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地理非選擇題35題專練1.(2024·湖南·模擬預測)上李水庫始建于1924年,是廈門島最古老的水庫之一。圖1為上李水庫及其周邊等高線。圖2為上李水庫大壩照片。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上李水庫大壩的經緯度約為,其走向大致是。(2)若在圖上量得上李水庫湖面長度為2厘米,則其湖面實際長度是米,湖面的海拔范圍是米。(3)上李水庫周邊的甲、乙、丙三處,欣賞落日余暉的最佳地點是處,理由是。廈門冬季日落時間比夏季更,主要是受地球運動的影響。(4)除上李水庫外,廈門島還修建了多座水庫來緩解島內缺水問題。請從自然和社會經濟兩方面分析廈門島缺水的主要原因。【答案】(1)(24.5°N,118.1°E)西北一東南(2)80075-100(3)甲海拔高,西側無遮擋早公轉(4)自然原因:廈門島面積小,缺少大江、大湖,儲水能力差。社會經濟原因:社會經濟發達,生產和生活用水量大。【分析】本題以上李水庫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區域地理位置、比例尺計算、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水資源緊張的原因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學科核心素養。【詳解】(1)從圖可知,該大壩在廈門,位于北緯,緯度約為24.5°N,位于東經,經度約為118.1°E。地圖上方位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水庫走向為西北一東南走向。(2)圖上比例尺為1:40000,圖上2厘米,代表實際距離80000厘米,即800米;等高距為25米,水庫在100米等高線和75米等高線之間,故海拔范圍為75-100米。(3)欣賞落日應選擇甲處,甲為山峰,海拔高,西側無遮擋,乙、丙西側都受地形遮擋;廈門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冬季晝短夜長,因此冬季日落時間比夏季更早,這是受地球公轉運動的影響。(4)廈門島缺水的自然原因是廈門島面積小,缺少大江、大湖,雖然降水量大,但降水集中在夏季,儲水能力差;社會經濟原因是廈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各方面的生產和生活用水量大,超過了當地自然水資源的供給能力,所以導致缺水。2.(2024·福建福州·三模)北京某校學生計劃在延慶區(下圖)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共設計了兩項活動。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活動一:觀測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小海坨賽區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小海坨賽區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觀測方案(部分)活動名稱觀測小海坨賽區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觀測地點小海坨賽區附近某觀測點觀測目標了解小海坨賽區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觀測需要的器材直刻度尺、白紙、畫板、鉛筆、雙面膠、10厘米長的直吸管、指南針等觀測步驟(1)將白紙夾在畫板上;(2)將畫板水平放置;(3)在白紙適當位置標注原點,過原點畫出一條直線;(4)利用指南針確定南北方向;(5)旋轉畫板,將所畫直線放置為南北方向,且原點位于偏南一側;(6)……最后,利用數學知識,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整理好觀測器材。(1)根據“小海坨賽區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觀測方案(部分)”,說出“觀測步驟”中的其他步驟。活動二:調研延慶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延慶區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做強第三產業。下表為學生搜集、整理的延慶區不同時期重要社會經濟事件。時期重要社會經濟事件20世紀80年代中期舉辦北京地區首屆“冰燈藝術節”20世紀9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北京夏都”的概念——吸引北京城區居民到此避暑20世紀90年代末期石京龍滑雪場——京郊首個大型滑雪場建成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延慶舉辦2022年冬奧會三大賽區之一(2)分析延慶區成為“北京夏都”的地理條件。【答案】(1)將吸管垂直立于原點,用雙面膠固定;當吸管的影子與直線重合時,標出吸管頂端影子的位置;測量吸管的影長。(2)延慶區地處北京北部山區,海拔高,夏季氣溫偏低;植被覆蓋率高,河流水質較高,生態環境優美;北京城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延慶區與城區距離近,有公路及鐵路,與城區交通聯系方便。【分析】本題以北京某校學生計劃在延慶區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為背景材料,涉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測量、區域發展條件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詳解】(1)該題需要注意材料中給出的相關器材。直線與南北方向垂直,此時用雙面膠將直吸管垂直于原點固定,然后保證畫板和白紙等位置的固定,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方位變化,吸管產生的影子方位、長短也會發生變化,當影子與直線重合時,表明太陽位于當地上中天偏南方天空,此時的太陽高度即為正午太陽高度,標出吸管影子頂端的位置,然后測量出影長,根據影長和吸管長度以及數學三角函數的相關知識,即可求出此時的正午太陽高度角。(2)作為“夏都”,主要是吸引北京城區居民來次避暑,因此需要從氣溫、生態環境、城區居民消費能力、交通等角度分析。讀圖可知,延慶處于北京北部山區,海拔相對較高,夏季氣溫較低;植被覆蓋率較高,水質優良,生態環境優良;北京城區經濟發達,人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較強;根據圖中比例尺以及鐵路、高速公路等信息可知,延慶距離北京城區相對較近,交通便利。3.(2024·云南麗江·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冰川風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較穩定,而下沉的冷卻氣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運動,迫使冰緣地區較暖的空氣上升而產生對流交換,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緣地帶吹送的風,如下圖所示。在我國祁連山和珠穆朗瑪峰北側的河谷地區均存在冰川風現象,受山谷風等因素影響冰川風勢力強弱有著明顯的日變化。近年來,珠穆朗瑪峰北側河谷地區和祁連山北側河谷地區的冰川風變化趨勢顯著。(1)推測珠穆朗瑪峰北側河谷地區與祁連山北側河谷地區冰川風勢力的大小關系,并說明原因。(2)描述珠穆朗瑪峰北側河谷地區冰川風一天中勢力強弱的變化過程。(3)近年來珠穆朗瑪峰北坡冰川風勢力呈減弱的趨勢,說明引起該變化的原因及其對當地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答案】(1)珠穆朗瑪峰北側河谷地區冰川風勢力大于祁連山北側河谷地區;原因:珠穆朗瑪峰北側河谷地區的冰川面積較大,冰川面反射的太陽輻射多,冰川面上的氣溫較低,冰川面上的空氣和谷地中同高度空氣之間的溫差較大,冰川風勢力強盛。(2)珠穆朗瑪峰北側河谷地區冰川風勢力的強弱受山谷風風向變化的影響,谷風會削弱冰川風,山風會增強冰川風,白天,谷風削弱冰川風,冰川風的勢力減弱;夜晚,山風加強冰川風,冰川風勢力加強。(3)原因: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氣溫升高,冰川消融,短期內河湖水量增加;冰川消融,加劇地面升溫,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引發一系列的冰川災害及次生災害,如冰川崩塌、冰湖決堤,洪水,泥石流等;改變周邊地區的溫度和濕度,從而影響當地生態系統平衡;生物多樣性減少;使局部氣候變得更加不穩定或難以預測。【分析】本題以冰川風為載體實質考查了山谷風熱力環流原理,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詳解】(1)根據材料并結合圖示分析,冰川風是由于冰川的熱力作用形成的,穆朗瑪峰北側河谷冰川覆蓋面積大,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比祁連山北側河谷要多,所以其氣溫更低,與谷中同高度空氣的溫差更大,熱力性質差異更明顯,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所以其冰川風更強。(2)結合材料分析,珠峰北側除了存在冰川風還存在由于山坡和山谷受熱差異形成的山谷風,冰川風的風向是穩定的,但是山谷風的風向隨晝夜而變化;白天吹谷風,風從山谷吹向山坡,與冰川風的風向相反,會削弱冰川風;夜晚吹山風,風從山坡吹向山谷,與冰川風風向一致,會增強冰川風;所以從白天到夜晚,冰川風的勢力增強,從夜晚到白天,冰川風的勢力減弱。(3)結合以上小題分析,冰川風是由于冰川的熱力作用形成的,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增加,面積減小,冰川面上空氣與谷中同高度溫差變小,水平氣壓梯度力減小,冰川風勢力減弱。全球氣候變暖最直接的影響是氣溫升高導致冰川消融,進而影響河流的水文特征、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等。氣溫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大,短期內河湖水量增加,但隨著冰川減少,后期河湖水量會減少;冰川消融,地面裸露,冰川反射作用減弱,加劇地面升溫,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氣溫升高容易導致冰川崩塌、冰湖決堤,洪水,泥石流等一系列的冰川災害及次生災害;氣溫升高短期內冰川融化量增大,蒸發增強,濕度增大,從而影響當地生態系統平衡;氣溫、濕度等生態環境的改變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及使局部氣候變得更加不穩定或難以預測。4.(2024·安徽蕪湖·二模)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重慶璧山地區位于重慶西部云霧山與縉云山之間,晚上云霧滋潤,適宜櫻桃種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云霧山櫻桃都面臨豐產不豐收的困境。2015年,璧山啟動櫻桃品種更新行動,探索“果蔬基地+休閑農業+觀光旅游”生態農業模式,舉辦櫻桃采摘節。2023年云霧山櫻桃年產值超8000萬,“采摘經濟”占90%以上,帶動村民實現年增收超5萬元。(1)分析璧山地區晚上云霧多發的原因。(2)依據璧山地區氣象條件,推測櫻桃品種改良的主要方向。(3)為更好舉辦采摘節,列舉當地在提升接待能力方面的措施。【答案】(1)區域河流水系眾多,水汽充足;夜晚,該區域溫度降低,水汽凝結,形成云霧;夜晚,谷地熱量不易散失,氣溫較高,山坡冷空氣下沉,出現逆溫現象,有利于云霧的維持。(2)云霧天氣多,有機質積累少,需要改良櫻桃的甜度和營養物質含量。(3)修改擴建村公路,修建停車場、旅游公廁等,改善基礎公共設施;修建集會廣場、特色民宿、自駕營地等,提升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服務素質和服務意識;建設濕地、綠化河道,改善人居環境。【分析】本題以重慶璧山地區為材料,設置3個小題,涉及熱力環流的應用、農業發展的方向、服務業的發展措施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云霧產生的條件是充足水汽、凝結條件和逆溫現象。重慶璧山地區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區域河流水系眾多,水汽充足;位于重慶西部云霧山與縉云山之間,夜晚,該區域溫度降低,水汽凝結,形成云霧;夜晚,谷地由于地形較為封閉,熱量不易散失,氣溫較高,山坡降溫快,冷空氣下沉,出現逆溫現象,大氣層結較為穩定,有利于云霧的維持。(2)璧山地區云霧天氣多發,大氣逆輻射較強,導致晝夜溫差小,不利于有機質的積累,而有機質是櫻桃口感和營養成分的來源。因此需要改良櫻桃的甜度和營養物質含量。(3)旅游接待能力包括旅游環境、住宿、餐飲、停車等(衣食住行娛),因此應從這四個大方面來提升接待能力,具體表現為:完善交通網,修改擴建村公路,同時配套修建停車場、旅游公廁等,改善基礎公共設施;修建集會廣場、特色民宿、自駕營地等,改善旅游環境,提升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服務素質和服務意識,提高游客旅游的舒適度;建設濕地、綠化河道,建設秀美鄉村,改善人居環境。5.(2024·廣東深圳·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禾木是新疆阿爾泰山區的一個小村莊,每年雪季從10月持續至次年4月,最大積雪深度在80至140厘米之間,森林、白雪、木屋組成優美畫卷。據統計,禾木的降雪量和新增積雪的平均比值為1.4厘米/毫米,是全國平均比值的2倍。雪的顆粒特征與雪粒形成速度和水氣條件有關。禾木雪的顆粒體積小,質量小,質地細膩柔軟,輕盈疏松,被稱為“中國粉雪制造商”。觀測發現,與草地植被地區相比,森林積雪量更少、積雪消融時間更晚。下圖示意禾木地理位置與冬季景觀圖。(1)推測禾木水汽的主要來源于哪個大洋,并說明判斷理由。(2)簡述禾木多為粉雪的原因。(3)分析森林植被地區積雪消融時間更晚的原因。【答案】(1)來源于大西洋。理由:地處48°N~49°N之間,位于中緯西風帶;地處亞歐大陸中部,以西缺乏高大山地高原阻擋西風,西風勢力較強;阿爾泰山為西北-東南走向,禾木位于阿爾泰山南坡,面向西風來向;西風從大西洋帶來水汽,被阿爾泰山抬升,形成豐富降水。(2)緯度較高,海拔較高,氣溫較低,雪的形成速度快,顆粒小;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空氣濕度小,雪的含水量小。(3)森林調節區域氣候,升溫較慢,氣溫較低(或樹冠削弱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樹冠阻擋光照,樹下蔭蔽,氣溫較低);森林土壤含水量較大,升溫慢;森林濕度較大,升溫慢;森林削弱風力,進入林區的暖空氣少,利于保存積雪。【分析】本題以禾木地理位置與冬季景觀圖為材料設置題目,涉及降水的影響因素、降水形式、影響氣溫的因素等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掌握程度,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詳解】(1)本小題主要從氣壓帶、風帶或季風環流的角度分析,阿爾泰山位于非季風區,故不分析季風環流。地處48°N~49°N之間,位于中緯西風帶,西(北)部山地有缺口,利于從來自于大西洋的西風帶來水汽,且當地地處亞歐大陸中部,以西缺乏高大山地高原阻擋西風,西風勢力相對較強;阿爾泰山為西北-東南走向,禾木位于阿爾泰山南坡,面向西風來向;西風從大西洋帶來水汽,被阿爾泰山抬升,濕潤的水汽應地形抬升,形成豐富降水。(2)粉雪的雪粒相對較小,這說明水汽的凝結速度較快,當地緯度較高,且地處山地附近,海拔較高,氣溫較低,雪的形成速度快,顆粒小;當地因深居內陸,水汽來源少,所以形成的雪粒顆粒物相對較小,是以粉雪形式存在。(3)消融時間更晚,說明氣溫、光照較弱,可從植被、土壤等下墊面因素的角度展開分析。森林喬木樹冠較為高大,阻擋太陽輻射到林下地面,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使得地面升溫較慢,氣溫較低,積雪融化速度較慢。森林土壤含水量較大,比熱容較大,升溫幅度較小,升溫慢;森林空氣濕度較大,且樹干對水汽的阻擋作用較強,所以升溫慢;森林削弱風力,進入林區的暖空氣少,利于保存積雪。6.(2024·廣東韶關·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近些年來,北極地區顯著升溫導致多年凍土快速退化。進而發育形成大量熱融湖塘。隨著熱融湖塘的擴張和生長.最終熱融湖塘與地表水系統或地下水系統相連發生排水事件而干涸,隨后是冰凍土再凍結或植物定殖湖盆。熱融湖塘的形成、擴張和消失,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碳循環。下圖是熱融湖塘不同發展階段的甲烷(CH4)釋放示意圖。(1)說明熱融湖塘的形成、擴張和消失對北極地區碳排放的影響。(2)從大氣受熱過程角度,說明熱融湖塘增多與全球氣溫變化的關系。【答案】(1)熱融湖塘形成,埋藏在凍土中的碳(CH4)進入湖塘的水體中,碳以溫室氣體(CH4)的形式進入大氣;隨著熱融湖塘的擴張,從凍土匯入湖塘的碳(CH4)不斷增加,進入大氣的碳(CH4)也不斷增加;熱融湖塘消失后,不再對凍土中的碳有匯集作用,其排入大氣的碳(CH4)隨之減少。(2)北極地區熱融湖塘增多,下墊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多,地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增多,氣溫升高;熱融湖塘增多,進入大氣的水汽和CH4也增多,吸收地面輻射增多,氣溫升高;大氣中的水汽和溫室氣體增多,保溫作用增強,加劇氣溫升高。【分析】本題以北極地區地理特征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大氣受熱過程、碳排放、自然環境整體性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素養。【詳解】(1)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北極地區顯著升溫導致多年凍土快速退化,進而發育形成大量熱融湖塘,因此埋藏在凍土中的碳(CH4)進入湖塘的水體中,碳以溫室氣體(CH4)的形式進入大氣,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增加;隨著熱融湖塘的擴張,從凍土匯入湖塘的碳(CH4)不斷增加,進入大氣的碳(CH4)也不斷增加;當熱融湖塘消失后,冰凍土再凍結或植物定殖湖盆,此時熱融湖塘不再對凍土中的碳有匯集作用,其排入大氣的碳(CH4)隨之減少。(2)結合所學知識,當北極地區熱融湖塘增多,因此下墊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多,地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增多,氣溫升高;隨著熱融湖塘增多,多年凍土快速退化,凍土中的碳(CH4)進入湖塘的水體中,碳以溫室氣體(CH4)的形式進入大氣,進入大氣的水汽和CH4也增多,因此吸收地面輻射增多,氣溫升高;隨著熱融湖增多,因此大氣中的水汽和溫室氣體增多,保溫作用增強,加劇氣溫升高。7.(2024·河南洛陽·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22年至今,美國西部加州連年干旱,山火頻發。自2023年12月底以來,加州連續多次遭風暴襲擊。2024年1月10日,加州再次遭遇風暴,導致局部地區出現風暴潮,同時加州政府還收到了幾十起泥石流報告。下圖示意當地時間1月10日21:50加州附近及西部海域海平面等壓線(單位:hpa)分布和加州地形分布。(1)判斷圖中甲、乙、丙、丁四地正經歷風暴潮的地點,并說明判斷依據。(2)除風暴潮外,簡述自2023年12月底以來加州風暴破壞力的主要表現。(3)結合不同時間的天氣氣候特征,簡析2024年1月10日加州泥石流災害多發的原因。(4)請為加州居民遭遇泥石流災害緊急避險提供可行性建議。【答案】(1)丙地。依據:位于北半球氣旋中心東南部的沿海地區,丙地此時受偏南風影響,風從海洋吹向陸地,使海水涌向海岸;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較大;海上摩擦力小,風力較大。(2)多暴雨(暴雪),降雨(雪)量大、降雨(雪)強度大;風力強勁。(3)2022年至今,連年干旱,土壤缺水嚴重,導致土質疏松;氣候干旱,山火頻發,植被稀少,保持水土能力較弱;2022年12月底以來,連續多次風暴襲擊使巖體變軟;2023年1月10日,再次遭遇風暴,多暴雨,地表徑流量大,攜帶泥石能力強。(4)遠離土質松軟和土體不穩定的斜坡,以防斜坡失穩下滑;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要迅速向與泥石流行進方向垂直的兩側山坡或高地逃生;不要上樹躲避,不要在凹坡處停留,不要躲在滾石、亂石堆后面;泥石流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溝谷居住,應觀察一段時間。【分析】本題以加州遭受風暴等自然災害襲擊為背景設置試題,涉及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災減災措施等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詳解】(1)發生風暴潮的地點應滿足在沿海地區、風力大、風由海洋吹向陸地等基本條件。通過對等壓線圖的判讀可知,圖中四地只有丙地符合上述條件。乙地、丁地不在沿海地區,甲地位于高壓中心,其風力較弱;丙地位于沿海地區,丙地位于低壓中心的東南部,受偏南風影響,其等壓線密集,風力較大,而且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其受到的摩擦力較小,使得該地區風力大。(2)產生此次風暴的天氣系統是位于太平洋東北部的氣旋,加州位于氣旋東南部,會給該地區帶來大風、強降水、風暴潮。加州所在地區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導致風力強勁,加上氣旋攜帶了大量來自海洋的濕潤水汽,因此會使該地區產生強降水,引起暴雨或暴雪。(3)依據材料分析,1月10日加州發生的泥石流是多年干旱和近期多次風暴共同作用產生的。2022年至今,當地連年干旱導致當地植被稀少,土壤干燥缺水,土質疏松,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條件;由于當地長期持續干旱的氣候,導致山火頻發,燒毀大量植被,使得當地植被覆蓋率降低,保持水土能力受到較大削弱;2022年12月底以來,連續多次的風暴導致土壤蓄水量達到最大,巖體松動變軟,當2023年1月10日再次發生風暴時,暴雨導致地表徑流迅速增加,攜帶泥石的能力增強,使原本松動變軟的土層、礫石和地表碎屑物被沖刷帶走,形成泥石流。(4)關于泥石流的防御和避險措施,當地居民應該遠離土質松軟和土體不穩定的斜坡,以防斜坡上的土壤失穩下滑;由于泥石流一般形成在溝谷之中,且泥石流流速較快,因此不能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要迅速向與泥石流行進方向垂直的兩側山坡或高地逃生,遠離泥石流流經的溝谷;由于泥石流沖擊力強,會輕易地摧毀地表物體,因此不要上樹躲避,不要在凹坡處停留,不要躲在滾石、亂石堆后面,以防被砸傷或沖走;泥石流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溝谷居住,應觀察一段時間,以防新一股泥石流的襲擊。8.(2024·浙江寧波·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鄞州區白巖山風電場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白巖山一帶,靠近浙北沿海,離象山港沿海直線距離11km,平均海拔500m,氣象氣候條件優越。下圖為風電場部分區域等高線圖。材料二
當風速小于3m/s時,風機很難輸出風功率,而為了保證風機的安全,當風速大于25m/s(12級風力是32.7-36.9m/s)時風機將停止運行,進入保護模式。風速介于3-25m/s的時間被稱為有效發電時間。風機體型高大,造價高昂,受局地天氣影響大,每年需要安排一次時間較長的大檢修。左圖為風電場月發電量統計圖。右圖為有效小時數統計圖。(1)分析白巖山風電場風力資源豐富的原因。(2)說出白巖山風電場6月發電量全年最少的原因。(3)1月、9月風電場可能遭遇的自然災害分別是、,并提出應對措施。【答案】(1)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偏北風、偏南風盛行;地處丘陵地區,山谷風顯著:與海洋距離近,海陸風顯著;山脊位置,遮擋少,風力強勁。(2)六月有效小時數少:六月受準靜止鋒影響,風力小:風機大檢修時段,發電量減少。(3)寒潮臺風提高風機的抗凍性能:適時關閉風機;加強監測預報,建立預警機制:建立風電場區小型氣象站。【分析】本題以風電場為載體,涉及風力資源、發電量、自然災害等知識點,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詳解】(1)白巖山風電場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從風頻圖可以看出,該地偏北風、偏南風盛行;由等高線分布可判斷,該地處于丘陵地區,山坡與谷地熱力差異明顯,形成顯著的山谷風:該地靠近沿海,海陸熱力差異使得該地海陸風顯著;由等高線分布和風機位置可知,風電場多位于山脊位置,遮擋少,摩擦力小,風力強勁。(2)由右圖可知,6月有效小時數少,有效發電時間短:結合所學知識,6月該區域受江淮準靜止鋒影響,風力小:材料中提到,每年都要安排一次時間較長的大檢修,6月發電量全年最少,可推測6月應是風機大檢修時段,進一步導致發電量減少。(3)1月正值冬季,而冬季容易受寒潮影響,9月為夏秋之交,容易受臺風影響。為應對惡劣的天氣,應提高風機的抗凍性能,以防御寒潮:風速過大時,應適時關閉風機;對于寒潮、臺風等災害,應加強監測預報,建立預警機制:材料中提到,風機受局地天氣影響大,故應建立風電場區小型氣象站,實時監測預報本地天氣。9.(2024·云南大理·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黑海通過土耳其海峽與地中海相連,平均深度1271米。研究發現,黑海是一個特殊的“雙層海”,表層海水鹽度僅為12~22‰,而200米以下海水鹽度則處在海水的正常水平,約為35‰。亞速海海水淺,冬季大范圍封凍。如圖為黑海及其周邊區域示意圖。(1)冬季,黑海西北部海區時常波濤洶涌,景象壯觀。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簡析黑海表層海水鹽度低、深層海水鹽度高的原因。(3)海冰處理后可以作為淡水資源,但亞速海海冰開采較少,對此做出合理解釋。【答案】(1)冬季,黑海西北部受西風帶的影響;西風經過海面,摩擦力小,西風勢力較強;黑海輪廓形狀南寬北窄,風力使黑海西北部形成波濤;迎岸風吹拂下波浪較大。(2)黑海周圍徑流注入,起到稀釋作用,表層海水受降水和徑流的影響大;海水中鹽類物質下沉,使深層海水鹽度大;黑海和地中海之間存在密度流,鹽度較大的地中海海水從海峽下層流入黑海,使深層海水鹽度大。(3)周邊地區淡水資源較豐富,基本能滿足生產生活需求;海冰并不是完全淡水,還需處理才能利用,所以開采成本較高(淡化海水成本高);海冰僅在冬季可開采,季節性強,不能持續滿足用水需求;亞速海海域面積小,大規模開采海冰會使海水鹽度升高,破壞海洋環境等。【分析】本題以黑海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黑海冬季波濤洶涌的原因、海水鹽度、海冰資源開發利用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冬季,氣壓帶和風帶南移,黑海西北部受西風帶影響,且西風勢力較強,多大風天氣,形成波濤;從圖中等高線可以看出,黑海西北部海拔較低且地勢較平坦,因此對西風的阻礙小;黑海輪廓形狀南寬北窄,風力使海水疊加,所以黑海西北部海區常常波濤洶涌,景象壯觀。(2)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降水與蒸發的關系、河流徑流注入量、結冰或融冰、溫度、洋流、海域開敞或閉塞。讀圖可知,黑海周圍陸地上有數條徑流量較大的河流如多瑙河、第聶伯河等注入,淡水注入多,稀釋表層海水鹽度;根據黑海的經緯度位置可知,黑海區域降雨量較豐富,海水蒸發量遠遠小于流入的淡水量,使上層海水被淡水充分稀釋了,鹽度較低;黑海通過土耳其海峽與地中海相連接,海域通道狹窄,海區較封閉,與外界海區交換少;黑海海水平均深度1271米,再加上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鹽度不同,存在密度差,鹽度較低、密度較小的表層海水難以與深層鹽度高的海水進行交換,因此,深層海水不易被稀釋,而且表層鹽類物質不斷下沉積累,使黑海深層鹽度升高并保持較高水平。讀圖,地中海與黑海經博斯普魯斯海峽相連,因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海水密度的差異,深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向黑海,使深層海水鹽度較高。(3)據圖文材料可知,當地淡水資源豐富,對海冰資源開發的需求少;海冰并不是完全淡水,還需處理才能利用,海冰開發成本高,會增加用水成本;當地海水冬凍夏融,季節性強,不能連續提供海冰資源也就不能連續滿足用水需求;海水結冰時,會將鹽分析出,增加海水鹽度,將海冰取走后,融化的海冰減少,海水鹽度升高,會破壞海洋環境等。綜上,亞速海海冰開采較少。10.(2024·吉林長春·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工增雨潛力是指云系通過人工影響增加地面降水的能力。當云的中低層存在上升運動,降水才能發展和持續,才有可能存在人工增雨潛力,因此把上升氣流作為影響增雨潛力的前提條件。冷鋒天氣系統是我國華北地區春季主要的人工增雨作業天氣類型,下圖為某時刻該地區人工增雨潛力和氣溫垂直分布剖面圖。(1)簡述冷鋒過境時降水的形成過程。(2)說明在一個完整冷鋒天氣過程中,P區域增雨潛力的變化。(3)分析該地區多在春季實施人工增雨的原因。【答案】(1)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冷暖氣團相遇,暖氣團被迫抬升,抬升過程中暖氣團降溫,水汽不斷凝結,形成降水。(2)隨著冷鋒移動,P區域首先接近鋒面前端,暖氣團被迫抬升,增雨潛力變大;之后,該區域水汽含量不斷下降,氣溫不斷降低,氣流會下沉,增雨潛力隨之變小。(3)該地區春季水資源相對短缺;春季(氣溫回升差異,使南北溫差加大)易形成冷鋒天氣;春季空氣水汽不足,冷鋒過境不易形成降水,需通過人工影響增加降水。【分析】本題以某時刻該地區人工增雨潛力和氣溫垂直分布剖面圖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冷鋒、鋒面天氣、影響降水因素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冷鋒是由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推進的鋒面系統。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冷暖氣團相遇,暖氣團被迫抬升,抬升過程中暖氣團降溫,水汽不斷凝結,形成降水。(2)上升氣流是影響降水潛力的前提條件,冷鋒過境前,P區域接近鋒面前端,隨著冷空氣向前移動,暖氣團被迫抬升,增雨潛力變大;鋒面過境之后,該區域水汽含量不斷下降,該區域受冷氣團控制,氣溫不斷降低,盛行下沉氣流,增雨潛力變小。(3)我國華北地區春季降水少;水資源短缺;春季太陽直射點北移,華北地區太陽高度角增大,氣溫回升快,與北方冷高壓源地的溫差加大,冷空氣南下速度加快,易形成冷鋒天氣;春季氣溫回升,氣候干旱,空氣水汽不足,冷鋒過境不易形成降水;農業需水大,易產生春旱,故該地多在春季實施人工降雨。11.(2024·浙江杭州·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板狀根是一種生長在地面以上、能吸收氣體的氣生根,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圖1示意剛果河水系分布,圖2、圖3分別為甲、乙兩地降水量統計圖,乙地樹木多板狀根。近年來,剛果河流域熱帶雨林破壞嚴重。材料二
溺河是河谷下游部分被海水淹沒而形成的漏斗狀入海口。剛果河入海口河槽以溺河的形式在大西洋洋底延伸約150千米。(1)描述甲地降水變化特點并說明原因。(2)從氣候對植被影響的角度簡析乙地樹木多板狀根的原因。(3)有人認為剛果河流域熱帶雨林破壞會使剛果河溺河變短,你是否贊同?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答案】(1)特點:年內變化大,5月-10月為旱季,11月-次年4月為雨季。原因:5-10月受來自陸地的東南信風控制,11月-次年4月受赤道低壓控制。(2)全年高溫多雨,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土壤水分含量高,樹木高大繁茂,板狀根能更好地支撐樹體,并利于根系呼吸作用。(3)贊同;理由:剛果河流域熱帶雨林破壞,會加劇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泥沙沉積增加,掩蓋水底河谷,從而減小河長度。不贊同;理由:剛果河流域熱帶雨林破壞也會加劇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洪水期流量變大,河口侵蝕作用增強,從而延長溺河長度。【分析】本題剛果河流域為背景,設置3小題,涉及降水、植被及河流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讀圖1、圖2可知,甲地5月-10月降水少,為旱季,該時段大部分時間太陽直射北半球,氣壓帶風帶北移,甲地受來自大陸的干燥的東南信風控制,降水少;11月-次年4月降水多,為雨季,該時段大部分時間太陽直射南半球,氣壓帶風帶南移,甲地受赤道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隆水多。(2)讀圖1、圖3可知,乙地為熱帶雨林氣候,緯度低、太陽輻射強,光照熱量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強,生長旺盛;受赤道低壓控制、降水豐富,土壤水分含量高,樹木長得高大繁茂;由于水熱充足,離地面或恰在地面的粗大側根發育成板狀根能更好地支撐樹體,利于根系呼吸作用,以保證樹木更好的生長。(3)由材料“溺河是河谷下游部分被海水淹沒而形成的漏斗狀入海口”可知,溺河位于河流入海口,受流水和海浪的共同作用。若剛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大,輸送至河口的泥沙增加,流水沉積作用大于海水侵蝕作用,泥沙沉積則會掩蓋了水底的河谷,溺河長度由會變短。不贊同;理由:剛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屬于全球重要的生態系統,森林破壞會加劇全球變暖,海水受熱膨脹、海平面上升,洪水期時剛果河流量變大,河口處河流侵蝕作用增強,不利于泥沙沉積,從而延長溺河長度。12.(2024·廣東肇慶·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伊犁河谷地區位于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獨特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亞歐大陸干旱地帶的一塊“濕島”。優越的自然條件使當地農、牧業發展優勢顯著,農畜產品豐富。下圖為伊犁河谷地區位置及年等降水量線分布示意圖。(1)分析伊犁河谷地區成為亞歐大陸干旱地帶的一塊“濕島”的原因。(2)判斷①②③三地的年降水量差異,并說明其形成原因。(3)指出③地發展農業生產有利的自然條件。【答案】(1)伊犁河谷為向西開口的喇叭狀谷地,濕潤的西風進入谷地后被抬升,多地形雨。(2)年降水量差異:②地小于①地和③地。原因:從谷地內河流的流向看,①地和②地之間為山丘的頂部,①地和③地屬迎風坡,降水較多;而②地屬山丘的背風坡,降水相對較少。(3)年降水量大于400mm,較濕潤;光照充足,夏季溫度較高;靠近河流,便于灌溉;坡度緩,便于耕種。【分析】本題以伊犁河谷位置與伊犁河谷北坡植被多樣性指數隨海拔的高度變化為背景材料,涉及影響植被的因素、影響土壤的因素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區域認知與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詳解】(1)伊犁河谷為向西開口的喇叭狀谷地,利于西風深入,濕潤的西風進入谷地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形成濕島。(2)從谷地內河流的流向看,①地和②地之間為河流的源頭或者分水嶺或者山丘的頂部,①地和③地位于西風的迎風坡,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較多;而②地屬山丘的背風坡,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相對較少,所以②地小于①地和③地的降水。(3)由圖可知③地年降水年降水量大于400mm,氣候較濕潤;光照充足,夏季溫度較高,熱量豐富;由圖可知③地靠近河流,便于灌溉;地勢坡度緩,地形較為平坦,便于耕種。13.(2024·吉林·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千湖沙漠”位于巴西東北部濱海地區,沙丘從海岸邊一直向內陸延伸50公里,潔白的新月形沙丘鏈鑲嵌著上千個晶瑩剔透的湖泊。這里的沙丘與附近河流、風力有關。這里的湖泊數量季節變化明顯,干季水位降低,很多湖泊干涸,雨季湖泊增多,很多小湖連成大湖,此時是旅游的旺季。走可持續發展是巴西留住該景觀的唯一出路。下圖為“千湖沙漠”所在位置及其景觀圖。(1)指出千湖沙漠所在區域的氣候類型,并簡述其特征。(2)分析千湖沙漠的形成過程(3)試為保護“千湖沙漠”提出合理措施。【答案】(1)類型:熱帶草原氣候。特征: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2)每年雨季,河流攜帶大量泥沙,入海口處由于地勢減緩、再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流的搬運能力下降,泥沙沉積。河流攜帶泥沙經過長期的風化和侵蝕,表面沙粒逐漸堆積,形成厚厚沙層。枯水期沙層裸露,受信風、海風的影響,沙子被吹到內陸慢慢沉積形成多個沙丘帶,低洼處形成湖盆。每年雨季,沙漠地區的降水量達1600mm,沙漠湖盆積水成湖,形成千湖沙漠。(3)加強千湖沙漠的立法、監管、保護。明確規定保護的范圍和開發限制,對違法者施以嚴厲懲罰。探索千湖沙漠的發展模式。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如生態旅游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等。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如無人機檢測、大數據等對千湖沙漠進行實時檢控和管理。加強宣傳教育,鼓勵公眾參與、培養人們環境保護的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分析】本題以千湖沙漠為材料,涉及氣候類型、地貌形成過程以及區域發展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以及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詳解】(1)根據材料信息“這里的湖泊數量季節變化明顯,干季水位降低,很多湖泊干涸,雨季湖泊增多,很多小湖連成大湖,此時是旅游的旺季。”可知,千湖沙漠降水季節變化顯著,有明顯的干濕兩季,該地緯度位置較低,全年高溫,應為熱帶草原氣候。(2)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千湖沙漠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主要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降水分明顯的干濕兩季,濕季降水較多,河流徑流量較大、搬運能力較強,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注入海洋,在入海口處,地勢變得平坦,以及受到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流流速降低、搬運能力下降,河流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處大量淤積;河流沉積的泥沙,經過漫長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表層泥沙沙化,沙粒在表層不斷集聚,形成厚厚的沙層;枯水期河流徑流量減少、水位降低,沙層裸露于水面之上,該地緯度位置較低,受信風和海風的影響,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攜帶大量沙粒進入陸地,隨著風速降低,沙粒沉積,形成多個沙丘帶,地勢低洼處為水匯聚提供了地形條件;雨季,該地降水增多,地勢低洼處匯水,形成湖泊,多個湖泊星羅棋布的分布在沙漠中,形成千湖沙漠。(3)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千湖沙漠的監管和保護力度,劃定保護區,明確規定保護的范圍和界線,劃定限制開發區,減少人類活動對千湖沙漠的干擾,對違法破壞者施加嚴厲的懲罰;利用當地獨特的景觀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生態旅游業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大高新技術在千湖沙漠監測和管理中的應用,如無人機監測、遙感監測等,對千湖沙漠實施實時動態監測和管理;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鼓勵民間機構和個人參與到千湖沙漠的保護和發展中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等。14.(2025·全國·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尺度渦旋是海洋中的一種渦流,與大氣中氣旋和反氣旋類似,因此其類型可分為氣旋式渦旋(中心海水自下而上運動)和反氣旋式渦旋(中心海水自上而下運動),且根據水溫性質,也可分為冷渦與暖渦。黑潮延伸體是指太平洋西邊界流在(35°N,140°E)附近與日本海岸分離以后進入北太平洋的水體,表現出“蛇曲”形態,是世界中尺度渦旋較豐富的地區之一。下圖示意黑潮延伸體地理位置。(1)指出影響黑潮延伸體呈“蛇曲”形態的主要因素。(2)分析黑潮延伸體中尺度渦旋較豐富的原因。(3)指出黑潮及其延伸體對北太平洋海氣的主要影響。【答案】(1)風力風向;親潮和黑潮勢力大小;海陸地形分布;海底地形等。(2)寒暖流交匯,海水擾動劇烈;海水性質變化大,加劇海水擾動;緯度位置較高,地轉偏向力較大等。(3)有利于太平洋不同海域熱量的交換;有利于太平洋各海域間物質的交換;調節太平洋沿岸地區大氣環流強度,影響氣候變化和分布等。【分析】本題以黑潮延伸體地理位置為背景材料,涉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詳解】(1)由材料可知,中尺度渦旋是海洋中的一種渦流,且根據水溫性質,也可分為冷渦與暖渦。黑潮延伸體是指太平洋西邊界流在(35°N,140°E)附近與日本海岸分離以后進入北太平洋的水體,故影響黑潮延伸體呈“蛇曲”形態首先受風力風向的影響形成其流向;圖中可以看出受親潮和黑潮勢力大小與海陸地形分布的影響;海底地形也會影響黑潮延伸體的方向。(2)讀圖可知,黑潮延伸體中尺度渦旋有冷渦與暖渦,由材料可知,氣旋式渦旋為中心海水自下而上運動,反氣旋式渦旋為中心海水自上而下運動,說明海水攪動劇烈,結合區域,該地為寒暖流交匯區,海水擾動劇烈;北側的冷海水與南側的暖海水,海水性質變化大,加劇海水擾動;緯度位置較高,地轉偏向力較大,海水運動顯著。(3)由所學知識可知,黑潮及其延伸體對北太平洋海氣的主要影響有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有利于太平洋不同海域熱量的交換;海水運動帶動物質流動,有利于太平洋各海域間物質的交換;海水運動影響大氣熱量,從而調節太平洋沿岸地區大氣環流強度,影響氣候變化和分布等。15.(2025·四川成都·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甘肅省天水市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區,屬于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526.1mm,降水變幅大,年內分配不均,5~10月降水占全年的83.5%。橋子溝流域(左圖)包括自然條件相似的東溝和西溝兩個小流域,自1957開始對比流域建設,東溝為人工林地恢復流域,主要植物種有刺槐、櫻桃、山杏等喬木和小喬木植物。西溝為自然草地恢復流域,主要植物種有冰草、車前草、白蒿等草本和半灌木植物。現已在兩流域形成各自獨特的植被體系,對水土流失防治有啟示作用。材料二:黃土高原丘陵區不同植被恢復方式下土壤水分特征有差異,研究表明西溝和東溝土壤含水量隨坡向的變化均遵循陰坡>半陰坡>半陽坡,以刺槐林地為主的流域不同坡向之間含水量差異較小,以荒草地為主的流域受坡向影響較大。右圖表示0~100cm土壤含水量與平均降水量的關系。(1)從水循環角度,解釋橋子溝流域氣候干燥的原因。(2)指出5~9月橋子東溝和西溝土壤含水量的差異,分析植被對東溝土壤含水量的影響。(3)與同流域的半陽坡相比,以自然恢復荒草地為主的橋子西溝流域陰坡土壤水分的蒸發強度較小、含水量較高、蒸發深度較大,試分析原因。(4)研究表明極端強降雨過后,植被成為影響土壤水分的決定因子。說明在該區域利用不同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帶來的啟示。【答案】(1)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或遠離海洋),加之眾多山嶺阻擋,海洋上蒸發的水汽難以輸送到此(輸送到此的水汽量較少)。(2)差異:西溝土壤含水量較高,東溝土壤含水量較低(西溝土壤含水量大于東溝)。原因:5~9月土壤水受大氣降水補給;東溝喬木的林冠截留作用使部分降水被截留,雨水補給土壤水較少;喬木林生長季節對土壤水分消耗較大,土壤含水量較低。(3)西溝陰坡由于接受太陽輻射少,蒸發強度較小;植被生長茂盛,枯草層較厚,攔截徑流,降水下滲多,導致陰坡含水量較高。植被茂密的根系使得土壤疏松多孔,對蒸發敏感性較強,其蒸發深度較大。(4)以自然恢復荒草地為主的恢復方式可以較好的增加土壤水庫蓄水量,有利于流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分析】本題以甘肅省天水市區域為背景材料,涉及陸地水體補給關系、土壤形成因素與水土流失的治理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詳解】(1)題干要求從水循環的角度作答,橋子溝流域氣候干燥主要與水汽輸送、降水有關,由材料可知,甘肅省天水市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區,屬于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526.1mm,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處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或遠離海洋),來自海洋的水汽被高山層層阻擋,難以到達此處,因此降水少。(2)由所學知識可知,植被具有涵養水源的作用,進而影響土壤含水量。讀圖可知,5~9月橋子東溝和西溝土壤含水量的差異是西溝土壤含水量較高,東溝土壤含水量較低或西溝土壤含水量大于東溝。由材料可知,年均降水量526.1mm,降水變幅大,年內分配不均,5~10月降水占全年的83.5%,5~9月土壤水受大氣降水補給,土壤含水量高;東溝為人工林地恢復流域,主要植物種有刺槐、櫻桃、山杏等喬木和小喬木植物,西溝為自然草地恢復流域,林地較草地對降水的吸收作用強,故東溝喬木的林冠截留作用使部分降水被截留,雨水補給土壤水較少;5~9月為喬木林生長季節,對土壤水分消耗較大,使得東溝土壤含水量較低。(3)由所學知識可知,地形會對局地氣候、植被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土壤水分。由題干可知,與同流域的半陽坡相比,以自然恢復荒草地為主的橋子西溝流域陰坡土壤水分的蒸發強度較小、含水量較高、蒸發深度較大,半陽坡與陰坡首先體現在光照差異,西溝陰坡由于接受太陽輻射少,蒸發強度較小;陰坡蒸發小,植被生長茂盛,枯草層較厚,攔截徑流,降水下滲多,導致陰坡含水量較高;植被茂密的根系使得土壤疏松多孔,透氣性較強,對蒸發敏感性較強,其蒸發深度較大。(4)由題干信息可知,研究表明極端強降雨過后,植被成為影響土壤水分的決定因子。通過長時間實踐得到,以自然恢復荒草地為主的恢復方式可以較好的增加土壤水庫蓄水量,同時也有利于區域植被的恢復,從而有利于流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16.(2024·廣東·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拉斯加地區冰川廣布。該地區秋季南下冷空氣逐漸活躍,降雪主要集中在冬季。發源于北部山區的銅河向南注入阿拉斯加灣,并形成了三角洲。觀測表明,阿拉斯加灣地區秋季沙塵暴頻發。下圖為某年10月一次發生在銅河三角洲的沙塵暴場景。(1)從外力作用的角度,簡述阿拉斯加灣地區沙塵暴的形成過程。(2)阿拉斯加灣地區沙塵暴秋季發生頻率高于夏季與冬季,試分別說明原因。(3)解釋阿拉斯加灣地區漁業發達的自然原因。【答案】(1)冰川侵蝕(磨蝕)基巖產生的大量細小碎屑物(泥沙),被流水搬運至河床與三角洲沉積;秋季,裸露的河床與三角洲受偏北風吹蝕、搬運,形成沙塵暴。(2)相比于夏季:秋季盛行偏北風,狹管效應顯著,風力強;氣溫下降,冰川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床、三角洲裸露、干燥。相比于冬季:河床、三角洲積雪覆蓋少,易起沙。(3)海域面積廣(或灣海岸曲折、島嶼眾多,)利于魚類棲息、繁衍;(風、河流)為阿拉斯加灣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餌料充足(浮游生物多);沿岸有暖流,水溫適宜;氣溫低,有利于漁業產品的冷凍、存儲。【分析】本題以阿拉斯加地區為材料,涉及沙塵暴和阿拉斯加灣地區漁業發達的自然原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詳解】(1)阿拉斯加地區冰川廣布,該地區秋季南下冷空氣逐漸活躍,降雪主要集中在冬季。冰川侵蝕(磨蝕)基巖產生的大量細小碎屑物(泥沙),發源于北部山區的銅河向南注入阿拉斯加灣,被流水搬運至河床與三角洲沉積;秋季,裸露的河床與三角洲受偏北風吹蝕、搬運,形成沙塵暴。(2)相比于夏季:阿拉斯加位于極地東風帶內,秋季以后,由于南北溫差增大,風力增強,使該地區沙塵暴發生頻率增加;秋季盛行偏北風,狹管效應顯著,風力強;氣溫下降,冰川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床、三角洲裸露、干燥。相比于冬季:秋季河床、三角洲積雪覆蓋少,河床、三角洲裸露、干燥,易起沙。(3)由圖可知,阿拉斯加灣地區海域面積廣(或灣海岸曲折、島嶼眾多,)利于魚類棲息、繁衍;阿拉斯加灣受寒暖流交匯影響,(風、河流)為阿拉斯加灣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餌料充足(浮游生物多);沿岸有暖流,增溫增濕,水溫適宜;緯度較高,氣溫低,有利于漁業產品的冷凍、存儲。17.(2024·河南·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堪察加半島位于俄羅斯遠東地區,有兩座沿半島延伸的山脈,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半島冬季降雪多,形成厚厚的雪層。夏秋季節受海洋吹來的夏季風影響,降水豐富。獨有的地貌和氣候影響半島的河流分布。下圖為堪察加半島山脈與河流分布圖。(1)簡述堪察加半島水系特征形成的地形原因。(2)分析堪察加半島東部河流的主要水文特點。(3)比較不同季節堪察加半島河流水補給地下水的東西差異。【答案】(1)半島中部多山地,發育了眾多河流,河網密布;山地與海岸線相距較近,河流流程較短,流域面積較小;河流分布于山脈東西兩側,順地勢流向海洋。(2)徑流季節變化顯著,夏半年徑流量大,冬半年徑流量小;河流含沙量小;結冰期長。(3)西部:半島西部春季積雪融化,河流水補給地下水多;夏秋季雨水少,冬季地表水凍結,河流水補給地下水少;東部:半島東部冬季河流結冰,河流水補給地下水少;春夏季雨水增多,河流水補給地下水多。【分析】本題以堪察加半島為材料,設置3個小題,涉及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水體相互關系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讀圖可知,堪察加半島中部多山地,山地成為河流的源頭,發育了眾多河流,河網密布;由于半島東西寬度較窄,山地與海岸線相距較近,河流流程較短,河流短促,流域面積較小;由于中間地勢較高,河流由中部山脈向東西兩側流動,因此河流分布于山脈東西兩側,順地勢流向海洋。(2)夏秋季節受海洋吹來的夏季風影響,降水豐富,降水集中于夏半年,因此徑流季節變化顯著,夏半年徑流量大,冬半年徑流量小;堪察加半島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河流含沙量小;緯度較高,冬季寒冷且漫長,結冰期長。(3)西部:西部位于夏季風的背風坡,冬季風的迎風坡,由于冬季西北風從舍利霍夫灣帶來水汽,在半島西部受地形抬升形成降雪,但溫度較低,積雪等到春季才融化,季節性的積雪融水河流水補給地下水多;而夏秋季西部位于夏季風的背風坡,處于雨影區,雨水少;冬季由于溫度低,地表水凍結,河流水補給地下水少;東部:半島東部冬季由于溫度低,河流結冰,河流水補給地下水少;春夏季處于夏季風的迎風坡,雨水增多,河流徑流量大,河流水補給地下水多。18.(2024·山西晉中·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位于內蒙古,集高大沙山、丘間湖泊等地貌于一體,202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的形成與當地地形及構造帶關系密切,構造帶還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圖左示意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的位置,圖右示意該地區兩個典型湖泊巴丹東湖和西湖水位及該地區降水量的年內變化。(1)指出巴丹東湖和西湖水位變化特征的異同點。(2)推測影響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水位變化的主導因素,并分析原因。(3)簡述斷裂帶對該區域河流可能產生的影響。【答案】(1)同:兩者水位的時間變化較為一致。異:巴丹東湖8月底水位最低,12月初水位最高;巴丹西湖10月底水位最低,4月初水位最高。(2)蒸發。原因:湖泊水位與降水量的年內變化不一致,夏季湖泊水位呈下降趨勢,冬春季節水位上升;湖泊水位與蒸發量的年內變化較為一致,夏季蒸發量大,水位隨之下降,冬春季節蒸發量小,水位緩慢上升。(3)斷裂帶的存在會增加河水下滲,使下游水量減少;斷裂帶地區地下水可能出露并補給河流,使河流水量增加、水位季節變化減小;斷裂帶地區巖石破碎,地勢較低,易形成新的河道,導致河流改道,流向發生改變等。【分析】本題以巴丹湖為材料,涉及水位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知識點,考查了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詳解】(1)相同點:讀圖可知,巴丹東湖和西湖水位都有時間變化,且兩者水位的時間變化較為一致。異:兩者水位最高和水位最低的時間有差異,讀圖可知,巴丹東湖8月底水位最低,12月初水位最高;巴丹西湖10月底水位最低,4月初水位最高。(2)讀該地區降水量的年內變化可知,夏季降水量較多,冬春季節降水量較少,由上一題可知,巴丹東湖8月底水位最低,12月初水位最高;巴丹西湖10月底水位最低,4月初水位最高。湖泊水位與降水量的年內變化不一致,夏季湖泊水位呈下降趨勢,冬春季節水位上升;湖泊水位與蒸發量的年內變化較為一致,夏季氣溫高,有利于蒸發,蒸發量大,水位隨之下降,冬春季節氣溫較低,蒸發量小,水位緩慢上升。因此,推測影響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水位變化的主導因素是蒸發。(3)斷裂帶的存在會使得附近巖石破碎,會增加河水下滲,使下游水量減少;斷裂帶地區地勢較低,地下水可能出露并補給河流,使河流水量增加、地下水季節變化小,補給比較穩定,水位季節變化減小;斷裂帶地區巖石破碎,易被侵蝕,地勢較低,水流匯聚,易形成新的河道,導致河流改道,流向發生改變等。19.(2024·廣東佛山·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南四湖滕西平原位于山東省棗莊市西北部,是該市“八大水源地”之一。圖1示意滕西平原及其監測井位置,圖2示意2011~2020年兩個監測井記錄的年內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面到地表的距離)變化。(1)運用水循環原理,對比并解釋4號和22號監測井地下水位的差異。(2)分析滕西平原地下水最大埋深出現在5—6月份的原因。【答案】(1)差異:與22號監測井相比,4號監測井地下水埋藏淺;地下水位季節變化更小。原因:4號地勢較低,地表及地下徑流匯集多;4號監測井更靠近湖泊,受湖泊調節作用強,地下水位季節變化小。(2)5-6月份氣溫回升,蒸發增多;此時雨帶未到此地,降水少;此時正值該區春耕時期,農業引水增多,故地下水位低,埋深大。【分析】本大題以南四湖滕西平原的地下水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水循環、河流補給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素養。【詳解】(1)讀圖可知,22號監測井年內地下水埋藏深度在3-6米,4號監測井年內地下水埋藏深度在1-3米,4號監測井地下水埋藏淺,且4號監測井地下水位季節變化更小。據圖可知,4號與22號相比,位于河流相對下游,地勢較低,地表及地下徑流匯集多;4號監測井更靠近湖泊,受湖泊調節作用強,地下水位季節變化小;22號距離湖泊較遠,地下水位季節變化大。(2)5-6月份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動,氣溫回升,蒸發增多;此時雨帶還未來臨,降水少,大氣降水補給少;此時正值該區春耕時期,農業用水增加,農業引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埋深大。20.(2024·廣東·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爾湖是澳大利亞海拔最低的湖泊,約3萬年前因巖層斷裂下陷而成,斷層切斷了湖水外泄。該湖水域面積季節變化大,大部分時間基本干涸、湖床裸露并覆蓋有厚達20厘米的鹽殼。下圖示意埃爾湖的地理位置。(1)推測埃爾湖水域面積最大的季節,并分析其原因。(2)解釋埃爾湖鹽殼的成因。【答案】(1)季節:(南半球)夏季(或濕季)。原因:埃爾湖以河流水補給為主;地處熱帶草原氣候區,夏季降水多,河流水量充沛,入湖水量多。(2)河流挾帶鹽分注入埃爾湖;(海拔低,且斷層切斷埃爾湖出海口)屬內流湖,鹽分無法排出;旱季,湖水蒸發,鹽分結晶、析出并沉積在裸露湖床,形成鹽殼。【分析】本題以澳大利亞埃爾湖為材料,設置2小題,涉及湖泊水位的季節變化、鹽殼的形成過程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調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和地理學科綜合素養。【詳解】(1)讀圖聯系已學可知,埃爾湖所在區域,地處內陸,氣候干旱,“該湖水域面積季節變化大”,說明湖泊以河流水補給為主,且補給河流多為時令河;這些時令河上游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南半球夏季降水多,為熱帶草原的濕季,河流水量充沛,河流補給量大,入湖水量多,故埃爾湖湖面最大的季節為南半球的夏季(或濕季)。(2)聯系已學可知,湖泊的鹽分由流域內的河流挾帶鹽分隨地表徑流不斷注入湖泊;由材料可知,約3萬年前,該湖因巖層斷裂下陷而成,斷層切斷埃爾湖出海口,形成內流湖,無外泄通道,水體無法得到更新,湖中鹽分不斷累積;該地降水較少,旱季,蒸發旺盛,湖泊水位下降,湖水過飽和,鹽分結晶析出;鹽結晶沉積在裸露湖盆,不斷積累,從而形成鹽殼。21.(2024·重慶北碚·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尼洋河地處西藏林芝,是雅魯藏布江的一級支流。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均溫度8.7℃。中上游受高原地區高山峽谷的影響,易發生地質災害。下游段河道易發生變遷,在匯入雅魯藏布江處,形成了尼洋河風光帶(下圖):秋季該河流量減小,該段河道內著生藻類總豐度和物種豐度有所增加(著生藻類的繁殖與溫度、光照呈正相關,與水的流速呈負相關),野生鳥類眾多,也是高原黑頸鶴越冬路線上的秋季站點。(1)分析圖中沙洲形成的物源與動力條件。(2)分析秋季著生藻類總豐度增加的原因。(3)分析尼洋河風光帶成為高原黑頸鶴越冬路線上秋季站點的原因。【答案】(1)該河流上游多發地質災害,松散物質較多;受西南季風影響,流域內降水量比較大,流水沖刷作用較強;流水攜帶大量泥沙到達兩河交匯處,泥沙沉積,形成沙洲。(2)著生藻類的繁殖與光照呈正相關,秋季流量減小,河水變淺,河流攜帶泥沙能力下降,含沙量減小,光照條件較好,促進藻類繁殖;著生藻類的繁殖與水的流速呈負相關,秋季流量減小,水流速度緩慢,有利于藻類生長。(3)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河谷,海拔相對較低,氣溫適宜;河流貝類、魚類生物相對較多,為黑頸鶴提供食物來源;環境優美,水源清潔,為黑頸鶴提供良好的棲息地;秋季水量減少,河水變淺,河流中夏季泥沙沉積的沙洲、邊灘裸露,為鳥類提供棲息場所。【分析】本題以尼洋河風光帶相關信息為材料,涉及流水堆積地貌、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知識點,考查了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河流中的沙洲為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根據材料尼洋河地處西藏林芝,是雅魯藏布江的一級支流,雅魯藏布江上游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巖層破碎,松散物質較多;該地區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流水的侵蝕和搬運能力強;流水攜帶大量泥沙在河流交匯處,河道展寬,流速變慢,泥沙沉積,形成沙洲。(2)根據材料著生藻類的繁殖與溫度、光照呈正相關,與水的流速呈負相關,秋季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侵蝕和搬運能力較弱,河流含沙量變小,且河道變淺,光照條件好,利于藻類的繁殖;秋季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河流流速慢,利于藻類的生長。(3)成為高原黑頸鶴越冬路線上秋季站點的原因主要從棲息地環境和食物來源等方面分析。尼洋河風光帶位于高原河谷地帶,海拔較低,年均溫度8.7℃,氣溫適宜;降水較多,河流徑流量較大,河流水質較好,貝類、魚類等水生生物較多,為黑頸鶴提供豐富食物;秋季降水較少,河流徑流量較小,河水變淺,河道中的沙洲、邊灘裸露,為鳥類提供棲息場所;人類活動干擾少,污染少,環境優美,水源清潔,水質較好,為黑頸鶴提供良好的棲息地等。22.(2024·江西景德鎮·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鹽風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風化現象。在基巖海岸,位于海面附近的一些巨型巖石漂礫經常遭受海水的直接拍打。潑濺到巖石表面的海水會沿著巖石風化表層的微裂隙向周圍滲透。在巖石一側表面的海水大多數會隨著后續的海浪而流失,而巖體不被海浪直接拍打的另一側,海水附著在巖石上被蒸發,鹽類就會在裂縫里結晶,晶體體積膨脹,擠壓裂縫,從而導致巖石表層逐漸松動而脫落。脫落后形成的新表面為進一步的鹽風化提供新的微裂隙條件。久而久之就形成大型風化穴。下圖為青島嶗山海岸花崗巖漂礫鹽風化穴景觀。我國西北干旱區也有豐富的鹽風化穴景觀。(1)鹽風化穴和海蝕穴從形態上比較難以區分,試據材料說出一種辨別方法,并分別解釋原因。(2)分析西北干旱區沉積巖更容易形成鹽風化穴的自然條件。(3)簡述鹽風化現象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答案】(1)可以從分布的部位辨別。鹽風化穴多位于背向大海的一側。背向大海的一側受海浪侵蝕作用弱,但是比較干燥,海水易被蒸發,鹽類容易結晶,從而形成鹽風化穴。海蝕穴多位于面向大海的一側。面向大海的一側受海浪沖洗,難以形成鹽風化穴,但海浪侵蝕作用強。容易形成海蝕地貌。(2)西北干旱區地表鹽分高,降水、霧氣、揚塵都會攜帶鹽分;西北地區沉積巖表層裂隙和空隙豐富,遇到降水后能滲透較多的含鹽水分;西北地區晴天多,大風天氣多,空氣干燥,水分更容易蒸發;西北地區沉積巖更加疏松,更容易被鹽結晶體膨脹而破壞。(3)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破壞自然景觀;破壞人類建筑;破壞文物古跡。【分析】本題以我國不同地區鹽風化穴景觀為背景,考查鹽風化作用和海蝕作用區別、鹽風化穴的形成條件及影響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調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和地理學科綜合素養。【詳解】(1)可以從分布的部位辨別。鹽風化穴多位于背向大海的一側,背向大海的一側受海浪侵蝕作用弱,巖石較為干燥,海水易被蒸發,鹽類容易析出結晶,結晶使得巖石不斷的崩解,從而形成鹽風化穴;海蝕穴多位于面向大海的一側,面向大海的一側受海浪沖刷,海浪侵蝕作用強,難以形成鹽風化穴,容易形成海蝕穴、海蝕柱、海蝕拱橋等海蝕地貌。(2)西北干旱區降水較少,蒸發旺盛,蒸發返鹽導致地表鹽分高,降水、霧氣、揚塵都會攜帶鹽分;西北地區沉積巖表層裂隙和空隙豐富,遇到降水后能滲透較多的含鹽水分,裂隙水不斷積累;西北地區晴天多,大風天氣多,空氣干燥,水分更容易蒸發,存在巖層中的含鹽分的裂隙水也容易蒸發;含鹽裂隙水蒸發后,鹽分析出,使得西北地區沉積巖更加疏松,更容易被鹽結晶體膨脹而破壞。(3)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如鹽風化穴;鹽風化會腐蝕巖體,破壞原有的自然景觀;腐蝕建筑物,破壞人類建筑;對文物造成鹽風化,破壞文物古跡。23.(2024·貴州·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晉中盆地(如圖),即“太原盆地”,位于山西省中部,東臨太行山,西接呂梁山,北起石嶺關,南至綿山鎮,東西兩側以斷層崖與山地相接,盆地呈東北—西南向分布。太原以南汾河兩岸,二級階地發育,盆地邊緣多處可見黃土臺地和黃土丘陵。(1)說明圖中甲地地形的成因。(2)歷史上汾河曾多次改道,試分析其原因。(3)說明黃土高原不同地區流水作用的表現形式。【答案】(1)甲地為“太原盆地”,地殼運動形成東西側斷層兩側抬升,“太原盆地”位于中間,下陷形成地塹;地塹底部較為平坦,流水挾帶泥沙在地塹底部沉積,形成沖積平原。(2)汾河流經黃土高原區,泥沙含量大;汾河進入較平坦的河谷后,泥沙大量沉積,河床變得寬且淺;夏季多暴雨,易形成洪水,在洪水沖擊下河流易發生改道。(3)黃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如高原面、谷坡等)流水作用表現為侵蝕,只在地勢平緩的河谷底部表現為流水沉積。【分析】本題以晉中盆地為材料,涉及汾河曾多次改道的原因、黃土高原不同地區流水作用的表現形式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體現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地理核心素養。【詳解】(1)據圖可知,甲地為“太原盆地”,由于內力作用的影響,地殼抬升運動導致東西兩側斷層兩側抬升,“太原盆地”位于中間,下陷形成地塹構造;地塹底部相對平坦,四周海拔較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響,流水攜帶泥沙在地塹底部沉積,長時間的堆積形成沖積平原。(2)據圖可知,汾河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植被覆蓋率較低,夏季降水集中,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含量大;汾河進入較平坦的河谷后,流速下降,搬運能力降低,泥沙大量沉積,河床泥沙沉積量大,變得寬且淺;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水,流量大,侵蝕作用較強,在洪水沖擊下河流易發生改道。(3)結合所學知識,黃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如高原面、谷坡等)地勢較高,過度區域坡度大,河流的流速較快,下切侵蝕較強,主要表現為流水侵蝕;在地勢較低的河谷底部流速降低,搬運能力下降,表現為流水的沉積。24.(2024·吉林長春·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砒砂巖是一種廣泛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結構強度較低的巖石。降雨形成的水流在砒砂巖坡面聚集,坡面表面砒砂巖逐漸被沖刷形成細溝,加劇流水侵蝕,最終形成典型沖溝。研究發現:典型沖溝的坡底處深度最大,坡頂最淺。下圖為不同坡位沖溝特征參數。(1)分析當地氣候和植被對沖溝發育的影響。(2)描述坡底沖溝發育特征。(3)說明典型沖溝的形成過程。【答案】(1)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蝕作用強;(氣候干旱)植被稀疏,加劇流水侵蝕;(內陸地區)氣溫日較差大,利于砒砂巖風化破碎。(2)沖溝深度大;寬度大;數量少。(3)降水形成的水流在砒砂巖坡面聚集,風化的巖層表面逐漸被沖刷形成細溝;隨著流水侵蝕破面,細溝由少變多,相互交織;坡底匯流較多,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細溝變深、變寬、變長,(并不斷合并周圍細溝,)最終形成典型沖溝。【分析】本大題以不同坡位沖溝特征參數圖及相關文字為材料設置三道試題,涉及)要素之間的影響、地形特征的描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及影響、河流侵蝕地貌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等核心素養。【詳解】(1)結合材料信息“砒砂巖是一種廣泛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提示,設問“當地”即指黃土高原北部,其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蝕作用強,造成強烈的土壤侵蝕;該地氣候干旱,植被稀疏,表土層裸露、疏松,加劇流水侵蝕;黃土高原北部位于內陸地區,氣候大陸性較強,氣溫日較差大,利于砒砂巖風化破碎(“砒砂巖······結構強度較低的巖石”)。(2)結合材料信息“研究發現:典型沖溝的坡底處深度最大,坡頂最淺”提示,坡底沖溝深度大;讀圖“9為底端”可知,坡底沖溝寬度大;沖溝分支數量少。(3)結合材料信息“降雨形成的水流在砒砂巖坡面聚集,坡面表面砒砂巖逐漸被沖刷形成細溝,加劇流水侵蝕,最終形成典型沖溝”提示,降水形成的水流在砒砂巖坡面聚集,風化的巖層表面逐漸被沖刷形成細溝;結合讀圖可知,隨著流水侵蝕破面,從坡頂到坡面正中,(沖溝分支數量)細溝由少變多,相互交織;結合材料信息“研究發現:典型沖溝的坡底處深度最大,坡頂最淺”提示并結合所學知識、讀圖,坡底匯流較多,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細溝變深、變寬、變長,并不斷合并周圍細溝,沖溝分支數量變少,最終形成典型沖溝。25.(2024·浙江溫州·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茅尾海位于欽州灣北部,地區性大河欽江流經欽州市區后于此入海。茅尾海受陸地徑流和潮流的綜合作用。東岸以沙泥質海岸為主,適宜紅樹林生長,成為我國第二大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西岸與北岸以人工海岸為主,以牡蠣養殖聞名。近年來受人類活動影響,該海域的生態環境逐步惡化。下圖為茅尾海及周邊略圖。(1)從外力作用的角度,解釋茅尾海東岸多分布紅樹林的現象。(2)結合茅尾海海陸輪廓,分析潮流對茅尾海水深分布的影響。(3)簡析造成該海域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人類活動。(4)列舉在保護當地紅樹林生態系統的過程中,可用遙感監測的環境指標。【答案】(1)東岸欽江攜帶泥沙入海;輸送陸源營養物質;受海水頂托,泥沙沉積;潮流作用形成廣泛的淺灘。(2)北部海域寬闊,潮流速度慢,侵蝕作用弱(沉積作用為主),海水深度淺;南部海域狹窄,潮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海水深度深。(3)填海造陸,減少和外界水體交換;牡蠣養殖,產生水體污染;流經城市,生產生活污水排放多;海岸破壞,降低自凈能力。(4)污染狀況;海水鹽度;海水溫度;沙泥質海岸面積;紅樹林規模;紅樹林生長狀況;紅樹林植被結構。【分析】本題以欽州灣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貌的形成過程、堆積地貌的形成及特點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等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調動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詳解】(1)茅尾海東岸附近有欽江河注入,攜帶大量的泥沙和營養物質到東岸,受海水的頂托作用,泥沙沉積,為紅樹林的生長提供肥沃的土壤;在潮流等外力作用的影響下,茅尾海東岸形成了適宜紅樹林生長的泥質淺灘涂。這種地形不僅為紅樹林提供了穩定的根基,還為其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和水分。(2)由圖可知,北部海域寬闊,灣內由于水流速度較慢,侵蝕作用弱,泥沙容易沉積,因此水深相對較淺。南部海域狹窄,且處于入海口是潮流進入茅尾海的主要通道,因此該區域的水流速度較快,沖刷作用強烈,導致水深較深。(3)由材料和圖可知,南部有填海造陸,海域內有大規模牡蠣養殖等人類活動,填海造陸,減少和外界水體交換,導致水體更新的速度減慢,水質變差;牡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鄭州房屋收費管理辦法
- 綏化浴池節能管理辦法
- 道具專項采購管理辦法
- 肺功能不全教學課件
- 手工裝裱培訓課件
- 肝膿腫護理教學課件
- 高淳區初二數學試卷
- 東師附中初一數學試卷
- 固安縣小升初數學試卷
- 商場裝修管理培訓課件
-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招聘事業編制工作人員筆試真題2024
- 2025-2030中國非晶硅(無定形硅)行業發展規劃與供需趨勢預測報告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英語期末復習:閱讀理解 突破練習題(含答案)
- 乙肝肝硬化教學查房課件
- 新生兒皮膚清潔與護理
- 保山2025年云南保山市中心血站招聘編外工作人員筆試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搶險隊伍及物資管理制度
- 弘揚家風文化班會課件
- 吐魯番采油廠玉果油田滾動建產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
- 2025年6月英語四級真題及參考答案
- 浙江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數學學考模擬考(三)(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