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廣東省高州市領航高中聯盟高一上學期第一次聯合考試歷史試卷
一、單選題(★★★)1.有學者在研究了陶寺遺址的相關資料后,認為當時“對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加強”。該學者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該遺址()
A.存在大型城邑的遺跡B.墓葬隨葬品差別大C.城內功能分區較明顯D.出土了玉鉞等禮器(★★)2.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質料包括銅、石、骨、角、蚌、陶等幾種,其中出土銅刀2件,石器15件,骨角器22件,蚌器16件,陶器5件。此外還出土了銅器、銅渣、坩堝碎片等。這說明當時二里頭文化()
A.生產關系發生革命性變化B.開始出現明顯的社會分工C.種植業取代采集漁獵經濟D.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3.河南安陽出土了一塊商王武丁時期的大型涂朱牛骨,牛骨的正反面刻滿卜辭,記錄了北方部族入侵,商王命諸侯出兵助戰以及狩獵、天象等內容。這反映了()
A.商王與內外服的關系B.商代國家機構完善C.商王政治勢力的擴展D.商代社會占卜成風(★★★)4.下表為考古發現的東周王城和部分諸侯國都城的規模情況。據此可知,當時()
都城名稱東周王城洛陽魯國曲阜齊國臨淄楚國郢都秦都雍城燕下都面積(平方公里)9.2101815.9610.5632
A.民族關系發生重要變化B.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C.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D.南北方經濟差距較大(★★★)5.下表是春秋戰國時期各思想流派的起源。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
流派起源流派起源儒司徒之官(掌教育)墨清廟之守(看守宗廟)道史官(掌歷史記錄)縱橫行人之官(掌外交)陰陽羲和之官(掌天文四時歷象)雜議官(掌議政)法理官(掌審理獄訟)農農稷之官(掌農事)名禮官(掌禮儀)小說稗官(記載街談巷議,以供君王了解閭里風俗)
A.各地諸侯鼓勵學術爭鳴B.學術由官府向民間轉向C.各派極力迎合統治需要D.形成了完善的官僚體系(★★★)6.有學者檢索諸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發現戰國時期秦國所置郡能確定者為22郡,其他諸侯國能確定者為21郡,總共43郡,加上存疑部分則可達53郡。秦統一后“分天下作三十六郡”,但前后出現之郡可達50個。這表明戰國至秦代()
A.中原王朝統治疆域擴展B.加強中央集權是大勢所趨C.推行郡縣制的阻力加大D.分封制仍然發揮主導作用(★★★)7.某學者統計了西漢前期群臣奏議中引用《詩經》的情況,漢高祖時期出現1次,漢文帝時期3次,漢武帝時期12次。這反映出西漢前期()
A.官員素質有所提升B.初步建立了文官制度C.儒家思想地位提高D.統治者重視民情民風(★★★)8.下圖為漢代論政程序示意圖。這表明漢代()
A.皇帝處理政務獨斷專行B.有效地防止了外戚干政C.君主對文官的依賴增強D.形成較成熟的決策機制(★★)9.下圖是晉代頒賜給內遷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這反映了兩晉時期()
A.存在較完整的冊封制度B.民族間的差異逐漸縮小C.少數民族沿用中原制度D.漢族政權具有實力優勢(★★★)10.十六國時期,北涼統治者沮渠蒙遜曾派人去南朝的劉宋索書,宋文帝贈予其《周易》及子集諸書475卷。其后,他還曾向劉宋朝廷進獻文物,其中包括圖書19種,共150卷。這說明()
A.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受到挑戰B.南方地區已成為文化中心C.中華文化是維系統一的紐帶D.各政權力量對比發生變化(★★★)11.唐貞觀四年(630年)唐朝軍隊戰勝突厥,戰敗后的突厥部落中有許多人投降。唐太宗作出兩項重要決定:一是“請于河南處之”,使其“不離其土俗”;二是安排一些部落首領在朝任官,“五品以上百余人”。這些措施()
A.加強了中央集權B.維護了民族團結C.造成了藩鎮割據D.削弱了門閥士族(★★★)12.有學者研究后認為,均田制的實施須具備三個前提條件,即國家控制了大批無主荒地可供分配、全國有大批無地農民需要土地耕種、中央政府有較強的權力和權威。以下不具備均田制實施條件的是()
A.北魏孝文帝時期B.隋文帝統治時期C.唐初至貞觀年間D.唐中期德宗時期(★★★)13.北宋鄂州崇陽縣“土俗以藝(種植)茶為生”。張泳任知縣時有一次看見農民買蔬菜回家,“以其不能自蒔(栽種)”“問而撻(責打)之”,并下令拔去茶樹改種桑樹、果蔬。時人議論:“行詭政,撻無辜民”,有人則說:“利用厚生(富裕百姓),民到于今受其賜。”這反映出當時()
A.經濟作物廣泛種植B.區域性經濟分工加速C.不同經濟思想并存D.農村經濟依賴于商業(★★)14.有學者對南宋鎮江一帶的詩進行了大數據分析,發現南宋詩的核心關鍵詞為“長江”“萬里”“中流”“不知”“江山”等,這些詩的積極情緒占比21.93%,中性情緒占比46.71%,消極情緒占比31.36%。這反映了南宋時期()
A.商品市場及規模的擴大B.偏安局勢下文人的思想狀況C.南方成為全國經濟重心D.社會倫理道德受到廣泛沖擊(★★★)15.元順帝時,“有日本僧告其國遣人刺探國事者”,宰相鐵木兒塔識說:“設果有之,正可令睹中國之盛,歸告其主,使知向化”。由鐵木兒塔識自稱“中國”可知,元代()
A.對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增強B.面臨倭寇對沿海的侵擾C.中央政府不重視海防建設D.延續了漢族的典章制度(★★★)16.元代驛站承擔著傳遞官方文書、運輸官府物資、提供交通服務等職能,下表為元中期各行省驛站數(缺嶺北、吐蕃等數據)的情況。據表,元朝驛站的分布反映了()
行省中書河南遼陽江浙江西湖廣四川陜西云南甘肅總計驛站數198196120262154173132817861400
A.交通通信方式的進步B.商品貿易范圍擴大C.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D.官方文書數量增加(★★★)17.據學者研究,明代官府刻書機構僅占15%,民間刻書機構占80%以上,外地刻書機構遠超首都刻書機構,刻印的世俗圖書遠超宗教圖書。這說明,明代()
A.統治者管控力削弱B.出版業商品化程度較高C.文化中心逐漸轉移D.世俗文化成為主流文化(★★★)18.據明代王世貞記載,明太祖在制定科舉法律條文時規定,高麗、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鄉試,貢赴京師會試,不拘數選取”。這一舉措()
A.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B.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D.保證了邊境的長治久安(★★)19.1625年以前,荷蘭人運往歐洲的瓷器數量不是很大,但據荷蘭東印度公司資料估算,此后25年間,從中國裝載運往歐洲的瓷器總數急劇增長到數百萬件。導致這一變化的重要因素是()
A.海上貿易新航線的開辟B.明政府支持民間對外貿易C.明朝對白銀需求的增長D.荷蘭侵占臺灣為貿易據點(★★★)20.清乾隆五十年,有大臣上折請求將宜禾、奇臺(今屬新疆)二縣童生安排就近參加科舉考試。乾隆朱批:“該部議奏”,但同時面諭軍機處:“所奏系實在情形,自應議準”。于是軍機處發文給相關部門,要求“貴部即遵旨議準”。這反映出當時()
A.軍機處權力擴大B.中樞機構行政低效C.科舉制較為完善D.君主專制得到強化(★★★)21.中國的“南京布”曾在一百多年時間內在西方暢銷,但1819年后情況發生變化。當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離岸時土布價值為121466銀兩,1820年減至58181銀兩,1825年更減至612銀兩。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清政府嚴禁對外貿易B.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C.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D.英國殖民霸權的確立(★★★)22.下圖反映了近代中國經濟空間結構的情況。這種結構的出現始于()
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23.1847年,在華英文報刊《中國叢報》寫道:“我們從未在廣州的各家書店聽說過有這么一本書(《海國圖志》)……它在北京和各省的政府高級官員中廣泛發行,目的在于使他們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能做到心中有數。”由此可見,當時《海國圖志》()
A.喚醒了統治者危機意識B.對民間社會影響有限C.促進了洋務運動的發生D.遭到清朝政府的禁毀(★★★)24.1851年,占全國總人口不到10%的官僚、貴族掌握了全國絕大部分土地。太平天國起事的金田村,全村750畝水田中有640畝掌握在地主手里。此后,太平軍還在各個戰場沉重打擊英法侵略軍和洋槍隊等雇傭武裝。這說明太平天國運動()
A.具有正義性和革命性B.未突破舊式農民起義局限C.沖破了封建制度束縛D.引起社會和權力結構變化(★★★)25.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設“五口通商大臣”辦理洋務,1861年改稱“南洋通商大臣”;1861年又設“三口通商大臣”辦理天津、牛莊、登州三口通商事務,1870年又改稱“北洋通商大臣”。洋務官職名稱的變化反映了當時()
A.清廷近代外交意識增強B.列強對華侵略范圍擴大C.中國領土主權逐漸淪喪D.洋務新政得到廣泛支持(★★)26.李鴻章指出:“彼西人所擅長者推算之學、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無不專精務實……我中華智巧聰明豈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轉相傳習,一切輪船、火器等巧技,當可由漸通曉,于中國自強之道似有裨助。”這說明洋務運動的目的是()
A.尋求國家自強B.學習西方科技C.創辦近代教育D.購置船炮器械(★★)27.據研究,1895年后“四萬萬”一詞迅速流行,成為高頻詞匯。例如,“中國不自強,則我四萬萬同胞將為奴隸”“我四萬萬人皆當身任其事,固無一人能免其責”“國為四萬萬人之公產”等。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
A.中國人口數量急劇增長B.民主共和成為思想主流C.國家與民族意識的覺醒D.民眾對皇權專制的不滿(★★★)28.1897年,《時務報》“本館寄報收款清表”顯示,長沙“學院內”寄報數達1100份之多。湖南岳麓書院還規定:“每齋自第一號起,盡一日之力,或翻閱鈔謄,或略觀大意,各從其便,次日遞交第二號,以次至末,再遞交第二齋第一號,復以次閱畢。”這反映了當時()
A.變法維新成為政治共識B.報刊成為主流宣傳方式C.新式學堂迅速發展壯大D.維新思想受到廣泛關注(★★)29.1895-1905年,中國各通商口岸進出口登記的輪船噸位數從2973萬噸躍增為7275萬余噸,其中英國凈增達1457萬余噸,但在噸位總數中的比例卻從69.02%下降到48.24%,德國增長2.35倍,日本增長50.27倍。由此可見,當時()
A.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較快B.列強激烈爭奪中國沿海C.英國在華勢力逐漸萎縮D.日本實行獨占中國政策(★★★)30.表4是1870-1913年中、日、印投入使用的鐵路里程比較情況(單位:公里)。對表內容解讀合理的是,19世紀90年代后()
國家年份187018901910中國0108501日本023498520印度76782640051658
A.中國鐵路增長率低于印日B.洋務運動取得顯著成效C.清政府對工業化態度轉變D.列強侵略方向發生改變二、綜合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作為東方大國的殷,僅經牧野一戰,就土崩瓦解,殷紂王身死而國亡。這不能不使周總結出這樣的歷史教訓:要長期鞏固自己的政權,必須建立眾多的藩屏。局促西隅的周人,一舉占有了東方的大片土地,當然會感到難以控制局勢。在平定紂子武庚、“殷東國五侯”及北方唐國叛亂后,周即封齊、魯、衛等國于其地,作為鎮服各族的前哨據點。除了被征服的各族不時發生叛亂外,周人又經常受到戎狄部落的進犯。《左傳》載:“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扦御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摘編自楊善群《關于西周分封制的幾個問題》材料二郡縣制的權力分配模式是中央集權型。一方面,克服了地方政府的離心力,另一方面,郡縣制作為整合資源和行政動員的高效平臺,為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提供了組織保證。為實現中央高度集權,必須構建起運轉高效、政令暢通的行政體制,我國古代的官僚制應運而生。官僚直接由君主任命、對君主負責,有任期限定、職權限定,享規定俸祿,需接受考核,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金字塔型的科層制網絡,極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治理效能。郡縣制下的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關聯,打破了此前“上品無寒門”、官員皆由貴族門閥壟斷的局面,維持了社會分層與垂直流動的動態平衡狀態,在提高行政官員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的同時,也使讀書風氣極為流行。——摘編自姬文廣《我國古代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治理價值與現代借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郡縣制的特點。(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分封制與郡縣制對今天的意義。(★★★)32.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在國內外發起強勢的輿論宣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這場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是現代文明勢力與世界上最強大和最頑固的保守主義情性力之間的斗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