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再利用操作規程_第1頁
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再利用操作規程_第2頁
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再利用操作規程_第3頁
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再利用操作規程_第4頁
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再利用操作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件明確了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和再利用的總則,規定了耕剝離、土壤運輸、土壤儲存保育、土壤回覆、土壤再利用、土壤剝離再利用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GB50433—2008開發建設項目水NY/T1634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位于表土層剖面的上部,經過耕種熟化的表土層,厚度一般為122將已剝離的耕作層土壤用于新開墾耕地、耕地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污對土壤剝離區、土壤儲存區、土壤回覆區及土壤再利用區的自然條件、肥力應依據區域內現有各類規劃,綜合考慮耕作層土壤剝離和利用項目的布局盡量與土地整治等項目結合,強化耕作層剝離、運輸、存儲保育、再利用工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工作有序實施,盡量做到耕作層加強對土壤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止水土流失,維護生物多樣性,防對剝離后耕層土壤堆放,要加強后期管護,施行專人監管;同時,在耕作3耕地后備資源調查、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等成果,并結合耕地質量等級評定、耕5.1.2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和基礎設施規劃等時5.1.3土壤調查內容應包括污染狀況、土層厚度、土壤質地5.1.4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圖,結合圖斑或耕作田塊單元,選擇調查樣點。土壤調查樣點的5.2.1土壤調查應劃分有土區和無土區,分別開展調查工作。對于有土區,應劃分調查單5.2.2剝離區調查:依據建設占用耕地有關規劃、計劃,初步選定耕作層土壤剝離區域,5.2.3儲存區調查:依據剝離區和回覆區的耕作層土壤利用計劃,初步選定儲存區位置和5.2.4回覆區調查:依據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計劃,初步選定回覆區位置和范圍,征求5.2.5再利用區調查:依據耕作層土壤再利用項目需求,綜合評估土壤污染狀況、耕作層a)土壤采樣點的選擇。樣點要具有代表性,一般土壤剖面點按地塊或土壤類型選定注:應充分考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類型、耕地質量等級等因素,樣點分布在空間上應盡量均勻,并覆蓋不同的地貌單元。在土壤類型及地形條件復雜的區域,以及在工礦企業及城鎮周邊等土壤易受4應按照GB50433—2008中5.4.1和5.4.3的規定,對儲存區及周邊自然環境、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圖,結合圖斑或耕作田塊單元,采集與分析土壤樣本依據土壤調查、測定的內容和結果,開展剝離區的土壤質量評價。剝離b)土壤質地以壤土為主,表土層質地為砂質壤土至砂質黏土;或土壤中物理砂粒含量小于a)距剝離區相對較近,面積可滿足土方要求,地形坡度位于0~6°,排水良好,不會產生積水a)優先用于新開發復墾的、無耕作層的耕地耕作層再造;其次用于耕b)優先選擇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的高標準農田或其他土地整治工程的區域,且5根據剝離區和儲存區的土壤調查評價結果,結合項目區的基本信息情況,方案內容應包括:項目概況、編制依據、土壤調查評價、剝離設計、運護、利用(剝離后直接利用、剝離后堆放統籌利用)、驗收、投資估算、實6.1.1根據土壤調查評價結果和實施方案,具體確定剝離區的位置、拐點坐標、層較厚的區域經論證可以擴大到60cm。當剝離厚度較大涉Q=Σ(Hi×si)×f....................................................................(1.)Q——剝離區實際土壤剝離量,單位為立方米(m3Hi——第i個剝離單元的剝離厚度,單位為米(m6si——第i個剝離單元的剝離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f——剝離率(%)。f=(Qr/Qp)×100%..................................................依據實施方案,在核實剝離厚度、剝離土方量、剝離率的基礎上,選擇藝應依據剝離區的地質地貌、交通運輸情況以及未來不同利用方向6.5.1根據剝離工藝,剝離區的地質地貌、交通運輸情況以及不同剝離利用方向6.5.2常用的剝離機械有推土機、拖式鏟運機、挖掘機等。推土機適用于剝離面區域,具有操作靈活、運輸方便,所需工作面較小,行駛速度較快,易于轉用于耕作層土壤剝離,具有適應較大坡度、較硬的土質的優點。挖掘機也6.6.1劃分作業區。根據地形、土壤厚度、土壤均一性和作業方便等條件,將剝6.6.2確定單次作業寬度。根據剝離設備,確定每次剝離的寬度和軸線及適宜剝6.6.4清除異物。實施剝離前,應清理、移除土層中或地表比較大的樹根、石塊6.6.5剝離。在每一個作業區內逐條進行剝離,條帶內剝離時,應按照條帶狀從離;同一條帶內有多個土層時,應先剝離耕作層;當剝離區域具有一定坡度時6.6.6減少土壤壓實。剝離設備盡量運行于已經剝離完土壤的空地,自卸汽車不6.6.7臨時堆放。剝離后的土壤在運出剝離區之前,應選擇排水良好的平地進行的土壤采取堆體覆蓋和開挖臨時排水溝等保護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對于分層77.2.1根據運輸距離的長短和交通條件,合理選擇運輸機械。一般選用自卸8.1.1耕作層土壤剝離應盡量與再利用同步進行。但當不能同步進行時,應將剝離后8.1.2土壤儲存區應綜合考慮堆放安全,土壤質量維護、再利用便利與運輸成本低等8.1.3依據實施方案和現場情況,在核實耕作層土壤儲存量、儲存場利用率的基礎上88.4.1儲存區的耕作層土壤堆放高注:如單個土堆體積大于5000m3,儲存區面積不足,機械條件能滿足,土質比較黏重,可以考慮適當增加堆放高Qr=Σ(vi×B).......................................................................(3.)Qr——儲存區耕作層實際儲存土方量,單注:容重比為耕作層堆土壤容重與剝離前自然土壤容重之比,可以現場測定,也可以取經驗值(P——儲存場利用率,單位為百分數(%Qs——為儲存區耕作層理論預計儲存土方量注:利用率應大于等于80%。sd=(Hb×sb)/(Hd×k)...............................................................(5.)sd——設計耕作層土壤堆占地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Hb——土壤剝離厚度,單位為米(msb——土壤剝離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Hd——土壤堆置高度,單位為米(mk——安全堆置系數,k=1.5。9c)在清理施工的機械和設備及機械廢油等有害物質時,不得傾倒于耕作層d)不允許在堆放點附近焚燒油氈、塑料、皮革、樹木,枯草以及其他會產生可以用簡單的遮蓋物、填土編織袋來擋土;也可以用擋土墻防護b)耕作層土壤堆完成后,在土堆上坡面處開挖截流溝,在堆放場內做好攔、排水設施,防止雨土壤回填時,應根據回覆區土壤調查情況,劃分為有表土區和無表土區符合GB/T30600、NY/T2148的規定;有表土區的覆蓋厚度,應根據土地利用方式計算所需土厚,再扣施工過程中應及時核算土壤回覆率,偏離設計目標值時應查明原因并予以修.............................................................fh——與剝離區、回覆區的面積和全部剝離、運輸、儲存和回覆過程的施工工藝有關,一般應Qsh——回覆區實際剝離土方量,單位為立方米(m3Qh——剝離區設計剝離土方量,單位為立嚴格區分旱地和水田對耕作層土壤的要求,合理安排回覆土壤的施工工在不破壞現有水田犁底層的情況下,直接進行覆土;對于新造水田區,應先構筑9.6.1分類平整。應按照作物種植要求和作田塊設計,做好地平整工作。在丘陵地區,應先9.6.2分類實施。嚴格區分早地、水澆地、水田對耕作層的要求,合理安排覆土壤的工藝。水田區,應在不破壞原有水田犁底層的情況下進行覆土:對于新造水田區,9.6.3分層回填。當采用分層回填時,應分層安排不同土的回填,耕作層土回填應盡量一次10.1.5剝離區耕作層土壤的再利用,要堅持縣域為主10.2.1根據不同縣市自然條件、土壤類型等差異,原10.2.2剝離后土壤再利用應盡量結合土地整治項目10.2.3剝離耕作層土壤質量較好的,主要用于土地復墾耕地和劣質耕地改良,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質量較次的,主要用于國土空間10.3.2應根據再利用項目的回覆要求,合理安排土壤土增厚,應在不破壞現有耕作層的情況下,直接進行覆土;對于土地整治項塘整理、減量化復墾等項目底層土也重新構筑的,應先構筑表土層下的土層10.3.3卸土車輛必須在規定的進出通道和操作區域內10.3.5當采用分層回填時,應分批安排不同土壤的現場包括實際施工及方案所涉及的全部場所。核查的主要任務是檢查現a)剝離區域:核查地塊剝離、土壤清運、臨時用地復墾等工作內容與方案一致性;b)儲存區域:核查土方堆放位置、方式、布局、防護設施以及土壤清運完畢臨時用地復墾措施等與方案一致性;檢查安全事故、水土流失、環境污染防范措施、c)利用區域:核查土壤利用方向、回覆施工方法和技術要求與實施方案一致外觀質量和配套設計與相關技術標準或設計文件是否相符11.3.3工程驗收合格后,用地單位應收集、整理工程a)確保土壤剝離過程符合設計要求,特別是土壤深度、剝離面積和剝離厚度等參數b)注意確保土壤的儲存條件符合要求,避免長時間暴露或受污染,確保土壤不會在儲存過程中c)評估再利用區域的土壤恢復潛力,檢查是否對土地的未來耕作和生態環境坡度(°)縣、通許縣、杞縣、蘭考縣)、商丘市(梁縣、虞城縣、柘城縣、寧陵縣、永城市、睢縣縣、鹿邑縣、項城市、沈丘縣)、漯河市(源區、舞陽縣、臨穎縣)、平頂山市(新華區、縣)、安陽市(內黃縣、滑縣)、新鄉市(長縣、封丘縣)、濮陽市(華龍區、濮陽縣、清縣、范縣)、駐馬店市(驛城區、汝南縣、西縣、正陽縣、確山縣、遂平縣、上蔡縣)、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廛河區、澗西區偃師區、新安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