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848-2023 典型工業園區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技術規范_第1頁
DB43-T 2848-2023 典型工業園區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技術規范_第2頁
DB43-T 2848-2023 典型工業園區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技術規范_第3頁
DB43-T 2848-2023 典型工業園區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技術規范_第4頁
DB43-T 2848-2023 典型工業園區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1.100.60CCSICS91.100.60CCSQ25DB43/T2848—2023典型工業園區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技術規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riskassessmentofheavymetalcontaminatedsoilintypicalindustrialparksI Ⅲ 1 1 1 2 3 3 3 3 4 4 4 4 4 4 4 7 8 8 9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1典型工業園區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技術規范GB36600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HJ25.1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25.2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和修復環境監測技術導則HJ710.10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HJ804土壤8種有效態元素的測定二乙烯三胺五乙典型工業園區typicalindu重金屬污染土壤heavymetalscontamin土壤生態風險評估soilecologica土壤重金屬化學風險soilheavymetalche2土壤重金屬生物積累風險soilheavymetalbioacc評估區樣點重金屬污染土壤在生物測試中模式生物的污染物組織累積量超過對照區的概率或可能土壤重金屬毒理學風險soilheavymetalecotoxicolo評估區樣點重金屬污染土壤在生物測試中模式生物的生物標記物響應與對照區相比出現顯著差異土壤重金屬生態系統風險soilheavymetalec評估區不同空間位置基于野外實際生態調查的生物群落水平以上生態效應與對照區相比出現顯著土壤重金屬有效態含量bioavailableheavymetalconcentr類群的生態受體)、某些特定年齡的群體(如老年人)或處于某些特定發育階段的人群(如0~6歲的兒浸出風險污染土壤contaminatedsoilwithleac按照HJ557規定方法進行浸出試驗而獲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污染物的濃度超過3 典型工業園區內可能存在的重金屬包括但不限于Pb、Cd、Hg、典型工業園區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評估的分級分類需進行4.2.1采樣:選擇代表性的采樣點,采集土4.2.2測定:將采集的土壤樣品送至實驗室,進行重金屬元素含量的定量分析,如原子吸收光譜或質4.2.3比較:將測定得到的重金屬元素含量與國家相關標準進行比較。標準會給出不同重金屬元素的4.2.4判定:根據比較結果,判斷土壤重金屬污染程度。若重金屬含量超過國家標準限值的部分,則4.2.5分級分類:根據國家標準和污染程度,將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分類評估,確定無污染、輕度污46.1.2風險識別的目標是確定是否存在土壤污染。如受到污染時,應明確污染物種類和污染程度、潛6.2.1調查內容包括污染源調查、重金屬遷移途徑分析、污染受體調查以及采樣監測,依照相關技術6.2.2污染識別所需要收集資料宜符合HJ6.2.3資料收集方式可采用資料收集6.3.1布點采樣方式及要求宜符合HJ25.1初步采樣分析計劃的要求及HJ25.2土壤監測點位布設6.3.2監測的指標包括重金屬的濃度數據及土壤pH、有機質、土壤質地6.3.3應根據調查數據及當地土壤背景值確定污染源地塊土壤污染物種類、污染7.1.2當化學風險評價結果顯示不存在風7.2.1.3監測指標宜包括重金屬總量及有效態含量,土壤pH值、有機質、土壤質地、陽離子交換量(CEC)等土壤理化性質。土壤重金屬有效態含量7.2.2.2土壤污染物總量及有效態含量的參考值宜選擇對照點土壤樣品重金屬污染物總量及有效態濃5 j——研究樣點;HQ化學-總量/有效態(j)——重金屬污染物總量/有效態含量的化學風險指數,樣點j的總化學風險指RTRw(i,j)——經權重和j值校正后的樣點j中污染物i相對累積指數;N——樣點中重金屬污染物的相對累積指數RTRw在1.3-2.6之間的總數;M——樣點中重金屬污染物的相對累積指數RTRw超過2.6的總數。RTRw(i,j)計算見公式(2)。 對照-C對照-EQ\*jc3\*hps14\o\al(\s\up1(總量),有效態)(i)——重金屬污染物i土壤總濃度或有效性濃度的參考值;,j)——樣點j中重金屬污染物i的實測土壤總濃度和生物有效性濃度;Z(i,j)——樣點j與對照之間重金屬污染物濃度(3)p(i,j)——樣點j與對照之間污染物i濃度差異的顯著性水平p。權重w(i,j)計算過程宜根據研究樣點土壤生態閾值數據的頻率分布確定,并符合以下規定:2550%、5075%、≥75%等4個區間分別賦予權重1.3、1.2、1.1和1。6基于經權重校正后的重金屬污染物總量和有效態含量的相對累積指數RTRw(i,j),分別計算重金Score(HQ)j=(%paramRTRw(i.j)<1.3×1)+(%param1.3≤RTRw(i.j)<2.6×3)+(%param2.6≤RTRw(i.j)<6.5×9)+(%param6.5≤RTRw(i.j)<13×27)+(%paramRTRw(i.j)≥13×3)···································(4)ij——研究樣點;Score(HQ)j——研究樣點j的風險積分;%paramRTRw(i.j)——樣點j中處于某一風險等級下的證據數量占所有評估證據數量的比例。計算每個樣點j的化學風險積分為重金屬總量和有效態含量的RTRw≥132700≤Score(HQ)7 7.3.1.1宜參考7.2化學風險評價結果,在7.2.1所布置的調查樣點中,按不同風險級別分別選取宜以7.2.2所確定的對照點土壤培養試驗樣HQj——研究樣點;HQj)——樣點j的重金屬污染生物累積風險指數;RTRw(i,j)——權重和Z值校正后的樣點j中重金屬污染物i的相對生物累積指數;N——樣點中污染物相對生物累積指數RTRw在1.3-2.6之間的總數;M——樣點中污染物相對生物累積指數RTRw超過2.6的總數。RTRw(i,j)計算見公式(6)。RTRw生物積累(i,j)>0——大于0的樣點j污染物i相對生物累積指數;RTRw生物積累(i,j)——樣點j中重金屬污染物i的相對生物累積指數;Z(i,j)——樣點j與對照之間污染物i生物累積濃度的差異指數,與顯著性水平p有關,w(i,j)——樣點j污染物i的權重。RTRB樣品(i,j)——樣點j中污染物i的生物累積濃度平均值;B樣品(i,j)——對照點的污染物i生物累積濃度平均值。87.3.3.3采用自然斷裂法,按照平均分值≤25%、2550%、5075%、≥75%等4個RTR(i,j)Z(i,j)015%33>0.63131635%2222>35%11<0.21<0.51根據重金屬污染物i經權重和Z值校正后的污染物相對生物累積指數RTRw(i,j)的數據分布計算風8.1.1效應評價包括生態毒理學風險評價和生態系8.1.2生態毒理學風險指標包括個體及以下水平的毒性效應;生態系統風險指標包括生物種8.1.5評價過程包括數據獲取、脅迫-效應關系(暴露-響應關系)分析、權重確定、風險指數計算及風險分級評價等步驟,風險評價采用風險積分,見8.2.5及8.3.8.2.1.1宜采用7.3.1.1所確定的土壤樣品進行生態毒理學生物測試,測試生物宜依據7.3.1.2所選出與主導污染物濃度或綜合污染指數之間的呈顯著關系的指標(p<9 HQj——研究樣點;HQj)——樣點j的生態毒理學風險指數;RTRw(i,j)——樣點j中經過權重、Z值和毒性指標抑制/誘導閾值校正過的證據i的相對N——樣點中證據的相對生態毒性指數RTRw在0.7-1之間的總數;M8.2.4.2RTRw(i,j)計算見公式(9)。RTR,j)——樣點j證據i的相對生態毒性指數;Z(i,j)——樣點j指標i與對照生態毒性指標i的數據之間差異指數,與顯著性水平pw(i,j)——毒性指標權重,生態毒理學風險指數的權重確定過程RTRT樣品(i,j)——研究樣點j生態毒性指標i的平均值;Ti)——對照點生態毒性指標i的平均值。8.2.5.1根據測定指標i經權重校正后的相對毒性指數RTRw(i,j)的數據分布,計算生態毒理學風險積分Score(HQEcotoxic),見公式(4)。8.2.5.2根據風險積分級別進行風險評林草地和建設用地(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住宅/交通/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等三大8.3.1.2按照HJ710.10的要求。評估區范圍內分布呈顯著關系的指標(p<0.05作為有效的證據納入到證據鏈中。HQj——研究樣點;HQj)——樣點j的生態系統風險指數;RTRw(i,j)——經過權重、Z值和指標抑制/誘導閾值校正過的樣點j證據i的相對生態系N——樣點中證據的相對生態系統效應指數RTRw在0.7-1之間的總數;M——樣點中證據的相對生態系統效應指數RTRw超過1的總數。8.3.4.2RTRw(i,j)計算見公式(12)。RTR,j)——樣點j中證據i的相對生態系統效應指數;Z(i,j)——樣點j與對照的生態系統效應指標i之間差異指數,與顯著性水平p有關,RT(E樣點(i,j)——樣點j生態系統效應指標i的平均值;E對照(i)——對照點生態系統效應指標i。8.3.5.1根據測定終點i經權重、Z值和閾值校正后的相對生態系統效應指數RTRw(i,j)的數據分布,計算生態系統風險積分Score(HQ生態系統),見公式(4)。8.3.5.2根據積分級別進行風險評9.1.2原則上對每一個調查樣點分別進行所有證據鏈的綜合生態風險評價,證據鏈之間如出現樣點不9.1.3為了區別不同證據鏈之間的重要性,采用每個樣點的每條證據鏈所包含的證據的權重取平均值j——研究樣點;HQ綜合(j)——第j個樣點的綜合生態風險指數;HQ(i,j)-N——第j個樣點中利用極值歸一化處理后的第i條證據鏈風險指數。HQ(i,j)-N計算見公式(15)。HQ(i,j)——第j個樣點中第i條證據鏈風險指數;min(HQ(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