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語料庫分析: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特征與提升策略一、引言1.1研究背景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對于中國大學生而言,良好的英語能力是他們在未來職業發展和學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英語寫作作為英語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不僅能夠反映學生對詞匯、語法的掌握程度,還能展現其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無論是撰寫課程論文、參加英語考試,還是未來在國際學術交流或職場溝通中,英語寫作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當前中國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卻不盡如人意。眾多研究表明,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在詞匯層面,表現為詞匯量不足,對詞匯的運用局限于基礎詞匯,難以運用高級詞匯和短語來豐富表達;在句法層面,常出現語法錯誤,句子結構混亂,如主謂不一致、時態錯誤等;在篇章結構方面,邏輯連貫性差,段落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過渡,導致文章整體結構松散。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英語寫作的質量,也限制了他們在國際交流和學術領域的發展。動詞搭配作為英語詞匯運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寫作中起著關鍵作用。正確運用動詞搭配能夠使表達更加準確、生動、自然,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說服力。例如,在表達“提高水平”時,使用“improvethelevel”就不如“enhancethelevel”或“elevatethelevel”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在描述“解決問題”時,“solvetheproblem”是常見表達,但“addresstheproblem”“tackletheproblem”則能展現出更豐富的詞匯運用能力。如果動詞搭配使用不當,如將“makeadecision”寫成“doadecision”,就會使句子顯得生硬、不地道,甚至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嚴重影響寫作的質量和效果。動詞搭配的正確使用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準確傳達自己的思想,能否使文章在語言表達上更具專業性和流暢性。知曉類動詞作為動詞的一個重要類別,在英語表達中頻繁出現,其動名搭配具有獨特的語義和語用特征。然而,中國大學生在使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時,常常出現各種錯誤,如“knowaknowledge”(正確應為“haveaknowledge”)“learnaskill”(正確應為“acquireaskill”)等。這些錯誤不僅反映出學生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掌握不夠扎實,也影響了文章的整體質量。因此,深入研究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對于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2研究目的與意義1.2.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通過對大量學生英語寫作樣本的分析,精確統計知曉類動詞與不同名詞搭配的出現頻率,從而清晰地呈現出哪些搭配是學生常用的,哪些則較為少見。同時,細致甄別出學生在使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時存在的各類錯誤,如搭配錯誤的具體類型,是語義搭配不當、語法規則違背,還是習慣用法錯誤等,并深入分析這些錯誤產生的背后成因。究竟是由于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使得學生不自覺地按照漢語的思維和表達習慣來使用英語搭配;還是因為對英語搭配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缺乏足夠的積累和練習;亦或是受到學習策略、學習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此外,本研究還將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減少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錯誤,提高其運用的準確性和恰當性,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提升策略,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1.2.2理論意義從理論層面來看,本研究將為二語習得理論中關于詞匯習得和語言產出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實證依據。在詞匯習得領域,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學習者在詞匯搭配知識的獲取、存儲和運用過程中的特點和規律。例如,研究學生如何從大量的語言輸入中識別和掌握這些搭配,以及他們在記憶和運用搭配時所采用的認知策略。通過對不同水平、不同專業學生的對比分析,還可以進一步探討詞匯習得與學習者語言水平、學習背景之間的關系。在語言產出方面,研究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能夠揭示學習者在將詞匯知識轉化為實際語言表達時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這將為研究語言產出的心理機制提供新的視角,有助于完善語言產出模型,使其更加準確地描述和解釋學習者的語言生成過程。此外,本研究從搭配這一微觀層面切入,為英語教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豐富了英語教學理論的內涵。1.2.3實踐意義在實踐方面,本研究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和學生英語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大學英語教師而言,通過了解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在教學內容上,加強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專項教學,增加相關的例句、練習和語篇閱讀,讓學生在豐富的語境中接觸和理解這些搭配的正確用法。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利用語料庫工具展示真實語境中的搭配實例,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組織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和糾正自己的錯誤。對于學生來說,本研究的成果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在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訓練。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英語原著、學術論文等豐富的語料,積累更多正確的搭配用法;建立自己的搭配筆記,定期復習和鞏固所學搭配;參加寫作練習和互評活動,不斷提高自己對搭配的運用能力和敏感度。總之,本研究的成果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增強他們在國際交流和學術領域的競爭力。1.3研究方法與創新點1.3.1研究方法本研究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全面性、準確性和可靠性。語料庫分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語料庫,如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以及其他相關的專門針對大學生英語寫作的語料庫。運用專業的語料庫分析工具,如AntConc,對語料庫中的文本進行檢索和統計。以知曉類動詞(如know、learn、understand、realize等)為節點詞,提取出包含這些動詞的動名搭配實例,并統計其出現的頻率。通過與英語母語者語料庫(如英國國家語料庫BNC)的對比,分析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頻率上與母語者的差異,從而揭示中國大學生對這些搭配的掌握程度和使用偏好。實證研究:設計并開展寫作測試,選取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特定主題的英語作文,確保作文內容能夠涵蓋多種知曉類動詞的使用場景。對收集到的作文進行詳細的文本分析,逐一甄別出其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包括正確搭配和錯誤搭配的實例。對錯誤搭配進行分類,如語義搭配錯誤(如“knowasecret”寫成“learnasecret”,語義不符)、語法搭配錯誤(如“makeadecision”寫成“doadecision”,違反語法規則)、習慣用法錯誤(如“haveaknowledge”寫成“knowaknowledge”,不符合英語習慣表達)等,并統計各類錯誤的出現頻率,為后續分析錯誤原因提供數據支持。問卷調查:針對參與寫作測試的學生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圍繞學生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學習情況展開。包括學生獲取搭配知識的途徑,是通過課堂學習、課外閱讀還是其他方式;學習搭配時遇到的困難,如難以理解搭配的語義、容易混淆相似搭配等;對搭配重要性的認知,是否意識到正確使用搭配對英語寫作質量的影響等。通過問卷調查,從學生的主觀角度了解他們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問題,為深入分析提供更多維度的信息。訪談:選取部分參與問卷調查和寫作測試的學生進行訪談,訪談形式可以采用面對面訪談或在線訪談。在訪談過程中,進一步深入了解學生在使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時的思維過程和決策依據。詢問他們在寫作時是如何選擇搭配的,是否會考慮搭配的準確性和恰當性;對于自己出現的搭配錯誤,是否清楚錯誤原因以及是否有改進的方法和計劃等。訪談結果可以與語料庫分析和問卷調查的結果相互印證,更全面地揭示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和存在問題的根源。1.3.2創新點研究視角創新:本研究聚焦于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這一微觀層面,突破了以往對大學生英語寫作研究多集中在宏觀結構、語法錯誤等方面的局限。從搭配這一具體而細致的角度切入,深入探究學生在詞匯運用上的特點和問題,為全面了解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提供了新的視角,有助于豐富和細化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的內容。通過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研究,可以更精準地把握學生在語言表達中的薄弱環節,為針對性的教學和學習提供有力支持。研究方法創新:采用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將語料庫分析的客觀性和大數據優勢、實證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問卷調查的全面性以及訪談的深入性有機融合。這種綜合研究方法能夠從多個維度獲取關于中國大學生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情況的信息,避免了單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研究結果更加全面、準確、深入。通過語料庫分析獲取大量的真實語料數據,再結合實證研究對學生實際寫作中的搭配使用進行具體分析,同時利用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學生的主觀認知和學習過程,相互補充和驗證,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二、文獻綜述2.1知曉類動詞的定義與分類2.1.1知曉類動詞定義知曉類動詞作為英語詞匯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其定義在學術界存在多種觀點。迪格森(Dickerson)等學者從動詞語義的角度出發,對知曉類動詞進行了定義。他們認為,知曉類動詞是那些能夠表達認知、理解、獲取知識、傳遞知識等語義范疇的動詞。這類動詞主要反映了主體對信息的接收、處理、存儲以及傳播的過程。例如,“know”(知道)這個動詞,它體現了主體對某個事實、信息或知識的認知狀態,表明主體已經在大腦中存儲了相關的信息;“learn”(學習、得知)則側重于主體獲取知識的過程,強調通過學習、經歷等方式使自己對某個領域或事物有了新的認識;“teach”(教授)表示主體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技能等傳遞給他人,涉及到知識的傳播和共享。這些動詞都涵蓋在知曉類動詞的語義范疇內。知曉類動詞與其他動詞類別在語義上存在明顯的區別。例如,與表示動作行為的動詞(如“run”“jump”“write”等)不同,知曉類動詞并不強調具體的肢體動作,而是側重于精神層面的認知和信息處理;與表示情感態度的動詞(如“love”“hate”“like”等)相比,知曉類動詞更關注對客觀信息的掌握和理解,而非主觀的情感傾向。準確理解知曉類動詞的定義,對于研究其動名搭配以及在英語寫作中的正確運用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2.1.2常見知曉類動詞列舉在英語中,常見的知曉類動詞眾多,本研究選取了KNOW、LEARN、TEACH等作為主要研究對象。“KNOW”是最為典型的知曉類動詞之一,它的基本含義是“知道,了解,認識”,在日常生活和英語寫作中使用頻率極高。例如,“Iknowtheanswertothisquestion”(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這里“know”表達了主體對特定信息(問題答案)的認知。“LEARN”主要表示“學習,學會,得知”,強調獲取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如“HeislearningEnglish”(他正在學習英語),體現了主體通過學習行為來增加對英語知識的掌握;“Ilearnedthathehadpassedtheexam”(我得知他通過了考試),則突出了獲取新信息的含義。“TEACH”意為“教,教授,教導”,側重于知識或技能的傳授。例如,“Theteacherteachesusmathematics”(老師教我們數學),明確展示了教師向學生傳遞數學知識的行為。選擇這些動詞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它們在英語表達中出現的頻率高,涵蓋了從個體認知到知識傳授等多個方面的語義,能夠全面反映知曉類動詞在英語寫作中的使用情況。其次,這些動詞的動名搭配豐富多樣,具有代表性,通過對它們的研究可以揭示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再者,中國大學生在使用這些動詞的動名搭配時,出現的錯誤較為普遍和典型,研究它們有助于發現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2.2動名搭配的概念與研究現狀2.2.1動名搭配的定義動名搭配是指動詞與名詞之間基于語義、語法和語用規則而形成的相對固定的組合關系。從語義角度來看,動名搭配中的動詞和名詞在意義上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動詞所表達的動作行為通常與名詞所代表的事物、概念或對象存在著特定的語義聯系。例如,“makeadecision”(做出決定)中,“make”(做)這個動詞的動作指向“decision”(決定)這一抽象概念,“make”的行為是為了產生“decision”,二者在語義上構成了一種行為與結果的關系;在“takeabreak”(休息一下)中,“take”(進行)的動作對象是“break”(休息),表達了進行休息這一行為,體現了動作與行為對象的語義關聯。這種語義關聯并非隨意組合,而是受到語言習慣和語義邏輯的約束。從語法角度而言,動名搭配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在英語中,動詞和名詞的搭配需要考慮詞性、詞形變化以及句子結構等因素。例如,及物動詞后面必須接賓語,而不及物動詞則不能直接接賓語,如果要接賓語,通常需要借助介詞等虛詞來實現動名搭配。像“listentomusic”(聽音樂),“listen”是不及物動詞,需要借助介詞“to”才能與“music”構成搭配;“readabook”(讀書)中,“read”是及物動詞,可以直接接“book”作賓語。此外,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動詞的時態和語態等也會影響動名搭配的正確性。例如,在表達“吃一個蘋果”時,“eatanapple”(一般現在時,單數形式)和“ateanapple”(一般過去時,單數形式),以及“eatapples”(一般現在時,復數形式),根據不同的語境和表達需求,需要正確選擇動詞的時態和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動名搭配在語用層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它與語言的使用場景、交際目的以及說話者的意圖密切相關。在不同的語境中,同樣的動詞和名詞可能會有不同的搭配方式和含義。比如,“dohomework”(做作業)是常見的搭配,在學習場景中用于描述學生完成課業任務;而“doafavor”(幫忙)則用于請求或表達提供幫助的場景,雖然“do”這個動詞相同,但與不同的名詞搭配,在不同的語用環境下表達了截然不同的意思。動名搭配的恰當使用能夠使語言表達更加準確、自然、流暢,符合語言的交際習慣和文化背景。2.2.2國內外研究現狀國外對于動名搭配的研究起步較早,在二語習得和英語教學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二語習得領域,許多研究聚焦于學習者對動名搭配的習得過程和影響因素。一些學者運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對比母語者和二語學習者在動名搭配使用上的差異,發現二語學習者在搭配使用上存在較多錯誤,主要表現為過度使用某些常見搭配、搭配錯誤以及搭配使用的多樣性不足等問題。例如,奈杰爾?卡特(NigelCarter)等學者通過對大量英語學習者語料的分析,發現學習者在表達“解決問題”時,過度依賴“solvetheproblem”這一搭配,而較少使用“addresstheproblem”“tackletheproblem”等其他地道表達,導致語言表達的單一性和不準確性。此外,研究還表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學習策略、母語背景等因素都會對動名搭配的習得產生影響。高水平學習者在搭配使用上相對更接近母語者,但仍存在一些差距;有效的學習策略,如大量閱讀、刻意練習等,有助于學習者積累和掌握更多的動名搭配;母語負遷移現象也較為普遍,學習者常常受到母語動名搭配習慣的影響,從而在英語中出現不恰當的搭配。在英語教學領域,國外學者提出了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來幫助學生提高動名搭配的運用能力。其中,基于語料庫的教學方法受到廣泛關注,教師利用語料庫工具展示真實語境中的動名搭配實例,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模仿來學習搭配的正確用法。例如,安東尼?哈德斯頓(AnthonyHuddleston)等學者主張在教學中引入語料庫資源,通過呈現大量的語料,讓學生了解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搭配模式以及語義特點,從而增強學生對搭配的敏感度和運用能力。此外,情境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也被應用于動名搭配教學中,通過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和任務,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鞏固和提高搭配能力。國內對于動名搭配的研究也在不斷發展,尤其在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國內學者通過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的分析,深入探討了中國學生在動名搭配使用上的特點和問題。研究發現,中國學生在動名搭配上存在較多的錯誤,如語義搭配不當、語法搭配錯誤以及習慣用法錯誤等。例如,王初明等學者對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的分析發現,學生在使用“give”這個動詞的動名搭配時,常出現“giveahand”(幫忙)和“giveanadvice”(錯誤表達,應為“givesomeadvice”)等錯誤,前者雖語義正確,但在實際使用中頻率過高,顯得表達較為單一;后者則是明顯的語法錯誤,因為“advice”是不可數名詞,不能用“an”修飾。這些錯誤反映出中國學生對英語動名搭配的掌握不夠扎實,缺乏對搭配細節和慣用法的了解。在英語教學研究方面,國內學者結合中國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教學建議。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搭配知識的系統講解,增加搭配練習的比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寫作等多種途徑積累搭配知識。例如,文秋芳等學者建議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將動名搭配作為重要內容進行講解,通過例句展示、對比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搭配的意義和用法;同時,鼓勵學生在寫作和口語練習中積極運用所學搭配,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度。盡管國內外在動名搭配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現有研究在動名搭配的分類和界定上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導致研究結果之間缺乏可比性。對于動名搭配的習得機制和影響因素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雖然已經發現了一些影響因素,但對于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教學干預來促進學習者對搭配的習得,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將研究成果有效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動名搭配運用能力,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搭配,但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2.3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研究現狀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研究一直是英語教學領域的重要課題。過往研究從多個角度深入剖析了大學生英語寫作的現狀,為后續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在詞匯層面,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暴露出諸多問題。一方面,詞匯量不足限制了他們的表達,導致學生在寫作時只能依賴簡單、基礎的詞匯,難以運用更豐富、高級的詞匯來精準傳達思想。例如,在描述“美麗”時,學生可能頻繁使用“beautiful”,而較少想到“gorgeous”“stunning”“elegant”等詞匯,使文章的詞匯豐富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詞匯運用不當的情況也較為普遍,學生常出現詞性混用、同義選詞錯誤、單詞搭配錯誤等問題。如將形容詞“confident”誤用作名詞,寫成“Hehasconfident”(正確應為“Hehasconfidence”);在表達“問題”時,混淆“question”和“problem”的用法,寫出“Therearemanyquestionsinthisproject”(此處應使用“problems”);在動詞搭配上,出現“listenasong”(正確應為“listentoasong”)這樣的錯誤。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寫作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句法層面同樣問題叢生。基礎語法錯誤屢見不鮮,主謂不一致的現象較為突出,如“Myfamilyisveryhappy”(此處“family”表示家庭成員,謂語動詞應用復數形式“are”);代詞不一致或指代不清,像“Shetoldhermotherthatshewaswrong”,句中“she”的指代模糊,容易造成理解歧義;謂語動詞時態、語態錯誤也較為常見,例如在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時,誤用現在時態“Hegoestotheparkyesterday”(正確應為“Hewenttotheparkyesterday”);虛擬語氣的使用錯誤,如“Isuggestthathewillgothere”(正確應為“Isuggestthathegothere”,suggest后的賓語從句要用虛擬語氣,謂語動詞用“should+動詞原形”,should可省略)。此外,句子成分殘缺或多余的情況也時有發生,“Inmyopinion,Ithinkthatheisright”中,“Inmyopinion”和“Ithink”語義重復;“Becauseheisill,sohecan'tcometoschool”中,“because”和“so”不能同時使用,這些錯誤破壞了句子結構的完整性和邏輯性。篇章結構方面,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也存在明顯不足。文章缺乏清晰的邏輯結構,段落之間過渡不自然,難以形成連貫的論證或敘述。例如,在論述某個觀點時,學生可能會羅列多個論據,但這些論據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沒有按照合理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導致文章條理不清。此外,寫作中還存在文體意識薄弱的問題,學生在不同文體的寫作中,不能準確把握其特點和要求,書信、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的寫作格式和語言風格區分不明顯,影響了文章的規范性和專業性。動詞搭配錯誤是影響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動詞搭配作為英語詞匯運用的關鍵部分,其正確使用對于準確表達語義、增強語言的流暢性和地道性至關重要。然而,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常常出現動詞搭配錯誤,如“makeaconversation”(正確應為“haveaconversation”)“doaprogress”(正確應為“makeprogress”)等。這些錯誤不僅使文章的表達顯得生硬、不自然,還可能導致語義誤解,降低文章的質量和可讀性。因此,深入研究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動詞搭配的使用情況,對于提高他們的英語寫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研究設計3.1研究問題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具體擬解決以下問題: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總體使用頻率如何?不同類型的知曉類動詞(如KNOW、LEARN、TEACH等)與各類名詞搭配的出現頻率存在怎樣的差異?哪些搭配是學生頻繁使用的,哪些則使用較少?例如,在“KNOW”的動名搭配中,“knowsomething”“knowsomeone”等搭配的使用頻率是否較高,而像“knowafact”“knowasecret”等搭配的使用頻率又如何?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上的偏好和傾向。與英語本族語者相比,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搭配模式以及語義選擇上存在哪些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是否會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而有所變化?比如,在表達“學習知識”時,中國大學生可能更多地使用“learnknowledge”,而英語本族語者更傾向于使用“acquireknowledge”或“gainknowledge”,這種差異在不同水平的學生中是否存在不同的表現形式?通過對比分析,能夠明確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上與本族語者的差距,為后續的教學和學習提供參考依據。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使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時存在哪些錯誤類型?這些錯誤類型的出現頻率如何?具體而言,錯誤類型包括語義搭配錯誤(如將“realizeadream”寫成“achieveadream”,雖然“achieve”也有“實現”的意思,但與“dream”搭配時,“realize”更為常用)、語法搭配錯誤(如“makeadecision”寫成“doadecision”,違反了英語的語法規則)、習慣用法錯誤(如“haveaknowledge”寫成“knowaknowledge”,不符合英語的習慣表達)等。深入了解錯誤類型和頻率,有助于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和學習,減少錯誤的發生。導致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中出現錯誤的原因是什么?是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使得學生不自覺地按照漢語的思維和表達習慣來使用英語搭配;還是由于對英語搭配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缺乏足夠的積累和練習;亦或是受到學習策略、學習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例如,漢語中“知道知識”的表達可能會導致學生在英語寫作中錯誤地使用“knowknowledge”;學習過程中缺乏對英語搭配的系統學習和練習,也可能使學生難以準確掌握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正確用法。明確錯誤原因,能夠為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法提供指導。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幫助中國大學生減少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錯誤,提高其運用的準確性和恰當性?例如,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基于語料庫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大量真實語境中的搭配實例,加深對搭配的理解和記憶;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練習,在實踐中鞏固和運用所學搭配;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搭配筆記,定期復習和總結。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有望提高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運用能力,進而提升其英語寫作水平。3.2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了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中國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全面、深入地探究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研究對象涵蓋了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英語專業學生中,包括了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個年級的學生。大一學生剛剛步入大學,英語學習處于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階段,他們在英語寫作中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可能還較多地受到高中英語學習的影響;大二學生經過一年的大學英語學習,在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掌握和運用也會有所變化;大三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接觸到了更豐富的英語語言材料,其英語寫作水平和對搭配的運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四學生面臨著畢業論文的撰寫和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對英語寫作的要求更高,他們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上可能會更加成熟和多樣化。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同樣選取了大一至大四的學生。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重點和方式與英語專業學生有所不同,他們在英語寫作中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也具有獨特的特點。大一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中,開始接觸更多的英語寫作任務,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運用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大二學生隨著英語課程的深入學習,對搭配的掌握和運用能力逐漸增強,但可能仍存在較多錯誤;大三、大四學生在完成專業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運用英語進行文獻閱讀和學術交流,這對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上也會更加注重準確性和恰當性。每個專業、每個年級選取的學生數量均為50人,共計400名學生。這樣的樣本數量和分布能夠較為全面地代表中國大學生的總體情況,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合理性。通過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研究,可以分析出專業差異和年級差異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的影響。例如,英語專業學生由于接受了系統的英語語言學習和訓練,在搭配的使用上可能更加準確和豐富;而不同年級的學生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和語言水平的提高,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正確性和多樣性等方面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3.3研究工具3.3.1語料庫的選擇本研究選用了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和中國學生筆語語料庫(WECCL2.0)作為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數據的主要來源,同時選取了英語本族語者口語和筆語語料庫(LOCNESS)作為參照對比語料庫。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由桂詩春、楊惠中教授主持建設,收集了包括中學生、大學英語4級和6級、專業英語低年級和高年級在內的5種學生的語料,總量達一百多萬詞。該語料庫對言語失誤進行了標注,涵蓋了詞形、動詞短語、名詞短語、代詞、形容詞短語、副詞、介詞短語、連詞、詞匯、搭配、句子等11類錯誤類型,并進行了細致的細分,為研究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的語言錯誤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持。例如,在搭配錯誤方面,詳細區分了名詞和名詞的搭配、名詞和動詞的搭配、動詞和名詞的搭配等小類,這使得我們能夠精準地分析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在實際使用中的錯誤情況。中國學生筆語語料庫(WECCL2.0)是一個專門針對中國學生英語筆語的語料庫,其語料來源廣泛,包括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文、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作文、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作文以及學生平時的課程作業、課外習作等。該語料庫具有較高的代表性,能夠全面反映中國大學生在不同寫作任務和場景下的英語表達情況。其標注體系不僅包含了傳統的語法錯誤標注,還對詞匯、語篇等層面的特征進行了標注,為深入研究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的各個方面提供了便利。在研究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時,WECCL2.0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些搭配在不同寫作體裁和難度下的使用差異。英語本族語者口語和筆語語料庫(LOCNESS)收集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大學生的口語和筆語語料,為對比分析提供了標準的參照樣本。通過將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語料與LOCNESS中的本族語者語料進行對比,可以清晰地發現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上與本族語者的差異,包括使用頻率、搭配模式、語義選擇等方面的不同。這種對比分析有助于明確中國大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目標和改進方向,使研究結果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這些語料庫具有數據量大、真實自然、標注詳細等優勢,能夠為研究提供豐富、可靠的數據基礎,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它們涵蓋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語料,能夠全面反映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以及與本族語者的差異。3.3.2數據分析軟件本研究主要運用AntConc、Chi-squareandLog-likelihoodCalculator等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AntConc是一款功能強大且廣泛應用的語料庫分析軟件,具有操作簡便、界面友好的特點。在本研究中,使用AntConc軟件以知曉類動詞(如KNOW、LEARN、TEACH等)為節點詞,對選取的語料庫進行檢索。通過設置合適的檢索參數,如跨距范圍(通常設置為節點詞前后若干詞,如前后5詞),可以獲取包含這些知曉類動詞的所有文本行,即索引行。然后,利用軟件的頻率統計功能,能夠精確統計出每個知曉類動詞與不同名詞搭配的出現次數,進而計算出各類搭配在語料庫中的出現頻率。通過AntConc軟件的詞表生成功能,可以直觀地展示出與每個知曉類動詞搭配的名詞列表及其出現頻率,方便進行數據的初步分析和整理。Chi-squareandLog-likelihoodCalculator是用于統計分析的專業工具,主要用于檢驗兩個或多個樣本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在本研究中,運用該軟件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語料庫和英語本族語者語料庫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數據進行卡方檢驗和對數似然比檢驗。將中國大學生語料庫中各類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出現頻率作為樣本1,將本族語者語料庫中相應搭配的出現頻率作為樣本2,輸入到Chi-squareandLog-likelihoodCalculator軟件中進行計算。通過分析計算結果中的卡方值和對數似然比,判斷中國大學生與本族語者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頻率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卡方值或對數似然比達到一定的顯著水平(通常以p<0.05為標準),則表明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從而進一步深入分析差異的具體表現和原因。通過這些軟件的綜合運用,能夠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情況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數據分析,為研究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3.4研究步驟3.4.1數據收集數據收集階段,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利用語料庫獲取大量已有的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數據。從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和中國學生筆語語料庫(WECCL2.0)中,通過設定檢索條件,以知曉類動詞(如KNOW、LEARN、TEACH等)為關鍵詞,檢索出包含這些動詞的所有文本段落。在檢索過程中,為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對檢索結果進行初步篩選,去除與研究無關的文本,如一些格式錯誤、內容不完整或明顯偏離主題的文本。例如,在CLEC語料庫中,若檢索出的文本行中雖然包含知曉類動詞,但并非用于動名搭配,或者句子結構不完整導致無法準確判斷搭配情況的,都將被剔除。另一方面,通過寫作測試收集學生的作文數據。組織選取的400名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中國大學生進行寫作測試。測試題目設計為具有一定開放性和話題性,如“互聯網對學習的影響”“我的職業規劃”等,確保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能夠自然地運用到知曉類動詞及其動名搭配。寫作要求明確規定字數范圍(如不少于300詞)和寫作時間(如60分鐘),以保證作文的質量和一致性。在測試過程中,嚴格監督考場紀律,防止學生作弊,確保作文為學生獨立完成。測試結束后,及時收集學生的作文,并對作文進行編號和整理,建立起屬于本研究的學生作文語料庫。3.4.2數據整理與分析在數據整理環節,首先對收集到的語料庫數據和學生作文數據進行清洗。去除數據中的噪聲信息,如標點符號錯誤、拼寫錯誤(在不影響搭配判斷的前提下)、格式錯誤等。例如,將“knows”誤寫成“knowes”的情況,在不影響對“know”這個動詞及其搭配分析的情況下,將其糾正為正確形式。然后,對數據進行標注,采用人工標注和計算機輔助標注相結合的方式。對于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實例,標注出動詞、名詞以及搭配的類型(如語義搭配、語法搭配、習慣用法搭配等)。同時,對搭配錯誤的實例,詳細標注出錯誤類型,如語義搭配錯誤、語法搭配錯誤、習慣用法錯誤等,并注明錯誤原因。例如,對于“knowaknowledge”這樣的錯誤搭配,標注為習慣用法錯誤,原因是“knowledge”是不可數名詞,不能用“a”修飾,正確表達應為“haveaknowledgeof”或“knowabout”。在數據分類方面,根據搭配的語義和語法特點,將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分為不同的類別。如將“KNOW”的動名搭配分為“knowsomething”(表示知道某事物)、“knowsomeone”(表示認識某人)、“knowhowtodosomething”(表示知道如何做某事)等類別;將“LEARN”的動名搭配分為“learnknowledge”(學習知識)、“learnaskill”(學習技能)、“learnfromexperience”(從經驗中學習)等類別。通過分類,便于對不同類型的搭配進行深入分析。運用AntConc軟件對標注和分類后的數據進行頻率統計。統計每個知曉類動詞與不同名詞搭配的出現次數,并計算其在整個數據集中的出現頻率。通過頻率統計,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哪些搭配是學生常用的,哪些是較少使用的。同時,運用Chi-squareandLog-likelihoodCalculator軟件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語料庫和英語本族語者語料庫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卡方檢驗和對數似然比檢驗,判斷中國大學生與本族語者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頻率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差異的具體表現和原因。對學生寫作中出現的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錯誤進行錯誤分析。統計各類錯誤的出現頻率,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如母語負遷移、英語搭配知識掌握不足、學習策略不當等。例如,通過對比漢語和英語中動名搭配的習慣,分析母語負遷移對學生的影響;通過調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探討學習策略對搭配錯誤的影響。通過錯誤分析,為提出針對性的教學建議和學習策略提供依據。四、研究結果與討論4.1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4.1.1總體使用頻率通過對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中國學生筆語語料庫(WECCL2.0)以及英語本族語者口語和筆語語料庫(LOCNESS)的檢索與統計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總體使用頻率,并與本族語者進行了對比。在本研究選取的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語料庫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總體出現頻率為每千詞[X]次。其中,“KNOW”相關的動名搭配出現頻率最高,達到每千詞[X1]次;“LEARN”的動名搭配次之,為每千詞[X2]次;“TEACH”的動名搭配出現頻率相對較低,為每千詞[X3]次。而在英語本族語者語料庫(LOCNESS)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總體頻率為每千詞[Y]次。“KNOW”“LEARN”“TEACH”的動名搭配頻率分別為每千詞[Y1]次、[Y2]次、[Y3]次。與本族語者相比,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上存在明顯差異。在“KNOW”動名搭配方面,中國大學生的使用頻率顯著高于本族語者,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分析發現,中國大學生在“knowsomething”“knowsomeone”等基礎搭配上的使用頻率過高,而一些較為靈活和多樣化的搭配,如“knowafact”“knowasecret”等,使用頻率則相對較低。例如,在表達“知道某個事實”時,本族語者可能會根據語境選擇“beawareofafact”“becognizantofafact”等更豐富的表達方式,而中國大學生則更多地依賴“knowafact”。在“LEARN”動名搭配上,中國大學生的使用頻率低于本族語者,但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然而,在具體搭配類型上,存在一定的使用偏好差異。中國大學生更傾向于使用“learnknowledge”“learnaskill”等常見搭配,而本族語者在表達“學習知識”時,除了“acquireknowledge”“gainknowledge”外,還會使用“absorbknowledge”“assimilateknowledge”等更具變化性的搭配。在“TEACH”動名搭配方面,中國大學生的使用頻率同樣低于本族語者,且在搭配多樣性上明顯不足。本族語者在教學場景中,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對象,使用“teachasubject”“teachalesson”“teachaconcept”等豐富的搭配,而中國大學生的搭配選擇相對單一,多集中在“teachEnglish”“teachstudents”等基礎搭配上。這種頻率差異的產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一方面,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受到教材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對某些常見的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進行了大量的練習和強化,導致在寫作中過度依賴這些搭配,從而出現使用頻率過高或過低的情況。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能會重點講解和訓練“knowsomething”“learnaskill”等常見搭配,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形成了思維定式,難以靈活運用其他搭配。另一方面,母語負遷移也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漢語中動名搭配的習慣和表達方式與英語存在差異,中國大學生在寫作時,可能會不自覺地按照漢語的思維和表達習慣來選擇英語搭配,導致搭配使用的不準確性和單一性。比如,漢語中“學習知識”的表達較為固定,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容易直接對應為“learnknowledge”,而忽略了其他更地道的表達方式。此外,中國大學生接觸真實英語語料的機會相對較少,對英語本族語者的語言習慣和搭配用法了解不夠深入,也限制了他們在寫作中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靈活運用。4.1.2不同專業、年級的使用頻率差異為了探究不同專業、年級的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頻率上的表現,本研究對選取的400名學生的寫作測試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專業差異方面,英語專業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總體使用頻率上高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專業學生的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總體頻率為每千詞[Z1]次,而非英語專業學生為每千詞[Z2]次。進一步分析發現,在“KNOW”動名搭配上,英語專業學生的使用頻率為每千詞[Z11]次,非英語專業學生為每千詞[Z21]次;在“LEARN”動名搭配上,英語專業學生為每千詞[Z12]次,非英語專業學生為每千詞[Z22]次;在“TEACH”動名搭配上,英語專業學生為每千詞[Z13]次,非英語專業學生為每千詞[Z23]次。英語專業學生在各類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上均高于非英語專業學生,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種專業差異的產生,主要歸因于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在英語學習的課程設置、教學目標和學習強度上的不同。英語專業學生接受了系統、全面的英語語言學習,包括精讀、泛讀、聽力、口語、寫作、翻譯等多門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豐富的英語詞匯、語法、語用等知識,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學習和訓練更加深入和全面。例如,在精讀課程中,教師會詳細講解詞匯的搭配用法,并通過大量的例句和練習讓學生掌握;在寫作課程中,教師也會強調搭配的正確使用,鼓勵學生運用多樣化的搭配來豐富文章表達。相比之下,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集中在大學英語課程,課程內容相對基礎,對詞匯搭配的教學和訓練不夠系統和深入,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運用能力相對較弱。此外,英語專業學生在課余時間也會主動閱讀大量的英語原著、學術論文等,接觸到更多真實的英語語料,這有助于他們積累豐富的搭配知識,提高搭配運用能力。在年級差異方面,隨著年級的升高,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大一學生的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總體頻率為每千詞[M1]次,大二學生為每千詞[M2]次,大三學生為每千詞[M3]次,大四學生為每千詞[M4]次。通過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年級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分析各年級在不同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上的使用頻率,也呈現出類似的上升趨勢。例如,在“KNOW”動名搭配上,大一學生的使用頻率為每千詞[M11]次,大二學生為每千詞[M21]次,大三學生為每千詞[M31]次,大四學生為每千詞[M41]次;在“LEARN”動名搭配上,大一學生為每千詞[M12]次,大二學生為每千詞[M22]次,大三學生為每千詞[M32]次,大四學生為每千詞[M42]次;在“TEACH”動名搭配上,大一學生為每千詞[M13]次,大二學生為每千詞[M23]次,大三學生為每千詞[M33]次,大四學生為每千詞[M43]次。年級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不斷提高,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也逐漸增強。大一學生剛剛進入大學,英語學習處于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階段,對大學英語的學習內容和要求還在適應過程中,詞匯量相對較少,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了解和運用也較為有限。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中不斷積累詞匯和語言知識,通過閱讀、寫作、口語等各種學習活動,逐漸熟悉和掌握了更多的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例如,大二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中,開始接觸到更多的英語寫作任務,在寫作練習中,對搭配的運用逐漸熟練;大三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需要閱讀大量的英語文獻,這使他們接觸到更多專業領域的詞匯和搭配,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搭配知識;大四學生面臨畢業論文的撰寫和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對英語寫作的要求更高,在寫作過程中更加注重搭配的準確性和多樣性,因此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使用頻率和運用能力上有了顯著的提高。此外,高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更有效的學習策略,如主動查閱詞典、使用語料庫等,這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4.2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類型與特點4.2.1搭配類型分析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呈現出多種類型,每種類型都具有獨特的語義和語法特征。在KNOW的動名搭配中,“knowsomething”是最為常見的搭配類型,例如“knowthetruth”(知道真相)。此搭配中,“know”表示主體對“something”(具體事物、信息或概念)的認知狀態,“something”作為“know”的賓語,通常為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從語義上看,它強調主體對某一事物的了解程度,是一種較為基礎和常見的認知表達。在語法上,“something”需為可數名詞單數、不可數名詞或名詞性從句,以符合“know”的語法要求。另一種常見搭配是“knowsomeone”,如“knowmyteacher”(認識我的老師)。這里“know”表達的是主體與“someone”之間建立起的認識關系,側重于對人的熟悉程度。在語義上,它與“knowsomething”有所區別,更強調人際關系的認知。語法上,“someone”為代詞或具體的人名,作“know”的賓語。對于LEARN的動名搭配,“learnknowledge”(學習知識)是學生常用的搭配。在語義上,“learn”突出獲取知識的過程,“knowledge”是學習的對象,這種搭配體現了學習行為與知識獲取之間的關系。然而,在英語本族語者的使用中,“acquireknowledge”“gainknowledge”更為常見,“learnknowledge”雖能表達相同的語義,但不夠地道。從語法角度,“knowledge”為不可數名詞,前面不能用不定冠詞“a/an”修飾。“learnaskill”(學習技能)也是常見搭配,如“learnacookingskill”(學習烹飪技能)。“learn”表示通過學習、練習等方式掌握某種技能,“askill”明確了學習的具體內容。語義上,它側重于技能的習得,與“learnknowledge”在語義側重點上有所不同。語法上,“skill”為可數名詞,需根據語境使用單數或復數形式。在TEACH的動名搭配中,“teachstudents”(教學生)是常見表達。“teach”表達傳授知識或技能的行為,“students”是接受教育的對象,體現了教學行為與受眾之間的關系。語義清晰明確,符合教學場景的表達習慣。語法上,“students”為復數名詞,也可根據具體語境使用單數形式“student”。“teachasubject”(教授一門學科)同樣常見,例如“teachEnglish”(教英語)。這里“asubject”明確了教學的具體內容,“teach”與“asubject”搭配,準確傳達了教授某一學科的語義。語法上,“asubject”為可數名詞單數,作“teach”的賓語。這些常見的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類型,在語義上各自有著明確的側重點,涵蓋了認知、學習、教學等不同的語義范疇。在語法上,它們遵循英語的基本語法規則,對搭配的名詞在詞性、單復數等方面有著特定的要求。了解這些搭配類型的語義和語法特征,有助于中國大學生準確運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提高英語寫作的質量。4.2.2與本族語者的差異中國大學生與本族語者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類型的選擇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語言習慣等因素。在KNOW的動名搭配方面,中國大學生過度依賴“knowsomething”“knowsomeone”等基礎搭配。在表達“了解某個領域”時,中國大學生可能更多地使用“knowthefield”,而本族語者則會根據具體語境選擇更豐富的表達方式,如“befamiliarwiththefield”“haveanacquaintancewiththefield”等。這種差異反映出中國大學生對英語搭配多樣性的掌握不足,可能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漢語中“知道”的表達方式相對單一,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容易直接套用漢語的表達習慣,導致搭配選擇的局限性。此外,中國大學生接觸真實英語語料的機會相對較少,對本族語者豐富多樣的搭配用法了解不夠深入,也限制了他們在寫作中對搭配的靈活運用。在LEARN的動名搭配上,中國大學生較多使用“learnknowledge”“learnaskill”,而本族語者更傾向于使用“acquireknowledge”“gainknowledge”“masteraskill”等搭配。“acquire”和“gain”在語義上更強調通過努力、積累等方式獲取知識,比“learn”更能準確表達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程度。“master”則突出對技能的熟練掌握,比“learn”更能體現技能掌握的程度。中國大學生與本族語者在這些搭配選擇上的差異,可能與語言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有關。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詞匯的學習往往側重于詞義的理解,而對詞匯的搭配和用法研究不夠深入。教材和教學方法也可能對學生的搭配選擇產生影響,若教學中對某些常見搭配進行過度強調和訓練,學生在寫作時就容易過度依賴這些搭配。對于TEACH的動名搭配,中國大學生的搭配選擇相對單一,多為“teachstudents”“teachasubject”。本族語者在教學場景中,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對象,使用更加豐富的搭配,如“teachaconcept”(教授一個概念)“teachalesson”(教授一堂課)“teachagroupofstudents”(教授一群學生)等。這種差異體現了中國大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靈活性和豐富性認識不足,缺乏對教學場景中多樣化表達的了解。從文化角度來看,中國的教育文化和教學方式與英語國家存在差異,這可能導致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難以自然地運用符合英語文化習慣的動名搭配。在漢語的教學表達中,可能更側重于教學的主體和對象,而對教學內容的具體描述相對較少,這種文化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大學生對英語中相關動名搭配的選擇。4.3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錯誤分析4.3.1錯誤類型歸納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使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時,存在多種錯誤類型。搭配不當是最為常見的錯誤之一。例如,學生常出現“KNOW+information”的錯誤搭配,正確表達應為“KNOWaboutinformation”。在“KNOW”與“information”的搭配中,“KNOW”作為及物動詞,直接接“information”在語義上并不完整,而“KNOWabout”表示“了解,知道關于……的情況”,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再如,“LEARNaknowledge”也是典型的搭配錯誤,正確的搭配應為“ACQUIRE/GAINknowledge”。“LEARN”通常強調學習的過程,而“ACQUIRE”和“GAIN”更側重于獲取知識的結果,在表達“獲取知識”這一語義時,“ACQUIRE/GAINknowledge”更為準確和地道。過度使用或過少使用某些搭配的情況也較為普遍。在“KNOW”的動名搭配中,中國大學生過度依賴“knowsomething”“knowsomeone”等基礎搭配。在一篇討論科技發展的英語作文中,學生可能反復使用“knowthetechnology”來表達對科技的了解,而較少運用“beawareofthetechnology”“befamiliarwiththetechnology”等更豐富的表達方式。這種過度使用單一搭配的現象,反映出學生在詞匯運用上的局限性,使文章表達顯得單調乏味。相反,對于一些較為靈活和多樣化的搭配,如“knowafact”“knowasecret”等,學生的使用頻率則相對較低。在描述歷史事件時,學生可能較少使用“knowahistoricalfact”,而更多地選擇簡單的表達方式,導致文章在詞匯運用上缺乏變化和深度。此外,還存在語法搭配錯誤。比如,在“MAKEadecision”的搭配中,學生有時會誤寫成“DOadecision”。從語法角度來看,“MAKE”和“DO”雖然都有“做”的意思,但在搭配“decision”時,“MAKE”是固定的正確搭配。“MAKE”常與表示抽象行為或創造的名詞搭配,如“makeaplan”(制定計劃)“makeachoice”(做出選擇);而“DO”通常與表示具體動作或任務的名詞搭配,如“dohomework”(做作業)“doafavor”(幫忙)。學生出現“DOadecision”的錯誤,是對“MAKE”和“DO”的語法搭配規則掌握不牢,混淆了兩者的用法。語義搭配錯誤也時有發生。例如,學生在表達“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可能會寫成“realizetheproblem'sseriousness”,正確的表達應為“realizetheseriousnessoftheproblem”。在這個例子中,“realize”表示“意識到”,其賓語應該是“theseriousness”(嚴重性),而“oftheproblem”是后置定語,用來修飾“theseriousness”。學生的錯誤表達將“theproblem'sseriousness”視為一個整體作為“realize”的賓語,導致語義搭配錯誤,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這些錯誤類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掌握上存在不足,需要在英語學習中加以改進和提高。4.3.2錯誤原因探討中國大學生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使用中出現錯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母語負遷移、搭配知識不足、語言思維差異以及學習策略不當等因素。母語負遷移是導致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漢語和英語在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上存在顯著差異,中國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容易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將漢語的表達習慣直接套用到英語中,從而產生搭配錯誤。在漢語中,“知道知識”是常見的表達,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就可能錯誤地寫成“knowknowledge”。漢語中“學習知識”的固定表達,也會使學生在英語中傾向于使用“learnknowledge”,而忽略了“acquireknowledge”“gainknowledge”等更地道的英語搭配。漢語的語法結構和語序也會對學生的英語表達產生干擾。在漢語中,修飾語通常放在被修飾詞之前,如“美麗的花朵”;而在英語中,有些修飾語需要后置,如“thebookonthedesk”(桌子上的書)。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出現語法搭配錯誤,如將“theproblemserious”(應為“theseriousproblem”)這樣的錯誤表達。搭配知識不足也是導致錯誤的關鍵因素。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學習不夠系統和深入,缺乏對搭配語義、語法和語用規則的全面掌握。在學習“KNOW”這個動詞時,學生可能只記住了“knowsomething”“knowsomeone”等常見搭配,而對“knowabout”“beawareof”“befamiliarwith”等相關搭配的用法和語義差異了解不足。這使得學生在寫作時,無法根據具體語境選擇最合適的搭配,從而出現搭配錯誤。此外,學生對英語詞匯的一詞多義現象認識不足,也會導致搭配錯誤。例如,“learn”不僅有“學習”的意思,還有“得知”的含義。學生如果只掌握了“學習”這一基本義,在表達“得知消息”時,可能會錯誤地使用“learnthenews”,而正確的表達應為“learnof/aboutthenews”。語言思維差異也是影響搭配使用的重要因素。英語和漢語在語言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英語注重邏輯和結構的嚴謹性,漢語則更強調語義的表達和意境的營造。這種思維差異導致學生在英語寫作中,難以按照英語的思維方式來組織語言和選擇搭配。在表達復雜的語義關系時,英語通常會使用各種連接詞和介詞來明確邏輯關系,而漢語可能通過語義的自然銜接來表達。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如果不能適應這種思維差異,就容易出現搭配不當或句子結構混亂的問題。在描述因果關系時,英語中常用“because”“so”“therefore”等連接詞,而漢語中可能直接通過語義來體現因果關系。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可能會出現“Becauseheisill,sohecan'tcometoschool”這樣的錯誤,因為在英語中“because”和“so”不能同時使用,這就是受到漢語思維影響,沒有遵循英語的語言規則。學習策略不當同樣對學生的搭配使用產生負面影響。一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過于依賴死記硬背,而忽視了對詞匯搭配的理解和運用。在學習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時,學生可能只是機械地記住了一些搭配形式,而沒有真正理解其語義和用法,導致在寫作時無法靈活運用。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善于總結和歸納搭配知識,沒有建立起系統的詞匯搭配體系,這也使得他們在遇到具體的寫作任務時,難以準確地選擇合適的搭配。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英語語料的廣泛閱讀和接觸,無法從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和積累地道的搭配用法,這也是導致搭配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五、提升策略與教學啟示5.1對學生學習的建議5.1.1加強搭配知識積累建議學生通過廣泛閱讀英語原著、學術論文、新聞等材料,建立搭配筆記,系統積累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知識。在閱讀英語原著時,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經典作品,如《簡?愛》《傲慢與偏見》等。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包含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的句子,如“Janeknewthetruthaboutherfamily”(簡知道了她家庭的真相),學生應仔細分析“knowthetruth”這一搭配的語義和用法,并將其記錄在搭配筆記中。同時,標注出該搭配所在的語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使用場景。對于學術論文,學生可以關注專業領域內的權威期刊,如《自然》《科學》等。在閱讀時,注意收集與專業相關的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如在醫學論文中,可能會出現“learnthelatestresearchfindings”(了解最新研究成果)這樣的搭配。將這些搭配整理到筆記中,并分析其在學術語境中的特點和使用頻率。閱讀新聞也是積累搭配知識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訂閱《紐約時報》《衛報》等英文報紙或瀏覽其網站。新聞報道中會涉及各種時事熱點和生活場景,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的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比如,“Thepublicrealizedtheimportance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公眾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學生可以將“realizetheimportance”這一搭配記錄下來,并思考其在不同新聞主題中的應用。在建立搭配筆記時,學生可以按照動詞進行分類整理,將與每個知曉類動詞相關的動名搭配集中記錄在一起。對于每個搭配,除了記錄原句和語義解釋外,還可以進行拓展,列舉出類似的搭配或相關的近義詞搭配。對于“knowthetruth”,可以拓展出“knowthefact”“beawareofthetruth”“becognizantofthefact”等搭配。同時,學生應定期復習搭配筆記,通過背誦、默寫、造句等方式加深對搭配的記憶和理解。在復習過程中,還可以將搭配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和口語練習中,提高實際運用能力。例如,在寫作練習中,嘗試使用新學的搭配替換原有的簡單表達,使文章更加豐富和地道。在口語交流中,積極運用搭配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增強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度。5.1.2培養語言思維鼓勵學生模仿本族語者的語言思維方式,進行寫作練習,克服母語干擾,提高搭配運用的準確性和自然度。學生可以通過分析英語本族語者的寫作樣本,如英語國家學生的優秀論文、知名作家的作品等,學習他們在使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時的思維邏輯和表達習慣。在閱讀英語本族語者的論文時,觀察他們在論述觀點時如何運用“supportanargument”(支持一個論點)“presentevidence”(提出證據)等搭配,理解這些搭配在構建邏輯論證中的作用。分析知名作家作品中搭配的運用,如在馬克?吐溫的小說中,他可能會用“realizeadream”(實現一個夢想)這樣的搭配來表達主人公的追求,學生可以從中體會這種搭配所傳達的情感和意境。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分析,學生可以逐漸熟悉英語本族語者的語言思維方式,從而在自己的寫作中加以模仿。在寫作練習中,學生可以從模仿開始,按照英語本族語者的寫作風格和搭配習慣進行寫作。給定一個主題,如“科技對生活的影響”,學生可以參考英語本族語者的相關文章,學習他們如何運用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來組織文章結構和表達觀點。在描述科技帶來的變化時,本族語者可能會用“acknowledgethechangesbroughtbytechnology”(承認科技帶來的變化),學生可以模仿這種表達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在模仿的基礎上,學生應逐漸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根據具體的寫作情境和表達需求,靈活運用搭配。同時,注意避免母語干擾,在表達某個意思時,不要直接將漢語的搭配翻譯為英語,而是要思考英語中地道的表達方式。在表達“學習知識”時,不要受漢語“學習知識”的影響而寫成“learnknowledge”,而是要使用“acquireknowledge”“gainknowledge”等更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搭配。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參加英語寫作社團、與英語本族語者交流等方式,獲得更多的反饋和指導,不斷改進自己的寫作,提高搭配運用的準確性和自然度。5.2對教師教學的啟示5.2.1優化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強化知曉類動詞動名搭配知識的傳授,通過豐富多樣的例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搭配的語義和用法。在講解“KNOW”的動名搭配時,教師不僅要呈現“knowsomething”“knowsomeone”等基礎搭配,還應列舉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句。“IknowtheimportanceoflearningEnglish”(我知道學習英語的重要性),讓學生理解“know”與抽象名詞“importance”搭配時所表達的認知意義。“Sheknowsalotabouthistory”(她對歷史了解很多),通過這個例句,向學生展示“knowabout”這一搭配在表達對某一領域了解程度時的用法。對于“LEARN”的動名搭配,教師可以舉例“Heislearningtoplaythepiano”(他正在學習彈鋼琴),讓學生明白“learntodosomething”這一搭配在表達學習某種技能或行為時的用法。“Weshouldlearnfromourmistakes”(我們應該從錯誤中學習),通過此例,使學生掌握“learnfrom”這一搭配在表達從經歷或事物中獲取經驗教訓時的語義。除了講解教材中的搭配內容,教師還應進行適度拓展,引入更多地道的搭配,以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在講解“TEACH”的動名搭配時,除了“teachstudents”“teachas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中數學必修四知識點總結
- 多發傷的臨床護理
- 幼兒園語言教育與活動設計 課件 第3、4章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的原理;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與其他教育活動的交叉與融合
- 人美版小學五年級美術下冊臺歷掛歷的設計教學設計
- 汽車銷售補充合同范本
- 預防醫學招聘個人簡歷
- 科學護理寶寶
- 肢體斷離傷的臨床護理
- 斷指再植的臨床護理
- 2025年中小學落實雙減工作總結模版
- 2025年江蘇高處安裝、維護、拆除作業-特種作業證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Unit7OutdoorfunIntegration(課件)-譯林版(2024)英語七年級下冊
- 成人重癥患者人工氣道濕化護理專家共識
- 2023年船員培訓計劃
- 2025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招聘614人(河南)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陪玩店合同協議
- 貨運司機雇傭合同協議
- 中國船用集裝箱角件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國家開放大學《統計與數據分析基礎》形考任務1-5答案
- 2025年山東省淄博市中考二模地理試題及答案
- 開展2025年全國“安全生產月”活動的通知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