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文專業《比較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_第1頁
高校中文專業《比較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_第2頁
高校中文專業《比較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_第3頁
高校中文專業《比較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_第4頁
高校中文專業《比較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近年來,課程思政改革在全國高校課堂上迅速展開,探討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論文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是目前針對高校中文專業《比較文學》這門課程,教師如何在課堂上進行課程思政改革,這方面的論文并不多。《比較文學》是一門跨語言、跨民族、跨學科的文學理論性課程,與外國文化和文學關系密切。筆者認為,在《比較文學》教學中,結合具體案例,努力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一、破除歐洲中心主義,樹立文化多元主義理念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最早肇端于法國。1825年,法國的兩位教師諾埃爾、拉普拉斯編訂《比較文學教程》,最早使用“比較文學”一詞。1827年,維耶曼在巴黎大學開設“比較文學”講座。之后,英國、德國、意大利也紛紛開設比較文學講座。十九世紀末比較文學在法國形成一門正式學科,并且逐漸形成了“法國學派”。他們強調“影響研究”,側重于研究國際文學關系。二十世紀初,美國學者對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提出異議,強調比較文學不僅可以進行有事實聯系的“影響研究”,還可以進行無事實聯系的“平行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形成了“美國學派”。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比較文學的研究中心逐漸轉移到亞洲。東方的比較文學研究,包括中國、日本、新加坡、印度的比較文學研究日益在國際上獲得關注。比較文學也突破了原來的歐洲文化圈,跨越了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在這種學科發展的背景下,今天國內比較文學學科的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打破歐洲中心主義,樹立文化多元主義的理念尤為重要。長久以來,比較文學歐洲中心主義在國際上形成了一種話語霸權,第三世界的文化被視為弱勢文化、邊緣文化。隨著殖民時代的終結,冷戰的結束,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的崛起,第三世界的文化也漸漸浮出水面,擺脫原有的“失語”狀態,努力在國際文化的交流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歐洲中心主義的觀念、白人文化至上的論調必將被打破,這個世界必然會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如何讓學生真正樹立起文化多元主義的理念?筆者認為:第一,要讓學生正確對待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堅定文化自信。在外國文學類課程的講授中,文化自信是一個重要問題。《比較文學》的師資構成比較復雜,多數院校的比較文學課程往往由外國文學教師承擔,也有的是由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師承擔,還有的是由外國語專業的英美文學教師承擔。要想讓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首先,教師需要有文化自信,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本民族的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這是很重要的。第二,除了肯定本民族文化,教師還應該在課堂上多多提及西方文化以外的亞非拉等其他文化。畢竟,世界不僅僅是由幾個西方大國構成的。其他民族,所謂的“弱勢文化”“第三世界文化”,這些年也以積極的態度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比較文學從以西方為中心到關注東西方文學,已經發展到第三階段是以研究東方文學為重心了。當下東方的比較文學日益興盛,東方文化日益為人們所關注,所以一些東方小國的文化,也是值得關注的。比較文學教師,需要積極拓展自己的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多元主義的理念,就是各種文化和而不同、文化之間需要互識、互證、互補的理念。只有這樣,學生在對待世界文化的態度上,才能保持寬容和開放的理念,努力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互鑒。二、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指引我國外交工作的重要理念。在文學研究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求打破以前的文學研究的國別、民族界限,呈現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合一的研究視野。人類的命運,不僅僅是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緊緊聯系在一起,文化、文學實際上也是一個整體。沒有一個民族的文化,可以與世界文化完全割裂;保守、落后、固步自封必將為開放、進步、包容所取代。教師應該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呢?筆者認為:第一,需要教師從宏觀上向學生講解“世界文學”各國各民族文學“全球化”的觀念。“世界文學”這幾年是比較文學界的一個熱點話題。根據德國文學家歌德的看法,人類的文學在未來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就是進人“世界文學”的時代;原來的那種由于受到各種條件限制互相割裂的狀態將會消除,各民族文學將會匯聚成一個綜合體。這也符合馬克思關于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理念。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進步,各國之間往來的頻繁,地球已經日益成為“地球村”,“全球化”將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避免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情境下,在對待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上,我們一方面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學特色,另一方面要積極涌入世界文學的大潮。這個認識很重要,需要教師把這一正確的態度告訴給學生。第二,教師還需要在具體的例證中生動形象地說明這一問題。比如,蘇聯學者日爾蒙斯基就在1976年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中提出:“文學事實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會和各民族文化發展相同,另一方面則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接觸與文學接觸;相應地區分為文學過程的類型學的類似和文學聯系與影響,通常兩者相互作用,但不應將他們混為一談。”關于文學“類型學”有很多例子。教學中可以以“大洪水”神話為例。在各民族文學的早期,很多民族都出現了“大洪水\"神話。例如,漢民族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古希伯來民族的“諾亞方舟”的故事,古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里關于大洪水的記載等。這都是因為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災害很多,人們無力抵御,所以想象出這些神話故事。再比如,工業化時代,很多民族都出現了對現代化進行反思的作品,如英國的哈代,俄羅斯的葉賽寧,中國的沈從文等,他們的作品都表達了對工業文明的批判與對農業文明的留戀。雖然沒有事實論據表明他們的文學創作存在相互間的直接影響,但仍然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社會發展到類似的階段,各民族都出現了類似的文學主題。至于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接觸與文學接觸,實際上就形成了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這方面的例子數不勝數,比較典型的如十四行詩的流變。學術界曾經認為歐洲的十四行詩最早起源于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的西西里島,但我國學者楊憲益卻提出了一種看法,認為十四行詩可能起源于我國唐代的絕句或律詩。到二十世紀,十四行詩已經傳播到全世界很多國家,并且不斷經歷著不同民族的文化的過濾與接受,體現出不同的民族特色。以上例證可以說明文學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存在。比較文學課堂上的師生,不僅要樹立這種觀念,還要積極地為各民族文化與文學的交流作出貢獻,促進人類文化的共同繁榮與昌盛。三、樹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理念“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我國在二十一世紀初提出的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步,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悠久的中華文明函需被世界認識。講好中國故事,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是每個中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講授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接受研究等具體研究方法時,教師要舉一些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實例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理念的認知。“流傳學”可以多多介紹中國文學在國外的流傳,如范存忠的《lt;趙氏孤兒》雜劇在啟蒙時期的英國》,胡文彬的《lt;紅樓夢》在國外》等文章。“淵源學”方面可以介紹一下國外作家對中國作家的影響與借鑒,如大江健三郎對魯迅作品的借鑒等。“譯介學”可以多多介紹中國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情況。“文類學\"方面,除了“十四行詩在世界的流變”這樣的例子以外,很多問題也與中國相關。例如“缺類研究”,中國有沒有史詩、有沒有悲劇的問題一直是學術界廣為討論的問題,教師可以介紹一下各方觀點,同時引導學生思索西方的文化觀念能否適用于中國的文學作品,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中西方異質文化的認識。“主題學”研究方面,例子有中外文學中“不相識的父子之戰”“二母爭兒”等。中外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處理體現了文化的差異。“比較詩學”要從文學審美本質的角度進行中西詩學的比較研究,并且努力打破中國文論的“失語”狀態;也可以介紹一下海外學者對中國文論的研究情況。如俄國漢學家瓦·阿列克謝耶夫對司空圖、陸機文論的研究等。“跨學科研究”可以介紹中國的詩、畫、音樂等在國外的影響。“接受研究”方面不僅需要提及文學的接受,還要注意異質文化的過濾情況。伏爾泰的《中國孤兒》對元雜劇《趙氏孤兒》的改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總之,多多選取一些體現中國文學立場的例子,加深學生的印象,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近幾年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成為學術界的熱點,教師也要著重介紹一下。2020年12月江西教育出版社曾經出版一套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叢書,叢書包含《英語世界的中國新時期電影研究》《莫言作品的海外傳播研究》等一共10卷。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介紹一下各卷內容,讓學生較全面了解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教師也可以介紹一些地方文化的海外傳播狀況。中國礦業大學這幾年在淮海地方文化國際傳播方面成績斐然,已經出版了系列叢書,為地方文化的海外傳播做出了一個很好的范例。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方面的作業,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理念以及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