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插秧歌》的“學習提示”提出,《插秧歌》“描繪一家四口趁著農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勤奮樂觀的精神”。結合文本分析,《插秧歌》所描述的農家未必只有四口人,可能是由多口人構成的一個大家庭;詩歌描述了農耕生活的繁忙和艱辛,生活氣息濃郁,但并非有“情趣”;表現了農人的辛勞與勤苦,執著與堅韌,但未必表現了農人的“樂觀”精神。關鍵詞:《插秧歌》;主題思想;“一家四口”;“勤奮樂觀”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從題目“插秧歌”可以推知這首詩的內容是描述農事“插秧”的,體裁是“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最初的“歌”多是演唱的歌詞,大多通俗樸質。楊萬里寫詩初學江西詩派,后轉以王安石及晚唐為宗,終則脫卻江西詩派和晚唐詩的窠臼,以構思新巧、語言通俗明暢自成一家,人稱“誠齋體”。楊萬里的《小池》《初入淮河四絕句》《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竹枝詞》《憫農》《農家嘆》《田家樂》等都是質樸曉暢之作。“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這兩句從字面意思看,直接寫了四個人,即田夫、田婦、小兒、大兒。寫了四個“動作”,即“拋”“接”“拔”“插”。按照勞作的本來程序,應該是“拔”“拋”“接”“插”。詩歌分開寫了四人的動作,其實,這里有“互文”的意味。因為農村插秧的常見情景多半是先集體到育秧的秧田里“拔”秧苗,然后把秧苗挑到田壟上,再把秧苗“拋”在水田里,然后再集體并排著“插”秧。至于“接”這個動作,在實際的勞動中,至少有的地方是省略了的,因為直接把秧苗拋在水田里也不會傷害秧苗。所以,從事這“拔”“拋”“接”“插”的勞動,雖然也可能有分工,但未必完全是各行其“事”的。這四個人的四個“動作”表現了勞動的繁忙、緊張有序,也表現了四個人勞動技能的嫻熟。“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天插秧,披蓑戴笠,如頭戴“兜鍪”身披“鎧甲”,笨重,不方便。“雨從頭上濕到胛”,雨很大,但是不敢歇息,因為不能耽誤農時。還有可能是要栽種的農田面積廣大,一天兩天也插不完。還有,如果是干田,要趁著下雨有水才能把農田犁開磨平,才能插秧。“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雖是外貌描寫,但以“兜鍪”“(鎧)甲”比喻“蓑衣”“斗笠”,也是以“作戰”比喻“插秧”,隱含表達出勞動的緊張與艱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早起,餓著肚子,就披蓑戴笠,下田插秧。勞動了好半天,叫他們歇一歇,他們依舊“低頭折腰”插秧,并不應答。是不是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呢?應該不是。只是要抓緊時間,趕緊插秧。當然,早早起床,不吃早飯就插秧,而且不停歇,這也體現了農人的“忙”和“累”。“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這兩句似乎與“插秧”無關。“蒔未匝”意為秧苗還沒有插滿,剛插的秧苗根未扎根,一定要照看好小鵝小鴨,嚴防它們來搗蛋。因為小鵝小鴨在剛插了秧的水田里鉆來鉆去,可能會使秧苗浮起來。這是農人的經驗,也表現了耕作的艱辛。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第54頁“學習提示”中有這樣一段話:《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一家四口趁著農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他們齊心協力,分工合作,干得熱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詩作表現出農家生活的辛苦與農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民歌手法”這里主要是“賦比興”中的“賦”,就是“敷陳”,平鋪直敘,直接敘述故事,描述情景。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來說,就是“再現”。徐中玉先生在《唐宋詩》一書中有如此評價:“這首詩,通篇用口語、俗語連綴成句,用毫不賣弄甚至毫不修飾的白描手法,寫出農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淺顯,那么真實,又是那么生動,那么形象,只覺一股活潑潑的生活氣息從詩中溢出,向人撲來。”可是,這首詩表現的真的就是“一家四口”嗎?從字面上看,只寫了四個人,田夫、田婦、大兒、小兒。但是,我們都知道,詩歌很凝練,很簡約,常常要“省略”。這里雖然只有四個人出場,但是這一家未必只有四口。再說,“喚渠朝餐歇半霎”,是誰叫他們吃早餐,叫他們歇歇氣?是誰在家里做早餐?多半不是外人,自然是“家里人”。那又是誰呢?可能是爺爺奶奶,可能是兒媳婦,可能是女兒,可能是孫子孫女,也可能是大兒小兒之外的“中兒”。比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就寫到了“中兒”:“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大體可以肯定,這一家應該不止“四口”,可能是五口、六口、七口,甚至更多。人口越多,越“熱鬧”,不過負擔也會更重,所以,也只有辛勤勞作才能維持生計。“詩作表現出農家生活的辛苦與農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從詩中,我們看出了“農家生活的辛苦與農事的繁忙”,看出了農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是這首詩“富有生活情趣”嗎?表現了他們的“勤奮樂觀”嗎?“情趣”的意思主要有三項:志趣,志向;情調,趣味;情意。情趣有高低雅俗之分。高雅的情趣體現的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樂觀的生活態度;反之,庸俗的情趣則使人貪圖安逸享樂,不思進取,精神頹廢。這首詩隱含了怎樣的“生活情趣”呢?似乎很“朦朧”。“勤奮”與勤勞、勤勉、勤懇、勤苦、辛勤等詞語意思相近,大意是克勤克儉,任勞任怨,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這似乎是可以肯定的。“樂觀”與“悲觀”相對,主要指精神愉快,積極向上。其實,農人為了生計勞作,為了養家糊口忙碌,甚至對“明天”也是不可預料的,未必一定是“樂觀”的,甚至,“勤奮”也可能是迫不得已的。從“認識勞動”的角度來看,這首詩以具體“插秧”的情景再現了農人的耕作生活,以“拋”“接”“拔”“插”等四個動作表現了農人“插秧”的勞動技能。從“審美”的角度看,主要表現的是詩人對農人生活的體察,對農人辛勞的同情。淳熙六年(1179年),楊萬里時年53歲,由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卸任返回故里吉州(今江西省吉水縣)。途經衢州(今浙江省衢州市),適逢農忙,沿途所見皆是農人繁忙春耕,遂作《插秧歌》,記述一農家插秧的辛勞情景。選取一個家庭為典型,與《木蘭詩》、杜甫的《石壕吏》等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詩人雖有同情,但也不能改變農人的生活與命運,所以,同情中也隱含著哀矜。且讀讀楊萬里的這首《憫農》吧。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是年閏十一月。楊萬里因父病重,由杭州返回老家江西吉水,眼見農田遭災,農民難以度日,深為憂慮,即時而作。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詩的前兩句敘述旱災,久旱無雨,稻田干裂,秧苗大半枯死,蕎麥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評估標準
- 高二英語備課組教案編寫計劃
- 小熊維尼的快樂生活解讀
- 意定監護監督機制研究
- 高二生物必修三實驗課教學計劃
- 我最敬佩的人750字8篇
- 翻譯轉換理論指導下的臨床試驗報告英譯漢實踐報告
- 與父母溝通寫人作文15篇范文
- 高一語文古詩文教學:文化內涵與審美鑒賞
- 童年的記憶故事作文(13篇)
- 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傳播方式
- 基層武裝工作知識
- 生產異常處理方法及流程
- 《小米銷售培訓》課件
- 2025年北京鐵路局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牛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冊全冊單元重點知識點與語法匯編
- 2024-2025年能源管理系統(EMS)行業市場分析報告
- 2024上海中考英語試卷及答案
- 財務管理專業就業指導
- 2024年江蘇省徐州市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附真題答案)
- 2024年大學生道德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