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全冊教案_第1頁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全冊教案_第2頁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全冊教案_第3頁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全冊教案_第4頁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全冊教案

最新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全冊教案

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一、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

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研究地理

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

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三、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四、教學方法復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五、課時安排6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

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木富士山、沙漠中的

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第一章熟悉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

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

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亞洲的天文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天文位置

(1)經緯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范圍:東經

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

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

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研究,直到熟悉一個大洲的天文位置應

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研究,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

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

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天文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

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

圍:36°N-71°No(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1/14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

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

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4.時區

七、教學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

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

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八、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1、“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3.亞洲的地理位置

教學反思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L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

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復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現在是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

么時間呢?

為甚么會有這種分歧呢?這與甚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

同來研究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1?2世界時區圖并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

6城市的區時,以(東八區)正午12點為準。也可用數軸圖表

示學生回答:晚上。

(二)新授

板書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

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2.時區及換算講述全球一共分別紅24個時區,每一

個時區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

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范圍

是東經172.5。?西經172.5%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2.時區是怎

樣劃分的?3.什么是“區時”?4.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

時?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點撥:某地時區數=經度/15

某地時間=已知時間(區時)±1小時x時區差

注:已知西面區,求東面區用“+”號;反之,用“一”號。

時區差:若a、b在中時區同側,則:a-bo

若a、b在中時區兩側,則:a+bo

成效處理:若在0-24間,則為當天時間;

若大于24,則減去24,日期加一天,余數為次日時間;

若為負數,則力口24,日期減一天,余數為前一天時間。

2/14

例:為20點(東8區)求紐約(西5區)幾點?

20-lx(8+5)=7點

拓展訓練我國一艘遠洋貨輪,從出發,東渡太平洋到美國洛

杉磯,5月1日6點鐘越過日界線后,本地的日期和時間是幾何?

答案:4月30日6點

板書3.時間

講述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板書4.國際日期變換線

講述為了制止日期上的紊亂,國際上規定大抵以180度經

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換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換線。日

期要減去一天。

練請同學們讀圖1-3,完成練題1、2O

六、教學小結:本節課研究世界時區的知識,學生的掌握

情況不是很好。作為初一的學生,對于時區,國際日期變更線的

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

喻,使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七、作業:課后活動以及自測題

八、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二、學會換算分歧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2.時區及換算3.時間4.國際日期變更

教學反思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1.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

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

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

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并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

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3.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

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1.亞洲和歐洲的天文位置特性。2.亞洲的地

形特性。

三、教學難點亞洲的地形特征

4、教學方法復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五、課時放置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等風光圖,引入亞洲地形的研

究。

復提問:陸地地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高原、平

原、山地、丘陵、盆地。(亞洲全有——地形復雜)

(二)新授

板書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提問亞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動:

(1)讀圖1?1,亞洲地形圖』?5世界大洲陸地海拔高度比

較圖,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

峰、西西伯利亞平原、死海的位置。

(填圖練)

(2)依據地理方位說明亞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

布在哪里?——中部

(3)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脈?

3/14

(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

(4)亞洲大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

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一恒河平原等)

歸納亞洲地勢有甚么特性?——中部高,四周低

(5)小組討論:找出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一組弧形

群島,說明這組島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質現象是什么?

講解從北向南分別是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

硫球群島、馬來群島。利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

(6)請根據對亞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說出大洲地形的特點

主要從哪幾方面來總結?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勢特征、相對高

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結亞洲地形的特性:(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

海拔較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差異;(3)地勢中部高,西

部低。

活動根據以上步調和方法,依據圖1?1和資料總結歸納歐

洲地形特性。

七、課堂小結:這節課主要研究亞洲的地形特征,結合對亞

洲地形的分析方法,來總結出歐洲的地形特征。

八、作業布置:課后活動題和自測題

九、板書設計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第四課時

一、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

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

洲氣候的特點。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

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并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

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3、培養學生酷愛我們所寓居的大洲——亞洲的優秀情感,

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亞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三、教學難點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4、課時放置1課時

五、教學方法復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

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

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別顯著。今天,我們就一同來研

究亞洲的氣候特性以及成因。(二)新授

板書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想后回答問題。

講述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

明了什么?

結論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板書1.氣候復雜多樣

提問窺察其中分布規模最廣的氣候類型是甚么?主要分布

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

洲中西部。

4/14

亞洲面積廣闊,地跨寒、溫、熱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

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干濕差異

懸殊。

板書2.大陸性特征明顯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

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

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至U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

特點?我們來觀察位于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雅庫茨克和

烏蘭巴托,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展示“雅

庫茨克氣溫曲線圖''和"烏蘭巴托降水量柱壯圖”)

學生分析討論

小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

少且集中在夏季。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

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

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

三種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

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

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幾何與夏季風有甚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現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學生看資料分析,

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

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

主要有什么特點?

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性明明、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我們研究了亞洲的氣候特性,那么歐洲的氣候特性又

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性的分歧。

利用書上的練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性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

氣候”。

七、教學小結:本節課的重點在于讀圖及研究方法的掌握,

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征的分析,掌握

5/14

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學生

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

讀圖的練。

八、作業布置咱測題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2.大陸性特征明顯3.季風氣候顯著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第五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

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

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2、培養學生酷愛我們所寓居的大洲——亞洲的優秀情感,

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亞洲及歐洲河流特性的成因

三、教學難點亞洲及歐洲河流特性的成因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方法復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提問判斷下列有關氣候的描述哪些是有關亞洲的,哪些

是有關歐洲的?

(1)除溫帶海洋氣候外,大多數氣候類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氣候的分布范圍最廣、最

典型的區域。

(3)季風氣候顯著。

(4)大陸性特征顯著。

(5)終年流行來自信西洋的溫暖濕潤的西風。

(二)新授

我們都知道XXX的《將進酒》中的句子“君不見黃河之

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說說我國黃河注入到那個海洋中去?

看圖1-1,找找亞洲還有哪些大和分別注入到周圍的太平洋、印

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書五、河流

(-)亞洲

1.大河眾多。講述亞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長江的長度和

流量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瀾滄江,是亞

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

2.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面積廣大。(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

活動學生在1-1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指導學生在地

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

鹽度最高的湖泊;巴爾喀什湖———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歐洲的河流,并根據亞洲河流的特點,總

結歐洲河流的特點有哪些。通過地形圖,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

總結。

(-)歐洲

氣候溫暖濕潤一水量豐富,大部分無結冰期地形平坦一流

程長,航運代價高。

活動完成教材P.11的活動來認識多瑙河和萊茵河。

小結歐洲河流的特征: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2.河流

短小、水量豐富;3.航運價值高。

練利用地圖找出歐洲著名的伏爾加河、萊茵河、多瑙河等

觀察河流流經的國家。

6/14

列表總結亞洲、歐洲河流與湖泊的特點、河流特點。

特別是多瑙河干流流經: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

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

烏克蘭9個國家,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七、教學小

結:河流的特性與天氣、地形的接洽十分密切,以是,掌握亞洲和

歐洲的河流有助于研究氣候和地形特性,在講授是要注意指導

學生聯合地圖,總體學生的掌握情況較好。八、作業安置:你

曉得哪些世界文明遺產?這些文明遺產是否受到了很好的保護?

你認為應該采取哪些步伐?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五、河流

(一)亞洲

1.大河浩瀚。2.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

入海。3.內流區面積廣闊。(二)歐洲

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

3.航運價值高。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第六課時

一、教學目標1、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

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2、通過對國

家和人口的研究,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二、教學重

點亞洲和歐洲的人口與國家情況

三、教學難點亞洲和歐洲的人口與國家情況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方法復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放一段錄像資料,反映亞洲人種、民族的特性,

用生齒攢動的亞洲東部或歐洲的

富貴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無人區等具有生齒分布特性的景

觀,有這些資料引入亞洲

的人口。

(二)新授

板書六、亞洲的生齒與國家

指導學生讀圖1-14,亞歐人口密度圖,回答人口分布的特點。

板書1.生齒最多的大洲

學生看書回答問題。列舉。

講述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總人口達

36.7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占十分

之六)

亞洲有6個國家生齒超過1億,分別是、印度、印度尼西

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板書2.生齒分布不均勻

3.亞洲的人種和民族學生自學閱讀14頁亞洲的民族小材

料。

4.亞洲的國家在13頁地圖1-15上找到與我國在陸地上

相鄰的國家。

的臨國有: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

緬甸、老撾、越南共14個。

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亞洲的人口與國家,那么歐洲

的情況如何呢?

學生閱讀12頁資料,歐洲的生齒與國家。

板書(二)歐洲1.世界生齒密度最大的洲。2.城市文

明水平高3.世界上生齒天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4.生齒老齡

化征象較嚴重。

活動課下搜集亞洲和歐洲的世界之最。

七、教學小結: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

資料指導學生自學。在此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生自己授課,增

加課堂的趣味性。

八、作業安置:你曉得哪些世界文明遺產?這些文明遺產

是否受到了很好的保護?你認為應該采取哪些步伐?

7/14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

1.生齒最多的大洲2.生齒分布不均勻3.亞洲的

人種和民族4.亞洲的國家

(二)歐洲

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2.城市文化水平高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4.人口老齡化

現象較嚴重。

教學反思:

第二節非洲

教學目標:

1、了解非洲的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了解非洲

政治地圖的演變。

2、通過資料和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的分區情況以

及非洲的主要人種的分布。3、通過非洲的地形圖的判

讀,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陸輪廓的特征以及特有的

地形區及分布。

4、通過對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

為主的氣候,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性,學會看各

種氣候圖,判讀天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

業生產的關系。

5、從礦產資源、動植物漿糊等方面了解非洲的水

文特征。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非洲的地形特性2、非洲的氣候

教學過程

一、非洲的位置

1、非洲在地球上的位置:東半球

2、看非洲的緯度位置:為甚么不說非洲在南北半球呢?

因為赤道穿過了非洲中部。

3、說說非洲的海陸位置并找出非洲最大的海灣、

最大的半島、最大的島嶼。4、讓學生用幾何圖形畫出

非洲的輪廓,與歐洲比較,說明非洲海岸線平直。小結

非洲海岸線特點:1)海岸線平直,北寬南尖2)半島、

海灣、島嶼少5、找出二戰前三個獨立的國家。

6、目前非洲有幾個獨立的國家?排世界第幾位?

二、非洲的地形

1、主要的地形類型:高原。有高原大陸之稱,找出

幾個重要的地形。

2、非洲的平均海拔?排世界第幾位?

3、非洲的地勢高低狀況:東南高西北低。

4、介紹非洲極具特性的地形:

1)東非大裂谷2)剛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3)

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成因

三、非洲的氣候

通過練導入新課

8/14

1、赤道橫貫非洲的中部,令非洲國家跨南北兩半球,

南回來線穿過其南部和北回來線穿過其北部,非洲大部

分地處熱帶。一說清楚明了非洲的熱。

2、讀課本圖1-23,非洲平易氣溫在20度以上,北

半球的炎熱中心在撒哈拉沙漠。讓學生復看氣溫圖

3、讀圖1-24說說非洲的降水。——說明非洲的干。

4、從氣溫圖看出赤道了以北的非洲和赤道以南的

非洲季節相反。

5、分析氣候類型分布圖,得出非洲的氣候類型呈南

北對稱分布。

6、小結非洲的氣候特點。

7、提問:你能帶小駱駝看看沙漠里的雪景嗎?導

出氣候類型的垂直分布。8、分析,熱帶草原氣候異常

的特征。明顯的干濕季變化。

9、分析熱帶草原對河流的影響。尼羅河,剛果河

隨堂鞏固:

板書設計:非洲的位置非洲的地形非洲的氣候

教學反思:

第三節美洲

(教學目標)

1、應用圖了解美洲大陸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

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的居民組成和語言與美

國、加拿大的差異。3、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

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4、在白令海峽的閱讀資料中,介紹國際日期變換線的觀點

并學會計算兩側的日期,培養學生的天文換算能力。

4、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

的自學能力。(教學重點)學會計算國際日期變更線兩側的E期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講述XXX發現美洲大陸的故事。

提問:美洲是新的大陸嗎?閱讀課本回答。

2、講述新課:

A、新大陸:

(1)、讀圖:說出美洲的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2)、通過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的對比,突出巴拿馬

運河重要的地理位置。

(3)、了解“新大陸”的幾個地點:

a、白令海峽:重點介紹國際日期變換線,如何計算兩側的

日期。

9/14

b、中美地峽

c、西印度群島

(4)、國家和語言

(5)、介紹印第安人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利用圖1—35和圖1—36,分別了解兩大洲自然環境在

地形方面的特征,使學生逐漸學會熟練對比法了解地理事物的

異同。

2、通過對圖1—1的分析,掌握北美洲和南美洲氣候的特

征,突出北美洲地形對北美洲氣候的影響。

(教學重點)

兩大洲天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性

(教學難點)

北美洲地形對北美洲氣候的影響。

(教學過程)

1、讓學生閱讀課文,說說南北兩大洲在自然環境方面有何

差異。

2、面積對比

3、地形對比

4、氣候類型對比

5、重點分析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6、了解南北兩洲的河流和湖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章了解地域

第一節東南亞

1、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國家、自然環境及其重要的地理

位置

2、了解東南亞的氣候特征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掌握馬六甲海峽在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4、了解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重要的礦產的分布

及人口分布的簡況

㈡能力目標

1、使學生通過分析東南亞的重要的天文位置,推理出馬六

甲海峽的重要運輸地位2、讓學生應用地圖分析東南亞多火山、

地動的原因

㈢情感目標

通過感受印度洋海嘯災難,反思人與自然應如何和諧相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1、重點:東南亞的組成范圍國家及馬六甲海峽的

重要地位。

2、難點:通過讀圖分析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的分歧地形

特性。

10/14

3、疑點:華人與華裔的區分

三、教學課型新授課

4、教學思路

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地區”在整個初中地理課程中的位置,

做到對課程結構的心中有數。其次:重點研究本節課所學的

“地區”代表------《東南亞》。

根據其內在邏輯關系教學思路大致按照:

由組成一范圍一國家一華人華僑T地形一河流一人口T城

市一首都一氣候T物產一農業一馬六甲海峽―火山地震-海嘯

一六大板塊。

末了:指出通過對《東南亞》這一個地域的研究,從而掌

握研究“地域”的一般方法,從而為自我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