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主題建構下的教學思考_第1頁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主題建構下的教學思考_第2頁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主題建構下的教學思考_第3頁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主題建構下的教學思考_第4頁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主題建構下的教學思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高中學生而言,他們對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以及中華文化傳播與輻射的了解相對淺顯,無法構建完整的時空體系。這給《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一課的學習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該課程涵蓋了大量歷史事件,時間跨度大,空間范圍廣。如何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和組織,如何深度探索和設計,都是對教師專業理解力和建構力的嚴峻考驗。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的指引,我們應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理念,構建結構化的課程內容,并以主題為引導,創設情境化的學習內容,以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圍繞特定的主題,構建全面的知識架構,用開闊的視角和豐富的情境設計來設置課程內容。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這一課的設計,筆者圍繞“中華文化”這一中心主題,以中華文化的“吸納與借鑒”、“傳播與輻射\"兩大主線,深人探討其發展脈絡。在“吸納與借鑒”方面,從“佛教傳人——東方文化的局部融合”“西學東漸——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兩個維度,揭示中華文化在交流中兼收并蓄、不斷發展的特質,展現其深厚的包容性。而在“傳播與輻射\"方面,則從“中學東傳——東亞文化圈”\"中學西傳——四大發明”兩個方向,厘清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以及中華文化向外傳播的邏輯,闡明中華文化向外傳播的力度和廣度。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也有助于他們更深人地理解和掌握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一、引入:引經據典,導出主題,展現邏輯許云老師在《萬古江河》一文中提出了一種視角:由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中國”,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國”。每一步前行,“中國”都要面對別的族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這些互動讓“中國”不斷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鄰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別人”融合為一個新的“自己”。通過許卓云老師的話引導學生思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國是如何改變自己,又是如何改變他人的文化的,從而引出本課的主題。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獨樹一幟地發展了傳統文化,這種文化具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它能不斷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互調適,適應時代變遷的節奏,無論是內在的千百年來的更送,還是對外所表現出的吸納和融通能力,均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在“吸納與借鑒”方面,其過程頗具意義。兩漢之際,佛教文化的輸入為我們文化的多元性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魏晉時期,儒、道文化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并逐漸實現隋唐的本土化,這標志著其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觀明末至近代,隨著西學東漸的開啟,我們以一種開放的態度接納并借鑒西方文化。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開眼看世界、中體西用和維新變法。隨著列強的侵略與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社會各階層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所進行的斗爭與探索,從表面到深層,從淺顯到深入,反映了中國曲折的近代化歷程。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不斷升華,實現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在“輻射與傳播”方面,中華文化也在不斷向外擴展其影響力。比如,“中學東傳\"現象形成的以中華文化為主導的東亞文化圈,也稱為漢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同時,中華文化也向西傳播,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這被稱為“中學西傳”。從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影響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彰顯了其世界意義。將中華文化的發展置于人類文明從低級到高級、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得到橫向的解釋,還可以進行縱向的延伸。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符合課標的要求,還滲透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它幫助學生建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訓練學生從知識體系的構建中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清晰的歷史認知邏輯和開闊的思維視野。二、吸納與借鑒: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一些學者把秦朝之前定義為中華文化自主成長的初期階段,而將漢朝至宋朝視為中印文化相互交融的時期,再后來,大約近五百多年里則是中西方文化深刻交融的階段。梁啟超在他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說:“中國智識線和外國智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為第一次,明末的歷算便是第二次”。筆者通過“佛教傳入——東方文化的局部融合”“西學東漸——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兩個方面的縱向聯系,闡述了中華文化在不斷交流與碰撞中發展壯大的過程。(一)佛教傳入——東方文化的局部融合佛教起源于古老的印度,但隨后在原鄉逐漸衰落。然而,當佛教傳入中國后,雖然與本土文化有過沖突,但最終被中華文化吸收,得到長足發展,還進一步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地區,經歷了“輸入——吸收——又輸出”的雙向互動過程。印度佛教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轉變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哲學觀念,還滲透到繪畫、建筑、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和處事態度等多個層面。中國在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首先,中國在保存佛教文化資料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其中,最為突出的工作包括翻譯佛教經典和撰寫佛教歷史著作。如東晉法顯所著的《佛國記》和唐朝玄裝口述的《大唐西域記》,這些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南亞、中亞和東南亞的重要歷史文獻。其次,中國佛教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這主要體現在撰寫新經典、倡導新教義、創建新宗派、建立新圣地以及創新的藝術形式如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和書法藝術等。再者,中國也積極向世界弘揚佛教文化。這一過程不僅傳播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成果,更是以佛教文化為載體,全面弘揚和傳播了中華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使其能夠吸收融合外來文化,同時又能對外產生深遠影響,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強大的生命力。(二)西學東漸——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中,西方文化的傳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明末清初,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諸如利瑪竇、湯若望和南懷仁等西方耶穌會傳教士跨越重洋來到中國。這一歷史事件,掀起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西學東漸”。他們不僅帶來了歐洲的宗教神學,還將近代的世界觀以及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科學成果廣泛傳播于中國學術界,為部分士人打開了視野。然而,這種文化交流的成果僅在少數士大夫階層中短暫流傳,大部分內容深藏于皇宮之中,未能得到廣泛普及,更未能對中國的發展軌跡產生深遠影響。可以說,中國在這一時期錯失了追趕西方歷史的機遇。明清兩代,全球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清朝政府依然封閉國門時,歐洲的資本主義迎來了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以及隨后西方列強的侵略加劇,使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發展挑戰。這一“三千余年一大變局”讓中國人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開始積極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此后,西方的技術、制度、思想文化等紛紛傳人中國,與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與交融。這種碰撞與交融引發了近代中國的多次社會變革,包括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新文化運動等。在這些沖擊與交融中,中華文化艱難地實現轉型,逐步走向現代化。可以說,中國在不斷地學習與適應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總之,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明末至近代的西學東漸,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轉型。中華文化在不斷地交流創新中煥發新生,保持了其強大的生命力。三、輻射與傳播:中華文化在輻射中傳播瑞典物理學家阿爾文博士曾說,人類若想持續生存發展,必須汲取孔子的智慧。中華文化不僅在吸納外來文化的過程中茁壯成長,同時也源源不斷地向外擴散其影響力。(一)“中學東傳”的歷程塑造了東亞文化圈昔日大唐盛世,國力強盛,中華文化的魅力輻射至整個東亞地區。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文化為軸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的地理范圍囊括了東邊的朝鮮與日本,東南的越南,以及更遠的東南亞國家。甚至西北大草原,直達西伯利亞大森林,東北延伸至外興安嶺內外。在文字、儒學、制度、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等諸多方面深受唐文化的影響,甚至模仿中國文化。這種深遠的影響力,至今仍清晰可見。(二)\"中學西傳”的歷史見證了四大發明的傳播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中如此評述: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示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歐洲封建統治逐漸衰落。指南針為開辟新航路和殖民擴張提供了技術支持。而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人,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鋪平了道路。總之,中國四大發明通過絲綢之路傳人歐洲,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到了18世紀,伏爾泰等人以孔子思想為武器,宣傳啟蒙思想,掀起了啟蒙運動。這一舉動不僅促進了歐洲社會的思想解放,也為世界的進步增添了新的動力。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對世界影響和貢獻的生動寫照。本課教學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聚焦于“中華文化”的中心主題。通過深入探討“中華文化在交流中進步、在輻射中傳播”這兩條重要線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