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_第1頁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_第2頁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_第3頁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_第4頁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

■教案全集匯編,

專家團隊精心打造含教案教學反思測試卷等精品

建議:

1、先閱讀部分頁面再下載;

2、本文檔根據最新教材編輯,一定要核對好再下載,以面版本不對影響使

用;

3、本文檔可編輯,也可下載直接使用。

1.沁園春雪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妖燒、風騷、紅裝素裹、一代天驕”等詞語。

2.感知詞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詞的主旨。

過程與方法

1.聯系詞作的創作背景,創設情境,理解詞作的思想內容,揣摩雪景描寫的藝術特色。

2.品味凝練貼切的詩歌語言,領悟深層意蘊,培養欣賞詩詞的能力。

3.學習比較閱瀆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詞中贊美祖國山河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吟誦、品味詩歌。感悟、體察詞作的意蘊和情境。

教學難點

豐富想象,領略詞作的詩情畫意?認識詩人對歷代帝王的評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北方冬天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它覆蓋著原野、山村、村莊、道路。漫天皆白,玉龍飛舞,引得古往

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詩興大發。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著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邊塞的岑參看來是“忽

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麗,在陷身長安對戰況和親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來是“亂云低薄

暮,急雪舞回風”的愁緒滿懷,在寫景如畫的王維看來是“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的閑靜……那么,

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眼中,北國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沁園春?雪》!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當時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

部隊勝利到達陜北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

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嫄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

寫下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

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

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

2.知識鏈接

詞,又稱長短句。一首的字數、句數、段數、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

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等。一首詞的一段稱為一“闋”。

若詞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本課中,“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詞的題目。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萍莽(mdng)妖螭(rGo)折腰(zh6)成吉思汗(hdn)稍遜風騷(xbn)

f分外(fBn)[數風流人物(乎10)今朝(zhdo)

分別(fen)藜目(shii)萼代(chdo)

(2)詞語釋義

莽莽: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

妖嬌:嬌艷美好。

折腰:表示敬慕、傾倒的意思。

風騷: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學,有時也用來指代文學才華,

如:“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三、朗讀指導

1.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教師點評后,播放朗讀音頻。

[停頓與重音指導]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饞余/莽莽;大河/上下,甄失/滔滔。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欲與天公/可匕匕商。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姨。

江山/攵叫匕/多嬌,引/無數英雄/承折腰。皆/秦皇漢武,峪輸/文采;唐宗/宋祖,第遜/風騷。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尸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源人物,還看/令朗。

3.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整體感知

L學生自讀課文,并思考:這首詞的上闕和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并結合朗讀音頻和自己的感受,說出你

所體會到的情感?

答案示例:上闕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闋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

代英雄。情感是高昂的、豪邁的。

2.詞的上闕中哪些句子總寫北國雪景?

答案示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其中“北國風光”總領上片內容。

3.作者以哪個字統領上闋后面的內容?都寫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用“望”字統領上闋后面的內容,寫到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4.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

答案示例:虛景。“須”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5.“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承上啟下。“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

分外妖嬌”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抱負。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但所見內容卻遠遠超過目光所及,這是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

景觀也正是偉大祖國的形象。詩人視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擴展,所見內容超過目光所及,顯示了詩人博大的

胸懷,雄偉的氣魄,使人感受到作為革命領袖的詩人的豪邁意興。其中“望長城內外”四句用視覺形象賦

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豐富的宜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2)“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

答案示例:“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和“馳”,用了化靜為動的寫法和比喻、擬人手法,

形象地展現了群山起伏、丘陵綿延的壯觀景致,極富動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靈動活躍。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化靜為動,有三方面因素:視覺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山丘:連綿起伏,

遠看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氣風發,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時代因

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II,賦予群山、高原以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中華民族

不屈不撓的精神。

教師點撥:化靜為動是將本來是靜止的景物加以刻畫,使之具有動態感,從而使作品富

有生氣,充滿活力,情趣盎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堂小結

這首詞的上闋先用“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再由“望”字總領,展現了長

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和偉大祖國形象的雄偉景觀,化靜為動,虛實結合,展現了

祖國江山的廣闊博大。

第二課時

一、課前復習

將詞的上闋分為三個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層(第1句)概括描寫北國的壯麗雪景。第二層(第2、3句)具體描寫北國風光。第

三層(最后一句)寫雪后晴天的美麗景色。

二、新課導入

本首詞是一首詠雪詞,通過對上闋的學習,我們從作者對雪后北國風光的描繪中,看到了祖國的廣闊

博大、奇偉雄渾,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邁氣概。在下闋中,作者便由壯麗江山轉入到對歷代英雄的縱論,

抒發自己的抱負。

三、合作探究

(-)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評價有區別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答案示例:有區別,“稍遜”“略輸”二詞表現作者對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

有批評,而“只識”一詞則表現出對成吉思汗的一種近乎嘲諷了。

(2)試品味“惜秦皇漢武”中“惜”字的豐富含義。

答案示例:“惜”字定下批評的基調,意味豐富:“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而

且是無數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們具有雄才大略,對歷史的發展有過巨大的影響;“惜”中有貶,委婉批

評他們的不足,他們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也欠缺;“惜”

中寓志,蘊含后來居上的氣概,以及超越歷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作者認為誰才是真正的風流人物?

答案示例:“風流人物”指英俊的、杰出的、對一個時代有很大影響的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是新

時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偉大的抱負的人,應該是人民群眾,也應該是領導人民群眾進

行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應該是詩人的自況。這是詩人的自信和自勵,是他們決心登上歷史舞臺的威

武雄壯的宣言。這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2.品味賞析

(1)“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句創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答案示例:“千里”“萬里”互文見義,即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表現祖國幅員的廣大。也反映

詩人視野的遼闊。總寫句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

(2)說說“惟余”“頓失”兩個詞語的表達效果。

答案示例:兩詞分別照應前文的“雪飄”“冰封”。“惟余”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則

寫出了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滔滔滾滾的雄壯氣勢。

(3)這首詞表現了詞人自信豪邁的情懷,請從上、下兩闋中分別找出依據說明詞人是如何展示這份情

懷的(可以從修辭、寫作手法、用詞、內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答案示例:①修辭:夸張(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比喻(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對偶(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②寫作手法:動靜結合(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對比(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

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欲抑先揚(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想象(須晴日,看紅妝素

裹,分外妖族)。③用詞:千里、萬里、望(寫出了視野的廣闊,體現了詩人豪邁的胸懷氣魄);舞、馳

(化靜為動,寫出了雪景的壯美);競(意為競相爭勝,寫出了歷代英雄對祖國河山的傾倒,贊美了祖國

山河的壯美多嬌);惜、只。④內容意象:冰封、雪飄、長城、大河、山、天公、紅妝素裹(通過大氣、

壯觀的景象來抒發豪情,表達對祖國壯美山河的贊美);與“今朝”人物相比較的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表現了無產階級一定會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3.寫法探究

這首詞是怎樣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

答案示例: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下片議論,

由上片之景而產生感情,由有祖國的壯麗山河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并對歷代英雄人物加以評說而寓情

于議,蘊涵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臼信的情懷,最后一句由評論落到贊揚,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的

豪情壯志。

(二)拓展延伸

試就課文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進行比較,思考:

(1)兩首詩詞所寫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臼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開始描繪的是一幅塞外將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餞別時

更是“愁云慘淡”“風掣紅旗凍不翻”令人惆悵的景色。《沁園春?雪》描寫的北國風景,生機勃勃,境

界壯闊,氣勢雄偉。既描繪眼前冰封雪飄的壯麗景色。又通過想象,描寫雪停天晴。紅II與白雪交相輝映、

絢麗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岑參對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滿眼“愁云慘淡”,流露出怨悵之情,全

詩顯示了詩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熱愛邊塞,戍守邊疆,希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因友人歸京牽

動他的鄉土之思。其感情基調是低沉的。《沁園春?雪》,詞人毛澤東登高望遠,欣賞北國風光,浮想聯

翩。抒發了贊美祖國壯麗河山之情;詩人又聯想起祖國幾千年歷史,評點歷代英雄人物,氣雄萬古,抒發

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凌云壯志和豪邁情懷。

詩人岑參,他主動到邊塞從軍。希望在那里建功立業,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階級和時

代的局限、長期艱難的戍邊生活,在與朋友惜別時,不禁流露出無限惆悵之情。而毛澤東是無產階級革命

家,以“解放天下”為己任,所以,詞里表達了空前宏偉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2)兩首詩詞相比,在藝術上有什么差異?

答案示例:①表現手法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雪為線索,記敘了戍邊將士的苦寒和送友返

京的情景,寫景和敘事中隱含著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沁園春?雪》先寫景,后抒

情、議論,寫景是抒情和議論和墓礎,做到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用的是即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②語言表達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面對邊塞的冰天雪地,展開想象,用“千樹萬樹梨

花開”的比喻手法,描繪出壯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錦衾薄”的映襯手法,寫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邊將

士不堪忍受的怨悵之情;用“風掣紅旗凍不翻”的夸張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沁園春?雪》,

而對塞外的冰天雪地,詩人從眼前景寫起。然后展開想象,縱橫千萬里: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比

喻、夸張手法,以動景寫靜景,描繪出祖國河山壯觀瑰麗的景象;用“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擬人、夸張手

法。寫出了詩人的豪邁氣概;“須晴日”一句,語意雙關。更耐人尋味。

四、

教師點撥:詩詞的比較閱讀,可以從內容、主旨情感、風格、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方

課堂

面突破。

小結

《沁園春雪》是一篇詠雪名篇,作者在詞中以宏偉的氣魄,生花的妙筆,將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

抒發了其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比熱愛,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五、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板書設計

r概寫北國風為北國壯麗雪景、

上闋描;W具體寫北國風街予發熱愛之情

I想象雪后北向風光I熱愛祖國山河

]f承上啟下[[歌頌當代英雄

.下闋議■侖惜五位帝王文J?榮旭代帝王

I頌今日風流篇贊當今英雄

2.我愛這土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愛國情結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象征的表現手法和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蹣,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

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

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激情。(放映題目:我愛這土地,并解

題)

二、自主預習

1.作者簡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華,現代文學家、詩人。

1928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57

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國作家協會

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時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歲。

2.背景資料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

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嘶啞(si)廨爛(fd)剪裂(si)喉嚨(h6u)吹刮(gud)洶源(y6ng)

(2)詞語釋義

嘶啞:聲音沙啞。

洶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滾。

激怒:停止、停息。

溫柔:溫和柔順。

腐爛:有機體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壞。

三、整體感知,合作探討

L作者深愛著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朗誦指導:要求

聽準詞句的讀音,把握本詩深沉和悲愴的感情基調,注意節奏語速。)

2.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全詩理解:詩歌首句中,詩人為什么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形

容鳥的歌喉一般用“清脆”“瞭亮”“圓潤”等詞,能否換成這些詞?說說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不能。在當時的背景下,中國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遭受苦難,鳥兒雖然力量弱小,

聲音嘶啞,卻還在奮力歌唱,急于抒發自己對祖國的感情,同時表達了作者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愛

國深情。

3.本詩的意象有哪些?如何解讀這些意象?

答案示例:本詩的意象有:鳥、土地、河流、風、黎明等。

(1)“鳥”的形象:象征詩人,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雖然祖國大地

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但作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勢單的鳥兒,卻勇敢地護衛著生于斯長于

斯的祖國,不但不會棄之而去,而且為它的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涌著“悲憤的”“河流”,吹刮著“激

怒”的“風”,就是在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而呼號的禮贊。

(2)“土地”的形象: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

祖國大地正在被II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遭受了列強的入侵蹂蹣(放映

百年屈辱史圖片)。

(3)“河流”“風”的形象: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

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放映史上英勇反抗的英雄圖片)

(4)“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請總結“土地”的形象。

答案示例:這是飽經列強凌辱的土地,這是永不氣餒堅決反抗的土地。它有著勇敢頑強的人民,它是

一個不斷反抗不斷進取、永遠不會停止追求的民族,這又是一塊成熟偉大、有著美好未來的土地,它一一

是我們的家園。

5.分析“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內涵。

答案示例:"我"生前要歌唱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這片土地。“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無保留地

全部獻給這片土地。這是詩人在借這只喉嚨嘶啞的鳥,唱出對正在飽受苦難的祖國,最真摯最深沉最凝重

的愛,唱出自己要為祖國獻身的決心。

6.第二節詩中“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中的“淚水”包含了哪幾種情形?“常含淚水”表現了詩

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示例:被侵略一一悲傷、激怒的淚水;看到人民的反抗一一悲憤的淚水;抗戰勝利一一喜悅激動

的淚水。詩人自問自答,至此,詩人的愛國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7.感受“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一詩人發自內心的聲音,是詩

人的心靈自白。是在第一節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鋪陳描述基礎上,感情的迸發和升華。

8.歷史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記。放映資料圖片,展現祖國的美麗富饒、繁榮昌盛、強大無比,突出

“我們愛這片土地”的主題。

四、拓展延伸

1.朗誦《老馬》。

2.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么改寫。(笑容、笑眼、

埋葬、融化、夕陽、朝霞、啼血、圓潤、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艾青不愧是土地的歌者。今天我們領略了詩人的土地情結。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

之情。雖然那段炮火硝煙的歲月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應該更不能忘記這段歷

史。讓我們銘記歷史,刻苦學習,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吧!

六、板書設計

一鳥生與死眷念土地一

我愛這土地--對祖國深沉的愛

一我對土地愛得深沉

3鄉愁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技巧,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過程和方法

1、通過誦讀品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2、發揮想像和聯想,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音韻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時代、地理條件下產生的思鄉念國之情。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崇高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教學難點

發揮想像和聯想,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音韻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對于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回家”是他們最大的愿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

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

一起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臺。(大屏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后

半生是在臺灣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

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

3、朗讀指導

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

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著重號表示重音。

鄉愁余光中

小時候我/在這頭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學生齊讀后提示字的讀音。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整體感知

1、詩人借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答案示例: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裹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著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么多的鄉愁?如

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么多的愁緒呢?

答案示例: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

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答案示例: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

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

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

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

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

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游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

之汨!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里,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喑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

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后,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課堂小結

對于長期飄泊的游子來說,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

來欣賞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一臺灣》。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臺灣和其他四

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并稱為祖國母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

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一一《七子之歌一澳門》!

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

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

將來,臺灣也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悅,讓我們翹

首以待!

五、板書設計

鄉愁

小時候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長大后一一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來一一墳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

現在一一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故鄉情

托物寄情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4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輕盈、娉婷、鮮妍”等詞語。

2.感知詩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詩的主旨。

過程與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及詩歌寫作技巧和詩歌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跡的講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運用的意象和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1.我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誰嗎?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愛了一輩子的

人,金岳霖為了她可是終身未娶!

2.播放一段視頻《人間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預習

1、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

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

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

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

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2、背景資料

這首詩發表于1934年4月的《學文》1卷1期上,關于這首詩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

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悅。

梁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

我出生后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對于這首詩的創作意

圖,梁先生說得很客觀。故這首詩有可能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

面,林徽因是一個母親,有著對孩子強烈的母愛,為孩子寫一首這樣輕快靈動的詩也是絕對

可能的。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輕靈(ling)娉婷(ping)鮮妍(ydn)冠冕(guanmidn)呢喃(n

an)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2)詞語釋義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

鮮妍:鮮艷。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聲那樣的輕聲細語。

三、合作探究

(―)整體感知

請概括詩歌每一節的內容。

答案示例:第一節:愛如四月天里的光艷輕靈。

第二節:愛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靜。

第三節:愛如四月天里的鮮妍莊嚴。

第四節:將生命、歷史融入到自然風景中,展現青春的激越與豪邁。

第五節:抒發對閑適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筆下的意境,以及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這樣的四月,該如蘇東坡筆下的江南春景。那鵝黃,是韌放的生命;那綠色,

蘊含著無限的生機:那柔嫩的生命,新鮮的景色,在這樣的季節里泛著神圣的光。這神圣和

佛前的圣水一樣,明凈、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蓮花一樣,美麗、帶著愛的光輝。這樣的季節

里,''你”已超越了這樣的季節:“你”是--樹一樹的花開,是伴春飛翔的燕子,美麗輕靈,

帶著愛、溫暖和希望。

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自己的長子梁從戒的,用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無比的喜愛之情,以及

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一說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

(2)本詩出現了十一個“你”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

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風景“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綠潮”,此

外,“我”還看到了飛鳥融入天空,紅暈與大地一體,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對生命的感知。

2.品味賞析

請賞析句中的加點詞:笑響卓有了四面風;輕靈在春日作隼中交舞著變。

答案示例:“點亮、春的光艷”,這些詞語,不是靜態的描摹,而是放在動態的、變化

的背景中來揮灑,有點像繪畫中的暈染,漫出純粹色彩的邊界,正是在那模糊之處,美感汕

然而生。

3.寫法探究

這首詩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寫作手法?

答案示例:①意境清新,畫面優美。

詩歌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開篇“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愛的宣告,

“四月天”這一富有靈感夢幻溫暖的意象,首先給予讀者以豐富的遐想和視覺感染力。緊接

著是‘‘云煙"“星子"''細雨”“百花”“月圓”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組合,這樣五個詩意

的畫面也映入我們的眼簾,依次是“春光風舞圖”“風煙星語圖”“月夜花開圖”“雪后新

綠圖”和“花開燕語圖”,詩人的情感也隨著畫卷進一步地自然流露,實現情與景的完全交

融,形成詩中有畫的審美風貌。

②結構勻稱,富有建筑美感。

詩歌一共分為5節,每節3句,全詩的字數和句式,勻整而和諧,從詩形上是典型的傳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統格律詩,具有類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詩歌視覺上的“句的勻齊”。林徽因善于借鑒建

筑藝術的技巧,運用語言的符號組合形成富有視覺感染力的外在幾何形態,進而引發讀者的

想像和審美心理,這種特有的建筑審美觀反映在林徽因詩歌創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運用,

實現詩歌與建筑兩種藝術的完美融合。“在梁間呢喃”選取了房梁這一意象,實現語言與建

筑意象的和諧組合,形成詩歌建筑的美。

四、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

你是「第一節;愛如四月天里的光艷輕靈。

人間第二節:愛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靜二“對孩子的喜愛“

《第三節:愛如四月天里的鮮妍莊嚴。“>

的四生命的希望與“

月天"第四節:愛如四月天里的新鮮柔嫩。"活力“

I第五節:愛如四月天里的融暖纏綿。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5你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豐潤、紅暈、翅翼”等詞語。

2.感知詩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詩的主旨。

過程與方法

1.賞讀詩歌,理解詩歌意境。

2.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主義色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主義色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大家知道穆旦這位詩人嗎?他是著名的現代主義詩人,寫過很多優秀的詩歌。今天,就

讓我們來學習他的《你看》。

二、自主預習

1、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于

天津。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

《旗》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起來,詩風富于象征寓意和心靈思辨,

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主要譯作有俄國普希金的作品《青銅騎士》《普希金抒情詩

集》、英國雪萊的《云雀》《雪萊抒情詩選》,英國拜倫的《唐璜》《拜倫抒情詩選》《拜倫詩

選》,英國《布萊克詩選》《濟慈詩選》。

2、背景資料

《我看》是穆旦在聯大初期創作的詩歌作品。這首詩創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豐迪(rUn)紅拳(yUn)糅過(r6u)翅翼(yi)憂戚(qi)枉然(w

ang)勃發(bo)帶奏(xi6)飄逸(yi)曲(wan)搖半(ye)

(2)詞語釋義

豐潤:本文指指豐茂滋潤。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枉然:白白地。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飄逸:漂浮、飄散。

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蕩,晃動。

三、合作探究

(―)整體感知

詩歌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一節):描繪了一幅春風蕩漾圖。

第二部分(第二節):描繪了飛鳥凌空、凝望大地的圖景。

第三部分(第三、四節):將生命、歷史融入到自然風景中,展現青春的激越與豪邁。

第四部分(第五、六節):抒發對閑適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三)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理解詩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運用的寫作手法。

答案示例:這是大跨度的隱喻:陽光照耀,填空晴朗深遠,一塵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陽

光和地上紅土的顏色,于是便有紅暈;地上深紅的紅土,在陽光的普照與飄過碧綠天空的流

云的呼應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詩人置身于如此的風景之中,詩人沉醉的生命已經飛騰,與

春之神韻一同漫游一一“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

(2)分析本詩的浪漫主義色彩。

答案示例: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

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風景“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綠潮”,此

外,“我”還看到了飛鳥融入天空,紅暈與大地一體,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對生命的感知。

(3)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與陶淵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謀而合之處?

答案示例:《我看》中詩人通過自然風景表達出了對于閑適生活的追求,最終達到自然

與生命融合“哦,讓我的呼吸與自然河流!”而這種情感的表達在陶淵明的詩歌中早□,有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之情與“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逍遙自在恰恰與

穆旦的生命與自然的合流不謀而合。

2.主題理解

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答案示例:這首詩歌,詩人通過描寫春風蕩漾、飛鳥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風景,表達

出對于閑適生活的追求,最終達到自然與生命的融合。

3.寫法探究

這首詩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寫作手法?

答案示例:(1)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息。讓生命

與自然融合。

(2)體驗獨特,寫實中多有新意。

這首詩雖然是寫實,但由于體驗獨特,寫實中多有新意。在“春風”與“青草”間用“揉”

的動作來銜接,大概不是多數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似是神來之筆一一流云通常不會紅暈,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隱喻似乎

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邏輯一一殊不知,這幾乎就是對紅土高原春之風景的寫實:陽光照耀,天

空晴朗深遠,一塵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陽光和地上紅土的顏色,于是便有紅暈;地上深紅的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紅土,在陽光的普照與飄過碧綠天空的流云的呼應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詩人置身于如此的

風景之中,詩人沉醉的生命已經飛騰,與春之神韻一同漫游一一“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

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

四、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6.敬業與樂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旁鷲、褻瀆”等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L摘錄并積累大量經典語句、格言.

2.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兩種論證方法。

3.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并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

度對待生活。

2.理解這篇演講詞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

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請反思一下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在你的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

貫注、心無旁鷲呢?你怎樣才能把學習當一件樂事呢?為此,梁啟超先生提出了''敬業與樂

業”的生活原則。《敬業與樂業》是梁啟超七十多年前,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生進行的一

次講演,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啟超先生所講的內容對我們仍然很有教育意義。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文章《敬業與樂業》。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學者。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

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與其師康有為一起領導了“戊戌變法”。他興趣廣泛,

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

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2.知識鏈接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

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

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語言特點:①準確、嚴密;②概括性和簡潔性;③使用修辭,體現其用詞鮮明、生動和

感情色彩。

議論文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又可分為三部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論

題是有待于證明的命題。

3.檢查預習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1)訂正字音

旁箏(wii)強軍不舍(guo)褻羊(du)

(2)詞語釋義

旁鷲:在正業以外有所追求,不專心。

褻瀆:輕慢、不敬。

征引:引用

駢進:一同前進。

敬業樂群: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斷章取義:意思是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常用來指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

法。

言行相顧:言行一致。

強聒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強聒,過分啰嗦。不舍,不停。

佝僂:雞胸駝背。

三、合作探究

(―)整體感知

L請通讀課文,歸納每一段的段意。

答案示例:第1段,對題目作簡單解釋,然后提出中心論點。

第2段強調“有業”是“敬業”和“樂業”的基礎。

第3段,從反面論述,說明無業的害處。

第4段,從正面論述,說明有業的重要。

第5段,作者具體論述有業之必要。

第6段,開門見山提出分論點“要敬業”。

第7段,以設問方式把“要敬業”的論述引向深入。

第8段,論述“要樂業”。

第9段,歸結全文。

2.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總體結構是“總一一分一一總”式。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論述中心。“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第二部分(2—8):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有業:做人之本;敬業:主一無適便是敬;

樂業:生活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9):總結全篇,勉勵人敬業樂業。

(-)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多處引用《論語》《禮記》《老子》《莊子》等古代典籍的論述。

逐一抄錄這些論述,請結合文下注釋,弄懂它們的意思。

答案示例:①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一一整天吃飽了飯,不肯動腦筋去做點事,

這種人是很難造就的呀!

②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一一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說一句有道

理的話,只是賣弄小聰明,這種人是很難造就的呀!

③主一無適便是敬。一一專一于某種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業。

④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自知。一一天地雖大,萬物雖多,我只知道有蟬

翼罷了。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⑤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一一坐在這座山上,又想著那座山,結果一事無成.

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一一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⑦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一現在只做分內的事,不要希望做職分外的事。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一知道這種道理的人比不上喜愛它的人,

喜愛它的人比不上樂意去做的人。

⑨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一一做人要是發憤讀書忘記了吃

飯,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而忘記了憂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將要老了,如此而已。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總體感知了課文的內容和結構。這節課,就讓我們來

具體研讀其中的重點部分。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難

(1)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證“有業”和“敬業”的重要性的?

答案示例:論證“有業”時,(2—5自然段)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話和百丈禪師的故事,

得出“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的結論,強調“有業”是做人之本。

論證“敬業”時,(6—7自然段)先用朱熹的“主:一無適便是敬”,說明“敬業”的

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督。接著,以“為什么該敬呢”和“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得圓

滿呢”設問,分別從人類生存的需要(為生活而工作)與個體生活的意義(為勞動而生活)

出發,論證了“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和“敬業主義,于人生最

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的道理。

(2)課文說:“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并沒有高下。”又說:“我信得過我

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同一價值。”然而,有人卻

引用拿破侖的話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討論一下,對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

么看。

答案示例:課文中,作者認為任何職業不分高下,是勸告那些“坐這山,望那山,一事

無成”的人,要腳踏實地、勤懇敬業,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進而體會職業的樂趣和人生的

價值。從現實的個人生活幸福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儒家)、獲得心靈的寧靜與

平和(佛家)。而拿破侖的名言,則是為了激勵人們樹立遠大抱負,努力挖掘自身潛能,勇

于向命運發出挑戰。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職業分工的確有“尊卑”之別,任勞任怨地“敬業”

未必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與獲得尊重;這時候,還要讓職業卑賤者“敬業樂業”,不僅

不太可能,而且有維護既有等級秩序之嫌。但拿破侖的話也有問題:在一支部隊里,元帥只

能有一個,士兵卻需要千千萬,如果每一個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懷揣著元帥夢,這支部

隊的戰斗力也大可懷疑。畢竟,社會所提供的“元帥”職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數“士

兵”想當“元帥”又當不成,人生豈不盡是-一場失敗?

可見,兩種說法適用的語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觀也有區別。如果說,梁啟超教導人

們要安于本職、不可好高鷲遠,體現了隱忍而自斂的中國人生哲學,那么,拿破侖鼓勵士兵

要爭當元帥,則是典型的西方個人本位的進取型、外向型人生觀。

(3)仔細閱讀第8段,回答:本段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式來論證論

點?請問本段的論點再補充一個事實論據。

答案示例:中心論點: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論證方式: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補充事實論據示例:居里夫人在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鐳”,幾年如一日,非常艱辛與枯

燥,但她懷著找到“鐳”的夢想,從沒有認為這項工作是無聊的,從來沒有抱怨叫苦而想放

棄。

2.寫法探究

本文是一篇演講詞,語言通俗,充分體現了口語和演講的特色。試從文中舉出例子,并

做說明。

答案示例:1.引用古籍名言時,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例如對孔子的兩句話:“飽食

終II,無所用心,難矣哉!”“群居終II,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做了生動而饒

有趣味的講解:“孔子……獨獨對于這兩種人便搖頭嘆氣說道:‘難!難!'”

2.語言通俗,如話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禪師的故事時,說“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

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的不肯吃飯”。

3.結合演講時的情境,注意和聽眾現場交流。例如,“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

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

是一樣在淘神費力?”演講最后,“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對聽眾直接的心靈訴求。

3.主題理解

(1)作者提出“業”的含義是不是局限于人們常說的“職業”?

答案示例:文中“業”的含義并不局限于人們所理解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

名為一件事的,其性偵都是可敬的。”所以,“業”并不局限于正式謀生的職業,也可以指

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2)作者在文中說:“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答案示例:作者的這種說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并不都只有“勞作”,“休

閑”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正如“不是為了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為勞動而生活”。

三、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演講詞,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課文結構層次清晰。

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接下來,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樂業”

的重要性;最后,總結全文旨意。本文在論證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在

語言上,充分體現了口語和演講的巧妙結合。同學們今后在議論文寫作中,可以充分學習本

文的優點。

四、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

敬業與樂業.,

梁啟超?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主旨:“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有業:做人之本?

第二部分(第24段):從三個方面論述中心,敬業:人生之要?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樂業:更高境界,

第三部分(第9段):總結:一起受用合理的生活.”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全集匯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