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森林資源學》教案
第一章緒論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資源、森林及森林資源的相關基本概念內容,森林資源的功能與用途。
[教學重點與難點]
森林資源概念、森林資源的作用與效益,我國森林資源特點與現狀。
[教學方法]
課堂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對比分析
[教學內容]
?、資源、森林及森林資源的概念
二、森林資源的功能與用途
三、世界森林資源概況
四、我國森林資源概況
五、我國森林資源發展趨勢及存在問題
一、資源、森林及森林資源的概念
(-)資源
1、資源定義:
廣義的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現實的或可預見的能作為人類生產和生
活需要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的總和。
可見,資源具有動態性、可利用性、認識性。
狹義的資源--僅指自然資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是:在-?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
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的綜合。
2、資源的分類:
按資源的形成原因分為兩類:
自然資源是自然界中可被人類利用的自然物質和能量的總和。
社會經濟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所用的人力(人口、智力、體力等)和勞動成果的總和,
包括所有的除自然資源之外的產品,如設備、廠房等等生產和生活資料
?你能說出資源有哪些種類?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劃分的十大資源?
3、自然資源的內涵:
?自然資源是原生或沒有變動的狀態的自然物。
?人在其自然環境中發現的各種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為人類提供福利的都屬于自然
資源。包括物理成分和生命成分,其有價值及動態特征。
?自然環境中的土地、氣候、水體、生物、巖礦等自然資源本質上屬于自然環境的組成
要素,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必要條件,本身并無資源含義,只有當其有使用價值時,才
會成為資源。
4、自然資源的5種分類方法:
(1)根據資源能否重新生產出來而被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
①可再生性自然資源——具有生長能力的生物。
特點:在自然過程中或在人類參與下,可以從新產生,主要包括生物資源和某些動態的
非生物資源。
如:森林、農田、漁場、野生動植物、土壤等。
?可再生資源的延續和循環通常取決于人類適度的非破壞性的經營方法。
?農田土地在合理耕作下,可以保持而不枯竭。
?森林在合理采伐、更新過程中,林地可以持續生產木材和其他林產品。
?漁場在合理捕撈條件下,魚群能不斷繁殖。
②不可再生資源或稱非再生資源、耗竭資源——主要是指非生物的礦產.
這類自然資源沒有在生產能力,但其中一些可借助再循環而被回收、重新利用(例如各
種廢舊金屬);有的則是一次性消耗,不能循環回收(例如能源),因此這類資源又可分為兩
類:
a、可回收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
包括所有金屬礦物質和除了能源礦物外的許多非金屬礦物,這些資源更新能力較弱,
但當它被人類開發利用后可可以回收,重新利用,這為更有效擁有利用有限資源開
辟了廣闊前景。
b、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
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物,這些資源經過燃燒、釋放出大量熱量,其
中一部分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另一部分逸散到宇宙空間,而逸散掉,既不能更
新,也不能回收。
(2)根據人類社會對某種資源利用能否加以控制為依據,將資源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
資源
①專有資源或稱可控資源:是通過法律或所有權的形式,對資源的使用,可以加以
控制或自行調節。
如:某一國家的領海?或屬于某一農場、公司的土地等,即所有權明確的自然資源。
山于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明確,所有權主體僅可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和強度進行調
節。
成為專有資源的前提是:所有權主體明確。
②共享資源:
任何集團或個人都可以自由享用的資源,例如,空氣、公海等。
同時,?些處于多個所有權主體擁有森林、湖泊等,都可成為相應范圍的共享資源。
由此可見,這種劃分更說明了國家政策對自然資源利用方式的影響。
(3)根據資源是否被開發,可分為原始資源和開發性資源兩類
前者是指被開發利用的資源(未開發的森林、湖泊等)。
后者只以開發的資源。在此,有的經濟學家也稱原始資源為清潔空氣,自然優美的
景色,以及對人類直接產生滿足(而不是通過某種生產性的轉化的)環境等其他方
面。
(4)根據自然資源的形態劃分
可劃分為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風景資源等等.
(5)按自然資源的用途劃分
用于農業生產的農業資源;用于工業生產的工業資源。
總之,不同的劃分,可以得到不同的認識,可以獲得從不同角度得出的認識結論。
(二)森林
1、概念:
森林--是以喬木樹種為主體,包括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內(森林動
物和微生物等),占有相當的空間,密集生長,并能顯著影響周圍環境的生物地理群落。
即森林是以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喬木與其它植物、動物、微生物和土
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并與環境相互影響,從而形成的一個生態系統的總體。
它是一種植被類型,屬于植被范疇。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可更新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森林為多種生物提供了棲息的環境,是陸地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
2、森林的特點:
①壽命長,生長周期長
②成分復雜,產品種類繁多
③體積龐大,地理環境多樣
④具有天然更新能力
⑤具有巨大的生產能力
⑥對周圍環境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3、森林類型劃分
(1)按起源劃分
天然林(自然發生形成的森林,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
人工林(人工方式形成的森林,如直播造林、植苗造林、飛播造林等)
天然林與人工林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①種類豐富;
②層次結構復雜;
③功能完善,對生態平衡的貢獻大;
④生命周期和演替系列長。
(2)按樹種組成劃分
針葉林(以針葉樹為建群種的森林);
闊葉林(由闊葉樹組成的森林);
混交林(由針葉樹和闊葉樹組成的森林)。
或者分為:純林與混交林,純林一單一樹種混交林一多樹種
(3)按地帶性植被分布劃分:
熱帶森林;亞熱帶森林;溫帶森林;寒帶森林。
(三)森林資源
1、定義
?森林資源一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
?它是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環
境因子等資源。
?或者說森林資源是陸地森林生態系統內一切被人所認識可利用的資源總稱。
?它包括森林、散生木(竹)、林地以及林區內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和森林環境等多
種資源。
?由定義知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
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
?森林--包括喬木林和竹林。
?林木一包括樹木和竹子。
?林地一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跡地、
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
?衡量森林資源的主要指標:
?森林覆蓋率——森林的數量
?森林蓄積量——森林的質量和生態效益
?森林蓄積量,是反映?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總規模和水平、森林碳儲量的基本指標,
也是反映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態狀況優劣的重要依據。
?森林覆蓋率如何計算?
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土地總面積X100%
森林覆蓋率=(有林地面積+大片灌木林面積+“四旁”樹與農田防護林帶折算面積)/土
地總面枳X100%
森林面積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面積和竹林地面積,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
地面積、農田林網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蓋面積。
2、森林資源的特征
?①再生性
?森林資源不同于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可以通過適當管理達到永續利用;所以森林資源
是一種可以再生產的資源。
?②天然性
?森林資源雖是可以再生產的資源,但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自然再生產的作用大,生
產的時間長,把森林資源當作農產品那樣的概念還很難成立。當前,世界森林資源中,天然
林仍占大多數。
?③多效性
?反映在森林資源利用的多效用上。森林作為林產資源,可以直接利用其林產品;森林
具有涵養水源,防止洪水,保護土壤等國土保安作用,此外,森林也是旅游觀光和保健衛生
的資源。
3、森林資源類型劃分
?森林資源按自然屬性可劃分為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兩大類;
?森林資源按其組成的各類資源所處的地位不同可劃分為基礎資源(或稱本性資源)和附
屬資源(或稱屬性資源)兩大類。
?森林資源按其功能或經營的目的不同可劃分為林木資源、非林木資源和綜合性資原。
?按可否更新性分為可更新性、不可更新性和恒定資源。
?按可否商品化可分為商品性資源、非商品性資源和半商品性資源。
?此外,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習慣于把森林資源分為直接資源和間接資源:
?(1)直接資源:林地資源、林木資源、林中其他植物資源、林中其他原生動物資源、
林中非生物資源等。
?(2)間接資源:主要指由于森林的存在而產生的環境、氣候、旅游、觀賞、森林文化
等資源。
二、森林資源的功能與用途
森林資源的功能與用途主要體現在其綜合效益上:
森林的綜合效益一是森林經濟效益森林生態效益、和森林社會效益的總稱。
(-)經濟效益(經濟功能)
?森林能生產眾多的木質及非木質產品,經濟效益顯著。
?迄今木材仍與鋼鐵、水泥、塑料一起,被世界公認為四大原材料之一。
?木質產品中:木材的應用越來越廣、價值越來越高,既廣泛用于傳統的產業、又在新
興產業的發展中不斷擴大應用范圍,據統計,現有的木材及復合加工產品己經開發達到10
萬余種。
?非木質產品:主要包括果品、藥材、工業原料、花卉竹藤、林化產品等等。
?此外,森林的自然和生態景觀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具有休閑和旅游保健功能:
?在森林環境里,人們能進行攀巖、徒步、觀光、狩獵、探秘等多項活動,是度假、旅
游、娛樂、休閑的好場所,同時是繪畫、攝影、考古等的重要對象。
?森林空氣中植物殺菌素含量高、負離子含量高、氧氣濃度高、菌類含量低、污染物含
量低、噪音低等,人們沐浴在森林中對調節情緒、消除疲勞、療養保健、增強免疫機能等有
諸多妙效,促進人們身心愉悅和健康長壽。
(二)生態效益(生態功能)
?森林的生態效益一是指在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影響范圍內,森林對人類社會有益的效用。
?森林在改善生態環境、維持人類生存環境方面有巨大作用。
?例如:森林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降低風速,穩定流沙,具有防風固沙的作用;森
林植物強大的蒸騰作用能增加空氣濕度、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消除污染等。
?目前,我國自然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遏制住。主要表現在:
?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草地退化沙化
和堿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等。
?1、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
?森林能截留降水、調節徑流、削洪抗旱和凈化水質等,通過對降雨的截留、吸收和下
滲,對降水進行時空再分配,減弱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過濾清潔水源。
?據不完全測算:
?我國森林年水源涵養量為3473億噸,相當于現有水庫總量的75%,每年水源涵養價
值達2500多億元。
?雨水多時.,森林可貯水。
?雨水少時,可慢慢釋放水分,猶如?座巨大的天然水庫。
?因此說,森林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之本。
?2、防治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大心腹之患。
?森林具有降低風速、改變風向、減少風蝕強度等重要作用。尤其是灌木樹種根系強大,
可以固著土壤顆粒,并通過生物作用改良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通過營造防風固沙林,種植
恢復林草植被,能從根本上阻止流沙擴散,改良沙質土壤,防止土地沙漠化。
?3、調節氣候和凈化空氣
?在森林地帶,通過森林的蒸騰作用,增加了空氣中水分的含量,消耗了大量的熱能,
林區空氣相對濕度一般要比無林區高10%—25%,林區內及周圍空氣的溫度可降低6℃
—10℃o
?通過光合作用,林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調節空氣的平衡。
?從全球范圍來看,大面積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變暖的緩沖器。
?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
?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
?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制造生產出750公
斤氧氣。
?又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
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
?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
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并能減少溫室氣體,減
少熱效應。
?4、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有些樹木能分泌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
?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
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
?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
?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5、森林減少噪聲、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
?減少噪聲:
?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噪聲效果。
?實驗表明:公園或片林可降低噪聲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
多5-25分貝。
?又如: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噪聲可以
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
?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噪聲7-10分貝。
?除塵:
?高大樹木葉片上的褶皺、茸毛及從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漿能粘截到大量微塵,
有明顯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
?據資料記載,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滯粉塵8.14克,松林為9.86克,榆樹林為
3.39克。
??般說,林區大氣中飄塵濃度比非森林地區低10-25%。
?污水凈化:
?森林對污水凈化能力也極強。據研究,污水穿過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大致
可減少一半,而后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
?6、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動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
域。
(三)森林社會效益
?森林的社會效益--是指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影響范圍內,被人們認識、且已為社會服
務的那部分效益。
?在社會方面,茂密的森林可以滿足人們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提高健康水平,是精神
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現下比較流行的回歸大自然的生態旅游熱。
?此外,林業也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
?林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增加山區農民收入,為農民提供致富的途徑,促進i°三農i土問
題的解決。
?森林對人們的身心健康作出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供人們旅游、游憩等方面。
?良好的社會、文化效益也反映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
?發達的社會同時也呼喚文明的文化氛圍。
?德國人認為日耳曼時代的森林培育了德國文化、科學和精神,從森林中走出一代又一
代杰出的哲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和詩人。
?綜上所述,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此外,由于森林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結構復雜性,它也是自然界最豐富和最穩定
的生物物種基因庫、生物質材料能源庫(碳儲庫)、可再生資源的生產車間,是人類經濟社
會發展的基礎。
三、世界森林資源概況
?森林資源的數量多寡,直接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林業生產的條件、森林擁有量情
況及森林生產力等。
?反映森林資源數量的指標主要有:
?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蓄積量、森林生長量等。
《201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顯示,目前:
?世界森林面積達40億公頃,約占土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面積)的31%,人均森林面積
0.6公頃。
?森林資源蓄積推算約為4300億nA雖然近年來森林退化和消失的速度有所減緩,但
每天仍有將近2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
?全球人工林面積2.64億公頃,約占世界森林面積的7%。從森林權屬來看,公有林面
積占世界森林面積的80%。全球森林碳儲量達到2890億噸。
?從森林功能來看,全球商品林面積接近12億公頃,生物多樣性保護林面積超過4.6億
公頃,防護林面積3.3億公頃,分別占世界森林面積的30%、12%和8%。
世界森林資源特征(以2005年數據分析):
?1、世界各國森林面積分布不均衡
?全球三分之二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羅斯、巴西、加拿大、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剛
果民主共和國、印度尼西亞、秘魯和印度等10個國家,其中前5個國家森林面積占全球的
50%以上。
?全球229國家和地區中,有105個國家的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的比
重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但世界上也有62個國家的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的
比重不到10%,其中,有些國家如萊索托、吉布提、埃及、利比亞、毛利塔尼亞、科威特、
摩納哥和瑙魯不足0.5%。
?2、多數國家的森林以公有林為主
?全球84.4%的森林是公有林(指林地所有權,包括國有和集體),13.2%的森林是私有
林。
?在《200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涉及的229個國家和地區中:
?74%的國家其公有林超過50%,其中47個國家的森林全部公有;
?24%的國家其私有林超過50%,其中紐埃島、庫克群島和基里巴斯3個大洋洲島國和
群島森林全部私有。
?3、世界各國森林每公頃蓄積差距大
?世界匕不到三分之一的國家和地區森林每公頃蓄積大于全球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
頃)。多數國家森林每公頃蓄積不足全球平均水平。
?居世界前10位的國家中:
?剛果民主共和國森林每公頃蓄積較高,為230.8立方米。
?巴西、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分別為170.1、115.9、106.4和99.5立方米。
?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4、全球三分之一的森林是原生林,人工林不足5%
?全球原生林占森林總面積的36.4%,人工林占3.8%。
?原生林集中分布在巴西(31.1%)、俄羅斯聯邦(19.1%)、加拿大(12.4%)、美國(7.8%)
和秘魯(4.6%)5國。
?人工林主要分布在中國(22.4%)、俄羅斯聯邦(12.1%)、美國(12.2%)、日本(7.4%)、
蘇丹(3.9%)和巴西(3.9%)。
?5、全球森林的三分之一用于木質和非木質產品生產,11%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
?全球用于生產木質和非木質產品的森林比重大于50%的國家和地區全球有43個。
?全球指定用于水土保持的森林面積比重為9.3%o
?全球指定用于提供休閑、旅游、教育及宗教場所等社會服務的占3.7%,有些國家如塞
拉利昂、亞美尼亞、德國和巴西指定用于提供社會服務的森林比重超過20%,德國達42.3%。
?6、每年近百分之四的森林受到各種災害的影響
?全球每年平均有1.04億公頃的森林受到林火、有害生物(包括病蟲害)以及干旱、風
雪、冰和洪水等氣候事件影響,其中受森林病蟲害和林火影響的面積較大,分別占65.3%和
26.7%,
?全球森林資源變化趨勢:
?森林面積的83.5%集中分布在美國(23.5%)、加拿大(15.6%)、旦度(12.5%)、史國
(7.6%)、俄羅斯聯邦(7.4%)、緬包(6.2%)、生僵(5.9%)和芬蘭(4.8%)。
1、全球森林面積、蓄積、原生林資源呈下降趨勢,凈損失速度有所減緩。
(1)全球森林面積總體上繼續呈下降趨勢,但減少的速度變緩
1990-2000年:全球年均凈減少森林面積890萬公頃
2000-2005年:全球年均凈減少森林面積730萬公頃
(2)全球人工林面積增速加快
1990-2000年:每年增加225萬公頃
2000-2005年:每年增加280萬公頃
(3)全球原生林面積迅速減少
1990-2000年:年均凈減少387萬公頃
2000-2005年:年均凈減少702萬公頃
2、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理念愈來愈被人們認識和重視,多功能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已成為全
球共同的發展趨勢。
3、全球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森林資源發展、保護與經營管理狀況差別很大,歐洲及
亞洲的中國等國家森林面積明顯增加,其他地區持平或減少。
4、森林碳匯貢獻不平衡。非洲、亞洲、南美洲森林生物量碳貯量在減少,其他地區在
增加。
四、我國森林資源概況
我國森林資源總體概況:
資源總量和人工林面積居世界前列,
但森林覆蓋率與人均占有量不盡如意。
(-)我國森林資源現狀
?林業用地面積30378.19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8138.09萬hn?。
?森林面積19545.22萬公頃,居世界第五位。
?全國森林覆蓋率為20.36%,為解放初期8.6%的2.4倍。
?活立木總蓄積量149.13億立方米。
?森林蓄積量137.21億立方米。
?天然林面積11969.25萬公頃,天然林蓄積114.02億立方米。
?人工林保存面積6168.84萬公頃,人工林蓄積19.6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我國森林覆蓋率、面積、蓄積提高的原因:
?我國自1998年先后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野牛動植物保護及白
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i°三北i±及長江中上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體系
建設工程、垂點地區速生豐產林建設等六大林業生態建設工程。
?此外,森林覆蓋面積的提高得益于堅持了30多年的全民義務植樹造林。
?因此,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呈現出總量持續增加、質量不斷提高、森林資源消耗結構漸
趨合理的良好態勢。
(二)我國森林資源的特點
?中國木材供應安全的問題?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10:00,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
?有記者提出問題:這次清查結果顯示中國的木材供給能力有所增強,但與經濟社會發
展的需求還是有差距,今后我們如何采取措施保障木材安全?
?國家林業局賈局長回答解決辦法:
?目前我們一方面自己供應,一方面通過進U解決。但從長遠來看,要立足國內,靠自
己解決。解決辦法:
?(1)通過改革,要使林業的經營戰略方針從根本上有個轉變。
?(2)戰略布局上要有調整:
,是充分利用南方水熱資源的優勢,將南方集體林區作為我國商品林發展和木材生產的
重點區域,實現我國木材生產從過去的北方國有林區,向南方集體林區的戰略轉移。
二是由過去主要靠天然林采伐來供應商品材,轉移到主要靠人工林采伐供應解決商品林
的問題。
?400mm等降水量線:是沿大興安嶺西坡——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
一線,其中中段大致與我國古長城一線吻合。
?400mm等降水量線:
?是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的分界線,是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的分界線。是我國種植業與
畜牧業的分界線,是古代農業與牧業的分界線。
?中國傳統的三大林區
?東北林區——最大的天然林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林木蓄積量占全國1/3
?西南林區——第二大的天然林區
?喜馬拉雅山南坡、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橫斷山區,林木蓄積量占全國1/4
?南方集體林區——人工林和次生林比重大
?南方集體林區的范圍
?10個省份
?沿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內地: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貴州
?缺林地區
?廣大西北和黃河中下游的晉、冀、豫
?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區和邊疆地區,開發利用困難。
五、我國森林資源發展趨勢及存在問題
?總體看中國森林資源的變化趨勢是:
?1、森林面積蓄積持續增長
?2、天然林面積蓄積明顯增加
?3、人工林面積蓄積快速增長
?4、森林質量有所提高
?5、個體經營面積比例明顯上升
?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
?我國森林資源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重點林業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森林資源總量持續
增長,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顯現,木材等林產品、生態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
進一步增強,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貴州省地處長江和珠江上游,是“兩江”上游生態屏障。上世紀90年代,貴州省明確提
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封山育林、兩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
力度。
?進入2000年,貴州省搶抓西部大開發的契機和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良好機遇,省委九
屆五次全會提出“生態立省”戰略,力爭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0%,為全省經濟社
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奠定良好基礎。這個目標目前已實現。
?2008年報道,我省森林面積達10550.9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9.93%。
?"十五”、"十一五”期間,我省以加快林業發展為主線,以退耕還林為重點,實施林業六
大工程(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長江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
護區建設、石.漠化治理、速生卡產用材林),全面推進了造林綠化事業快速發展。
?全省平均每年以營造林700多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
?近十年來,森林覆蓋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
?(1)、森林資源大體上是天然林多,人工林少。
?在天然林中,次生林多,原始林少。
?原始的天然林僅在茂蘭、梵凈山、雷公山等幾個自然保護區呈島狀分布,現有天然林
主要是通過封山育林途徑培育起來的大面積次生林。
?(2)、森林分布不均勻
?貴州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南等天然林區,而省內喀斯特地貌出露較多的安
順、畢節、六盤水、黔西南的森林則相對分布較少。
?(3)、森林結構不合理
?現有森林資源構成幼齡林多,近熟林和成過熟林少。
?用材林比重大,防護林比重小,防護林中水土保持效益能力較差的松、杉、柏比例高。
?森林質量較差。
[作業、思考題]:我國森林資源特點。
第二章森林資源的發生發展及發布規律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森林的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演替及我國森林資源分布的內容。基本知識點:
森林的形成、森林演替、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重點與難點]
森林資源發生發展規律和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方法]
課堂理論教學、案例教學
[教學內容]
一、森林的形成
二、森林演替
三、森林群落的結構特征
四、森林生態系統
五、我國森林資源的地理分布
第一節、森林的形成
一、從地質史上分析:
?現代森林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
?1、蕨類古裸子植物階段: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2.5億年前),由蕨類植物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
成大面積的濱海和內陸沼澤森林。
?其中鱗木和封印木高可達20?40米,徑1?3米,是石炭紀重要的造煤植物。現在熱
帶地區、亞熱帶地區還有孑遺的樹蕨一杪楞。
?2、裸子植物階段
?中生代的晚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2.5億年前?6500萬年前)為裸子植物的全盛
時期。
?蘇鐵、銀杏和松柏類形成地球陸地上大面積的裸子植物林和針葉林。
?3、被子植物階段
?在中生代的晚白堊紀及新生代的第三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被子植物的喬木、
灌木、草本相繼大量出現,遍及地球陸地,形成各種類型的森林,直至現在仍為最優勢、最
穩定的植物群落。
二、從生態學角度分析:
?森林是由無數生物與各種非生命因子有機結合的整體,它是有生命的,具有生長、發
育、衰老、死亡等自然規律。
?森林群落一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樹木和其它木本植物為主體,并包括該地段上所有植
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個有規律的組合,稱其為森林群落(森林)。
?可見森林的概念不僅包括樹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動物、微生物,
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內的環境。
森林群落的形成過程:
?1、森林群落發生的進程
?包括:遷移f定居下競爭。反應。
?①——遷移:
?從繁殖體開始傳播到新定居的地方為止,這個過程。
?繁殖體包括種子、抱子及其他又繁殖功能的器官。繁殖體的形態特征、遷移能力和數
量特征影響著遷移效果。
?②——定居
?包括發芽、生長和繁殖三個環節。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性和生境特征決定定居的成敗。
?③----競爭
?適者生存。
?個體大小、適應性和生長速度影響著生存地位。
?④--反應
?原來的生境條件發生改變,新的遷移開始。
?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種類、年齡都相同,也必然會在形態(高度和直徑)、生活力
和生長速度上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現象在森林群落中稱為--“林木分化”。
?林木分化反映出競爭能力的強弱,而劇烈的生存競爭,必然加速分化的進程。
?競爭的結果,使森林群落隨年齡的增加單位面積上林木株數不斷減少,即謂森林群落
“自然稀疏”。
?2、森林群落的發育時期:
?①先鋒群落階段(發育初期)
?這一階段首先是一些生態幅度較大的物種侵入定居并獲得成功。
A特征:
AA、建群種的良好發育是?個主要標志。由于建群種在群落發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其
他植物種類的生長和個體數量上的變化。
AB、種類成分不穩定,每種植物個體數量的變化也較大,群落的結構尚未定型,主要
表現在層次分化不明顯,每一層中的植物種類也不穩定。
AC、群落生境正在形成中,特點還不突出。同時,群落的生活型組成和植物的物候進
程都還沒有個明顯的特點表現。
?②郁閉未穩定的階段(發育盛期)
?隨著群落的發展,生長條件逐漸得到改善。資源的利用逐漸由不完善到充分利用。
?物種之,通過競爭間競爭激烈,各物種之間逐漸達到相對平衡。
A特征:
?A、植物種類組成定型,組成相對的比較一致,這些種類在同一類型的其他群落中,
分布也是均勻和具有其一致性,從而有別于不同類型的其他群落。
AB、群落的結構已經定型,主要表現在層次上有了良好的分化,每一層都有一定的植
物種類,呈現出一種明顯的結構特點。群落的生活型組成及季相變化,以及群落內生境都具
有較典型的特點。
A如果群落的建群種是比較耐蔭的種類,則在發育盛期還可以見到它們在群落中有良好
的更新狀況。
A為促進植物旺盛生長,進行撫育采伐。
?③郁閉穩定的階段(發育末期)
?物種由競爭轉入協調進化,使資源的利用更為充分、有效。
?發展成為與當地氣候相一致的頂極群落,這時群落有比較固定的物種組成和數量比例,
群落結構也較為復雜。
A在一個群落發育的整個過程中,群落不斷對內部環境進行改造。
A最初,這種改造作用對該群落的發育起著有利的影響。但當這一改造作用加強時,則
被群落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往往對它本身產生不利的影響,表現在原來的建群種生長勢逐漸減
弱,缺乏更新能力。
A同時,一批新的植物侵入和定居,并且旺盛生長。由于這些原因,到了這個時期,植
物種類成分又出現一種混雜現象,原來群落的結構和生態環境特點也逐漸發生變化。
A培育措施:采伐、更新、撫育
第二節、森林演替
?廣義森林演替:
--群落任一層次發生優勢種變化的演替(包括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
?狹義森林演替:
--指喬木層發生優勢種變化導致的演替(主要是喬木層中樹種演替)。
一、研究演替的目的
研究森林演替不僅具有重要理論價值,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例如:對森林的合理利用、改造和經營,都必須通過對群落動態規律的掌握才能實現。
二、森林群落演替原因:
內因:樹種特性間的差異,是引起森林演替的內在原因。
外因:生境條件是演替發生的條件將引起樹種適應和競,外界生境條件發生變化,爭能
力的改變,從而引起演替。
三、森林群落演替模式(類型):
?在特定區域內,群落演替各個階段由一種群落類型轉變成另一種群落類型的整個替代
順序(即演替中植物群落順序替代的總過程)稱演替系列。
?森林群落演替類型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據進行劃分,因而存在各種各樣的演替名稱。
?1、按演替初始生境水分條件歸類的演替系列模式
?①旱生演替系列:演替開始于裸露的巖石、山地等干旱基質上的演替。
?演替階段:地衣階段一苔解階段一旱生草本階段一木本植物階段。
?在這個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葬植物群落階段延續的時間最長,能在這種嚴酷生境生
長的植物種類甚少,它們矮小的植株影響和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只能隨著土壤的發育而發
育。
?②水生演替階段:從積水發生的原生演替。
?演替階段:沉水植物階段浮水植物階段一挺水植物階段一濕生草本植物階一灌木疏
林階段f森林階段。
?③中生演替系列:
?原生演替中開始于具有一定肥力土壤母質上的演替。
?演替階段:裸露礦質土階段一草本植物階段一木本植物階段
?例如:裸地--草叢-一灌叢--馬尾松林-一常綠闊葉林。
?上述3種演替系列提供了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過程,反映了群落演替的實質是:
?a、群落的組成種類的不斷更替。
?b、由群落作用所引起的生境的不斷變化(改善)。
?c、每一階段群落總比上一階段的結構更復雜、更穩定。
?d、對環境的利用更為充分。
?e、改造環境的作用通常也更強。
?由此可以看出,森林的形成,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階段發展的,森林群
落長期穩定時,稱為頂級群落。
?頂級森林群落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人為破壞有時卻立竿見影。
?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日益關注,森林的作用也日漸清晰。了解了森林形成的過程,
有助于人類規范自我行為,保護及恢復森林生態系統,與森林和諧相處,并持續利用森林資
源。
?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質劃分:
?①原生演替
?開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稱原生演替。
?原生裸地-指以前從來沒有植物生長的地段或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甚至
植被下的土壤條件也不復存在。
?如在巖石露頭的表面、沙丘、湖底、河底階段上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
?開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次生裸地:是森林植物現已被消滅,土壤中仍保留原來群落中的植物繁殖體。例如森林
采伐后的皆伐跡地、火災和毀滅性的病蟲害造成的跡地。
次生演替特點:由外部干擾所引起,演替速度往往較快。
?3、按演替方向劃分的演替類型:
?①進展演替一植物群落演替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演替。
.特點:在未經干擾的自然狀態下,森林群落從結構較簡單、不穩定或穩定性較小的階
段(群落)發展到結構更復雜、更穩定的階段(群落),后一階段總比前?階段利用環境更充分,
改造環境的作用也更強。
.如喜光樹種組成的馬尾松林、楓香林、樺木林等,由于耐蔭的椎榜類、潤楠、荷木等
樹種的侵入而逐漸演變為常綠闊葉林。
.②逆行演替--植物群落由高級階段退向低級階段的演替。
?森林的逆行演替主要發生在人為破壞或自然災害等干擾因素作用之后,使原來穩定性
較大、結構較復雜的群落消失了,代之以結構較簡單、穩定性較小的群落,利用環境和改造
環境的能力也相對減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如耐蔭的常綠闊葉林經反復采伐或火燒后,倒退到陽性樹種組成的森林或灌從、草地。
從森林演替的方向看:森林群落發生發展包括兩種過程:一是群落的退化(逆行演替);
二是群落的復生(進展演替)。
森林群落演替類型
?1、按演替初始生境水分條件劃分:
旱生演替、水生演替和中生演替。
?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質劃分: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按演替方向劃分:
進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四、演替頂極的概念及理論
1、單元演替頂極學說(monoclimaxtheory)
美國的Clements(1916)提出
認為一個氣候區中,森林群落演替朝向?個共同的終點,其終點的森林群落是該氣候作
用下的最中生型的穩定群落,稱為氣候頂極群落。
即一個氣候相當一致的區域,最終將有種連續的和整齊一致的植被普遍的覆蓋著。
如東北東部地區,頂極植被以紅松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
貴州--地帶性植被?
2、多元演替頂極學說(Polyclimaxtheory)
英國學者坦斯利提出。
如果一個群落在某種生境中基本穩定,能自行繁殖、更新,并結束了它的演替過程,就
可看作是頂極群落,而不必匯集于一個共同的氣候頂極終點。
因此除氣候頂極之外,也有土壤頂極、地形頂極、火頂極等。
單元頂極論與多元頂極論異同點:
?共同點:不論是單元頂極論還是多元頂極論,都承認頂極群落是經過單向變化而達到
穩定狀態的群落;頂極群落是與所生長的生境相適應的。
?不同點在于:
?①單元頂極論認為只有氣候才是演替的決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
止群落向氣候頂極發展;多元頂極論則認為除氣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決定頂極的形成。
?②單元頂極論認為在?個氣候區域內,所有群落都有趨同性的發展,最終形成氣候頂
極;而多元頂極論不認為所有群落最后都會趨于一個頂極。
五、控制演替的幾種主要因素:
?1、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布和動物的活動性:植物繁殖體的遷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
先決條件。
?2、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群落中植物種群特別是優勢種的發育而導致群落內環境條件
改變,不適合該物種的生長,而為其他種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
?3、種內和種間關系的改變:常見于尚未發育成熟的群落,當密度增加時,競爭能力弱
的種群被排擠甚至淘汰。
?4、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常見的如風、采伐、火等因子的干擾。
?5、人類的活動
第三節、森林群落的特征
一、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
?森林群落是分布在同?地區的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群落內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種
類組成的不同和變化是確定森林群落的重要依據。
?每個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群組成的。
?因此,種類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一個森林群落中種類成分的多少及每種
個體的數量,是度量群落多樣性的基礎。
?森林樹種組成一般是指構成森林的樹種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通常把由?種樹種組成的林分稱為純林,而把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樹種組成的林分稱
為混交林。
?①優勢種(dominantspecies):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的
植物種。
?通常個體數量多、投影蓋度大、生物量高、體積較大、生活能力較強。
?②建群種(constructivespecies):優勢層(指喬木層)中的優勢種稱為建群種。
?在森林群落中,喬木層中的優勢種既是優勢種,又是建群種:而灌木層中優勢種就不
是建群種,原因是灌木層在森林群落中不是優勢層。
?③亞優勢種(subdominantspecies)
?指個體數量與作用都次于優勢種,但在決定群落性質和控制群落環境方面仍起著一定
作用的植物種。
?④伴生種(companionspecies)
?伴生種為群落常見種類,它與優勢種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⑤偶見種或稀見種(rarespecies)
?偶見種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現頻率很低的種類,多半是由于種群本身數量稀少的緣故。
種類組成的數量特征:在自然環境條件下,植物群落的復雜程度和生境條件與每個群落
中植物種類多少及其數量有密切關系。
?我不群落中種的個體數量指標有
?豐富度:一個群落所包含的物種數目。
?多度:一個種在群落中的個體數量(株數)。
?密度:單位面積上的植物株數。
?頻度:某個物種在調查范圍內出現的頻率。
?蓋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積占樣地面積的百分比。
?種的綜合數量指標
?重要值:表示一個種在群落中的地位與作用。
?重要值=相對密度+相對頻度+相對顯著度
?相對密度(RD)=(某種植物的密度/全部植物的總密度)X100%
?相對頻度=(該種的頻度/所有種的頻度總和)X100%
?相對顯著度(相對優勢度)=(樣方中該種個體胸高面積和/樣方中全部個體胸面積總
和)X100%
二、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結構
?森林群落內各類植物種群的分布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是按著一定的排列組合從水平
到垂直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各種植物成分相互之間以一定的結構相互聯系。
?群落中的各種植物成分,通過結構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
?森林結構包括垂直結構、水平結構、組成結構和年齡結構。
?森林結構主要決定于樹種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樹木年齡等因素。
?其中樹種組成和年齡主要決定林分垂直結構
?密度和配置主要決定林分水平結構;
?組成結構和年齡結構則由林分的樹種比例、林木起源或營造時間決定。
?1、森林的垂直結構
?植物群落在其形成過程中,由于環境的逐漸分化,導致對環境有不同需求的植物生活
在一起,這些植物各有其生長型,其生態幅度和適應特點多少也有差異。
?它們各自占據一定的空間,并且它們的同化器官(枝、葉)、吸收器官(根系)排列在
空中的不同高度和土壤的一定深度中。
?植物按照空間高度或土壤深度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層次,即群落的成層現象。
?典型森林群落層次:從上往下
?依次可劃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被層等層次。
?喬木層:具有大的多年生木質樹干,局在4m以上。
?灌木層(又稱為下木層):樹木長得較小,高度在31m以下,多從地面即分支。
?草本層:不具有多年生地上莖。
?苔薛層:由苔薛、地衣等非維管束植物構成。
?層間植物:群落中,有一些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寄生植物,它們并不形成獨立的
層次,而是分別依附于各層次直立的植物體上。
?2、水平結構
?每一個小群落都具有其一定的種類成分和生活型組成。
?小群落不均勻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現為斑塊相間,稱之為鑲嵌性,具有這種特征
的植物群落叫做鑲嵌群落。
?每?個斑塊就是一個小群落,它們彼此組合,形成了群落的鑲嵌性。
?自然界中群落的鑲嵌性是絕對的,而均勻性是相對的。
?群落水平結構的主要特征就是鑲嵌分布。導致鑲嵌分布出現的原因是植物個體在水平
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從而形成了許多小群落。
三、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
?一個森林群落中的不同的喬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個體,分別處于群落的不同高度,
并具有不同的密度,從而決定了群落的外部形態。
?在群落中,通常根據生活型或植物生長型來劃分外貌類型,如森林、灌叢或草原等。
?在有些情況下,也根據森林中優勢樹種的特性,如針葉或闊葉、常綠或落葉、多年生
或當年生等來確定森林群落的外貌。
?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是認識植物群落的基礎,也是區分不同植被類型的主要標
志,
?如森林、草原和荒漠等,首先就是根據外貌區別開來的。
?森林群落的外貌決定于森林群落優勢種的生活型和層片結構。
?生活型:指植物長期適應外界環境而形成的生活形態類型。
?層片:由同-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構成的結構單元,是在群落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逐步
形成的。
■1、生活型劃分
■生活型劃分?般是根據--丹麥生態學家C.Raunkiaer生活型系統進行劃分。他選擇
休眠芽在不良季節(冬季)的著生位置做為劃分生活型的標準。
■該標準既反映了植物對環境(主要是氣候)的適應特點,又簡單明確,所以該系統被
廣為應用。
-1.高位芽植物;2-3.地上芽植物;4.地面芽植物;5?9.隱芽植物
?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較高的位置,一般25cm以上。
?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休眠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多為半灌木或草
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近地面土層內,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
多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隱芽植物(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較深土層中或水中,多為鱗莖類、塊莖類和根
莖類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種子形式渡過不利季節。
-每一類群落都是由兒種生活型的植物所組成,但其中有一類生活型占優勢,生活型與環
境關系密切。
一高位芽植物占優勢是溫暖、潮濕氣候地區群落的特征,如熱帶雨林群落。
一地面芽植物占優勢反映了該地區具有較長的嚴寒季節,如溫帶針葉林、落葉林群落。
一地上芽植物占優勢反映了該地區環境比較濕冷,如長白山寒溫帶暗針葉林。
一一年生植物占優勢則是干旱氣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區群落的特征,如東北溫帶草原。
?此外,一些學者按植物體態劃分生活型或生長型,R.H.Whittaker(1970,1975)認
為植物的形狀類別即是生長型(growthform),
?《中國植被》提出的生長型分類系統,分為4級:
?第?級分為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葉狀體植物。
?第二級區分的特征為主軸木質化程度及壽命長短。
?第三、四級則按體態和發育規律進一步區分。
我國在《中國植被》一書中按植物體態劃分出下列生長型類群:
,I.木本植物
?①喬木:具有明顯主干,又分出針葉喬木,闊葉喬木,并進一步分出常綠的,落葉的,
簇生葉的,葉退化的。
?②灌木:無明顯主干,也可按上述原則進一步劃分。
?③竹類。
?④藤本植物。
?⑤附生木本植物。
?⑥寄生木本植物。
,II.半木本植物
?⑦半灌木與小半灌木。
?JII.草本植物
?⑧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可分出蕨類,芭蕉型,叢生草,根莖草,雜類草,蓮座
?植物,墊狀植物,肉質植物,類短命植物等。
?⑨一年生植物:又分冬性的,春性的與短命植物。
?寄生草本植物。
?腐生草本植物。
?水生草本植物。又分為挺水的,浮葉的,漂浮的,沉水的
,IV.葉狀體植物
?①苔葬及地衣。
?②藻菌。
2、層片的特征
?①屬于同一層片的植物是同一個生活型類別。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種只有其個體數量
相當多,而且相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時才能組成層片。
?②每一個層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環境,不同層片小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構成了
群落環境。
?③每一個層片在群落中都占據著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而且層片的時空變化形成了植物
群落不同的結構特征.
?④在群落中,每?個層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
劃分為優勢層片、伴生層片和偶見層片。
?層片與層(層次結構)有相同之處,但又有質的區別。
?相同之處:森林群落的喬木層,在北方可能屬一個層片。
?區別:一般層片比層的范圍要窄,-個層的植物類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所組成。
例如,常綠夏綠闊葉混交林及針闊混交林中的喬木層都含有兩種生活型。
?季相一隨著氣候季節性交替,群落呈現不同的外貌,稱為季相。
?在一年四季中,各種生態因子如光照、溫度都是處于不斷變化中,因此森林外貌也隨
之發生動態變化。
四、群落中的種間關系及種內關系特征
?森林群落中的物種一般是有規律的共處,即在有序狀態下共存。
?一個群落必須經過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和植物種群之間的相互適應、相互競爭,才能形
成具有一定種類組成、外貌和結構的集合體。
?即群落中存在種間及種內關系。
?森林群落種間關系:
?1、種間關系的實質
?(1)種間關系實質是一種生態關系
?(2)種間關系的主要矛盾往往同林分群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主要矛盾相一致。
?樹種間關系作用的效果:是指樹種間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而對彼此產生的利害作用的最
終結果。
?種間關系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有利(互助、促進,即所謂正相互作用)
?有害(競爭、抑制,即所謂負相互作用)
?無利無害(中性)
?研究種間關系效果值得注意是:
?A、有利或有害是相對的:
?任何一個森林中的樹種間相互作用,沒有絕對的正相互作用,也沒有絕對的負相互作
用,種間關系最終表現出來的是多種作用的綜合效應。
?如楊樹和刺槐混交林中就同時存在樹種間對光、土壤水分和部分養分競爭的負相互作
用和通過改良土壤和改善小氣候而彼此互補的正相互作用,而最終所體現出來的互補作用正
是以上兩種關系的綜合表現。
?B、各樹種的生態學特性決定了有利或有害:
?一般生態習性懸殊或生態要求不嚴,生態適應幅度較寬的樹種混交,種間關系表現出
互利促進為主的關系。
?而生態習性相似或生態要求嚴格,生態幅度狹窄的樹種混交,種間多呈現競爭、抑制
為主的關系。
?C、不同樹種的有利和有害關系是隨時間、環境和其它條件的改變而相互改變。
2、種間關系主要類型
(1)互利共生
?兩個物種之間,均從對方受益。例如:
?菌根和根瘤,樹木和地衣。
?昆蟲與植物之間的關系往往也屬于互利共生,特別在溫帶地區,昆蟲對授粉最重要。
?連體的互利共生:
如菌根、地衣、根瘤
(2)偏利共生
?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無害。
?如附生植物:?種植物將另一種植物作為寄居場所,而不獲取任何物質。
?或一種植物利用另一種植物制造的小環境。如落葉松與水曲柳,樹蔭下的動植物。
?附生植物:
?附生植物一般在濕潤的森林中都有出現,潮濕的空氣使它們遠離土壤而不必擔心失去
水分。
?熱帶雨林的附生植物與其它森林顯著不同,附生植物中有大量是高等植物,主要有蘭
科、天南星科、鳳梨科、羅摩科和各種蕨類等。
?雨林中低等的附生植物有時會附生在葉片上,形成“葉附生”。
?各種附生植物布滿整個熱帶雨林,形成美麗壯觀的“空中花園”。
(3)非消費性的物理掠奪
?一方并不從另一方直接獲取營養,但對另一方造成不利。
?如:藤本攀援植物與樹木;動物竊取筑巢材料;鳥類把蛋產在別的鳥的巢中。
(4)消費性的物理掠奪
寄生:是指某一物種的個體依靠在另一物種體內或體表生活的現象。
?如:棚寄生、桑寄生科、菟絲子科、列當科植物。
3捕食:捕食者一般清除掉的是有病的弱小的個體,實際上起著維持被捕食者種群健
康和繁榮的作用。
一捕食對草食動物有時也會造成較大的危害。
菟絲草對三角梅的纏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疆昌吉州行知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沖刺高考最后1卷語文試題含解析
- 2025年中國文具剪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β羥基乙基肼行業運營局勢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歷史二教案:第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 2025至2031年中國硬膠玩具油漆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無機與分析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2030年中國L谷氨酰胺行業競爭力與未來展望研究報告
- 信陽農林學院《效果圖后期制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文獻檢索與學術訓練》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中國前制梭襯數據監測報告
- 人事行政工作經驗總結與分享
- 安全防范系統設備安裝工程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新表)
- 名著復習之革命烈士詩抄
- 學生床上用品采購投標方案
- 人工智能與機器視覺技術應用
- 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會議記錄五篇
- Unit5SectionB2a-2e閱讀課件人教版九年級英語全冊
- 小兒肺炎的護理
- 航道整治試卷A
-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護理教學查房
- 幼兒園優質公開課:中班科學《奇妙的紫甘藍汁》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