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表形態的塑造
01考點預覽
考點01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建議用時:15分鐘)
考點02內力作用與地貌(建議用時:20分鐘)
考點03外力作用與地貌(建議用時:30分鐘)
考點04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建議用時:25分鐘)
02考點訓練
考點01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一)(2024江蘇)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于杭州舉行了第19屆亞運會,亞運會吉祥物由三個
可愛的機器人“琮琮”“蓮蓮”和“宸宸”組成,他們成團出道的組合名字叫"江南憶”,出自白居易的名
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下圖為亞運會三個吉祥物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C位咖”琮琮,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一一大玉琮。據研究測定,良渚文化出土
的玉器多為和田玉(變質巖的一種),圖中甲、乙、丙、丁、戊代表巖漿、三大類巖石、沉積物,數字序號
代表各種地質作用,則形成“琮琮”的地質作用是()
A.①B.⑤C.@D.②
2.良渚古城遺址還發掘出大量的豬、鹿、水牛等動物骨骼,地質歷史上可能含有以上動物化石的地理
事物是()
A.乙B.丙C.TD.戊
【答案】1.B2.A
【解析】
1.圖示風化物經③搬運堆積形成甲(沉積物),沉積物經④固結成巖作用形成乙(沉積巖),沉積巖經
⑤變質作用形成丙(變質巖),變質巖經重熔再生形成巖漿(?。▓D中只有丁不與風化物直接聯系,因此
丁是巖漿的可能性最大),巖漿冷凝形成巖漿巖(戊)。玉石屬于變質巖,形成“琮琮”的地質作用是變質
作用,因此B符合題意。故選B。
2.由上題分析可知,乙、丙、丁、戊分別是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巖漿巖,一般沉積巖可能含有動
物化石,A正確。
(二)(2024全國)菱鎰礦是玫瑰色結晶體,又名紅紋石,具有像木頭紋理般的條紋外觀。廣西蒼梧縣
位于湘桂褶皺帶內,桂林隆起的南西,該地多巖漿侵入形成的熱液式菱鎰礦。在2023南京礦博會上,廣西
蒼梧縣展出了當地的“中國皇后”(下圖),該礦石發掘之初外覆方解石。據此完成3-4題。
3.從巖石成因來看,'‘中國皇后”屬于()
A.變質巖B.沉積巖C.玄武巖D.花崗巖
4.推測“中國皇后”的形成過程為()
A.沉積作用一地殼隆升一變質作用一巖漿侵入
B.地殼隆升一巖漿侵入一變質作用一沉積作用
C.沉積作用一地殼隆升一巖漿侵入一變質作用
D.巖漿侵入一變質作用一地殼隆升一沉積作用
【答案】3.A4.C
【解析】
3.根據材料可知,該地多巖漿侵入形成的熱液式萎鋸礦,所以“中國皇后”為熱液作用下形成的變質
巖,A正確;沉積巖為沉積作用形成,B錯誤;玄武巖和花崗巖為巖漿活動形成的巖漿巖,C、D錯誤。
4.根據材料“廣西蒼梧縣位于湘桂褶皺帶內,桂林隆起的南西,該地多巖漿侵入形成的熱液式萎錦礦〃
“具有像木頭紋理般的條紋外觀”〃可知,最初該巖石為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巖,經地殼隆升變為褶皺,再
經歷巖漿侵入,圍巖在熱液作用下發生變質,形成變質巖。C正確。
(三)(2024?遼寧?模擬預測)我國橫斷山區地殼活動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規模大。圖為橫斷
山區某地地質剖面圖。完成下面5-7題。
胡發(m)
4700'
4200--^s.
3700-逑
3200?逑
2700崔爰
2200?叁
1700
1200-:-2-:<
0I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距海(m)
區]斷層破碎帶已板巖E23混合巖目花崗巖
5.與圖中甲巖石形成關聯性最強的地質作用是()
A.地殼抬升B.變質作用C.重熔再生D.風化作用
6.除內力作用外,影響該地區地形起伏的主要因素為()
①風力強勁②巖性差異③冰川刨蝕④流水侵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7.推測該地經歷的地質作用過程最可能是()
A.巖漿活動一變質作用一地殼運動一外力作用
B.地殼運動一外力作用一變質作用一外力作用
C.地殼運動一巖漿活動一變質作用一地殼運動
D.外力作用一地殼運動一變質作用一外力作用
【答案】5.B6.D7.A
【解析】
5.結合圖中信息可知,甲巖石是板巖,是頁巖經變質作用形成的,故與圖中甲巖石形成關聯性最強的
地質作用是變質作用,B正確;地殼抬升和重熔再生有利于形成巖漿巖,風化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有利于沉
積巖形成,排除ACD。
6.結合所學知識,橫斷山區位于我國亞熱帶地區,降水量豐富,流水侵蝕顯著,同時流水侵蝕的差異
性與巖性的堅硬程度有關。故影響該地區地形起伏的主要因素除斷裂作用外,影響該地區地形起伏的主要
因素為流水侵蝕和巖性差異,②④正確;降水豐富,風力作用較小,①錯誤;冰川作用在高海拔地區表現
明顯,低海拔處較少,③錯誤。故選D。
7.圖中巖漿沿著斷層上升,在斷層兩側形成變質巖;花崗巖是由巖漿侵入形成的;板巖是由頁巖變質
形成的,因此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巖石裸露,受外力作用形成圖中所示地表
形態,A正確。
(四)(2024上海閔行區二模)福建廈門島西南部的賞雪湖是廈門的“生態會客廳”。讀下圖,完成填
選。
圖1廈門島地理簡圖圖2貫雪湖區地質構造示意圖
8.由圖2判斷:賞雪湖區屬于(單選:A.斷層B.向斜)構造,中間巖塊發生了(單
選:A.抬升B.沉降)。圖1東部云頂巖,山體的基巖是—(單選:A.噴出巖B.侵入巖),礦
物晶體顆粒較(單選:A.粗B.細)。
【答案】ABBA
【解析】據圖2可知,賞筲湖區巖層發生明顯的位移,屬于斷層構造;中間的巖塊發生了明顯的沉降,
兩側巖塊相對抬升;結合圖2可知,當地分布大量花崗巖,花崗巖屬于侵入巖,故圖1東部云頂巖,山體
的基巖是侵入巖,而通常侵入巖的礦物晶體顆粒較粗。
(五)(2024全國)黃山飛來峰上的飛來石是黃山的鎮山之寶,是黃山數百處巧石中的杰出代表(圖1)。
飛來石由花崗巖組成,獨居峰頂,靜觀山下云海。下圖2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9.判斷圖2中數字序號代表的地質作用類型:①為,②為,③為
④為O
10.運用巖石圈物質循環原理,解釋“飛來石”的形成過程。
11.圖2中與A、C兩類巖石相比,B類巖石的突出特點有、-
【答案】
9.冷卻凝固作用外力作用,變質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10.巖漿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巖后,隨著地殼不斷拾升,花崗巖出露地表;出露地表的花
崗巖在風化、侵蝕作用下,崩解破碎,形成了“飛來石”。
11.含有化石,具有層理構造
【解析】
11.讀圖2,根據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可以判斷,①由巖漿指出,并指向A,則①為巖漿的冷卻凝固作
用,A巖漿巖;④指向巖漿,為重熔再生作用;沉積巖由外力作用形成,多分布在地殼的上部,B為沉積巖,
②為其他巖石指向沉積巖,為外力作用;C為變質巖,③為其他巖石指向C(變質巖),為變質作用。
12.由材料可知,“飛來石”由花崗巖組成,花崗巖屬于侵入型巖漿巖。因此“飛來石”的形成分為三
個階段,先是巖漿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后形成花崗巖,后經地殼抬升出露地表,裸露地表的花崗巖在外力作
用不斷風化、侵蝕和發生機械性崩塌的作用下最終形成“飛來石”。
13.據第11題可知,A是巖漿巖、C是變質巖,B是沉積巖,沉積巖為沉積物堆積后,受重力逐層固結
形成的巖石,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而巖漿巖、變質巖的形成都與巖漿有關,不可能含有化石。
考點02內力作用與地貌
(一)(2023浙江嘉興)華南大陸位于青藏高原以東,顯生宙以來發生了三次主要的構造運動,下圖
為“華南大陸中生代構造演化模式圖”,讀圖完成-2題。
1.推測圖中甲處的地貌可能是()
A.裂谷B.山脈C.海嶺D.海溝
2.若構造運動方向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古特提斯洋規模將總體縮小
B.華南地塊的海拔將持續下降
C.華北地塊與華南地塊交界處為生長邊界
D.羌塘一印支地塊形成西南一東北走向山脈
【答案】1.B2.A
【解析】
1.圖示甲處是華北地塊與華南地塊相互擠壓碰撞處,隆起拾升容易形成山脈,B正確;裂谷和海嶺是板
塊張裂即生長邊界的地貌,A、C錯誤;海溝多形成于板塊相互碰撞的大洋邊緣處,不符合甲處地貌特征,D
錯誤。
2.圖示華北地塊、華南地塊、羌塘一印支地塊均向古特提斯洋運動,因此古特提斯洋規模將總體縮小,
A正確;受華北地塊和羌塘一印支地塊的擠壓作用,華南地塊的海拔將持續升高,B錯誤;由圖可知,華北
地塊與華南地塊相互擠壓碰撞,是消亡邊界,C錯誤;羌塘一印支地塊向東北方向運動,與古特提斯洋和華
南地塊擠壓碰撞后,應形成西北一東南走向山脈,D錯誤。
(-)(2023湖南長沙)地幔中的巖漿在某個固定位置上具有強烈上升的趨勢,稱之為“熱點當板
塊移動且板塊上某處的薄弱點經過“熱點”時巖漿會沿板塊的薄弱點上升并可能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
這種火山稱為熱點火山。隨著板塊移動,熱點火山在板塊表面留下一連串火山錐,在海洋上則形成島鏈。
下圖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島鏈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
令420
②。今J40
如火山錐
今460
20距今百萬年
爾180
①.
3.據圖可知,“熱點”位于圖中的(
A.①處附近B.②處附近C.③處附近D.④處附近
4.在圖中島嶼上廣布的巖石最可能是()
A.玄武巖B.花崗巖C.片麻巖D.石灰巖
5.由島鏈的分布可知,此板塊的移動方向為()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先往東南再往正南
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先往正南再往東南
【答案】3.D4.A5.D
【解析】
3.根據材料“熱點火山的含義及其形成島鏈過程”,最新的熱點火山位于大洋板塊張裂處,也是巖石年
齡最輕處。圖示④處距今時間最短,故推測“熱點”位于圖中的④處附近,其他三處形成時間較早,說明
板塊已經移過,不是熱點,D正確,ABC錯誤。
4.從材料中“巖漿會沿板塊的薄弱點上升并可能噴出地表”可知,該島嶼主體巖石應為噴出巖,如玄
武巖,A正確?;◢弾r為侵入巖,片麻巖為變質巖,石灰巖為沉積巖,不符合題意,BCD錯誤。故選A。
5.結合上題分析,熱點在位置固定,巖漿沿板塊薄弱點噴出形成火山錐,火山錐為巖石圈的部分,隨
板塊移動。根據圖中火山錐距今時間判斷,距今時間長的,年代老,先形成;距今年代短的,年代新,后
形成。此板塊的移動方向為先往正南再往東南,ABC錯誤,D正確。
(三)重慶武隆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圖為該地三維地質模擬
圖。據圖回答第6題。
地層年代
斷層匚DI
早一?晚
6.下列讀圖分析,正確的是()
A.大嘴山和三帽山均為斷塊山B.羊水河地層出露時間晚于中石院天坑
C.仙女山的地質構造屬于向斜D.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溶蝕
【答案】D
【詳解】圖示大嘴山所處地區沒有斷層分布,因此不屬于斷塊山,A錯誤;羊水河地層位于背斜頂部,
易被侵蝕出露地表,中石院天坑位于向斜,不易被侵蝕,因此羊水河地層出露時間早于中石院天坑,B錯誤;
仙女山地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造,C錯誤;由材料可知,該地區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流水侵蝕(溶蝕),D正確。
(四)(2024江蘇期中)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完成7-8題。
7.①②③④四種巖石或巖層中()
A.①層理較明顯可以找到化石B.②巖石形成時水流速度較快
C.③是在④的基礎上變質形成D.④的巖性致密可做建筑材料
8.甲處()
A.巖層受擠壓在斷層發生前形成向斜B.因斷層下陷并被侵蝕形成背斜谷地
C.巖層緊實堅固適于開鑿隧道D.向下可能找到石油或天然氣
【答案】7.D8.A
【解析】
7.圖示①處是沉積物,沉積物中只能找到動植物的遺體,很難找到化石,A錯誤;②巖石是砂巖,是一
種沉積巖,且顆粒物較小,說明水流的速度較慢,B錯誤;③是大理巖,結合所學知識,大理巖是在石灰巖
等沉積巖的基礎上變質形成的變質巖,C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④是花崗巖,花崗巖是一種較為致密的火
成巖,適合當做建筑材料,D正確。
8.從圖中的巖層關系可以看出,甲處的巖層是被擠壓形成的向斜谷底,A正確、B錯誤。背斜處適合開
鑿隧道和找油氣資源,在向斜處易于存水,不適合開鑿隧道,C、D錯誤。
(五)(2024?遼寧大連?二模)不整合接觸是指上下兩套巖層之間存在明顯的地層缺失和風化剝蝕現
象的不連續接觸關系。兩套巖層中間的不連續接觸面,稱不整合面。下圖示意我國南方某地地層剖面圖,
地質歷史時期該地構造運動頻繁。據此完成下面9T1題。
9.屬于不整合面的是()
A.aB.bC.cD.d
10.圖示谷地附近發生褶皺的次數至少為()
A.一次B.兩次C.三次D.四次
11.下列描述準確的是()
A.該地經歷持續性構造抬升過程B.谷地所在處巖層受擠壓力易被侵蝕
C.多組地層形成的沉積環境一致D.圖示接觸面從老到新依次為dcba
【答案】9.C10.B11.D
【解析】
9.根據材料中“不整合面”的含義,圖示C處缺失頁巖沉積層,且粉砂巖有明顯的風化剝蝕現象,由
于風化剝蝕作用缺失部分粉砂巖沉積層,C處屬于不整合面,C正確;a、b、d處上下兩套巖層之間沒有地
層缺失和風化剝蝕導致的不連續接觸關系,不屬于不整合面,A、B、D錯誤。故選C。
10.圖示谷地缺失了頁巖層,表明發生過沉積間斷,第一次沉積形成的巖層有明顯彎曲,說明發生褶皺,
之后又有沉積作用形成水平巖層,第二次沉積的巖層也有明顯的彎曲,說明又發生了褶皺,因此圖示谷地
附近發生褶皺的次數至少為兩次,B正確,ACD錯誤。
11.由上題可知,該地發生過沉積間斷,經歷間歇性構造抬升過程,A錯誤;谷地所處構造為背斜,頂
部受張力巖石破碎易被侵蝕,B錯誤;多組地層沉積物質有差異,形成的沉積環境不一致,C錯誤;圖中巖
層均為沉積巖,位于下方的先形成,位于上方的后形成,因此接觸面從老到新依次為dcba,D正確。
(六)讀某區域地質構造及等高線分布示意圖,完成12-13題。
圖例
/X/河流
,-、-J巖層分界線
個0/等高線(米)
④f①f②f③巖層年齡
新一。老
12.關于該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A.a段地質構造為背斜B.b段構造地貌為向斜谷
C.③、④兩地的最大高差約200米D.圖中河流流向自北向南
13.從地形和巖層新老關系看,下列四圖中與④處最接近的是()
A陜西靖邊紅色砂巖波浪谷
C長江三峽D太平洋夏威夷火山
【答案】12.D13.D
【解析】
12.圖示a段巖層中間新、兩翼老,是向斜構造,A錯誤;b段巖層中間老,兩翼新,是背斜構造,B錯
誤;根據等高線數值,③地海拔在300-350米,④地海拔在400-450米,兩地海拔差在50T50米,最大高
差不到150米,C錯誤;圖中河流流向應該與等高線彎曲方向相反,由圖判斷自北向南流,D正確。
13.從等高線形狀和數值看,④處是一座山頂;從巖層新老關系看,④處巖層較周圍新,故最可能是火
山噴發的結果,與D圖最接近,D正確。A圖的波浪谷是風力侵蝕和流水侵蝕作用的結果,C圖的長江三峽
是流水侵蝕作用的結果,石灰巖峰林是流水溶蝕作用的結果,另外,從等高線特征和巖層新老關系看,均
與④處不相符,故A、B、C錯誤。
(七)(2023年山東臨沂)中國第一大島——臺灣島。
臺灣山脈呈東北一西南走向縱貫臺灣島的東部,島上風景秀麗,生物資源豐富。下圖1為臺灣島簡圖,
圖2示意我國東南沿海沿北回歸線的地質剖面。
圖1圖2
14.乙處地質構造類型_______o甲處構造地貌類型_________,該處地貌主要受到的外力作用
是O
15.從板塊運動角度預測臺灣山脈的海拔將繼續,說出判斷依據。
16.簡述臺灣島生物資源豐富的形成條件。
【答案】
14.向斜背斜谷流水侵蝕(作用)
15.升高臺灣位于板塊消亡邊界(或: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板塊碰撞,臺灣島處于地
殼相對抬升區。
16.臺灣緯度較低,熱量豐富;受來自太平洋濕潤氣流及地形拾升的影響,降水量豐富;山地相對高差
大,水熱狀況垂直差異明顯,適宜多種生物的生長。
【解析】
14.圖示乙處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構造;甲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造;地貌上兩側高中間低,為
山谷地形,故該構造地貌類型為背斜谷;背斜在內力作用下向上拱起形成山嶺,但由于背斜頂部受張力,
巖層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臺灣島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季風氣候顯著,降水量大,故該外力作用主
要為流水侵蝕作用。
15.山脈海拔變化主要受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影響,在內力作用下,海拔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在外
力作用下,海拔降低。由所學板塊構造知識及地質剖面圖可知,臺灣島位于板塊交界處,故其海拔變化主
要受內力作用影響。臺灣島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且臺灣島位于地殼相對抬升隆起區,故臺灣島
中部的臺灣山脈海拔會繼續升高。
16.生物資源豐富可從生存空間、水熱條件、水熱差異、人類活動等角度進行分析。臺灣島位于低緯度
地區,熱量豐富;受來自太平洋濕潤氣流和地形抬升的影響,降水豐富;即臺灣島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水熱條件好;且臺灣山脈海拔較高,山地相對高差大,水熱垂直分異明顯,適合多種生物的生存。
(八)(2024全國)西岳華山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東120千米的華陰市,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
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北側的一座花崗巖山,素以“奇險天下第一山”而著稱。下圖是華
山和渭河平原地質示意圖和華山大斷崖景觀照片,據此回答17-18題。
華山
17.圖示地區主要地質構造是()
A.背斜B.向斜C.D.塌陷
18.從成因上分析華山險峻的原因。
19.內力、外力作用角度分析渭河平原的成因。
20.判斷世界最高山脈一一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是否與華山一致,說明判斷理由。
【答案】
17.C
18.華山屬于斷層一側巖塊上升而形成的斷塊山,斷層面坡度大。
19渭河平原是斷層一側巖塊下沉形成的谷地、并由渭河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
20.不一致。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巖層受水平擠壓力的作用,發生彎曲變形而
形成的褶皺山。
【詳解】
17.圖示華山巖體相對上升、兩側巖體相對下降,符合斷層特征,C正確。背斜向斜是巖層發生水平彎
曲的現象,圖中沒有水平彎曲的現象,A、B錯誤。塌陷屬于地質災害,不是地質構造,D不符合題意。
18.華山屬于斷層一側巖塊上升而形成的斷塊山。斷裂面一側地勢險峻,是由于斷裂作用,巖體相對上
升而形成的,從成因看是屬于斷塊山。
19.圖示渭河平原從地質構造上說是地塹,是斷層下沉部分,地表布滿堆積物,并有渭河流經,說明是
經渭河泥沙淤積而形成的谷地平原。
20.喜馬拉雅山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屬于板塊擠壓隆起抬升形成的褶皺山脈。而華
山是斷塊山,故兩者成因不一致。
考點03外力作用與地貌
(一)(2024全國))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區擁有一種奇異的自然景觀“黏土塔”,幾乎每一根''黏土
塔”頂部都有一塊巨石,部分“黏土塔”內部也有巨石出現(下圖)。完成L3題。
1.該處“黏土塔”景觀中的巨石最可能來自()
A.冰川搬運、堆積形成的堆積物B.流水搬運、堆積形成的堆積物
C.風力搬運、堆積形成的堆積物D.當地巖石風化形成的堆積物
2.塑造“黏土塔”地貌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風化作用B.流水侵蝕作用
C.重力崩塌作用D.風力沉積作用
3.幾乎每一根“黏土塔”頂部都存在巨石的原因可能是()
A.頂部巨石減小風力侵蝕B.巨石壓固土體,增強抗侵蝕能力
C.頂部巨石使下方土體免受雨水沖刷D.先形成黏土柱,后覆蓋巨石
【答案】1.A2.B3.C
【解析】
1.據材料信息“黏土塔”位于阿爾卑斯山區,該地區冰川活動頻繁。冰川的搬運和堆積不具分選性,
容易導致“黏土塔”頂部有巨石,甚至“黏土塔”內部也出現巨石的沉積現象,A項正確,BCD錯誤。
2.圖示“黏土塔”獨立陡峭,說明是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黏土塔”出現的區域為阿爾卑斯山區,降
水多,故以流水侵蝕為主,B項正確。結合第1題,“黏土塔”主要為細膩的黏土,是堆積物,與物理風化
作用關系不大,排除A項;重力崩塌,應該巨石落地,但巨石依然在頂部,故C錯誤;風力沉積作用地形
成的沙丘和黃土,均地勢平坦,但“黏土塔”獨立陡峭,D錯誤。
3.據材料可知,“黏土塔”出現的區域為阿爾卑斯山區,降水多,以流水侵蝕為主,且巨石對減小風力
侵蝕塔身作用不大,A項錯誤;巨石在重力作用下,土體容易崩塌,B項錯誤;巨石面積大于其下面的黏土
柱,直接阻擋雨水對黏土柱的沖刷,使土體能夠保留下來,C項正確;因巨石質量大,如果先形成“黏土塔”,
缺乏自然力量可以把巨石覆蓋在“黏土塔”之上,D項不符合自然規律。
(二)(2024江蘇泰州)羚羊峽谷是世界上著名的狹縫型峽谷(海拔約1220米),位于美國西南部亞利
桑納州的沙漠,常年處在干涸的河道之中,組成的巖石為紅色砂巖。下圖1為峽谷地表照片,圖2為峽谷
內照片,圖3為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簡圖,據此完成4-6題。
圖1圖2圖3
4.組成羚羊峽谷的巖石屬于圖中的()
A.①B.②C.③D.④
5.羚羊峽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流水侵蝕和風力侵蝕B.流水侵蝕和冰川侵蝕
C.巖石風化和風力沉積D.巖石風化和流水沉積
6.去羚羊峽谷游覽,需要當地導游的帶領才能入內,主要是考慮()
A.峽谷幽深,山勢險峻B.峽谷旅游資源保護的需要
C.保護游客的人身安全D.位于當地人的保護區內
【答案】4.B5.A6.C
【解析】
4.紅色砂巖為沉積巖,圖2顯示巖石有明顯的層狀構造,為沉積巖。圖3中②風化物,是地表各類外
力作用下的產物,它們通過地殼下沉運動到地下,通過固結成巖作用,轉化為沉積巖,故B正確。圖3中,
③'‘三進一出”為巖漿,③指向④,④為巖漿巖,①為變質巖。
5.圖1、圖2羚羊峽谷地表破碎,是侵蝕作用作用的結果,故C、D錯誤;材料顯示“羚羊峽谷位于沙
漠中干涸的河道內”,氣候干旱地區因風力大,風力侵蝕作用強,河道則是流水侵蝕而成,故A正確。文
字材料顯示該地緯度、海拔較低,無冰川侵蝕,B錯誤。
6.圖1顯示峽谷地表較平坦,并無“山勢險峻”的狀況,A錯;需要當地導游帶領游覽,而不是外地導
游,這并不影響峽谷旅游資源的保護,也和位于當地人的保護區內無關,B、D錯;圖1、圖2顯示羚羊峽
谷較為幽深,且處于地下,下到谷底的過程中危險性大,而當地號游對該地熟悉,可以很好的保護旅客的
安全,C正確。
(三)(2023云南玉溪)河流階地是沿河分布在洪水位以上的階梯狀地形。地殼運動的穩定期河流以側
蝕作用為主,形成寬闊的谷底或平原。地殼運動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來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為階地。
如果這一過程多次重復,在河谷的橫剖面上便可出現多級階地。下圖是我國某河流某河段的橫剖面示意圖。
據此完成7-8題。
7.圖中形成最早的階地是()
A.①B.②C.③D.@
8.圖中河流階地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有()
A.地殼下沉、流水侵蝕、河流堆積B.河流下蝕、流水堆積、地殼下沉
C.地殼抬升、流水堆積、地殼下沉D.流水堆積、地殼抬升、河流下蝕
【答案】7.D8.D
【解析】
7.據材料信息“地殼運動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來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為階地。如果這一過程多次
重復,在河谷的橫剖面上便可出現多級階地”,可以推斷出圖中出現的多級階地是在地殼運動的上升期形成
的。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形成階地④,一段時間之后地殼繼續拾升,河流下切形成階地③,依次反復形成
②階地,而位于洪水位以下,平水位以上,屬于河漫灘,尚不屬于階地,因此最早形成的是④,D正確。
8.當河流流經地區的地殼上升時,河床縱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蝕作用加強,使河流下切形成階地。
地殼運動是間歇性的,在地殼上升運動期間,河流以下切為主;在地殼相對穩定期間,河流以側蝕和堆積
為主,這樣就在河谷兩側形成多級階地。從圖中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流階地的高程在不斷升高,階地
呈現一層一層的堆積狀態,由于河漫灘平原是由河流側向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梢耘袛鄨D中河流階地形
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地殼抬升、流水侵蝕、流水堆積,D正確。
(四)(2024陜西太原)大同盆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呈東北一西南向展布,長約200千米,面積約6000
平方千米。盆地海拔大多在1000?2200米,與周圍山地相接。盆地東部有30余座火山和玄武熔巖城崗。
下圖示意大同盆地地形與水系分布。據此完成9T0題。
9.大同盆地形成的基礎條件是()
A.山地河流沖積B.地殼斷裂下陷
C.火山地貌環繞D.板塊擠壓褶皺
10.在盆地邊緣,最常見的地貌類型是()
A.沖(洪)積扇B.風蝕蘑菇
C.U形谷D.巖溶地貌
【答案】9.B10.A
【解析】
9.由材料“盆地東部有30余座火山和玄武熔巖城崗〃可推測,該地區地質時期地殼活躍,大同盆地周
圍斷裂上升,形成眾多山地,中部斷裂下陷形成地勢低洼的大同盆地,故大同盆地形成的基礎條件是地殼
斷裂下陷,B正確;盆地高低不平,形成基礎是內力作用,河流沖積是外力作用,A錯誤;火山地貌主要分
布在盆地東部,非環繞,C錯誤;板塊擠壓形成的是綿延的褶皺山脈,D錯誤。故選B。
10.由材料可知,該區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盆地邊緣,河流流出山區,在山麓出口
處,地勢變平緩,河流流速驟降,流水的搬運能力減弱,泥沙大量沉積,形成沖(洪)積扇平原,A正確;風
蝕蘑菇主要分布在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區,B錯誤;河流作用形成的U形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如盆
地的中部,C錯誤;巖溶地貌多分布在氣候暖濕的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地區,但文字材料顯示該地玄武巖,
故D錯誤。故選A。
(五)(2024江蘇泰州高三模擬)三角洲的岸線變化是判斷流域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圖為2002、2022
年某河口三角洲等深線分布圖,①②③④分別為四個觀測點。完成UT3題。
——2002年等深線(米)
----2022年等深線(米)
匚二]丁字壩
■I人工海堤
11.圖中丁字壩修建的目的是()
A.阻擋泥沙北移B.減弱海浪侵蝕C.增強沿岸堆積D.打造人工海港
12.關于圖中四個觀測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2022年①點水下坡度最大B.2002年之后②點侵蝕顯著
C.2022年③點海面流速最快D.2002年④點海域深度最淺
13.關于該區域方框內兩段海岸線變遷差異的成因,下列說法最為準確的是()
A.上游筑壩攔沙,泥沙來源少B.北側流速較快,沉積作用弱
C.河口河道擺動,沉積差異大D.南側風小浪低,侵蝕強度弱
【答案】11.A12.A13.C
【解析】
11.圖中丁字壩大致垂直于海岸分布,位于河流入??诘谋眰?,能夠阻擋河流帶來的泥沙北移,減少丁
字壩北側的泥沙淤積,A正確;丁字壩垂直于海岸分布,對于減弱海浪的作用較小,B錯誤;丁字壩可以增
強沿岸堆積,但不是其主要作用,C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海水深度較淺,不適宜建造海港,D錯
誤。
12.2022年圖中四個觀測點①點等深線最密集,水下坡度最大,A正確;海岸線形態變化是海浪侵蝕和
堆積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與2002的等深線數據相比,2022年②處海水深度變化不大,侵蝕作用不是很強,
B錯誤;2022年③點變為陸地,沒有海面流,C錯誤;2002年④點海水深度深于②點,D錯誤。
13.上游地區筑壩攔沙對于兩段海岸線變遷的影響相同,不是影響兩地海岸線變遷差異的主要因素,A
錯誤;北段海岸線由于有丁字壩垂直于海岸分布,海水流速較慢,B錯誤;河口河道擺動,導致兩側泥沙物
質來源差異較大,南側淤積為主,北側侵蝕為主,兩段海岸線變遷差異較大,C正確;侵蝕強度不是影響兩
段海岸線差異的主要因素,D錯誤。
(六)(2024上海市黃埔區一模)廣西環江縣的喀斯特地貌。
廣西境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闊,境內的環江縣峰叢地貌是一種連座峰林(下郵票圖),基部完全相連,
頂部為圓錐狀山峰。環江縣的喀斯特地貌也伴隨著嚴重的石漠化現象,該現象是指土地受到嚴重侵蝕,基
巖逐漸裸露的土地退化過程O
14.廣西環江縣的喀斯特峰叢地貌受侵蝕作用影響,該地貌將會繼續演化,其后續演化順序應該先演化
成為(選擇:A峰林B.石芽),再演化為(選擇:A石柱B.孤峰)。
15.某校地理興趣小組嘗試完成了以下地理模擬實驗,下表為實驗準備及相關過程。完成下面小題。
實驗器材肥皂、小刀、水管、自來水、直尺、盛水器皿
①將肥皂的一端用小刀切成平面,將其豎立在盛水器皿中,模擬山峰
②緩慢打開水龍頭,使水流在距離肥皂10厘米處放水
實驗步驟③在肥皂底部的側面用小刀劃三道橫線,模擬不同時期巖石層和巖石裂縫
④使水管連接好自來水,模擬河流
⑤觀察三條劃痕的變化,并記錄在實驗記錄表中
實驗結果肥皂底部被水沖刷后,劃痕痕跡變模糊
在上表實驗步驟中的5個環節中,除了①、⑤環節排序正確外,其它3個環節排序有誤,請你選出最
佳排序是()
A.④②③B.②④③C.③②④D.③④②
16.上述模擬實驗反映的是(選填:流水/風力)侵蝕作用對某類地貌形態形成的作用。在真實自
然環境中,請你例舉出主要受該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具體地貌名稱:=
17.從地貌、氣候角度分析廣西環江縣石漠化嚴重的主要原因。
【答案】
14.AB
15.D
16.流水峽谷(凹岸)
17.環江縣當地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較多,且集中在夏季,來水集中;以喀斯特地貌為
主,地表該地貌成土較慢,土層較薄;地表起伏大,流水侵蝕力強,土壤易于被雨水沖刷流失,加劇了石
漠化的進程。
【解析】
14.根據所學知識“喀斯特地貌形成和發展過程”,由于石灰巖容易受流水的溶蝕作用,會被侵蝕越來
越明顯,后來隨著侵蝕作用的不斷進行,峰叢被溶蝕成為峰林,隨著溶蝕作用的持續,形成孤峰或平地。
15.將肥皂的一端用小刀切成平面,將其豎立在盛水器皿中,模擬山峰。之后應在肥皂底部的側面用小
刀劃三道橫線,模擬不同時期巖石層和巖石裂縫;打開水龍頭前要先使水管連接好自來水,連接好后就可以
打開水龍頭,使水流在距離肥皂10厘米處放水,水的流動模擬河流的流動,觀察三條劃痕的變化,可以模
擬河流的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并記錄在實驗記錄表中。因此除了①、⑤環節排序正確外,其它3個環
節排序有誤,應為③④②,D正確。
16.根據上題可知,水的流動模擬河流的流動,觀察三條劃痕的變化,可以模擬河流的侵蝕作用對地貌
的影響。在真實自然環境中,受流水侵蝕形成的地貌很多,如峽谷、凹岸等。
17.從地貌角度來看,環江縣當地以喀斯特地貌為主,該地貌成土較慢,且流水溶蝕作用強烈,土層較
薄;從氣候角度來看當地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較多,且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強烈,
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蝕動力。
(七)(2024江蘇鹽城)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一位到澳大利亞旅游過的游客在日記中寫道:這里的十二使徒巖(圖左所示),仿如哨兵一
樣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巖懸崖之前,守衛著澳大利亞大陸。
材料二圖右所示為西藏雅魯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東北),該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水量僅140mm,
冬季盛行偏北風。
18.“十二使徒巖”形成于海浪的作用,該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
海蝕拱橋等。
19.據材料推測,PQ、QR兩河谷中,流速較快的是一,QR河段沙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20.試分析甲地沙丘形成過程。
【答案】
18.侵蝕海蝕崖海蝕柱
19.PQ流水沉積
20.冬季河流水量小,河床沙灘裸露;偏北風將沙搬運至甲處山地阻擋,風速減小,風力沉積,形成沙丘。
【解析】
18.結合材料分析,“十二使徒巖”形成于海浪的侵蝕作用,在過去的1000萬到2000萬年中,來自南
部大洋的風暴和大風卷起巨浪,不斷地侵蝕相對松軟的石灰巖懸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許多洞穴,這些洞穴
不斷被侵蝕變大,以致發展成海蝕拱橋,后來其頂部在海浪侵蝕下發生倒塌,形成海蝕柱,其外側的巖石
最終與海岸巖體分離形成“十二使徒巖”。海浪侵蝕形成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等地貌。
19.讀圖可知,P0段河谷狹窄,為峽谷,0R段河谷較寬闊,為寬谷;說明P0段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蝕
能力強;0R段地勢平坦,流速慢,以側蝕為主;QR河段沙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積作用。
20.由題干可知,冬季,該地盛行偏北風;如圖所示,甲地上風向緊鄰河流寬谷,冬季枯水期,河谷中
的大片沙灘裸露,偏北風將沙粒搬運至甲處時,受南側山地阻擋,風速減小,大量沙粒在河谷南岸堆積形
成沙丘。
(A)(2024江蘇南通)黃土地貌。
材料一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和黃土地貌最為典型的地區。黃土高原作為一種
獨特的地貌形態,對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
材料二圖1為某處黃土高原景觀照片,圖2示意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顆粒粒徑分布。
圖1圖2
21.結合圖例在空白方框內事省盛行風向。概括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顆粒粒徑分布規律是
,這反映黃土高原是在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22.圖示黃土高原地貌特征是,這是在_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23.有同學認為黃土高原地貌特征不利于當地人們生產生活,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
21.如下圖(西北風)自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小風力沉積
22.地表起伏大(或:地形破碎/溝壑縱橫)流水侵蝕
23.加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表更加破碎,耕地減少,農業減產;公路、鐵路等交通建設難度
大,不利于經濟發展和人們出行;易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解析】
21.黃土高原主要是由風力帶來的沙質沉積物堆積形成。隨著風力減小,大顆粒(圖2中的沙質黃土)
先沉積、小顆粒(圖2中的黏質黃土)后沉積。圖2中不同質地的黃土帶走向和位置可知,黃土顆粒由西
北向東南逐漸減小,說明風由西北吹向東南。
22.圖1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地表起伏大,主要原因是地表植被稀少,降水集中,流水對地表侵蝕形
成。
23.生產活動包括農業、工業、商業貿易等。肥沃、深厚的土壤和平坦的土地,是發展種植業的土壤和
地貌條件。黃土高原崎嶇的地表,加劇水土流失,地表破碎,土層變薄,不利于農業生產。崎嶇的地表不
利于交通建設,落后的交通影響工商業發展和民眾出行。
考點04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
(一)(2023江蘇南通)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域尺度因
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
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L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
形成廣大消融區。下圖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
河口三角洲)兩站監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據此完
成1-3題。
海平面變化/m海平面變化/m
甲站乙站
1.冰蓋消融導致海平面、消融區陸面垂直變化情況分別是()
A.上升下降B.上升上升
C.下降上升D.下降下降
2.與乙站相比,甲站海平面垂直變化幅度大而水平變化幅度比小,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冰川沉積②板塊運動③基巖海岸④海浪侵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導致乙站所在區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是()
A.河流上游植被破壞嚴重B.大量修建引水灌溉工程
C.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D.海水侵蝕作用明顯增強
【答案】I.B2.B3.B
【解析】
1.由于冰蓋消融,冰川融水進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C、D錯誤。由材料可知,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
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可推測消融區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導致陸面上升。B正確,A錯誤。
2.從海陸位置看,甲站位于基巖海岸,結合材料可知,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
層形變緩慢恢復,可推測消融區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導致陸面上升,甲站海平面垂直變化幅度大,③正確。
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板塊擠壓,水平變化幅度較小,②正確;冰川沉積與海浪侵蝕均不會導致甲
站陸面垂直和水平變化,①、④錯誤;故選B.
3.圖示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內水庫與修建引水灌溉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設,導致河口
三角洲泥沙來源減少,三角洲萎縮,所以海岸線向陸地推進,B正確;河流上游植被破壞嚴重與海水侵蝕作
用明顯增強是自然影響,A、D錯誤;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不是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C錯誤。
(二)(2023江蘇連云港)江蘇省有大片未開墾的沿海灘涂資源,這里是重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幼兒園膳食委員會會議記錄
- 廚余垃圾智能收運處置系統項目可行性分析
- 商鋪租房合同協議書
- 更換合同協議書
- 解除借錢合同協議書
- 樓頂防水合同協議書范本
- 林地合同終止協議書范本
- 打印店合同協議書
- 復婚合同協議書
- 畫室宿管合同協議書
- 人民幣全版(錢幣)教學打印版word版
- 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第五版)第10章綜合案例
- 多智能體系統教材課件匯總完整版ppt全套課件最全教學教程整本書電子教案全書教案課件合集
- 高考理綜試題答題技巧方法!課件
- 購物中心租金修正測算
- 行書典范《蘭亭序》鑒賞PPT共32頁課件
- 一體化泵站檢測報告(共6頁)
- 【汽車】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質量保證部
- 高中化學方程式大全(看完高考絕對給力)
- 初中八年級體育與健康課教案(全冊).doc
- (完整版)危重患者的護理常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