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干骨折》課件_第1頁
《尺骨干骨折》課件_第2頁
《尺骨干骨折》課件_第3頁
《尺骨干骨折》課件_第4頁
《尺骨干骨折》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尺骨干骨折尊敬的各位專家、同道們,大家好!今天我很榮幸為大家帶來關于《尺骨干骨折》的專題講座。作為上肢骨折中的常見類型,尺骨干骨折在臨床診療中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通過本次課程,我將系統地為大家介紹尺骨干骨折的解剖基礎、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治療原則以及康復策略等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在臨床實踐中更好地處理這類骨折。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骨科張明課件內容與結構基礎理論解剖學基礎、流行病學、骨折機制與分類臨床評估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治療方案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并發癥處理案例討論典型病例分析、治療經驗、最新進展骨折基礎總覽骨折定義骨折是指骨組織在外力作用下,其完整性和連續性遭到破壞的狀態。從微觀角度看,骨折導致骨小梁結構被破壞,骨膜、血管和周圍軟組織常伴有不同程度損傷。按骨折線形態分類橫形骨折:骨折線垂直于骨軸斜形骨折:骨折線與骨軸成斜角螺旋形骨折:骨折線呈螺旋狀環繞骨干粉碎性骨折:多碎片、復雜骨折按骨折端移位分類無移位骨折:骨折斷端對合良好移位骨折:骨折斷端有側方、成角、重疊或旋轉移位分離性骨折:骨折斷端完全分離尺骨干骨折定義解剖學定義尺骨干骨折是指發生在尺骨干部位的骨折,具體指尺骨冠狀突下方至尺骨下端4-5厘米之間段的骨折。這一區域是尺骨的主體部分,構成了前臂骨骼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特點尺骨干骨折可單獨存在,也可與橈骨骨折同時出現(稱為前臂雙骨骨折)。單純性尺骨干骨折常由直接暴力引起,具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和治療策略。分區參考根據AO/OTA分類,尺骨干定義為位于尺骨頭下2.5厘米至尺骨莖突基底上方2.5厘米之間的區域。這一定義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明確的解剖學參考。前臂骨骼解剖基本組成前臂骨骼由尺骨和橈骨兩根長骨組成,相互平行并通過骨間膜連接。這兩骨之間形成骨間隙,可容納肌肉、血管和神經,是前臂旋轉功能的解剖基礎。在體表定位上,尺骨位于前臂尺側(小指一側),其下端形成突出的尺骨頭;橈骨位于前臂橈側(拇指一側),其下端較寬大。尺骨特點尺骨近端較粗大,形成鷹嘴突(肘后突起)和冠狀突,與肱骨形成鉸鏈關節。尺骨干呈三棱柱形,前內側緣形成銳利的骨嵴,容易觸及并易受傷。尺骨遠端較細小,形成尺骨頭和尺骨莖突。尺骨是前臂的穩定支柱,尤其在肘關節處與肱骨形成主要承重關節。其特殊形態使其在直接暴力作用下容易發生骨折。尺骨解剖結構詳解骨質結構外層致密的皮質骨,內有骨髓腔含松質骨血液供應主要來自尺動脈及其分支肌肉附著多組前臂深層肌肉起止于此關節連接近端與肱骨,遠端與腕骨和橈骨關節尺骨干是一個三棱柱形結構,其后緣近乎皮下,容易觸及。尺骨干部橫斷面呈三角形,由三個面和三個緣組成。前面較平,是屈肌群的起源;后面分為內外兩部分,是伸肌群的起源;內側面近乎皮下。三個緣分別為:前緣、后緣和骨間緣,其中骨間緣連接骨間膜,是前臂旋轉功能的重要結構。尺骨生理生物力學承重功能尺骨通過鷹嘴與肱骨滑車關節承擔上肢軸向負荷,是肘關節主要穩定結構旋轉功能尺骨與橈骨通過骨間膜連接,形成前臂旋轉軸的固定點肌肉作用為多組肌肉提供附著點,影響前臂屈伸、旋轉及腕部活動保護作用保護深層的神經血管束,維持前臂解剖結構的完整性在生物力學上,尺骨承受的主要力量包括:軸向壓力(如用手撐地時)、旋轉力(前臂旋前旋后時)以及彎曲力(直接外力打擊時)。尺骨干骨折后,這些力學關系被破壞,導致前臂功能障礙,尤其是旋轉功能受限最為明顯。流行病學數據10%在骨折中的占比尺骨干骨折約占所有骨折的10%左右,其中單純性尺骨干骨折約占3%3:1男女比例男性發生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約為3:1,主要與職業和活動相關35歲平均發病年齡高發年齡為20-50歲,平均發病年齡約35歲,屬于勞動力人群根據最新流行病學研究數據顯示,尺骨干骨折在不同地區和人群中的發病率存在一定差異。工業發達地區和體育活動頻繁的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單純性尺骨干骨折(即不伴橈骨骨折)俗稱"防御性骨折"或"格擋骨折",常見于格斗或防衛性抬臂動作中。常見病因直接暴力最常見的尺骨干骨折原因是直接暴力打擊,如前臂受到重物打擊、交通事故沖擊或防衛性抬臂動作中被他人擊打。由于尺骨后緣近乎皮下,直接暴力常導致局限性骨折。間接暴力伸手撐地摔倒時,通過橈骨傳導的間接暴力可能導致尺骨干骨折,特別是與橈骨頭脫位同時出現(Monteggia骨折脫位)。這類損傷機制常導致不穩定骨折。疲勞性骨折在某些反復活動的運動員或工人中,可能出現尺骨干的疲勞性骨折。這類骨折起病緩慢,常被忽視,導致診斷延遲,影響預后。病理生理機制外力作用暴力沖擊尺骨后緣或旋轉扭曲力骨質斷裂骨小梁結構破壞,骨皮質斷裂血管損傷骨內、骨膜及周圍軟組織血管破損出血炎癥反應組織水腫、細胞因子釋放、炎性細胞浸潤尺骨干骨折的病理生理過程涉及物理損傷和生物學反應兩方面。在物理層面,不同類型的外力會導致骨折線呈現不同形態。例如,直接打擊常導致橫形或短斜形骨折,扭轉力則產生螺旋形骨折,過度彎曲力會引起橫形骨折并在受力點對側形成蝶形骨片。臨床表現總述疼痛癥狀骨折處明顯疼痛,活動加重局部腫脹骨折周圍軟組織水腫明顯功能障礙前臂旋轉受限,持物困難畸形變化可見前臂變形或角度異常尺骨干骨折的臨床表現與骨折類型、移位程度和伴隨軟組織損傷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單純性尺骨干骨折在臨床上表現較為典型,患者常能準確指出疼痛和腫脹最明顯的部位,即骨折發生處。由于尺骨后緣近乎皮下,骨折部位常可見明顯局限性腫脹和瘀斑,觸診時感覺骨性突起不連續或有骨擦音。局部表現視診特點尺骨干骨折的局部視診可見前臂尺側腫脹,皮下瘀斑明顯,嚴重者可見前臂變形。由于尺骨與皮膚距離較近,骨折后局部腫脹常較為明確和局限。在骨折移位明顯的情況下,可能觀察到前臂尺側彎曲畸形,骨折遠端可能因肌肉收縮而向掌側移位。如果是開放性骨折,則可見傷口,甚至可能有骨折端外露。開放性傷口常出現在受力點,即直接暴力打擊處,通常位于前臂后尺側。觸診發現局部觸診是尺骨干骨折檢查的關鍵步驟。沿尺骨后緣輕輕觸摸,可在骨折處感覺到明顯壓痛,且常呈現點狀局限性。嚴重移位的骨折可觸及骨折端異常突起或不連續。如果在骨折處輕輕擠壓前臂,患者會感到遠端疼痛加劇,這是骨折的間接壓痛征。骨折處活動檢查可能觸及異常活動和骨擦音,但不建議反復進行這種檢查,以免加重損傷和患者痛苦。一些微小裂縫型骨折可能僅表現為局部壓痛,無明顯腫脹和畸形。全身表現休克表現嚴重的尺骨干骨折,尤其是多發傷患者,可能出現失血性休克表現。雖然單純性尺骨干骨折很少導致嚴重休克,但合并其他損傷時需警惕。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等。疼痛反應骨折引起的急性疼痛可導致患者出現全身性應激反應,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焦慮不安等。疼痛程度與骨折類型、患者疼痛閾值相關。嚴重疼痛未得到及時控制可能影響檢查配合度。合并癥狀尺骨干骨折常由外傷引起,可能合并其他部位損傷,表現出相應癥狀。如合并頭部外傷可出現意識障礙、合并胸腹部損傷可有呼吸困難或腹痛等,需進行整體評估。盡管單純性尺骨干骨折很少引起嚴重全身反應,但臨床工作中不能忽視全身評估的重要性。在高能量創傷中,尺骨干骨折可能只是多發傷的一部分,需警惕其他潛在嚴重損傷。而在老年患者中,骨折導致的疼痛和活動受限可能加重原有基礎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障礙等。神經血管損傷表現損傷結構典型表現檢查方法尺神經第四、五指感覺異常,小魚際肌群無力測試小指外展力量,檢查第四、五指感覺橈神經腕背伸無力,拇指背側感覺異常測試腕背伸力量,檢查拇指感覺正中神經拇指對掌無力,食指、中指感覺異常測試拇指對掌力量,檢查前三指感覺尺動脈脈搏減弱或消失,手部蒼白或發紺觸診尺動脈,比較兩側填充時間尺骨干骨折可能伴隨神經血管損傷,尤其是在高能量創傷或開放性骨折中。尺神經由于其解剖位置靠近尺骨,是最常受損的神經,特別是在尺骨中下1/3交界處骨折時。尺神經損傷表現為第四、五指感覺異常和小指外展功能障礙。尺骨干骨折常見分型按骨折位置分型上1/3段骨折:近肘關節中1/3段骨折:最常見下1/3段骨折:近腕關節按骨折線形態分型橫形骨折:直接暴力常見斜形骨折:旋轉力作用螺旋形骨折:扭轉力導致粉碎性骨折:高能量損傷按穩定性分型穩定型:無移位或移位小于50%不穩定型:移位大,或合并橈骨損傷按軟組織損傷分型閉合性骨折:皮膚完整開放性骨折:皮膚破損尺骨干骨折的分型對治療方案選擇和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位置不同的骨折,其生物力學特點和愈合能力存在差異。例如,中1/3段骨折最為常見,但血供相對較差;上1/3段骨折常合并肘關節功能障礙;下1/3段骨折可能影響腕關節功能。AO/OTA分型方法1骨折編碼系統AO/OTA分型首先將尺骨編碼為2,前臂骨干為2,因此尺骨干骨折基礎編碼為22。隨后根據骨折復雜程度分為A、B、C三型及各亞型。2A型(單純骨折)包括螺旋形(A1)、斜形(A2)和橫行(A3)三種亞型。這類骨折線單一,無粉碎,骨折后常可保持一定穩定性。3B型(楔形骨折)包括完整楔形(B1)、分離楔形(B2)和多碎片楔形(B3)。骨折處有楔形骨片,但主要骨折端仍保持接觸。4C型(復雜骨折)包括螺旋形粉碎(C1)、分段粉碎(C2)和不規則粉碎(C3)。這類骨折完全不穩定,骨折區粉碎,常需手術治療。AO/OTA分型系統是目前國際上廣泛采用的骨折分型方法,不僅提供了骨折形態的詳細描述,還蘊含了治療建議和預后信息。隨著分型從A到C,骨折復雜程度增加,不穩定性加大,治療難度提高,預后變差。Monteggia骨折脫位定義與特點Monteggia骨折脫位是指尺骨干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的復合損傷。首次由意大利外科醫生GiovanniBattistaMonteggia于1814年描述。這種損傷模式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學特性和治療要求,若處理不當可導致嚴重功能障礙。Bado分型是目前最常用的Monteggia損傷分類方法,主要根據橈骨頭脫位方向和尺骨骨折特點進行分類。Bado分型I型:尺骨干中上1/3骨折,橈骨頭前脫位(最常見,約70%)II型:尺骨干中上1/3骨折,橈骨頭后脫位(約15%)III型:尺骨干中上1/3骨折,橈骨頭外側脫位(約5%)IV型:尺骨和橈骨上1/3骨折,橈骨頭前脫位(約5%)此外還有等效型Monteggia損傷,如簡單尺骨彎曲變形合并橈骨頭脫位等。兒童特殊類型骨折塑性變形兒童尺骨因骨質韌性好,常出現塑性變形而非完全骨折。表現為尺骨彎曲變形,但骨皮質完整。臨床上患兒前臂外觀彎曲,功能障礙明顯,X線顯示尺骨彎曲但無清晰骨折線。青枝骨折兒童骨皮質較薄而富有彈性,常見青枝骨折,即骨折不完全,一側骨皮質斷裂而對側保持連續。X線表現為不完全骨折線,常見于前臂骨,尤其是保護性抬臂時尺骨受直接打擊處。兒童Monteggia損傷兒童Monteggia損傷比成人更容易被漏診,尤其是I型損傷。兒童尺骨塑性變形合并橈骨頭脫位易被忽視,需仔細檢查橈骨頭位置。若延誤診斷,后期橈骨頭脫位會導致嚴重功能障礙。兒童尺骨干骨折具有明顯不同于成人的特點。首先,兒童骨折愈合速度快,重塑能力強,即使有一定成角愈合,隨著生長發育可逐漸矯正。其次,兒童骨骺開放,骨折治療中需特別注意避免骨骺損傷,以防生長障礙。臨床上,對兒童尺骨干骨折的處理通常更為保守,除非有明顯移位或不穩定。體格檢查細節視診觀察前臂有無畸形、腫脹、皮下瘀斑、皮膚破損等。尺骨干骨折常見前臂尺側腫脹,骨折移位明顯者可見前臂彎曲畸形。觸診從健側開始,沿尺骨后緣輕柔觸診,確定骨折部位和壓痛點。注意皮溫、骨擦感和異常活動。避免反復觸碰骨折處以減輕疼痛。活動度檢查評估肘關節、腕關節和前臂旋轉功能。尺骨干骨折患者通常前臂旋轉受限,尤其是旋前功能;肘關節和腕關節活動可能輕度受限。神經血管檢查詳細評估尺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功能和前臂動脈血供。記錄感覺、肌力變化和脈搏質量,與健側比較。體格檢查是尺骨干骨折診斷和評估的基礎環節。在急診條件下,合理的檢查順序是先視診全貌,再觸診明確骨折位置,然后評估功能障礙程度,最后詳細檢查神經血管狀況。整個檢查過程應遵循"輕、快、準"原則,既能獲取關鍵臨床信息,又避免加重患者痛苦。脈搏與神經功能評估評估項目檢查方法異常表現尺動脈在尺腕關節掌側觸診脈搏脈搏弱或消失,手部蒼白或發紺橈動脈在橈腕關節處觸診脈搏脈搏弱或消失,毛細血管充盈延遲尺神經測試小指外展力量和第四、五指感覺小指外展無力,第四、五指感覺減退正中神經測試拇指對掌和前三指感覺拇指對掌無力,前三指感覺異常橈神經測試腕背伸和拇指背側感覺腕背伸無力,拇指背側感覺減退神經血管功能評估是尺骨干骨折檢查的關鍵環節。盡管單純性尺骨干骨折并發神經血管損傷的幾率相對較低,但仍必須在首診時詳細記錄這些情況,以便早期發現問題并及時干預。評估應與健側比較,記錄異常發現并定期隨訪。影像學檢查總覽X線平片首選檢查方法,標準體位包括前臂正位和側位,應包含肘關節和腕關節。可直接顯示骨折線位置、形態和移位程度,是診斷的金標準。CT檢查適用于復雜骨折、關節內骨折或X線難以顯示清楚的情況。三維重建可直觀顯示骨折形態,有助于手術方案制定。對評估骨折碎片和小骨片尤為有價值。MRI檢查主要用于評估軟組織損傷,如韌帶、肌腱、神經和軟骨損傷。在疑似隱匿性骨折或應力性骨折時,MRI可顯示骨髓水腫,輔助診斷。影像學檢查是尺骨干骨折診斷的客觀依據,也是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基礎。在急診條件下,X線平片通常足以確診大多數尺骨干骨折。拍攝時應注意包含肘關節和腕關節,以評估是否合并關節內損傷或脫位,特別是檢查橈骨頭位置,排除Monteggia損傷。X線檢查標準標準體位要求前臂骨折X線檢查的標準體位包括:前臂正位(前后位)和側位。正位片時,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90度,掌心朝上;側位片時,肘關節屈曲90度,拇指向上。兩個體位都應包含肘關節和腕關節,以評估全長。對于疑似Monteggia骨折脫位的患者,還應增加肘關節正側位片,以清晰顯示橈骨頭位置。如骨折端移位明顯或存在旋轉畸形,可能需要特殊角度攝片以顯示骨折線的真實形態。X線解讀要點讀片時應系統評估以下內容:骨折位置(上、中、下1/3段)、骨折線形態(橫形、斜形、螺旋形、粉碎型)、骨折端移位方向和程度、是否有旋轉畸形、是否有骨折碎片、是否伴有橈骨損傷。關鍵測量指標包括:成角畸形(正常應小于10°)、側方移位(正常應小于骨干寬度的50%)、短縮畸形(正常應小于5mm)。這些參數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評估。不典型骨折X線特征應力性骨折應力性骨折在初期X線可能無明顯改變,僅表現為輕微骨皮質增厚或模糊的骨折線。隨著時間推移,可見骨膜反應和愈合反應。臨床上多見于運動員或重復性活動人群。可采用核素骨掃描或MRI進行早期診斷。兒童塑性變形兒童尺骨塑性變形在X線上表現為骨干彎曲但無明顯骨折線,需要與健側對比才能發現異常。特別是伴有橈骨頭脫位的兒童Monteggia損傷,容易因僅關注尺骨輕微變形而忽視橈骨頭位置異常。裂紋骨折尺骨干部的裂紋骨折表現為細微骨折線,可能僅在特定角度的X線中顯示。如果臨床懷疑但X線陰性,可考慮2周后復查X線(此時會出現骨痂)或采用CT、MRI等高靈敏度檢查方法明確診斷。不典型骨折的X線診斷是臨床工作中的難點。對于高度懷疑骨折但X線未見明確骨折線的情況,可采取以下策略:①改變攝片角度,獲取不同方向的投影;②進行高分辨率局部攝片;③采用數字化X線系統后處理技術增強骨折線顯示;④必要時采用CT或MRI等高靈敏度檢查方法。CT及MRI意義CT檢查價值CT檢查在尺骨干骨折診斷中具有以下優勢:①高精度顯示骨折線走向和骨折碎片分布;②通過三維重建直觀展示骨折的空間形態;③能夠精確評估骨折端移位程度和方向;④對于關節內延伸的骨折,可準確評估關節面受累情況。CT在以下情況特別有價值:復雜粉碎性骨折、X線難以確定的骨折、疑似關節內骨折、需要精確測量骨折參數以指導手術的情況。薄層CT掃描結合三維重建技術,已成為復雜骨折術前規劃的重要工具。MRI檢查應用MRI在尺骨干骨折中的主要價值在于評估軟組織損傷和發現隱匿性骨折。它能夠清晰顯示骨髓水腫、骨膜反應和周圍軟組織水腫,對于早期應力性骨折或X線陰性的隱匿性骨折具有較高敏感性。此外,MRI能夠詳細評估周圍軟組織結構,如肌肉、肌腱、韌帶、神經和血管的損傷情況。對于懷疑神經血管損傷或復雜軟組織傷的患者,MRI提供了重要的診斷信息,有助于制定全面的治療方案。實驗室及基礎檢查常規檢查對于尺骨干骨折患者,建議進行以下基礎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電解質和血糖檢測。這些檢查有助于評估患者總體健康狀況,為治療方案選擇提供參考。特別是對于需要手術的患者,這些檢查是術前評估的必要組成部分。特殊人群檢查對于老年患者或原發性骨折,建議增加骨代謝標志物檢測,如血鈣、血磷、ALP、25-羥維生素D、甲狀旁腺素等。這些指標有助于評估潛在的骨質疏松或代謝性骨病,為后續治療和預防提供依據。對于非典型骨折,可能需要進行骨密度測定。創傷嚴重度評估對于高能量創傷引起的骨折,特別是多發傷患者,應進行更全面的檢查,包括心肌酶譜、血氣分析、乳酸水平等,以評估創傷嚴重程度和全身受累情況。對于懷疑脂肪栓塞的患者,還需監測動脈血氧飽和度和相關實驗室指標。實驗室檢查雖然不是尺骨干骨折診斷的主要依據,但對于全面評估患者狀況、指導治療方案選擇和預測并發癥風險具有重要價值。例如,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可評估是否有顯著失血;凝血功能異常可能影響手術時機選擇;而電解質紊亂可能增加麻醉風險。鑒別診斷橈骨干骨折橈側前臂疼痛和壓痛旋前旋后功能障礙更為明顯X線顯示橈骨干斷裂1前臂雙骨骨折前臂廣泛疼痛和畸形功能障礙更嚴重X線顯示橈尺骨同時骨折前臂軟組織挫傷疼痛較輕,無點狀壓痛功能輕度受限,無異常活動X線無骨折征象病理性骨折輕微創傷或無明顯外傷史可能有原發病癥狀X線可見骨質破壞或異常尺骨干骨折的鑒別診斷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影像學特點綜合判斷。在臨床實踐中,最常需要與前臂其他骨折區分,尤其是橈骨干骨折和前臂雙骨骨折。橈骨干骨折疼痛和壓痛主要位于前臂橈側,而尺骨干骨折主要位于尺側;前臂雙骨骨折則表現為更廣泛的疼痛和更嚴重的功能障礙。診斷流程梳理病史采集詳細了解受傷機制、時間、癥狀發展以及既往病史體格檢查評估局部癥狀體征和神經血管功能影像學檢查X線平片是首選,必要時行CT或MRI檢查實驗室檢查根據需要選擇性進行,評估全身狀態綜合診斷整合所有信息,確定骨折類型和嚴重程度標準化診斷流程有助于提高尺骨干骨折的診斷準確性和效率。在多數情況下,詳細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結合標準X線平片即可確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任何尺骨干骨折都應檢查前臂全長,包括肘關節和腕關節,以排除合并損傷,尤其是Monteggia骨折脫位。治療原則總述功能重建恢復正常關節功能和生活能力解剖復位恢復骨折端正常解剖位置關系穩定固定提供足夠穩定性允許早期功能鍛煉早期康復促進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尺骨干骨折的治療原則基于骨折的生物學和生物力學特點,目標是恢復骨的解剖結構和功能。與其他長骨骨折類似,尺骨干骨折治療需遵循"復位、固定、功能鍛煉"的基本原則。然而,由于尺骨與橈骨的特殊解剖關系,尺骨干骨折治療還需特別關注前臂旋轉功能的恢復。決策因素分析骨折相關因素骨折類型:不同類型骨折有不同的穩定性和愈合特點。橫形骨折相對穩定但愈合較慢;斜形和螺旋形骨折不穩定但接觸面積大愈合較快;粉碎性骨折不穩定且愈合復雜。移位程度:移位超過骨干寬度的50%或成角超過10°通常建議手術治療。輕微移位可考慮保守治療。骨折位置:中段骨折血供相對較差,遠端骨折可能影響腕關節功能,近端骨折則可能涉及肘關節穩定性,這些因素都影響治療方案選擇。合并損傷:如合并橈骨頭脫位(Monteggia骨折脫位)或前臂雙骨骨折,則治療策略更為復雜,通常需要手術干預。患者相關因素年齡:兒童骨折愈合快、重塑能力強,傾向于保守治療;青壯年追求功能完美恢復,可能更適合手術治療;老年患者則需權衡手術風險與獲益。職業和功能需求:高功能需求患者(如運動員、體力勞動者)可能需要更精確的解剖復位和穩定固定,傾向于選擇手術治療。基礎疾病:骨質疏松癥患者固定難度增加;糖尿病患者感染風險和愈合延遲風險增加;免疫抑制患者手術風險增加。這些因素都需在治療決策中考慮。患者意愿和依從性:保守治療需要較好的依從性和長期隨訪;手術治療需要患者接受手術風險。患者知情選擇是治療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手術治療適應癥穩定性骨折無移位或移位小于骨干寬度50%的骨折,成角小于10°的骨折,橫形骨折線提供一定的內在穩定性,這類骨折通常可考慮保守治療。臨床上主要通過X線評估骨折的穩定性和移位程度。兒童骨折除非有明顯移位或功能受限,大多數兒童尺骨干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療。兒童骨折愈合迅速,重塑能力強,即使有一定程度的成角愈合,隨著生長發育也可逐漸矯正。對于兒童塑性變形,可考慮閉合復位和石膏固定。手術高風險患者高齡、多系統疾病、抗凝治療中、感染風險高的患者,即使骨折有一定移位,也可能傾向于選擇保守治療,以避免手術相關并發癥。這類決策需權衡手術風險與獲益,并與患者充分溝通。保守治療的禁忌癥包括:明顯移位的骨折(>50%骨干寬度)、成角超過10°的骨折、前臂旋轉嚴重受限的骨折、開放性骨折、合并神經血管損傷、病理性骨折以及Monteggia骨折脫位復合體。此外,高功能需求患者(如運動員、特定職業人群)即使是輕微移位的骨折,也可能傾向于手術治療以獲得最佳功能恢復。保守治療方法骨折端復位對于有一定移位的骨折,首先需進行閉合復位。復位方法:局部麻醉下,助手固定肘部,術者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在骨折部位施加直接壓力,通過牽引、屈伸和旋轉動作使骨折端對合。復位后應立即進行X線檢查確認效果。石膏固定技術尺骨干骨折通常采用長臂石膏或前臂托(肘部固定在90°屈曲位,前臂保持功能位即旋前30°)。石膏應從肘關節上方延伸至掌指關節,保持腕關節輕度背伸位。固定時注意保護神經血管,避免石膏過緊導致筋膜室綜合征。隨訪與調整固定后24-48小時內密切觀察腫脹和神經血管狀況。第1周、第2周和第4周進行X線隨訪,評估骨折位置是否維持良好。如出現繼發性移位,需重新復位或考慮轉為手術治療。根據骨折愈合情況,通常需固定6-8周。保守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①初期患肢抬高,減輕腫脹;②定期檢查石膏完整性和松緊度;③向患者詳細說明石膏護理知識和警示癥狀(如疼痛加劇、手指麻木或發紺等);④在醫生指導下適時開始非固定關節的功能鍛煉;⑤石膏拆除后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保守治療并發癥常見并發癥保守治療尺骨干骨折可能面臨以下并發癥:①骨折移位或再移位:固定不足或患者依從性差導致;②畸形愈合:骨折愈合時保持不良位置,如成角或旋轉畸形;③延遲愈合或不愈合:血供不足、固定不當或患者因素導致;④關節僵硬:過長時間固定導致關節活動受限;⑤肌肉萎縮:長期制動導致肌力下降;⑥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長期疼痛和制動可能誘發。此外,不恰當的石膏固定可能導致壓迫性皮膚損傷、神經卡壓或筋膜室綜合征等并發癥。特別是初期腫脹明顯時,石膏過緊可能導致嚴重后果。預防與處理預防措施:①準確評估骨折穩定性,對不穩定骨折及時轉為手術治療;②熟練掌握復位和石膏固定技術;③制定規范隨訪計劃,早期發現問題;④患者教育,提高依從性;⑤在醫生指導下盡早開始非固定關節的功能鍛煉;⑥營養支持和骨折愈合促進措施。并發癥處理:①骨折再移位需及時復位或轉手術;②輕度畸形愈合可通過功能訓練部分代償,嚴重者需手術矯正;③對于延遲愈合和不愈合,可考慮骨性刺激技術或手術治療;④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主要通過積極康復訓練改善。手術治療適應癥不穩定骨折移位超過骨干寬度50%、成角超過10°的骨折,或骨折線形態本身不穩定(如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通常需要手術治療。這類骨折即使初始復位良好,也容易發生繼發性移位。復合性損傷Monteggia骨折脫位(尺骨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前臂雙骨骨折、開放性骨折、骨折合并神經血管損傷、節段性骨折等復合性損傷,均推薦手術治療。這類損傷往往需要精確復位和穩定固定以恢復正常解剖關系。功能需求高職業運動員、需進行精細操作的工作者、年輕活躍人群等高功能需求患者,即使是輕微移位的骨折,也可能選擇手術治療以獲得最佳功能恢復和縮短恢復時間。保守治療失敗初始選擇保守治療但出現再移位、延遲愈合或不愈合等情況,需轉為手術治療。另外,保守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疼痛或功能障礙難以耐受的患者,也可考慮手術干預。手術治療相對禁忌癥包括:①嚴重感染或皮膚破損區域;②嚴重骨質疏松導致內固定困難;③嚴重基礎疾病使手術風險過高;④預期依從性極差且無法提供足夠術后護理的患者。這些情況需權衡手術風險與獲益,必要時采取改良治療方案。常用手術方法總覽鋼板螺釘固定最常用的尺骨干骨折固定方法,提供穩定的固定強度,允許早期功能鍛煉。通常采用解剖型鎖定鋼板或壓縮鋼板,根據骨折類型選擇合適的固定策略。適用于大多數尺骨干骨折,特別是不穩定性骨折。髓內釘固定通過經皮微創插入髓內釘實現固定,創傷小,術后疼痛輕。適用于橫形或短斜形骨折,不適用于粉碎性或長斜形骨折。優點是保留骨折血供,但固定強度可能不如鋼板穩固。外固定架主要用于開放性骨折、嚴重軟組織損傷或感染風險高的情況。可作為臨時固定或最終治療方案。外固定架安裝便捷,可遠離傷口區域,但體積大、照顧不便且可能影響關節活動。張力帶固定主要用于尺骨近端骨折,如鷹嘴突骨折。通過金屬絲或纜線配合克氏針或螺釘,將牽拉力轉變為加壓力,促進骨折愈合。適用于某些特定部位的骨折,不適用于尺骨干中遠段骨折。手術方法選擇應基于骨折類型、位置、患者具體情況和外科醫師經驗等因素。在臨床實踐中,鋼板螺釘固定因其提供的穩定性和適用范圍廣泛而成為首選方法。髓內釘固定因其微創優勢近年來應用增多,但仍有明確的適應證限制。鋼板內固定方法入路選擇尺骨直接入路:沿尺骨后緣進行直線切口,長度視骨折范圍決定,通常6-10厘米。皮下直接顯露骨折部位,無需分離肌肉,創傷小,顯露清晰。骨折復位使用骨折復位鉗或臨時克氏針固定進行精確復位,恢復尺骨正常解剖長度、軸線和旋轉關系。復雜骨折可能需要輔助技術如牽引架、骨膜下復位等。鋼板放置根據骨折類型選擇合適的鋼板(如3.5mm鎖定壓縮鋼板或重建鋼板)。鋼板通常放置在尺骨后緣或后外側面,與骨表面貼合良好。鋼板長度應覆蓋骨折線兩側,通常每側至少3個螺釘孔。螺釘固定根據骨折類型選擇適當固定策略。對于橫形骨折可采用中和固定,對于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宜采用加壓固定,對于粉碎骨折則主要采用橋接固定。鎖定鋼板系統在骨質疏松患者中尤為有價值。手術技術要點:①鋼板放置應避免影響尺骨與周圍組織的正常關系;②骨折復位質量直接影響功能恢復,應追求解剖復位;③復雜骨折可能需要額外螺釘或克氏針輔助固定;④術中透視確認復位和內固定位置;⑤術中進行前臂旋轉活動測試,確保無功能受限;⑥骨質疏松患者可能需要延長鋼板或采用特殊固定技術。髓內針固定方法手術技術髓內針固定是一種微創固定技術,適用于某些特定類型的尺骨干骨折。手術入路通常在尺骨鷹嘴突或尺骨莖突處開小切口,避開關節面,建立骨髓腔入口。在透視引導下,將適當長度和直徑的髓內針(如彈性鈦針、交鎖髓內釘等)插入骨髓腔,跨過骨折部位達到遠端。固定穩定性取決于髓內針與骨髓腔的緊密貼合。對于交鎖髓內釘,還可通過近端和遠端的鎖定螺釘增加抗旋轉穩定性。髓內針直徑通常為2.0-3.5毫米,長度根據患者尺骨長度個體化選擇。適應癥與注意事項髓內針固定主要適用于:①橫形或短斜形骨折;②骨干中段骨折;③閉合性骨折;④骨折無明顯粉碎;⑤骨質條件好的患者。相對禁忌證包括:嚴重粉碎骨折、長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關節內骨折、嚴重骨質疏松以及開放性骨折。操作注意事項:①準確建立入口點,避免骨爆裂;②選擇合適直徑的髓內針,過細無法提供足夠穩定性,過粗可能導致骨爆裂;③透視下確認髓內針位置和骨折復位情況;④避免髓內針末端刺激軟組織;⑤預防旋轉不穩定;⑥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能受到限制。髓內針固定的優勢在于創傷小、術后疼痛輕、不破壞骨折部位血供、美觀(無明顯疤痕)及取出簡便。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主要體現在固定強度不如鋼板穩定,特別是抗旋轉穩定性較差,不適用于復雜骨折模式。外固定支架技術原理與類型外固定支架是通過經皮穿入骨針或螺釘,連接體外支架系統,實現骨折固定的技術。常用類型包括:①單側外固定架:釘子從同一側穿入,結構簡單;②環形外固定架:釘子從多個平面穿入,固定更穩定;③混合型外固定架:結合單側和環形特點。根據用途可分為:①臨時性外固定:作為橋接治療,控制軟組織狀況后轉為內固定;②確定性外固定:作為最終治療方案直至骨折愈合;③動態外固定:允許控制下的微動,促進骨折愈合。適應癥與應用外固定支架在尺骨干骨折中的主要適應癥包括:①嚴重開放性骨折(尤其是GustiloII型及以上);②廣泛軟組織損傷或擠壓傷;③高度污染傷口;④多發傷需快速固定;⑤內固定失敗或感染;⑥骨缺損需骨搬運;⑦某些特殊人群(如嚴重肥胖、免疫功能低下等)。外固定支架安裝技術要點:①避開神經血管束;②骨針穿入點選擇骨質最好區域;③骨針與骨垂直穿入;④骨針應穿透雙皮質;⑤支架組裝應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壓迫軟組織;⑥確保系統穩定性同時盡量不影響關節活動。外固定支架的優勢在于創傷小、安裝快速、可遠離傷口區域、可調整、便于傷口觀察和處理。但其缺點也很明顯:體積大、影響日常活動、針道感染風險、患者舒適度差、可能導致關節活動受限。研究表明,長期外固定可能增加骨不連和針道問題的風險。手術并發癥感染發生率約1-5%,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滲液增多、傷口裂開、全身發熱等。危險因素包括:手術時間長、開放性骨折、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等。預防措施:嚴格無菌操作、恰當使用抗生素、適當引流、精細操作減少組織損傷。治療原則:早期徹底清創、抗生素治療、必要時取出內固定物。內固定失效表現為內固定物松動、斷裂或移位,導致骨折再移位。常見原因:固定方式選擇不當、技術操作欠佳、患者過早負重、骨質疏松。預防措施:根據骨折類型選擇合適固定方法、注意固定強度、患者教育。治療方法:評估后決定是否需要再次手術,選擇更穩定的固定系統或聯合固定技術。神經血管損傷可能發生在術中或術后,尺神經最易受累。表現為感覺異常、運動障礙或血供不足。預防措施:熟悉解剖、謹慎操作、避免過度牽拉。治療方法:輕度損傷可觀察、藥物治療,嚴重者可能需要神經探查或修復手術。骨折不愈合發生率約5-10%,表現為持續疼痛、活動時異常活動、X線顯示骨痂形成不良。危險因素:骨折端血供差、固定不足、感染、全身性疾病。治療方法:根據具體原因,可能需要骨刺激技術、植骨手術或翻修固定系統。并發癥預防是手術成功的關鍵環節。術前應全面評估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手術方案;術中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和精細操作技術;術后加強監測和早期功能鍛煉。高危患者(如老年、糖尿病、骨質疏松、吸煙者)應給予特別關注和預防措施。小兒骨折治療要點生長發育特點兒童骨骼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骨皮質較薄,骨膜厚且活躍,骨髓腔較小,骨骺板開放愈合能力愈合速度快,重塑能力強,可接受較大角度的畸形愈合,隨生長可自行矯正治療策略傾向保守治療,避免損傷骨骺,手術適應癥更為嚴格,固定方式選擇更謹慎康復特點功能恢復快,依從性可能較差,家長教育至關重要,長期隨訪評估生長發育4兒童尺骨干骨折治療的特殊考量:①骨骺保護:避免骨骺板損傷,防止生長障礙;②塑性變形處理:對于尺骨塑性變形可在麻醉下進行手法矯正;③閉合復位優先:大多數移位骨折可通過閉合復位獲得滿意位置;④固定選擇:根據年齡選擇適當固定方式,幼兒多采用石膏固定,年長兒可考慮彈性髓內釘;⑤可接受的畸形:兒童可接受成角畸形較成人更大,通常10°-15°內可隨生長自行矯正。骨折愈合與評估1炎癥期(1-2周)骨折血腫形成,炎癥細胞浸潤,肉芽組織形成。臨床表現為疼痛、腫脹逐漸減輕,X線仍清晰顯示骨折線。2修復期(2-12周)軟骨痂形成,逐漸鈣化為骨痂。臨床表現為疼痛明顯減輕,骨折部位穩定性增加,X線可見骨痂形成,骨折線模糊。3重塑期(數月至數年)骨痂成熟,經過應力作用逐漸重塑為層板骨。臨床恢復功能,X線骨折線消失,骨髓腔重建。尺骨干骨折愈合的臨床評估包括:①疼痛:骨折處疼痛逐漸減輕,負重或壓迫不痛;②穩定性:骨折處無活動感,能承受一定負荷;③功能:前臂旋轉及腕肘關節活動功能恢復;④X線表現:骨痂形成,骨折線模糊或消失,骨皮質連續。通常認為,當臨床無疼痛且X線顯示三個或四個皮質有骨痂連接時,可視為愈合。早期并發癥與處理1筋膜室綜合征由于骨折血腫、軟組織損傷或石膏過緊導致前臂筋膜室內壓力升高,壓迫神經血管和肌肉。早期表現為嚴重不成比例的疼痛、被動牽拉痛、感覺異常,晚期出現運動障礙、脈搏減弱。這是一種急癥,需立即行筋膜減壓切開術,延誤可導致肌肉缺血壞死和永久功能障礙。2神經損傷尺神經最易受累,表現為第四、五指感覺異常和小指外展無力。可能由直接創傷、血腫壓迫、骨折碎片刺激或醫源性損傷造成。輕度損傷可觀察,給予營養神經藥物,嚴重者需考慮手術探查,清除壓迫物或修復神經。3血管損傷表現為遠端脈搏減弱或消失、皮溫下降、毛細血管充盈延遲、嚴重者肢體蒼白或發紺。輕微血管損傷可保守觀察,嚴重者需血管外科會診及手術修復。無論何種治療,應密切監測肢體血供狀況。4術后感染表現為傷口紅腫熱痛、滲液增多、傷口裂開、可能伴發熱。需立即采取措施:傷口引流、清創、抗生素治療、必要時取培養確定病原體。深部感染可能需要手術清創和清除感染灶。預防早期并發癥的關鍵措施包括:①術前全面評估,識別高風險患者;②熟練的手術技巧,減少組織損傷;③術后密切監測,特別是前24-48小時;④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⑤適當的石膏或固定技術,避免過緊;⑥患者教育,讓患者了解警示癥狀,如疼痛加劇、手指麻木、活動受限、發熱等。晚期并發癥并發癥臨床表現處理方法延遲愈合超過正常愈合時間,但愈合過程仍在進行延長保護時間,物理刺激,調整固定方式骨不連骨折線持續存在,無進行性愈合征象手術處理,植骨,更換固定系統畸形愈合骨折在非解剖位置愈合,影響功能輕微可功能鍛煉代償,嚴重需截骨矯正肌肉攣縮長期制動導致肌肉纖維化,關節活動受限積極康復訓練,嚴重者可能需手術松解創傷性關節炎關節疼痛,活動時加重,X線關節間隙變窄藥物治療,物理療法,嚴重者關節置換晚期并發癥多與以下因素相關:①骨折類型:粉碎性、開放性骨折并發癥風險高;②固定方法:不當的固定方式或固定時間;③患者因素:高齡、糖尿病、骨質疏松、吸煙、營養不良;④醫源性因素:非解剖復位、固定不足、過早負重。針對這些因素的預防措施對減少晚期并發癥至關重要。功能康復指導1急性期(0-2周)腫脹控制:抬高患肢,冰敷,適當活動手指;疼痛管理:規范使用鎮痛藥;保護固定:維持正確固定位置,避免移位;鄰近關節活動:未固定關節早期活動。2恢復早期(2-6周)逐步增加活動:根據骨折愈合情況及固定方式,逐步開始肘關節和腕關節的輔助活動;等長訓練:在固定條件下進行肌肉等長收縮訓練;日常生活指導:安全完成基本日常活動的技巧。3恢復中期(6-12周)主動活動訓練:拆除固定后進行關節主動活動訓練;肌力恢復:逐步增加肌力訓練,從輕阻力開始;前臂旋轉訓練:重點恢復前臂旋前旋后功能;功能性訓練:模擬日常生活和工作動作。4恢復晚期(3-6個月)強化訓練:增加訓練強度,恢復正常肌力;運動技能:恢復復雜協調動作和特定技能;職業康復:針對特定工作需求的專項訓練;預防再傷:正確姿勢和保護技巧教育。個體化康復方案是尺骨干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關鍵。康復進程應基于骨折類型、治療方法、骨折愈合進展和患者個體情況進行調整。例如,穩定內固定的患者可更早開始功能鍛煉,而保守治療或不穩定骨折的患者則需更謹慎漸進。護理要點術前護理全面評估患者基礎狀況,包括過敏史、基礎疾病等;協助完成術前檢查;控制腫脹,臨時固定;詳細說明手術計劃及注意事項;心理支持,緩解焦慮;指導禁食禁水;皮膚準備及感染預防措施。術后早期護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進行傷口護理;評估神經血管功能;疼痛管理;抬高患肢減輕腫脹;預防并發癥如壓瘡、深靜脈血栓等;適時協助床上活動;指導非固定關節活動。石膏/固定器護理保持石膏干燥清潔;觀察石膏邊緣是否有破損或松動;檢查固定下肢體遠端血運和感覺;指導患者正確擺放肢體姿勢;教育患者識別異常征象如疼痛加劇、麻木、蒼白等;定期復查評估固定效果。長期隨訪護理按計劃進行復查和X線評估;指導功能鍛煉方法;營養指導促進骨折愈合;生活方式調整建議;心理支持,尤其針對長期恢復患者;指導安全用藥;預防再次骨折的健康教育。優質的護理是骨折治療成功的重要保障。對于尺骨干骨折患者,護理重點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持續監測神經血管功能,尤其是術后和石膏固定早期,警惕筋膜室綜合征;②精確的傷口和固定裝置護理,降低感染風險;③指導正確的肢體功能鍛煉方法和時機;④全面的出院指導,包括活動限制、復查安排、警示癥狀識別等。典型病例1(成人)病例資料患者:男,35歲,工人,右利手。病史:工作時被重物擊打右前臂,即刻出現劇烈疼痛、腫脹和活動障礙,2小時后來院就診。查體:右前臂尺側明顯腫脹、壓痛,無開放傷口,神經血管檢查正常。X線顯示:右尺骨中1/3段斜形骨折,移位約骨寬的75%,成角約15°。診斷:右尺骨干中段斜形骨折(AO22-A2型)。治療過程考慮到骨折移位明顯且患者為體力勞動者,需要較好的功能恢復,決定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尺骨直接入路開放復位內固定術(ORIF)。采用3.5mm鎖定壓縮鋼板,6個螺釘固定。術中實現解剖復位,固定穩定,術后即刻X線顯示位置良好。術后第2天即開始指導手指活動,3天后出院。2周拆線,開始肘關節和腕關節的輕度活動。預后隨訪6周復查X線顯示早期骨痂形成,骨折線模糊,開始前臂旋轉訓練。12周時X線顯示骨折基本愈合,前臂旋轉功能恢復至90%,握力恢復至健側的85%。6個月隨訪,骨折完全愈合,功能完全恢復,患者順利返回原工作崗位。無內固定相關并發癥,患者對治療結果滿意。本例分析:本例為典型的成人尺骨干斜形骨折,移位明顯,不穩定性高,保守治療難以維持良好位置,因此手術治療是合理選擇。內固定選擇鎖定壓縮鋼板,提供了足夠的穩定性允許早期功能鍛煉,加速了康復進程。術后康復計劃個體化設計,根據骨折愈合進展逐步增加活動強度,最終實現滿意功能恢復。典型病例2(兒童/青少年)病例資料患者:男,10歲,學生。病史:在玩耍時從攀爬架跌落,左臂著地,立即出現劇烈疼痛和前臂變形,無法活動,被送至急診。查體:左前臂明顯腫脹和變形,壓痛明顯,骨擦感(+),肘關節和腕關節活動受限,神經血管檢查無異常。影像學檢查:X線顯示左尺骨中上段橫形完全骨折,同時橈骨頭前脫位,診斷為Monteggia骨折脫位(BadoI型)。除最初的X線外,還行三維CT檢查評估橈骨頭脫位的程度和方向。治療過程采用閉合復位聯合經皮彈性髓內釘固定技術。在全麻下,先通過牽引和尺骨直接壓力實現尺骨閉合復位,檢查發現橈骨頭隨即復位。經尺骨遠端入點,置入兩根彈性鈦釘(ESIN)穿過骨折部位達尺骨近端。透視確認復位和固定位置滿意,橈骨頭位置正常。術后采用長臂石膏固定3周,之后轉為可拆卸前臂支具2周。術后第一天即開始手指活動,3周開始肘關節輕度活動,5周后開始輕度前臂旋轉訓練。定期X線追蹤骨折愈合進程。預后隨訪:4周復查X線顯示尺骨已有明顯骨痂形成,6周時骨折基本愈合,骨折線模糊。8周時前臂功能恢復良好,可進行大部分日常活動。3個月時骨折完全愈合,功能完全恢復,橈骨頭位置穩定。6個月時彈性髓內釘取出,無任何并發癥。1年隨訪顯示生長正常,無功能障礙。國內外指南與進展循證治療指南國際骨科創傷學會(AO/OTA)和中國骨科創傷學會均發布了前臂骨折治療指南。最新共識顯示:①穩定無移位骨折可保守治療;②不穩定或移位骨折應手術治療;③開放性骨折需徹底清創和早期穩定固定;④兒童骨折更傾向于保守治療,但Monteggia損傷需精確復位。新技術應用近年來,尺骨干骨折治療技術不斷創新:①新型鎖定鋼板系統提供更穩定的固定;②微創經皮鎖定鋼板技術減少軟組織損傷;③生物活性材料促進骨折愈合;④3D打印導板輔助精確手術規劃;⑤可吸收內固定材料避免二次手術;⑥增強現實技術輔助手術導航。研究熱點當前尺骨干骨折研究焦點包括:①生物力學研究優化內固定策略;②骨折愈合生物學機制研究;③局部藥物遞送系統促進骨愈合;④合并軟組織損傷的綜合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