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2老子五章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1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2老子五章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2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2老子五章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3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2老子五章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4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2老子五章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5-《老子》五章道家始祖——老子老子(約前571年-前471年之后),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一說為今安徽渦陽人)。傳聞老子誕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禮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這成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道教尊其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老子作品的精華是樸實的辯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見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主要著作《道德經》,也干脆稱《老子》。享有“中國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國哲學之父”的美譽。《老子》一書,代表了當時中國哲學發展的最高水平,其寫作基礎及背景,主要有三點:第一,老子靜思好學,為他打下了淵博的學問基礎。老子自幼聰穎,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他的學識遠近著名。其次,超脫的環境和明智的境界為他供應了記錄和評議時事的條件。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末期,經驗了時事的嚴酷動亂與變遷,他作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時弊,憑借超然的環境,遠見卓識的才能,卓爾不群的境界,曠古之智與氣魄,關愛民生和關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見。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經》。函谷關守關關令尹喜,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他早聞老子大名,他的遠大志向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①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也稱《老子》。它是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理經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探討老子哲學思想的干脆材料。原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主要為宇宙論和本體論,《德經》主要為人生論和政治論。②《道德經》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概念,具有樸實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就展示了他的辯證思想。它宣揚自然無為的天道觀和無神論。其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對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無為的思想以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即“道”是構成萬物的基礎,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構成世界萬物,道是世界萬物自身的規律。③在政治思想上,主見“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沖突。課本中所選的《〈老子〉五章》集中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是其思想的內核和精華。《〈老子〉五章》體現了老子的宇宙觀、價值觀和政治觀。他認為天地萬物皆源自“道”,“道”有自己運行的規律,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同時他還提出治國方針“無為而治”,使民心淳樸,天下大治。但又主見社會回復到“結繩記事”“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這是一種消極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面還在于提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哲學。章次內容第一章本章提出老子的最高哲學概念——道。旨在說明:①“道”具有不行言說性,精深玄妙;②“道”是萬物的根源和初始其次章老子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是相對的、變更的,強調人要去創建,去發揮主觀能動性,但對于人類努力所得的成果,不必擅自據為己有,即“功成而弗居”第十九章老子闡述的治國主見。首先講應拋棄才智、聰慧、仁義、學問,會有利于人民。然后從正面主見“見素抱樸”第七十八章從生活閱歷動身,引申出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的道理,本質上強調“圣人”應遵循的治國之道,即“受國之垢”“受國不祥”第八十章描述志向中的社會狀態,即“小國寡民”eq\f(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可以言說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理;可以被命名的名稱,)eq\f(非常名。,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稱。)eq\b\lc\[\rc\(\a\vs4\al\co1(\o(\s\up7(道:第一、三個“道”,指的是自然規律、自然),\s\do5(法則。其次個“道”是名詞作動詞,言說、))))eq\b\lc\\rc\](\a\vs4\al\co1(\o(\s\up7(說出。名:第一、三個“名”字是名詞,名稱、稱呼。其次個“名”字是名詞作動詞,),\s\do5(叫出。特別:古今異義詞,古義:不是永恒不變的;今義:①特別的,②特別。))))eq\f(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以“無”來命名天地萬物之始;以“有”來命名萬物之母。)eq\b\lc\[\rc\](\a\vs4\al\co1(\o(\s\up7(無:天地萬物發生的最原始狀),\s\do5(態。有:天地萬物發生的根子。))))eq\f(故常無,,天地萬物發生的最原始狀態是永恒的,)eq\f(欲以觀其妙;,所以說“常無”,從它可以視察宇宙的微妙之處;萬物從根子萌)eq\f(常有,欲以觀其徼。,發成形,這也是永恒的,所以說“常有”,由此可以推知萬物的極限。)eq\b\lc\[\rc\](\a\vs4\al\co1(\o(\s\up7(故:相當于后世的發語詞“夫”,無義。欲以之觀其妙:本句省略),\s\do5(代詞“之”,代“常無”。妙:形容詞作名詞,微妙的地方。徼:邊界。))))eq\f(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常無和常有,同出一源,只是名稱不同罷了,本質是一樣的,)eq\f(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都是玄妙的道理。從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層次的道理,這是探求)eq\f(之門。,一切奧妙的門徑。)eq\b\lc\[\rc\](\a\vs4\al\co1(\o(\s\up7(玄:深遠,指的是宇宙最博大精深的),\s\do5(道理。眾妙:一切奧妙。門:門徑。))))(一章)eq\f(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天下人都知道美妙的東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知道)eq\f(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善的東西是善的,就知道惡了。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反)eq\f(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相成,長和短相互襯托,高和下相互充溢,音和聲相互呼應,)eq\f(前后相隨。,前和后相互隨從。)eq\b\lc\[\rc\(\a\vs4\al\co1(\o(\s\up7(之:放在句中,調諧音節,無實在意義。斯:則,就。),\s\do5(惡:指丑。故:所以。相傾:相向、相對。聲:簡潔的))))eq\b\lc\\rc\](\a\vs4\al\co1(\o(\s\up7(發音。音:聲組合起來,形成肯定),\s\do5(組織和節奏就叫音。和hè:應和。))))eq\f(是以圣人處無為,因此,圣人順應自然的規律來做事,)eq\f(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刻意去做,順應自然施行教化,不強行制定違反自然規律的指令,)eq\f(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萬物自然生長而不為其始原,萬物生成而不據為己有,起了推動作用卻)eq\f(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以為恩澤在己,萬物興盛而不居功。正因為不居功,因此)eq\f(不去。,才恒久不會失去。)eq\b\lc\[\rc\(\a\vs4\al\co1(\o(\s\up7(是以:因此,所以。處無為之事:指順應自然的規),\s\do5(律來做事,不刻意去做。行不言之教:順應自然施))))eq\b\lc\\rc\](\a\vs4\al\co1(\o(\s\up7(行教化,不強行制定違反自然規律的指令。作:生長、興起。),\s\do5(始:創始,提倡。有:占有。夫:發語詞,無義。居:居功。去:失去。))))(二章)eq\f(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絕一切才智、聰慧,人民才會有百倍的利益;廢棄仁)eq\f(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義,百姓才能回復孝慈;廢棄機巧和私利,才會沒有盜賊。)eq\b\lc\[\rc\](\a\vs4\al\co1(\o(\s\up7(絕:棄絕,廢棄。圣:通達,),\s\do5(聰慧。復:回復,回來。))))eq\f(此三者,以為文不足,,這三點,光作為原則提出是不夠的,)eq\f(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所以還要使百姓有所依從:保持純樸,削減私欲,拋棄學問,)eq\f(無憂。,才會沒有憂慮。)eq\b\lc\[\rc\(\a\vs4\al\co1(\o(\s\up7(文:原則。屬:依從。見:顯露、表現。素:未染色的),\s\do5(絲。少:形容詞用作動詞,削減。絕學:古今異義詞,))))eq\b\lc\\rc\](\a\vs4\al\co1(\o(\s\up7(古義:拋棄學問;今義:①失傳),\s\do5(的學問,②高超而獨到的學問。))))(十九章)eq\f(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毅者,莫,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堅毅的東西,什么)eq\f(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也不能賽過它。因為沒有什么可以變更它柔弱的本性。)eq\b\lc\[\rc\(\a\vs4\al\co1(\o(\s\up7(天下莫),\s\do5(柔弱于))))eq\b\lc\\rc\](\a\vs4\al\co1(\o(\s\up7(水:即“天下莫于水柔弱”,狀語后置句。莫,沒有什么,代詞。莫之能),\s\do5(勝:即“莫能勝之”,為賓語前置句。無以:沒有用來……的。易:變更。))))eq\f(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弱能夠勝強,柔能夠勝剛,天下人沒有不知道這個道理的,)eq\f(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但卻沒有人照此去做。所以圣人說:承受得起國家恥辱的人,)eq\f(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才能做一國之君;承受得起國家災難的人,才能做天下之王。)eq\f(正言若反。,這些是至理名言,但會被世俗誤會,聽起來倒像是反話了。)eq\b\lc\[\rc\](\a\vs4\al\co1(\o(\s\up7(是以:因此、所以。受:擔當、承受。垢:恥辱。),\s\do5(謂:稱作。是:這樣,代詞。不祥:災禍。若:像。))))(七十八章)eq\f(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國家范圍要小,百姓人口要少。擁有各種各樣的器具)eq\f(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而不運用,使百姓對死亡看得很重而不愿遷移。即使有船)eq\f(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和車,去沒有人去乘坐;雖然有各種兵器,卻沒有人去運用。)eq\b\lc\[\rc\(\a\vs4\al\co1(\o(\s\up7(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變小。寡:形容詞的使動),\s\do5(用法,使……變少。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一說,))))eq\b\lc\\rc\](\a\vs4\al\co1(\o(\s\up7(兵器。重:意動用法,以……為重;看重。徙:遷),\s\do5(移。雖:雖然。輿:車。陳:陳設,引申為“運用”。))))eq\f(使民,使百姓)eq\f(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回復到結繩記事的遠古時代。滿足他們的飲食,寵愛他們的)eq\f(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服裝,安于他們的居處,興奮他們的習俗。毗鄰的國家能)eq\f(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相互望見,雞狗的叫聲能相互聽到,百姓直到老死不相往來。)eq\b\lc\[\rc\](\a\vs4\al\co1(\o(\s\up7(結繩:古代沒有文字,用結繩的方法記錄事情、傳遞信息。甘、美、安、樂:),\s\do5(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甘、使……美、使……安、使……樂。))))(八十章)對應學生用書P10誦讀第一、二章,完成以下各題。eq\a\vs4\al([突破詞句])1.說明下列加點的詞語。(1)道①可道②,特別③道①(自然規律、自然法則)②(言說)③(古今異義詞,不是永恒不變的)(2)常有,欲以觀其徼(邊界)(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①已②①(丑)②(通“矣”)(4)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因此)2.翻譯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1)名可名,特別名。譯文:可以被命名的名稱,就不是永恒的名稱。句式:推斷句,屬于否定推斷句。以“非”為推斷標記。(2)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從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層次的道理,這是探求一切奧妙的門徑。句式:推斷句,沒有推斷標記,從句意可以推知。(3)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譯文:(圣人)使萬物生成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卻不以恩澤在己,萬物興盛而不居功。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語“圣人”。eq\a\vs4\al([要義探究])3.“道可道,特別道;名可名,特別名”的含意是什么?你怎樣理解《老子》中的“道”?[明確]“道可道,特別道;名可名,特別名”已成為老子的代表名句。老子的思想也以此為動身點,因此他的“道”的含義也特別廣泛。可以說出的道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道理了,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道”又是運動變更的,而運動變更的事物又都遵循著“道”的規律。不管多么玄妙的道理,其本質是一樣的,從“道”上來探究更深一層的道理。老子的這種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在哲學上具有重大的影響。4.怎樣理解其次章中老子的思想?[明確]這一章的前半部分,著重論述了辯證法思想,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失去了對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老子用美與丑、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后的相互關系說明: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在相反的關系中,顯現相成的作用。這一章的后半部分,老子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是運用辯證法思想指導社會生活。他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依循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作為,而不主觀地強作妄為,以有功自居。他所說的“圣人”,是指有才智、懂得自然規律、品行高尚的志向人物。有時也指志向的統治者。誦讀第十九章、七十八章和八十章,完成以下各題。eq\a\vs4\al([突破詞句])5.說明下列加點的詞語。(1)絕①圣②棄智,民利百倍①(棄絕,廢棄)②(通達,聰慧)(2)此三者,以為①文②不足①(把……作為)②(原則)(3)少私寡欲(形容詞作動詞,削減)(4)故令有所屬(依從)(5)其無以①易②之①(沒有用來……的)②(變更)(6)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①,是謂社稷②主①(恥辱)②(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合稱則代指國家)(7)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陳設,引申為“運用”)(8)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意動用法,以……為重,看重)(9)甘①其食,美②其服,安③其居,樂④其俗①(使……甘)②(使……美)③(使……安)④(使……樂)6.翻譯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1)天下莫柔弱于水。譯文: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句式:介詞結構后置句,“于水”這一介詞短語作“柔弱”的狀語,應放在“柔弱”前。(2)而攻堅毅者,莫之能勝。譯文:而攻克堅毅的東西,沒有什么東西能賽過它。句式: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之”為賓語,代水。(3)其無以易之。譯文:沒有什么可以變更它柔弱的本性。句式:固定句式句,無以:沒有用來……的。eq\a\vs4\al([要義探究])7.《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樣的改造社會的主見?你如何看待這一主見?[明確](1)老子主見摒棄學問、才智、仁義等道德規范。因為“才智”等往往成了人們雕飾言行乃至弄虛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貴的手段;同時,在老子看來,對百姓“仁”也不必要,因為“仁”必定會干涉百姓的生活。(2)在位者自己的貪欲引來了盜賊。“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事實上是強調“無欲”,治國者無欲,不積聚奇巧器物,百姓見不著,就不會產生“欲”了,盜竊等事情就不會發生了。(3)老子以為智巧謀慮的產生就意味著純真本性的迷失,人們只有變更占有的觀念,擺脫貪欲的困擾,無為無執,順應自然,這樣才能恬然安適。老子的主見明顯是片面的。時代要前進,社會要發展,人類聰慧才智總要提高,這是主流。當然,聰慧才智在某些人物身上也會帶來負面效應——從自私自利到才智犯罪,但這絕不是學問、才智本身的罪過。老子關切并希望社會穩定,希望復原人的自然本性,有主動作用,但作為給社會開出的藥方,卻是錯誤的。8.《老子》第七十八章主要說明白什么道理?對“社稷主”“天下王”提出了什么要求?[明確](1)以水雖柔弱卻能攻堅毅為例,引申出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的道理。(2)對“社稷主”“天下王”提出了“受國之垢”“受國不祥”的要求。9.你是如何看待老子在第八十章中表達的“小國寡民”思想的?[明確](1)有主動的方面。老子主見“小國寡民”的動身點在于追求淳樸的民風。他憧憬一種美妙的境界:沒有軍隊和斗爭,沒有貴族和國王,社會有條有理,大家都同等自由。這種思想明顯有著主動的因素。(2)有消極的方面。要求社會退回“結繩記事”的原始狀態,違反了社會發展的規律;要求人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日明顯是荒唐可笑的。這種思想反映了沒落貴族階級學問分子在社會經濟發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消極退縮的心情。對應學生用書P101一、基礎鞏固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道可道,特別道道:言說,說出B.常有,欲以觀其徼徼:萬物的極限C.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文:文章D.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垢:恥辱解析:文:法則。答案:C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推斷正確的一項是()eq\b\lc\{\rc\(\a\vs4\al\co1(①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②而攻堅毅者,莫之能勝))eq\b\lc\{\rc\(\a\vs4\al\co1(③天下莫柔弱于水,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解析:①助詞,的;②代詞,代“水”;③④均為介詞,表比較,比。答案:D3.下列加點詞語屬古今異義的一項是()A.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B.道可道,特別道C.雖有甲兵,無所陳之D.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解析:B項,特別:古義為“不是永恒的”,今義為“特別的、特別”。答案:B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A.小國寡民B.使民重死而不遠徙C.此兩者,同出而異名D.甘其食,美其服解析:A項,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變小;B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重;D項,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美。答案:C5.默寫下列名句名篇。(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成而弗居。(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4)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常有欲以觀其徼(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3)絕圣棄智民利百倍(4)民至老死不相往來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無”來命名天地萬物之始,以“有”來命名萬物之母。(2)因此,圣人順應自然的規律來做事,不刻意去做,順應自然施行教化,不強行制定違反自然規律的指令。(3)國家小,人口少,擁有各種各樣的器具而不運用,使百姓對死亡看得很重而不愿遷移。二、閱讀提升(一)課內閱讀閱讀文本選段,完成7~9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十九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7.下列語句編成四組,全部能表現老子“無為而治”觀點的一項是()①長短相形,高下相傾②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③絕圣棄智,民利百倍④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⑤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⑤⑥D.①③④解析:①體現了老子“有無相生”的辯證法思想,④說明怎樣表現絕棄圣智、仁義、巧利。解除這兩句即可。答案:C8.下列有關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子在其次章中,闡述了有無、難易、高下、音聲、前后之間的辯證關系,認為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的。B.老子認為是圣賢、才智、仁義、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志向社會應當“絕”“棄”掉這些東西。C.老子還認為,人生的憂患來自對仁義道德的學習,一個人只有“絕學”,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華蜜。D.“小國寡民”“安居樂俗”“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老子面對當時社會的保守得出的深刻相識。解析:D項,理解分析錯誤,這是老子的志向社會,不是對當時社會的保守的相識。答案:D9.《老子》第八十章里表達了怎樣的社會志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這一章,老子提出了復古式的“小國寡民”的構想,表達了他的社會政治志向。在這樣的寡民小國里,沒有強取和暴力,沒有狡詐和欺瞞,民風淳樸敦厚,生活恬淡安定,即使是望得見鄰近的國家,甚至聽得到鄰國的雞鳴狗吠之聲,人們從誕生到老死也不相互往來。(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八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四十五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七十七章)(選自《老子》)10.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幾:接近B.夫唯不爭,故無尤尤:尤其C.強為之名曰大強:牽強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衰敗解析:B項的“尤”的意思是“怨恨”,“怨天尤人”的“尤”即為此義。答案:B1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②是以圣人為而不恃))B.eq\b\lc\{\rc\(\a\vs4\al\co1(①夫唯不爭,故無尤,②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C.eq\b\lc\{\rc\(\a\vs4\al\co1(①可以為天地母,②清靜為天下正))D.eq\b\lc\{\rc\(\a\vs4\al\co1(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②大盈若沖,其用不窮))解析:A項,“而”都是連詞,表轉折關系。B項,“故”都是連詞,表因果關系。C項,“為”,①動詞,作為,當做;②推斷詞,是。D項,“其”,代詞,它的。答案:C12.下列語句編為四組,能精確表現老子與世無爭思想的一項是()①上善若水②居善地,心善淵③有物混成,失天地生④天法道,道法自然⑤清靜為天下正⑥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A.③⑤⑥B.①②④C.①②⑤D.③④⑥解析:③④⑥是闡述“道”的特點的,解除這三句即可。答案:C1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子認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處下位,這樣內心才能像水那樣有容納百川的深廣與浩大,也才是接近“道”。B.關于“道”是什么,老子認為,它先于天地而生,卻不簡潔為之命名,它超越一切萬物之外,悄然獨立。C.老子認為,太圓滿的看起來就似乎不完滿的,太過正直的,往往似乎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來似乎是迂拙。D.關于“天之道”,老子用彎弓作比方,太高太彎的時候,就把它調低,太低時就調高。這也是“人之道”的特點。解析:D項,“這也是‘人之道’的特點”,說法錯誤,原文說“人之道,則不然”。答案:D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無窮無盡的宇宙中,有四種東西最主要,而人的價值占了其中之一。(2)人類的行為則剛好相反,很多人是奪取弱小不足的資源,去供奉已經強大的(人)享用。參考譯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水擅長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在眾人都厭惡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行事像水那樣擅長自處安于卑下,心地像水那樣有容納百川的深厚寬廣浩大,與人相處像水那樣親近仁愛,言語像(潮)水那樣準則有信,為政像水那樣有條有理持平正衡,辦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無所不能,行為像水那樣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澄止(伺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苦惱。正是因為不與人爭,所以不會招致怨恨。(八章)渾然一體的道,先于天地而存在。道清虛寧靜,廣袤無邊,沒有形象聲色可尋,恒久看不見、摸不著。超越于一切萬物之外,悄然獨立,不動聲色,不因外界的變更、生滅而變更、生滅。它無所不在,恒久無窮,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實在很難用一般世間的語言文字來形容),姑且叫它做“道”,或者牽強叫“大”(因為它實在無量無邊)。它廣袤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無窮無盡的宇宙中,有四種東西最主要,而人的價值占了其中之一。人取法大地,大地則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則依歸它本身運行。(二十五章)最完善的事物和行為(看起來)似乎有缺憾,使它的效用卻不會破敗;最圓滿的事物和行為(看起來)似乎是不完滿的,但它的效用卻是無窮竭的。太過正直,往往似乎枉屈;真正的技巧是不設不施,至妙無機,所以似乎迂拙;真正的雄辯是實事求是,生怕虛妄,所以似乎口笨的樣子。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中和是天下的正道。(四十五章)天地運行的道理,不就似乎彎弓一般嗎?弓體太高太彎的時候,就把它調低,太低時就調高。弦太長了,則剪去;弦太短了,則加以增補。天地運行的道理,是取多余的去補給不足的。人類的行為則剛好相反,很多人是奪取弱小不足的資源,去供奉已經強大的(人)享用。有誰能把多余的資源供施給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所以圣人做成了什么(事)也不會把它作為(侵占財物的)的依恃(而是把它們施與須要的人),辦事勝利而不自居,不情愿有意凸顯自己的賢能。(七十七章)三、語言表達15.請依據文意寫出結論性的句子。《老子》中說:“江海所以能以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論語》中說:“無求備于一人。”《書經》中說:“有容德乃大。”《晉書》中說:“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它們都是告知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胸懷博大者方能成就大事。(寬容他人,包涵一切)16.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人工智能就其本質而言,是對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結構模擬,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出“類人腦”的機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暫撇開人腦的內部結構,而從其功能過程進行模擬。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產生便是對人腦思維功能的模擬,是對人腦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解析:從冒號可看出,第一空為總結句,聯系前一句“對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可見該空要說出表達的主體“人的思維模擬”,并要總結性地指出“兩條道路”或“兩個要點”“兩種方法”。其次空承上啟下,分別勾聯下句的“類人腦”和上句的“結構”這兩個關鍵詞,以此推出該空應填“仿照人腦的結構機制”類似的語句。第三空既要通過前邊的分號看出該空與前文的“一是結構模擬”形成的分點對應關系,又要點出該層次內容的表述主體“功能模擬”。參考答案:①對人的思維模擬可從兩條道路進行②仿照人腦的結構機制③二是功能模擬17.右面是中國郵政發行的“全民閱讀”特種郵票中的主體圖形,請寫出構圖要素,并說明圖形寓意,要求語意簡明,句子通順,不超過90個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