣時,學生可能會寫成“Israining”,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tisraining”,這里的“it”作為形式主語,指代天氣,是英語句子結構所必需的。在復合句的使用上,學生也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干擾。漢語中復合句的連接詞使用相對靈活,有時可以省略,而且句子的語序也比較自由。例如,“我知道他很努力,他會取得好成績”,可以理解為因果關系的復合句,但沒有使用明確的連接詞。而英語中復合句的連接詞不能隨意省略,并且從句的語序也有嚴格的規定。學生在將這個句子翻譯成英語時,可能會寫成“Iknowheisveryhard-working,hewillgetgoodgrades”,這是典型的語法錯誤。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knowthatheisveryhard-workingandhewillgetgoodgrades”,或者“Iknowthatbecauseheisveryhard-working,hewillgetgoodgrades”,使用“that”“and”“because”等連接詞來引導從句,并明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3.2.2時態和語態錯誤英語的時態和語態系統較為復雜,不同的時態和語態通過動詞的變化形式來體現,用以表達動作發生的時間、狀態以及與主語的關系。而漢語中動詞本身沒有時態和語態的變化,主要通過時間副詞、助詞等詞匯手段來表達時間和動作的狀態。例如,漢語中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時間副詞來表示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時間,用“著”“了”“過”等助詞來表示動作的進行、完成等狀態。這種差異使得初中生在英語寫作中,極易在時態和語態的運用上受到母語干擾,出現錯誤。在時態方面,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的混淆是學生常見的錯誤之一。學生在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時,常常忘記將動詞變為過去式,仍然使用一般現在時。在寫一篇關于周末活動的作文時,學生可能會寫道“Lastweekend,Igototheparkwithmyfriends.Weplaygamesandhaveagoodtime”。這里的“go”“play”“have”都應該使用過去式“went”“played”“had”,因為這些動作都是在上周末發生的,屬于過去的時間范疇。這是由于漢語中動詞沒有過去式的變化,學生在寫作時容易受到母語習慣的影響,忽略英語時態的要求。現在進行時的錯誤使用也較為普遍。現在進行時表示現在正在進行的動作,其構成是“be動詞+動詞的現在分詞形式”。學生在使用現在進行時時,可能會忘記加be動詞,或者誤將動詞的現在分詞形式寫錯。在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時,學生可能會寫成“Idoingmyhomeworknow”,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amdoingmyhomeworknow”。還有的學生對一些瞬間動詞的現在進行時用法理解錯誤,如“come”“go”“arrive”等,這些動詞的現在進行時可以表示即將發生的動作,但學生可能會將其與一般現在時或一般將來時混淆。“Heiscomingtomorrow”表示“他明天就要來了”,而學生可能會錯誤地寫成“Hecomestomorrow”或“Hewillcomeiscomingtomorrow”。在語態方面,英語中有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之分,當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執行者時,使用主動語態;當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時,使用被動語態。漢語中雖然也有被動語態,但使用頻率相對較低,而且表達形式與英語有所不同。漢語中常用“被”“受”“由”等詞來表示被動,而英語中被動語態的構成是“be動詞+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受漢語影響,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可能會過度使用主動語態,而忽略了被動語態的正確運用。在描述“這本書是魯迅寫的”時,學生可能會寫成“LuXunwrotethisbook”,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ThisbookwaswrittenbyLuXun”。這里強調的是書是被魯迅寫的,所以應該使用被動語態。此外,學生在一些固定句型和短語中,也容易出現時態和語態的錯誤。在“Itis+adj.+forsb.todosth.”這個句型中,學生可能會在“todosth.”部分出現時態錯誤。“Itisimportantforustostudyhard”,如果要表達“對我們來說,努力學習在過去很重要”,應該寫成“Itwasimportantforustostudyhard”,但學生可能會忽略“is”要變為“was”。在一些短語搭配中,如“beusedtodoingsth.”(習慣于做某事)和“usedtodosth.”(過去常常做某事),學生也容易混淆,導致時態和語義的錯誤。“Iamusedtogetupearly”是錯誤的表達,正確的應該是“Iamusedtogettingupearly”;“Heusedtogettingupearly”也是錯誤的,應該是“Heusedtogetupearly”。3.3語篇層面的遷移3.3.1篇章結構差異英漢篇章結構存在顯著差異,這一差異在初中生英語寫作中導致了明顯的語言遷移現象。英語篇章結構通常呈現出直線型思維模式,強調開門見山,直接闡述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展開論述,通過具體的事例、細節和邏輯推理來支持主題觀點,段落之間層次分明,邏輯關系清晰。例如,在一篇論述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英語文章中,作者可能會在開頭直接表明“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ofutmostimportanceintoday'sworld”(環境保護在當今世界至關重要)這一主題句,隨后通過列舉環境污染的現狀,如“Airpollutioniscausingrespiratoryproblemsformanypeople,andwaterpollutionisendangeringaquaticlife”(空氣污染導致許多人出現呼吸問題,水污染正在危及水生生物),以及闡述環境保護的措施,如“Governmentsshouldenforcestricterenvironmentalregulations,andindividualsshouldalsotakeresponsibilityforreducingwaste”(政府應實施更嚴格的環境法規,個人也應承擔起減少浪費的責任),來逐步深入地論證主題。而漢語篇章結構則傾向于螺旋型思維模式,在表達觀點時往往較為含蓄委婉,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通過引入相關的背景信息、事例或情感表達,從多個角度逐步接近主題,最后得出結論。在漢語寫作中,作者可能會先描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提及生活中環境的變化,如“人們都渴望生活在一個美麗、舒適的環境中,曾經我們周圍的山水是那么清澈秀麗,空氣是那么清新宜人。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我們卻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經過一番鋪墊后,才會引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一主題。這種篇章結構的差異使得初中生在英語寫作中,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出現篇章組織混亂的問題。一些學生在寫英語作文時,會按照漢語的螺旋型思維方式,先進行大量的背景描述和鋪墊,遲遲不提出主題,導致文章開頭冗長,重點不突出。在寫關于“我的夢想”的英語作文時,學生可能會花費較多篇幅描述自己的家庭、學校生活等與夢想無關的內容,如“Myfamilyisaverywarmone.MyparentsalwayssupportmeineverythingIdo.Ialsohavemanygoodfriendsatschool.Westudyandplaytogethereveryday.”(我的家庭非常溫暖。我的父母總是支持我做的每一件事。我在學校也有很多好朋友。我們每天一起學習和玩耍。)然后才在文章后半部分提及自己的夢想,這樣的篇章結構不符合英語直線型思維的表達習慣,會讓讀者難以快速理解文章的核心內容。此外,在段落內部的結構組織上,英語段落通常有明確的主題句,段落中的其他句子圍繞主題句展開,對主題句進行解釋、說明、論證或拓展。而漢語段落的主題表達相對較為靈活,不一定有明確的主題句,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多地通過語義和語境來體現。受此影響,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可能會忽略主題句的運用,或者雖然寫出了主題句,但段落中的內容與主題句的關聯性不強,導致段落結構松散,缺乏連貫性。在描述“我的愛好”的段落中,學生可能會這樣寫:“Ilikereadingbooks.Itcanbroadenmyhorizons.Ialsolikeplayingbasketball.Itmakesmestrong.SometimesIgohikingwithmyfriends.Weenjoythebeautifulscenery.”(我喜歡讀書。它可以開闊我的視野。我也喜歡打籃球。它使我強壯。有時我和朋友去遠足。我們欣賞美麗的風景。)這段內容沒有明確的主題句,各個句子之間只是簡單的羅列,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不能很好地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論述。3.3.2銜接與連貫問題在英語寫作中,句子間的銜接和連貫性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著文章的可讀性和邏輯性。然而,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銜接手段和邏輯思維上的差異,初中生在英語寫作中常常因母語思維的干擾而出現銜接與連貫不足的問題。英語是形合語言,非常注重句子之間的形式連接和邏輯關系,常使用各種連接詞、過渡詞、代詞、關聯詞以及語法手段來實現句子間的銜接和篇章的連貫。例如,“and”“but”“however”“therefore”“while”“although”等連接詞,以及“firstly”“secondly”“finally”等過渡詞,在英語寫作中被廣泛運用。在表達因果關系時,會使用“because”“since”“as”“so”“therefore”等詞,如“Becauseitrainedheavily,wehadtocanceltheoutdooractivity”(因為雨下得很大,所以我們不得不取消戶外活動);在表示轉折關系時,會用“but”“however”“yet”等,如“Heworkedhard,buthestillfailedtheexam”(他努力學習了,但還是考試不及格)。相比之下,漢語是意合語言,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多地通過語義和語境來體現,連接詞的使用相對較少。例如,“他努力學習,取得了好成績”,在漢語中不需要使用明確的連接詞,讀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因果關系。這種差異導致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容易忽略連接詞和過渡詞的使用,使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清晰,文章缺乏連貫性。在描述一天的活動時,學生可能會寫出“Mymothergotupearly,cookedbreakfast,thenIgotup,hadbreakfastandwenttoschool”這樣的句子。這個句子中雖然描述了一系列的動作,但各個動作之間沒有使用合適的連接詞來表明時間順序和邏輯關系,讀起來顯得生硬、不連貫。正確的表達應該是“Mymothergotupearlyandcookedbreakfast.ThenIgotup,hadbreakfastandwenttoschool”,或者使用更復雜的句式,如“Aftermymothergotupearlyandcookedbreakfast,Igotup,hadbreakfastandwenttoschool”,通過“and”“after”“then”等連接詞來明確句子之間的關系,使文章更加流暢。在指代銜接方面,英語中代詞的使用非常頻繁,通過代詞的指代可以避免名詞的重復,使句子之間的銜接更加緊密。例如,“Tomisagoodstudent.Healwaysstudieshardandgetsgoodgrades”(湯姆是個好學生。他總是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這里的“he”指代“Tom”,使前后句子的聯系更加緊密。而在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或表達清晰,會重復使用名詞。受此影響,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可能會過度重復名詞,而不善于使用代詞進行指代,導致文章語言啰嗦、不簡潔。在描述一個人的外貌和性格時,學生可能會寫成“Maryhaslonghair.Maryhasbigeyes.Maryisverykind”,正確的表達應該是“Maryhaslonghairandbigeyes.Sheisverykind”,使用“she”來指代“Mary”,使句子更加簡潔明了。此外,英語寫作中還注重句子之間的語義連貫和邏輯推進,每個句子都應該為表達文章的主題和觀點服務,前后句子之間要有合理的邏輯聯系。而學生在寫作時,由于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可能會出現句子之間語義跳躍、邏輯混亂的情況。在論述“網絡的利弊”時,學生可能會先寫“網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我們可以在網上購物、學習”,接著突然寫道“網絡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網絡暴力”,這兩個句子之間缺乏過渡和銜接,沒有闡述網絡購物、學習與網絡暴力之間的邏輯關系,使讀者難以理解文章的思路。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在兩者之間加入過渡句,如“However,justlikeadouble-edgedsword,theInternetalsobringssomeproblemswhileprovidingconvenience”(然而,就像一把雙刃劍,互聯網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然后再具體闡述網絡暴力等問題,這樣文章的邏輯就更加連貫。3.4文化層面的遷移3.4.1文化負載詞的誤用文化負載詞是指那些承載著特定文化內涵和意義的詞匯,它們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由于英漢兩種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初中生在英語寫作中常常對文化負載詞的理解和使用出現錯誤,導致表達不準確或產生文化誤解。在漢語文化中,“紅色”通常象征著喜慶、吉祥、熱情和繁榮,如“紅包”“紅運”“紅紅火火”等詞匯都體現了這一文化內涵。在慶祝春節時,人們會貼紅色的春聯、掛紅色的燈籠,穿紅色的衣服,這里的“紅色”代表著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望。而在英語文化中,“red”雖然也有紅色的基本含義,但它常常與危險、暴力、憤怒等負面意義相關聯,如“redalert”(紅色警報)表示危險狀態,“seered”(怒不可遏)形容人極度憤怒。學生如果不了解這種文化差異,在英語寫作中直接將漢語中與“紅色”相關的表達翻譯成“red”,就可能會造成誤解。在描述春節時,學生可能會寫成“DuringtheSpringFestival,weputupredcouplets,hangredlanterns,andwearredclothesbecauseredmeansgoodluckandhappiness”,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英語讀者來說,他們可能會對“red”所代表的吉祥意義感到困惑,因為在他們的文化認知中,“red”更多地與負面意義聯系在一起。再如,“龍”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神圣、權威和吉祥的象征,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有“龍的傳人”“龍鳳呈祥”“龍騰虎躍”等諸多與龍相關的成語和表達,體現了龍在中國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被描繪為一種兇猛、邪惡的怪物,會噴火并給人類帶來災難,與漢語中“龍”的美好形象截然不同。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如果不了解這一文化差異,直接將漢語中的“龍”翻譯為“dragon”,就會導致文化誤解。在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龍的形象時,學生可能會寫成“ThedragoninChinesecultureisasymbolofpowerandgoodluck.Itisaveryimportantandsacredanimal”,對于西方讀者來說,他們很難將英語中的“dragon”與漢語中神圣、吉祥的龍聯系起來,反而會聯想到西方文化中邪惡的怪物形象。為了避免這種誤解,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對“龍”的文化內涵進行適當解釋,如“TheChinesedragon,whichisquitedifferentfromthedragoninWesternculture,representspower,goodluckandprosperityinChineseculture.ItisasymboloftheChinesenationandhasalong-standingandprofoundculturalsignificance”,這樣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中“龍”的獨特含義。此外,漢語中的一些親屬稱謂詞匯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英語中的親屬稱謂存在差異。在漢語中,親屬稱謂分得很細,如“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夫”等,分別表示父親的弟弟、父親的哥哥、母親的兄弟、父親姐妹的丈夫、母親姐妹的丈夫等不同的親屬關系。而在英語中,這些親屬稱謂都可以用“uncle”來表示。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如果按照漢語的習慣,試圖用不同的英語詞匯來準確表達這些細微的親屬關系,就可能會出現錯誤。在描述自己的家庭時,學生可能會寫成“Myfather'syoungerbrother,myuncle,isakind-heartedman”,這種表達雖然在漢語中有明確的指向,但在英語中“uncle”本身就涵蓋了父親的弟弟這一含義,無需再進行額外的說明,這樣的表達反而顯得多余和不地道。3.4.2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的表達偏差文化背景的差異深刻地影響著語言的表達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這些差異反映在語言中,使得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諸多不同。初中生由于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在英語寫作中常常出現表達與英語文化習慣不符的情況,從而影響了文章的準確性和得體性。在英語文化中,人們非常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性,在交流中往往避免直接詢問他人的私人生活細節,如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而在漢語文化中,這些問題在熟人之間的交流中可能被視為正常的關心和問候。受漢語文化習慣的影響,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可能會不經意間涉及這些敏感話題,導致表達不符合英語文化習慣。在寫一篇關于朋友的作文時,學生可能會這樣描述:“Myfriendisaverynicegirl.Sheis25yearsold.Shehasagoodjobandearnsalotofmoney.Sheisnotmarriedyet,butsheislookingforaboyfriend”。在英語文化中,這樣的描述可能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直接提及朋友的年齡、收入和婚姻狀況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更合適的表達方式可以是“Myfriendisareallykind-heartedperson.Shehasafulfillingcareerandenjoysherlife.She'sanindependentandpositive-mindedindividual”,避免了涉及敏感的私人信息,更加符合英語文化的交流習慣。在社交禮儀方面,英漢文化也存在明顯差異。在漢語文化中,當人們受到他人贊揚時,往往會表現出謙虛的態度,常用“哪里哪里”“過獎了”等表達方式來回應。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通常會欣然接受贊揚,并表示感謝,常用“Thankyou”來回應。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如果按照漢語的習慣來回應贊揚,就會出現表達偏差。在描述一次演講經歷時,學生可能會寫道:“Aftermyspeech,manypeoplepraisedme,butIsaid,'No,no,Ididn'tdowellenough.'”,這種回應方式不符合英語文化習慣,正確的表達應該是“Aftermyspeech,manypeoplepraisedme,andIreplied,'Thankyouverymuch.Itmeansalottome.'”,這樣的回應既體現了對他人贊揚的尊重,也符合英語文化中直接接受贊揚并表達感謝的習慣。在英語寫作中,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表達方式也容易被學生誤用。“breakaleg”在英語文化中是一個祝福語,常用于鼓勵演員在演出前自信表演,意思是“祝你好運”,它源于西方的戲劇文化,演員在演出前如果互相說“goodluck”被認為會帶來厄運,所以用“breakaleg”來表達祝福。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一文化背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并在寫作中使用,就會導致表達錯誤。在描述為參加比賽的同學加油時,學生可能會寫成“Itoldmyclassmate,'Breakyourleg'beforethecompetition”,這顯然是錯誤的用法,正確的應該是“Itoldmyclassmate,'Breakaleg'beforethecompetition”。這種由于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的表達方式的誤用,不僅會使文章的表達不準確,還可能會讓英語母語者感到困惑或誤解。四、語言遷移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4.1母語思維定式的影響母語思維定式是導致初中生英語寫作中語言遷移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學生從出生起就沉浸在母語環境中,長期的母語學習和使用使他們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語言表達習慣,這些習慣在他們的大腦中根深蒂固,難以輕易改變。當他們學習英語并進行寫作時,母語思維定式會不自覺地發揮作用,干擾他們對英語語言規則和表達方式的運用。在詞匯運用方面,母語思維定式使得學生傾向于從漢語的角度去理解和選擇英語詞匯,而忽略了英語詞匯的獨特語義和用法。漢語中“看”這個詞的語義寬泛,可以表示多種不同的視覺行為,如“看書”“看電影”“看比賽”等。受此影響,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可能會不加區分地使用“look”“see”“watch”等詞匯來表達“看”的意思,從而出現詞匯選擇不當的錯誤。實際上,“look”強調看的動作,通常與介詞“at”搭配使用,如“lookatthebook”(看書);“see”側重于看到的結果,如“Icanseeabirdinthetree”(我能看到樹上有一只鳥);“watch”則主要用于觀看動態的事物,如“watchamovie”(看電影)、“watchagame”(看比賽)。學生由于受到母語思維的束縛,沒有準確掌握這些英語詞匯的細微差別,導致在寫作中出現用詞錯誤,影響了文章的準確性和表達效果。在句子結構的構建上,母語思維定式同樣帶來了明顯的干擾。漢語句子結構相對靈活,常常可以省略主語、謂語或其他成分,通過語義的邏輯關系來表達完整的意思。“吃飯了嗎?”這句話省略了主語“你”,但在漢語語境中,人們能夠根據上下文準確理解其含義。而英語句子結構較為嚴謹,通常需要完整的主謂賓或主系表結構,主語和謂語在人稱、數等方面要保持一致。初中生在英語寫作時,由于習慣了漢語的靈活句式,容易出現句子結構不完整、主謂不一致等錯誤。“Israining”(正在下雨)這個句子就缺少了形式主語“it”,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tisraining”。再如,“Hegotoschoolbybike”(他騎自行車去上學)中,“go”沒有根據主語“He”變為第三人稱單數形式“goes”,這也是受漢語中動詞沒有人稱變化的影響而產生的錯誤。在語篇組織方面,母語思維定式導致學生在英語寫作中難以遵循英語的篇章結構和邏輯思維方式。漢語的篇章結構常常采用螺旋式思維,在表達觀點時較為含蓄委婉,通常會先進行大量的背景鋪墊,然后再逐漸引出主題。而英語的篇章結構多為直線式思維,強調開門見山,直接點明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展開論述,段落之間層次分明,邏輯關系清晰。學生在寫英語作文時,如果按照漢語的思維方式進行寫作,就會出現文章開頭冗長、主題不突出、段落之間邏輯不連貫等問題。在寫一篇關于環境保護的英語作文時,學生可能會花費大量篇幅描述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的變化等,而遲遲不提出環境保護的主題,使讀者難以快速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即使在提出主題后,學生也可能因為缺乏英語語篇的邏輯連貫性,導致論述過程混亂,無法有效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母語思維定式對初中生英語寫作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貫穿于詞匯、語法、語篇等各個層面。這種思維定式的形成是長期母語學習和使用的結果,要克服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英漢兩種語言差異的對比分析,引導學生逐漸擺脫母語思維的束縛,培養英語思維能力;同時,學生自身也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寫作練習,熟悉英語的語言規則和表達方式,提高英語寫作水平。4.2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于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它們在詞匯、語法、語篇和文化等多個層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是導致初中生英語寫作中語言遷移現象的重要根源。在詞匯層面,英漢詞匯的語義、搭配和文化內涵存在諸多不同。漢語詞匯的語義往往較為寬泛和靈活,一個詞可能具有多種含義,需要根據上下文來準確理解。例如,“打”這個詞在漢語中有“打擊”“毆打”“打球”“打電話”“打水”等多種不同的語義和搭配。而英語詞匯的語義相對較為具體和明確,每個詞通常有其特定的含義和用法。“beat”主要表示“打擊”“擊敗”,“hit”表示“撞擊”“打(人)”,“play”與球類運動搭配表示“打(球)”,“makeacall”表示“打電話”,“fetchwater”表示“打水”。這種語義上的差異使得學生在將漢語詞匯轉換為英語詞匯時,容易出現詞匯選擇不當的問題,受到漢語寬泛語義的影響,難以準確找到對應的英語詞匯。在詞匯搭配方面,英漢兩種語言也有各自獨特的習慣。漢語中一些動詞與名詞的搭配比較固定,如“開電視”“關窗戶”“穿衣服”等。但在英語中,這些搭配需要使用特定的動詞,“開電視”是“turnontheTV”,“關窗戶”是“closethewindow”,“穿衣服”是“putonclothes”。學生如果不熟悉英語的詞匯搭配習慣,按照漢語的搭配方式直接翻譯,就會出現詞匯搭配錯誤,影響英語表達的準確性和地道性。在語法層面,英漢兩種語言的句子結構和語法規則有很大不同。漢語句子結構相對靈活,常常可以省略主語、謂語或其他成分,通過語義的邏輯關系來表達完整的意思。“吃飯了嗎?”這句話省略了主語“你”,但在漢語語境中,人們能夠根據上下文準確理解其含義。而英語句子結構較為嚴謹,通常需要完整的主謂賓或主系表結構,主語和謂語在人稱、數等方面要保持一致。“Heisastudent”(他是一名學生)這個句子中,主語“He”和謂語“is”在人稱和數上保持一致。在時態和語態方面,英語有豐富的時態和語態變化,通過動詞的不同形式來體現動作發生的時間和狀態,以及主語與動作的關系。而漢語主要通過時間副詞、助詞等詞匯手段來表達時間和動作的狀態,動詞本身沒有時態和語態的變化。這種語法規則的差異使得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容易出現句子結構混亂、時態和語態錯誤等問題,受到漢語語法習慣的干擾,難以正確運用英語的語法規則。語篇層面的差異也十分明顯。英語篇章結構通常呈現直線型思維模式,強調開門見山,直接闡述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展開論述,段落之間層次分明,邏輯關系清晰。在一篇論述環境保護的英語文章中,作者可能會在開頭直接表明“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ofutmostimportanceintoday'sworld”(環境保護在當今世界至關重要)這一主題句,隨后通過列舉環境污染的現狀、危害以及解決措施等,逐步深入地論證主題。而漢語篇章結構則傾向于螺旋型思維模式,在表達觀點時往往較為含蓄委婉,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通過引入相關的背景信息、事例或情感表達,從多個角度逐步接近主題,最后得出結論。在漢語寫作中,作者可能會先描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提及生活中環境的變化,如“人們都渴望生活在一個美麗、舒適的環境中,曾經我們周圍的山水是那么清澈秀麗,空氣是那么清新宜人。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我們卻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經過一番鋪墊后,才會引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一主題。這種篇章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學生在英語寫作中,難以遵循英語的語篇規范,出現篇章組織混亂、邏輯不連貫等問題。文化層面的差異同樣不容忽視。英漢兩種語言背后蘊含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這些文化差異反映在語言中,使得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和詞匯內涵上存在諸多不同。在漢語文化中,“紅色”通常象征著喜慶、吉祥、熱情和繁榮,如“紅包”“紅運”“紅紅火火”等詞匯都體現了這一文化內涵。而在英語文化中,“red”雖然也有紅色的基本含義,但它常常與危險、暴力、憤怒等負面意義相關聯,如“redalert”(紅色警報)表示危險狀態,“seered”(怒不可遏)形容人極度憤怒。這種文化內涵的差異使得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容易對文化負載詞的理解和使用出現錯誤,導致表達不準確或產生文化誤解。在社交禮儀和日常交流方面,英漢文化也存在差異。在英語文化中,人們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性,在交流中避免直接詢問他人的私人生活細節;而在漢語文化中,這些問題在熟人之間的交流中可能被視為正常的關心和問候。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如果不了解這些文化差異,按照漢語的文化習慣進行表達,就會出現表達偏差,不符合英語文化的交流規范。英漢兩種語言在多個層面的差異是導致初中生英語寫作中語言遷移現象的重要原因。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對比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和克服語言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英語寫作能力。4.3學習環境與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學習環境和教學方法在初中生英語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國內的英語學習環境以及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英語寫作中的語言遷移現象產生了影響。國內的英語學習環境與英語母語環境存在顯著差異。在英語母語國家,學生從日常生活到學校教育,都沉浸在英語的氛圍之中,隨時隨地都有機會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和表達。這種沉浸式的語言環境使得學生能夠自然地接觸到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逐漸形成英語思維。而在我國,英語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流語言,學生除了在英語課堂上能夠接觸到英語外,在其他場景中使用英語的機會相對較少。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在實際交流中不斷強化對英語語言規則和表達方式的理解與運用,更多地依賴母語來理解和表達思想。在寫作時,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英語輸入和實踐機會,無法熟練運用英語的詞匯、語法和句式,只能借助母語思維和表達方式,從而導致語言遷移現象的頻繁出現。學生在描述日常生活場景時,可能會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用英語表達這些場景的經驗,而按照漢語的習慣進行翻譯,出現諸如“Openthelight”(應為“Turnonthelight”)這樣的錯誤表達。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學生克服語言遷移的因素。在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語法和詞匯的講解,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將大量的語法規則和詞匯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往往只是機械地記憶語法規則和詞匯,缺乏對英語語言內在邏輯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在寫作時,學生雖然記住了一些語法規則和詞匯,但由于沒有真正掌握其用法和適用場景,仍然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出現語言錯誤。在學習英語時態時,學生可能記住了各種時態的構成形式,但在實際寫作中,卻無法根據具體的語境正確運用時態,常常出現時態混亂的問題。此外,傳統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英漢兩種語言對比分析的重視。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語篇等方面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差異的了解不足,在寫作時就難以避免受到母語的影響。在講解英語詞匯時,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給出單詞的中文釋義,而不對比英漢詞匯在語義、搭配和文化內涵上的不同,學生就容易按照漢語的習慣來使用英語詞匯,出現詞匯選擇不當和搭配錯誤的問題。在講解英語句子結構時,教師沒有將英語句子結構與漢語句子結構進行對比,學生就很難理解英語句子結構的嚴謹性和邏輯性,容易在寫作中出現句子結構混亂的情況。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學評價往往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而對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的評價相對較少。在這種評價方式下,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更注重對語法和詞匯知識的死記硬背,而忽視了自身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寫作訓練中,可能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沒有真正關注自己的寫作是否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是否存在語言遷移錯誤。這種重知識輕能力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發現和糾正自己寫作中的語言遷移問題,也無法有效地促進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習環境與教學方法的局限性是導致初中生英語寫作中語言遷移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減少語言遷移對學生英語寫作的影響,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需要改善英語學習環境,創新教學方法,加強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分析,并完善教學評價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4.4學生個體因素的作用學生的個體因素在英語寫作中的語言遷移現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因素包括英語水平、學習策略、學習態度等,它們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對母語遷移的表現。英語水平是影響語言遷移的關鍵個體因素之一。一般來說,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在寫作中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相對較小。這是因為他們通過長期的學習和積累,對英語的語言規則、詞匯用法和表達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夠在寫作時更加熟練地運用英語思維,從而減少母語思維的干擾。在詞匯運用方面,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能夠準確區分英語詞匯之間的細微差別,避免因母語詞匯的干擾而出現用詞不當的錯誤。他們知道“look”“see”“watch”雖然都有“看”的意思,但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用法,“lookattheblackboard”(看黑板)強調看的動作,“seeamovie”(看電影)側重于看到的結果,“watchTV”(看電視)則用于觀看動態的節目。而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由于對英語詞匯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扎實,更容易受到母語中“看”這個詞寬泛語義的影響,出現詞匯選擇錯誤。在語法運用上,英語水平高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遵循英語的語法規則,避免因母語語法習慣的干擾而出現句子結構混亂、時態和語態錯誤等問題。他們清楚英語句子的基本結構是主謂賓或主系表,主語和謂語在人稱和數上要保持一致,并且能夠正確運用各種時態和語態來表達動作發生的時間和狀態。而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可能對這些語法規則理解不深,在寫作時仍然按照漢語的語法習慣來構造句子,導致出現“Hegotoschoolyesterday”(正確表達應為“Hewenttoschoolyesterday”)這樣的時態錯誤,以及句子成分缺失、語序混亂等問題。學習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也對語言遷移產生影響。采用有效的學習策略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語言學習中的困難,減少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一些學生善于運用對比分析的策略,主動對比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語篇等方面的差異,從而加深對英語語言規則的理解,避免因語言差異而產生的遷移錯誤。在學習英語詞匯時,他們會注意到英漢詞匯在語義、搭配和文化內涵上的不同,例如,漢語中的“開”有多種搭配,如“開門”“開燈”“開車”等,但在英語中分別要用“openthedoor”“turnonthelight”“driveacar”來表達,通過這種對比分析,他們能夠準確掌握英語詞匯的用法,避免出現詞匯搭配錯誤。善于總結歸納的學生能夠將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形成知識體系,從而在寫作時能夠更準確地運用英語知識,減少母語的干擾。他們會將英語的語法規則、詞匯用法、常用句型等進行分類總結,例如,將英語的時態分為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現在進行時等,并總結每種時態的構成形式、用法和常見錯誤,在寫作時能夠根據具體語境選擇正確的時態。而那些不善于運用學習策略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系統性和主動性,只是機械地記憶單詞和語法規則,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入,在寫作時容易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出現各種語言遷移錯誤。學習態度也是影響語言遷移的重要因素。具有積極學習態度的學生通常對英語學習充滿熱情,愿意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英語,他們更有可能積極尋求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方法,努力克服母語負遷移帶來的困難。這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更加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規范性,認真檢查自己的作文,及時發現并糾正因母語遷移而產生的錯誤。他們還會主動閱讀英語文章,積累語言素材,模仿英語的表達方式,從而逐漸形成英語思維,減少母語的干擾。相比之下,學習態度消極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在寫作時可能敷衍了事,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如何正確運用英語,更容易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他們可能對自己作文中的錯誤視而不見,或者認為這些錯誤無關緊要,不加以改正,導致語言遷移錯誤不斷積累,影響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一些學生在寫作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不認真思考詞匯的選擇、句子的構造和語法的運用,隨意按照母語的習慣進行表達,從而出現大量的語言錯誤。學生個體因素在初中生英語寫作語言遷移現象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了解這些個體因素與語言遷移的關系,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提高英語水平,從而有效減少語言遷移對英語寫作的負面影響,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五、語言遷移對初中生英語寫作的影響5.1積極影響5.1.1促進基礎知識理解母語正遷移在初中生理解英語基礎知識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他們打開了學習英語的便利之門。在詞匯學習方面,漢語和英語雖屬于不同語系,但存在部分語義相近或相同的詞匯,這些詞匯成為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有力橋梁。數字詞匯是最典型的例子,漢語中的“一、二、三”與英語中的“one,two,three”在語義和概念上完全對應,學生在初次接觸英語數字詞匯時,能夠憑借已熟知的漢語數字概念迅速理解和記憶英語數字,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難度。這種正遷移不僅體現在簡單數字上,一些常見事物的詞匯同樣如此。漢語里的“蘋果”,對應英語的“apple”,學生看到“apple”這個單詞,能立刻聯想到漢語中蘋果的形象和概念,快速掌握該單詞的含義,這為他們積累英語詞匯奠定了良好基礎。語法學習中,母語正遷移也有突出表現。漢語和英語在基本句型結構上存在相似之處,這為學生理解英語語法提供了關鍵線索。漢語中的“我喜歡蘋果”是主謂賓結構,英語中對應的“Ilikeapples”同樣是主謂賓結構。學生在學習英語簡單句結構時,通過與漢語句型的類比,能夠輕松理解英語句子中主語、謂語和賓語的位置關系以及各自的功能,從而快速掌握英語簡單句的基本構成規則。這種基于母語正遷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面對英語語法時不再感到陌生和困惑,能夠更加自信地進行語法學習和運用。在學習現在進行時的構成“be動詞+動詞的現在分詞形式”時,學生可以聯系漢語中表達正在進行動作的方式,如“我正在吃飯”,從而更好地理解英語現在進行時所表達的含義和用法,減少對語法規則的理解障礙。在語音學習上,母語正遷移同樣有所幫助。漢語和英語的發音系統雖有差異,但存在一些相似的音素。漢語中的元音“a”與英語中的元音“/?/”發音部位較為接近,學生在學習英語“/?/”音時,可以借助漢語“a”的發音感覺,更快地掌握英語元音“/?/”的發音技巧。這種正遷移使得學生在英語語音學習中能夠找到切入點,提高發音的準確性,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為日后的英語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語音基礎。5.1.2輔助寫作思路構建母語思維在初中生構建英語寫作思路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它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起點和框架,幫助學生組織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寫作時,學生首先會在腦海中構思內容,母語作為他們最熟悉、運用最自如的語言,能夠快速激發思維,幫助他們確定寫作主題和要點。在寫一篇關于“我的家庭”的英語作文時,學生可以先用母語思考自己家庭的成員、各自的特點、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發生在家庭中的有趣故事等。通過母語思維的梳理,學生能夠清晰地確定寫作的核心內容,如先介紹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再描述每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