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 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遼寧省 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遼寧省 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遼寧省 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遼寧省 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省2023-2024學年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匯編:

文言文閱讀

2024屆沈陽市高三質量監測二(二模)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々戰,所謂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則出兵以攻之,無有不勝。法日:可勝

者,攻也。三國,魏公曹操造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又令間人招誘鄱陽故舊,

使作內應。吳將呂蒙日:“皖田肥美,著一妝熟,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難制矣,宜早除

之。”乃丹陳兵狀,于是孫權親征。一朝夜至,問諸將計策,諸將皆勸作高壘。蒙曰:“撿

壘必歷日乃成,彼城備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數日,水必向盡,

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攻之,不移時可拔。及水而歸,全

勝之道也。”吳主權從之。蒙乃薦甘寧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銳繼之,手執杼鼓,

士卒皆騰躍自升。侵晨進攻,食時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加蒙功,

即拜廬江太守。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司馬法》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此亦攻守一

道乎?”靖[注)日:“有國有家者,曷嘗不講乎攻守也?夫攻者,不僅攻其城擊其陣而已,

必有攻其心之術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陣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大而言之,為君

之道:小而言之,為將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謂知彼者也:守吾氣者,所謂知己者也。”太

宗日:“誠哉!朕常呼陣,光料敵之心與己之心敦審,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敵之氣與己之

氣敦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令之將臣雖未知彼茍能知己則安有

失利者哉?”靖曰:“孫武所謂'先為不可勝'者,知己者也;'以待敵之可勝'者,知彼

者也。又曰:'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臣斯須不敢失此誠.”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rra

7V^O

今之將A臣B雖未知C彼D茍能知E己F則G安有關H利者戰?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凡,指大凡、大概,與《頂脊軒志》中“軒凡四遭”的“凡”意思不同。

B.若,指假如,與《種樹郭橐駝傳》中“若甚憐焉”的“若"意思相同。

C.具,指詳細,與《桃花源記》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的“具”意思相同。

D.臨,指面對,與《陳情表》中“州司臨門”的“臨”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呂蒙認為,皖地糧田肥沃,一旦稻谷收成富足,魏人必定會有所增加,如此數年后,普

操的勢力便難以抑制,因此建議孫權耍及早消除禍患。

B.呂蒙根據自己的觀察,認為皖城的城池并不太堅固,而吳軍士氣旺盛,如果現在發起進

攻,就能很快攻破皖城,而且可以借助江水之便回師。

C.孫權聽從了呂蒙攻城的主張,派遣甘寧率軍打頭陣,并令呂蒙帶領精銳跟隨,他親持鼓

槌擊鼓助威,吳軍士氣振奮,很短時間就攻破了皖城。

D.李靖認為,進攻不僅要攻擊敵人的城池和軍陣,還要瓦解敵人的軍心:防守不僅要保全

營壘和鞏固軍陣,還要保持軍隊士氣而等待適宜戰機。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治壘必歷日乃成,彼城備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

(2)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14.在李靖看來,“攻”與“守”的重點分別是什么?

2024屆東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聯合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曹瑋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關。關之所在,最為要害;關之左右,皆蕃俗也。瑋

以恩信結之,咸為之用,故秦州每歲出兵,以守文盈關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則州兵雖少而

用足,糧草可以自給。自后帥臣守其舊規,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號張小哥族,亦名張

遵。舊與鄰族有怨而本帳兵馬衰耗常乞納士秦州前后帥臣皆以難守不許。及范翔作陜漕,權

知秦州,遂許之,發其城其地.津干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劉漁與秦州商賈及居人二千余家

皆在城中,翔亦親至其地,犒設其族。蕃人相約出兵截,殺漁、翔等,翔等微型其語,犒設之

日,晚還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殺商賈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

路隔絕,賊兵居其間,根道斷絕,城中無食。朝廷使張昇知秦州,劉渙、郭恩領兵苦戰,攻

破中路賊城。朝廷猶不能棄古渭,但罷不為州,置寨主、監酒二人,每季輪一將兵守之,張

氏世襲蕃巡檢。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間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歲支移省稅

應付古渭,而秦闕食則以貴價氽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張氏既與蕃族不和.雄秦之兵,日向

秦州駐劄①,當與同其患難,于張氏則便,而秦州實無所利也。

(節選自蘇轍《龍川別志》)

材料二: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百?,

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路,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

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屐埸②,長于劍戟,此

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后壁,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

怯于小戰,勇于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

謂大將。

(節選自《說將?將材》)

【注】①駐劄:同“駐扎”:笞iJ,zha0②疆埸:指戰場:埸,yi。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忐O

舊與鄰族A有怨B而本帳兵馬C衰耗D常乞納土E秦州F前后帥臣G皆以難守H不許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城,指筑城,與《過秦論》中“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訶義和用法相

同。

B.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況,其中的“微”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詞義不

同。

C.茍免,指茍且免于損害。臨事不茍且偷生,不為了利益而屈服,這樣的將帥可謂堅守道

義。

D.殿,指最后。殿后,行軍時走在最后,古代撤軍時常安排輕騎兵殿后保護主力不受到追

擊。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曹瑋守秦州時,非常善于搞好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扼守險要的文盈關,以寡御

眾。

B.范翔守秦州時,同意張遵率部歸附朝廷,并派知州劉漁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擴大朝廷領

土。

C.在張界守秦州時,劉渙、躬恩率軍攻破阻擋在文盈關與古渭州間的蕃人城池,清除了障

礙。

D.《說將-將材》中把將材分為九類,一名優秀的步將需耍武藝高強,氣勢超群,能鞏固

疆埸。

13.把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秦闕食則以貴價汆之,自是秦州始困矣。

(2)費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14.材料二中說“將材有九”,試據此評價曹瑋具備哪些為將才能?

遼寧省凌源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陶潛少懷高尚,博學蘇用文,潁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亦。嘗著《五柳先生傳》

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以親老軍貧起為州祭酒不堆吏取少日士解歸。州召主簿,不就,好

耕自資,遂抱嬴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日:“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

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林谷,日:“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筒貴,

不私事上官。郡遭督郵至縣,吏申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

里小人邪!”義熙二年,野印去縣,乃賦《歸去來》。頃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絕州郡魏

謁,其鄉親張野及周旋人羊松齡、寵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夫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

然無許,酣醉使反。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其親朋好事,或我酒肴

而往,潛亦無所辭焉。又不營生業,家務悉委之兒仆。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

無酒,亦雅詠不輟。

(節選自《晉書?隱逸傳》)

材料二: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

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索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

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

大賢罵志,與道污隆①,孰能如此乎?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故加

搜校,粗為區目。白壁微瑕,惟在《閑情》一賦,揚雄所謂功百而諷一者,卒無巧?建,何足

搖其邕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點定②其傳,編之于錄。嘗謂有能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

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抑乃將祿可辭,不必復傍游

太華,遠求柱史③,此亦有助于風教也。

(節選自蕭統《陶淵明集序》)

[注]①污隆:升與降。②點定:修改使成定稿。③柱史:“柱下史”的省稱,代指老子。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旨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

以親老A家貧B起C為D州祭酒E不堪F吏職G少日H自解I歸。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屬,指綴緝、撰著,“屬于作文以記之”的“屬”表示委托,兩者用法不相同。

B.白,指稟告、報告,與《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中的'‘白"詞義不相同。

C.解印,指解下印綬,謂辭免官職,而“釋福”則指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

D.諷諫,指用委婉的言辭進諫,一般指下對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規勸。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陶淵明博學,善于創作詩文,詩文篇篇有酒,但詩人的本意卻不在酒上,而是借助飲酒

寄托自己的情志。

B.陶淵明因為家貧出任官職,又因為個人原因解印去職,他雖然多次被征召,但是沒有去

就任,可謂貞志不休。

C.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斷絕州郡往來,交游往來之人也多是張野、羊松齡、寵遵等鄉

鄰之人,體現隱逸品性。

D.蕭統對陶淵明詩文評價很高,但并不盲目,他引用楊雄的觀點佐證自己的評價,又編訂

《陶淵明集》以助風教。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

(2)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

14.蕭統用“白璧微瑕”評價陶潛詩文,清結合文本簡要說明。

2024屆遼寧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凡與敵戰,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以寡敵眾,以弱勝強。所謂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

可以擊,而不知地利,勝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則亦不全勝。法日:

“天時不如地利。”

宋武帝討南燕。暮容超召群臣議拒晉師。公孫五樓日:“普師勁果,所利在速戰,初鋒

勇銳,不可擊也。宜據大覘,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可徐揀精兵二千騎,隼海而

南,絕其根道;圳遣段暉率諸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此上策也。各命守率依險自固,

較其資儲之外,余悉焚蕩,菱除粟苗,使敵來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絆,中策也。縱賊

入現,出城迎戰,下策也“”超日:“京都富盛,戶C眾多,柞可以一時入守“青苗布野,

非可以猝丈。設使艾苗守城,〃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據五州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

鐵馬萬群,縱令過覘,至于平地,徐以精騎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鎮日:“若如圣旨,必

平原間十里而軍,軍壘成,用馬為便宜,出觀逆戰而不勝,猶可退守。不宜縱敵人越現,自

舉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隆之險,終屈于韓信;諸葛嘯不守劍閣之險,卒擒于鄧艾。臣以天

時不如地利也,阻守大腕,策之上也。''超又不從。而攝莒、梁父二成,修城隍,揀土馬,

著脫以待之。其夏晉師已次東莞超遣其左軍段暉等步騎五萬進據臨的。俄而,晉師渡睨,慕

容超懼,率兵四萬就段暉等于臨的,戰敗,超奔廣固,數日而技,燕地悉平。

(節選自《百戰奇略》,有刪改)

材料二: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

此而用戰者必敗。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

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

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節選自《孫子兵法》)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上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

其夏A晉師B己次C東莞D超遣E其左軍F段暉等G步騎H五【進據臨胸。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乏硬的一項是()

A.循,意為沿著、順著,與《促織》中“循陵而走”及成語“循規蹈矩”中的“循”字意

思相同。

B.別,意為另外、再,與《蘇武傳》中“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中的“別”字意義不

C.貽,意為留下,與《師說》中“作《師說》以貽之"、《氓》中“貽我彤管”的“貽”字

意義不同。

D.于,意為被,表被動,與《赤壁賦》中“此非孟鐫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意義和

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無砸的一項是()

A.宋武帝攻打南燕時,慕容超與群臣議戰,公孫五樓給出了先據守再兩面夾擊的上策和堅

壁清野等待敵人的中策,都被慕容超拒絕。

B.慕容鎮為了說服慕容超,不僅直接提出不能讓敵人越過大幌山,還列舉歷史上成安君和

諸葛瞻的例子,說明不利用地利的危險。

C.材料一先指出了本段要論記的中心,即作戰要知己知彼,同時要有地利之助,才能取得

成功,之后用慕容超失敗的例子證明了觀點。

D.材料二中孫子指出,作戰如果只是了解片面的戰爭情況,那么只能擊敗一半的敵人,只

有“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才能取得全面的勝利。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芟除粟苗,使敵來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

(2)若如圣旨,必平原間十里而軍。

14.請結合材料,分析慕容超失敗的原因。

2024屆遼寧省部分校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晁錯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方今之務,美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號竄,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今民入粟受府■至五

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

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

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從之,令民入栗于邊,拜爵各以多少級數為差。

錯復奏言:“陛下豐使天下入粟寒下以拜爵,甚大惠也。號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濕天下

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人粟郡縣矣:郡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

德澤加于萬民,民愈勤農,大富樂矣。”

上復從其言,詔曰:“道民之路,在于務本。朕親率天下衣,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

歲一不登,民有饑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

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且吾農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勸,焉?其喝農民今年租稅之

半。”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七》)

材料二:

民之內事,英苦于農,故脛治不可以使之。莫謂較治?其農貧而商宙,故其余賤者錢史,

食賤則農貧,錢重則商富;未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眾之謂也。故農之用力最苦,

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茍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

故曰: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而不農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則民不得無田,無

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食貴,氽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則民不

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盡在于個可矣。

(節選自《商君書?外內》)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忐O

圣王在A上而民不凍B饑者C非能耕D而食之E織F而衣之也G為開其資H財之道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縣官,朝廷、官府,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縣官日有索稍之供”的“縣官”意思不同。

B.幸,敬辭,表對方行為使人感到幸運,與《鴻門宴》中“婦女無所幸”的“幸”意思不

同。

C.竊,私下,與《答司馬諫議書》中“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的“竊”意思相同。

D.地利,土地生產,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的“地利”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晁錯認為,百姓都是很希望能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罰的,若以此來促使百姓繳納糧食

給邊塞,那么不到三年,邊塞的糧食一定很多了。

B.漢文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命令百姓向邊塞繳納糧食,使得邊塞糧食充足,能夠支撐五

年:晁錯便又建議命令百姓轉而向郡縣繳納糧食。

C.漢文帝曾多次頒發詔書來鼓勵百姓從事農耕,但未見成效,他認為這是因為官員沒有盡

心盡力地接受他的命令,而且他們并不顧惜百姓。

D.材料二指出,糧食便宜,農民就貧窮,錢貴重,商人就富有:如果不約束工商業,手工

業者就會獲利,不從事農耕而游蕩求食的人就會增多。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朕親率天下農,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歲一不登,民有饑色。

(2)茍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

14.如何促使百姓務農?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

2024屆遼寧省大連市第八中學等三校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

則伯夷、盜跖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盡力于

權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輕其任,而莫懷馀力于心,莫負兼官之責于君。明君

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爭訟止,技長立,則強

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傷,治之至也。

(節選自《韓非子?用人》)

材料二

趙簡子之子,長日伯魯,幼日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誠之辭于二簡,以授二

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

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筒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

臣光日:夫才與德異,而世俗獎之能折,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

力,正直中和之謂健。力者,德之資也:德者,力之師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

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

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工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

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抉才以為善,小

人扶才以為惡。扶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扶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

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髻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生其奸,勇足以決其暴,

?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

顛覆者多矣!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節選自《資治通鑒》)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聞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順人B而明賞罰C循天則用力寡D而功立E順人F則刑罰省而令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亡,文中通“無”,與《兼愛》“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順利達到某個狀態,與成語“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詞“此”的意思,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的“是”

的意思相同。

D.“故為國為家者”,“國”指諸侯擁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擁有的封地。

12.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非子認為太平國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勝任官職,輕松完成任

務,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對君主擔當兼職的責任。

B.韓非子用“冰炭不合形”這一比喻,論證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強者弱者之間做無謂的爭

斗,從而達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損害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C.司馬光論辯技藝高超,他在論證德與才的關系時,通過類比論證的方法,以“云夢之

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闡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D.司馬光認為愚人即使想作惡,也會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就好像小狗撲人,人還

是能制服他的。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

(2)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炳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

14.“為政之要,其先于用人”,用人選官是歷朝歷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問題。請結合以上兩

則材料,簡要概括韓非、司馬光在用人選官方面的主張。

答案

2024屆沈陽市高三質量監測二(二模)語文試題

【答案】10.BDF

11.B12.C

13.(1)修筑壁壘一定經過幾天時間才能完成,魏軍城防已經整修,外援也必定會到來,

就不能謀取了。

(2)國家雖然強大,喜好戰爭一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記戰爭一定危險。

14.①攻的型點是瓦解敵心;②守的羽點是保持勇氣。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在的將領,即使不知道敵人情況,如果能夠了解自己的情況,怎么還會失利呢。

“未知”的主語為“今之將臣”,所以可以在“臣”后面斷開,即在B處斷開:

“未知”的賓語為“彼”,中間不應斷開,應在“彼”后面斷開,即在D處斷開;

第二個“知”的賓語為“已”,中間不應斷開,即在“已”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

所以,應在BDF斷開。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大凡、大概:/總共”:句意:大凡戰爭中所說的進攻。/項脊軒總共遭遇了四次

火災。

B.“意思相同”錯誤。“假如;/好像”:句意: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好像是很憐愛(百

姓)啊。

C.正確。均為“詳細”;句意:進而他又詳細地陳述了該地的情況。/這個油人一一的給(桃

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

D.正確。“面對;/到”:句意:我每逢臨敵作戰。/州官登門督促。

故選B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他親持鼓槌擊鼓助威”錯誤。由原文“蒙以精銳繼之,手執棒鼓”可知,親持鼓槌擊鼓

助威的是呂蒙。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治",修建;“乃",才:“圖”,圖謀。

(2)“必",一定;“安”,太平。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夫攻者,不僅攻其城擊其陣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焉”可知,進攻,不僅是攻打敵

人的城池和沖擊敵人的營際,還必須有瓦解敵人軍心的方法。所以,在李靖看來,“攻”的

重點是瓦解敵心。

由原文“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陣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可知,防守,不僅要有完善

的壁壘和堅固的營陣,還必須保持旺盛的士氣,待機破敵。所以,在李靖看來,“守”的重

點是保持勇氣。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大凡戰爭中所說的進攻,是指在了解了敵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戰行動。即當了解到敵人確

有被打敗的可能時,就要出兵進攻它,這樣作戰便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敵人有被

我戰勝的時候,就要實施進攻作戰。三國時期,魏主曹操派遣朱光為廬江太守,(朱光率兵)

駐屯在皖城,大力開田種稻,同時又令間諜到吳地鄱陽聯絡起義首領,讓(他們)充當內應。

東吳大將呂蒙說:“皖城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軍必定擴充兵員,像這樣摘

上幾年,曹操(強大的態勢一旦形成)便難以制服了。(因此,)應當盡早消滅朱光。”進而

他又詳細地陳述了該地的情況。于是,孫權親自出征皖城,一旻夜就到ii.這里。(孫權)接

見眾將,征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議采取構筑攻城土山的高壘之法,(只有)呂蒙(提出不

同看法,)說:“修繕營壘必須經過好多天才能完成,敵人的城防已經整修加固,外部的救

兵必將趕到,該城就無法攻破了。況且(我軍)是乘著雨季從水道而來,倘若在此停留而耽

擱時日,上漲的江水必將退盡,返回時道路就會非常艱難,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據我觀察,

現今該城并不很堅固,憑借我軍銳不可當的士氣,從四面實施國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不

等水漲就能返回,這才是全勝無損之策啊。”吳主孫權聽后采納了他的意見。呂蒙就推薦甘

寧擔任登城都督,率兵進攻在前,呂蒙率領精銳主力隨后跟進。呂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戰,士

兵們個個龍騰虎躍,奮勇登城,天快亮時進攻,僅到吃早飯時誤就攻克了該城。接著不久,

(魏將)張遼(率領援兵)進至夾石時,聽說皖城已被攻破,不得不率兵退回。孫權為了獎

賞呂蒙(此戰)所建功勛,當即任命(他)為廬江太守。

材料二:

太宗問:《司馬法》說:“國家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也是攻守

的道理嗎?李靖答:凡是有國有家的,何嘗不講求攻守之道呢!進攻,不僅是攻打敵人的城

池和沖擊敵人的營陣,還必須有瓦解敵人軍心的方法。防守,不僅要有完善的壁壘和堅固的

營陣,還必須保持旺盛的士氣,待機破敵。從大的方面講,是為君的應該懂得的道理。從小

的方面講,是為將的應掌握的方法。瓦解敵人的軍心,就是所謂的知彼;保持我旺盛的士氣,

就是所饋的知己.太宗說:“是這樣。我每逢臨敵作戰,必先判斷敵方的策劃和我方的簸劃

誰比較周密,然后敵方的虛實就可以知道了:察明敵方的士氣和我方的士氣誰比較旺盛,然

后我方的強弱就可以知道了。所以知彼知己是兵家的重要原則。現在的將領,即使不知道敵

人情況,如果能夠了解自己的情況,怎么還會失利呢。”李靖說:孫武所謂“首先造成不可

被敵戰勝的條件”,這就是知己:”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這就是知彼。又說:“不

可被敵戰勝,在于自己的主觀努力,可以取得勝利,在于敵人是否產生塊點和錯誤。",我

用兵時一點也不敢違背這一教誨。

2024屆東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聯合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答案】1O.BDF

11.A12.B

13.(1)而秦州缺糧就要出高價買糧,從此秦州開始困窘。(2)身居高位但不驕慢,功績

卓著但不自恃,賢德高尚而能居于人下,個性剛直又能包容他人。

14.①所帶兵寡,扼守要害,可謂智將:②志輕強虜,怯于小域,勇于大敵,可謂猛將:③

關之左右皆為蕃俗,結以恩信,可謂仁將:④兵力不足,不貪圖開疆拓土,確保邊疆穩定,

兵少而用足,糧草以自給。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過去與鄰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手下的兵馬不足,多次請求歸附秦州,而秦州的

前后幾任將軍和官員都因為當地難駐守而沒有答應。

“舊與鄰族有怨”,“舊與鄰族"作''有"的狀語,“怨”為賓語,句意完整,B處斷開:

“本帳兵馬哀耗”,主謂結構,句意完整,D處斷開:

“秦州”作“納土”的后置狀語,F處斷開。

故選BDFo

【"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象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錯誤。動詞,筑城。/名詞,城郭、城墻。句意:調集軍隊在他們所在之地筑城。/自己認

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堅固的城防。

B.正確。暗中。/(如果)沒有。句意:范翔等人暗中得知他們的計謀。/假如沒有那人的力

量,我就不會有今天。

C.正確.句意:臨事能不茍且而免于損害。

D.正確。

故選A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力。

B.“并派知州劉漁在古渭州治所筑城”錯誤,原文為“范翔作陜漕,權知秦州,遂許之,發

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劉漁與秦州商賈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應是范

翔派兵筑城,然后命知州劉漁到城中辦公。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闕",缺少:“汆”,買入糧:“困”,困窘。

(2)“貴”,身居高位:“恃”,自恃:“下”,居于人下:“忍”,包容他人。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結合“關之所在,最為要害"''秦州所守既寡"''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可知,

所帶兵寡,扼守要害,可謂智將;

結合“關之所在,最為要害”“秦州所守既寡”可知,曹瑋敢以不足的兵力在近敵處設關,

是不怕強敵的,而又不去用兵擴展疆土,且可兵少而用足,糧草可以自給,可知他志輕強虜,

怯于小戰,勇于大敵,可謂猛將:

結合“關之左右,皆蕃俗也。瑋以恩信結之,咸為之用”可知,關之左右皆為蕃俗,結以恩

信,可謂仁將:

結合“秦州每歲出兵,以守文盈關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則州兵雖少而用足,糧草可以自給”

可知,兵力不足,不貪圖開疆拓土,確保邊疆穩定,兵少而用足,糧草以自給。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曹瑋駐守泰州,在秦州之西,設文盈關。關隘設在最要害的地方;關隘的左右,都是外

族人居住,曹瑋用恩德信義結交他們,這些外族人都能為他所用,所以秦州每年用兵,只把

守文盈關而已。秦州所守衛的區域少,州兵雖然少但用度充足,所需糧草可以自給自足。從

此以后的將軍官員遵守他的老規矩,不改變,不增加。文盈以西九十里,有個名為張小哥的

部族,也稱張遵3過去與鄰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手下的乓巧不足,多次請至歸附泰州,

而秦州的前后幾任將軍和官員都因為當地難駐守而沒有答應。等到范翔擔任陜州轉運使,暫

時代理掌管秦州,就答應了張遵的請求,調集軍隊在他們所在之地筑城,建在古渭州。城建

成后,知州劉漁與秦州商賈及居人二千多戶都住在城中,范翔也親自到那里犒勞他的部族。

與張遵有仇的蕃人約定出兵裁殺劉漁、范翔等人,范翔等人暗中得知他們的計謀,犒賞當天,

晚上就回到文盈關。第二天,蕃人起兵,沒有抓到范翔,于是在半路筑城,我殺過往的商賈

及修城士兵民工一共五六十人。道路斷絕,賊兵守在文盈關與新城之間,向新城運送糧食的

道路斷絕,城中沒有食物。朝廷派張昇管理秦州,劉渙、郭恩率領軍隊苦戰,攻陷賊人在中

路所建造的城。朝廷還是不能放棄古渭,只是不再設直州,設羌寨主、監酒二個職位,每季

度輪換一人帶兵駁守,張氏世襲蕃巡檢之職。但是從文盈到古渭九十里,中間只通一條路,

路旁就是界濠。秦州每年運送錢糧供給古渭,而秦州抉根就要出高價買糧,從此秦州開始困

客。張氏既然與蕃族不和,聯合秦州的軍隊,一天天地向秦州哀近駐扎,如果秦州與他共患

難,對于張氏部族有利,而對于秦州確實沒有什么好處。

材料二:

將師的才干,可以分為九種類型:用自己的德行引導教育部下,用禮法規范部下的行動,

知道部下饑寒,明察他們的辛勞疾苦,這樣的將帥被稱作仁將,哈事能不苛且而免于損害,

不被利益所屈服,寧愿為榮譽獻身,也不屈辱求生,這樣的將帥被稱作義將。身份高貴但不

驕橫,打了勝仗又不自恃功勞,賢德而能謙遜待人,性情剛直又能包容他人,這樣的將帥被

稱作禮將。作戰變化英測,行動處直變化多端,身處逆境能轉禍為福,面臨危險又出奇制勝,

這樣的將帥被稱作智將。對有功之人以重賞,對有過之人以重罰,獎賞不拖延,懲罰不區分

地位高下,這樣的將帥被稱作信將。身手矯捷,沖鋒陷陣時快如戰馬,氣概能勝過千夫,長

于掌控戰場的局勢,又擅長劍戟,這樣的將帥被稱作步將。能攀高山,走險地,騎射如飛,

進攻時身先士卒,撤退時在隊伍后面殿后,這樣的將師被稱作駙將。氣蓋三軍,蔑視強敵,

對小的戰役小心謹慎,面對強大的敵人則愈戰愈勇,這樣的將帥被稱作猛將。遇見賢人好像

自己覺得比不上,從諫如流,待人寬厚又不失剛直,勇敢果斷又富于計謀,這樣的將帥被稱

作大將。

遼寧省凌源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卷

【答案】10.BEG

11.B12.A

13.(1)州里征召他為主簿,不就職(或:赴任),親自耕種,自食其力,于是衰弱生病。

(2)我特別喜歡他的詩文,愛不釋手,推重思慕他的品德,遺憾自己沒有和他生活在同一

個時代。

14.①文章不群,超出眾人很多;②文章言辭突出,內容精彩:③《閑情》沒有諷諫。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因為親人衰老、家道貧窮,便出仕做州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場的腐敗,不幾日便辭

官歸田。

“以親老家貧”,是做官的原因,單獨成句,所以應該在B處斷開:

“起為州祭酒”,“州祭酒”是賓語,所以應該在E處斷開:

“不堪吏職”是動賓短語,“少”意即“不久”,是時間詞,放在下句句首,所以應該在G

處斷開。

故選BE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句意:博學多才,善于寫文章。/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B.錯誤,都是“累告、報告”,句意:縣吏告訴他應該整齊衣冠去迎接。/(你)現在就可

以回去稟告婆婆。

C.正確

D.正確。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詩文篇篇有酒”錯,依據材料一“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材料二“有疑陶淵明詩篇

篇有酒”,不能確定陶淵明是否“詩文篇篇有酒”。

故選A。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召”,征召;“就”,就職,赴任;“羸疾”,衰弱生病。

(2)“嗜”,特別喜歡,愛好:“想”,思慕,仰慕;“恨”,遺憾。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據“其文章不群”“獨超眾類”,可知:文章不群,超出眾人很多。

依據“辭彩精拔,跌宕昭彰”,可知:文章言辭突出,內容精彩。

依據“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卒無諷諫”可知:《閑情》

沒有諷諫。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陶潛自小情懷高尚,博學多才,善于寫文章;為人灑脫不群,不拘于世情,真率任性,

自得其樂,被鄉鄰所稱道。曾經著作《五柳先生傳》,時人評價說如同實錄。因為親人衰老、

家道貧窮的緣故,便出仕做州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場的腐敗,不幾日便辭官歸田。州里征

召他為主簿,不就職,親自耕種,自食其力,于是衰弱生病。又曾做過鎮軍將軍和建威將軍

的參軍,對親朋說:“我暫且想出任邑令之典,來為隱居積攢一些衣食之資可以嗎?”當權

的人聽說了,便派他去做彭澤縣令。縣里撥給自己的公田全部種做酒的林谷,說:“讓我常

醉于酒就足夠了。“索來簡傲自貴,不私人侍奉上官。郡里派遣郵督到縣里了,縣吏告訴他

應該整齊衣冠去迎接,陶潛嘆息說:“我不能,因為五斗米的緣故,向鄉里小兒行禮折腰。”

義熙二年(407),解下印竣辭官離任了。臨行,作有《歸去來兮辭》。不久,晉朝又征召他

作著作郎,不就職。從此便斷絕同州郡的來往,他的鄉親張野和四周近鄰羊弘齡、寵遵等人

有時有酒就邀請他,或者邀請他共赴酒席,有時雖然不認識主人,也欣然無礙,總是酎醉之

后乘興而歸。再也沒有造訪開迎的活動,所到的只是田家和廬山各處游玩而已。親朋好友中

有好熱鬧的,不時帶著酒菜前往相見,陶潛也無所推辭。又不營務生計,把家務全都去給仆

人和兒子們。很少流露出喜怒之色,只要有酒便飲:有時碰上無酒,也雅詠不停。

材料二:

有人懷疑陶淵明的詩箱篇都有酒,他本意卻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

的文章卓爾不群,言辭精彩,跌宕豪邁,超過眾多的文章,抑揚爽朗,沒有能跟他比大氣的。

如寬廣的白色的波浪順流東去,生勢磅礴直沖云霄:談時事則有針對性而又引人深思:論抱

負則曠達而率真。加上貞潔的志向從不放棄,安于道義,苦守節操,不以親自耕耘為恥,不

因窮困而苦惱。如果不是圣賢,擁有堅定的志向,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誰能達到這種境界?

我非常喜歡他的詩文,愛不釋手,推重思慕他的品德,遣憾自己沒有和他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粗略地分類編目(結了一個集子)。白包的壁也存在瑕疵,他的作

品的.暇疵只有《闈情賦》,揚雄所說的作品要起到勸百諷一的竹用,在他的《閑情賦》里卻

始終沒有諷諫的意思,哪里值得寫出來呢?可惜唧!陶淵明不寫這篇就更好了。我簡陋的給

他寫了傳記,收錄在這個小集子里。我曾說有能理解陶淵明的文章的人,追名得逐利的欲念

就會消除,粗鄙吝嗇的想法就會去掉,貪縷的人就能清廉,忱用的人就能自立,豈只仁義之

道可以遵循,連官爵俸祿也能舍棄,也不必遠游西岳華山,去像老子一樣成仙成道。那么,

這個小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2024屆遼寧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答案】10.ADI

11A12.D

13.(1)鏟除禾苗,讓敵人來了沒有可以憑借(“利用”)的東西,堅固(“堅守”)營

壘,清理原野(或譯為“清除原野上的糧食房舍”“轉移糧食”),來等待敵人出現的破綻

(或譯為“來等待敵人來挑釁”)0(2)倘若依照(或“按照”)陛下的旨意,必須在平原

地區每間隔十里處駐扎一支部隊(或譯為“駐軍”)。

14.(1)不懂得利用地利條件:有大覘山的天險不知道據守,讓敵人順利越過此地,失去

地勢之利。(2)驕傲輕敵:慕容超認為,自己占據五州強國,擁有山河之險,車馬眾多,即

使敵人攻到平原地區,用精銳部隊防衛也能勝利。(3)固執己見:對公孫五樓、慕容鎮提出

的抗敵良策,全都置之不理。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杳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這年夏天,晉軍已進至東莞,恭容超派遣左將軍段暉等率領步騎兵五萬人,進據臨胸。

“其夏”是整個句子的時間狀語,單獨成句,所以應在“夏”后面斷開,即在A處斷開;

“已次”的主語為“晉師”,“東莞”是“次”的賓語,中間都不應斷開,應在“莞”后面

斷開,即在D處斷開:

“造”的賓語為“其左軍段暉等步騎五”中間不應斷開,其中“五”為后置定語,I處斷開。

所以,應在ADI處斷開。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錯誤。“沿著、順著/沿著、順著/遵照、遵循”:句意:沿著海邊南下。/

成名沿著古墳向前跑。/原指道守規短。現多指拘泥于舊準則,不敢稍做變通。

B.正確。“另外、再/分開、離析”:句意:再派段暉率領各州軍隊。/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

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

C.正確。“留下/贈送/贈送”;句意:而給自己留下被動挨打的困難局面。/寫了這篇《師

說》來贈送給他。/送我一枝紅彤管。

D.正確。均為“被,表被動”:句意:最終被韓信打敗。/這難道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

地方嗎?

故選A0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只能擊敗一半的敵人”錯誤。由原文“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

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

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可知,應該是“取勝的可能性只有一半”。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芟”,鏟除:“資”,利用:“壁”,糧食房舍。

(2)“如",按照:“間”,間隔;“軍”,駐軍。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臣以天時不如地利也,阻守大覘,策之上.也”可知,慕容鎮建議天時不如地利,扼

守大幌山,是最好的對策。但慕容超并沒有聽從,而是有大晚山的天險不知道據守,讓敵人

順利越過此地,失去地勢之利。所以,慕容超失敗是因為他不懂得利用地利條件。

由原文“今據五州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覘,至于平地,徐以精

騎蹂之,必成擒也”可知,慕容超認為,自己占據五州強國,擁有山河之險,車馬眾多,即

使敵人攻到平原地區,用精銳部隊防衛也能勝利。所以,慕容超失敗是因為他驕傲輕敵。

公孫五樓分析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而慕容超卻采取了下策;慕容鎮又給出了利用地利優勢

扼守大蜘山,但慕容超又沒有采取。所以,慕容超對公孫五樓、慕容鎮提出的抗敵良策,全

都置之不理,固執己見,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

參考譯文:

材科一:

大凡對敵作戰,全軍必須占據有利地形條件,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兵力抗擊兵力眾多的

敵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隊戰勝力量強大的敵人。人們通常所說的,知道了敵人可以打,也知

道了自己部隊能夠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勝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話就是說既

知道了敵方情況又知道了己方情況,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條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

勝的戰果。兵法說:“天候氣象雖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條件有利。”

宋武帝進討南燕。慕客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晉軍之策,公孫五樓說:“晉軍強勁果斷,

利于速戰速決,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