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傳播原理_第1頁
媒體傳播原理_第2頁
媒體傳播原理_第3頁
媒體傳播原理_第4頁
媒體傳播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媒體傳播原理武燁wellrin@126.co一講傳播學的興起與發展010203傳播學的興起傳播學的發展傳播學的主要學派Q:什么是傳播學?什么是媒介?一、傳播學的興起早期研究:有人類的歷史,便有了傳播。符號互動,傳播的基礎最早的研究: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修辭學》中國古代春秋戰國《國語》《論語》《戰國策》一、傳播學的興起傳播學興起的時間:孕育于20C1020s 誕生于20C4050s1、政治背景:政治家競選(宣傳政治主張、樹立形象、爭取支持)一戰:宣傳戰。美國1917年“公共信息委員會” 一戰結束后,英、法、德、美等國的學者從各自的研究 領域出發研究一戰中的宣傳。 【英】坎珀爾·史圖爾特的《克爾之家的秘密》 【德】施杰林·魯貝爾特《宣傳是政治武器》 【美】拉斯韋爾的《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 宣傳分析研究所——美國 二戰:美國空軍廣泛利用電影和其他大眾傳播媒介,客 觀上推動了傳播研究的深入

一、傳播學的興起2、經濟背景:自由市場經濟,經濟發展需要壟斷擴張,生產擴大,產品增多,市場拓展與營銷行為應運而生。 ——廣告公司、公關公司、調查公司 新興產業形成大眾傳播業在兩次大戰前后日益壯大,成為相對獨立而完善的經濟實體發行量、收聽率競爭壓力增大——促使研究傳播規律、傳播行為,擴大傳播效果一、傳播學的興起3、社會背景大眾傳播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互動中媒體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負面作用凸顯新的媒介帶來新的問題: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促進社會繁榮 媒介中的暴力、色情等內容對受眾的影響一、傳播學的興起4、學科背景多學科交叉性使傳播學成為了邊緣學科——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學科基礎: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三論”(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政治學、語言學、文化研究、統計學、符號學傳播學與媒介傳播學:傳播研究進入到成熟階段,能夠利用自己的學術范疇、研究方法,進行全面、系統而深入的科學研究結果。媒介:凡是能使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產生聯系或發生關系麥克盧漢:媒介即人體的延伸梅爾文·德弗勒: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種用來傳播人類意識的載體或一組安排有序的載體。Q:怎樣區分新聞學大眾傳播學傳播學傳播學的產生起源于19C的德國,在19C末的美國興盛,并隨著新聞實踐的逐步深化而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媒介種類,原有新聞學已經無法涵蓋新聞業。新聞事業不斷擴大——大眾傳播媒介業大眾傳播研究不斷深化——傳播學新聞學大眾傳播學傳播學新聞學發展的變革施拉姆——四個趨勢:1、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2、從人文學方法到行為學方法3、從偉人研究到過程與結構4、從區域性角度到國際性角度新聞學研究對象:1、媒介制度(規范關系) 社會背景環境、歷史基礎與法律基礎、傳播政策、專業標準和道德標準2、媒介機構(機構關系) 經濟要求、政治要求、組織要求、技術要求3、媒介內容(功能關系) 信息源和推薦媒體、報道樣式和播出形式、真實性建立、作用與副作用4、媒介活動(角色關系) 人口統計特征、社會態度和政治態度、角色自我理解和公眾形象、專業化和社會化二、傳播學的發展1、國外傳播學研究的發展1922年,美國人李普曼的《輿論學》出版。

1927年,拉斯韋爾的《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出版,較系統研究“一戰”中的宣傳。

1944年,拉扎斯菲爾德的《人民的選擇》出版,提出了著名的“兩極傳播”理論。

1948年,拉斯韋爾發表了傳播學的經典論文《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首次完整的提出傳播的“五W”模式,確定了傳播學的基本研究范圍。

1949年,施拉姆編輯出版了《大眾傳播學》它是最早的大眾傳播學著作,它的出版標志著傳播學已基本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三個階段早期傳播學研究

第一階段:(192030年代)重視傳播效果,“槍彈論”盛行。

第二階段:(194950年代)各種傳播模式紛紛建立,“有限效果論”出現。中期傳播學研究(196070年代)

傳播學研究拓展到傳播過程的各個方面,不同派別的傳播學涌現。當代傳播學研究(1980年代以來)

在6070年代開始出現的歐洲傳播學派以其對社會文化的批判性備受人們的關注,被稱為“批判學派”,與注重實證分析,強調傳播實踐的美國傳播學派對峙,人們稱后者為“經驗學派”二、傳播學的發展二、傳播學的發展批判學派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兩個:一是“法蘭克福學派”。這個學派是指以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為主的一個學術派別。該學派主張從哲學、社會學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等。這一學派的學者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文化危機及現代西方文明進行批判。二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這是60年代開始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文化及意識形態等進行批判。

主要流派: (一)法蘭克福學派(二)政治經濟學派(三)意識形態學派(四)社會文化學派

二、傳播學的發展理論方法1、大眾社會,功能主義,多元主義(,,)2、媒介效果()3、政治經濟學()4、公共領域()5、媒介職業和職業人員()6、文化霸權()7、女權主義()8、活動圖像()9、新受眾研究()二、傳播學的發展機遇與挑戰英法美:50年代起步,步伐較大,現已基本形成個子的學派,成為傳播學研究的另一重要基地。日本:起步于40年代末,理論體系基本遵循美國的經驗學派發展中國家:60年代以后紛紛開始。亞洲:印度、馬來西亞、韓國、泰國;拉美:巴西、秘魯墨西哥等都在逐步擴大在傳播學領域中的影響和地位。東京大學社會情報研究所:以報紙研究為起點,然后將范圍擴大到大眾傳播,再后來便是傳播學,如今將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到社會情報二、傳播學的發展傳播學在我國的發展——臺灣、香港1954年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成立,開始新聞學研究1963年,臺灣開始傳播學研究。施拉姆的學生朱謙博士任教,研究“電視與兒童”,這是臺灣第一次進行的傳播學研究,還進行了臺灣傳播學中第一個定量研究——電視效果研究。楊孝瑢《傳播統計學》70年代,臺灣傳播學研究走向多樣化。研究領域涉及政治傳播、宣傳、教育傳播、健康傳播、受眾研究等等。徐佳士《大眾傳播理論》、閻沁恒《大眾傳播研究方法》二、傳播學的發展傳播學在香港1965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成立。60年代末,早期傳播學研究在香港開始,研究香港傳播現象。70年代中后期,施拉姆赴港,為香港中文大學創辦碩士課程,開展了亞洲新聞的研究。80年代后期,更多的海外本土學者回港,強化了傳播學研究陣容與成果。90年代,香港傳播學融合了大陸以及本土、海外的不同研究方向,成為了中西交匯之地二、傳播學的發展傳播學在中國1956年,復旦大學新聞系主編《新聞學譯叢》,將譯為“群眾思想交通,這是中國大陸最早接觸一詞。1978年后,復旦大學、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新聞學研究所、北京廣播學院的新聞學者開始了大量的傳播學專著的翻譯、評價,界定了較為精準的傳播學概念、范疇和方法。1982年,施拉姆來華。1984年出版其代表作《傳播學概論》——大陸傳播學的奠基1982~2001年,七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召開。三、傳播學的奠基人和創立者哈羅德·拉斯韋爾()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主要貢獻:美國系統研究政治傳播第一人,分析研究宣傳的權威。《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世界歷史中的宣傳與傳播》開創了內容分析法,成為一種重要的傳播研究工具。將研究領域擴大至大眾傳播《宣傳、傳播與輿論》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從外部功能上分析了傳播活動的作用。指出傳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監視環境、聯系社會、傳承文明。拉斯韋爾最杰出的貢獻他對傳播學的貢獻集中在宣傳分析和傳播過程研究,提出“5W”模式:

誰在傳播?→控制分析

傳播什么?→內容分析

通過什么渠道傳播?→媒介分析

向誰傳播?→對象分析

傳播效果如何?→效果分析

庫爾特·盧因美籍德國心理學家是心理學中“場論”和“群體動力論”的最先提出者群體動力論:主要研究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特別關注群體規范對個體行為的制約和影響。認為一個群體就是一個場,必須將群體是為整體,群體成員相互利益的延伸是其凝聚力。由于人們都關心自己的利益,因此場也就自然地傾向于維護群體的凝聚力這種自身利益的延伸。(群體規范、群體與個人的關系、群體因素)“把關人”的提出保羅·拉扎斯菲爾德美籍奧地利社會學家開創了媒體效果研究的傳統,并成為了美國大眾傳播研究中占有統治地位的范式里程碑《人民的選擇》:以總統選舉為課題,進行了大規模的連續性調查,研究大選的民意因素。決定人們投票意向的不是傳播媒介的影響力,而是人際傳播的影響力。“輿論領袖”和“兩級傳播”——多級傳播理論將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參與性觀察和深度訪談、內容分析和個人傳記、專題小組研究和焦點訪談結合起來——研究方法的革新創造了以大學為基礎的研究機構原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社會學研究中心卡爾·霍夫蘭美國實驗心理學家;研究人的態度與說服之間的關系二戰期間:成立美軍思想訓練計劃研究小組,研究陸軍部派車的軍事教育片對軍人的影響,嚴格實驗,找出變化戰后:《傳播與說服》(1953)開始多層面、更廣泛的方向研究傳播者的信譽、信息組織、群體適應效果、態度和觀點變化的持續等問題威爾伯·施拉姆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傳播學家,創立了傳播學這一新興學科,“傳播學鼻祖”“傳播學之父”。將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使之正規化、系統化、完善化將多學科綜合起來研究,歸納、總結、修正標志:1949年——第一本權威性傳播學著作《大眾傳播學》代表作:《大眾傳播媒介與國家發展》《報刊的四種理論》《大眾傳播的過程與效果》《新媒介》《傳播與變化》《傳播學手冊》《人、訊息與媒介:人類傳播概覽》推薦讀物《傳播學總論》(第二版)胡正榮、段鵬、張磊清華大學出版社《社會透鏡——新中國媒介變遷六十年》胡正榮、李煜清華大學出版社《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梅爾文·德弗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邁克爾·舒德森北京大學出版社《報刊的四種理論》威爾伯·施拉姆

北京大學出版社THANKS謝謝4月-2516:29:4716:2916:294月-254月-2516:2916:2916:29:474月-254月-2516:29:472025/4/2816:29:479、青少年是一個美好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時期,是將來一切光明和幸福的開端。。4月-254月-25Monday,April28,2025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們的能力成正比例。16:29:4716:29:4716:294/28/20254:29:47PM11、夫學須志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4月-2516:29:4716:29Apr-2528-Apr-2512、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挑剔別人的錯兒。16:29:4716:29:4716:29Monday,April28,202513、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4月-254月-2516:29:4716:29:47April28,20251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