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開學考歷史試卷
一、單選題(★★★)1.商代出土的青銅器,禮器居多,大多凝重莊嚴,配以繁縛、神秘的飾紋。然而,西周中期以后的青銅器,食器組合漸趨增多,形制較前期簡便,飾紋也趨于簡化,漸漸失去神秘意味。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分封制度的影響B.儒家思想的出現C.治國理念的轉變D.工商食官的衰敗(★★★)2.《洛陽伽藍記》成書于6世紀。書中對北魏洛陽城的佛寺及與之有關的名人鐵事、奇談異聞都有詳細記載。其中說道:“自晉宋以來,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國家統一促進了北魏經濟的發展B.北魏學習漢文化促進了社會繁榮C.北朝經濟發展吸引南方士族北遷D.魏晉時期的戰亂沒有波及洛陽城(★★★)3.宋元時期,市舶司是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當時搭載漳州器的商船必須到泉州市舶司領取公憑并經嚴格的審驗才能出海。因此泉州港附近的各縣,尤其是九龍江口的同安、廈門、漳浦、東山等地都是窯場密集分布的地區。這說明()
A.宋元時期海禁政策較為嚴格B.商品生產的外向型特征明顯C.福建瓷器生產水平領先全國D.朝貢貿易是外貿的主要形式(★★★★)4.雍正朝開辟貴州東南苗疆后,當地人開始以漢族“六禮”的程序來實現婚姻的締結,且逐漸形成“文字憑據”的觀念。地方政府在基層社會的代理人,積極參與人們婚姻的締結與變動,婚姻監督與監管權從親屬向政府地方代理人轉換。這一現象表明()
A.朝廷重視改土歸流成效B.政府行為推動民族融合C.國家權力滲入邊疆治理D.儒家思想強化婚姻觀念(★★★★)5.1863年,留美學生容閎應曾國藩的邀請到達安慶后,建議“像中國這樣的大國,需要許多初級和基礎性的機器廠···能夠把它作為母廠進而生產出其他的工廠”。這一建議()
A.突破了傳統大國思想的束縛B.促成了機器工業的普及C.反映了私人創辦實業的呼聲D.得到了自強新政的踐行(★★★)6.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嚴復即發文指出盧梭的《民約》受到國內追捧后,“社會被其影響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從其法,然無濟于治,蓋其本源謬也”。1921年嚴復臨終時又將“須知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列為遺囑第一條。嚴復的主張
A.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潮流B.反映出個人思想的局限C.代表了“中體西用”的觀點D.意在維護清王朝的統治(★★★)7.據統計,從1985至1991年,國營工業企業的產值從6302.12億元增長至14954.58億元,平均增速超過15.40%,公私合營(含股份制)等其他經濟類型的工業企業產值也從117.41億元增至1599.58億元。這反映出當時()
A.經濟改革釋放活力B.國有企業地位得到鞏固C.產業結構不斷優化D.市場經濟體制優勢明顯(★★★★)8.在古埃及,很多神是幻想出的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合體。兩河流域的神多以純粹的人類形象出現,但也沒有完全與動物脫離,一些畫像中神的身旁都會出現動物,動物也標志著神對應的特征和能力。由此可見
A.世界區域文明具有差異性B.西亞文明借鑒了古埃及文明C.神話傳說的史料價值不高D.認知動物水平體現文明程度(★★★★)9.至少從790年起,加洛林王朝發動戰爭分兩個步驟。第一步,國王(或皇帝)的特使把戰爭令傳達到地方公爵、伯爵、主教、修道院長、直屬王室的重要附庸處。這些人要立即列出自己的附庸和所轄地區參戰者、給養者的名單,并籌備所需物資,清查武器裝備等。第二步,國王向附庸下達作戰令,接到命令后,所有人應立刻準備出發,從收到作戰令到出發不得超過12個小時。847年,羅退爾、路易和查理頒布法令規定,所有身份自由者都必須依附于一位領主。這表明()
A.西歐封建主之間普遍結成封君封臣關系B.西歐封建社會的形成了層層的隸屬關系C.國王和封臣都是封建政權的最高統治者D.封君封臣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對外侵略擴張(★★★★)10.1776年,亞當.斯密第一次從理性上給奴隸制以中肯的評價:“奴隸勞動雖表面上看來只需維持他的生活費用,但徹底計算起來,其代價是任何勞動中最高的。一個不能獲得一點財產的人,食必求其最多,作必望其最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關心…...此評價
A.肯定了奴隸勞動的進步作用B.適應了工業革命的發展要求C.強化了種植園奴隸制的地位D.贊頌美國獨立戰爭的正義性(★★★)11.1867年,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開始實施的憲法規定:普魯士國王為聯邦的永久主席,擁有行政、對外宣戰及媾和的權力,統率聯邦武裝力量。普魯士首相兼聯邦總理,向主席負責。聯邦議會的上院由各邦代表組成,議長由總理兼任。下院根據普遍、直接和秘密的方法選出,下院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上院批準才具有法律效力。此次改革
A.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B.確立了德意志的民主共和制度C.實踐了英國式君主立憲制D.加強了聯邦議會對政府的監督(★★★★)12.1917年,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土地法令,宣布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制;通過了和平法令,宣布俄國退出世界大戰;宣布俄國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決原則,這些措施
A.推動了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最終確立B.有利于新生無產階級政權的鞏固C.找到了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D.消除了俄國國內嚴重的社會矛盾(★★★★)13.1966年蘇聯正式推行“新經濟體制”,其中包括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強國家計劃在編制過程中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減少下達給企業的指令性計劃指標,擴大企業支配利潤的權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經濟體制”
A.對斯大林模式有所沖擊B.充分發揮了市場的主導作用C.完善鞏固了斯大林模式D.放棄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14.2003年3月,美國未經聯合國授權,發動伊拉克戰爭。而中、俄反對態度鮮明,法、德(主張對伊拉克進行核武器審查)立場出人意料地強硬,法、俄甚至揚言不惜使用否決權。最終,美國也未能如愿以償地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出兵。材料說明()
A.美國霸權主義已經衰落B.資本主義陣營出現裂痕C.多極化有利于制約單邊主義D.當今世界格局發生根本變化(★★★)15.2023年2月,聯合國反俄決議遭到7票反對、32票棄權,130多個南方國家不參與對俄金融制裁。占全球70%以上人口的南方國家在重大問題上沒有與美西方保持一致。這反映了()
A.西方國家分裂南方的圖謀失敗B.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頻發期C.發展中國家國際影響力有所上升D.南南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性的挑戰二、材料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地方察舉與公府征辟,為東漢士人入仕之途。此兩制皆起于西漢。兩漢的察舉制,大體可分為在先的“賢良”與后起的“孝廉”兩大項。“賢良”所舉大抵為現任之官,“孝廉”為孝子廉吏之稱……與察舉相輔并行的,尚有征辟制。——引自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二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為成法,自魏至晉,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舉世人才升降蓋寡,徒以馮(憑)籍世資,……劉毅云“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者也。——引自《宋書·恩幸傳》材料三大唐貢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貢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明法,有明書,有明算。自京師、郡、縣,皆在學焉。——引自《通典·選舉·歷代制下》請回答:(1)根據以上材料,分別指出漢朝、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三個時期各自的選官制度及其選官標準。(2)試從社會發展角度分析上述三個時期實施各自的選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對我們今天的人才選拔有何啟示?(★★★★)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一個U字形,開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在谷底及其以前的時期,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來說,面臨的主要是“沉淪”,雖然中國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方面,實際上存在著積極的、向上的因素,但這種因素的發展是漸進的、緩慢的,相對于社會“沉淪”主流來說,它是弱小的。“谷底”時期是中國近代社會最困難的時候,但同時也出現了向上的轉機。隨著新的經濟因素不斷成長、壯大,隨著新的社會階級的出現,隨著人民群眾、社會精英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的日漸覺醒,向上的、積極的因素逐漸發展成為社會的主流因素,影響著社會向好的方面發展。——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近代社會的谷底”進行探討。(要求:指出對應的歷史時段,并說明理由。史實準確,理由充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文主義的特點:一是宣揚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對抗以神為中心的舊觀念。人文主義者對人的價值、地位和權利給予充分肯定,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眾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二是重視塵世生活,強調個性解放和自由發展。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應該享受塵世生活的快樂和幸福。他們贊美愛情,歌頌創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財富占有,把中世紀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貧等觀念棄置不顧。——摘編自徐國輝《論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材料二啟蒙學派的思想家們公開宣稱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是他們的思想先驅。但在啟蒙學派那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思想已具體化為人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內容,而這種政治經濟上的人權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論證,要求獲得法律上的保證,理性成為人們評判一切的標準。而理性與科學又相互聯系,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科學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摘編自韓慶祥、王勤《近現代西方人的問題研究的清理與總結》(1)根據材料一,概括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理性主義的特征。(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人文主義與理性主義的關系。三、綜合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馬克思認為,技術的變化和革新乃是由社會制度、社會習俗和社會行為的變化所引起。材料一工業革命的必要前提是: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結構等具備以下條件。英國1215年的《大憲章》確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則,開創了英國“自由”的傳統,經過17世紀革命,有產者牢牢地掌握了政權,經濟的成長不會因有可能威脅到國王的個人權力而受到壓制;英國貴族不享有免稅權,迫使他們重視經濟活動,用一切辦法來改良農業、經營工、礦等,以避免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的中等階級的競爭威脅,英國人此時還形成了“合理謀利”的精神,這種精神更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創造新財富以求致富,要求謀利者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英國還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皇家科學院。——摘編自錢乘旦等《何以“大分流”——英國工業革命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解讀》材料二德國的崛起是以市場需求為基礎,企業與政府合作,共同推動經濟技術發展的最好例證。一方面德國企業千方百計提高產品質量標準,依靠高度合理化的生產體制,德國將世界市場上合成工業的壟斷權從英國人手里成功奪得。另一方面,德國政府鼓勵“技術接收”,1886-1890四年間,德國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