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夏商周考古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對象與學科特點第二節夏商周考古研究簡史第三節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與展望
第一節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對象與學科特點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時空范圍二、夏商周時期在技術發展史中的位置三、夏商周考古與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關系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時空范圍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指公元前19世紀至前221年中國境內所有的考古學文化遺存。關于研究對象絕對年代的上限1、從現有文獻記載中難以考知夏代開始的確切年代。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推定的夏代始年公元前2070年、商代始年公元前1600年都是一個大約數。即使是作為西周始年的公元前1046年也不能說已成定論。2、目前考古上尚未確定可以標志夏代開始的遺存。多數學者意識到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有密切的關系,傾向于認為二里頭文化應是夏代中晚期的文化,在其之前的“新砦期”也不是最初的夏文化。在更早的夏文化尚未確定之前,目前只能暫將“新砦期”遺存的起始年代作為夏商周考古研究的時代上限?!靶马纹凇痹缍蔚慕^對年代約為公元前1870~前1790年。關于研究對象的年代下限自秦統一始,華夏大地由方國(王國)時代步入帝國時代。秦的統一促使了文化大發展。傳統斷代史中的周,原本就包括了戰國階段。本課程重點講授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二里岡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與東周列國文化。二、夏商周時期在技術發展史中的位置青銅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何謂青銅?青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青銅,泛稱紅銅(即純銅)和其他化學元素(如錫、鉛、鋁、磷、砷等)的合金,但不包括銅鋅合金的黃銅和銅鎳合金的白銅。狹義的青銅,僅指紅銅與錫的合金,由于氧化、銹蝕等原因而表面常泛青色,故稱青銅。青銅具有的優點1、熔點低,約為700~900℃,比紅銅熔點(1083℃)低,甚至低于仰韶時代彩陶的燒制溫度。2、硬度高,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的4.7倍。3、鑄造性能良好,熔化的青銅在冷凝時體積略有漲大,所以青銅鑄件填充性好,氣孔少。4、可以根據不同用器的要求來靈活掌握合金成分的比例,以獲取不同程度的硬度與韌性。錫含量與銅錫合金機械性能關系曲線參照表在合金材質的配比上,甘肅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和新疆地區的天山北路文化基本是從冶煉紅銅到砷銅進而發展為錫青銅,中原的龍山晚期—二里頭文化和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則是從紅銅直接發展到錫青銅,而未能經歷砷銅合金這一階段,到二里頭文化晚期又創造出高鉛合金青銅。在鑄造工藝上,由鍛造(包括冷鍛、熱鍛)技術發展為范鑄(包括石范、陶范)技術,由于受石范及鍛造技術的制約,西北地區長期未能發展出鑄造復雜銅容器的能力,而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發明了泥(陶)范鑄造技術。中國早期冶銅業的技術發展歷程青銅的劃分標準純銅(Cu),即錫<2%,鉛<2%。錫青銅:銅錫合金(Cu-Sn),即錫>2%,鉛<2%;當錫>10%,稱高錫銅合金。鉛青銅:銅鉛合金(Cu-Pb),即錫<2%,鉛>2%;當鉛>10%,稱高鉛銅合金。鉛錫青銅:銅錫鉛合金(Cu-Sn-Pb),即錫>2%,鉛>2%;當錫>10%,稱高錫銅錫鉛合金。當鉛>10%,稱高鉛銅錫鉛合金;當錫>10%,鉛>10%,稱高錫高鉛銅合金。何謂青銅時代?1836年,丹麥考古學家C﹒J﹒Thomsen首次提出“青銅時代”是“以銅或青銅制作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時代。青銅時代是以青銅作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石興邦)銅器的起源迄今所知時代最早的銅制品系采用自然銅直接錘打成器(伊拉克札威·徹米10000BC~9000BC;土耳其恰約尼約7500BC;伊朗阿里·喀什約7000BC等)中國境內發現的仰韶-龍山時期銅器(截至2005年統計,冶煉與制作銅器的遺址31處,遺物40余件)褐鐵礦上的自然銅孔雀石
Cu2(OH)2CO3現代孔雀石裝飾品什么是原始合金銅?是指因偶然冶煉共生礦而得到的銅合金。中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合金銅多屬此類。只有當人們已熟悉青銅的性能,能夠有意識地冶煉青銅,并全面用以取代紅銅,才開始了青銅時代。(滕銘予《中國早期青銅有關問題的再探討》,《北方文物》1989年2期)“銅兵”與“啟鑄九鼎”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S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硌ㄖ畷r,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于海?!敶酥畷r,作鐵兵,威服三軍。
(《越絕書·寶劍篇》)《墨子·耕柱》、《左傳·宣公三年》等文獻則記載了夏代初年啟鑄九鼎之事??梢娭辽購膽饑A段開始,文獻記載就將使用金屬器的時代上推到了夏代初年。二里頭文化銅器迄今為止,在被認為與夏文化有直接關系的二里頭文化中不僅發現有青銅的兵器、工具,也發現有鼎、斝、爵、觚等青銅容器,已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古書中的說法。中國青銅時代的界限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的零星發現不足以作為進入青銅時代的標志。據統計,二里頭文化階段,青銅器在所有金屬制品中約占80%以上,與此前新石器時代相比有很大變化,顯然已經進入了人為有意識冶煉的階段。所以,中國的青銅時代開始于二里頭文化的觀點得到逐漸認同。戰國階段鐵制農具開始流行,因此,考古界一般認為春戰之交是青銅時代的結束時期。中國青銅時代的特點“器以藏禮”(《左傳·成公二年》)“明貴賤,辨等列”(《左傳·隱公五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一方面青銅被大量鑄作武器,與國家機器之一軍隊的存在相聯系。另一方面青銅容器被貴族用作禮器,成為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為政權的象征。所以,在中國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可以說是政治權力的象征。何謂早期鐵器時代?自戰國至漢代初年,鐵雖大量用于制作生產工具,但大量的兵器仍然是以青銅制作的。對于這段鐵制工具和青銅兵器并行使用的時期,可以稱為早期鐵器時代。鐵器的出現與冶鐵術的起源以往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鐵器是藁城臺西和平谷劉家河出土的鐵刃銅鉞,均屬商代中期,經鑒定都是隕鐵制品。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出于甘肅臨潭縣磨溝遺址寺洼文化墓葬,年代為公元前14世紀左右。中原地區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出自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發現鐵刃銅戈和玉柄銅芯鐵劍等,時代為西周末至春秋初。鑒于中原地區人工冶鐵制品的出現和流行時間要晚于新疆等西部地區,近年來有些學者提出冶鐵技術西來說。目前中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出自甘肅臨潭磨溝寺洼文化墓葬M444鐵條為塊煉滲碳鋼鍛打而成年代為公元前14世紀左右《文物》2012年8期
中原地區的早期鐵器鐵刃銅鉞河北藁城臺西出土,隕鐵鍛制殘長11.1厘米,商代中期玉柄銅芯鐵劍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出土人工冶鐵制品殘長34.2厘米,兩周之際三、夏商周考古與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關系(一)傳統史觀與“五四”以來的新思潮(二)關于奴隸制的問題(三)關于夏商周三代國家形式的問題(一)傳統史觀與“五四”以來的新思潮傳統史觀中的夏商周三代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對于文獻記載極其有限的夏商西周三代來說,這無疑是戰國詩人對古代國家的一種理想化的構想。伴隨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疑古學派的興起(層壘的古史)、馬克思主義理論等西方思潮的傳入,三代社會結構與性質被重新構想為軍事民主制、典型奴隸制、早期封建制、東方式的奴隸制等??脊刨Y料與甲骨金文成為備受人們重視的史料。然而,在資料積累不足、系統整理不夠的情況下,片段性的考古資料可以作多種解釋,并不能對解決爭論起決定性作用。(二)關于奴隸制的問題中國是否存在過奴隸制社會?郭沫若(是)、董作賓(否)當時社會是否存在奴隸,回答是肯定的。但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中國確實不存在典型的奴隸社會。農耕體制是輪換休耕的畎畝制,由貴族主持集體協作式的勞動。從事農業生產的“眾”或“庶人”是亦耕亦戰的自由民。奴隸主要局限在家內。(三)關于夏商周三代的國家形式早期國家(方國)大多是由一個位于中心的都及其周圍的鄙所構成的,這種管理體制可稱為都鄙制。實行都鄙制管理體制的國家,文獻中稱為“方”或“邦”。松散的方國聯盟(禪讓)→穩定的方國聯盟(世襲、盟主方國,諸侯制的方國聯盟)都鄙制→郡縣制——林沄《關于中國早期國家形式的幾個問題》,《吉林大學學報》(社科版)1986年第6期。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三大階段邦國時代(龍山時代)王國時代(夏商周三代)帝國時代(秦漢至明清)社會組織:國家由多變少禹時萬國,周初三千,春秋八百,戰國七雄,秦漢一統權力中心:都邑由小變大中心聚落-小國之都-王國之都-帝國之都第二節夏商周考古研究簡史一、夏商周考古學與金石學
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1921~1949)
三、新中國的夏商周考古(1950年至今)
一、夏商周考古學與金石學什么是金石學?它與考古學是一種什么關系?金石學形成于北宋時期,曾鞏的《金石錄》最早使用“金石”一詞。清代王鳴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學”的命名。金石學偏重于著錄古器和考證文字資料,主要研究對象就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較高的追求是證經補史。王懿榮(1845~1900)山東福山人清末著名金石學家劉鶚(1857~1909)江蘇丹徒人羅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孫詒讓(1848~1908)浙江瑞安人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1921~1949)(一)安陽殷墟(二)易縣燕下都遺址(三)濬縣辛村衛國墓地(四)寶雞斗雞臺墓地(五)汲縣山彪鎮與輝縣琉璃閣古墓(一)安陽殷墟的發掘1928—1937年前后共進行了15次發掘,是由中國學者組織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發掘工作。主要意義在于:1、是中國傳統金石學與西方田野考古學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國近代考古學興起的重要標志。2、出土甲骨文的釋讀,使殷商史最終成為信史,為夏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3、殷墟宮殿區、王陵區的發掘,大批甲骨與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的發現,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矚目,確立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地位。4、1931年梁思永在安陽后崗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三疊層”,第一次從地層學上劃定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為中國考古學的地層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5、殷墟發掘工地成為培養中國考古人才的搖籃,從這里走出了李濟、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梁思永、郭寶鈞、夏鼐、胡厚宣等中國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李濟(1896~1979)湖北鐘祥人殷墟考古第一代精英梁思永(1904~1954)廣東新會人郭寶鈞(1893~1971)河南南陽人石璋如(1902~2004)河南偃師人(二)易縣燕下都遺址的調查發掘1929年11月,馬衡對燕下都遺址進行調查。1930年春,以馬衡為團長的燕下都考古團對老姆臺建筑基址進行小規模的科學發掘。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寧波人,1933~1952年,歷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三)濬縣辛村西周衛國墓地1932~1933年,中央研究院與河南古跡研究會聯合進行四次發掘,發掘工作由郭寶鈞主持。發掘西周衛國墓葬84座,年代從康叔受封到衛國滅亡。這批墓葬的發掘為研究西周時期衛國的歷史、葬制、車制及西周青銅戈戟的形制提供了重要資料。實物資料與此前殷墟發掘所獲資料輾轉遷移,于1949年運往臺灣。(四)寶雞斗雞臺墓地1933~1935年,徐旭生,渭河流域調查和發掘。清理墓葬56座,這是在周人發祥地進行的最早的考古工作,成為周代田野考古的開端。蘇秉琦首次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分析了墓葬出土遺物,為中國考古學中類型學方法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徐旭生(1888~1976)河南唐河人(五)汲縣山彪鎮與輝縣琉璃閣古墓1935年8~9月,郭寶鈞在汲縣山彪鎮發掘戰國墓葬8座和車馬坑1座。
1935年12月,郭寶鈞又在輝縣琉璃閣發掘戰國大墓1座、漢墓8座。
1936年10~11月,河南省博物館在琉璃閣墓地東北發掘了甲、乙兩座春秋大墓。1937年春,中央研究院在琉璃閣發掘商代墓葬3座、戰國大墓5座和中小型墓39座、漢墓25座。青銅器的發現與研究1、1923年2月,山西渾源李峪村墓葬被盜,出土一批春秋末期青銅器,《渾源彝器圖》(1936年)一書收錄所出27器。2、1923年秋,河南新鄭李家樓大墓出土以蓮鶴方壺為代表的近百件青銅器,推測應屬春秋晚期一位鄭國國君的墓葬。3、1928~1930年,河南洛陽金村大墓出土眾多戰國銅器,洛陽馬坡還發現了西周早期“令”、“臣辰”諸器。4、1931~1938年,安徽壽縣李三孤堆戰國晚期楚王墓多次被盜,一些有銘楚國銅器被發現。青銅器研究的代表人物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集錄羅氏家藏商周金文拓本4831器,可視為當時商周金文集大成之作。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1932年)和《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1934年),創立了著名的標準器斷代法,首次提出了銅器研究的分區研究方法。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上下冊,1941年),總結了此前中國銅器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科學概括、歸納和升華。三、解放后的夏商周考古學(1950年至今)(一)20世紀50~70年代初(二)20世紀70~90年代前期(三)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一)20世紀50~70年代初(基礎建設期)1、中原地區,以資料積累、學科框架構建為要務,工作重點放在夏商周都城的尋找上,并力圖了解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面貌及其大致的發展脈絡,初步建立起中原地區夏商周考古學文化序列與編年體系。2、周邊地區,則主要是探索本地區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面貌。3、本階段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某一城址與墓地的分析,對重大學術課題還未能作全面考察。(二)20世紀70~90年代前期(學科發展期)1、中原地區三代考古多有突破,可以偃師商城、殷墟小屯東北地宮殿基址、灃西井叔家族墓地、琉璃河西周燕國都城與燕侯大墓的發現為代表。2、周邊地區的重要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它們不僅為各地青銅文化譜系的建立提供了關鍵性資料,而且為探索夏商周王畿之外的諸方國、諸部族及其與中原文化的關系奠定了基礎。(3)夏商周考古學文化的分期年代、區系類型等基礎課題日臻完善。在一些重大學術問題上,持不同學術見解的學者之間展開了持久而熱烈的辯論,夏商周考古學成為中國考古學中最具學術活力和社會影響力的學科之一。
(三)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學科成熟期)1、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成為本階段研究水平的重要標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多學科聯合攻關行動,推動了相關田野考古工作的前進,加強了不同學科學者之間的交流,拓寬了學科界面,縮小了一些重大學術問題的分歧,擴大了夏商周考古學的社會影響。2、借助自然科學手段從遺存中提取更多的信息,成為夏商周考古研究的一個顯著趨向。3、區域文化研究日漸深入,研究重點從中原地區擴展到周邊地區,探討各區域文化間的動態關系,以及各地在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與機制。第三節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與展望一、研究成果概覽
二、未來工作展望
一、研究成果概覽1、中原地區文化序列與編年體系已經建立。2、從考古學文化的譜系、族屬或國別角度對該時代遺存的研究蔚然成風。3、一系列具有都城性質的遺址的發掘,大大深化對都城性質、布局和內涵的認識。4、夏、商、西周與東周列國的重要墓葬或墓地的揭露,目前仍是夏商周考古田野工作的重點。
5、對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發展階段、區域劃分、本質特點及演進模式有了總體性認識。6、對夏商周時期的農業和礦冶、琢玉、制車、制陶、制骨、紡織、髹漆等手工業的發展狀況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7、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方法的應用已逐漸形成風氣。8、甲骨文、金文和簡帛等古文字研究對于考古遺存的準確斷代與闡釋具有重要意義。9、國際合作與交流日益增多,更多的新方法被引入研究和探討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和文化。二、未來工作展望1、考古資料的獲取應更科學化、細致化。2、突出工作重點,強化課題意識,倡導理論多元化、學科層疊化和研究國際化。
3、繼續加強對三代都城的發掘與研究。4、注重墓葬資料的全面分析與研究。5、加強區域文化研究,完善周邊地區文化譜系。6、加強對三代王權與神權關系的考古學觀察。7、加強三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方面的研究。8、加強環境變化、政治變革與文化變遷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9、總結夏商周斷代工程多學科聯合攻關的經驗,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更好結合。學習夏商周考古的基本要求1、掌握已建立的夏商周考古時空框架的核心部分。2、了解該時期重大考古發現的主要內容和意義。3、學習新石器時代課程中尚未涉及的、對田野考古有普遍意義的專門知識,如青銅器、宮殿建筑等。4、應盡可能地廣泛涉獵親緣學科的知識,如先秦史、古文字學、民族學等。主要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陳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趙叢蒼、郭妍利:《兩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思考題1、什么是青銅?它具有哪些優點?2、什么是青銅時代?中國青銅時代的年代界限與特征如何?3、你如何看待夏商周三代的國家形式?4、什么是金石學?它與夏商周考古有什么關系?5、列舉解放前夏商周考古的幾項重要工作。6、簡述解放前殷墟發掘的重要意義。7、談談你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的看法。第二章二里頭文化第一節文化命名與分期第二節都邑與重鎮第三節文化分布與區域類型第四節墓葬與宗教信仰第五節生產與經濟第六節文化成分與形成機制第七節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的關系附:東下馮文化第一節
文化命名與分期一、文化命名二、分期與年代一、文化命名1953年,登封玉村遺址1956年,鄭州洛達廟遺址,洛達廟類型文化1957年,鄭州董砦遺址1958年,洛陽東干溝遺址1959年,徐旭生,偃師二里頭遺址1962年,夏鼐,二里頭類型文化1977年,夏鼐,正式命名“二里頭文化”徐旭生尋找“夏墟”
發現二里頭遺址徐旭生(1888~1976)河南唐河縣人著名史學家,代表作《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二、分期與年代1.分期框架的確立1959年分為早、中、晚三期;1972年確定為一、二、三、四期鄭光提出的二里頭第五期,約當二里岡下層。“新砦期”是否歸入二里頭文化存在較大爭議。2.測年范圍的變化1983年以前,測年范圍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斷代工程,測年范圍為公元前1880~前1521年2007年,二里頭第一期年代約為公元前1735~前1705年,第四期年代約為公元前1565~前1530年陶器特征1、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有部分黑陶、白陶與少量褐陶、紅陶。2、紋飾主要有籃紋、繩紋、方格紋、附加堆紋、花邊裝飾、弦紋、劃紋、印紋、淺刻花紋等。陶器紋飾二里頭文化一、二期紋飾二里頭文化三、四期紋飾3、典型陶器種類炊器以夾砂深腹罐、圓腹罐、扁三角足鼎為主,還有部分單耳或雙耳罐、桂葉孔盆形甑等,鬲、甗很少見。盛貯器以三足盤、深腹和淺腹盆、高柄豆、刻槽盆、大口尊、甕、器蓋等較常見,還有少量貫耳壺、敞口碗、單耳杯等。酒器有爵、觚、盉等。
夾砂深腹罐、圓腹罐扁三角足鼎
甑、刻槽盆高柄豆、三足盤爵、觚、盉、鬶鼓形壺、鴨形壺堆塑蛇紋透底器魚蛇紋大盆斗笠狀白陶器陶器總體演變特征1、陶質方面,早期雖以灰陶為主,但泥質磨光黑陶仍占一定比例,晚期灰陶比例更大。2、紋飾方面,早期以籃紋或細繩紋為主,另外還有一些方格紋。晚期以中粗繩紋為主,極少見籃紋和方格紋。3、器形方面,早期折沿小平底器物較常見,晚期卷沿圜底器很流行。※磨光黑陶、籃紋、方格紋是許多地區龍山時代遺存中非常流行的因素,到二里頭文化階段開始普遍減少。而灰陶、繩紋成為廣大地區最為流行的因素。這一趨勢可稱之為非龍山化過程。
典型器物演變圖中口深腹罐由折沿、弧腹、平底到卷沿、鼓腹、圜底。圓腹罐由高領瘦腹到矮領圓腹,花邊口沿作風由多漸少。盆形鼎口徑與腹徑的比值漸大,腹由深變淺。典型器物演變圖甑、盆均由外侈沿到平沿再到窄沿下斜,雞冠耳逐漸退化至消失。三足盤由深腹到淺腹,足由瓦狀到舌狀。豆腹壁由折棱明顯而漸趨弧壁。盉由尖頂而圓頂,頂與腹之間由分界不明顯到逐漸出現轉折。觚由瘦高到粗矮。典型器物演變圖爵腹由細瘦漸趨粗肥,流尾由短而長。器蓋的腹壁由折棱明顯而漸趨弧壁。大口尊由口徑小于肩徑到口徑等于或稍大于肩徑。第二節都邑與重鎮一、偃師二里頭遺址二、鄭州大師姑城址三、新鄭望京樓城址一、偃師二里頭遺址遺址位于洛陽平原東部,北依邙山,南望嵩岳,坐東西要沖,扼南北通衢,具有優越的地理環境。伊洛河流域的景觀生態系統具有多重的過渡性特征和生態適宜性,具有很強的環境承載力,從而成為早期王朝建國立都的理想境地。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東都城二里頭遺址發掘歷程1959年秋至1960年,了解以陶器為核心的文化面貌,初步建立分期框架。1961年秋至1978年,主要發掘1、2號宮殿基址,確認在2號宮殿基址下存在二里頭文化二期的大面積夯土遺存。1980年至1997年,發掘鑄銅作坊遺址、中小型房址、與祭祀、制骨、制陶有關的遺存和墓葬等。1999年秋至今,為解決遺址的結構、布局問題,展開全面的鉆探與發掘。全面勘探重點發掘1999年以來的重要考古收獲1、勘定了二里頭遺址的范圍溝狀堆積,中心區,一般居住活動區2、初步探明宮殿區周圍的道路系統東側大道近700米,南、北側大道均逾300米、間距約400米,合圍面積逾12萬平方米3、二期大型夯土基址面貌逐漸清晰3、5號基址;木結構排水暗渠;貴族墓;鑄銅作坊;綠松石器作坊;圍墻4、全面揭露了三期宮城布局道內筑墻;宮城;1、2、4、7、8、9號興建5、首次發現始建于二里頭四期的大型建筑6、10、11號興建二里頭遺址范圍平面圖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現存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伊洛河故道
二里頭遺址功能分區一般居住活動區中心區(一)二里頭宮殿區宮殿區系由4條垂直相交的大路合圍而成,晚期筑有宮城。宮殿區內已發現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0余座和部分貴族墓葬。3號基址(二里頭二期)N系一座(或一組)已探明南北長逾150、東西寬約50米,主體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組成的大型復合式建筑。北院內發現大型坑狀遺跡,中院主殿夯土臺基上發現連間房屋和前廊,中院和南院院內發現成排的中型墓葬和石砌滲水井。二里頭遺址02ⅤM3隨葬
銅鈴、綠松石龍形器與海貝串飾二里頭三期宮城平面圖宮城城墻沿四條大路內側修筑,東、西墻的復原長度分別約378、359米,南、北墻的復原長度分別約295、292米,面積約10.8萬平方米。N8號基址宮城西墻1號基址宮城南墻7號基址9號基址2號墻宮城西南部的建筑群1號宮殿基址三維復原36m25m98m107m面闊8間、進深3間雙開門、四坡出檐2號宮殿基址《尚書·顧命》中的宮室72.8m57.5~58m32m12m面闊3間外有回廊4號基址與宮城東垣4號基址4號基址平剖面圖36.4m12.6~13.1m東廡(局部)4號宮殿基址復原效果圖7號基址:宮城南大門?
二里頭四期基址6號基址位于宮城東部2號基址以北,面積達2500平方米,是一處復合式的大型庭院建筑。10號基址位于宮城與圍垣作坊區之間的大路東部,為一長方形中型夯土建筑。11號基址位于6號基址以西,其面積尚待確認。二里頭二至四期中心區布局與演變采自許宏、劉莉論文,《文物》2008年第1期第45頁宮殿建筑的總體布局與性質三期的1號與7號基址、2號與4號基址二者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擁有同一縱向中軸線,構成了兩組大型建筑基址群。與二期的3號基址相比,早晚兩個時期的建筑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即由一體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變為多個單體建筑縱向排列。同時,早晚期的建筑基址又基本上保持著統一的建筑方向(朝向均偏東南)和規劃軸線。
1號宮殿可能屬于朝堂性質的宮殿建筑;2號與4號宮殿構成一個功用不同的同組宗廟建筑群。(二)貴族聚居區位于宮城周圍。目前已發現的40余處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多發現于這一區域,尤以宮城以東和東北一帶最為集中。中型墓葬與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分布大體一致。二里頭遺址貴族墓葬(三)手工業作坊區主要位于宮城以南,可能有圍墻環繞。鑄銅作坊區面積約1萬平方米以上,北距宮城南墻200余米。在此作坊區南部發現壕溝1條,寬約16米,深約3米,已知長度超過100米。綠松石作坊靠近宮城東南角,發現大量綠松石石料、廢品及半成品。年代可晚至二里頭四期偏晚。(四)祭祀遺存區有圓形地面式建筑和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及附屬于這些建筑的墓葬,東西綿延約二、三百米。其中包括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壇、墠類建筑。所謂墠是指一些未發現柱洞的淺穴式建筑,其內有層層踩踏面或燒土面,有些里面還埋有排列整齊的貴族墓。二里頭87ⅥF8祭壇遺跡直徑8.5—9米。壇面中心有一土墩,其外又有兩圈土墩,土墩皆系在壇面上挖圓坑并填充不同于壇體本身的土而成。壇邊有一中型墓葬,隨葬2件銅爵,并有漆器和陶禮器。二里頭的“中國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青銅兵器最早的雙輪車這里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最大的聚落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發掘的重要學術意義二里頭遺址地處古代文獻記載的夏王朝的中心區域,以其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的年代也大體在夏王朝的紀年范圍內。因此,二里頭遺址理所當然地成為探索夏都、夏文化與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很可能是夏代中晚期的國都(斟鄩)。二里頭遺址擁有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宮室建筑群和宮城遺存、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和最早的青銅冶鑄作坊,它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也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高度發達的文化內涵和大范圍、跨地域的文化吸收與輻射形成輻輳之勢,使以其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核心文化。二、鄭州大師姑遺址位于鄭州市西北郊,滎陽市廣武鎮大師姑村南地,北距黃河、西南距滎陽市區均為13公里。發現于2002年大師姑遺址航拍圖索河大師姑城址發掘現場大師姑城址布局城址由城垣和壕溝組成,整體呈東西長、南北窄的扁長方形,除北壕西段呈東北—西南走向外,其余部分基本為近東西或近南北走向,總面積約51萬平方米。已發現南墻西段長480米,西墻北段長80米,北墻西段長220米,其他地段暫未發現。
已發現南墻西段長480米,西墻北段長80米,北墻西段長220米,其他地段暫未發現。
已發現南墻西段長480米,西墻北段長80米,北墻西段長220米,其他地段暫未發現。
已發現南墻西段長480米,西墻北段長80米,北墻西段長220米,其他地段暫未發現。東壕長620米,北壕長980米,西壕復原長度為300米,南壕復原長度為950米。已發現南墻西段長480米,西墻北段長80米,北墻西段長220米,其他地段暫未發現。
已發現南墻西段長480米,西墻北段長80米,北墻西段長220米,其他地段暫未發現。
東壕長620米,北壕長980米,西壕復原長度為300米,南壕復原長度為950米。
東壕長620米,北壕長980米,西壕復原長度為300米,南壕復原長度為950米。
大師姑城址時代與性質城內發現有二里頭文化時期的地面式建筑與墓葬等遺跡。該城始建于二里頭文化二期偏晚,廢棄于二里頭文化四期偏晚和二里崗下層偏早階段之間。一、是夏王朝設置在東境的軍事重鎮。(袁廣闊)二、是夏人某一與國的都城。(王文華,韋或顧;王世之,昆吾)三、新鄭望京樓夏代城址望京樓遺址位于河南新鄭市區北6公里的新村鎮望京樓水庫東側,北距鄭州市區35公里,發現于1965年。2010年9月,在該遺址中發現內外相套的夏商兩座城址。皆方形,夏城在外,商城在內。總面積168萬平方米。夏代城址目前已確定東墻及東北、東南轉角,東墻長625米,墻外有寬約11米的護城河。性質一般認為是夏王朝某一方國的都邑(昆吾、葛國),或者軍事重鎮。新鄭望京樓發掘情況第三節
文化分布與區域類型一、文化分布二、區域類型一、文化分布中心分布區是河南中西部的鄭洛地區。二、三期之交開始向外擴展,東到商丘西部,西至陜西華縣,南抵大別山一線,西南可達南陽一帶,東北隔沁水下游與下七垣文化分野。二、區域類型二里頭、東下馮(鄒衡,1980;李伯謙,1981)二里頭、東下馮、下七垣、下王崗、豫東(趙芝荃,1986)二里頭、東下馮、南沙村、下王崗(董琦,2000)二里頭、東下馮、牛角崗、楊莊、下王崗(杜金鵬,2003)新劃分的區域類型二里頭類型東龍山類型牛角崗類型楊莊類型下王崗類型二里頭類型是原生型,其他四個類型是受二里頭類型影響而產生的,是次生類型。第四節
墓葬與宗教信仰一、墓葬(一)墓葬類型(二)隨葬品組合二、宗教信仰(一)墓葬類型二里頭文化墓葬的形制可分為豎穴土坑墓和亂葬墓兩類。豎穴土坑墓又可劃分為大、中、小三型。大型墓的墓穴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上,目前僅發現1座(編號ⅤD2M1)。中型墓的墓穴面積一般在2平方米以上,目前發現20余座。小型墓的墓穴面積一般在l平方米左右。二里頭遺址中型墓葬王陵何處尋?(二)隨葬品組合二里頭文化貴族墓葬的隨葬品,主要是禮器和生活用品,極少用生產工具隨葬。隨葬品基本組合為爵、盉,其中盉多為陶質,爵在三期以后多為銅質;個別墓葬中出現銅鈴和綠松石器的組合,有銅鈴的墓葬必有綠松石器,或為銅牌飾或為其他綠松石器;玉禮器的主體地位呈下降趨勢,逐漸被新興的銅禮器取代;四期還出現了新的銅禮器,如銅盉、斝、鼎、鬲等。部分
隨葬品二里頭墓葬玉禮器斗笠狀白陶器和綠松石珠二、宗教信仰《禮記·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占卜用牛、羊、豬、鹿的肩胛骨,其中有的牛骨經過加工,削去骨臼和肩胛脊,而羊、豬、鹿骨則均未經整治。所有的卜骨,一般都只有灼痕而無鉆、鑿痕跡。二里頭文化樂器石磬陶塤銅鈴鼓第五節生產與經濟一、農業、家畜飼養與漁獵業二、青銅器冶鑄業三、玉石器加工業四、漆木器制造業五、制陶業六、骨器制作業七、制車業一、農業、家畜飼養與漁獵業1、農具以石質為主,另有骨、蚌、陶、木質者,種類主要有斧、鏟、刀、鐮及木耒等。2、栽培作物以谷子和水稻為主,還有黍、小麥、大麥、高粱、大豆等。3、飼養家畜有豬、狗、山羊、綿羊、黃牛等。4、主要狩獵鹿科動物,捕魚、撈貝作補充。石刀石斧陶網墜生產工具石鐮骨鏃陶器上反映生業的圖像酒器大口尊爵家畜興旺經鑒定,至少有45種動物,野生動物不超過1/4鑄銅作坊二、青銅器冶鑄業二里頭遺址有專門的鑄銅作坊,采用復合范技術鑄造銅器種類有容器(爵、角、盉、鼎、斝、鬲)、樂器(鈴)、武器(戈、鉞、斧(戚)、鏃)、工具(刀、錐、鑿、錛、鋸、鉆、紡輪、魚鉤)和其他禮儀用器(牌飾和圓形器)等。青銅
容器青銅鈴、牌飾、圓形器青銅兵器、工具二里頭文化遺址
與周邊金屬資源分布三、玉石器加工業玉器種類主要包括圭、璋、鉞、戚、戈、刀、柄形器等,其他還有鈴舌、鏃、鏟、鑿、環、鐲、紡輪、綠松石墜飾、串珠和鑲嵌物等。二里頭文化玉器側重用于舉行祭祀和某種儀仗典禮的場合。工藝特點:1、善于制造大而薄的禮器。2、運用先進的工藝技術,為玉器雕刻精美的扉齒和花紋。3、具有高超的鑲嵌技術。二里頭文化玉禮器戈鉞刀璋高超的
加工技術二里頭綠松石作坊鑄銅作坊綠松石器作坊綠松石龍形器什么是玉?硬玉(jadeite)—翡翠硅酸鈉鋁,硬度6.5-7。軟玉(nephrite)主要包括:和田玉硅酸鈣錳,硬度6-6.5。南陽玉(獨山玉)硅酸鈣鋁,是包括數種礦物的巖石,硬度可高達7.5-8。蘭田玉、岫巖玉主要是蛇紋石、鮑文石或透閃石,硬度一般是2.5-4,可高達6。反映玉礦開采的甲骨文“璞”字構形符號分析反映玉之社會意義的兩個古文字寶禮解玉砂
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后推拉或砣、鉆旋轉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勻的石英砂,隨工具轉動而琢磨成器。摘自《大百科全書·考古卷》628頁鉆頭四、漆木器制造業《周禮·考工記》: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輿。《韓非子·十過》:昔者堯有天下,飯于土簋,飲于土刑,……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其跡,流漆黑上,……禹作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殷人……食器雕琢,觴酌刻鏤,……此彌侈矣。朱漆瓜棱碗口徑10.6、足徑7.6、高5.3Cm1978年余姚河姆渡遺址四層文獻所載的“漆樹”《詩·鄘風·定之方中》:樹之榛栗,椅桐梓漆。《周禮·地官司徒·載師》:唯其漆林之徵,二十而五?!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喊惨厍錀?;燕、秦千樹栗;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纏藤篾朱漆木筒壁厚0.7厘米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卷云紋鼉鼓殘高110、底徑56CM1978年襄汾陶寺遺址M3015漆器的制造流程大致包括制胎、雕花、兌漆、髹漆、彩繪和鑲嵌等工序。漆器的胎稱胎骨,有木胎、夾纻胎、皮胎、竹胎幾種。春秋以前主要流行木胎,有少量皮胎,且后者多為盾牌。漆液是半透明體,要使器表呈現彩色,必須加入相應顏料。二里頭文化漆器目前已發現數十件之多,器形明確者以觚最多,有10多件,在墓中漆觚常與銅爵、陶盉配組。另外有匣、豆、盒、缽、匕、勺、瓢狀器等,還有漆鼓和漆棺。弦紋漆器雕花漆器觚五、制陶業陶坯的成型工藝,兼采手制、模制、輪制三種方法。盆、盤、豆、觚等多用快輪成型;空三足器的足部為模制;罐、甕、缸等大型器物多為泥條盤筑;耳、鋬、流等附件為捏制,器物口沿一般都經過輪修。陶窯一般由窯室、窯柱、窯箅和火膛等組成。窯室以圓形為常見,也有方形者。窯柱則是支撐窯箅和窯室頂部的窄墻,它將窯室和火膛一分為二。
陶爵、陶觚陶排水管白陶白陶是以高嶺土為原料,燒成溫度約在1000度左右,器表和胎質都呈白色或灰白色。質地有粗、細兩種,前者在龍山階段已出現,后者出現于夏代,器表多磨光或雕刻紋飾。安陽殷墟所出白陶質地純凈,器表多有獸面紋、夔紋、云雷紋等仿銅花紋。西周以后,白陶衰落。白陶盉斗笠狀白陶器硬陶與釉陶硬陶胎料為高嶺土,含鐵量較高,燒成溫度在1150度左右,質細膩,硬度高于其他陶器,表面大都拍印有幾何形的紋飾。有的胎體已燒結,扣之清脆有聲。硬陶流行的中心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釉陶(原始瓷器)質料和硬陶基本相同,含鐵量較低,而氧化鋁含量較高,胎呈白色或灰白色兩種。器表施石灰釉,呈青黃或青綠色,燒成溫度在1200度以上。由于選料不精,工藝簡陋,釉層厚薄不勻,且常有脫釉現象,無透光性。硬陶鴨形壺釉陶尊陶器上的刻符與“文字”六、骨、角、蚌、牙器制作業骨器種類:農具有鏟;工具有錐、鑿、錛、刀;漁具有鉤、鏢;兵器有鏃;生活用具有匕、叉、簪、針等。制骨工具:銅鋸、銅刀、礪石卜骨只灼而不鉆鑿象牙簪羊肩胛卜骨蚌飾七、制車業1994年,二里頭遺址Ⅻ區,雙輪車轍印,上口寬約40、深約15厘米,軌距約1.2米,三期。2003年,二里頭遺址宮殿區南側大路,車轍痕,寬20~32、殘深2~14厘米,軌距約1米,二期?!败嚒弊??(洛陽皂角樹)邯鄲薛莊下七垣文化車轍痕跡銅器上的紡織品痕紡織品與紡織業第六節
文化成分與形成機制一、文化成分分析1、基本陶器組合2、外來文化因素3、周邊地區所見二里頭文化因素二、文化形成機制二里頭類型基本陶器組合構成A群夾砂深腹罐、鬶式盉、高柄淺腹豆、三足盤、敞口弧腹盆(甑)、敞口弧腹刻槽盆、蘑菇狀鈕器蓋等煤山文化王灣三期文化B群侈口圓腹罐、侈口鼓腹罐形鼎、盆形鼎、觚、矮柄碗形豆、不帶雙耳的小口廣肩罐(甕)等煤山文化C群敞口大平底盆王灣三期文化D群有頸圓腹罐東下馮文化或老牛坡遠古文化E群斂口罐形鼎、爵、高柄深腹豆、大口尊、捏口罐、四足方鼎、單耳圓腹罐形鼎、角等新創生器類二里頭類型中的外來文化因素Ⅰ組薄胎卷沿垂腹分襠細繩紋鬲、薄胎橄欖狀深腹小平底細繩紋罐、泥質灰(褐)陶侈口束頸深鼓腹盆、蛋形甕等下七垣文化Ⅱ組夾粗砂紅褐陶侈口鼓腹弧襠素面鬲、深腹或圓腹篦狀刮痕罐、素面甗、深斜腹凸棱紋盆等岳石文化Ⅲ組花邊口圓腹罐、單耳罐、雙耳罐等齊家文化Ⅳ組幾何印紋硬陶鴨形壺、釉陶尊等斗雞臺文化馬橋文化二里頭類型中的外來文化因素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北方草原因素長江下游因素綠松石銅牌飾之比較四川廣漢甘肅天水采自陳小三論文二里頭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二里頭文化晉中白燕文化、遼西區夏家店下層文化甘青齊家文化三星堆文化、荊南寺文化、斗雞臺文化、馬橋文化海岱岳石文化N塞北·長江驚現二里頭酒器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墓地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上海馬橋遺址核心文化·禮制遠揚二里頭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復雜性嵩山南北的煤山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應是孕育二里頭文化的主要源泉。在與周邊文化的互動關系上,以二里頭文化對周邊文化的影響為主,而周邊文化對二里頭文化的影響居次。時間上,二里頭文化主要在二、三期時對周邊地區有較大影響,主要是向外輸出以陶質酒禮器(如爵、鬶、盉、觚等)和玉質禮器(如圭、璋等)為代表的屬于上層建筑領域的禮制。而二里文化主動吸收玉器、綠松石、白陶、原始瓷等外來文化高級物品,即使有些外來日用陶器因素,也被消融化解,充分體現出其核心文化的強勢地位。二里頭文化主要在第四期偏晚階段被動接受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的成組文化因素,很可能與商族與東夷聯盟西進滅夏的大規模軍事入侵和人群遷徙有關。二、形成機制嵩山南北的龍山晚期聚落群大多仍處于相對獨立、相互抗衡的狀態,甚至彼此之間的沖突、戰爭也頻繁發生,遠沒有達到政治上的完全統一。這種情形,恰與文獻所記堯舜禹時“萬邦”林立的社會局面相吻合。二里頭文化
眾星拱月式的聚落分布格局嵩山南北文化格局與聚落形態的演進由龍山晚期至二里頭文化階段,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和嵩山以北的王灣三期文化由南北對峙而走向整合,聚落形態亦由多中心、對抗式聚落布局演進到單中心、凝聚式的布局結構。這顯然是統一的政治秩序得以建立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區域內背景復雜的不同人群得以整合的結果。(王立新《從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現》,《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七節
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的關系一、夏文化探索歷程二、夏商分界問題三、“早期夏文化”與“新砦期”遺存一、夏文化探索歷程中國歷史上在商王朝以前還有一個夏王朝《尚書》、《詩經》、叔夷镈銘、秦公簋銘、《史記·夏本紀》和《殷本紀》考古學上討論的“夏文化”,不是指夏代的文化,而是一種以夏族為代表的國族所創造和使用的考古學文化。若從考古學上判定一種文化遺存屬于夏文化,必須考慮文獻記載的夏王朝的年代、夏國的地域范圍和夏人應當具備的文化特征這三個方面與這種遺存是否吻合。夏人活動地域的相關記載古本《竹書紀年》:“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p>
《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斟鄩在河南?!薄秶Z·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昔伊洛竭而夏亡?!薄兑葜軙ざ纫亍罚骸白增脹I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薄蹲髠鳌酚涊d禹之父曰“崇伯鯀”判定夏文化的必備條件其一,只有確定早商文化,才能往前推定夏文化。其二,只有確定成湯亳都之所在,才能確定早商文化。夏文化探索的三個階段20世紀20~40年代,一些史學家(如徐中舒、翦伯贊、范文瀾)將已發現的仰韶文化或龍山文化遺存作為探索夏文化的對象。20世紀50~80年代初期,以1959年徐旭生調查豫西“夏墟”為標志,中國考古界從此進入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田野考古探索夏文化的新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由于偃師商城的發現,學術界對二里頭文化主體是夏文化的觀點已基本達成共識。第二階段的百家爭鳴“西亳說”(二里頭遺址是成湯所居之亳)二里頭一二期為夏文化,三四期為早商文化(趙芝荃、殷瑋璋等)二里頭一至三期為夏代中后期,四期或其晚段進入早商時期(孫華)二里頭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夏商文化是曾經并行的兩支不同的文化系統(鄒衡)發現三期基址“鄭亳說”(鄭州商城是亳都,二里頭遺址是夏都)二里頭一期和豫西龍山文化為夏文化,二里頭二三期為早商文化,夏、商文化是同一族系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鄭光)發現二期基址二里頭文化應是太康失國、后羿代夏之后的夏文化,以煤山二期為代表的豫西龍山晚期是早期夏文化(李伯謙)第三階段的主流趨同“西亳說”(二里頭遺址是成湯所居之亳)以趙芝荃為代表的絕大多數支持者轉而指認偃師商城是西亳,即《漢書·地理志》中所載“殷湯所都”,承認二里頭遺址應是夏代的國都,即文獻所載“斟鄩”故址。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就是夏文化,包括新砦期遺存在內的早于二里頭文化的文化遺存和晚于二里頭文化的文化遺存,都不是夏文化(鄒衡)“鄭亳說”(鄭州商城是亳都,二里頭遺址是夏都)二里頭文化的主體是夏文化,但夏文化的上限應前推至二里頭文化一期之前,早期夏文化應包括新砦期遺存、甚至包括王灣三期文化晚期遺存(李伯謙)1983發現偃師商城二、夏商分界問題偃師商城小城,尤其是其宮城的始建年代可以視為商代開始的時間界標,其年代大致是二里頭四期偏晚階段。二里頭一號基址內外晚期遺跡分布圖采自《文物》2008年1期三、“早期夏文化”二里頭文化應當就是夏啟征伐敵對勢力并在廣大區域內推行強權之后所形成的以夏人為代表的一種國族的文化。它的形成前提,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酒店師徒結對協議書
- 表演培訓轉讓協議書
- 門面認購民間協議書
- 避險搬遷補償協議書
- 停車場租戶合同協議書
- 合伙包工程合同協議書
- 便利店合作合同協議書
- Brand KPIs for second-hand apparel online shops I Need Brechó in Brazil-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
- 0萬離婚補償協議書
- Brand KPIs for shoes Barker in the United Kingdom-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
- 術后肺炎預防和控制專家共識解讀
- 《ISO標準講解a》課件
- 胸腔熱灌注治療課件
- 膝痹病的中醫辨證論治
- 2024年山東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鐵路基礎知識題庫單選題100道及答案解析
- 世界歷史第二冊全部教案
- 市政道路及設施零星養護服務技術方案(技術標)
-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2025屆數學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監測試題含解析
- 北京市通州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數學試題(無答案)
- 2024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玄武外國語學校八年級下學期物理期末模擬卷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